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1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高考作文例文及点评五篇
2020年高考作文例文及点评五篇 【篇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唐太宗曾以为:“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此为自律;孟子曰:“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宁”,“信”为他律。 “自律”和“他律”,哪个更重要?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道富有思辨性的话题作文。考生在审题构思时应先理解概念“自律”和“他律”的内涵,然后作权衡比较,完成驱动任务。“自律”是属于道德修养层面的内容,忽视思想品德的教育是不对的,但社会的发展又决不能仅仅依靠“自律”而正常发展。考生作文时,着眼点不能仅仅是“自律”。人类的历史证明,人类发展仅仅依靠人的自觉性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纪律和法律来约束、规范人的行为。 纪律和法律是以古代哲学家的“人性恶”理论为基础的。纪律和法律就是“他律”,或者说构成了“他律”的主要部分。“他律”属于法制范畴的内容。建设健全稳定的法制社会,缺少了“他律”是绝对不行的。缺少了“他律”,“自律”也决不会得到可靠的保障,忽视或者排斥“他律”,就易形成“人治”。“人治”则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无序和混乱。 具体的立意角度有:1.人生之路,唯有坚持自律,才能不被外物所惑;2.缺少了“他律”,“自律”也决不会得到可靠的保障,社会容易走向混乱;3.人人当自律,他律亦不可少。 自律者,岂须“他律” 人之为人,在于律;国之为国,在于律;而动物茹毛饮血,就在于无律。“律”字将文明与原始劈开,一方辉煌,一方没落。那么,“自律”与“他律”,孰轻孰重? 自律也! 人人皆知《大道之行也》中所述的“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大同景象,若无人能做到,这便还是梦想中的大同。倘若人人皆自律,那么天下便是为公创,社会便是大同体。路不拾遗不再是需要上热搜进行褒奖的事情,互帮互助真正成为了如吃饭睡觉一般的平常之事,如此社会,又岂须警察之惩?又哪来那么多纷争? 自律者,自律其性也,何须“他律”? 自律者,岂须“他律” ?一提到吴京,有人看到的是他位居中国电影史票房榜首的地位,有人看到的是他拳拳到肉的硬汉表现。可是,又有谁看到了他在诱惑面前自律的一面?数十年光阴,吴京从一个龙套演员,一路摸爬滚打,成为现在的票房标杆人物。面对身上的处处伤痕,他自律其心,咬牙踏上梦想之路;面对娱乐圈的诱惑,他自律其行,最终成为电影界的奇迹。自律的起点是内心的痛苦,但是自律的终点却是内心的坦荡。自律,方成伟大。 自律者,自律其行也,何须“他律”? 人一旦主宰了自己的心性、行为,便可事事通达。前段时间,网上曝光了一份清华学生的计划表。这份计划表字迹工整,思路清晰,每天的每个时间段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既规划了学习时间,也规划了锻炼、对自我品行的复盘时间。这让人不由感叹,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他律”在此时虽不是毫无存在之必要,但从长远来看,它的作用只能成一时,不可成一世,唯有自律,方能长远。 故,自律重也! 而要做到自律,我们该怎么办呢?不断充实自我,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我们要学会理解更多的道德法规,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不断追求美好,克制自己,约束自身行为。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增强精神力量,在不断学习中塑造优秀的思想品质,形成正确的三观,从而做到自律。而通过自律,我们终会走向明媚的、充满正气的征途。 电影《燃情岁月》中曾说过:“有些人内心中总有一个坚定的目标,并总能掌控自己的行为,这些人,要么成了疯子,要么成了传奇!” 可见,自律之重要!可见,自律者,岂须“他律”? 【点评】 这篇作文紧扣材料,中心明确,文体意识鲜明。作文开篇运用设问的方式,提出中心论点,然后横向展开,从不同角度论证了自律的重要性。在论证中,考生选用了吴京、清华学生的典型材料论证论点,论证充分。结尾处,考生又从“怎么办”的角度提出措施,让论证进一步深入。 【篇二】 践行工匠精神的四个维度 工匠精神是工匠们在长期职业实践过程中养成的良好职业素养、彰显的特有职业品质。这种素养品质是职业精神的萃取,是优秀文化的凝练,是成就工匠的深层次的逻辑因由,是一种形上引领又使人们追梦出彩的精神资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工匠精神成为职业教育育人的价值标高,成为职业教育人才“质检”的衡量标尺。它是引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向的新共识、新规范、新目标。 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核心在践行,关键在要明了和锁定工匠精神所蕴含的目标维度。只有首先确立要达到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才会有方向、有定位、有远方,才能瞄准标高,凝心聚力,逐梦前行。