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论《子夜》的语言艺术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论《子夜》的语言艺术

语文论文之论《子夜》的语言艺术 ‎ ‎[内容摘要] 《子夜》是我国现代伟大作家茅盾的代表作,现代文学史上长篇小说的扛鼎之作。语言艺术奠定了《子夜》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这一地位,也奠定了茅盾语言大师的地位。本文主要对《子夜》的语言艺术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文学手法。本文分别从选取典型对象和细腻的描写两方面分析。其中,典型对象包括典型人物、典型场景和典型事件。细腻的描写分别以《子夜》中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两方面的语言作分析。二、语言风格。文章抓住了《子夜》的语言具有朴实、简洁明快、富于哲理、风趣幽默的风格来分析。三、语言表达。在《子夜》中,茅盾大量运用了英语、法语等外来词语,方言词语和口语词,词汇丰富,并运用大量的比喻、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以及长短句结合的方式,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民族资本家的典型形象。 [关键词]   《子夜》   语言   艺术 ‎ ‎《子夜》是茅盾创作于三十年代的纪实性小说,是以三十年代大上海的都市生活为背景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纪实的手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都市风貌,是当时中国社会现状的缩影。这部作品诞生以来,轰动一时。因其文学艺术成就极高,作品经久不衰,读者越来越多。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子夜》已被译成多种文字,畅销世界,一致受到国内外的好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子夜》强大的生命力,源自其语言。语言艺术奠定了《子夜》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奠定了茅盾语言大师的地位。本文拟从文学手法、语言风格、语言表达三方面对《子夜》的语言艺术进行探究。一、文学手法文学手法有文学表现手法和写作手法两个角度,茅盾在《子夜》中,贴切、精当、准确地运用文学手法,达到了生动形象、趣味盎然的境地。1、选取典型对象“社会现象是创作家工作的对象,是一种素材。社会现象是形形色色的,然而这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并不是个个都能表现(或代表)了该特定社会的‘个性’的。…因此,一位创作家在他创作过程的第一步就必须从那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中“选择”出最能表现那社会的特殊‘个性’——动态及其方向的材料来作为他作品的题材。” (第443页)而这最能表现那社会的特殊“个性”‎ 的材料,即是典型对象。典型对象包括典型人物、典型场景和典型事件。(1)选取典型人物《子夜》的人物是众多纷繁的,然而其中心人物则是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吴荪甫是中国30年代民族工业资本家的典型。在经营民族工业(由兴盛到衰败)的过程中,在种种矛盾冲突的斗争中,小说展示了他色厉内荏的性格特征。他的性格具有两面性:强悍与虚弱。A、强悍:他在发展民族工业方面有气魄、胆识和野心(出身封建官僚家庭,游历过欧美,有企业管理的经验,有朱吟秋的丝厂、陈君宣的绸厂);他专横残暴、冷漠凶狠(在工厂中镇压工人、在家庭中严厉冷酷,结果众叛亲离)。