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4-25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心得)之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六种提问技巧
历史论文之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六种提问技巧 【内容摘要】:本文提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六种提问技巧,即诱导式提问、疏导式提问、阶梯式提问、对比式提问、迂回式提问和材料式提问,同时例举大量实例说明如何运用此六种技巧。此文对广大需要加强提问技巧的历史教师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历史教学、提问技巧 一、问题的提出 在历史课堂中如何提问,提问是否有其技巧性?我们先看下面一个事例:某教师在讲完辛亥革命的内容以后问:同学们对辛亥革命的过程清楚不清楚?答:清楚。问:好,辛亥革命为什么能赶走皇帝?答:(一时语塞)。这个事例中,教师提问了两次,第一次只是一般性的询问,并没有起到实际效果,第二次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思维才真正调动起来。显然,在历史教学中关非随意提问就才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老师在历史教学中应讲究提问的技巧,以提高我们的历史教学质量。 二、六种提问技巧 笔者认为广大历史教师常用的有以下六种提问技巧。 (1)诱导式提问 ①从学生生活体验入手诱导提问。 例如,有位教师提问学生:原始初民驯养小动物的最初动机是什么?多数学生回答是为了获取食物,为了吃动物的肉,剥取动物的毛皮。这是没有教师暗示下的原有思路延伸的结果。接着教师诱导一位平时爱养小狗小猫和各种昆虫的学生,让他联想从小爱养小动物的生活体验谈谈想法,结果他提出了一种新看法:小动物多可爱好玩!初民们最早饲养小动物也可能是为了好玩,是为了与孩子们作伴,是为了增添生活乐趣。各种动物驯养多了,驯养时间长了,才成为家畜,才发展起畜牧业来。等到畜牧业发展起来之后,才谈得上经济价值。饲养动物,追求经济价值是后来的事,不是原始初民最早的动机。原始初民最早时还头脑简单,还不可能有先养后吃的长远打算,只可能凭着喜爱动物这种感性冲动来饲养动物。这样,就开拓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新思路,开拓出了创造意境。 ②用形象语言创设新情境,诱导对问题的理解。 如“张三兴奋地提着一串刀币上街买肉,路遇李四提着一串铲币去买米,请问这是发生在什么时代、什么地区的事?”显然比起“战国时货币形式有几种?齐、赵等国货币形态如何?”的问法有趣得多。实践证明,初中生对此类提问很感兴趣,记忆也很深刻。 ③以富有趣味的知识性提问,诱导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去积极思维。 例如:在《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这节课中,提出一个问题,“为庆祝新中国诞生,在开国大典鸣礼炮时,你们知道当时设置了多少门礼炮,齐鸣了多少响吗?”然后告诉学生:“是54门礼炮齐鸣了28响。设置54门礼炮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齐鸣28响是为了纪念中国***领导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那么,为什么要在如此隆重的时刻来纪念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怎样爆发的?为什么会爆发?它有什么重要意义?”这样的提问会使学生兴趣盎然,从而在主动、轻松的心态中进行学习。 ④教师善于抓住学生疑问的某些闪光点,诱导出新的疑难问题,启发学生思维。 例如:在教学《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一课时,有个学生提出:“北美资产阶级和北美人民为什么要反对英国人呢?” 这不是疑难问题,但其中有一个闪光点。于是教师借题发挥,一步步引导学生,提出:北美资产阶级和北美人民反对的是所有英国人吗?(不是)那么他们反对的是谁呢?(英国资产阶级)这时的英国资产阶级是以什么面目出现在北美的呢?(以殖民者的面目出现)准确地说北美资产阶级和北美人民反对的是谁呢?(英国殖民者)大家还记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对象吗?(英国封建阶级)你认为所有的资产阶级革命对象是谁呢?(封建主阶级)。接着教师说:联系方才的回答,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两篇课文看看还有什么疑题没有?一个同学又提出,既然说资产阶级革命的对象是封建主阶级,为什么美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对象却是英国资产阶级呢?这样把问题又引向一个新的高度。 (2)疏导式提问。 疏导式提问就是把一个比较复杂而困难的历史问题分解为一系列比较容易理解的小问题,逐一引导学生作答。这是一种化难为易的提问技巧。 如讲到1945年,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去”还是“不去”?学生说不该去的列举一大堆理由:“蒋介石背信弃义、两面三刀,西安事变后扣押张学良、杨虎城,说明这个伪君子是任何卑劣的行为都会干的,毛主席不能去。”“抗战胜利,蒋介石疯狂抢夺胜利成果,积极部署反共反人民的内战,磨刀霍霍,哪有丝毫诚意谋求和平?”说该“去”的学生也列举了许多理由:学生讲了当时中国面临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关键时刻,中间势力对蒋抱有幻想,“去”有利于揭露敌人,谈判也是一种针锋相对的斗争。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指出,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为了争取国内和平,为了更好地揭露蒋介石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团结教育全国人民,毛泽东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在周恩来、王若飞的陪同下,前往重庆,进行谈判。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学生不仅对重庆谈判的历史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而且对毛泽东的伟大革命精神体会更深。 (3)阶梯式的提问技巧 教师将所要展示的内容设计为环环相扣,前后连贯,形同“阶梯”的问题组,让学生登上我们的“阶梯”去寻根究底,直至问题完全解决。 ①按同一历史事件内部联系设计提问“阶梯”。 比如,讲授“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可以作如下启发:发生战争必然有矛盾,这个社会矛盾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英国殖民统治的严重阻碍。”