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人才工作经验总结五篇
2020年人才工作经验总结五篇 【篇一】 **在招才引智过程中,将本土人才作为引进重点,为“老乡”回乡发展“牵线搭桥”,吸引在外人才落户生根。 “多方借力”搭建连心桥,宣传人才优惠政策。一是借助报纸、网络、电视、条幅、公告、宣传单等媒介,广泛宣传推介“英才计划”系列优惠政策、当地特色产业分布及企业需求等情况。二是利用寒暑假等本地学子集中返乡契机,先后组织近1200名本地学子回乡观摩座谈、入企实践,让他们亲身感受家乡发展巨变。三是充分利用走访慰问等机会,将引才优惠政策、重点企业人才需求等资料挨家发放到学子父母手中,促进本土人才回乡发展。目前,走访慰问本土高校学子100余人次,发放人才政策宣传资料536份。 “多线搭桥”拓宽回乡路,畅通人才回流渠道。一是通过搭建现场招聘、网络招聘、校园招聘等形式多样的招聘平台,开通人才回乡就业创业“绿色通道”。近年来,共举办本地学子专场招聘会8场,共有120多家企业参加招聘,提供就业岗位1100多个,吸引2600多名本地学子入场应聘。二是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联合**科技大学、**市生态环境职业学院定向委培煤炭、机电一体化、设施农牧业等专业人才310名。三是不断完善本土人才服务平台,改造完善“一区三园一基地”创业就业服务平台,建成创业产品展厅1处、快递物流配送中心1处,审批入驻创业企业10家。 “政策红利”留才建家乡,解除人才后顾之忧。一是制定《**人才储备实施意见》、《**人才强旗工程实施方案》等文件,出台“引进名优校长、优秀教师、卫生学科带头人、成熟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实行10—30万元年薪制,给予不低于12万元的住房补贴”等人才引进政策。近年来,柔性引进医疗卫生人才15名,引进教育人才9名、旅游人才2名、高层次人才2名、专业技术人才100余名。二是建立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设立“高层次人才服务窗口”,为引进人才提供居留服务、科研服务、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14项绿卡服务,实现人才服务事项“一站式”办结。三是将全旗6个苏木镇、2个园区、18个成员单位人才工作经费列入旗财政年度预算,并采取“一事一议”等形式灵活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待遇保障等措施,确保人才工作顺利开展。 【篇二】 **市紧紧围绕建设**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打响“天赋**”品牌、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等重大发展战略和实现塞上江南、绿色崛起奋斗目标,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共同发展”的人才发展理念,采用灵活务实的引才方式,建立了9个院士工作站,创建19个博士科研工作站,与150多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助推全市绿色高质量发展。 聚焦重点项目引才。围绕**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保护试点工程项目,建成了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吕永龙、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鸿亮牵头的3家环境保护及生态治理院士专家工作站,为**生态治理和绿色发展提供科技支撑、规划引领和技术指导。引进以傅伯杰院士为首、18名专家组成的智力团队,全程跟进**海流域“1+8”规划编制,为**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项目顺利通过评审、获得国家批复发挥了重要作用。 聚焦绿色产业引才。围绕建设**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与清华大学、中科院、中国农大等科研院所组建科技战略联盟,与中储草等龙头企业组建产学研联盟,引进实施节水及盐碱地治理等科技攻关类项目21项,适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类项目30多项,在项目区培育标准化生态牧场31个,发展田园综合体56万亩。五原县与清华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等17家科研院所对接,引进杨劲松等30多位盐碱地改良专家,实施了5万亩改盐增草(饲)兴牧试验示范项目,建成了全国盐碱地改良样板区。 聚焦品牌建设引才。围绕打响“天赋**”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积极与国内外一流企业、顶尖院校、领军团队、优秀人才紧密合作,借智借力、打响品牌。依托浙江大学品牌策划团队,重点推进包装设计与品牌运营工作;选聘国家级专家12人、自治区级专家7人、市本级专家51人,成立“天赋**”农产品公用品牌专家评审委员会,对入选品牌严格审核把关;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合作,建立**农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全程追溯体系,制定完善生产技术标准185项,将130多家企业纳入自治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有力推动**农畜产品走向高端市场、卖上好价钱。 聚焦脱贫攻坚引才。