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24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班主任(心得)之让学生在惩罚中成长
班主任论文之让学生在惩罚中成长 作者:陈苏芬 磐安县安文小学 时下,赏识教育、无批评式教育的提法越来越热,社会舆论都在大声疾呼“尊重学生,善待学生”,似乎一批评就伤害了学生,一惩罚就违背了教育规律,以至于一些教师在工作中左右为难,如履薄冰,惟恐背上“缺乏职业道德”的罪名。其实,惩罚是一把双刃剑,能育人也能毁人。用好则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用不好则事与愿违,甚至山穷水尽。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它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格。”可见,教育需要适当的有效的惩罚,教育惩罚的存在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为自己的过失负责,而且感到是一种责任。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才是现代人。他认为,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下面本文就谈谈如何使用惩罚教育。 (一)遵循惩罚教育的原则 (1)惩罚的核心是爱和尊重 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它的核心应该是爱和尊重,而不是去伤害学生幼小的心灵。试想,如果我们的老师每时每刻都能真正地去爱我们的学生,这个社会中就不会有“体罚”存在了。当然,老师的爱是理智的,有别于爷爷奶奶的溺爱,也不同于父爱、母爱。老师的爱要用更长远的眼光,更强烈的责任心去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爱学生,就要时时刻刻替学生着想,教师在使用惩罚时,要真正出于教师的爱心,在尊重、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承受能力和尊严,真正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实施惩罚。这样的惩罚才能得到学生的理解与接受,家长的认可与支持。 (2)惩罚的行为是不良行为 对学生的惩罚最重要的是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过失行为应该承担的责任,因此,惩罚学生时要选择具体的不良行为:如某学生课堂上做小动作、发出怪声、抄袭别人作业、和同学打架以及涉及道德问题等违反校规校纪的不良行为,教师必须针对这些具体不良行为对学生进行教育,但不可全盘否定他的表现。不管是故意还是有意的错误,都应该惩罚,因为结果都是一样。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承担错误的勇气和责任心。通过惩罚可以让学生学会负责,促使他们在走向社会后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 (3)惩罚必须及时 惩罚必须在不良行为发生后立刻施行。如果惩罚和不良行为间隔的时间太长,行为者可能会对惩罚感到莫名其妙或因在这段延缓时间中行为者已做过不少其它事甚至是好事。这时再惩罚就会减弱或失去矫正行为的价值,会让学生认为老师心胸狭窄,容易产生抱怨和委屈。所以,教育要及时,不翻旧帐,不算总帐。否则,就会失去惩罚的作用。恰当、适时的批评犹如一帖良药,使人幡然醒悟,催人奋进。 (4)惩罚的原因要明了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老师在批评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调查事件的来龙去脉,不能犯“一竹竿打死一船人”的错误。因为了解、调查清楚后,就可以把被动批评变为主动批评。不经调查的批评会对学生不公平,而犟学生会背上思想包袱,不服气之余会继续犯错,而内向学生则会对老师产生意见,意志会极为沉沦。这是值得我们引以为戒的!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同志指出:惩罚的一个基本点和目的就是让学生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明白错误的原因,就是通过惩罚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当学生犯错误时,教师要找学生进行耐心的谈话,让学生明白自己错在何处,使学生分清是非、善恶。让学生明白老师罚的是他的不当行为而并非是他本人,让学生体会到我们惩罚的是对事而不是对人。并要让学生罚的甘心情愿,就像猜拳喝酒一样,输了就要喝得自然又豪爽,这样被惩罚的学生才会毫无怨言的接受并心平气和的改正错误。 (二)把握“惩罚”教育的“度”。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惩罚别具一格:他罚犯错的学生画画、罚写作、罚做好事。这类彰显学生特长的罚,与其说是罚,毋宁说是一种激励。这么富有人情味的惩罚,哪个学生不乐意接受呢?当然,在使用“惩罚”教育时需把握好“度”: 对学生的惩罚要“适度”。这“适度”的含义就是对学生的惩罚不但要让学生能够接受,并且乐于接受,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有这样一个案例:上体育课,某同学动作不认真,打逗嬉闹,扰乱纪律,体育老师“罚”其站在一边观看,然后再“罚”其做一定数量的俯卧撑。