B、虚弱:他在遭到失败有被吞并的危险时,便出现虚弱、颓唐(后悔办工厂,觉得脚下全是地雷;心里发抖准备投降甚至自杀;追求感官享受和新奇刺激)这个人物个性鲜明、丰满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揭示了他悲剧命运的必然性。作为吴荪甫的对立面,赵伯韬是中国30年代买办金融资本家的典型。作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具有帝国主义的特征:A、傲慢自大、*诈狡猾:凭借美国金融资本家作后台,为所欲为(先引诱、后控制,不服控制便挤压搞垮对手)狂妄而骄横。B、荒淫无耻、精神堕落:肆无忌惮地玩弄女性(交际花徐曼丽、青年寡妇刘玉英、少女冯眉卿),下流无耻的色鬼淫棍。他所代表的买办资产阶级,仰仗帝国主义势力,压迫民族工业的发展,忠实地为帝国主义效力,不仅是民族资产阶级最危险的敌人,而且是中国人民的死敌。另外,还刻画了一具古老僵尸——吴老太爷,*地租剥削的土皇帝、地头蛇——曾沧海,*放“高利贷”起家的、在成千上万的劳动人民的枯骨上建立了饱暖荒淫生活的地主——‎ 冯云卿三个地主形象,以及两个工贼形象:典型的奴才型工贼莫干丞和特有的资本家走狗形象屠维岳。(2)选取典型场景《子夜》从吴老太爷进上海写起,立意非凡,这既揭示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的背景,又以吴老太爷猝死象征着封建地主阶级已退出历史舞台,开始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悲喜剧。接着写为吴老太爷办丧事,把金融界的巨头,军界、政界、舆论界、学界的名流以及吴的三亲六戚、主仆宾朋聚于一堂,引出了全书的重要人物和多条矛盾线索:借雷鸣的出场引出吴荪甫家庭的内部矛盾;借徐曼丽的出场引出吴荪甫和赵伯韬的矛盾;借费小胡子告急电报,引出吴荪甫和农民的矛盾;借莫干丞的报告引出吴荪甫与工人的矛盾;借客厅中人们的高谈阔论点出军阀混战的背景以及朱吟秋等实力不厚的民族资本家的处境。这样一些纷繁的线索头绪,就将主人公置身于矛盾的中心,立体化的显示其性格,同时展示出广阔的时代风貌。(3)选取典型事件茅盾认为:“文艺作家以表现时代为其任务,要而言之,也无非表现时代的特征,也无非表现了从今天到明天这一战斗的过程中所有最典型的狂澜伏流方生方灭以及必兴必废而已。”只有真实,才能赋予作品以永恒的艺术生命力;只有真实,才能感奋读者化为行动的艺术力量。但这真实,必须是“最典型”的。后来他又明确提出:“创作的最高目标是写典型事件中的典型人物。”《子夜》中茅盾选取了吴荪甫和赵伯韬之间的斗争来突出主题。首先,吴荪甫要建立一个以他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王国,凭借自己的“铁腕”吞并了八个中小企业,在他以为,这既可以同外货抗衡,又能直接打击外国在华企业。其中,在准备吞并朱吟秋的丝厂,并且想更廉价地攫取了朱吟秋的大批茧子来赶缫抛售的期丝,企图在厂经跌价风潮中仍旧有利可图。然而,赵伯韬“掐住了吴荪甫的要害,他宁肯在‘公债拆帐’上吃亏这么两三万!”正如李玉亭的一幅幻画:“吴荪甫扼住了朱吟秋的咽喉,赵伯韬又从后面抓住了吴荪甫的头发,他们拼命角斗,不管旁边有人操刀伺隙等着。”‎ 不过,最后赵伯韬为了更远大的目标,还是放弃,让吴荪甫吞并了那八个厂。然而,吴荪甫吞并了八个中小企业,又和王和甫等开办了‘益中公司’,又在和赵伯韬一起做公债,正如赵伯韬所说:“吴荪甫拉的场面愈大,困难就愈多。”的确,吴荪甫在金融上兜不转,发现自己也有被吞并的危险,他的敌手便是买办阶级的代表人物赵伯韬。正如赵伯韬所说:“吴荪甫会打算,就可惜还有我赵伯韬要故意同他开玩笑,等他爬到半路就扯住他的腿!”他立即用各种手段对吴荪甫的“益中公司”进行经济封锁。但吴荪甫也不肯认输。但接踵而来的是更加沉重的打击,是军阀混战的政治局面,致使他的全部工业产品找不到一个销售市场。最后,为了自保,只好将吞并来的工厂如数盘卖给帝国主义的在华企业。于是,他又进行冒险活动,一头钻进了赵伯韬早为他布置好的圈套——公债市场。他将办厂的资本全部投放公债市场,与赵伯韬作最后的决斗。他以为,这样就可以发笔横财,解决金融上的危机。谁知在紧要关头,收买的人倒戈了。吴荪甫孤注一掷,把住宅也押上去。交易所挂出的牌子步步下跌。这时,如果杜竹斋能与吴荪甫合作, “空头”便全胜了。可是,杜竹斋最终站到了赵伯韬一边。