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建构语文“音乐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论文之建构语文“音乐课堂”教学模式 桐屿小学课题组 於掌珠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创新活力的,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和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对语文教学将发生深刻的影响。一是强调“大语文观”,即语文和社会的沟通和生活的联系以及跨学科渗透,让语文走进儿童生活,成为儿童生活的一部分;也让语文走向社会,开掘语文学习的广阔资源。二是“语文整体观”。语文水平的提高,不只是单项能力的提高,应着眼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着眼于整体把握,综合提高。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 下,作为小学语文和音乐课程实践者笔者,在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提出了语文“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笔者探究的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教学模式呢?概括地说,它是以人本思想为核心,以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发展意愿为前提,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调动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为原则,以让学生享受快乐和愉悦为最终目的、融音乐熏陶与语文学习于一体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那么 语文“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在现今中被提出,有它的必要性吗?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因为现在的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组织教学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模式。或以鼓励为主,表扬某位同学坐得很端正,鼓励其他同学向他学习,或是教师采用沉默的方式环视一周,等待学生安静下来;或是课前齐唱歌曲;更有新意的也至多不过采用游戏的方式,先调动积极性,再引入正式的教学。这些固然有他们的作用:如可把注意力从课外转入课内,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情感等等。但我们不可否认其弊端的存在:长期重复地唱固定的几首歌曲,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唱歌仅仅是一种机械的应付和附和。一首歌被唱了N遍之后究竟能给学生带来何种陶冶?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第二个值得注意的是课中的过渡环节对于小学生如何最有效到消除,做法不一,概括一下可分两种:其一是不闻不问;其二是通过游戏等活动调节,或变化学习方式,用语言艺术激发起兴趣。这两种做法是否有效地消除疲劳,值得怀疑。 无可否认,教师的出发点是良好的,但是教师只把学生当作一个接受者。教师只考虑自己的情感,没有切身去体会学生的情感;教师只考虑自己的需求,没有重视学生的需求;“音乐课堂” 教学模式则提倡教学要切实从学生出发,通过他们对音乐的体验、感受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应该是以学生的需求出发,帮助他们获得成功和快乐。因为音乐在很大程度上有使人类得到愉悦的社会功能。教会学生学会自我体验,感受愉悦,学会去创造快乐、寻求快乐是极其重要的。语文“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力求在学生得到个性的发展,品格的提高的同时,培养学生获得愉悦,获得快乐的能力的同时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是:一方面他们对任何事物都表现为强烈的好奇心;另一方面,由于好动使他们又不能长时间集中思想。教育界的研究表明,小学生注意力的持续时间一般为8至10分钟,一节课,小学生一般只有二个兴奋间段点。低年级小学生普遍存在着分心现象,如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缺乏自觉性,注意力不稳定等。因此,要使他们关注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尽可能创造或利用适合于低年级学生特点的学习环境,不断激发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并激励他们的求知欲望,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音乐课堂”教学模式从学生的这一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创设适合教学的课堂环境,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以便专心致志于学习活动,减轻各种心理压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保持长久的记忆力,激活学生多方面的灵感和创造意识。适合教学的环境创设是“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因此,语文“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有着极其现实意义。 一、“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构想 夸美纽斯认为,不顾及学生的学习志趣和心理特点,而强迫孩子去学习的人,就是大大地害了他们。就象一个人没有食欲,却又被迫去吃食物,结果只能是疾病与呕吐,至少也是不消化、不痛快。反之,假如一个人饿了,他就急于要吃食物,立刻可以把食物加以消化,容易把它变成血肉。