语文(心得)之浅谈互联网时代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浅谈互联网时代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论文之浅谈互联网时代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 ‎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学校的教学设备已有了很大的提高,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已成为一种常见的辅助教学手段。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突破重点难点,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  关键词:多媒体,新课改,课堂教学。‎ ‎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学校的教学设备已有了很大的提高,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已成为一种常见的辅助教学手段。教师借用多媒体对文字、声音、图象以及动画等的综合处理,达到了图文并茂的情景交融教学效果;有了多媒体使抽象深奥的问题直观形象化,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突破重点难点,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主观上来提高学习的效率。‎ ‎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里的自主学习除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外,更重要的还要有课前预习的能力,为提高课堂效率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传统的预习方式就是熟读课文,写写生字。预习的形式单一,对象单一、内容单一,获取的信息较为简单,学习的情感体验较为枯燥。在现在的互联网时代,有了计算机,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预习课文: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课文情景朗读,听读跟读,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从而把握作者的情感;还可以借助微课视屏资源自学要掌握的知识点。‎ ‎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那么我认为“一课之计在于导”,从教十几年我深深知道,只要能在新课导入环节牢牢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堂课已成功了一半。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教师利用幻灯片、教学视频、音乐、情景朗读等,为不同年龄的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导入,将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热情,以达到课堂高效的目的,而常见的导入有以下几种:‎ ‎  1、借用多媒体 抛砖引玉 ‎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都是分单元设计,而每个单元都有4篇课文,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同一单元的文章主题相同、写法相似。精读课文的学习方法是老师在“抛砖”,老师要引导的多一点。略读课文的学习能力则是老师引出来的“玉”,多以学生自学为主。如何让“抛砖引玉”‎ 达到最佳效果呢?借用多媒体可助老师一臂之力,如我在教完丰子恺先生笔下的《白鹅》(精读课文)之后,再教学俄国作家叶*诺索夫描写的《白鹅》(略读课文)时,我会用灯片打出关于丰子恺笔下的《白鹅》相关知识点:文中鹅的性格特点、作者的写作方法、作者的情感等等进行一个全面的回顾,然后再用灯片打出叶*诺索夫描写的《白鹅》(略读课文)的课前导读,将两篇课文进行了一个合理的链接,这样既让学生回顾了学过的知识,学习的方法,也明白了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的钥匙,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效率的效果。‎ ‎  2、借用多媒体 设置悬念 ‎  在新课导入时如果给学生设置悬念,可大大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增强孩子们的求知欲。传统的设置悬念的方法是口述谜语,比较单调,现在运用多媒体的形象画面使学生自主产生疑问,更能激起他们的探索欲望。如我在教学著名童话作家英国的王尔德笔下的《巨人的花园》课时,我借用多媒体先出示花园百花满园,鸟语花香的图片,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当学生陶醉在这美丽的欣赏之中时我突然将画面变成北风呼啸、冰雪覆盖的画面,接着过渡巨人的花园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在这突然变换的画面中油然而生的悬念,可大大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增强孩子们的求知欲。‎ ‎  3、借用多媒体 渲染情感 ‎  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中的文本都是经过精挑细选了的,许多作品有着感人的故事情节,能激起读者的共鸣。我们教师在教学这种感情色彩比较浓的课文,在导入就要抓住全文的感情基调。因此在导入时可以运用音乐创设情境,定下基调,渲染情感。例如教学《慈母情深》这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说一说,谁是这个世界上最疼爱他们的人?学生都会说到父母,当学生回答后我会在这个时候我利用互联网播放阎维文演唱的音乐视频《母亲》,看着画面,听着音乐,一下子就能拨动孩子们的心灵之弦,体会到母亲的伟大无私,然后过渡到本课的学习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  现代多媒体技术利用图片、声音、动画等手法能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隧道,能沟通语言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能变抽象为形象,能变静态为动态,大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刺激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在一支粉笔一张嘴、三尺讲台一堂课的时代,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字里行间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只能凭“文”想象,有了多媒体则能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态为动态,跨越空间与时间,再现当时的情景构成一个跃动的“思维空间”,就能为学生实现由形象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插上翅膀,有助于达到课堂的高效。‎ ‎  1、借用多媒体 化静为动 ‎  在我们语文教材中编者配有许多彩色插图,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由于立体感不强,辅助教学作用不大,这时教师就可以借用多媒体的作用,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来理解文本的意思。我在教学《詹天佑》时,文中提到“人字形”铁路的设计,有些学生不怎么理解“人字形”‎ 铁路的设计意图,于是我将这幅图的路线用有箭头的线条标示出来,并制成动画课件,这样一来,设计意图一目了然,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  2、借用多媒体 化难为易 ‎  语文课本中每个单元主题的文章在主题上、写法上大致相似,但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又各有重、难点。传统的教学对于课文的重、难点,主要靠教师凭空嘴赘述,学生学生如听天书,就谈不上突破难点了。如《詹天佑》文中的“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铁路的部分,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课文叙述每一种工作方法都有大段内容,学生如果只凭借文本,就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突破这个难点,在教学时我制作了三张灯片,即:“人 字形线路图”和“两端向中间凿进法”与“中部凿井法”。用图表明山势及坡度,突出了工程的艰巨,用箭头标明凿进的方向。在用灯片演示的基础上再加以文字说明,对于教学难点,学生就会茅塞顿开。‎ ‎  3、借用多媒体 化文为剧 ‎  在教学时,遇到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的文章,可将文本改编成“课本剧”‎ ‎,让学生参与表演,把教室当剧场,让学生当演员,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可突破课文的重点。但要想使学生进入角色,演得成功,还需教师借助于多媒体,创造一定的氛围,配上插图,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我在教学《晏子使楚》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晏子的智慧,我让学生将文章内容改编成了课本剧,让学生在揣摩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过程中感悟晏子的语言艺术,这样的课本剧表演,既强化训练了单元主题,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让学生的身心得到了享受,从而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 ‎  总而言之,灵活运用多媒体,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还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培养各种能力。在互联网普及的时代,我们应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寻求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目标的最佳结合点,借多媒体之力,推动新课改之舟,是我们每个现代教育人应该不断研究的课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