吴荪甫倾家荡产,彻底失败了。实现了正如李玉亭说的:“他们(赵伯韬等买办资本家)…确有那样的野心。…就是金融资本家打算在工业方面发展势力。他们想学美国的榜样,金融资本支配工业资本。”       ‎ ‎ 2、细腻的描写《子夜》在整体布局上具史诗般宏阔,但细节描写的笔触又极为委婉细致,剖析人物心理,直至其微妙颤动的波纹。这一特点,早在三十年代,吴宓先生就曾指出过并大加赞赏,称《子夜》“笔势具如火如荼之美,酣姿喷薄,不可控搏。而其细微处复能婉委多姿,殊为难能可贵。”(1)心理描写茅盾是一个擅长于心理描写的作家,《子夜》当然也突现了他这方面的才能。除了采用传统的肖像描写、人物语言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外,《子夜》在心理描写上占有很大的比重,尤其是对人物的下意识和幻觉的描写增强了整个作品心理分析的色彩。这种心理分析的艺术效果并不仅仅驻足在传统的写实主义手法的应用上,而是明显地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这种象征主义的手法或隐或现地从作品的开头贯穿至小说终结。小说第一章吴老太爷的一切言行总是围绕着一个总体象征展开,我们可以通过许多散在的象征性细节描写窥见这个封建僵尸的丰富内心世界。如:他毕竟尚有《太上感应篇》这护身宝在他手上,而况四小姐惠芳,七少爷阿萱一对金童玉女,也在他身旁,似乎虽入“魔窟”,亦未必竟堕“德行”,所以吴老太爷闭目养了一会儿神以后,渐渐泰然怡然睁开眼睛来了。吴老太爷的心只是发抖,《太上感应篇》紧紧地抱在怀里。有这样的意思在他的快要炸裂的脑神经里通过:“这简直是夜叉,是鬼!”在这里,作为象征道具的黄绫套子的《太上感应篇》就发挥了奇妙的作用。又如:像一枝尖针刺入吴老太爷迷惘的神经,他的心跳了。他的眼光本能地瞥到二小姐芙芳的身上。…‎ 一种说不出的厌恶,突然塞满了吴老太爷的心胸,他赶快转过脸去,不提防扑进他视野的,又是一位半裸体似的只穿着亮纱坎肩,连肌肤都看得分明的时装少妇,…翘起了赤裸裸的一只白腿,简直好象没有穿裤子。“万恶淫为首。”这句话像鼓槌一般打得吴老太爷全身发抖。…老太爷的心卜地一下狂跳,就像爆裂了似的再也不动,喉间是火辣辣地,好象塞进了一大把的辣椒。突然吴老太爷又看见这一切颤动着飞舞着的乳房像乱箭一般射到他胸前,堆积起来,堆积起来,重压着,重压着,压在他胸脯上,压在那部摆在他膝头的《太上感应篇》上,于是他又听得狂荡的艳笑,房屋摇摇欲倒。这些吴老太爷对快速节奏的都市生活,全身发抖的细节;丰满的乳房、赤裸裸的白腿刺激老太爷神经时的恐惧的描写都强烈地表现出人物此时此刻的巨大心理反差。这一切作者并没有用旁白的手法来叙述,而是通过张素素、李玉亭、范博文等人的言行去“点化”出这具“古老社会的僵尸”‎ 的象征内涵和特殊的心理特征。此类的带有象征主义色彩的心理描写在《子夜》中屡屡出现,它无疑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2)细节描写《子夜》用逼真的笔法描写了人物的生活细节,并且常常寓深刻的思想于平凡的生活细节描写之中。这些细节描写的特点既是实在的,又是具有象征性的。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作品的生活细节描写得不是不实在的,便是象征性的很少。很少像茅盾这样做到兼而有之。作者反复描写吴老太爷虔诚信奉所谓劝善惩恶的《太上感应篇》的细节,如:一会儿,福生捧着黄绫书套的《感应篇》来了。吴老太爷接过来恭恭敬敬摆在膝头,就闭了眼睛,干瘪的嘴唇上浮出一丝放心的微笑。这个细节是实在的,然而,又象征着他的老朽,顽固的地主阶级的思想性格。又如:雷参谋把眼光从吴少奶奶的脸上收回,注在地下,身体微微一震。突然,他的右手插到衣袋里,上前一步,依然微俯着头,很快地说了这么几句…说到最后一句,雷参谋抬起头,右手从衣袋里抽出来,手里有一本书,飞快地将这书揭开,双手捧着,就献到吴少奶奶面前,这是一本破旧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在这书的揭开的页面里是一朵枯萎的白玫瑰!雷参谋赠送林佩瑶《少年维特之烦恼》一书和一朵枯萎的白玫瑰,这是事实,然而也象征着他们秘恋和结局。