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5-30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小学语文教材中美的挖掘和默化
语文论文之小学语文教材中美的挖掘和默化 小学语文教材中美的挖掘和默化 摘 要: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美育功能,小学语文教材中为我们提供了进行审美教育的优越的材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形成高尚的情操。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 教学 美 挖掘 默化 审美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应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素质教育要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以学生为活动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及才能,全面实施德、智、体、美、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得到发展。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是古今中外有影响的名篇名著,清新、隽永、纯朴,注入了作者浓浓的审美意识—— 或真、或善、或美,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描绘出一个美的世界,也为我们提供了进行审美教育的优越的材料。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切实把握美的真谛,精心设计美育过程,让美的形象深深融入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从小就会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形成高尚的情操。 一、深刻挖掘教材中的美 一般说来,美可以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自然美就是现实生活中如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自然物的美。在现行教材中展现大自然美的文章占很大比例。这些文章充分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学生通过这些文章的学习,陶冶了情操,激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如第八册中的《可爱的草塘》,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令人神往、可爱的草塘,把一幅美的画卷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值得注意的是,在教材的作品中有许多反映人的本质力量的“人化” 的自然,他们显示的则是高层次上的美。如第十册的《白杨》,作者把在荒无人烟的大戈壁傲然挺立的白杨树赋予人格化,把它作为扎根边疆顽强不屈人品的象征,从而显示的不单只是本身的自然美,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挖掘让学生真正体会。社会美范围最广,它包括很多方面。科技活动、生产劳动、日常生活中的亲情、友情及人的外表和内心美均属于社会美的范畴。展示人物的心灵美。如《苦柚》中的小姑娘,《丰碑》中的老班长,《穷人》中的夫妇俩,《曼谷的小象》中的泰国妇女,这些都集中反映了主人公美好、纯洁的心灵。展示劳动美。如《赵州桥》、《捞铁牛》、《长城》等,都说明劳动的伟大、劳动的光荣以及赞扬参与这种崇高劳动的劳动者。表现亲情、友情的美。如《荔枝》中的母子之情,古诗《赠汪伦》和课文《伟大的友谊》中的朋友之谊等。以上几种都是教材中最常见的,其他如科技活动,人体美在教材中也有体现。艺术美是存在于艺术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美,它主要通过欣赏艺术作品而欣赏到美。第十一册教材中的第一课《世纪宝鼎》世纪宝鼎就是一个很好的艺术典型:鼎的外形以及它所代表的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精心创设教学美育情境,让美的形象在学生心灵默化 课堂教学是进行“美育”的主渠道。语文教学应有意识地将课文中所蕴含的各种美传播给学生,形成一种情感与艺术的氛围,起到“美能导真”的作用,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接受知识。美育不同于其他教育活动,它是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实现的,它需要一种氛围,需要创设一种有利于诱导学生感情动荡产生情感共鸣的情境,从而更好地进行美育。那么,如何在课堂中进行审美教育呢?1、音乐渲染,营造美的氛围 教学中借助音乐调动情感,烘托、渲染课文的内容,创造美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在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选择古筝曲配乐吟诵,我随着明快的乐曲声吟诵,学生从中感受有山、有水、有彩云、有猿声、有小船的美的景象,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以美的氛围,为学习这首诗作好情感铺垫。接着,我介绍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此诗,有利于对诗的理解。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配乐让学生练习吟诵这首诗,激发起了学生吟诵诗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月光曲》一文中虚出的“月光海啸图” 是穷兄妹俩静听贝多芬的演奏时产生的想象。它与弹琴的旋律相一致,体现了乐曲的层次和节奏感。月亮初起,微风轻拂,微波初泛,粼粼银光,洒遍海面。由此可以想象音乐旋律是徐缓的、清幽的。当月亮越升越高,穿梭于柔云之中,呈现出娇柔动态之美时,不难想象音乐节奏渐强、气势增猛。而当海面上狂风乍起,掀起狂澜的时候,雪亮的团簇的浪花扑击着岸石,呈现出雄伟壮阔、气势轩昂的景象时,从中可以感受到高昂激越的音乐旋律。透过“弱→中强→强”节奏,可以体会贝多芬对盲姑娘的感情变化经历了由“同情→激动→激烈”的过程。同时,透过旋律的变化过程可以引领学生感受到“黑暗的社会需经历一场革命与变革”的思想;可以引领学生认知到“波涛汹涌”的大海力量正象征着“蕴含在劳动人民中的强大的斗争力量”。教学中,我播放《月光曲》的音乐,让学生切身体会音乐的旋律,感受艺术的魅力, 从优美的乐曲中欣赏艺术美,从而达到突破难点,开掘内涵的目的。 2、运用语言,领悟美的境界 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学生对“朝辞白帝彩云间”中“彩云间”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我便组织语言,利用儿童的联想、想象,启发学生领悟美的意境,把他们带入美的境界。我对同学们说:“早晨,红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射出万道金光,照在山顶的云朵上,云变成了金色、红色、桔黄色、紫色……环绕山顶,环绕着山顶上的白帝城。