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21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润物细无声——浅析心理暗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语文论文之润物细无声——浅析心理暗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润物细无声 --浅析心理暗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心理暗示与教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够传达正能量,达到提高学习的效果。在语文学习中若能巧妙地运用心理暗示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就能树立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培养学习的兴趣,创建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 题。 关键词:心理暗示; 语文学习; 自我发展 ;学习氛围 心理暗示,这一专业术语来源于西方,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它是人或环境以含蓄或间接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神情、态度等方面的暗示来消除学生对语文的畏难情绪,影响对语文的学习态度,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笔者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曾经尝试把“心理暗示”融入语文教学中,就此谈论一些自己粗鄙的意见和不成熟的做法,以求教于专家与同行。 一、让真诚的倾听奏响语文课堂的乐章 心理暗示是通过语言、行为或环境对人的心理产生作用,而要起到有效性,必须是对学生的学情有充分的了解,这就首先要求教师学会倾听,与学生“平等对话”。 我们的传统教学,往往强调“师道尊严”,而忽略了学生的心声;我们的课堂,也往往是过分地追求热闹,总是让学生多发言,而不允许课堂“安静”下来。或者有时教师即使运用所谓的“倾听”也常走入误区:带有很强的选择性和目的性,他有意无意地诱导学生往自己预设的标准答案靠拢,接近标准答案的言说就倾听,远离标准答案的言说就选择性失聪! 有教师表面上一幅“倾听”的样子,实则是“左耳进,右耳出”,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不加点拨。所以教师只有全身心地去听学生说话,做学生忠实的听众,并在听的过程中发现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困惑、问题盲点等等,才能认识和了解学生,明白学生心中所想。为此,笔者试着这么去做:在学生刚进入初一时,就让学生给老师写信,信里写明自己的长处、喜好、不足的地方,以及在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后所期望达到的目标,希望老师从哪方面给予自己帮助等。我认真地研读了他们的信后精心储存,作为“个性的档案”,以备在每天的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日后对于学生所遇到的困难或者克服的缺点以及情感动态等,我都将它们一一归入“个性档案”中,做到每个学生的个性我都心中有数。 二、让适时的心理暗示绚烂语文学习的篇章 在认真地倾听和了解了学生之后,积极的心理暗示便可以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一)用语言暗示唤起学生的自信 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接受教育,这就要求每个教师都应尊重学生的自尊和人格,不能让学生在学校产生任何的自卑情绪。苏霍姆林斯基说:“自尊心是学生人格的顶峰。”因此,尊重学生的自尊和人格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学生得到认可,得到鼓励,生活在师爱中,个性处在张扬的状态,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就会得到满足,就能树立学习的信心。而语言暗示能唤起学生的自信。语文老师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权威,是值得信任的,必能增强暗示的效果。例如表扬,是要就某件具体的事实具体地表扬。如某个平时爱抄袭作业的同学某次独立地完成了作业,教师就可以说:“你做得很好,昨天认真地完成了作业,老师很高兴”。再如上公开课的时候,学生难免紧张,这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前准备一段舒缓的音乐,让学生欣赏,学生可以闭上眼睛,也可以趴在桌子上。老师在黑板上写上“我能行”,让学生大声齐读,给学生以心理暗示,可以使学生的心情由紧张变得愉悦。后进生都迫切希望老师能以新的眼光看待他们,希望老师多关注自己,语文课上如果多给他们一些机会,如读生字词,回答词语含义等简单问题,回答出来了并给予肯定的赞美,使他们获得精神的动力。 (二)借体态暗示表达感情、传递关爱 体态暗示即教师用体态语言(神态、动作等非言语行为)对学生进行暗示。体态暗示在课堂教学中能起到传递、调控、激励等多方面的作用。有这么一个学生:他来自偏远的乡下,较班里其他同学在吐字发音上很不标准,因此每次发言他都会引起同学们发笑,时间久了,他就养成了不敢发言,害怕发言的自卑心理,哪怕有时候老师叫他回答问题,他也无奈地只能吱吱唔唔地模糊过去,生怕老师下次再叫他。我发现他的这一变化后,在每天的课堂上,我总要多向他看上几眼,时而微笑,时而点头,这名学生在课堂上慢慢学会了把视线集中到我的身上,而每次学了新的生字时,我总是在班上先检查别的同学再去检查这名学生,因为有了前面同学的基础,他读得虽不是很标准,但起码也懂得如何发音,每一次也能得到我送去的赞许的眼神,每每这时候,他的脸上总会露出甜美的微笑。渐渐地,这名学生的发音走上了正轨,也融入了集体的生活。 (三)凭环境暗示提升组间竞争力 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时,不积极甚至是敷衍的情况时有发生,他们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认为是在“帮老师完成任务”。因此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成立实力相当的合作小组,让学生为了小组的荣誉而战。 第一步,教师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全班分成六组,8-9人一组,高分生、中等生和低分生的人数基本上每组相同。 第二步,在进行各组分组任务时,要求组内合作,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任务和分工:低分生负责基础的容易的内容,中等生负责补充或修改,高分生则将合作的内容进一步升华,然后将小组讨论和解决的问题结合在一起,形成小组结论。 第三步,组间进行比拼,通过观点陈述、角色扮演、辩论等形式,展示组内合作成果。 组间同质有利于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组内异质有利于组内学生的相互合作。这样的合作小组必能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对于语文课堂学习的高效性必然起着有效的作用。 (四)用自我暗示感受成功的希望 自我暗示源于自己,是指自己的显意识不断重复,迫使潜意识接受显意识的思考内容从而得到改变。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暗示,不断鼓励自己,感受到成功的希望。例如,每次在小组活动或者测验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本子里写上肯定自己,鼓励自己的话语,要求写的句子一定是肯定性的评价,最大限度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并提出下一次的目标。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把每次的自我肯定的语言整理在一起,在下次进行类似的活动时都拿出来,将自己的优势大声地读出来。学生通过不断地鼓舞自我,能切实地看到自己的优势,看到自己在某写方面成功的希望。 总之,心理暗示是与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心理暗示可以激发人的潜能,使人获得一种奋发向上的动力,促使人向好的方向发展。语文老师只有通过对学生心理的了解与掌握,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传递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存在与发展的平台,充分发挥智力因素,引导学生不断开拓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爱米尓库埃著。刘双译。心理暗示术。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2]. 宗建成。心理暗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职业教育研究。2005. [3].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4]. 郑杰著。《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 张春兴。 教育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