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8-22 发布 |
- 37.5 KB |
- 6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档案日征文(论文)范文六篇与关于档案方面的论文六篇
档案日征文(论文)范文六篇与关于档案方面的论文六篇 档案日征文(论文)范文六篇 【篇一】 随着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以下简称“承包地确权”)工作深入开展,各地工作过程中形成的文件材料不断增多,归档文件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已提到日程。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只有充分认识到承包地确权档案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意识,站在巩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保障农民财产性收入等高度,才能找到做好承包地确权档案指导工作的切入点和有效方法,助力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做好文件材料的收集归档和档案管理工作,为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保障农村土地顺畅流转、化解土地矛盾纠纷等留存好原始凭证。 熟悉业务流程,明确指导思路 开展档案业务指导工作首先要熟悉相关行业职能任务、业务知识和工作内容。承包地确权是一项系统工程,做好档案业务指导工作,必须了解和熟悉承包地确权工作的业务流程。2014年年初,农业部下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查规程》,规定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查规程、要素编码规则、确权登记数据库规范3个行业标准,对承包地确权工作的调查任务、调查步骤、区域界线、资料准备、调查内容登记表册、测量工具、现场指界、具体地块测量、调查表填写、实测结果审核公示、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建设、成果整理、发包方与承包方及承包合同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登记簿)编码规则等都作出系统规范。为加强管理和有效利用承包地确权档案,2014年11月,农业部、国家档案局联合印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档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对承包地确权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保障、内容分类、保管利用、信息化管理等方面提出系统要求。2015年年初,农业部等7部委联合印发《关于认真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意见》,将“开展土地承包档案资料清查、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查、完善土地承包合同、建立健全登记簿、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推进信息应用平台建设、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列为全国承包地确权重点抓好的工作任务。档案业务指导人员,只有将上述文件作为“工作法典”,系统地、反复地学习,充分认识承包地确权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确承包地确权工作任务、工作流程与每一个工作结点的具体内容,深刻理解承包地确权档案工作主旨,才能明确工作内容、指导思路,顺利地开展指导工作,否则将无法与土地承包管理部门人员进行交流,更无法深入开展档案指导工作。只有站在农业部门角度去思考本地承包地确权工作中每一环节应形成什么样的文件材料,在形成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哪些文件材料需要系统收集,文件载体的具体要求及何时开展归档立卷工作等诸多问题,才能在指导过程中发现土地承包管理部门在文件形成、收集和管理工作中的疏漏,对被指导单位提出准确而又中肯的指导建议,才能确定正确的指导思路,使被指导单位接纳和重视指导意见,将指导工作落到实处。 确定归档范围,做好前端控制 实际工作中,各地都存在着承包地确权文件材料管理松散的现象,这势必会影响承包地确权档案的齐全性、完整性和系统性。档案业务指导人员应从3个方面入手,提高归档文件材料收全率。 1.强化收集意识 文件材料收集工作是档案整体工作的起点,这项工作做不好,承包地确权档案的归档、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和利用等工作就无从谈起。将承包地确权工作各个时期、各个环节的文件材料收集全,才能保障承包地确权工作的连续性及归档文件材料的完整性,才能提高承包地确权档案的利用价值。承包地确权档案工作的工作对象主要是乡镇与村级工作人员,一定要考虑到他们对档案工作的熟悉程度,要向他们说明提前开展收集工作的重要性。只有基层人员树立起文件材料收集意识,认识到收集工作是后续所有工作的基础,才能将档案收集工作真正开展起来。 2.明确收集范围 文件材料归档范围是收集工作的依据和凭证。《管理办法》以附件形式对承包地确权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进行了明确界定。各地要按照《管理办法》要求,依据确权工作流程、具体要求和步骤,编制本地区承包地确权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用以指导本地区承包地确权文件材料的收集和管理工作。承包地确权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的编制,应结合本地承包地确权工作实际,不能完全照抄照搬《管理办法》,更不能完全借鉴其他地方的情况。只有参照本地实际情况明确归档范围,才能让农业部门在实际工作中有所遵循,明确工作思路和收集范围,从而有序规范地开展和完成好收集归档工作。 3.做好前端控制工作 把控文件材料形成要求是保证归档文件齐全完整、真实有效的最好途径。以吉林省为例,全省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各试点地区形成的文件材料五花八门,特别是2013年以前的试点县区,由于处于摸索试验阶段,入户调查都调查什么内容、怎样开展调查工作、以户为单位还是以组社为单位调查;如何测绘,是否需要现场指界,现场指界需要履行什么手续等,各试点县区没有统一做法,形成材料自然不一,造成确定归档范围难的同时,也给确权工作留下隐患。许多应该留有凭证性文件材料的重要环节都被忽略,诸如入户调查表不分户,一张大表把全屯全社的内容都笼统填进去,每个农户户籍信息和地块情况摸底不清晰、不全面;现场指界不履行签字手续。这两种情况没有现场白纸黑字作证明,一旦发生纠纷必须返工重新测量。为防止出现此类情况,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及时提醒当地承包地确权工作部门结合调查任务、调查步骤、现场指界、具体地块测量、调查表填写、实测结果审核公示等要求,统一承包地确权工作文书格式。如在测绘图纸输出时,对出图单位、制图人的法律责任、图纸的法律效力、图纸的印制材料等作出明确要求;建议统一合同、台账文本,确定承包地确权工作各流程必形成文书填写要求。这样才能保障承包地确权工作形成的全部档案能够真实完整地记录承包地确权工作实际,才能真正为维护承包地确权成果服务,真正为保障农民切身利益服务。 4.强调同步分类收集 建议采取分类收集的方法,将承包地确权文件划分为综合管理、确权登记、纠纷调处、合同及特殊载体等进行分类收集。综合管理类要紧紧把握收文和发文关,收到文件材料,逐一登记收集;自发文件采取边形成边收集的方法。确权登记类可分为3小类收集:一是确权登记工作汇总、登记、核准等综合性材料单独收集;二是农户信息可以采取“一户一卷”的方式进行收集,以方便下一步整理和利用;三是各种测绘图纸,按照实测草图、地块分布图、成果公示图等类别进行收集。要加强特殊载体类档案如数码照片、录音录像和测绘数据的收集。收集工作要紧扣承包地确权工作环节,同步开展,从会议召开、工作机构成立、方案制定、招投标、入户调查、地块确认、指界签字、问题梳理、实测数据、图纸输出、公示确认、成果归户、合同签订等,形成文字和信息的就收集,这样才能保证收集到的文件材料能够真实完整地记录确权工作全过程。同时,收集过程中注意强化文件制成材料、签字印签手续、复制件页面清晰程度、非纸质材料存储条件等要求,有效规避整理归档环节需处理的各种问题,将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减少归档工作障碍。 科学整理,保障利用 承包地确权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跨越时间长,各种情况复杂,工作难度大。加之各地推进速度不一,采取的工作形式也有差别。档案部门要想全面推进、整齐划一地去指导不易实现。但是无论以何种形式,都必须紧紧围绕“收”“管”“用”去开展工作。在“收“的基础上进行系统规范科学地整理,保障利用工作开展。作为阶段性工作,承包地确权档案以专题为单位进行管理更为科学。确定好承包地确权档案的全宗属性、分类方法,突破年度立卷的形式,待承包地确权工作收尾、文件材料收集工作全部结束时,再对归档文件进行集中整理,更系统地组织案卷之间的排列顺序,同时防止由于整理工作思路不清晰造成返工。同步指导做好利用登记工作。建议农业部门将承包地确权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统筹到承包地确权数据管理平台中,推进承包地确权档案信息化工作开展。 安全保管,统筹接收 承包地确权档案是承包地确权工作成果的积累和体现,是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基础和凭证,涉及国计民生、社会稳定,安全保管至为重要。各地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工作环境千差万别,保管条件不一,有的地方能够单独配备专门档案室,但大多数地方只是存放于办公室,防火、防盗、防潮等技术要求不能保证。各地在指导工作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档案的安全保管问题,不断强化档案管理人员安全保管意识,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提出安全保管要求和建议,确保承包地确权档案不丢失、不损毁、不被破坏。 承包地确权档案收好存好,才能充分保障利用。一是确定由谁存。吉林省总结一轮和二轮承包地档案由村管理存在流失现象的教训,结合全省承包地确权调查和实测工作由乡镇统一领导开展实际,将确权登记类涉及农户的重要凭证性材料,归在乡镇级归档材料中,减轻村级档案保管压力,保证这部分档案在乡镇能够得到更安全的保管。二是确定存到哪。承包地确权档案总体数量庞大,调研发现,各县承包地确权档案总体数量占本级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量的60%~80%,目前吉林省80%的县级综合档案馆没有能力承接承包地确权档案进馆。按照吉林省政府2015年专题会议精神,为保证全省承包地确权档案安全保管,县级档案馆有接收能力的,验收结束后,马上接收进馆;县级档案馆不具备接收能力的,由县级农业部门负责,集中到县级农业部门统一保管,待同级档案馆具备接收能力时,再移交进馆保存。 【篇二】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事业。环境监测则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哨兵”“耳目”,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最为重要的基础性和前沿性工作。任何环境决策都离不开环境监测基础数据的支持,每一项环境管理措施的优劣成败都要依靠环境监测来验证。环境污染过程非常复杂,有些短时间内并没有明显危害,但是长年累月“积少成多”就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因此,储备大量的监测数据以探索研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就显得十分必要。 目标要求 环境监测业务档案全流程信息化管理主要目标要求是覆盖整个环境监测数据档案的管理业务流程,安全地保存海量的污染源、环境质量档案数据,实现环境监测档案业务固定和移动网络的全覆盖应用,快速查找监测数据及监测报告电子档案。建设内容主要包括2个方面: 1.功能指标 覆盖整个环境监测项目档案的管理业务流程,并提供与其他系统进行数据和业务交互的接口,包括: 监测信息资料录入:建立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和污染源监测信息库,包含采样点位、监测分析项目(含方法)、频次、承担部门和完成日期等要素,并以此为开端发起相应的数据上报流程。 现场监测采样数据:对监测点位图、工艺流程图、地理坐标等现场信息收集录入,并能及时更新信息。 实验室数据资料:将从各种仪器分析出的样品数据匹配到系统上。数据采集时,可以将图表、文件等相关信息作为附件一起保存。 监测报告:从基本信息库、监测结果数据库中生成监测数据资料,确保报告内容和格式的正确,提交相关人员审核,由授权签字人签发。 档案报表:报表系统提供完整的档案报表处理功能——?支持报表生成、报表打印等,支持目录报表与统计报表两种报表格式,能处理定期上报的监测数据,对上报数据进行汇总。 数据库存档管理:数据管理模块提供“一源一档”和“一点一档”档案的新增、修改、删除、查询、调整、原文管理、目录报表打印功能。实现环境质量“一点一档”数据存储模型,为相关的应用系统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档案查询:档案检索是指根据检索的要求,将需要检索的档案文件查找出来的过程。系统提供简单查询和高级查询两种方法。简单查询可以对每个不同的档案类别自定义不同的查询条件。高级查询是指用户将不同的查询条件进行组合式的、公式化的查询,如某一字段等于或大于什么值、包含、不等于等条件的设置,可以起到更小范围、更精确的查询效果。 档案借阅:档案资料信息可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开发和传递给调阅者,实现档案信息的活化和共享。