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23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体育计划总结之体育课(案例分析)
体育计划总结之体育课(案例分析) 秋季开学,预备年级开始使用《体育与健身》新教材。为了能够较好地贯彻落实新教材的课程理念,我在钻研教材的同时,设想在课堂教学模式上先作一点改革尝试。于是,我把我的想法在课中向学生讲了。我先问他们:“同学们,你们喜欢不喜欢上体育课?中学的体育课同小学的体育课一样不一样?”回答当然是七嘴八舌,异常热闹,但“喜欢上体育课”是一致的。然后我又问:“那你们为什么喜欢上体育课?”,没想到这一问象炸开了锅一样,这些天真活泼的孩子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有的说,“能做游戏,很好玩!”;而有的说,“能玩自己喜欢的东西!”;还有的说,“能锻炼我们的身体!”……,我接着又问:“既然你们认为体育课能锻炼身体,那么你们平时锻炼不锻炼呢?”,学生们一下子安静许多,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只有少数几个点头。我抓住时机切入正题:“老师平时上课发现我们的同学有点象‘机器人’——我怎么指挥,你们就怎么做,譬如做准备操,总是我先示范,然后你们跟着一起做。老师想从下一堂课起让同学也来做一次老师,带领大家做准备活动,大家说好不好?”瞬息的兴奋后很快恢复了平静,学生中没有一个表示愿意试一下。于是我邀请体育委员来尝试完成这项任务。课后,我特意把体育委员叫来“开小灶” ,明确了要求和注意点,又作了一番鼓励。然而事与愿违,真正到了那时,就连那些以往反复在做的看似简单又寻常的关节活动操,一旦缺了教师的提示由学生自己领操,竟然显得茫然不知所措。 学生的症结到底在何处?教师究竟应该如何“对症下药”呢? 案例评析: 人们常说,“熟能生巧”。那为什么学生平时做准备操只要教师稍加提示就能“轻车熟路”,而一旦让他们自己领操却感到如此陌生呢?究其原因,首先是学生长期以来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再现式”学习状态,他们只是将教师的要求或示范再现到实践操作上,却没有去思考“为什么学?学什么?如何学?”。因此,学生在课上练习的内容很少会延伸到课外进行练习锻炼,其次,学生不象重视其他学科那样重视体育教科书,很少会自觉去看书和用书。然而,综观《体育与健身》新教材,无论在课程理念、教学要求,还是内容设计编写等方面都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出较高要求,期望通过“学与练”、“思考与探索”、“自测与自评”等形式使学生由课内到课外自主学习、自主锻炼。以上两者之间的矛盾就需要教师发挥“穿针引线”的主导作用。 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着眼点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 方式,也就是改变学生在原有特定的教育、教学环境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理解与机械性记忆,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进而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新颖、主动的学习方式。体育课堂教学首先必须引导学生端正思想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对学生自主锻炼、科学锻炼,特别是终身锻炼习惯的培养,这也是加强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在具体实践当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会用书、合理用书。不仅要求他们课前看书,课中加以实践,课后更要有所思考与探索,并且及时做好自测与自评;另一方面要注重教材的拓展,加强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各种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我在加强学生自锻活动的基础上,还先后作了以下尝试: “创编专刊” 组织:以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与活动为契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主动探究的意识与能力。譬如:抓住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等热点,利用知识竞赛和学生自己创编“体育专刊”等形式,使学生增强爱国意识,关心体育,爱好体育,崇尚奥运的精神。 “探究学习” 组织:利用学生对某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引导鼓励他们去作进一步的学习与探究。在扩大充实学生相关知识面的同时,还创造条件让他们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师在最初阶段可组织学生到学校图书馆进行资料查阅,以后逐步引导学生通过校外或网上扩大信息面,进一步培养学生深入研究的能力)。 “学案研究” 组织:在学生逐步转变学习方式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要求学生能根据指定的课题,自己设计“学案”,并在课当中组织班级同学加以贯彻实施,教师给予指导和协调。例如:“对篮球原地运球技术的自我探究学习”。这样能使学生课堂角色深入化,注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也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强化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在这样一个师生交互的学习过程中来共同构建课程内容,选择与推敲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使体育课堂教学效能达到最大化。 经过阶段尝试,我发现学生有了转变。首先,对学校体育特别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内涵发展有了更丰富的认识理解。他们高兴地说:“原来体育课还有这么多内容!”;其次,对课中所拓展的教学内容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投入。预备(4)班的一名男同学平时上课积极性一直不高,而在两次的“体育专刊”编辑中充分展示了他的个性特长;还有一名随班就读的学生也一人独立编辑了两份《世界杯足球专刊》。再次,“上体育课从来不用书”的习惯终于被打破,学生开始学会用书,用各种书,《体育与健身》教科书上也留下了他们的宝贵“痕迹”。 总之,“新教材要有新思路、新方法”。在二期课改的教学实践中,我还将摸着石子过河,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前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