笔者以为,这样的目标就是怀匠心、铸匠魂、守匠情、践匠行。 怀匠心。匠心,即能工巧匠之心,它是指精巧、精妙的心思,本质上就是创新之心。成语中的匠心独运或独具匠心,指的就是这样的灵明独到之心。匠心是工匠精神的第一位要素,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价值和灵魂。因为心是精神之宅、智慧之府、载体之本。古人强调:“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可见,心是神明,心是主宰。反之,失却匠心,工匠就沦为庸匠,精神也就随之贬值,沦为低阶的、不足为道的存在。换言之,工匠精神如果抽掉了匠心的内涵,只剩下形而下的操作,恐怕离匠气也就不远了。所以培育学生怀持匠心,生成匠意、匠思、匠智,亦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品格,是工匠精神培养的首要任务。 铸匠魂。什么是工匠之魂?是德,是人的品德、品行、品格。德是工匠精神的支柱。古人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可见,工匠之才是由工匠之德统领的。有学者强调:“人因德而立,德因魂而高。”德,就是工匠精神的统领与根本,是工匠精神的内涵和灵魂。因而培养工匠精神必须铸匠魂、立匠德。人有了德之魂,才能立世生存、行之久远。这就是康德所说的:“德行就是力量。”反之,人若失却德之魂,就只能算是躯壳和皮囊。所以,职业教育必须践行立德树人的“育人铸魂”工程,与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素养。要搜集和整理具有育人效应的大国工匠、大师劳模们的成长案例,融入到德育课程中,让学生在职业学习过程中,眼中有标杆、心中有榜样、效学有依托,真正成为追寻大师、德技双修的人。 守匠情。匠情之情是情怀之意,是人们对事物怀持的或投射在事物之上的积极、崇高、富有正能量的情感与态度的总和。守匠情,即怀持和坚守工匠情怀,这种情怀内在地包含了人的价值取向和职业态度,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匠情怀包括热爱情怀、敬畏情怀、家国情怀、担当情怀、卓越情怀等。这些情怀在大国工匠、非遗大师身上都有突出体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就是要培养他们崇高的家国情怀、职业的敬畏情怀、负责的担当情怀、精益的卓越情怀,学习大国工匠身上的这些优秀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态度,这样才能真正得大师真传、汲精神滋养,将自己磨砺锻造成大写的人。 践匠行。匠行是指工匠们做事的行为和行动。培养工匠精神不是因为它是热点和时尚,为了蹭热点、追时尚、贴标签才随之起舞。它是需要真抓实做、大力践行的。践匠行需要明了匠行基于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生成的独到的行为特征:执着、精技、崇德、求新等。如日本寿司之王——小野二郎,历经70多年,90岁高龄仍然执着于寿司旅程;高凤林的火箭发动机焊接精确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大飞机首席钳工胡双钱生活艰窘,蜗居30平方米斗室30年,却创造了加工数十万个飞机零件无次品的奇迹。这就是匠行的真髓、真谛、真义。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就是要按照这样的准则和标高,去培养学生脚踏实地专注做事的精神,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境界,培养学生遵道守德、无私敬业的品格,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德润身、技立世、品高端的深受欢迎的人才。 【篇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北京大学哲学教授张世英说:“人生有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审美为最高境界。” 毋庸置疑,近年来整个中国社会的审美境界在不断提升,但我们也要看到,一些人在享受着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科技带来的便捷生活之时,似乎不懂审美,或者对“美”麻木和淡漠了。正如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所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更值得思考的是,一些人甚至美丑不分、以丑为美。有研究者将当下这种现状概括为“低美感社会”,某杂志上也列举出了一些人的种种审美病征…… 《美好时代》杂志社决定针对上述现象与问题开辟专栏,展开读者大讨论。请从下列选项中任选其一,完成写作任务: 作为该专栏的一名年轻编辑,写一篇短评,代表杂志社表达对这种现象的基本态度,引导读者踊跃参与讨论。 作为该杂志的一名高中生读者,给栏目编辑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判断与思考,传达中学生的心声。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道现象类材料作文题,在阅读其他内容前,你可以先思考一下题目所给出的材料提供了哪些写作内容?暗示了哪些思考方向?命题者的主要意图是什么?两个任务选项有何不同?