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金牌教师事迹材料(物理)与志愿服务学生人物事迹材料四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大学金牌教师事迹材料(物理)与志愿服务学生人物事迹材料四篇

大学金牌教师事迹材料(物理)与志愿服务学生人物事迹材料四篇 大学金牌教师事迹材料(物理)‎ ‎“大学物理”这门基础课,我讲了36年。作为基础课教师,教学是头等大事,上课是首要任务,必须认真对待每一节课,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留在毕业生脑海中有关“大学物理”课程学习中的点点滴滴,是对我付出辛苦的最高褒奖。‎ 我于1982年元月大学毕业分配到校任教,一直从事大学物理类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期间,从基础课部到基础科学系、生命科学学院、理学院,一路担任基础科学系系主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创新实验学院院长、教务处长。单位名称变了,兼职工作岗位换了,但从未离开过自己热爱的讲台,每年至少承担本科生大学物理课程(或实验)两个课头的教学任务,一直没有中断,用扎扎实实的行动书写 ‎“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教师形象。36年的坚守,为我赢得了“**省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奖”等荣誉称号,这是对我的教学工作的认可。‎ 教学是头等大事 率先落实“两个有机结合”理念 作为一名基础课教师,教学对我来说是头等大事。这是教师应具备的敬业精神和职业责任感。我认为只有教授、院长、处长站好讲台,把教学和学生装在心中,学院、学校教学的中心地位才能凸显出来。基于这样的认识,每年200多学时的本科生课堂,我一讲就是36年。‎ 过去农林院校学生和专业课老师普遍认为物理学与其他专业的关联度不高,每逢教学计划调整,压缩物理课程的学时甚至有些专业直接取消物理课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大学物理课程学时少,不受重视,逐渐边缘化的囧局。‎ ‎1990年,我在职攻读我校土壤物理学科的硕、博士研究生,历经7年时间,系统地学习和了解农科专业实际,寻找与物理学科的结合点位,发现物理学与农林科技,特别是与现代生命科学的关联度愈来愈高,以此为出发点对传统物理学内容进行大胆的系统改革。‎ 特别是2000年起,我担任全国农林院校物理教学委员会主任委员(2000-2008)、教育部高等农林院校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7-2012)、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13-2017)以来,在农林院校倡导改革农林院校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提出物理学内容要实现“两个有机结合”的思想,即物理学教学内容要实现经典物理内容与现代物理学内容的有机结合,以及实现物理学的理论技术与农林科技、生命科学的有机结合。‎ 我率先将这一教学理念在我校进行试点和推广。由于农科专业物理课程学时较少,过去基于理工科大学物理学的内容体系已经无法保证,对物理学教学内容进行删减、调整、拓展,必须重构适应农科专业特点的农科大学物理内容体系。经过几年的改革实践,解决了农林院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的三大矛盾:即专业培养目标与基础课程教学目标的矛盾;基础课程计划学时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学生学习兴趣与教学内容的矛盾。‎ 这一改革成果也受到了学校领导、专业课老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我主持完成的“注重物理教改的‘两个有机结合’,创建农林院校物理系列教程”项目获2003年我校教学成果一等奖、**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完成的“农科大学物理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得了2011年**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这也是对我们农科大学物理课程改革多年工作的肯定和鼓励。‎ 上课是首要任务 每节课都是学生一生中的惟一 教书育人,育人是根本。在担任院长、处长期间无论科研任务、行政事务多么繁忙,但给大学生上课仍然是我的首要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热情耐心地帮助学生,让学生打心眼里感受到教学过程的真诚,使学生愿意和我交心。把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之中,并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学会读书、查阅文献、发现问题、设计方案、撰写论文。尽管物理课程在农业大学里处于基础地位,基础课老师也常被大家认为是“教书匠”的角色。但是我认为既然入了这一行,就要甘当“教书匠”,但一定要做一个用心的“教书匠”。‎ 我始终认为,尽管教学对于教师而言是年复一年的“循环往复”,但对每位学生而言,每节课在他们一生中都是唯一的。必须认真对待每一节课,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从课堂中获益。生科创新141班李果这样评价:“王老师能把枯燥难懂的物理学概念变得活灵活现,让我们能够很容易地理解并运用。”创新学院142班闫璐表示,“大物论文是我写过最清晰明白的、最满意的课程论文。我想原因在于王老师对如何写科研综述进行了清晰明了的指导。他从如何查阅文献、如何引用文献、如何标注甚至连格式要求都讲得非常细致。”‎ 学生们喜欢我上课时精神饱满的教学状态,喜欢我幽默风趣、严谨认真的教学方式,课外喜欢和我约谈学习和生活,课程QQ群和课程微信朋友圈是我和学生交流的平台。作为基础课教师,能每年有10多名大学生让我写出国留学推荐信而欣慰。毕业多年的本科生们回母校能看望我这样一位基础课老师或在外地遇到时总还记得当年学习大学物理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是对我付出辛苦的最高褒奖。