对环境监测电子档案的借阅进行申请或授权的管理,当相关人员没有查阅档案内容或原文的权限时,可以在系统中提交借阅申请,在档案管理员授权后进行查阅。 2.性能指标 负载能力:典型使用模式下,支持同时在线用户数≥1000。 用户响应时间:各页面平均用户响应时间≤3秒,最大不超过5秒。 安全指标:采用国际国内领先的软硬件产品、国际主流基础软件平台和国际主流服务器/工作站/存储备份设备,提供较强的系统可靠性。在应用系统设计中,由于涉及的子系统众多,系统间和系统对外都需要进行大量的信息交互,更应该保障系统的安全可靠。如提供用户管理和认证、功能权限的组织、内容权限的组织、角色定义和用户关联等系统方面的安全支持,并对系统操作人员密码进行MD5加密,要求定期修改密码,密码过期不能登录等,并且在修改密码时要求密码具有较高的强度等。 系统只能通过内网登陆,使用平板电脑查询档案资料时,通过中国移动APN内网专线登陆,保证档案的安全。 内容及措施 环境监测数据十分庞大,数据信息需要快速传递,档案管理唯有进入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才能实现环境监测业务从委托、现场监测、实验室分析、监测报告编写和签发、材料归档等全流程的电子化档案管理,从而实现人工监测数据的全部监测档案信息化管理,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管理。 环境监测档案管理通过建立环境监测网络数据库,创新优化网络结构,将大量的监测数据自动分类、提取、加工等,开启档案自动化管理新模式。环境监测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与上级环境综合管理系统实现无缝对接,从而提升监测业务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实现环境监测业务档案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1.“一源一档”管理 对污染源监测数据档案进行统一管理,形成“一源一档”,可以方便地查询某个环境点位(企业)的所有信息,包括企业基本情况、产品、原辅材料、能源种类、用水情况、处理设施、流量、工况、污染物排放浓度等。除此之外,还可查询企业的建设项目环评监测现状监测、验收监测、环境监察分局监督监测情况。 2.“一点一档”管理 为每个常规环境监测点/断面建立档案。为弄清监测点/断面基本状况和历史变化情况,将经纬度、点位示意图、属性、级别、所属区域(河段)与监测点位/断面相关的所有资料收集整理归档,实现环境质量“一点一档”管理,方便调阅监测点/断面的历史资料及了解变化情况。提供点位历史监测结果、周边污染源基本情况及监测结果的查询显示,提供关联查询企业基本概况和各种监测数据,并实现环境质量“一点一档”系统中涉及的监测数据同步更新,方便了解每个监测点历史监测信息及环境质量变化情况。 3.“一张图”管理 从地理空间的角度,实现环境质量数据相关信息的多尺度、二三维一体化的地理空间全覆盖;结合环境管理的常态管理需要,实现环境监测和评价信息基于地理空间位置的信息关联与整合,实现“一张图”的信息共享和互操作,为管理决策提供可视化支撑;可以在地图上完成数据双向查询,即从地图上查看数据和从数据中查看地图。 4.“一源一档”与“一点一档”“一张图”关联查询 提供常规环境监测点位历史监测结果、周边污染源基本情况及监测结果的查询显示,提供关联查询企业基本概况和监测数据,并实现环境质量“一点一档”中涉及的监测数据同步更新,方便了解每个监测点历史监测信息及周边环境质量变化情况。 5.开发移动终端APP,实现移动查询 环保相关机构用户可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随时查询PDF版监测报告和报表,随时调阅企业档案信息。 6.档案资料以EXCEL表形式导出 环境监测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与环境监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相集成,可随时调阅环境监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监测数据并以EXCEL形式导出,方便环保相关机构用户查询历史档案数据。 7.档案资料数据分析 对不同类型监测档案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如地表水与污染源关系分析,为环保决策提供依据。 8.建立关联的档案共享平台 根据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要求,对非保密文件进行数据共享。 取得成效 环境监测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环境监测业务从计划编制、委托受理、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监测报告签发直至归档的全流程信息化的档案管理,提供环境监测业务档案“一站式”服务。 1.提高了环境监测档案管理质量和效率 通过查找、浏览、筛选显示出所需档案信息,利用档案库数据自行生成各类报表,节省手工操作填表时间。 2.提高了环境监测档案的利用率 在档案查询过程中,可以按业务类型、名称、年度等条件查询环境监测报告档案;污染源基本情况的统计和查询、档案输出,可以输出单个档案、全体档案、各类档案名册等,省去了调卷、阅卷、摘抄材料等工序,为档案管理人员和利用者节省了大量时间。 3.延长了纸制档案的寿命 以计算机查询为主的查询方式,大大降低了原始档案材料的利用率,减少了因重复调档、阅档、摘抄等工作档案对造成的磨损,有效延长了档案寿命。 4.实现了直观的监测数据变化规律追踪体系 通过移动终端APP,能提供方便快捷的调阅监测档案,为现场监测业务管理、移动执法等提供管理依据;通过对海量数据的综合分析能及时揭示环境监测数据变化规律,建立溯源追踪体系,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5.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管理 通过实现监测数据数字化、档案化、网络化管理,将环境质量监测数据、污染源监测数据等环境监测数据进行整合,实现不同部门、不同业务的数据共享与交换。通过“一张图”,使整体环境监测档案管理水平得到提升,通过监测档案数据的综合分析功能实现环境问题的主动发现、及时受理和处理结果的跟踪监督。 【篇三】 2010年5月,全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工作会议明确了“建立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的档案工作目标,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与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档案利用服务体系建设共同构成了档案工作基础目标体系;2016年4月,国家档案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档案安全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档案安全工作的目标要求、内容体系和实现形式;2017年6月,全国档案安全工作会议召开,会议进一步强化了档案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意义,对做好档案安全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这三个节点,是档案安全工作体系化、规范化的重要标志,也为各级档案部门加强档案安全工作指出了方向、提出了要求。经过近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开展档案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为通过理论层面的总结提炼,全面探索档案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有效形式,提升档案安全工作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整体性把握档案安全监管维度 根据《意见》规定,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严格实施对档案安全工作的监督管理。在职能行使过程中,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首先要对档案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相关要素,以及由各要素构建起来的工作辐射圈形成较为全面的把握,为规范开展工作建立统一认识。以档案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为中心,笔者认为,在认识把握过程中至少应该涵盖以下4个维度: 一是意识维度。以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为出发点引出的纵向意识链条,定位于监管对象,可以形象地表述为“要你安全”。当然,这条意识链条绝不应该是单向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最终落脚点在于通过对监管对象主动开展工作,促使监管对象由被动执行走向主动实施,充分认识档案安全工作的价值所在,在实际工作中充分调动自身的工作能动性,由单纯的执行者变为践行者,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工作给予实践层面的积极反馈,进而形成“我要安全”的主动意识。经过这样一种双向的沟通互动,在档案安全管理意识上建立起积极的良性互动大环境,相互促进、提升。 二是责任维度。权责清晰、层层压实,是确保工作落实的有效方式。在这个理念形成有效共识之前,作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责任并不仅仅是压担子这一单纯的指向性动作,更需要在前端的分解和细化过程中,深化理解,厘清责任内容。档案安全责任内容的界定不会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在档案事业不断发展,影响和制约档案事业发展的其他因素不断发展变化的大前提下,对档案安全责任内容的界定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传统的档案安全监督管理观念将档案安全工作的重点聚焦于档案实体安全、档案信息安全和档案利用安全这几个主要方面。在实践发展中档案安全责任内容不断丰富,根据《意见》规定,档案安全风险细化为法律政策执行风险,制度安全风险,资源安全风险,档案实体管理风险,档案信息管理风险,档案保密、开放与利用风险等6大方面,不仅涵盖了传统的档案安全风险内容,更增加了其内在运作管理过程中的风险类型,构建了“大安全”意识格局。2017年全国档案安全工作会议从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维护国家安全的高度,进一步强调了档案安全的重要意义,“大安全”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同时,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进行了严格界定,要求通过制定责任清单、细化任务分工等形式签订档案安全责任书、划分档案安全责任区,形成责任落实到人头、层层传导压力,确保档案安全责任落到实处的工作机制。 三是措施维度。如果说责任维度是对监管者理解能力的考验,那么,措施维度直面的是执行能力。对于监管对象,监管者既要使其明确工作目标,更应该指引好通向目标的可行性路径。在措施层面,首先应考虑的是宏观上的两手准备,一是预防性措施,将隐患消灭在萌芽阶段,甚至是杜绝隐患的形成和演进;二是补救性措施,在发生档案安全事故的情况下,要确保应急预案完备,启动实施机制健全,相关岗位人员明确各自职责,处置能力能够满足需要,等等。作为监管者有责任做出专业性指导,形成指南性工作流程,帮助被监管单位做好预防和补救工作。与此同时,被监管单位在一线工作中形成的实践经验对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优化顶层设计是重要的参考依据,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调试和完善。但是,档案安全工作就其特质来讲,不允许草率的试验性尝试,在任何时候,档案的绝对安全都是第一位的,创新需要严谨的技术、理论和实践支撑。 四是反馈维度。监管者和监管对象之间的双向反馈机制,是深化档案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成效的重要环节。对于监管者来说,反馈结果既要客观地反映监管对象的工作实际,也要有相应的约束和激励机能,最终目的是畅通监管对象切实履职尽责、确保档案安全的渠道。反之,监管对象作为具体实施者、实践者,其工作经验对于监管者来说是难得的学习教材,是不断改进监督管理方式方法、不断深化监督管理内容体系的有益借鉴。倡导这样一种开放式的双向反馈机制,能够为档案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营造更加积极、更加科学的发展氛围。 厘清执行中的关键环节 执行是预设与实效间的唯一桥梁。做好档案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笔者认为,其中存在着几个关键环节,对于强化执行、确保落实有着积极的实践价值。 一是“笨功夫”和“巧办法”的有机结合。档案工作发展的不平衡现状以及档案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自身难度,决定了档案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必须有不厌其烦的“笨功夫”。对于基层档案馆(室)来说,考核、通报等激励的“硬手段”确实是压担子、落实责任的有效抓手,但在实际工作中,他们更需要实现目标任务的方式方法或工作指南。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不应满足于定指标、压任务、发文件式的监督管理方式,而是应该注重政策的解读、关键环节关键技术的指导、切实有效的经验推广等工作,汇总形成“工作指南”类的实用技术资料,虽然只是看上去并不起眼的一点“笨功夫”,但对于指导监管对象科学、完善地进行档案安全管理工作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对自身工作的有效总结和提升。