二、语言风格文学的语言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子夜》的语言具有朴实、简洁明快、富于哲理、风趣幽默的风格。1、朴实茅盾认为:作品“不要太多的新名词,不要欧化的句法,不要新思想的说教似的宣传,只要质朴有力的抓住了小资产阶级生活的核心的描写!”(41页)茅盾在其作品《子夜》中就做得很好。(1)     人物活动的描写很朴实《子夜》的语言朴实,首先表现在众多的人物活动中,描写很朴实,没有过多的新名词,修饰语。在描写吴荪甫出场时,只用“紫酱色的一张方脸,浓眉毛,圆眼睛,脸上有许多小疱。”而不象《红楼梦》中描写王熙风出场:“‎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下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罩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单唇未启笑先闻。”(19页)这些描写人物出场是大势渲染。而《子夜》中任何人物的活动,也像描写吴荪甫一样,很朴实,没有过多的修饰,就犹如在生活中一般进行介绍。(2)使用群众语言其次,《子夜》语言朴实,还表现在使用群众的口语上。如曾沧海看见他的儿子曾家驹和他的姘头阿金偷情一事,破口大骂曾家驹道:“畜生!就算你馋,有本事到外边去弄几个玩玩,倒也罢了,叫你在家里吃现成的么?混帐!弄大了肚子,算是你的兄弟呢?算是你的儿子呀!阿金这骚货——”小三子骂姚金凤:“打你这骚货!谁要你来鬼讨好!”《子夜》在这方面的群众语言很多,读来平白易懂,文符合各自的身份,朴实自然。(3)     情、景、人交融少最后,《子夜》语言的朴实,还表现在文中情、景、人交融的部分,也不多。没有过多的议论、抒情。如:他(吴荪甫)又蓦地发现,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连那没精打采的惨黄的太阳也躲过了,现在是蒙蒙细雨,如烟如雾。这里景物的苍凉,表现了吴荪甫当时的心情,在吴赵斗争中,赵伯韬用吴荪甫从前套在朱吟秋头上的圈子,套在易中公司上。曾经想建立一个以他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王国,吞并了八个中小企业,现在由于经济兜不转而被迫盘卖给帝国主义的在华企业。而还想发笔横财,解决金融上的危机的吴荪甫,把办企业的资金和自己的住房几乎所有的资本都做公债。可这一冒险,正如这景一样,“如烟如雾”看不到一点阳光,“连那没精打采的惨黄的太阳也躲过了。”         ‎ ‎ 2、简洁明快《子夜》的语言简洁明快,它没有过度的欧化的语言,偶尔运用古代成语,也是恰到好处,趣味盎然。作品中客观冷静的叙述描写,很少有议论、抒情,也很少进行气氛的渲染。如《子夜》的开头部分,“僵尸”吴老太爷在夜上海的“风化”过程。这段经历是以客观描述形式呈现给读者的,但其中已不乏那老头的思想和言语,亦不乏具有感情色彩的评价。老头实在不情愿到上海这花花世界来,但是乡下正在闹土匪和闹红军,“让老太爷高卧家园,委实是不妥当。这也是儿子的孝心。吴老太爷根本就不相信什么土匪,什么红军,能够伤害他这虔奉文昌帝君的积善老子!但是坐卧都要人扶持,半步也不能动的他,又有什么办法?”这几句里已经交织了吴荪甫父子的“半直接引语”和叙述者的客观转达。乘小火轮到上海后,又上了风驰电掣般的“雪铁笼”,“ 吴老太爷闭目养了一会儿神以后,渐渐泰然怡然睁开眼睛来了。”接着交替表现了老头眼里看到的外部现实和他的反应(时而是直接引语,时而是半直接引语)。最后读者就直接目击了吴老太爷看到的致命的色情景观—粉红色的吴少奶奶,苹果绿色的一位女郎,都在那里疯狂地跳,跳!他们身上的轻绡掩不住全身肌肉的轮廓,高耸的乳峰,嫩红的乳头,腋下的细毛!无数的高耸的乳峰,颤动着,颤动着的乳峰,在满屋子里飞舞!这些客观冷静的叙述语言,只是客观地写出人物的主观。小说的叙述语言是一种“混合语言”,各种人物的内心独白与叙述 者的叙述始终交织在一起汇成了叙述流。作者的目的是让我们看到一切,直接感受和体会所有的事情,排除任何介于读者与小说所描写景物之间的中间物,使读者身历其境,成为这一切进行中事件的目击者。3、富于哲理《子夜》近乎以写实的态度创作小说。《子夜》的情节,是被镶嵌在一九三零年五月到七月这一真实的历史时空里。