‎ 做好传帮带 让教师由“演员”转变为“导演”‎ 面对数量庞大的学生,基于《大学物理》课程的重要性,随着自己年纪的增大,组建高水平的大学物理团队成为我的心头大事。我把承担农科大学物理基础教学任务的教师组织起来,组成了农科大学物理教学团队,2011年获“**省教学团队”称号,2016年获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我们团队实施青年教师助教制度,每位新入职教师除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技能培训任务外,第一年必须随堂听课一年。作为指导教师,我会安排其完成备课、小范围试讲、改进、团队内部试讲、面对学生上习题课等环节,其他教师都要对其讲课做出点评。这样的初期严格要求既利于端正他们的教学态度,重视教学工作,养成良好的教学风范。也利于教学技能的提升。因此,团队的整体教学效果得到师生的公认。在学校举行的12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本团队教师获一等奖2人,二等奖3人。‎ 现行大学教学特别是基础课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其短板是不重视学生的自我发展、自主学习、自我拓展和能力的培养(如表达与沟通能力、质疑与探索能力等)。为此,我组织学历层次高、思想活跃、在生物物理学科研究方面有特色的几位青年教师一起,在我校创新实验学院开展以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为主的农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在课堂教学形式上,由讲授式转变为研究式,让教师由“演员”转变为“导演”“观察员”;教学团队集体参与授课,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学风格互补;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群策群力补充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性,把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网上、群(圈)里,经过内容不断的完善,现在网络运行正常,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学研究协同攻关,集思广益,确保教学改革过程顺利进行等。‎ 在教育部质量工程开始实施后,我积极投入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组织本团队教师规划建设方案,谋划建设大学物理精品课程,农科《大学物理》作为我校首批精品课程于2007年获批**省级精品课程。我带领团队主编的《大学物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8),系统改革了农科物理学课程的内容体系,得到国内农林院校同行的认同,被17所高校使用。2007年获得**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和对高等教育教学理念的深入理解,我对教学内容一直在不断完善。2008年,我带领团队主编、多校参与的《大学物理学》和《大学物理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两本教材同时获得“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我主持完成的教育部大学物理教指委专项教改项目“农林院校物理课程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2015-2017)获得了专家的一致认可。‎ 志愿服务学生人物事迹材料四篇 志愿服务学生人物事迹材料四篇 ‎【篇一】‎ ‎**,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中国食用菌协会理事,**省食用菌协会秘书长,**省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省现代农业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 上大学期间,**就积极参加班里组织的各项活动,并能主动为其他同学服务,凭借自己的努力,上大三时担任了院学生会主席团成员,配合辅导员老师举办了一系列活动。上研究生期间,又担任了班长,继续为同学们做好服务工作。2004年研究生毕业后以教师身份留校工作,但他服务学生的思想丝毫没有改变,主动担任了学院的兼职辅导员和班主任。‎ ‎**主要进行食用菌栽培和加工技术研究及科技推广方面的工作。随着他和团队成员到各县市进行成果转化、科技扶贫和社会服务频次的增加,他感觉到仅仅依靠现有的科技人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充实到食用菌产业中。2011年在**农业大学及食品学院的支持下,他和团队成员积极准备材料,向国家教育部及省教育厅申报食用菌专业,2012年9月成功招生,开创了国内食用菌专业本科教育的先河。学生有了,但怎么样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作为系主任的他从制定学生培养计划、专业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等方面给予精心安排。‎ 食用菌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才能对所学的知识掌握的更准确,理解的更透彻。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他主动和食用菌企业联系,多次深入企业考察,目前建立了16个学生实习基地,包括上海雪榕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福建万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食用菌上市龙头企业。实践证明,团队制定的“大一认知实习、大二驻厂实习、大三科研训练、大四毕业实习”的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6年7月,培养的全国首届63名食用菌本科生顺利毕业,取得了考取研究生29名,1名同学获批西藏专招公务员,2名同学参加了西部计划,其余学生全部别被上海雪榕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名企录用的骄人成绩,国内主流媒体新华网、中国网、人民网等以《国内首个“蘑菇班”毕业生成了“香饽饽”》为题进行了广泛报道。