“巧办法”一定是来源于工作实践,可能非常简单,但却非常实用,属于有心人的总结,监管部门应该注重发掘好的经验做法并加以总结推广,在工作中帮助更多的监管对象提升工作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水平。 二是“关起门”和“敞开窗”的有机结合。在以往的档案行政管理工作经验中,往往注重行业内部或系统内部的自我监管、自我加压,时间一久,会形成套路性的对策,成为体制内的死循环。《意见》在完善档案安全工作领导机制方面,明确了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加强对档案安全工作领导的工作机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具体实施监管职责过程中,相应地也要认真研究提出争取更大支持力度的方法,比如人财物的投入环节、监督检查结果的反馈环节等,过去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安全监督检查结果仅限于档案系统内部交流,现在可以考虑一并向监管对象的主管部门反馈,切实强化档案安全工作领导,推动形成确保档案安全的合力。 三是“抓里子”和“抓面子”的有机结合。相对于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和档案利用服务体系建设,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处于保障地位,大部分工作是没有直观可见的直接效应的。相应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精力更愿意向前台性工作倾斜。抓档案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具有天然的客观性弱势,这就需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档案安全工作多一些正向的激励措施,注重引导和支持;同时也要开阔眼界,不能陷入就安全论安全的褊狭境地,找准切入点,将档案安全工作与档案资源建设和档案利用服务体系有机结合,互相促动。做好两个关注,借助政策优势强化档案安全工作基础水平,一是关注本地区安全工作的总体政策,积极争取将档案安全工作嵌入本地区安全工作全局;二是关注行业系统关于档案安全工作的部署要求,争取当地党委政府支持,借力推动档案安全工作。 提升档案安全监管工作几点思考 一是强化宏观政策管理,为档案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抓手。政策引导、检查考核,对于推动相对弱势性质的工作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是不仅要有要求,更要有细则。对于基层档案馆(室)来说,档案基础业务建设的底子较为薄弱,专业性高端层次人才匮乏,可能他们不缺干劲,但是缺少技术性支持。针对不同层次档案馆(室),可以考虑以工作手册的形式,为档案安全管理提供简便明了的业务指导。 三是建立健全优秀工作经验交流机制。档案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要走向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离不开理论研究做提升。理论源于实践,一线工作人员在因地制宜的工作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并不能全部被提炼总结,上升为理论高度,但却是一笔宝贵的经验财富。我们需要畅通一线经验的沟通交流渠道,既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也可以为档案安全监督管理的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丰富的案例。 四是探索整合优质培训资源,利用信息化传播手段,为档案工作者进行标准化、便捷化培训。传统的档案安全管理具有直观性、可控性等基本特点,更多的不是强调技术含量而是工作人员的细心和责任心。网络化条件下,档案安全问题日益隐蔽化和深层次化,由于相关的教育培训资源覆盖面有限,特别是基层档案馆(室)工作人员获得高水平培训的机会较少,制约了其工作能力的提升,为档案安全管理埋下隐患。 五是档案安全管理相关理论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引领。相较于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档案利用服务体系建设及档案信息化建设等目前档案管理理论中的显学而言,档案安全理论研究还需要在宽度和深度两个层面进一步深化,破除尴尬的失语状态。 【篇四】 **大学与**省档案局联合承担的“面向公众需求的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研究”课题,从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切入,紧扣档案资源建设、服务及保障3个主题,形成了系统化的研究成果。该项研究成果荣获2016年度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 研究背景 “十五”以来,各综合档案馆在数字化、信息化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数字档案资源。同时,伴随公共文化服务的深化、网络环境的成熟以及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档案馆在民生工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公众对数字档案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大量的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与有限的网络化服务形成了矛盾。进一步调查发现,除此之外,资源建设速度与质量、资源建设方式与公众需求、资源结构与公众需求也存在不协调的矛盾,档案机构信息供给与公众需求不平衡,档案的远程利用问题有待解决,档案服务质量评价也需要关注。这些问题能否解决,不仅关系到国家档案局“三个体系”建设目标的实现,而且是公共文化服务背景下改善民生的大事。因此,档案资源建设、服务及其保障是学界和业界需要共同关注的课题。 研究内容 1.面向公众需求的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动力机制 解构大量的数字档案资源与有限的档案服务之间的矛盾需要理论的指导,由此,以推动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的力量或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和原理为核心的动力机制的形成,是面向公众需求的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基础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动力源上看,面向公众需求的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的动力可以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其中,内部动力包括档案自身价值实现的要求、档案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促进、档案馆功能的转变等;外部动力是指社会档案意识的提高、政务公开的推动、科技进步的支持等。深入研究发现,面向公众需求的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动力系统存在4种动力,即需求动力、科技创新动力、制度创新动力和文化动力。其中,需求动力处于核心地位,各动力子系统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形成了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的动力机制。 2.面向公众需求的数字档案资源建设规划与实施 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各自为政,资源广泛分散,资源整合和共享程度较低。因此,做好规划是形成数字档案资源体系的基础工作。针对数字档案资源建设规划存在目标定位不够完善、规划体系不够健全、缺乏配套绩效评估等问题,借鉴国外相关行业规划经验,结合我国档案工作具体情况,课题组认为,我国数字档案资源建设规划需要明确规划主体目标定位、明确规划方向与实现路径、完善资源建设规划体系、实施规划项目绩效评估。在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循序渐进、防止冒进”,“遵循标准、保证质量”,“三个优先、形成特色”,“边建边用、以用促建”的原则,并依此形成科学的建设流程和有效的建设路径。 3.面向公众需求的数字档案资源整合 数字档案资源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数字鸿沟的现象,为此,关键的解决方法之一就是整合数字档案资源。参考国内外典型信息资源整合模式,课题组提出我国数字档案资源整合模式:(1)宏观整合模式,以独立分散的档案资源单元为对象,通过对归属于不同机构、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资源进行整理、加工、分析、挖掘、控制、表达等一系列操作,实现较广范围内数字档案资源的整合,其直接目的是自下而上、逐级逐层地实现数字档案资源的全面整合;(2)微观整合模式,以档案信息资源自身为对象,通过对归属相同但类型不同、载体不同、存储方式不同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数据抽取、分类标引、建立索引等一系列信息有序化的活动,实现特定范围内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其直接目的是构建管理一体化、资源数字化、服务网络化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3)横向整合模式,无明显隶属关系的档案机构或相关部门间,通过协商达成合作意见,建立统一的档案管理与协调机构,制定统一的档案管理制度和标准等,实现各自档案资源之间的整合;(4)纵向整合模式,具有隶属关系的档案机构或相关部门间,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力量制定统一的数字档案资源整合计划和方案,实现各自数字档案资源之间的整合。 4.面向公众需求的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联动模型 针对当前我国数字档案资源建设、档案服务之间存在的相互剥离的现象,课题组提出面向公众需求的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的联动模型,以“公众”为中心,建立动态联动机制,注重公众参与对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以及档案服务工作的“联动性”影响。其特点包括:(1)用户、数字档案资源建设、档案服务之间存在多向关系,而不是简单的单向关系;(2)用户、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与档案服务之间是动态关系,而不是一种静态的关系;(3)数字档案资源建设、档案服务和档案用户的关系具有更加密切的联动关系,而不是孤立的独自运行;(4)数字档案资源建设、档案服务与用户的关系,是个人、机构与社会的关系,而不单纯是个人与档案机构的关系。 5.新媒体环境下数字档案服务的创新 新媒体对档案服务工作的影响已然袭来,这为档案机构探讨主动服务提出新的要求,档案工作人员需要提升信息素养,转变服务理念,满足公众“求证”与“求知”的双重要求。课题组认为,以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为基础,通过大众化服务与个性化服务的结合,才能真正做到档案服务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新。具体说来,需要树立新媒体意识,面向档案用户,实现新媒体在档案服务中的制度化;利用群体智慧,提升数字档案资源建设能力,增强新媒体环境下档案服务的基础;搭建新媒体平台,拓展档案信息传播渠道,服务社会大众;采取灵活方式,开展个性化服务。 6.面向公众需求的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的评估 面对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缺乏评估的现状,需要建立一定的评估机制,并将评估制度化。根据期望不一致理论,结合档案馆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的实际情况,将档案馆公众满意分为数字档案资源满意、档案服务满意以及档案网站满意3个部分。然后,根据社会公众对数字档案资源的需求与感知、对档案服务的需求与感知以及对档案网站的需求与感知来测量其满意程度。结果显示,社会公众对数字档案资源、档案服务及档案网站三者的满意程度都会正向影响其对档案馆的总体满意程度。其中,社会公众数字档案资源的满意程度对档案馆整体满意程度的影响最大。可见,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在档案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另外,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档案服务以及档案网站建设质量要求也更高,档案服务工作的开展以及档案网站的建设质量也是影响社会公众对档案馆整体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因此,档案服务和档案网站建设不容忽视。 7.面向公众需求的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的保障 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主要面临2个方面的挑战:一是档案保密与开放之间的“博弈”,档案开放处于弱势地位;二是档案资源在收集、存储、管理和利用整个周期的安全保障。解决好档案保密与开放之间的关系问题,既有利于保障涉密档案资源的安全,也有利于实现开放档案资源的充分利用;而解决档案资源生命周期的安全保障问题,既为档案资源保密解决了“后顾之忧”,也为档案资源开放赢得这场“博弈”添加了“砝码”。