它以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斗争为主线,生动、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全貌。开始,赵伯韬就拉拢吴荪甫进行公债投机,而吴荪甫又联合其他资本家组成信托公司,想大力发展民族工业,因而与赵伯韬产生了茅盾。赵伯韬依仗外国的金融资本做后台,处处与吴荪甫作对,加上军阀混战、农村破产、工厂的工人怠工、罢工,尽管吴荪甫和同伙竭尽全力,拼命挣扎,最后也没有改变全盘失败的命运。这幕悲剧说明,在帝国主义的侵略、控制、压迫下,中国的民族工业是永远得不到发展的。小说中描写的一些情景,如公债交易、蒋冯阎大战等,都是有据可查的真实的史实。《子夜》把这类非虚构性的话语引进小说,与虚构性话语融汇、辉映,应该说是相当大胆而富有创造性的文体试验。《子夜》的史诗品格,无疑得益于“诗”与“史”两种语言巧妙调适与组合。《子夜》中的语言描写,概括了当时的人和事,也富于哲理性。如李玉亭、范博文、林佩珊等的一席对话:“玉亭,你看我们这社会到底是怎样的社会?”“这倒以难以说定。可是你只要看看这儿的小客厅,就得到了解答。这里面有一位金融界的大亨,又有一位工业界的巨头;这小客厅就是中国社会的缩影。”“‎ 但是也还有一位虔奉《太上感应篇》的老太爷!”“不错,然而这位老太爷快就要——断气了。”“内地还有无数的吴老太爷。”“那是一定有的。却是一到了上海就要断气。上海是——”“…老太爷在乡下已经是‘古老的僵尸’,但乡下实际就等于幽暗的‘坟墓’,僵尸在坟墓里是不会‘风化’的。现在既到了现代大都市的上海,自然立刻就要‘风化’。去罢!我已经看见五千年老僵尸的旧中国也已经在新时代的暴风雨中间很快的在那里风化了!”这些,通过范博文等人的对话,写出了当时的封建社会的中国即将灭亡,正如吴老太爷一到上海就要‘风化’一样,很富有哲理性。 4、风趣幽默茅盾的《子夜》语言风趣幽默 ,妙趣横生。人物形象丰富、生动,令人赞叹的精辟比喻,机智的反语、双关、谐音等,纷致沓来。如陈君宜、李壮飞、唐云山、朱吟秋、黄奋等在吴老太爷去世那天议论的:“是关税么?”“是编遣么?”“是裁兵么?”“棺材边!大家做吴老太爷哪!”这里,“棺材边”就是利用谐音,指那时做公债的人喜欢做关税、裁兵、编遣三种;然而市场变动剧烈,做此三种公债者,往往今日拥资巨万,明日即成为白手,故好事者戏称此辈做公债者为困在“棺材边”,言其险也。“棺材边”实为“关税、裁兵、编遣”三者的谐音。再如周仲伟打算找吴荪甫收买他的厂,而朱吟秋对他说的话:“你还是去找东洋大班罢!跟吴老三办交涉,简直是老虎嘴里讨肉吃!”这“老虎嘴里讨肉吃”精辟的比喻,说明跟吴荪甫办交涉之难,风趣幽默。又如“你们看见大厅里有一匹野马不是?还有一尊土地菩萨。我疑心是走错了路了!”“‎ 我明白老箨的意思。他要一个厂里,股东就是工人,工人就是股东。…就可惜荪甫厂里的女工已经穷到只剩一张要饭吃的嘴!”“但有一句名言:天才或白痴,都是诗人。我在阿萱身上就看见了诗人的闪光。至少要比坐在黄金殿上的Mammom(财神)要有希望得多又多!”《子夜》像这样的语言还很多,风趣幽默,蕴含着深刻的意义。三、语言表达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实现,是知识内容的载体,是文章的建筑材料。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文章如果不能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就不可能流传的久远。所以,语言的好坏是作品质量高低的评判标准。茅盾在《子夜》中,就特别注重语言的表达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1、语言材料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语言艺术性的一个本质特征就是形象和生动。栩栩如生的人物、优美如画的景色、引人入胜的故事、充盈律动的情感等等,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而这一切都是用语言材料来表现的。(1)外来词语茅盾是一个语言大师,他在《子夜》中就大展其大师风采,使用了多国的语言。第一,使用英语。