适当的情况下,笔者认为这不能算是“体罚”:站立观看,可以让这位同学注意到纪律的重要性,同时反省自己的行为;做俯卧撑既是表明了有错必罚,同时也锻炼了身体。这与体育课的教学目的是一致的。在这案例中,如果该体育教师在处理这位同学的违纪现象时,过于严厉地批评了学生,或说一些有伤学生自尊心的话,则这位同学的心理上就难以接受;如果让这位学生做过多数量的俯卧撑,则这位同学身心两方面都是难以接受的。如果真的这样做了,那不仅无助于教育这位学生,而且伤害了这位学生,因为这种罚已经变成了“体罚”。 有些老师在批评学生时往往“杀一警百”,以期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也有部分老师当着其他学生、老师甚至家长的面历数学生的斑斑劣迹。这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行为往往会适得其反,造成学生“ 破罐子破摔”的局面。因此,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通过找学生个别谈话、慢慢疏导,在保护学生自尊心基础上的批评,让学生清醒地认识自己的错误,乐于接受师长的批评教育。粗暴的批评语言和行为只会起到讽刺、挖苦、打击和伤害学生的恶性后果。尖刻的训斥犹如利剑一样刺伤学生,刺伤师生关系、更会把学生推向更远,导致学生逆反思想的产生,最终导致教育失败。 (三)严格区分惩罚与体罚。 惩罚是教育,体罚是伤害。在教育中,体罚这种违背教育法规的行为是必须反对的。惩罚教育是以爱为中心,立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让学生在老师的关爱性的批评中扬蹄奋跑。它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春风拂面式的教育,让学生在老师关切的目光中走出错误。如有些孩子集体意识差,好吃懒做的习气明显,本该他做值日的时候一溜烟跑了。如果老师仅对他说教一番,并让他补上,他极有可能拿老师的说教当耳旁风,下次依然如此。可如果我们在对其进行教育的前提下,带有惩罚性地再让他做两次,情况可能会大为改观。所以,教育带点儿惩戒手段未尝不可。只要“惩罚”教育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寄之以望、使之受益,那我们的“惩罚”教育就是成功的。 但是体罚却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且往往适得其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 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促进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它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可见,体罚是一种错误的教育方法。因此,在惩罚时要避免讽刺、嘲讽,这样的惩罚教育不仅起不到教育的效果,反而会造成幼小心灵和自尊心的伤害,会使学生变得胆小拘束或产生逆反情绪和“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严重的可能引发显性的心理或行为障碍。有这样一个案例:教师在一女生的课桌里发现一本武侠小说,这本是一件小事。教师完全可以采用正面教育的手段提醒学生注意。但教师却将该女生罚站并让她停课找家长,这就激化了矛盾,使小事变成了大事,结果导致学生离家出走被人拐卖、而家长南下救女,并引起了一系列的纠纷。这本都是不该发生的事,但因为教师教育方法不当,这些都发生了,不仅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麻烦,也影响教师本人的事业发展,更对学生本人一生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害。尽管学生离家出走也许还有其他许多因素,但毕竟是与老师的这一次体罚有一定的联系。所以体罚(包括变相体罚)的危害甚大,容易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最终导致教育失败。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注意使用正确的方法,恰当处理师生关系,避免一些不良后果。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不完整的教育。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学会理解、接纳、欣赏、宽容学生的错误,并能够正确认识惩罚和科学的、有效的、合理的、有艺术的运用惩罚,努力培养学生敢于承担错误的勇气和提高社会责任感,使自己在惩罚中规范不良的行为。这样,惩罚教育就一定能发挥其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这样的惩罚教育才是有人情味的、科学的、有效的、有意义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黄谋青:《惩罚应该注意的问题》 2.《爱心教育中也需要惩罚》 3.杰林:《惩罚也是“树人”重要一环》 4.缪睿红:《学生眼中的惩罚》 5.王丽华冯建军:《让学生在惩罚中成长》 6.郭姜燕冯建军:《不该发生的惩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