‎ 我校历来鼓励老师对创业的学生“扶上马,送一程”,不仅依托学校资源将校内创客“扶上马”,还要进一步加大对毕业生继续创业的扶持力度,为创业学生的未来保驾护航。依靠食用菌创业并荣获“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的江利斌便是**扶持的学生之一。他不仅在技术上扶持,还在项目、资金等方面扶持,2015年协助江利斌建成了年产10万袋的香菇、平菇示范生产基地,成为我省大学生依托食用菌创业的示范精品基地。‎ 他和一批毕业多年的学生,如江利斌、黄超、田海军、马亮等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为他们的创业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如今,他又担任了新一届食用菌班学生的班主任,为培养更多的学生成才继续努力前行。‎ ‎【篇二】‎ ‎**,男,1956年6月出生,**偏关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共**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兼任中国草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草学会教育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草学会草坪学术委员会理事,**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羊产业首席专家。多年来,他爱岗敬业,任劳任怨,服务学生,无私耕耘,踏实上进,甘于奉献,受到了单位领导、同事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教授自从教以来始终恪尽职守、任劳任怨,虽然年过耳顺之年在教学工作中仍然承担着本科生《植物地理学》、研究生《高级草地管理学》等4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作为教师,他牢记“育人”职责,到目前还指导着12个硕士和5个博士进行学位论文工作,不论课堂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坚持为人师表、以身立教,教育学生德才同时进步,关爱青年教师的业务进步和身心健康,以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赢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和尊重。‎ 多年来,他以热情、温和、真诚待人的处事态度引导草学学科教师团结合作、共同发展,他工作作风始终踏实上进、甘于奉献,2015年年近退休年龄还申请成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试项目,同时同国内相关院校、科研单位开展业务合作申请国家重大专项研究。他常说一句话“年龄到退休,业务不退休”,在此精神感染下,草学学教师精诚团结,努力工作,2014年培育成功**省第一个国审牧草育成品种“晋农1号达乌里胡枝子”,2015年他牵头培育的“太行白羊草”进入国家共同区域试验,申请成功“草种选育与退化草地生态恢复及利用**省科技创新团队”,2016年申请成功“**省草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草学学科发展始终是萦绕在他心头一个艰巨工作,丝毫不能松懈。从《草地学》和《饲草生产学》两门课程开始,发展2000年建设草业科学专业,再到2004年成为草业科学二级学科硕士点,一直到2012年草业科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和草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在团队建设、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基地建设、学术交流等倾注了大量心血。今年又开始谋划草学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的申报工作,2016-2017年多次同国家草学学科学位委员会成员交流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提高学科水平和加快学科建设进程的方法, 2018年草学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成功,该学科从2000年以前的两门课程发展不到20年成为一级学科博士点,**同志带领草学学科团队教师扬帆奋进,成为我校学科发展最快的学科,期间倾注了大量心血,目前又在师资梯队、平台建设、条件建设等方面谋划学科建设和发展。为了加强学科基础研究,2017年和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合作带领师生在右玉县草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研究站建立起了7个长期观测试验平台,为草地生态和资源学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在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和倾注心血建设草学学科的情况下,他积极参与学院工作,不计回报、无私付出。作为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委员,他对学院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学院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作为学校研究生教学督导组,他在研究生培养、教学工作、学科整合等方面贡献自己的才智;作为学校职称评定委员会成员,他在材料审核上做到公平、公正,对学校长期发展和人才培养起到积极作用。在完成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同时,作为我省老一辈草学专家和**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羊产业首席专家不忘草牧业生产技术服务和推广工作。近年来,每年带领**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羊产业专家们活跃在我省各地,开展技术服务近千余人,培训基层人员万余人次。