使用英语有两种用法:A、直接引用英语。例如:①“赌什么呢?也是一个kiss罢了?”         ②“那时——哎,‘The  world  is  world,  and  man  is  man!’”③韩孟翔…就站在那边看《字林西报》的广告牌。“Reds  threaten  Hankou,  reported!”这些英语,在例①中kiss是“接吻”的意思;例②中是“世界像个世界,人像个人。”例③中是 ‎“据报告,红军威胁汉口。”B、使用英语的音译。例如:①“是你的‘绯洋伞’罢?”②“密司脱周,你代替主人招呼我了,‘红头火柴’只不虚传!”③“密司徐!有一点小事情奉托!非你不办!一定要请你帮忙,事情是很小的。”在例①中‘绯洋伞’是一个英国字的音译,意为“未婚妻”。 例②中“密司脱”和例③中“密司”也是英国字的音译,意思分别是“先生”、“女士”。第二、使用法语。茅盾在《子夜》中也有使用法语。如:“譬如外边的麦歇曾,——哎,你们都觉得他可惜,实在这样的人最可怜。”在以上的例子中“麦歇曾”即是法语,意即“曾先生”。作者这里引用法语,符合人物的个性特点,因为杜新箨在法国留过学。《子夜》中的外来词的引用,体现了文章的时代特色。三十年代的大上海已是比较现代化、比较开放的城市。(2)方言词语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根据性质,方言可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而在地域上的反映。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茅盾在《子夜》中也使用了方言。例如:①“你同他商量好了,专等那班白相人把何秀妹轧到冷静的地方,你就去救她。”②他(朱吟秋)便老实断定孙吉人的办银行是“淴浴主义”③“喔,就是那些专门写标语的小赤老么?”一般来说,方言词语都有相应的普通话词语。例①中“白相”是上海方言,“玩”的意思;例②中“淴浴”‎ 是苏、沪一带方言,即“洗澡”; 例③中“赤老”是上海方言,“鬼”的意思。茅盾在文中多处使用方言,表现了人物的鲜明个性,自然让他们在交流过程中说家乡话,增强了人物真实感,同时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3)口语词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任何一位文学家都是通过语言这个工具来反映生活、塑造人物、表达思想的。茅盾在写《子夜》时,已生活在上海一段时间了,已非常熟悉上海的口语。《子夜》中已有许多口语。例如:①“你不要慌!我同女人是规规矩矩的,不揩油,不吃豆腐!”②“回头阿驹来了,我就叫他结结实实打那个辣婆娘!”要能真正理解句子,必须理解这些口语。例①中“揩油”即“占便宜”,“ 吃豆腐”是指男女之间有性关系,就称作“男人吃女人的豆腐”。 例②中“辣婆娘”指“心狠手辣的妇女”。又如:①“不要脸的骚货!老的不够你煞火,又迷上了小的;我就让了你么?”②(冯云卿)心灵一动,仿佛觉得自己的“运气不好”和姨太太的放浪多少有几分关系:几曾见戴了绿头巾的人会走好运的?例①中是一个骂人的话。是骂曾沧海的姘头阿金不守妇道,淫荡。阿金是曾沧海的姘头,又同时勾引曾沧海的儿子曾家驹。这一句话是曾沧海的儿媳骂阿金的。例②中的“几曾见戴了绿头巾的人会走好运的”,其中,“戴了绿头巾的人”指“自己的老婆在外和别的男人有性关系后的那种男人”‎ ‎,指自己的老婆不守妇道,淫荡等之类。这句话是冯云卿公债失败,觉得运气不好,是因为自己的姨太太的放浪原因。《子夜》口语的大量运用,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点,十分传神,读来觉得亲切、自然!2、语言修辞修辞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如果说语法是研究语言表达得对不对的问题,修辞则是研究语言表达得好不好的问题。修辞包括的内容很多,主要是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等。(1)多种修辞格的运用修辞格,也就是修辞方法。文学语言的生动、形象、可感,在很大程度上与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段分不开。