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及其科研团队,推行“科技小院”模式,驻村入户开展技术培训,推广实用技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以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依托“院地共建、所旗联建”等重点项目,积极对接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技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大学等单位和高校,围绕西甜瓜、小麦、玉米、向日葵、果蔬等特色产业和绿色生产核心试验示范区,建立6个“科技小院”,21名高层次人才进驻小院零距离、零时差、零费用、零门槛开展科技指导和社会服务。仅玉米滴灌一项技术就实现亩均节水100立方米以上,亩均减少化肥用量2.5千克以上,平均增产率达到14%,实现亩均增收150元,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科技动力。 【篇三】 为充分发挥人才振兴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和关键作用,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围绕人才资源这个根本,**积极打造“高层次人才+中层次人才+本土人才”的人才服务链,以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 高端人才高端引领。高层次人才是引领者,具有较强的牵引和带动作用,**多措并举补齐边境旗县高端人才引进难、引领作用较难发挥的“短板”,让高端人才作用成倍数增大。用好项目强基础。近几年,**累计引育“草原英才”个人5人、团队2个、引领支持计划2个,“阿拉善英才”13人,获得项目奖补资金近300万元。做好引才固根本。通过选调计划、“智汇驼乡、鸿雁归巢”引进研究生40余人。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观,通过远程协助和聘请专家顾问等形式,柔性缓解医疗卫生、文化旅游、沙产业等领域“专家荒”。搞好活动见实效。深入开展“百名专家服务基层”活动,引导农牧、林业、水务、文旅、卫生等行业专家向基层一线流动,让**村不再是高端人才“无人区”。 中层次人才中坚支撑。中层次人才是中坚力量,发挥着承上启下和承点起面作用。科技特派员助推精准扶贫。全旗每年下派科技特派员100名左右,采取区域指导、双向定点、课题示范、创业带动等服务模式,使农牧民随时随地就可以咨询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依靠科技提高生产效益,走上脱贫致富之路。百名专业技术人才助推产业发展。深入开展“百名专业技术人才服务基层”活动,着力服务沙产业、有机农业、畜牧业、新能源发展,针对农牧民的培训转向产业链发展,如助推梭梭肉苁蓉产业基地标准化建设,升级改造种植、接种、生产、包装等环节,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就业服务助推创新创业。开办蒙古奶肉食品加工制作、马鬃绕线蒙古唐卡制作、中式烹饪等各类培训班23期,受训城乡劳动力1000余人。完善创业服务载体,积极搭建“双向”服务平台,发布400余家企业招聘信息、提供各类岗位4760个,上半年政务服务大厅“一站式”申请服务办件量1800余件,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2人、778万元。 本土人才保障基础。本土人才是执行者,发挥着具体创造和实现价值的作用。发挥本土人才的“领头羊”作用。选优配强**“两委”班子,选派114个第一书记驻村服务,注重在返乡大学生、致富带头人中发展党员、培育后备干部。充分发挥93个“党员中心户”基层力量“凝聚者”、脱贫攻坚“助推者”、全面决胜小康社会“领跑者”作用,引导农牧民群众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培育拓宽农牧民群众致富增收渠道。发挥本土人才的“技术员”作用。分门别类建立“本土人才信息台账”,精准掌握土专家、田秀才、种植养殖能手、专业技术骨干、农民企业家和科技示范户的优势特长,发挥“一星多点”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发挥本土人才的“生力军”作用。摸底“回村任职”、回乡创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知识分子、打工青年,结合“双创”活动,政策扶持创业带头人,开展乡村振兴规划宣讲、特色产业职业技能培训班,带动和引导农牧民工尽快实现转产就业,有效拓宽就业渠道,激发创业热潮。 【篇四】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推动科技事业发展的主导力量。近年来,**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紧紧围绕全旗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输出基地、打响“天赋**”品牌、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等重大发展战略和实现塞上江南、绿色崛起奋斗目标,汇聚高端人才、集智兴业,全面开启绿色高质量发展新里程。 坚持高位推动 在人才聚集上开渠辟径 依托“四级联创”“院地共建”等重点项目,**先后与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农业农村部耕保中心、中科院南土所、中国农大、**农牧业科学院等20多家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进行科技创新合作。构建“一中心两院两校五站”共建平台,柔性引进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吴孔明、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杨劲松研究员等为代表的国内知名高层次人才39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73人,专家大院3个,柔性引进8名博士并创建博士科研工作站1个,建立自治区级研发中心3个、工程技术中心2个。 同时,涌现出的向日葵科技示范推广创新团队、改盐增草兴牧工程团队、中南渠村奶牛养殖等5个优秀团队和1名优秀个人获评自治区“草原英才”。