仅2016年他自己在**省的右玉县、平鲁区、太谷县等县区开展技术服务和指导工作30余次,对我省生态环境恢复、草地畜牧业发展贡献力量。有风有雨有阳光,有汗有泪有欢笑,这是他工作三十几年来的真切感受,工作虽然艰苦,但他更多感到的是快乐。他凭着无私奉献、敬业创新的主人翁精神,在工作中顽强拼搏、永远向前,用辛勤的汗水谱写了一名共产党员爱岗敬业的奉献之歌。‎ ‎【篇三】‎ ‎**,男,1984年3月生,理学博士,副教授。2014年1月来我校实验教学中心工作,入职以来,主要负责中心分子生物实验室的管理和科研服务工作,在平时的工作中,能够按照领导要求,紧紧围绕中心工作重点,制定实验室详细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积极协助全校师生做好科研服务。此外,作为一名任课教师,还承担本科生教学任务。在教学中,能够严格要求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使学生学有所得,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尽职尽责,协助筹建分子生物实验室 ‎2014年**入职时,中心的分子生物实验室进入到筹建的最后阶段,已完成主要仪器的招投标和购买。在实验室缺少管理人员的情况下,作为主要负责人,他承担了实验室整理、清扫和规划等前期准备工作。5月以后,大小型仪器陆续到位,他参加了所有仪器的安装调试和培训工作,并制定大型仪器的操作流程和规范,基本完成了分子生物实验室筹建工作。同年7月,实验教学中心分子生物实验室正式开放。‎ 努力学习,提高仪器操作水平 在实验室面向全校师生科研服务同时,他针对仪器使用过程中及实验数据后期分析出现的各种问题,尽自己最大能力为大家解决。在平时工作中,利用仪器空闲时间,根据大家反馈的问题琢磨仪器的各种操作,不断揣摩学习,并与专业工程师联系交流,以求全面掌握大型仪器的熟练操作。近期,中心刚刚安装了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是我校同类仪器中最先进的,但对他来说却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为了尽快掌握仪器的使用,以便服务好全校师生,他投入到了新的学习和钻研中。‎ 开展培训,实现资源共享 从2014年9月开始,为了提高广大师生操作仪器的技能,同时让实验教学中心的仪器更方便地服务于师生教学科研,他与中心其他老师一同开展了数期高精仪器操作技能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作为一名分子生物学课程的任课教师,他将本科生的实验课放在了中心,除了满足正常教学活动,也让学生们接触一些大型生物类仪器,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他一直督促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立足实际,认真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在教育这片田园里勤奋耕耘,积极探索,为学校的发展做出就有的贡献。‎ ‎【篇四】‎ ‎**,男,中共党员,2014年参加工作,现为**农业大学体育学院讲师,足球代表队主教练。自任教以来,对工作饱含热情,对学生辛勤付出。在课余时间,积极营造校园足球氛围,常年带队训练参赛,训练之外监督学生学习,督促学生努力考研。‎ 全心全意  带队训练 ‎**在完成日常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一直致力于打造良好的校园足球氛围,并激发学生的课余爱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正常工作日内,他每天早晚均带领校足球队队员进行训练,并且利用周六周日休息时间,联络**省各高校进行足球友谊赛,辛勤的付出不仅提高了队员们的竞技水平,而且增进了与各高校之间的友谊。在**同志及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农业大学在**省内的足球领域中口碑不断提升,农大精神也得以传扬。‎ 厚积薄发  一战成名 校足球代表队于2015年成立,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中,在校领导和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在中国大学生男子足球联赛校园组中多次取得佳绩。2015年,**农业大学第一次参赛,经历一轮又一轮的拼搏与努力,最终获得**赛区季军。2016年,取得**赛区第五名。2017年,经过三年不懈努力的**农业大学足球代表队终于杀入**省大学生足球联赛的决赛,最终获得冠军。同时成功进入西北区大足赛,晋级全国64强。这一成绩创造了我校在全省球类比赛中的最好成绩,这也是属于每一个农大人的荣誉,同时这也代表着**农业大学以足球的方式,让每一个人熟知。这是**农业大学走向全国的又一个里程碑,而这些成绩,都离不开**的辛苦付出与努力。‎ 心系学生  默默支持 ‎**不仅日常带领学生训练,提高其竞技水平,更在生活与学习上对每一个人提供帮助。每年校足球队中都有一部分人要面临考研,在学生考研期间,倍感压力的时候,**同志都会在精神上和生活上给予他们支持。三年,球队中考上研究生的有9人。**同志培养队员要做有文化底蕴的足球人,用实际行动证明踢足球不耽误学习,踢球的学生也可以品学兼优。而这些球员中,杨一同学就是足球踢得好,同时考取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在美国参加科学研究的有文化的足球人。‎ 遭遇困境  逆境重生 ‎2017年11月,**的母亲身患重病,她知道儿子这一年为球队和比赛的付出,不愿影响**的比赛状态,于是隐瞒了病情,直到比赛结束后才告诉他实情。当**得知母亲病情如此严重时,整个人几乎崩溃,可是生活教会了他成长。他为了不影响工作,将母亲从河北接到**就医,一边工作,一边照料母亲,每日奔波于太谷和太原之间。母亲的病情、学校和医院的两地奔波,使得**身心俱疲。尽管如此,**依旧咬牙硬扛,在爱人及朋友的支持下,挺过了最艰难的一段时光。‎ 从最初就医到现在,半年过去了,**一直陪伴在母亲病床前,从未间断,这种精神与品质,深深感染了他的学生。他常说,“一个合格的老师,就是要以身作则,去影响和感染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这样他们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人,这样才能更好的去回报社会,关爱家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