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心得)之应用题教学中实践能力的培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应用题教学中实践能力的培养

数学论文之应用题教学中实践能力的培养 ‎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重视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去探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数学意识、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应用题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极好的载体。‎ 一、注重生活化,沟通应用题与生活的联系 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本着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事实,力图让应用题、例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用的上,始终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入,创造学生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亲身经历体验中理解数学关系,在自主学习、小组交流中掌握数学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例如:教学小学数学加减法时,结合简便计算的算理设计模拟超市:让学生分角色当售货员和购物者,并通过模拟购物、算钱、付钱、找钱等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了小数加减法的知识,并通过活动运用了小数加减法的知识。‎ 又比如:在小学数学加减法简便运算中,有这样一类题,需要把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数进行调整,有些学生对调整结果理解不透彻。为了让同学们能将这种方法领会好,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在商店买了196元的商品,你会怎样付钱呢?学生说了很多方案,当然最简方案是付出200元再找会4元,这时向学生提出“一个数减去196,就相当于减去200,再加上4”的简便计算算理,学生很容易接受,从这一活动可以看出,运用学生熟悉的的生活常识进行教学,有利于简化思维难度,提高教学效率。‎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掌握了学习方法,在独立观察、自主学习活动中去体验应用题的实际意义。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增强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 二、加强开放性,走开放式教学的新路子 未来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在实际生活中要想得到某个结论、寻求解决某一问题所需要的可靠依据,往往要从许多信息中通过反复的、有目的、有条理的推敲选择才能得到。因此,要注意补充一定数量的、含多余条件(多种结果)的题目,或给出若干个条件,让学生联想出可解决的问题;或让学生搜集大量复杂的信息,训练学生分析、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 为了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开放性内容时,要讲究梯度,注意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过程。‎ ‎1、一题多解、一题多问 设计的开放问题应尽可能做到生动活泼,使学生的思维呈现活化状态,让学生体验到无穷的魅力。如:教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一课时,最后一道综合练习题我是这样设计的,“领奖品”奖品有标明价格的气球、铅笔、各种练习本等,让学生有顺序的上来拿奖品,每人只能拿两件,但必须得求出一共用多少元,才可以拿走。在开放的情境下,学生的思维非常灵活,也表现出了创造性的思考问题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2、条件多余、条件不足 条件多余,在现实生活中,除了信息明确,结构清晰的问题以外,还存在大量信息模糊,结构不清的开放性问题。因此,在应用题中渗入多余条件或干扰条件,即条件多余,以此来培养学生合理选择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条件不足,即应用题缺少条件,或有隐蔽条件,要靠学生去补充和挖掘,然后加以解决。‎ 比如:用求未知数的方法解应用题时,课前为学生准备了“一个盒子和15支钢笔”,要求利用这两样物品编出不同的应用题,并用求未知数的方法解答应用题。当时有些同学就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两样物品没有关系?给的条件不够用?”‎ 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明白,生活当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象教材上那样条理清楚,而需要你去收集、整理和利用来达到解决问题目的。因此对于这个题,可以通过联想寻找条件补充进来,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应用题再解答。于是,同学们就做出了如下结果:“学校买来一盒又15支钢笔,共65支,请问一盒钢笔多少支”、“学校买来一盒钢笔,用去15支,比剩下的少5支,盒里还剩多少支?”等等。‎ 其次,数学课中要加强一些如根据条件提出问题、根据问题补充条件、根据算式补充条件、提出问题、多想选择等的练习。这些练习,既是顺向、逆向思维的训练,又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内容,综合性较强,由于问题的开放性,学生思维没有受局限,有利于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3、创设多种条件,激发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给学生范围较广的若干条件,任其独立自由联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的材料:(逛超市)‎ ‎ ‎ ‎ ‎ ‎ ‎ ‎ 副食超市部分食品价格表 ‎ ‎ ‎ ‎ ‎ ‎ ‎ ‎ ‎ 名称 ‎ ‎ ‎ ‎ ‎ 单价 ‎ ‎ ‎ ‎ ‎ 名称 ‎ ‎ ‎ ‎ ‎ 单价 ‎ ‎ ‎ ‎ ‎ ‎ ‎ ‎ ‎ 肉 ‎ 类 ‎ ‎ ‎ ‎ ‎ 生(一等)‎ ‎ ‎ ‎ ‎ ‎ 14元/千克 ‎ ‎ ‎ ‎ ‎ 点 ‎ 心 ‎ 类 ‎ ‎ ‎ ‎ ‎ 蛋糕 ‎ ‎ ‎ ‎ ‎ 18元/千克 ‎ ‎ ‎ ‎ ‎ ‎ ‎ ‎ ‎ 生(二等)‎ ‎ ‎ ‎ ‎ ‎ 13元/千克 ‎ ‎ ‎ ‎ ‎ 汤圆 ‎ ‎ ‎ ‎ ‎ 6元/袋 ‎ ‎ ‎ ‎ ‎ ‎ ‎ ‎ ‎ 生(三等)‎ ‎ ‎ ‎ ‎ ‎ 12元/千克 ‎ ‎ ‎ ‎ ‎ 黑米馒头 ‎ ‎ ‎ ‎ ‎ 3元/袋 ‎ ‎ ‎ ‎ ‎ ‎ ‎ ‎ ‎ 熟肉 ‎ ‎ ‎ ‎ ‎ 20元/千克 ‎ ‎ ‎ ‎ ‎ 蔬 ‎ 菜 ‎ ‎ ‎ ‎ ‎ 黄瓜 ‎ ‎ ‎ ‎ ‎ 6元/千克 ‎ ‎ ‎ ‎ ‎ ‎ ‎ ‎ ‎ 火腿 ‎ ‎ ‎ ‎ ‎ 7元/个 ‎ ‎ ‎ ‎ ‎ 芹菜 ‎ ‎ ‎ ‎ ‎ 2元/千克 ‎ ‎ ‎ ‎ ‎ ‎ ‎ ‎ ‎ 烤肉 ‎ ‎ ‎ ‎ ‎ 35元/袋 ‎ ‎ ‎ ‎ ‎ 莲菜 ‎ ‎ ‎ ‎ ‎ 4元/千克 ‎ ‎ ‎ ‎ ‎ ‎ 春节前,小强和妈妈一起去副食超市购买年货。妈妈带了100元钱,你认为买哪些食品合适,请拿出一个购物方案(从购买食品的数量、营养搭配、价格等方面考虑)。‎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讨论、分析、归纳小结选择商品的原因、营养是否科学、价格是否合理等相关问题。使同学之间取长补短,找出最佳购物方案。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4、深入生活,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让学生亲自到生活实践中搜集数据、获取信息,训练学生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 例如:学习了多位数的读写法以后,我要求学生从报纸或杂志上寻找几个万以上的数据并进行读写。这个练习看似简单,但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走向社会搜集、整理、寻求知识的过程,为以后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学习了求平均数问题以后,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一些题目:“求我校三年级平均每班多少人?”“求我校平均每班多少人?”这些题目就比上一个题难度大、要求高,只有一个问题,该搜集哪些数据,这就要靠自己能力积累了。这里不仅有搜集、统计的任务,还有加工、整理、计算解决问题的任务,完成好这个任务,就是实践能力在学生身上的成功体验。‎ 范围更广、内容更复杂、结果多样化,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去调查、去探索、去实践,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胆量,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在应用题教学中还应注意:1.方法要灵活,教给学生发展自己的方法;2.重视运用性,给学生提供“运用的机会”。‎ 总之,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生活实践的联系、创设学生学习的生活环境、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掌握数学学习方法,提供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机会,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