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通过老师的语言描绘,以及带着与作者产生共鸣的真切的情意,激起学生的情绪,巧妙的把学生的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又如教学杨万里的《小池》诗,在学习“树阴照水爱晴柔” 时,我组织语言启发学生想象:“让我们想象一下,清清的小池边,新长成的树叶连成片片树荫,树荫映照在水里,好像也非常喜爱这柔美的风光。”随着老师的描绘,学生眼前浮现出初夏小池柔美的景象,领悟初夏生机勃勃的意境。 3、充分地读,感悟美的韵律 古诗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古诗教学中,采取大声朗读、独自朗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吟诵中体味,更能感悟诗的韵律美。教学《绝句》时,我提炼讲解内容,简化教学头绪,控制在课内的活动总量,在我的指导、点拨下,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我指导学生,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反复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使学生在读诗的同时,感悟诗的韵律美。教学《小池》时,我同样指导学生多读,让学生感受初夏“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勃勃生机,进而介绍杨万里的另一首写荷花的诗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比较两首诗,分别写了不同季节的荷花小池,让学生充分地读,通过多读,感受诗的艺术感染力,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同时,感悟诗的和谐的韵律。积累消化,成为随时可提取的有用材料。 4、利用教师的教学表情渲染美教师的喜、怒、哀、乐等表情的显露,可直接产生审美效应,也就是运用体态语言增加学生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古诗《蚕妇》时,我的表情是忧郁的、沉重的,这种表情直接传染给了学生,影响了学生的情绪,更好地使学生理解书中蚕妇的悲惨遭遇,从而更清楚地认识剥削阶级的本质,使学生和作品中的蚕妇在心灵上得到共鸣。5、应用插图,直观感知美小学低年级课文中有两种图:一种是课文插图,图从文来,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另一种是看图学文,文从图来。如《艰苦的岁月》是通过形象的图画和具体的观察进行字词句段篇的教学。教师在教看图学文时要充分挖掘图的丰富内容,从中挖掘其美的内涵,使学生直观地感受美。例如教《清明上河图》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作者的巧妙构思来体现作品的艺术美,从而深深地为自己的祖国拥有这份稀世珍宝而自豪不已。6、调动多种感官,感受自然美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大自然是绚丽多彩的,它是个变化无穷的万花筒,它的美千姿百态。教材中有关自然景物的优美的描写较多,有河流、山川、花草树木、名胜古迹。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结合优美的语言文字,或直观的印象,感受日月星辰,山川河海雄浑壮丽的美,茂林修竹、绿草鲜花生机勃发的美,珍禽异兽独特的美。通过幻灯、投影、录像再现景物,使人犹如亲临其景,如闻其声,让学生在美的体验中,激起对大自然的爱,对祖国河山的爱。 如教学杜甫的《绝句》诗,如仅满足于学生逐句理解后能说出诗意就行了,不再启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入诗歌所描绘的美的境界,必然是缺乏生机,没有吸引力的课堂。我采取“先声夺人”的方法,即教学之初,便播放出一段色彩艳丽,音乐舒缓的录像:黄鹂、白鹭、雪山、客舟……顿时,学生的眼睛、耳朵、心灵积极调动起来,他们被美丽的画面,优美的音乐深深地吸引住了。画外音开始朗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朗诵起来,很快进入诗中所描绘的境界,根据画面理解了诗句所描绘的景色内容,很快理清了叙述顺序。与此同时,注重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吟咏诗句,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的美,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怎样才能体会到诗中那形神兼备的自然之美呢?此时,再观四行诗句所描绘的绝妙无比的四幅风景画:黄鹂在翠柳上争鸣,白鹭排成队向青天缓缓飞行;透过窗口远望,西岭雪山白雪皑皑,门前停泊着东吴来的客船。学生第二次进入情境,有了不同的感受,各抒已见,有的感受到了自然界的色彩美,鹅黄、翠绿、银白、蔚蓝,清新淡雅;有的感受了动静美,黄鹂、白鹭为动,雪山、泊船为静,一动一静,相映成趣;有的感受到了构图美,音乐美…… 通过电教调动多种感官,学生们感受到了诗篇有声有色,有远有近,有实有虚,使身心无比愉悦,受到大自然美的感染和陶冶。 7、插上想象翅膀,激励创造美 培养学生美的创造力,首先要使学生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会观察美发现美,才能插上想象的翅膀,表达美、创造美,以达到语文教学中扩散思维、发展语言的目的。在教《燕子》一文第二自然时,我动情的描绘唤起学生的注意,让他们仔细地观察幻灯片:“这么活泼可爱的燕子,在春天里从南飞来了,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 我要求同学们仔细观察,进入春的美景,体验春光美,一下子激起了儿童美的情趣,促使儿童带着热烈的情绪,美好的愿望再去观察幻灯画面。此时,学生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同时积累的生活经验、贮存的表象在头脑里重新组成,想着想着,他们仿佛就是燕子,仿佛置身于春天的美景之中,描述着:“桃花盛开了,粉红粉红的,像天上的彩霞……柳枝抽出了碧绿的嫩芽,各种花儿都盛开了” 在我的循循善诱下,学生凭借幻灯显示的画面,融入了强烈的情感,理解了课文,扩散了思维,发展了语言,提高了美的表达和创造能力,营造出了一幅幅美的景象。 语文学科有相当强的美育功能,只要我们注意挖掘教材中的美的因素,并渗透到教学中,学生就一定能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享受美,创造美。 参考文献 1、 饶杰腾:语文学科教育学,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 2、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 3、叶昌奎:以美育人教育模式论,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 4、刘凤梧:学校美育漫话, 北京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 5、彭荔卡:审美素质教育,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小学语文教学》1997年第4期。 6、李素平:美在其中 其味无穷, 《小学语文教学》1998年第5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