针对我国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和服务中存在的障碍和问题,需要从组织保障、制度保障、标准保障、技术保障、安全保障5个方面进行重点关注,目的在于通过对当前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中亟须解决的问题建立保障,形成完整的保障体系。 创新点 第一,以公众需求为导向,以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为基础,从需求动力、技术动力、制度创新动力和文化动力等方面,分析了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的动力机制,是面向公众需求的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基础理论的铺垫性研究,有助于补充“三个体系”理论支撑之不足,深入推动相关理论研究的创新。 第二,课题组提出的数字档案资源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数字档案资源的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立体整合模式、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联动模型、新媒体环境下利用群体智慧创新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等,有助于改变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相互脱离的现实,具有实践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第三,从公众对数字档案资源质量需求与感知、对数字档案服务质量需求与感知以及对档案网站质量的需求与感知3个层面,构建了面向公众需求的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公众满意评估模型。该模型填补了现实档案工作的不足,集中体现了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的评价的需要,体现了研究成果的前瞻性。 应用前景 档案机构如何面向公众进行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提高资源建设与服务质量,提升公众满意度,并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是数字时代档案工作中亟待回答的问题。该课题作为“三个体系”建设的系统性研究成果,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数字档案资源建设的规划与实施方案,对于档案机构开展数字化、电子文件管理、网络信息资源归档等具有指导意义;数字档案资源整合机制,为行业、区域内协作进行数字档案资源建设提供参考;档案新媒体服务路径,对于新媒体在档案机构的应用提供参考;基于公众需求的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联动模型,对于搭建联动平台具有参考价值;建立数字档案资源保密与开放相结合的安全保障机制,建立档案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对于落实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篇五】 2015年9月,著名军事学家蒋百里的史料捐赠仪式在浙江大学举行,蒋百里外孙钱永刚先生将蒋百里先生最有代表性的军事著作《国防论》部分手稿赠予浙江大学。这一慷慨捐赠之举,使蒋百里的思想文化遗产从“藏于深闺”的私人档案走进了公共视域,成为馆藏档案,面向公众开放利用。 私人档案,是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历史记忆的一部分,尤其是名人档案,具有较高价值,而这些价值的实现,将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延续。 私人档案的概念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下简称《档案法》)中,没有明确提出“私人档案”,但有相关的提法,即“个人所有的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中的条文将其释义为,私营组织以及公民个人在私人事务活动(包括非职务研究和创作)中所形成的和通过合法继承、赠送或者在《档案法》公布实施前向社会收集和有偿征购等方式所获得的档案。档案学者认为,私人档案是与公共档案相对而言的,是指个人或家庭、家族在自身活动和从事社会各项活动中形成的属于私人性质的各种文字、图表、音像等形式的历史记录,公民个人、家庭(家族)、私营企事业单位在私人事务活动中形成的和通过合法途径所获取的档案。 私人档案,尤其是其中具有科学和重要历史价值的著名人物档案,对保存国家社会记忆的完整性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如蒋百里先生,有“中国近代军事学开山之祖”之誉,所著《国防论》被誉为“民国国防思想的奠基石”,其史料的珍贵性不言而喻。蒋百里史料之前一直由其外孙钱永刚先生保管,捐出手稿是因为他认为“学术的东西,应该留在学术的地方”。档案所有者的责任意识和历史眼光固然是重要因素,但另一方面,作为公共文化事业一部分的档案机构,以开放之姿把对国家和社会具有长久保存价值的私人档案征集进馆,促进研究利用,对优化馆藏结构,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也是必要之举。 私人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私人档案管理的意识薄弱 要提高全社会的私人档案意识,营造有利于私人档案发展的氛围。档案学者孙爱萍通过调研发现,档案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也认为面向社会开展私人档案的相关工作不属于他们的工作范围。因此向档案工作者和普通公民普及管理私人档案的意识,才能使私人档案的发展向更全面、更深入的层次推进。 2.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的法律尚未明确规定私人档案管理的权利与义务。法律规定妥善保管私人档案,但并无明确标准,且没有提出有力的保障措施;所提出的法律规范大多是禁止性或义务性的,对违反规定的行为和实施者却没有相应的制裁惩罚措施。在行政管理上缺乏常规、统一的管理制度。档案管理部门尚未完全转变观念,很少积极搜寻本地区有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的私人档案,主动为私人档案的保管提供必要的支持。 3.社会参与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 由于私人档案的双重属性,它的征集、典藏不仅依托与之相关的社会力量,甚至需发挥一定的市场作用。目前,在私人档案管理领域的市场服务主要是由各类档案中介机构承担。但为推进私人档案管理的有效开展,也应遵循一定的市场规律。如在对私人档案进行价值评估后,才能开展私人档案的收购、征购,这些不能完全依靠政府,还需市场来激励。档案中介机构发挥了市场的调节作用,对私人档案管理的介入即体现了私人档案管理中的市场体制,维护了私人档案所有者的权益。 国外做法 1.私人档案鉴定的原则 德国档案学家迈斯奈尔提出了“一般原则”,认为“关于私人权利或非国家级公共权利的案卷,一般只留下保存有重大意义的部分,有助于认识典型事件经过或重要权利的部分,以及有关某些特殊人物的部分”。可见,私人档案的鉴定问题在很早就得到了重视。谢伦伯格提出,在鉴定私人文件时要遵循两个原则,第一是普遍原则,即遵照1901年迈斯奈尔提出的“高龄文件应该受尊重”,即对在一个确定的年代界限以前的全部文件,包括公共文件和私人文件,都应该保管;第二个原则是只要档案机构能得到有价值的私人文件,就应加以保管。这主要由于私人档案在档案机构的收藏数量仍然较少,因此,美国有许多机构,包括图书馆、历史学会和档案馆,都收集信件、日记、回忆录、私人手稿和由私人形成的各种文件。 2.加拿大私人档案相关立法 加拿大自20世纪80年代起制定私人档案的相关法律。1980年修订的《信息获取法》出台,与1983年实施的独立《隐私权法》双管齐下。首要原则是政府信息应被公开获取,同时,要求公开的政府信息中不能侵犯公众的个人隐私权,为个人信息安全提供了法律保障。安大略省档案馆2006年确立了《档案馆和文件保存法》,规定公民有权获取有档案价值的公共文件和私人档案,为查阅私人档案提供了法律依据。该馆网站中“私人档案收集”专题提到了私人档案所有权问题:认为私人档案捐赠的实质是档案材料所有权的一种合法转移,档案馆人员与捐赠者探讨版权、访问权以及使用限制等一系列问题,最大限度保护其合法权益。 3.国外私人档案的典藏 国外对私人档案的典藏采取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刚性方法。即通过国家立法对私人档案作强制性征集。如1918年《列宁档案法令》规定所有革命前包括私人手中的历史档案都属于国家财富,由国家统一保管。二是柔性方法。如在美国的私人档案和成规模的私人企业档案馆所保存的文件都属于私有财产,国家无权过问,《宪法》规定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法国政府对私人档案采取了较为温和的政策,主要收集方式是移交、捐赠、寄存和购买。政府为此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一是档案部门加强宣传、动员、说服,力争使私人档案所有者自觉捐赠珍贵档案;二是采取免税政策鼓励私人捐赠档案;三是档案部门与重要家族和个人经常保持联系,协商并签订合同取得私人档案的保管权;四是每年给国家档案馆拨款400万法郎,用于购买珍贵的私人档案和管理寄存的私人档案。 加拿大私人档案的典藏工作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1949年,艺术、人文和科学国家发展皇家委员会建立,该委员会认为所有公共文件和私人档案的原件和副本的收藏是公共档案馆一项合法且基本的功能。20世纪70年代中期,加拿大公共档案馆将私人档案的收集纳入“国家收集计划”。20世纪90年代末,加拿大开展了一系列的数字化档案项目,如将私人档案纳入到国家档案数据库,保证了包括私人档案在内的文献遗产保存和共享最大化。 借鉴与举措 1.从立法高度增加对私人档案的监管 私人档案管理的水平首先取决于立法的健全与否,法国是成功的案例。同公共档案相比,私人档案的产生、传播、收集、整理、利用有其特点和规律性,往往不能沿用公共档案的管理模式。私人档案管理的立法,应形成相对独立,又与公共档案管理立法紧密联系的法律体系,针对不同类型、价值的私人档案制定必要的专门法和实施细则。 2.建立灵活的管理机制 为收集更多有价值的私人档案,采取灵活的管理办法来鼓励私人档案的移交。如欧美一些国家的“以物代税”政策,即向国家档案馆捐赠重要私人档案后,能免交或少交个人财产继承税和所得税,鼓励私人档案所有者捐赠档案,丰富档案馆馆藏。 3.鼓励社会力量的参与 国家档案馆和公共档案馆因其本身的局限性,不能完整地保存所有有价值的私人档案,这就需要相关机构的建立。如芬兰的私人档案馆,就是由一些非公共机构、团体、协会、组织和个人建立起来的。再如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的社区档案馆逐渐兴起。社区档案馆在自己社区内广泛收集和保存公共的和私人的档案。这些社区档案馆可由专业档案管理人员管理,也可能雇用文员、助手或志愿者的服务。管理的社会化弥补了公共档案馆在私人档案收集和管理上的缺陷,有利于构建更完整的社会和集体记忆。 参考文献: 1.许姗姗.加拿大私人档案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集,2015. 2.张玮琼.中外私人档案收集工作比较研究[J].兰台世界,2010(14). 3.张燕.私人档案管理机制初探[J].档案,2003(3). 4.王保国.对私人档案的再认识[J].山西档案,2004(5). 5.黄项飞.设置私人档案管理中心的设想[J].山西档案,1995(3). 6.丁华东.私人档案的社会性及其管理[J].档案与建设,1993(3). 7.陈琼.各国私人档案管理法规研究[J].档案学通讯,2003(6). 8.赵家文,李逻辑.私人档案立法保护之我见[J].中国档案,2004(3). 9.沈蕾.“非国有档案”概念界定及其构成分析[J].档案学研究,2009(3). 10.宋岩.创建民间档案馆,传承民间文化和记忆[J].档案学研究,2011(1). 11.余厚洪.论民间档案的多重价值与开发利用[J].档案,2010(4). 12.黄项飞.中外私人档案管理之比较[J].档案与建设,2005(3). 【篇六】 今年年初,丁薛祥同志到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调研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对档案工作如何把牢政治方向,如何做实档案业务,如何做好档案服务,如何加强党的建设等作出重要指示,对全国档案工作者来说是巨大鼓舞和鞭策,体现了中央领导同志对档案工作的一贯重视和殷切希望。国家档案局技术部党组织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从始终“把牢政治方向”、坚持“档案工作姓党”入手,对党建工作进行再对标、再思考、再部署,进一步强化党的领导,加强党建工作。 始终把牢政治方向 认真抓好首要政治任务落实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全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必须坚持不懈抓好理论武装”。 一是要反复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形成的,科学回答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能够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轨迹和思想脉络,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把开门钥匙。 