这些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在**全域绿色发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依托重点项目 在推动生态治理上多方发力 近年来,**找准柔性引才和服务发展的契合点,围绕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及全域绿色发展的重点任务招才育才,实现柔性引才引智向中心聚焦、为大局聚力。 全国农技中心刘天金主任、中国农大张福锁院士牵头编制了《**整县全域绿色发展规划》,为**农业绿色发展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科技支撑、规划引领和技术指导;“四级联创”专家团队针对**海面源污染治理率先在全市开展“四控”行动,为全市治理面源污染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以中科院南土所杨劲松为首的专家团队,集成了盐碱地生态治理方案,为全旗治理77万亩盐碱地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依据。 2017年12月,**被确定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和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区,成为全国县级唯一一个“五区同建”旗县。 瞄准产业需求 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融合共进 依托“院地共建”“所旗联建”等重点项目,2019年,**与中国农大、华中农大、**农大等高等院校围绕小麦、玉米、向日葵、西甜瓜等六大特色产业建立了6个科技小院,成为自治区首次以政府和高校合作形式建立的科技小院。中国农大、**农大教授及博士生等高层次人才21人进驻科技小院,并分别围绕六大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农业面源污染、生态环境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集成了5大作物绿色标准化种植模式,既实现了标准化生产,也实现了生态环境治理。据统计,仅玉米滴灌一项技术就实现亩均节水100立方米以上、亩均减少化肥用量2.5千克以上,平均增产率达到14%,实现亩均增收150元。科技小院的建立,实现了农业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进一步推动了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也让科技成果在**这片大地上真正地“开花结果”。 聚焦天赋** 在推动品牌建设上提档升级 紧紧围绕打响擦亮“天赋**”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输出基地这些重点工作,**主动加强与国内知名企业、科研院所、优秀人才紧密合作,借智借力集聚各方人才。 全国人大代表张继新,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李杰、优秀党组织书记边俊峰、优秀党员产业带头人高有利、耿军等“土专家”“田秀才”在“天赋**”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推进提升方面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目前,**通过国家认定的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128万亩,有机食品生产基地1万亩;新增绿色食品认证10个,**酒业、旭一牧业、屯河番茄3家企业又有8个产品、1个产品系列授权使用“天赋**”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逐步形成了绿色品牌梯队阵营,让**农产品真正走向高端市场。 【篇五】 **面对区位不便、发展不足、“磁场”不强的实际,积极探索引才育才的多样化路径,为事业发展提供“才”力支撑。 创新方式,拓宽引进人才“广度”。举办两届占布拉道尔吉蒙医蒙药发展战略研讨会,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等36名专家教授就蒙中药材产业发展进行研讨交流,建成博士服务站1个,与**农业大学王俊杰团队、**药用植物研究所李旻辉团队、**民族大学贾俊英团队签订合作协议,以院地合作方式柔性引进博士11名,与**农业大学、**民族大学、**农牧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实现柔性引进,借智发展。 创设平台,增强培育人才“力度”。实施“奈曼英才”工程,统筹推进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围绕版画、甘薯、蒙中药材等旗内特色产业建设人才实训示范基地3个,积极组织申报人才工程项目,**版画艺术品创业人才团队及旗蒙中医药材产业人才引育计划入选自治区第九批“草原英才”工程,共获得奖补资金90万元,为进一步培养专业人才赢取资金支持。认真落实京蒙扶贫协作人才项目,先后选派教育、卫生等领域优秀人才124人赴北京交流学习,投入15万元,组织50余名企业管理人才赴浙江大学等地培训,提升专业能力。 创优环境,提升服务人才“温度”。对2016年以来引进的296名人才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建立数据库,分门别类动态掌握人才情况。建立党委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制度,每逢重要节假日、产业对接活动、外出人才返乡时,对专家人才进行走访慰问,共走访慰问85人次,以求贤的诚意和真诚关怀广泛吸引凝聚各方面人才。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结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组织开展优秀人才评选、表彰和宣传推介等活动,覆盖各类人才200余人,进一步营造礼敬人才、重用人才、服务人才的浓厚氛围。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