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21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小练笔的实效性探究
语文论文之小练笔的实效性探究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听、说、读、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在上好阅读课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好课堂内的小练笔能更好的落实“课标”中的读写目标,使阅读教学得到进一步深化。然而阅读教学的课堂练笔则有别于传统的读写结合,读写结合注重读写技能、方法的结合,课堂练笔则内容更广泛,内涵更丰富,它要让学生融入文本角色之中,打破固定的模式,寻找新小的生命力,将个性化的解读感悟流淌笔尖,书写心得和发现,在生长言语的同时积蓄精神生命的源流。“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橇动地球。”课堂练笔的关键在于结合文本找到恰当的练笔引爆点,有效启动学生的练笔欲望。教学实践证明,面对“动脑、动情、见才、见智”的练习,学生们常常显露出浓烈的动笔欲。智慧的火花一旦点燃,便会闪烁出夺目的光华。指导学生随课文练笔,使“大习作”与“小练笔”有机穿插,可帮助学生逐渐提高习作能力,养成动脑动手的良好写作习惯。 然而,教师们最常用的就是在结课时,对学生说:“你想对 x x 说什么?拿起笔来写下来。”学生应命而作,然后相互交流。中低年级的学生这样写,高年级的学生也这样写。这样的练笔,学生的语言品质又能提升多少? 而且,我们会时常听到学生发出一些不痛不痒的感叹,而教师也一味地附和。再将这些学生的小练笔拿来细看,就会发现许多问题:有的套话连篇,要么是“你真棒,我要向你学习”,要么是“xx ,请你要……”,反正没有标准,教师也不会对其进行太多的评价。 由此可见,这样的小练笔重形式而轻实质,成了“新课堂”的一种摆设,不仅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也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基于上述的认识,我对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小练笔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仿写精彩片段处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个体的学习一般总是由模仿学习逐渐过渡到创造性学习的。选入教材的课文多是典范之作,对于学生学习语言,完善和优化自己的语言系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果只是上课时读读、讲讲,那未免太可惜了。其中不少的经典段落是仿写的好材料。由仿写到创作是一条客观规律,对于小学生而言,还处在写作的起步阶段,有个样子让他们参照,写起来自然觉得容易许多。经常性的仿写练习,学生会受益无穷。但是,模仿不能拘泥,仿笔不可生搬硬套。所以我在教学中,总是尽量创造机会,建立起语文教材与生活之间的“纽带” 。仿片断,亦称点仿。这种方法就是从局部上模仿范文的方式。在仿写时,要精心选择具有明显特征且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断。如《桂林山水》的第二、三自然段主要写了漓江水、桂林山的美丽景色。这两段在构段方式上是一样的,在抓特点描写景物的同时展开联想,抒发感情。在句式表达上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学习之后,我先运用媒体神奇的魅力,把收集的桂林的另外一绝:溶洞的资料,展示给大家看。先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再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动笔写一写桂林的洞。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激发了。如《黄山怪石》一文中,关于“仙女指路”、“天狗望月”、“ 狮子抢球”这些怪石作者简略写了,教学中抓住机会,要求学生发挥想象,模仿上文作者介绍的几种怪石的写法,把这三种怪石的奇特景观写具体,孩子们思维活跃,写得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另外,我在教学实践中强调在“形似”中力求表现出本人的“个性”。如《我们家的猫》一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亲昵与喜爱,作者表情达意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自然流露;二是直抒胸臆。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平淡无味的这一现象,我便有意训练学生模仿这一写法,布置学生观察文中“小猫玩线团”的插图,写出对这只小猫的喜爱。学生笔下果然各有情趣,喜爱之情付诸笔端。 二。补写情节空白处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的某些情节跳跃较大或写的相当简单,或叙述描写留有发挥的余地,甚至不写,这样就为读者留下了“空白”。在阅读时,需要对这些地方作补充,把课文中情节跳跃的空白处补上,使文章的内容更具体完整,这样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既可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因此,阅读时教师可借助教材中的内容,适时地引导学生推测、构思,以习作的形式把这些“空白”补充出来。 1.补课文的空白处 不少文本给读者留下了不确定的空白,等待着读者用想象去补充。如《笋芽儿》一课,“笋芽儿终于钻出了地面。她睁开眼睛一看,啊,多么明亮、多么美丽的世界呀!桃花笑红了脸,柳树摇着绿色的长辫子,小燕子唧唧喳喳地叫着…… ”这是描写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景象,却没有说完。那么,这个省略号到底表示说的什么呢?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然后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2.给课文插图配“画外音” 《挑山工》一文中有一幅插图,图上画着一位身穿红背心的挑山工,正挑着货物攀登在陡峭的山路上。课文的结尾写道:“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在课文插图下写几句最想说的话,可以写自己的理解,也可以写自己的体会,鼓励学生说有创意的话,有哲理的话,先写后说,多元化表白情怀练在情节空白处。 3、情节的扩展。即将课文中的某一点加以具体化,增添必要的想象性情节。如《小英雄雨来》中“芦村的人们听到河岸上响了几枪。老人们含着泪说:‘雨来是个好孩子!有志不在年高!’”这段情节较简单,为了加深对雨来英雄品质的认识,可安排一次练笔:想象那时河岸上的具体情景,以“河岸上的枪声”为开头,扩充这一段话。 4.情节的延伸 课文的结尾往往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可以在此安排一些适当的练笔,延伸情节。如在《穷人》一课后,让学生想象一下,渔夫和桑娜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又发生一些什么事呢?他们是如何生活的?这样,就使课文的情节得以延伸,穷人那勤劳善良的品质也可得以再次体现。 三。续写课文感悟处 “感悟”是指学生对课文学习后所产生的情感共鸣,或自己独特的体会、感受。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各自独特的感受写出来,除了能进一步体验作者的情感外,还能使自己的情感体验也得到升华,同时也较好地体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这一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指导写“感悟”类课堂练笔,主要是针对情感表达比较浓厚的课文。如在指导学生读完《一定要争气》这篇课文后,学生被童第周在读中学时勤奋、刻苦地学习终于把成绩赶了上去,为自己争了一口气,和在比利时留学时,成功地做了解剖青蛙外膜的实验,为祖国争了一口气的精神感动了。于是,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以《不向困难低头》为题写一则读后感,好多学生都写出了要以童第周为榜样,顽强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困难,努力学习,立志报国的肺腑之言。这样学生在自己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的同时,其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編写语言转换处。 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重新表达,既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或理解的准确程度和深度,又创造了语言运用的训练机会,强化了语言训练的力度。教《田忌赛马》时,有位老师让学生认读词语卡片“扫兴”、“垂头丧气”、“胸有成竹”、“转败为胜”、“目瞪口呆”之后,不要学生解释词义,而是要他们用这些词语连起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交流的基础上写下来。一位学生写道:“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第一次三场全输了,他很扫兴,垂头丧气地准备离开。孙膑胸有成竹,要田忌调换马的出场次序,再赛一次。田忌听了孙膑的话,果然转败为胜,齐威王惊得目瞪口呆。”这样,既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又掌握文章的脉络。 这样的练笔对学生来说,“限”又“不限”,“统”又“不统”。由于学生的认识各异,感受不一,情愫有别,运用语言的习惯便有所不同。“涉水有深浅,收获大不同: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擒蛟龙。”课堂上创造出有利于发挥学生独创性的学习氛围,让他们见到这类练笔,便跃跃欲试,意欲擒住“蛟龙”。这无论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看,或从长远观念看,都是大有裨益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