二是要抓好深化、消化、转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和基本方略,可以概况为“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分别回答了新时代我们要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怎样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这一思想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进行的伟大科学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要领会这一思想的科学内涵、主要观点、精神实质、内在逻辑就必须牢牢抓住“八个方面”和“十四个坚持”。 三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懂、弄通、做实。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用科学的理论推动工作,要坚持档案工作为党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服务,要充分挖掘档案价值,发挥档案在党史、国史宣传中的作用,同丑化、贬损、诋毁、否定党的历史功绩,破坏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领导,动摇党的执政根基的行为和现象做斗争。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用档案展现真实的历史,始终把讲政治体现在档案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 抓好党建各项工作 把“档案工作姓党”要求落在实处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档案工作肩负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职责使命,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必须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必须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建设。 一是实现党的领导对各项业务工作的全覆盖。国家档案局技术部履行档案保护和宏观管理两种职能,业务涉及科技信息化、保护修复、仿真调控等多方面,业务具有独立性、技术性强等特点,技术部各个党支部建立在处室上,实现了党的领导对业务工作的全覆盖。 二是完善党建工作机制,增强党组织活力。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压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落实“一岗双责”。加强党组织建设指导力度,调配精干力量,充实到各党支部委员会工作之中。加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开展党支部共建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交流党建和业务,取长补短。 三是发挥党组织执纪监督作用。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把各项档案业务工作放在党组织监督指导下,既抓党建又抓业务,实现党建与业务工作双促进。梳理业务工作风险点,制定完善业务工作制度,提出监督检查方案,严格审核审批流程,加强党组织问责力度。加强对中央八项规定、“反四风”等要求落实的监督检查,进一步规范外出开展工作行为。 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引领各项业务工作全面开展 国家档案局技术部各级党组织以抓政治思想建设为重点,促进各项业务工作全面发展,在档案科技信息化、中央档案保护业务方面推出新举措。 一是档案科技工作开启新征程。全面落实科技创新思维,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从档案科技工作实际出发,确定科技工作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在选题立项上向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档案工作融合发展方向引导和倾斜。全面深化档案科技管理改革,健全完善规章制度,优化工作流程,体现科技奖励对科研创新的引导作用。创新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打通档案科技产、学、研、用通道,解决科研成果和急需应用分配不均衡问题。 二是档案信息化工作踏上新征途。全面落实档案安全保密要求,制定完善档案信息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等方面规章制度,开展关键设施设备、核心管理系统、档案数据安全保护与检查工作,降低档案安全风险,提升防护水平。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应用,加强档案信息化科学规范管理,充分挖掘档案价值,实现档案信息共建共享利用。研究探索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 三是中央档案保护工作跨入新时代。规范中央档案保护工作流程,推进《纸质档案抢救与修复规范》中“破损等级的划分”“档案保存状况的调查方法”“修复质量要求”3个子标准应用。开展《档案馆空调系统技术规范》研究制订工作。制定数字档案信息转缩微胶片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范,承担中央档案数字信息转缩微胶片的异质备份。 新时代对档案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国家档案局技术部党组织将以党建工作为抓手,坚持“档案工作姓党”,统领各项档案技术业务工作走进新时代。 关于档案方面的论文六篇 关于档案方面的论文六篇 【篇一】 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而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曾强调“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 然而在当代社会中,一些人却少了些对历史的敬畏,多了份对历史的揶揄,把历史当作“任人装扮的小姑娘”。或是对史实置若罔闻,偷换概念,混淆认知,以虚无主义消解我们的信仰根基;或是随意编造、胡乱拼接、大搞穿越,以娱乐至死的精神模糊我们的理性认知;或是投市场所好、抓眼球之需,消费历史事实中的只言片语,终达到“解构主流”“重构历史”的目的。 我们档案部门肩负着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重要职责,是接触历史本真最近的部门之一,在档案开发和利用中要做到“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档案信息的时代价值,充分发挥档案在巩固和发展主流意识形态中的独特作用,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的重要指示。 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就是要敬畏档案中的历史。《正气歌》中有:“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说的就是兰台史官秉笔直书不改初衷,在书于竹帛之际弘扬天地正气。档案是最原始的记录,也是最直白的表述,穷尽事理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正如鲁迅所说:“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敬畏档案中的历史就是不掩盖和歪曲过去,既对过去的辉煌充满敬意也不忘教训、不否认弯路,廓清真相、正本清源、以正视听,让历史成为推动进步的力量。 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就是要坚守档案中的记忆。档案承载着人类珍贵的历史记忆和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铭记档案中的记忆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我们要通过档案中保存的历史凝聚共同的民族记忆,唤起我们对民族根源的认同与归依,追溯源远流长的文化血脉,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打造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也更加坚定属于自己的文化自信。 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就是要在档案开发中坚持正确历史观。坚持“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利用开发档案要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有九分证据,也不说十分话。善于用档案史实说话,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彻底揭穿好事者编造的历史谎言,还原历史真相、捍卫社会正义、追求事实真理、壮大主流声音。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更是我们档案部门理应肩负的使命与责任。 【篇二】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子商务的发展如日中天。纵观电子商务的全流程,从进货、存储、配货到发货均已实现信息化,唯独会计档案始终没有进入信息高速路,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在财务会计领域,以会计凭证、账本和报表为载体的会计档案呈几何级数增长。特别是不少企业为应对日益增大的风险而采取了财务共享模式,财务会计工作由分散走向集中,以前分散的会计档案全部集中至区域中心,因此,财务共享中心的纸质档案管理不堪重负。尽管大多数企业均实行了会计核算电子化,但由于原《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第十二条规定,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单位,应当保存打印出的纸质会计档案。这一硬性规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成本负担。在此背景下,财政部于2013年12月6日出台了《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其中第四十条规定,企业内部生成的会计凭证、账簿和辅助性会计资料,同时满足一定条件的,可以不输出纸质资料;第四十一条也规定,企业获得的需要外部单位或者个人证明的原始凭证和其他会计资料,同时满足一定条件的,可以不输出纸质资料。 《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出台后,会计电子文件大量产生,给归档带来巨大压力。如何保证电子文件规范管理,使之具有纸质档案的属性,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2012年2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人民银行、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质检总局、林业局、旅游局、邮政局等部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其中第二条专门提出“推动电子商务企业会计档案电子化试点工作。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会计档案电子化管理试点工作,修订完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研究完善会计电子档案管理制度,推进会计电子档案在电子商务领域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会计电子档案在电子商务领域会计信息数据管理、利用等方面的作用,推动电子商务领域会计信息化,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2015年5月4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专门要求税务总局、财政部、国家档案局、国家标准委等部门“逐步推行电子发票和电子会计档案,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章制度”。 电子档案管理新政策陆续出台 根据国家对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的新要求,国家档案局出台了多项政策,落实有关要求。 一是出台了《企业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对企业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有关的规章、制度、规范性文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对有关管理环节进行了细化;对企业开展电子文件管理方案的策划和制定明确了方向。对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过程中的真实性、长期性两大难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第一次对元数据捕获节点规划提出了要求。 二是新修订了《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管理办法》与原办法相比,有11处比较大的修改,最主要的是明确了会计电子档案管理要求,增加了会计档案仅以电子形式归档保存的管理要求,完善了电子会计档案移交、接收和鉴定销毁的程序与要求。 三是《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对电子文件管理提出新的目标和思路。