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心得)之如何让历史课堂讨论有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心得)之如何让历史课堂讨论有效

历史论文之如何让历史课堂讨论有效 ‎ 如何让历史课堂讨论有效——以市实中付嘉豪老师市一等奖公开课为例内容提要:新课程试行几年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已经为广大历史教师广泛接受和采用。笔者以获得本次优质课决赛一等奖的东莞实验中学付嘉豪老师课例《近代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为例,从合理预设讨论问题、提供有效地课外辅助“史料”、循循善“诱”、老师要收放自如、恰当总结升华等五个方面谈了怎样才能让历史课堂讨论有效。关键词:历史课堂讨论 有效 新课程试行几年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已经为广大历史教师广泛接受和采用。以2009年4月在东莞一中举行东莞市高中历史优质课决赛为例,参赛的13位选手的表现精彩纷呈,虽然教学风格各有特色,但都不约而同的安排了课堂讨论的环节,通过创设情景,设置问题,组织学生或分组、或“单干”积极思考与讨论。笔者有幸作为评委全程参加了决赛B组的评分,深感受益非浅,同时也对比赛中所广泛采用的课堂讨论这一方式深思良多,究竟该怎样让历史课堂讨论有效呢?经过反复酝酿,我决定以获得本次优质课决赛一等奖的东莞实验中学付嘉豪老师课例《近代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为例,谈谈如何才能让让历史课堂讨论有效。一、合理预设讨论问题。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生。”‎ 问题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讨论的成败。合理预设讨论问题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讨论题的设计主要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兴趣度等因素。问题要难易适度,量学生学习基础之力,问学生力所能及之题;同时也要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二是要从教材实际出发。新课程的教材每课的文字少,但隐性知识多。在预设讨论问题时要充分挖掘教材,找出教材中或明或暗、存在一题多解、看法多样,方法灵活的知识点,如一些褒贬不一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等。在《近代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这一课中,教材的第一目是“铁路,更多的铁路”,重点介绍近代铁路建设的发展历程。第二目是“水运与航空”,重点介绍了近代轮船航运公司和中国航空事业的起步。第三目是“从驿传到邮政”,重点介绍了近代邮政、电报业、电话业的发的发展。最后,教材对近代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的影响进行了总结。通读全文可以知,教材对修铁路与反对修铁路行文较多,这实际暗示了一个很好的讨论题:该不该修铁路?况且该讨论题自然地将学生分成正方与反方,双方很容易“交锋”。加上教材提供的材料较多,学生的“话匣子”也容易打开。如果在“水运与航空”、“从驿传到邮政”中选取一个设置讨论题,一般也就是“你如何看待水运与航空的发展”或“通讯的发展有和影响”‎ 之类的话题。如选取近代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的影响,由于教材只是单从积极影响的角度阐述,学生的答案也只能局限于积极影响的范围内。付嘉豪老师预设的讨论问题是该不该修铁路?并将它作为本课的重头戏。这充分体现了付嘉豪老师的老到与独具慧眼,这也为他最终获得一等奖奠定了基石。事实证明:该不该修铁路这一问题命题多角度、新颖,可供选用的资料多,学生比较容易进行分析、比较和辩论,即使作为反方的材料也易寻又不易限入“被攻击”的境地。二、提供有效地课外辅助“史料”。在讨论课中,针对与讨论主题相关的知识点,适当地向学生补充一些课外“史料”扩展学生学习视野,可以帮助学生更加透彻、更加深刻、更加容易地理解教材内容,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从而扩展学生讨论时发言的内容。如果学生只是照本宣“论”,学生就会乏味。倘若适当补充课外史料,就会为历史课堂讨论注入新的血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知识的渊博,从而产生敬佩之情,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开展讨论前,付嘉豪老师先补充了相关史料:“18世纪70年代,洋务派上奏朝廷建议修筑铁路。但遭到反对,认为机车会震动皇陵。后来,洋务派阳奉阴违,于1880年擅自修建了唐胥铁路,建成后才上奏朝廷,还不明言,只把铁路说成“马路”。1881年,唐胥铁路通车。但由于老佛爷有不许使用蒸汽机车的命令,当局只得使用骡马拖带,因而成了“马车铁路”。18世纪80年代初,洋务派等主张续建该铁路。由于临近京城,引发了长达十多年的铁路之争。”通过上述材料引出“铁路之争”,随后为了让“反对派”即不主张修铁路的同学“有话可说”,付嘉豪老师又进一步补充了“近代反对修建铁路理由”的史料:1)夺民生计。