同任何杰出的作品一样,《子夜》中有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段,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修辞艺术。A、           比拟比拟是一种生动的修辞方法,也是一种富于魅力的语言艺术。我们阅读《子夜》,可以不时领略其风光,品尝其美味,不禁要为一代巨匠用语之新,造意之奇而击节赞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则是比拟手法用得好。比拟有拟人和拟物两种。《子夜》两种都有且用得好。a、拟人。如:①他想到这里,车子已经开进了他家的大门,车轮在柏油路上丝丝地撒娇。②淡青色的天幕上停着几朵白云,月亮的笑脸从云罅中探视下界的秘密。茅盾运用例①中车轮会撒娇,例②中月亮有笑脸,而且能探视秘密。自然,这些将非人的东西当作人一样来描述,赋予人的动作、思想和感情,完全人格化了,拟人手法运用得十分准确、自然、贴切。b、拟物。如:③窗外猛起了狂风,园子里树声怒吼。④赵伯韬那些充满了威胁意味的话,跟着吴荪甫的卜卜地跳着的心一个字一个字跳了出来。⑤‎ 现在的吴荪甫已经不是两个月前吴老太爷初丧时候的吴荪甫了!发展实业的热狂已经在他血管中冷却!同样,拟物手法也是准确、自然、贴切的。例如,例③中和例④中是把甲物拟作乙物,把树拟作会怒吼的物,把威胁意味的话拟作会跳出来的物;例⑤中发展实业的热狂是一种情感心理,把它拟作某物,可以在血管中冷却。无疑,这些都是很典型的拟物手法。B、夸张夸张是艺术表现的本质之一。古人说:“壮辞可得喻其真。”是有道理的。因而,语言的夸张是艺术化的一种常用手法。作为一种修辞方式,夸张具有扩大、增强、渲染等作用,能给人以更深刻的印象。这在《子夜》中有很好的例子。例如:         ①冯眉卿再也耐不住了,脸色发青,眼光像是把人盯死。②她(朱桂英)心里的忿火高冲万丈,雨到了她热烘烘的脸上似乎就会干。③他(吴荪甫)的脸色黑里透紫,他的眼珠就像要爆出来似的。例①写冯眉卿的眼光像会把人盯死,把她当时的那种复杂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例②以“高冲万丈”来描写“忿火”,以“雨到了她的脸上就会干”来形容她的脸由于发怒而发热,发烫,更让读者更亲切地体会到朱桂英心里的愤怒之极。例③中说“眼珠就像要爆出来”, 形容吴荪甫的愤怒之极。茅盾在《子夜》中的夸张有鲜明的特色。总起来说,是适应内容,情境的需要,更好地表达作家的意图,以达到强调、渲染、生动、传神的效果。C、比喻比喻是最为常见的修辞格,也是文学作品中运用最多的一种修辞手段。茅盾在《子夜》中,大量采用比喻,使描绘的形象细腻生动,说理的道理浅显易懂,委婉含蓄。例如:①‎ 午后天气很热,四小姐在房里就像火烧砖头上的蚯蚓似的没有片刻宁息。②吴荪甫这话也不过是顺口扯扯,不料李玉亭的耳根上立刻红起了一个圈。仿佛女人偷汉子被本夫撞见了那样的忸怩不安也在他心头浮了起来。③女工们就好像黄昏时候的蚊子,成堆起哄。④这一阵过后,他(吴荪甫)猛地跳起来,像发疯的老虎似的咆哮着。例①是对呆在屋里的四小姐的比喻。这个比喻写出了四小姐的感受。四小姐由于天气很热而呆在屋里心神不定,神情恍惚的感觉。例②中是对李玉亭由于投了赵伯韬,被吴荪甫的一句话说中后的忸怩不安心理的比喻,形象生动。例③中是对准备罢工的女工们的比喻,生动贴切,把女工们起哄的场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而例④则通过这一比喻,把吴荪甫暴躁的性格突现了出来。(2)动词的准确运用文学语言要塑造人物形象、描绘故事情节、表达思想感情,因而要追求形象性、生动性和情感性等等。但这一切是建立在准确性的基础上的。①吴荪甫还是狞笑,不回答。关上了门,十分疲倦似的落在一张沙发里。②突然跺了一脚,吴荪甫气忿忿地将自己掷在沙发榻上。③吴荪甫早已跳起来了,像一只正要攫食的狮子似的踱了几步,然后回到沙发椅里,把屁股更埋得深些。④曾沧海本能到扶住了一张椅子,便软瘫在椅子里了。写“坐”的动作,作家不用人们熟知的动词,而分别使用了“落”“ 掷”“ 埋”“ 瘫”‎ 这几个动词,既朴实普通,又出奇制胜。