2016年4月,《全国档案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对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目标及实施计划。即“提升电子档案管理水平;明确各类业务系统产生的电子文件归档范围和电子档案的构成要求;加强对业务系统电子文件归档管理,通过推进电子会计档案管理促进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文件归档管理工作;制定和完善信用、交通、医疗等相关领域的电子数据归档,电子档案管理的标准和规范;在有条件的部门开展电子档案单套制。” 新政策实施带来系列显著效果 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的新政策实施后,取得了一系列喜人的效果。 《指南》使企业推进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工作有了一个系统的依据,很多企业据此着手深入推进此项工作;解决了企业电子文件管理工作中的许多难题,对推进《管理办法》的实施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指南》中的许多内容具有较好的规范作用,为下一步出台有关标准规范奠定了基础。另外,国家电子文件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还将《指南》转发到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子文件管理协调机构。 《管理办法》实施后,也取得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据了解,某通信企业实行账簿、内部凭证、银行回单的电子化管理后,初步测算每年可节省纸张133万张,节省成本约100万元,节约会计资料打印的耗材成本200万元,节省固定资产及库房成本210万元;某保险公司实行账本、记账凭证、发票、银行回单等电子化管理后,每年节约纸张1亿张,节约运输成本、仓储成本、打印成本、装订成本、人工成本等数千万元,档案管理效能显著增强;又如,某电信企业在建设财务共享中心后,实行账本、凭证等无纸化管理,会计档案产生总量降低60%,仅会计档案管理费每年节约1000万元,会计人员工作效率成倍提高。这些实际案例表明档案工作服务经济发展大局,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 在会计档案电子化管理的相关政策实施过程中,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的关键技术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这些关键技术包括业务系统形成电子文件归档范围的确定,电子文件归档存储格式的选择,元数据的确定,真实性、长期性保障,同一文件存在不同载体的处理方法,符合档案管理的业务系统建设等,这些实际问题都有了突破,真正打通了企业各项业务信息化建设中的“最后一公里”。 由于会计档案记录着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是企业非常重要的档案,在审计、纪检、风险管控、内部控制、内外部监督等工作中利用率高,对真实性要求高,会计电子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具有较好的推广和示范作用,相关做法可推广复制到其他类型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上,由此提升了全社会对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的意识。 【篇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档案文化,因其显著特色与深厚内涵,引人探知历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不竭动力。档案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要建设好档案文化,注重特色是其关键。 认识档案文化的独特韵味 档案文化因其所依附档案资源的珍贵和独有,使其在中华文化百花园中占有不可替代一席。档案文化立足博大之馆藏,雄厚的资源优势不言而喻;档案文化扎根原始档案资料,原始、真实又让其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独具的原始性是档案文化最具吸引力之处,可靠的真实性是公众最为看重的地方。原汁原味的还原历史,“回放”过去,是档案文化得以“立身”的重要因素。例如,央视百家讲坛之所以广受好评,靠的就是真材实料,原始与真实并存的档案文化成就了易中天《品三国》的豪气、蒙曼《大隋风云》的精彩,而这些名人身上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道鲜明的“档案文化标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发展空前繁荣。档案文化要依靠自身资源优势,凸显原始性与真实性这一特色,通过科学开发,彰显个性,使其独树一帜,硕果累累;建设档案文化要立足档案,增强文化自信,全力以赴,打出品牌,形成带动效应。 档案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树的重要枝干,与其他文化同根连枝,一脉相承。档案文化不是空谷幽兰,不能孤芳自赏,不能游走于中华文化之外。关门搞文化,只面向和服务于机关、团体,脱离基层群众,高高在上,就会因少了些地气、人气,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档案文化只有学习和借鉴其他优秀文化的长处,利用好现代科技优势、资源平台,档案文化的大发展才能事半功倍。例如,新华社为向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献礼,拍摄制作了《红色气质》,这是利用中国照片档案馆的馆藏历史照片,借助现代技术手段精心制作的一部微电影,作品充分整合开发档案文化与红色文化资源,实现了档案文化、红色文化与现代科技手段的有机融合,生动展现了一代代共产党人的风采。 发展档案文化要善为力行 传承好、建设好档案文化需要制度设计,法规保障,科学筹划,有序实施;需要档案人善为力行。 善为,就是要有规划、有设计、有措施、有办法;深挖资源,搞系统开发,不急功近利;在发展档案文化时,不搞一蹴而就,要科学有序发展,在深处做文章、下功夫,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较浅层面上。力行,就是脚踏实地去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大胆向前,开拓进取,不畏首畏尾;不要守着档案宝藏,望洋兴叹。面对资金、技术、设备等方面难题,要想办法,关键是要有行动,勇往直前,通过真抓实干,用实际行动保护好、弘扬好档案文化,点“档”成金,把档案馆、档案库变成“金馆”“金库”。 善为力行,就是善于“动脑筋”,勤于“有行动”;就是积极围绕中心大局,有效开发、利用档案资源,在管好档、守好史的同时,用好用活档案资源这个宝藏。例如,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与社科院历史所于去年10月签署了《明清时期“一带一路”编研出版工程合作框架协议》,通过优势互补,打造厚重的编研成果,共同推进“一带一路”项目的编纂出版和研究开发工作,努力在服务国家中心工作中更好地发挥明清档案的独特作用。 【篇四】 互联网+传统工作成为当下一个很热门的话题,为众多领域和技术开辟了新路,正在逐渐影响并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引领创新发展的“新常态”。以档案的基础工作为例,互联网时代赋予档案整理新的内涵,档案整理模式从重史料整理到信息整理,再到知识整理的转变,突破了传统档案整理分散繁杂、条块分割的障碍,既保持传统档案整理方法的优势,又充分吸收互联网新兴技术,保证档案整理方法的有效性、科学性。 档案整理方法的现状 档案整理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体系,通过一系列手段将收集来的文件材料科学地组织,使之条理化和系统化。零散形成的文件经过归档整理,建立文件之间的联系,才能成为真正的档案。 按“卷”进行整理,是最为传统的整理方法。通过全宗、案卷、卷内目录、文件顺序整理,使若干互有联系的文件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最大程度上保持文件之间的原始关系。把上年度形成的大量文件材料,按照年度、问题(机构)、保管期限等标准进行分类组合、系统排列、逐页编号、拟写案卷题名,编制案卷和卷内文件目录,从而实现对文件的系统化,为查询利用提供检索途径。这样做的缺点是组卷操作比较繁琐;拟写案卷名主观性较强,靠人的意识判断;调用查档费时,复印扫描不便,保密性差。 按“件”进行整理,无须组卷、拟写标题,只有一个检索层次,提供与文件题名有关的关键词、文号、档号、责任者、时间等元素,计算机就能迅速查到所需文件,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错检、漏检和无法检索等情况,提高档案查准率和检索速度。以“件”为单位整理,量大分散,容易疏漏。档案实体与档案历史联系是分离的,文件间缺少有机的联系,在利用时不便提供系列文件。 “互联网+”为档案整理方法提供技术支持 传统模式下,档案物质结构、历史联系形式单一,实体集合的排序只能运用一种整理原则对文件实体集合进行排序。如采用“来源原则”的文件实体排序,文件间联系被固定,不能对某个问题的事由进行分析,只能打破原来的整理模式,采用新的排序。 在数字化环境下,档案的文件实体和历史记录可通过电子的形式实现多维联系,形成“文件的实际集合”和“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的物质共同体。“文件实体”与“档案历史联系”分离的整理技术,不再受文件实体的束缚,档案整理原则从单一的“来源原则”,发展为“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多元的“历史原则”。 文件实体排列的突破意味着通过计算机逻辑联接参与多种排序,将归档文件的正文和相关检索信息同时输入计算机,以多种检索途径实现档案的排列与组合,简化了传统人工分类、组卷时考虑的逻辑联系等方法,直接用计算机来解决人脑对海量文件记忆与检索的难题,为档案整理摆脱传统观念和手工操作奠定基础。 “互联网+”档案整理方法的运用 传统档案整理方法主要依赖档案人的主观经验,而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颠覆了一些传统的法则和逻辑,用大数据分析搭建技术系统,让整理的全过程都有数据支撑,通过软件平台对档案的信息收集、鉴定分类、共享利用、舆情监测抓取、分析,再集中授权、分类处理、精准推送,从而实现全方位采集、深度加工和全流程控制的智能化分类。 “互联网+”档案整理方法,并不是单一的叠加,也不是一个僵化的网络系统,而是档案整理方法数据化、智能化的过程和体系。将互联网思维贯穿于归档整理的全过程,可以将人为因素降到最低,根据档案的特点,将各阶段产生的归档文件按照一定的规律梳理,建立一套指标完备的参照系统,依据档案著录规则、分类标引规则、主题标引规则、档案分类法、档案主题词表、机读目录后控标准的相关内容,并结合档案整理的实践,形成树状结构的标准化信息。通过数据库信息处理生成,将自由词转换为主题词和分类号,实现自动标引,编排特定关系文件组在相应盒中,全程控制归档文件材料的鉴定、分类、装盒、入库工作,同期跟进校验和统计,监测反馈后期利用效果。 “互联网+”档案整理方法的优势体现在:减少琐碎的手工劳动,提高效率;自动编排校验,同步建档,减少组卷主观性性;档案分类标准化、组合规范化、排列有序化;节省优化库藏空间,查阅方便快捷。 归根结底,数据化、智能化是为了让操作变得更简单、更方便,提高档案整理标准,做优做精,追求效率和品质。信息时代“互联网+”在档案工作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了档案整理实务,进一步推动归档文件整理的升级,以便更好地发挥档案的作用。 【篇五】 高校信息公开作为政府信息公开在教育领域中的延伸,是民主公开制度在学校内的应用。高校档案中包含大量高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信息,档案公开的程度是衡量一所高校信息公开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高校档案馆作为高校信息公开的重要窗口和主要途径,公开的内容公众是否满意,公开的方式公众是否接受,不但对高校信息公开整体绩效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且对档案事业自身发展也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大学作为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在我国近现代教育、科研、人文等诸多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学档案馆所保存的档案反映了**大学教育、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各方面的历史,是我国近现代教育的缩影,社会各界也对其馆藏档案公开的呼声日益高涨。本文以**大学档案馆为例,探索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中信息公开的方式和方法。 数字档案资源建设标准和现状 **大学档案馆的馆藏具有数量大、种类多、年代久远的特点。截至2015年年底,共有档案239144卷,其中有明清档案162卷,1949年之前的档案14111卷。其中不乏珍品,如1898年孙家鼐奏复筹办大学堂情形折,京师大学堂章程,1916—1919年**大学先后成立政法学会、国史研究会、音乐会、辩论会、速记学会书法研究会等学生社团组织的章程及会员名册,在北大学习或任教的著名教授、学者、科学家、革命者等人的学籍和照片,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材料及获奖证书,燕京大学建筑项目图纸等。为了保护这批珍贵的历史档案,**大学档案馆以档案价值的双重鉴定为基础,形成了“形成年代—分类—利用需求”三位一体的数字化优先级考评标准。 首先,档案的形成年代是决定档案数字化优先顺序的最主要因素。比如,京师大学堂时期的文书档案,以其“百岁高龄”和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特殊研究价值成为数字化的重点对象。 