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寻找语言文字的美感,发现语文学习中的乐趣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寻找语言文字的美感,发现语文学习中的乐趣

语文论文之寻找语言文字的美感,发现语文学习中的乐趣 ‎ ‎  兴趣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极其重要,有了兴趣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一直以来,许多人认为语文学习的兴趣是与生俱来的,后天难以培养,难以激发。因此,许多家长和老师在劝导那些热衷于“数理化”而对语文不屑一顾的孩子们时感到理由贫乏。为了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我们在高三“枯燥”的复习阶段做了一系列的努力和尝试,有了一点点体会。‎ ‎  一、 从实际生活中发现语言文字的秘密。‎ ‎  “数理化”的实用性毋庸赘言,教师们在授课当中时时可以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这就相当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兴趣,就是在课下,学生们也会自觉地学习和探索。而语文学科对于字词句章、诗词歌赋的深入追究和细腻赏析就多少有些脱离生活实际,从而显得曲高和寡。许多基础不好的学生望而却步,丧失信心,进而丧失兴趣。‎ ‎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有意识地把语言文字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那么就会收到意外的效果。在这方面我们做过这样的尝试,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 ‎  在一次寒假作业中,我们安排了这样一个内容,即“‎ 寻找和发现生活中的语言现象”。开学初,同学们纷纷拿出自己的调研成果,有些同学找到了广告牌上的错别字,有的同学发现了电视节目报纸杂志中的纰漏,许多同学还热心地写信或以其他方法与出错的单位联系,帮助他们改正错误,这些切实的工作有效地激发了大家的兴趣。在大家交流体会时,教师提出了进一步探究的要求,于是我们发现了许多语言文字的“秘密”。‎ ‎  秘密之一:有一位同学发现某酒店广告词是“轻歌漫舞品佳肴”,他感到“漫”字似乎有些“别扭”,查词典后发现应为“轻歌‘曼’舞”。对错字“端详”半晌后,他知道了让自己感到“别扭”的原因是“轻歌曼舞”作为并列词组,“曼”字的含义与“轻”字应呼应——相近或相反(在这里为意义相近,均为“轻柔”),而“漫”字却没有“轻柔”之意。‎ ‎  由此,他发现,汉语中许多并列式成语的字形都可以用这个方法确定。如容易混淆的“青山绿水”、“山清水秀”、“眉清目秀”、“循规蹈矩”、“提纲挈领”等。这个发现让同学们学到了根据字意推断字形的方法。‎ ‎  秘密之二:一位同学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对贝克汉姆这样一位炙手可热的球星来说……”经过考证“炙手可热”的意思是“权贵气焰极盛,权势极大”。可见是用错了。‎ ‎  而某电视台为某部曾经轰动一时的电视剧做广告是说:“‎ 曾经在播出时万人空巷的……”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万人空巷”的意思是“盛大的庆典时,人们都涌到街上的热闹场面”。‎ ‎  成语“望其项背”的错误则在于它一般不用于肯定句中。经过深入的探究,同学们还找到了与之用法相似的词语如“同日而语”、“先例”等。‎ ‎  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不难发现,许多词语似乎可以“顾名思义”,而实际上却最容易掉进“望文生义”的陷阱。‎ ‎  秘密之三:生活中的对话语言简洁,往往有很多的省略。如“鸡吃了吗?”“我要炒肉丝”。但站在语法角度看,就会发现不恰当的省略能够造成表意不清(即歧义)的后果。‎ ‎  另一位同学的发现是一道脑筋急转弯题:“铁锤锤碗锤不碎,为什么?”解题的关键在第三个“锤”字上,这个词有两个词性——动词和名词,在此句中作为动词则无法解释,作为名词才顺畅无阻。大家兴致勃勃地搜索了这类有多个词性易造成歧义的词,并且找到了“锁”、“钉”等。‎ ‎  高考语文考纲中有一项要求是“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就是要学生们能够发现歧义并消除歧义,那么了解歧义的类型就相当重要。‎ ‎  秘密之四:有位同学把发生在春节,家里贴春联时对如何区分上下联问题的争论作为案例,拿到了成果展示现场。那是一幅传统的春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通过讨论得出了结论即:依据末尾字的平仄判断,并依据横批的书写方向确定上下联的粘贴位置。