在他看来,“教与学的行为本来是件自然的、令人高兴的和惬意的乐事。”夸美纽斯还特别提醒教师,“不应该因为学生不愿学习去鞭挞他们。因为,假如学生不愿学习,那不是别人的过错,而是教师的错处,他或者不知道怎样使学生能接受知识,或者根本没有这样去做。” “音乐课堂”教学模式体现着浓浓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最大限度地照顾到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和心理特点,不强迫学生去学习,而是通过音乐的作用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终达到优化课堂学习效果的目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强调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鲜明个性的综合素质良好的人,使他们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热爱音乐,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成功,体验快乐。 二、“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基本特点: 一种教学模式的推出必然有它区别于别的教学模式的本质特点。这些特点有助于教师认识特定教学模式的思想火花,把握实施过程中的策略要点,以便在教学程序中更好地运用教学模式。 1、人文性 “音乐课堂” 教学模式是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它从年龄和心理特点的实际出发,满足他们的真切的感受需求。低段学生好玩、好动,自控能力差,“音乐课堂”教学 模式的教学思想和行为都力求满足他们的年龄特征:即让他们在唱中学,在动中学;也力求改善他们年龄特点中的不足:即教学过程中增加律动性、情趣性、运用多变的手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减少由于自控能力差引起的混乱和走神。能最大限度地顺着学生年龄的特点让学生得到学习需求和情感需求的满足,本身就体现了人文性。同时民主、尊重、肯定,在此一教学模式中也发挥得淋漓尽致。 2、愉悦性 追求快乐是学生的天性之一,它是一种精神上的快感和享受。“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在娱乐的形式中,引导和帮助学生发现快乐、享受快乐并创造快乐。在“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活动中,以满足学生追求快乐的需求为主要任务。该模式还努力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向多元化,有利于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充实。 3、开放性 教学目标的核心追求是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学生在现代教育中,首先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个体而存在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主张尊重学生的体验感受,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教师努力将学生处于丰富多彩的生活背景和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使其聪明才智与优良个性以及音乐潜能得到发挥,学生可以轻装上阵,学得自由自在。 三 “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 1、音乐先行,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创设情境是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必要手段。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机,也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强大动因。利用课前唱,选择儿童熟识的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歌曲进行新课导入来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比如人教版第一册《影子》教学中我通过歌曲导入创设生动有趣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习、体验、发现,初步感受到“影子”的奇特魅力,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并在争当“小老师”中,学习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 播放《可爱的太阳》的录音带,师生齐唱,感受太阳的温暖。 师:你们看,太阳公公散发出了光芒,阳光像金子,洒遍田野、高山和小河,还会洒到哪里? 生:阳光会洒到校园、小朋友的身上…… 师:当阳光洒在我们身上时,我们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现在让我们一起去寻找吧! (生到户外自由活动) 师:谁愿意跟老师和同学们说说你的发现? 生:我发现太阳照到身上会热,还会流汗呢。 生:我觉得阳光很刺眼,要出去玩最好戴上墨镜。 生:我发现太阳照到身上,就会出现影子。 生:我发现太阳照到树上,树也有影子。 生:我走到哪儿,影子就跟到哪儿。 (出示课题:影子) 生:我发现当我张开手时,手的影子也会张开;当手合起来时,手的影子也会跟着合起来。 师:这位同学说的,我们把它简称为“手影”。同学们会做手影吗?(有的说会,有的说不会)会的同学你们愿意当小老师来教教我们吗?(请三、四个同学上台) (生很有兴趣地跟着做,认认真真地学着。) 2、融合音乐,开发课程,做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 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计划、教案的过程,更是课程创造和开发的过程。真实的课程是发生在学校中的,发生在课堂里的,发生在师生互动中。