其次,档案的实体分类也是数字化服务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校档案馆隶属于高校的各个内部组织,各内部组织不具有独立的行政权力和经济能力,在数字化过程中必然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优先选择1~2个具有代表性的档案系列进行数字化,在取得一定成果后再逐步将数字化做深、做广,也是高校在档案数字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策略。 再次,**大学档案馆对近年来利用率较高的档案进行了统计,针对集中申请公开的档案优先进行数字化。比如,随着学校基本建设投入的增加,工程图纸等基建档案的利用率大幅提高,档案馆建立了“基建档案数字化项目”。项目不但有效延长了各种基建蓝图、底图的寿命,而且强调数字化图纸利用的领导审批制度,坚持单位签章和主管领导签字二者缺一不可的利用制度,加强了数字档案利用的规范控制。这样既保证了档案的真实性、有用性和安全性不受破坏,同时又做到了档案的有效利用和合理公开。 数字档案资源的信息公开服务 学生档案是学生在校期间形成的对学校、社会和个人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真实反映了一个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成长历程,是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的有力凭证。**大学档案馆将馆藏学生档案进行了全面收集、著录、原文扫描等数据处理工作,建立了**大学学生档案数据库(以下简称“学生档案数据库”),在数字档案公开方面做了探索性尝试和服务。 1.学生档案信息公开的对象及方式 学生档案数据库包含了**大学学生在校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材料和照片,共分为3个子系统:数据库信息检索子系统、学生名册原文子系统和学生成绩册原文子系统。通过分层次的系统设计实现了档案信息与原文的分级管理,有效满足了不同用户的利用需求,提高了档案利用效率,为校园文化发展和教学、科研工作提供基础服务。 根据我国法律中对“个人隐私”的相关规定,档案馆对学生档案中的录取名册、毕业生名册、同学录以及个人成绩册进行了数字化。应用“主信息项提取法”和“分段数量统计法”对档案中包含的内容信息进行了详细的分类统计,总结出21个核心数据集以及对应的字段,以此作为学生档案信息公开的主要对象。 在学生档案信息公开方式上,**大学档案馆选择“档案全文、部分原文以及记载的特定内容”相结合的公开方式。档案工作者可根据用户特点和需求增加或删除检索项,实现对用户权限的控制,同时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安全。并且在传统简单查询、组合查询的基础上实现扩展性检索,增加“新旧地名比照”繁简字对照“形似字提示”等服务,提高用户检索的查全率、查准率和易操作性。 2.学生档案信息公开的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中详细列举了19类不宜对社会开放的档案。以此为依据,**大学制定了严格的学生档案信息公开原则。 首先,坚持学生信息收集的全面性原则,即学生档案数据库在信息源收集和选取阶段必须做到馆藏中每个学生的信息尽可能完整,避免因为信息缺失而造成的片面性误解。其次,坚持准确性原则,严肃对待每一个学生的信息,对档案来源进行严格鉴定,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甄别和对比,确保录入信息的准确性。特别是对学生在校就读期间休、退、复、转及专业变更等学籍异动情况做出准确的标注。最后,坚持精炼性原则,禁止将各类档案中学生信息照搬照抄。要求档案工作人员根据学科史、教育史的科学规范和基本规律对学生的基本信息进行整理归纳,提炼出最主要的信息并录入数据库中。以此为基础,对保存在不同档案卷宗中的同一学生信息进行审查鉴定后整合成一条完整的学生信息,确保数字档案自身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更有效地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的整体发展情况。 3.学生档案信息公开后的利用限制问题 “档案公布权”作为档案的批准权利,是只有档案馆才拥有的一项法律授权。在学生档案信息公开后,档案虽然已经解除密级,公众通过合法手续可以直接到档案馆(室)查询档案信息、知晓档案内容,但是这种利用是有前提条件的。现实档案工作中,利用者必须出具相关证明材料(如身份证、介绍信、委托书等)才可以利用。同时,这种利用也是有限制的,公众只有利用权没有公布权,如果没有档案馆的批准,利用者不能将档案全部或部分原文公布。因此,**大学档案馆在提供数字档案资源利用的同时,对档案利用和公布的权限进行严格的控制。利用者在档案馆工作人员授权下利用并复制档案后,需要签署一份“档案利用承诺书”,规定“本馆所藏档案,任何组织和个人未经档案馆馆长书面同意不得向社会公布;部分引用档案内容时应注明‘档案馆收藏’的字样和该档案档号”,“凡不遵守承诺书内容的做法,均视为违约,档案馆有权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违约责任人追责”。 最后,针对信息公开的要求,学生档案数据库具有的数据统计功能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进行基础数据分析工作,如各时期的毕业生数量,学生来源的区域分布等。统计的结果不在限制利用的范围内,可以以报表的形式供利用者参考,也可以以出版物的形式为整个社会服务。 面临问题和经验总结 **大学档案馆依据其学校资源优势和馆藏特点,有针对性地建设数字档案资源项目,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档案信息公开服务。将学校及社会层面的信息公开政策法规、技术手段和现代化的档案管理结合起来,开展多种形式的档案利用服务,在高校档案馆数字资源建设和档案公开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但在取得成功实践经验的同时,仍旧面临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高校档案馆应该积极参与数字校园、无缝对接的文档一体化管理系统建设,积极开展数字档案资源的建设和服务工作。对于在现行期已经公开的信息,归档后不再进行重新定密,保证档案公开与高校信息公开的一致性,避免资源的浪费。 其次,应该积极开展期满档案鉴定工作,对保存期满、可开放的档案进行公开,对于保存期超过30年,但部分内容不适合公开的档案采用数字档案技术隐去其中不适合公开部分,同时采用档案数据库和档案节录手段将可以公开的部分及时向社会公共开放利用。 再次,高校档案馆要吸收和借鉴信息公开方面的科学理念,完善档案救济制度,实现“有权利必有救济”的档案公开制度。目前,公众在利用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可以直接向学校的信息公开部门提出意见,申请行政救济。目前,一些高校档案馆不受此类制度的约束,常常以“处于保密期档案不公开”为借口,规避信息公开的责任和义务,大大影响了档案部门的形象和学校整体信息公开工作开展。因此,必须建立同学校信息公开部门相一致的救济制度,“规定档案利用者的权利和义务的同时,明确规定档案形成部门的责任与违规处理办法,公众与档案馆需要互相监督,才能提高档案公开的透明度” 。 【篇六】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激发爱国热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是陶冶道德情操、提升品德修养的重要场所,是了解祖国灿烂文明、掌握历史知识的重要课堂。各级国家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国家档案馆发挥档案资源资政育人的重要平台,是传播档案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展示档案部门文化形象、服务形象的重要窗口。 积极探索 稳步推进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十二五”以来,**省各级档案部门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各有关部门支持下,切实加强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档案利用体系建设、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与此同时,充分挖掘档案资源,大力推动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有效发挥了档案的独特作用,进一步完善了档案馆公共服务功能。概括起来,全省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较之过去,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更受重视。各级档案部门主动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切实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纳入目标管理,积极争取专项经费,完善配套设施设备,出台系列管理制度,为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提供了保障。尤其是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67家县级综合档案馆、42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档案馆以及新建的8家市级档案馆,在建设过程中均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作为“标配”,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更具规模。目前,**省省、市(州)、县(市、区)建成的202家国家综合档案馆均被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面积达4.4万余平方米。“十二五”期间共举办展览269次,接待参观者79万余人次。**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师范大学、**工业学院等高等学校档案馆也开辟了专门阵地,开发利用档案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发挥育人功能。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更趋规范。各地认真贯彻执行档案法律法规和国家档案局发布的《国家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工作规范》以及《**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管理办法》《**省国家档案馆管理办法》《**省国家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管理办法》《**省<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规章、标准、规范性文件等,促进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趋于规范化、标准化。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更有特色。**省各级各类档案馆纷纷围绕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地方特色,举办了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档案展览,获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如,《百年**》《**名人》《**故事》《千年盐都?精彩**》《百年沧桑话德阳》《**抗战记忆》《中国酒城?醉美**》《穿越时空见证历史——乐山百年光影珍藏图片展》《伟人故里?魅力广安》《辛亥川大:辛亥革命时期的**大学师生》等档案展览,深受观众喜爱。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更显活力。各地通过与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大中小学校合作,积极拓展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服务功能,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既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又扩大了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增强了全社会档案意识,促进了档案工作纵深发展。**省委党校先后组织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县处级干部培训班和**省优秀年轻干部人才递进培养首期培训班学员到省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市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命名为“**市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外实践基地”,遂宁市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命名为“遂宁市地方发展史社科普及基地”“学生人文教育基地”,乐山市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命名为“乐山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爱国主义现场教学点”“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基地”。 