“铁路一开,津通舟车尽废,水手、车夫、客店、负贩食力之人,终归饿莩”‎ ‎。2)引起民怨 。“铁路所经之处,尽毁田庐坟墓,必致民变”。3)有利于外敌入侵。“一旦祸起,即直达京师”。4)破坏风水,特别是会惊动龙脉。5)耗费银两巨大, 财政根本无法承担。且由于得购买外国原料、雇佣洋匠,导致白银外流。万事具备后,付嘉豪老师才抛出讨论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 “该不该修铁路呢?该,为什么该?不该,为什么不该呢?”    通过课堂讨论的激烈程度可以看出,提供地课外辅助“史料”是比较有效的,它们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多的“话语”,让学生“有话可说”,也进一步扩散了学生的思维。但提供的“近代反对修建铁路理由”的史料无疑太过“有效”,使持反对修铁路观点的同学基本是围绕老师提供的5点理由做文章,鲜有新意。   三、循循善“诱”。在课堂讨论过程,“唇枪舌剑”的激烈度如何,教师的“导演”作用最为关键。这时,教师要“眼观六路,耳闻八方”,消除不利于讨论的因素,将课堂讨论持续下去。教师不仅要听正在发言学生的观点,同时要分散一些注意力去听下边同学的小声议论,还要把目光扫视到那些不爱发言学生的举动。“诱导”那些性格内向不爱表现自己的学生,多积极思维,多发言。要做到“循循善诱”,一是要创造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要过于严肃,学生可以站着说、坐着说、抢着说、大声说,努力营造一个热烈的氛围,让课堂真正成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二是要创造“竞争”的氛围。老师可以将全班学生适当地分组或变动座位,视发言人数或精彩程度给予一定的“加分”‎ ‎,这可以起到鼓励参与和方便沟通的双重效应,利于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创设争辩的热烈氛围,形成良好的“竞争”局面。三是要恰当合理运用“诱导”语言。“诱导”语言在讨论“冷场”、“短路”、“熄火”时最为关键。“诱导”语言一忌过分吹捧,不让人感觉虚伪、肉麻。二忌打击,那怕学生说错了也要鼓励。三忌不礼貌,让人感觉老师修养差、素质低。   在本课的课堂讨论中,付嘉豪老师很注重学生的感悟,善于“诱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如:“那你认为该怎么办”、“你反对他的观点,那你的理由又是什么呢”等,不仅语气平和,而且非常具有“诱导”性,“引诱”学生“吐出真言”,课堂讨论气氛也空前热烈。    但当讨论出现短暂的“冷场”时,付嘉豪老师却口不择言,不当的“诱导”话语脱口而出:“你们可是东莞一中的学生哦,这难道是你们的待客之道吗?”从学生的表情可以看出,这句话让身为“主人”的东莞一中的学生甚是不悦。这也算是本课的一处败笔。四、老师要收放自如。在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过程,老师要能够做到收放自如。当课堂讨论开始出现争辩的场面,老师就要“放”,要“兴风作浪”、“推波助澜”。当一方力量削弱时,教师应该帮忙助阵,鼓动他们坚持自己的观点,寻找对方的弱点,以充足的论据进行反驳,不当“逃兵”,不轻易“缴械”,据理力争,即使“败”也要败得自己心服口服。但老师也要注意“收”‎ ‎。尤其是当课堂讨论开始偏离讨论的主题,讨论有变成无目的地漫谈的倾向时,或者课堂讨论过分热烈、参与发言的人数过多时。在本课的课堂讨论中,学生相当踊跃,共有20多位同学站起来发言,对于只有40分钟时间的一节课而言,人数显然是“超多”了。而付嘉豪老师由于没有注意“收”,一味让学生讨论,导致时间分配把握不太好,讨论环节花了过多时间,下课铃声响起才“收场”。并因此严重影响到了后边的教学环节环节,导致没时间进行小结和主题的升华,原本设计好的“学业评价”环节也没有进行,只好草草下课。这也是本课最大的失误。五、恰当总结升华。  历史课堂讨论或辩论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思想品质,因此老师应该在学生讨论后侧重在这两方面进行恰当总结升华。一是着重学生的评论是否言之有理、自圆其说。二是充分表扬学生的积极参与、勇于探究真理的进取精神。  由于付嘉豪老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自己没有及时“收”的失误,总结升华的环节没有进行。当然,人无完人,对一堂好课的追求也是无止境的,虽然付嘉豪老师在组织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出现了几处败笔,但瑕不掩瑜,这些不会太大地影响本节课的优秀程度,整体来讲这次课堂讨论是有效的,是成功的。实践表明,有效的课堂讨论,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求知欲,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以及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是行之有效的。只要我们老师能够精心设计、科学引导、大胆探索,优化的课堂讨论教师自身也一定能领略到教学艺术中的迷人之处。 ‎ 主要参考文献:东莞实验中学付嘉豪老师《近代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课件及教学设计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