因为课程的四个因素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中,人的因素有两个:教师、学生,他们都是主体,是认识者,而且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的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的。 (1)自编音乐,创作填词,变课文为歌曲 A、在教学人教版第一册《影子》一课时,我尝试谱曲,把课文变成了孩子喜欢的歌唱形式。在教学时,通过打节奏,读歌词, 唱儿歌,学生很快地感知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学习兴趣之浓,学习效率之高,也是平时教学过程中少见的。学生完全处于最佳学习状态,因而在下一个环节--合作探究、自主发现识记方法时,生字的难关被轻而易举地攻破。 (播放《影子》的歌曲,学生认真听,感知曲子的内容) 师:让我们一起先来学习歌词。 (师有节奏地范读) 生:边打节奏边跟读歌词。 师:你们学得可真快,我们一起来唱《影子》这首歌,还可以配上动作。 生:一边唱一边配上自己的创作动作。 师:你们真聪明,这么快就把课文的内容背下来。可是课文中的生字你都认识了吗?请你和小组的伙伴一起合作,用各种方法记住字形。 B、在人教版第一册《小小的船》课中我也借助音乐进行教学活动:先播放歌曲《小小的船》,第一遍跟唱,第二遍根据自己的想象做动作。接着 配乐朗诵,指名学生背诵、评议,集体背诵,表演儿歌。(这是一首意境优美的儿歌,你想用什么样的形式再现儿歌的美?可以找自己的伙伴商量商量。)然后提问兰兰说弯弯的月儿像小船 ,你觉得月亮还像什么?(生和周围的同学说) 大家想象兰兰那样到月亮上去看夜空吗?闭眼,听音乐,放松,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2)利用熟识的旋律,引导自编歌曲,升华教学主题 在教学《胖乎乎的小手》一课,教师结合歌曲《小象》进行教学。该课例充分体现了在班级的教学环境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活动获得了知识,获得了对文本的独特体验,超越文本,展现了浓浓的爱,闪现了人性的光辉,反应了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的有机整和。 师:兰兰的小手真了不起,小朋友一定想夸夸它,你能用咱们昨天学的夸小象的办法来夸夸兰兰吗?(师生共同创作填词,并唱歌曲) 师:在小朋友夸兰兰的歌声中,老师还感受了兰兰对爸爸妈妈的爱,我想小朋友们都一样,都有自己喜爱的人,来赶紧问问你的朋友最喜欢谁好吗?(生在音乐的旋律中找朋友,小组同学互相用歌唱的形式问,形成了良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3、充分利用音乐,创设课堂情境,推动激励教学 多元智力课程理论 基于多元智力理论和三位一体的大脑理论的多元智力课程要求在学校教育中建立起“适合大脑”的课程,促进每一个学生多种智力的发展。该课程认为音乐--节奏智力是与语言有关的智力,认为音乐对掌管人的情感、动机和愿望的肢体大脑有直接影响,课堂教学中音乐活动的运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音乐-节奏智力的发展,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起到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的积极作用。科学研究 表明:小提琴、钢琴演奏曲对人有镇静安抚的特效。古筝、琵琶演奏曲镇静效果特别明显。 所以要充分利用音乐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1)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音乐欣赏来促进感受、增强理解。 在教学人教版第二册《识字1》时,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很快会识字,会诵读了,以为这节课任务落实完成了。下课后才发现,原来学生对好些词语的含义是一窍不通,而且那些词语也很难用形象的办法去解释,于是我想到通过播放大自然音乐《春水》、《春野》、《清晨》、《山溪》等乐曲,让学生自主感受春天的气息,学生通过反复聆听大自然音乐,和我及时的点拨指引下,终于能理解词义了。 (2)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运用背景音乐来调节课堂。 合适的背景音乐具有渲染感情、提高效率、维系注意以及消除情性的作用。音乐能解释语言难以言表的内容,所谓“言之不足歌之”,很多思想情感是很容易用音乐来表达的。对于学习者而言,视觉、听觉,甚至还有运动器官协同工作,共同作用于同一个目标,既符合认识规律,也适合人的情感需要,产生积极的学习愿望,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此外,在背景音乐的运用中还要注重以下几条原则: A、音乐的选择必须服从于教学性原则。从音乐的内容、乐曲的风格、节奏都应紧紧围绕教学内容,与教学内容相协调,与教学环节相吻合。 B、音乐的选择应避免过分活跃原则。专家认为过分活跃或带有攻击性的背景音乐不能像轻柔优美的背景音乐那样,对孩子的大脑认知机构具有积极作用,相反却有消极作用。 C、音乐的运用应注意时机、多少以及音量的掌握原则。背景音乐重要,并不是每节课从头至尾音乐一灌到底,不分时机地滥用或用得越多越好,而应该选择时机合理运用。 正如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阐述的:“我们对存在理想模式的观点开始产生怀疑。尽管有的教学模式乍看起来似乎颇为诱人,但由于没有一种模式是为完成所有类型的学习,或者为适合于所有的学习风格而设计的,因此我们不应该把我们的种种方法局限于任何单一的教学模式上。”语文“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是一个动态开放并不成熟的教学模式,会随着教学实践、观念和理论的不断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得到丰富、创新和发展,从而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新课程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王深根 毛建华 编著 《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文信 赵晶红著 《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 曹理 何工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