深化认识明确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思路 加强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必须结合档案馆的职能定位与发展趋势,深刻认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地位与作用,在建设工作中遵循一定的原则与思路。 把握要求,正确导向。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部署要求,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为核心,以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紧紧抓住建设、管理、使用三个关键环节,更好地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服务,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服务,为实现**“两个跨域”、谱写中国梦**篇章作出积极贡献。 围绕中心,服务社会。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为地方发展服务、为社会大众服务,是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重要原则。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通过向社会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历史文化教育、科学知识教育,以及国情、省情、市情、县情教育,激发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爱国情感、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陶冶道德情操、掌握相关知识,进一步为党和政府各项事业凝聚共识、凝聚人心、凝聚力量。 传承文明,以文化人。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深入挖掘档案资源的文化内涵,创新文化传承方式,拓展传播路径,开发独特的文化产品,可以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更好地教育、引导、影响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切实发挥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承文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 彰显作为,提升影响。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五位一体”功能的重要方面,是提升档案工作社会认同度和公众影响力的重要抓手。要通过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加强展览展示,完善内部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增强教育效果,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造成为档案馆的一个独特品牌,使其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又一张靓丽名片。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围绕中心大局,举办多样化展览展示,经常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以此提升档案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刷新档案工作的存在感,扩大档案工作的影响力。 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是档案馆事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必然要求。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必须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突破传统的档案工作思维模式和实践模式,坚持全方位创新,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和档案事业发展新走向,积极探索促进“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手段与档案工作有效嫁接、深度融合。要以开明开放的胸襟和积极稳妥的步伐,以有利于档案资源收集、保管、利用、安全为目的,围绕中心和大局,大力拓展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广度、深度,与有关方面紧密合作、共建共享,进一步完善档案馆“五位一体”功能,促进档案事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健康发展。 突出重点 增强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实效 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是档案馆建设的重要方面,是档案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当前,要深入贯彻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实施意见》《**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办法》和《国家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规范》等规定和要求,认真落实全国档案馆工作会议、全省档案馆工作会议精神,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把握方向,突出重点,注重实效,规范管理,进一步提高全省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水平。 统筹兼顾,抓好系统谋划。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主动融入同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总体框架,摆上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议事日程。档案部门要主动争取党委、政府对这项工作的重视,主动争取有关各方面的支持,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作为加强档案馆新馆建设、完善档案馆“五位一体”功能、加强档案文化建设、提升档案馆服务能力的重要方面,纳入议事日程,制定工作规划,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推进全省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规范有序地健康发展。 注重收集,抓好资源建设。翔实丰富的档案资源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坚实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基地建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生命力。档案资源建设水平决定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是爱爱国主义教育地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要依法收集、广泛征集与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关的档案资料,将蕴含革命传统、民族文化、地方特色的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接收进馆,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档案资源体系,努力做到总量增加、质量提高、结构优化、富有特色,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资源,提升基地的层次和品位。 主动作为,抓好规范管理。按照《国家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规范》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建设新馆时,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纳入新馆建设总体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档案馆新建、改建或扩建暂时有困难的,应主动适应互联网广泛普及的发展趋势,建设网上展馆。着力规范内部管理,明确工作职责,完善管理办法,健全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发展活力。建设好宣传队伍,配备专兼职创意、制作、讲解人员,定期开展多层次培训,不断提升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创作能力、策划水平和讲解技能。 提档升级,抓好品牌建设。如果推动力是外力,感召力则是内生动力。教育品牌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存在与发展的灵魂,代表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工作水平与公众的认可程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面向大众、面向社会,知名度和公众认可度是其追求的目标。加强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要树立精品意识,集思广益,科学策划,精益求精,开展一批富有地方特色,贴近社会、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主题教育活动,并不断加以完善,着力培育爱国主义教育精品,使之产生广泛的影响力。 突出主题,抓好宣传推介。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工作要借助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微博、微信等媒介作用,实现与社会的零距离,扩大档案馆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宣传推介要通盘考虑和整体规划,统筹谋划好日常宣传与重大活动宣传、临时宣传与长期宣传、面上宣传与本地宣传、常规性宣传与阶段性宣传。同时,要兼顾不同受众、不同形式、不同载体的宣传,力求既有一定的规模和声势,又能长期可持续发展。 借势借力,抓好共建共享。各级档案部门要主动作为,抢抓机遇,借势借力,乘势而上,全面推进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教基地建设。要争取宣传部门支持,进一步规范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各项建设与管理,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管理水平,争取发改、国土、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支持,做好档案馆建设的项目编制、土地征用、建设规划;争取财政部门支持,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管理、运行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完善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财政资金投入机制,满足免费开放、正常运行维护、持续发展的需要。要联合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以及新闻媒体,共同推进档案文化建设和档案宣传,推动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品牌建设,联合教育部门,与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共建共育制度,依托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活动,联合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以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载体,开展各具特色的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要与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等干部培训机构建立联系制度,将参观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纳入干部教育培训的教学计划,与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社区等联手共建教育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共建共育活动,与科研院所、学术团体以及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等机构搭建跨区域、跨行业资源共享平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间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发挥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