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18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语文论文之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此文在2003年10月丹东市普教研究会语文第八届年会上评为一等奖) 教育是以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进步与人类自身进化发展的当然在必然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进步与飞跃。在语文教学法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掌握、运用母语的效率与质量。一句话,素质教育是语文教学“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唯一出路,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点是能力,其中创新能力为重中之重。因此,创新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必将给语文教育界带来全新的气象和崭新的面貌。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应该明确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教育的总体特征和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创新教育是根据有关创新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造就创造人才的一种新型方法。为此,中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应具备以下特征: 一、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樊笼中,学生形成了学习和思维定势,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压着,教师讲解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滴水不漏,让学生写作文,起承转合,不偏不倚,层层设防;学生做练习,紧扣教材观点,不敢越雷池半步,这就养成了叶对陶所说的那种“不是习惯的习惯”。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荣格语)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典型引路,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在现行语文教材中,有关创新的事例俯拾即是:哥白尼不迷信他人,不畏权贵,创立地动学说;徐霞客跋山涉水,踏遍祖国山山水水,提出许多独到见解;苏东坡黑夜驾舟,寻访石钟山,大胆否定前人假说,探得石钟山命名原因;鲁迅目睹国民之麻木,毅然弃医从文,寻求救国救民新路子,前人先辈的探索精神,令学生钦佩。同样,生活中的小小发明,也能点燃学生心灵创新之火。如商业行为中一个富有新意的操作,甚至一句优美的广告词,也会使学生大开眼界,跃跃欲试。 教法灵活,引导学生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得要有创新意识,另一面,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能灵活运用教学机制,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种种“假设”,敢于“冒险”,教学中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地会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异义相析,启发学生创新。“学贵乎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碰到许多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问题就会越积越多,不仅限制了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更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的职责在“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心存疑虑之时,正是启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时机,教师应“相机诱导”(叶圣陶语),启发学生装的创新意识,在学习《内蒙访古》一文后,学生问:修筑长城,巩固国防,抵制外敌入侵,可以说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而胡服骑射也能算是英雄的表现吗?如果这样讲得通的话,那么邓小平同志也是一个大英雄,能这样讲吗?这个问题的确有一定的深度,看来这位学生很善于思考,能够进行类比联想。教师对这类问题绝不能一棍子打死,否定学生的提问,而恰恰相反,应鼓励这种钻研精神产灵活的思维方式。然后对“英雄”这个概念加以界定,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布鲁纳说:学生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即使 是教师一时难一解答的问题,也应该首先肯定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让学生以一种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启发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 二、张扬个性,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个性通常是指一个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总和,个性心理特征调整个体心理过程的进行,影响着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活动,因此,个性被称为人类心理行为的动力来源。在学习上,它能促使学生朝着某个目标积极进取,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快转化为实际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包括敢于否定、大胆怀疑批判的精神,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的冒险精神。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张扬学生人格力量。 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有美感参与的、综合运用多种思维形式并且有开拓创新特色的思维活动。具体说,是在问题情景中,对已有信息发行加工并提高它们之间的联系,生成新的住处的高级反映过程,是一种有创见性的思维活动,它可分为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形式,当然也包括幻想,“幻想也是创造性思维活动”(杨振宁语)。如讲到《祝福》中祥林嫂死因时,许多学生提出 了 种种看法,有的认为是环境迫害而死,有的认为是流言蜚语淹没而死,有的认为是个人性格中的奴性成分使之走向死亡------学生提出的这些说法,教师应鼓励,应该肯定学生对问题的创见性。有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如让学生“反弹琵琶”:《项链》一文批判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请对这种说法予以批判:勤奋一定出人才吗?请阐述自己的观点,等等。 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特征也能得到充分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教学《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时,为了使学生准确把握鲁迅在听到“左联” 五烈士被枪杀的消息时的情感,一位教师采用了层层铺垫的方法,灵活运用多种媒体,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其做法是,先运用多媒体切换关于课文内容的幻灯片,鲁迅送书给白莽、柔石睁大眼睛听鲁迅讲“人心惟危”说等。与此同时,播放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看着一幅幅画面,伴随雄浑的旋律,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讲解,营造了一个悲壮的气氛,学生完全沉浸在无比悲愤的情境之中。接着,教师让学生进一步展开想象,鲁迅写完文章后干了什么事?学生一个个发言,众说纷纭,如鲁迅背着手在房间 里踱着;鲁迅点燃一支烟,手抓着短短的头发,痛不欲生;鲁迅一直坐在书桌前,久久凝望着漆黑的夜空,一言不发------学生这些富有创见性的见解,无疑是得益于教师营造的良好的教学氛围。 三、注重实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我们的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活动,拓教育部门最近一次全国性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目前的教育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很少有学生自己从活动与实践中获取真正知识。创新教育的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谈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 冲破写作樊篱,让学生放胆作文。我们在作文创新教学中,首先在内容上大胆突破,提倡“扬个性、抒心灵。”中学生处于思想最活跃时期,情感丰富,心中充满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我们要求学生“我手写我心” ,怎样想就怎样写,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即使写出偏激的思想,也应鼓励他们能说真话精神,不怕思想偏激,只怕文章没有思想。如一些学生大胆评论中国的足球,与出思想犀利的评论文章:《霍顿,何罪之有?》、《中国足球不能拒绝雅凯》、《长传冲吊,是利剑还是钝器》,一些学生尖锐评说学校教育:《语文课,让我欢喜让我忧》、《标准化试题,下岗吧!》《学习什么时候轻松起来?》等等。 形成能力是一切知识传授的终极目的,语文教学尤其如此。语文能力的构成是多方面的,它包括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观察、想象、思考、分析、综合等诸方面的能力。创新能力则应是诸多能力培养所追求最佳境界。没有创新,就不会有语言文字,不会有遥远的歌谣与神话,更不会走出歌谣而走进《诗经》与《楚辞》的时代,更难想象会有唐诗、宋词、清小说的辉煌与繁荣,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功绩。一句话,没有创新就没有语文本身,更谈不上语文的繁荣与发展。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