‎ ‎  随着一项项调查结果的展示,大家深刻地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实用性;随着秘密一个个被揭开,同学们惊喜地发现原来认为高深莫测的语文原来竟也是有章可循的。‎ ‎  二、用“趣味语文”取代“枯燥习题”。‎ ‎  “让语文多一些趣味,让语文多一点活力。”这是同学们的渴望,也是语文教师的理想。其实,语文自古以来就不是枯燥生涩的学问,而是丰富蕴藉而充满美感的艺术。面对高三枯燥的习题,教师有责任还原语文的趣味性与艺术性。‎ ‎  在讲授歧义句中“断句歧义”的类型时,我先举了古代一个趣话做例子:“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让同学们以标点分别“点”出三种不同的意思,要求包括“客人的申请”与“主人拒绝”及“最后的结果”,课堂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得出答案后,我们又举出一个古代遗书的趣话做例子:“六十老翁得一子人言非是我子也财产尽与之女婿外人不得介入。”这次是请同学们分成两组分别做儿子和女婿的律师,为他们争取遗产寻找各自的依据。这道题有一定难度,但由于有了第一题的铺垫也很快被兴味盎然的同学们顺利解决了。带着浓厚的兴趣,在愉快的气氛中,我们很快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  在学习高二第三册古代诗歌单元时,唐诗尤其是律诗和绝句,各联之间韵律与节奏知识不容易记忆。为了帮助记忆,我们在讲解结束后,用两首回文诗来引导学生在运用中记忆。‎ ‎  1 静 思 伊 久 ‎  转 阻 ‎  漏 归 ‎  闻 期 ‎  时 离 别 忆 ‎  2 暮 赏 花 归 ‎  已 去 ‎  时 马 ‎  醒 如 ‎  微 力 酒 飞 ‎  通过思考,同学们得出正确答案的同时,亲身印证了刚刚学到的知识,记忆变得不再困难。‎ ‎  另外,在下午上课时,同学们可能会出现困倦的情况,这时,严厉地责备效果未必是最好的。我们可以利用这样的“时机”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战胜困倦。‎ ‎  例如,今年中秋节那天的语文课堂上,我曾在学生困倦时提议“对月联诗”。学生四人一组,轮流吟诵与“月”有关的“美文佳句”,可以是唐诗宋词或元曲,也可以是民歌摇滚和流行歌词。‎ ‎  “联诗”‎ 开始,刚刚还被困倦折磨得昏昏欲睡的同学们争先恐后,“妙语”连珠。到“江郎才尽”时,不甘示弱的同学们竟然自己动手现场创作,欣赏那美丽的文字让人敬佩的同时也让我们反思,不是我们的学生写不出文采斐然的文章,而是我们没有真正激发出他们的写作兴趣和热情。‎ ‎  三、改变教与学的固定方向,适时地“示弱”。‎ ‎  老师教,学生学,这已经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知识在做单方向的流动,长久以来丝毫没有新鲜感。如果在教学中偶尔尝试改变一下教师“全知全能”的角色,我们会发现学生中蕴藏的极大的潜力。‎ ‎  在高三的总复习中,有这样一道病句题:“根瘤菌寄生在植物根部,不仅能固定大气中的游离氮气,而且能为植物输送氮素养料。”我表示了对“根瘤菌”这种事物的陌生,并请这些理科同学们帮助解释。于是,热心的同学有的说“寄生”一词误用了,应为“共生”。因为从生物学的角度讲“单方受益称为寄生”,“双方受益应为共生”,“根瘤菌”显然属于后者;又有人说“不仅”“而且”是递进关系,说明“根瘤菌”有两个作用,而实际上这两句说的只是一个作用,只是时间上的顺承关系;讨论的气氛越来越热烈。渐渐地,在一群“小专家们”的剖析下,正确答案终于“浮出水面”。‎ ‎  后来,在教学中,我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来“请教专家”,而“专家”的分析水平越来越高,兴趣也越来越浓。其实,当我们把方法交给学生后,不妨放手让他们去尝试,我们适时的“示弱”‎ ‎,会让我们的学生强大起来,更迅速地成长起来,只是别忘了给予学生真诚的鼓励和感谢。‎ ‎  四、阶段性考查注意激励与鼓励。‎ ‎  有些学生对语文没有兴趣,是因为在语文方面花费的努力不如在其他学科那样马上就看得见效果。语文科考试范围广泛,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提高成绩,久而久之,学生会因为丧失信心而丧失兴趣。‎ ‎  因此,语文阶段性考试命题时也应该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真正做到让学生在考试中清楚地知道自己本阶段学习的收获及不足,从而增加学好语文的信心,并进一步激发他们语文学习的兴趣。‎ ‎  汉语言担负着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因历史文化的悠久而内蕴深厚,博大深邃。它本身便具有无可比拟的魅力。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挥开挡在他们面前的迷雾,让语言文字放射出它本来的光彩,那离合流转的神光必然能使莘莘学子驻足神往。‎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