对描写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有很强的表现力。又如:雷参谋站住了,转过身来。可是吴少奶奶再没有话。她的脸色在又飞红了,她的眼光迷乱,她的胸部很剧烈地一起一伏。突然她伸开了两臂。雷参谋抢上一步,吴少奶奶便像醉迷似的扑在雷参谋胸前,她的脸恰*在雷参谋肩头。雷参谋俯下头去,两个嘴唇接在一处。这里一连串动词,“转”“ 伸”“ 抢”“ 扑”“ *” “俯”“ 接”把吴少奶奶和雷参谋偷情的细节形象地描写出来了。(3)长句、短句相济《子夜》的语言,雄健而精细,寓于节奏感。雄健的语言,一般来说,句子较短;精细的语言,通常句子较长。作者采用长短句并用的手法,巧妙地把雄健而精细的语言特点统一起来。例如:吴老太爷向前看。天啊!几百个亮着…近了!近了!吴老太爷闭了眼睛,全身都抖了。这些近似呼喊的短语的句子,表现了吴老太爷的紧张心情。有时又造出长句,例如:几百个亮着灯光的窗洞像几百只怪眼睛,高耸碧霄的摩天建筑,排山倒海般地扑到吴老太爷眼前,忽地又没有了;光秃秃的平地拔立的路灯杆,无穷无尽地,一杆接一杆地,向吴老太爷脸前打来,忽地又没有了;长蛇阵似的一串黑怪物,头上都有一对大眼睛放射出叫人目眩的强光,啵——啵——‎ 地吼着,闪电似的冲将过来,准对着吴老太爷坐的小箱子冲将过来!强光,不同颜色的物,无法扼止的冲击,精细的描写传达了吴老太爷眼中的上海都市景观与他格格不入的感受;有节奏、雄健的动感的景物强烈刺激着吴老太爷的感官,猛烈嘈杂声浪,叫他的心跳出腔子,他的脑袋爆裂了。雄健精细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达到了它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使命。总之,《子夜》的语言具有简洁、细腻、生动的特点。它运用大量的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以及长短句结合的方式,并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民族资本家的典型形象。语言艺术的成就使《子夜》在现代文学史上长篇小说的扛鼎之作。正如瞿秋白所说:《子夜》是“应用真正的社会科学,在文艺上表现中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扛鼎之作。 参考文献:茅盾,《茅盾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出版。茅盾,《茅盾全集》第十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茅盾,《茅盾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吴宏聪等,《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曹雪芹,《红楼梦》,岳麓书社出版,1987年出版。茅盾,《茅盾文艺杂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出版。注释: 茅盾,《论题材的选择》,见《茅盾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出版。注释: 茅盾,《谈技巧、生活、思想及其他》,见《茅盾文艺杂文集》(下),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出版。 茅盾,《八月的感想》,见《茅盾全集》,文艺阵地出版社,1938年出版。注释: 茅盾,《我走过的道路》,见《茅盾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注释: 茅盾,《从牯岭到东京》,见《茅盾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出版。 曹雪芹,《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见《红楼梦》,岳麓书社出版,1987年出版。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