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政治(思想品德)(心得)之思品课应重视环境教育
政治(思想品德)论文之思品课应重视环境教育 关键词:环境教育、创设情境、亲身体验、重视实践、合作创新 环境教育,也可以叫“陶冶教育”,就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环境可分成学生生活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在整洁、文明、有秩序的物质环境中生活,会无形地产生对集体、对学习、对家乡的热爱;而由校风、家风和社会风气构成的心理环境更是学生成长、养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条件。环境还可分为校园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无论是集体舆论、教师的思想倾向,还是邻里亲朋的为人处世态度,都会对学生产生无形而又深刻的思想道德影响。 口头上的思想品德教育只能培养出唱高调的空头理论家。只有让学生去“亲口尝一尝”、“亲自试一试”,亲身体验,才能形成真正统一的完整品德。这与《新课标》中重视实践教育的理念是相统一的。 事实上,通过环境教育,让学生接触大自然和社会环境,从而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方法是最有效的。自然和社会常常是无言的,却是生动的、形象的,比之一般的言语说教更富于感染力。在现实中,教师不可能完全掌握自然和社会所提供给我们的知识,也无法找到一位教师能完全代替大自然或社会环境对孩子的情感的陶冶。学生需要自然,需要社会,需要投身到它们的怀抱中去沐浴。 比如,当你在口头上给学生讲花是多么美时,孩子获得的印象是比较抽象的。但是,当你带孩子到花园里实地欣赏一下五颜六色的花以后,孩子对花之美的认识就具体、生动了。在前一种情况下,你要学生爱护花草,他们常常无法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而不予理睬。在后一种情况下,由于孩子亲身体验比较强烈,则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并促成爱护花草树木的道德行为。在这里,通过环境教育,促成孩子从道德认识到道德情感转化,并进而促成道德行为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又如,在教《爱惜劳动成果》一课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亲自参加社会劳动,让他们亲身体会到“劳动是艰苦的”。这样,不需老师多说,学生就能明白“劳动成果来之不易,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这个道理。随之进行《生活要简朴》一课的学习时,要让学生课前分组调查同学零用钱的使用情况及生活上是否攀比的情况,再让他们到一些特别贫困的学生家中了解一天的开支情况和生活状况。通过对比,课上再加以讨论,就很容易强化道德认识:我们生活要简朴,要合理消费,不可攀比,不可乱花钱。通过这样的环境教育,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还在合作探究中深化了道德认识。 再如,教学《做事不马虎》一课时,可组织学生表演“小粗心”的游戏,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可以从表演环境中再次强化道理:只有认真做事,一心一意,才能把事情做好。这样,既丰富了思品课堂教学内容,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又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新课标》中提出的“体验课程”,就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个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而思想品德课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特别是学生良好品德习惯的形成,更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工程。因此,思想品德课要充分发挥环境教育的重要性。教师必须善于利用环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并将其情感移植到孩子的认识过程中。列宁曾说过:“没有情感,也就不能有人类对真理的追求。” 然而人的情感往往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尤其是小学生更离不开情感。为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吃透教材,深入体会,巧妙地利用教材中道德情感因素去叩击学生情感的闸门,创设与教学相适应的情境,让学生入境动情,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从而促进情感内化,使他们能够自悟到一些道理。其实,学生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不但能够自悟到一些道理,而且还可以养成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合作学习的精神。但在进行环境教育时,要有明确具体的德育要求,按照科学原理合理组织,这才是我们所要求的有意识的德育过程,才有可能产生我们所期望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旭远主编 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朱慕菊主编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裴文敏、詹振权、方善森主编 教育学 杭州大学出版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