----这体现了什么社会发展规律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所以它是决定战争发生的原因,也就是这对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使战争必然发生,早晚都要发生。那么,谁能预见战争将在什么时期发生呢?----引导学生分析大约将在18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为这一时期,北美人民反英斗争不断高涨,表明战争的时机成熟了。如果再精确些,战争到底会在哪一个时间发生?----启发学生:将在1773年12月之后不久。因为这时发生的波士顿倾茶事件成为战争的导火线,使战争一触即发。实践表明,通过以上问题的程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而且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一是如何寻找根本原因----战争必然发生。二是何时发生要看时机何时成熟。三是战争最后只需要一根导火线。同时,也向学生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掌握这一问题,还可以做到触类旁通。 ② 从不同历史事件的联系设计提问“阶梯”。 例如:讲《日本明治维新》一课时,首先让学生考虑明治维新的原因、内容、意义及其局限性,后又围绕这一问题提出如何评价明治维新?再深一层,日本历史上两次重大改革对日本社会有何影响?再进一步,试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1861年改革的异同点。最后加一问:为什么明治维新能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不能?对同一史实,通过发散性提问引导学生多方思维,既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从“了解”进入“研究”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③根据历史人物对同一历史事件态度的变化设计提问“阶梯”。 例如,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政权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本质是反共反人民的,可是在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同意接受中共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这是为什么?通过精心设疑启发学生对其中的原因进行探求:一是“九.一八”事变后,他对中共和日本的政策或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二是西安事变后,他对中共和日本的政策或态度是什么?为什么?三是“七.七”事变后,他对日本的政策是什么?为什么?四是“八.一三”事变后,他对中共和日本政策或态度如何?为什么?在学生回答上述四个问题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概括出答案:①根本原因是为保住自己的独裁统治。② 迫于英、美的压力,尤其是美国不愿看到日本独占中国。③迫于国民党内部抗日派的压力。④中共以大局为重,不计前仇,极力争取。最后教师点拨:蒋政策是随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主次变化而变化。但维护其独裁统治则是根本出发点。通过这样设疑,学生不仅将基础知识掌握起来,而且思维的深刻性得到很好的培养。 (4)比较式提问技巧。 比较是历史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又分为求同和求异两种形式,求同是找出历史发展的普遍性,求异是找出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培养比较能力是为了达到深化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目的。 比如,“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对这一问题,学生觉得很难把握和理解。教师在讲授时,把疑点放在“继续和扩大”表现在哪些方面?并提示学生从原因、列强、规模、时间、后果等方面同第一次战争比较,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找到答案了。通过比较,学生不仅掌握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的基础知识,对“继续和扩大”的含义有了更深地体会,而且使比较思维得到了训练。 (5)迂回式提问技巧。 有些历史问题较复杂,让学生正面回答,效果不佳。若采用迂回设问的办法,则可达到退中求进的目的。如:讲述完“西安事变”后,若对“中国***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怎样初步建立的?” 提问方式稍作变通,设计成若干个小问题效果可能更好:①“‘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②“中共发表《八一宣言》是在哪一年?其主要内容是什么?”③“1935年党的瓦窑堡会议制定了什么方针?”④“一二.九运动爆发标志着什么?”⑤“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通过迂回设问,经学生归纳、分析、综合,有利于其思维顺利越过障碍,更好地掌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一节所包含的知识要素。 (6)材料式提问技巧。 展示文字、图表或实物材料,即时即景发问,可深可浅,在学生头脑中产生强信号刺激,使之专注投入,积极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某些专题,让学生动手搜集史料,独立判断回答问题。例如英国历史教师给初中生讲成吉思汗的专题,设计了几个问题:第一,成吉思汗的经历和个性;第二,蒙古军队的编制;第三,蒙古游牧帝国的建立。然后,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针对问题,搜集史料并展开讨论。学生在掌握大量史料的基础上,认识到“蒙古人征服的后果并不仅仅是破坏性的。蒙古人征服前,东西方是完全隔绝互不了解的,蒙古人起到了某种作用,像是建起一座越过亚洲的桥梁。蒙古人曾经一度把世界变小了。”英国教师的这种史料提问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当然,仅仅掌握以上六种提问技巧还不能很好地解决在历史教学中的如何提问的问题,它还涉及到很多问题,比如运用提问突出重点,问题的难易程度到底如何才适度;提问的时机如何选择;提问频率数量到底多少才好;如何鼓励学生发问,如何使学生会问等等。有很多问题还值得我们去探讨。 【参考文章】: J.P.吉尔福特:《创造性才能----它们的性质、用途与培养》 孙显圣、魏效冰:《新标准演绎新理念,新教材编出新特色》,《历史教学问题》2002年第1期。 朱家鼎:《浅谈中学历史探究性问题》,《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年1-2期。 窦丽珠: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探索,《历史教学》2002年第2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