你能想到哪些与题目材料或话题范畴契合的写作素材?并在笔记区列一个简单的写作提纲。 思路点拨 >> 这道作文题以“审美”为基本话题,意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或自身存在的一些审美误区,并运用批判性思维做出判断与思考。作文材料借北大哲学教授的观点引出话题,先正面肯定近年来中国社会审美境界的巨大进步,然后列举出不可忽视的一些问题,最后交代出具体的论述话题——“低美感社会”。题目的写作任务指令有两项,任选其一。写作者需要对两项任务的具体要求仔细考量。 选择写作任务,文体方面没有太多特殊的要求(写一篇短评),关键在于要注意内容方面的限定性。写作时要体现出两大目的:一是代表杂志社对“低美感”现象表达基本的态度,二是引导读者积极踊跃参与讨论。即这篇短评的写作重心不应该是深入的议论与思考,而在于它的启发性和引导价值。这意味着写作者必须有准确的身份定位,有明确的读者意识。 选择写作任务,内容方面没有特别的要求,写作目的主要在于“传达中学生的心声”,有严格的文体限定(书信体)、明确的身份限定(高中生读者)和对象限定(栏目编辑,潜在对象是杂志的所有读者)。这些限定性需要考虑到内容的选择,特别要注意贴合“高中生读者”的实际。 审题时对上述任务指令必须有明晰而充分的认识,但无论选择哪一项任务,文章的主体部分仍然属于议论性写作,对作文材料都要做“是什么(现象与表征)”“为什么(原因与危害)”“怎么样(路径与方法)”三个方面的考量。就“是什么(现象与表征)” 层面来说,作文材料中有一些暗示,写作者可以联系现实,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由此及彼的类比联想,进而增强论述的具体性与针对性。就“为什么(原因与危害)”层面来说,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实用主义至上、眼球经济效应、崇洋媚外、盲目从众以及个体审美素养的缺乏(或审美教育方面的问题)等等;另外,由此产生的后果与危害也是多方面、多层级的。就“怎么样(路径与方法)”层面来说,可以有“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传播媒介的管理”“加强审美教育,提升大众的审美素养”以及“增强文化自信,走有中国特色的美育之路”等方面的思考。 高分佳作 “低美感”现象之忧思 读者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是“低美感”现象。 每一个解决了温饱问题的人都会产生追求美的欲望,当今的中国大众也确实比以往更加狂热地追求“美”:为了追逐流行,去网红店打卡、刷抖音寻觅明星同款;为了附和品位,装修与家居刻意追逐北欧风、美式风;为了追求恢弘,小县城也有大梦想,学欧美城市修广场、挖人工湖……大家已经这么“拼”地去追求“美”,为什么到头来却被吐槽为“低美感社会”? 1 追求美,无非是为了让心灵获得满足与享受,可冷静思考一下,我们所追逐的“美”,到底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美”,还是被网络和一些媒体引导甚至是灌输的“美”?我们所拥抱的“美”,到底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美”,还是受外界影响甚至被外力裹挟后的“美”?2 现实生活中,在一些思潮的影响下,在有些人的眼中,“蛇精网红脸”成为时尚,“油头粉面A4腰”是美;在网络上,低俗猎奇短视频大行其道;在文艺界,不管什么题材,“伊人”“未央”“芳华”等古风词语频现;还有唯好莱坞大片或美剧是从的看片看剧“鄙视链”,时尚圈劲吹的“日韩风”……当然,比“爛审美”与“坏品位”更可怕的,是干脆“不思考”,不少人在审美情趣和辨识能力方面流于懈怠、不求甚解、盲目跟风。长此以往,社会的审美水准与鉴赏能力必然会大大下降,更不用说创造美了。 为何会出现种种“低美感”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审美趣味的走偏移位,有审美取向的崇洋媚外,也有审美方向的简单复古。当然,更核心、更内在的原因,则在于国人缺乏审美自信。 在过去的数千年里,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出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君不见,“中国式审美”曾经独领风骚: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美不胜收的宋元山水……它们都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最美最有诗意的符号,它不仅辐射到了近邻,衍生出东亚文化圈,还传播到西方,对西方近现代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华传统之美,有华丽、恢弘、浩大之风,也有质朴、清新、潇洒之格,或绚丽,或充盈,或空灵。当下,重拾“中国式审美”,也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审视当下,面向未来。 为此,我刊特开辟专栏,就“低美感”现象展开讨论,欢迎广大读者积极参与,展示你的睿智,发表你的高见,给本专栏踊跃投稿。我们将从来稿中择优刊载,为各位读者朋友提供交流思想的机会与平台。 从传播媒介的角度说,在“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的误区中,一些网络平台刻意迎合低俗口味,为博眼球不惜挑戰公序良俗。传播媒介应该是审美的风向标,但当今社会,媒介似乎被“流量为王”的自媒体所“接管”,猎奇、低俗、审丑成了常态。这样的审美病征,降低了整个社会的审美格调,甚至造成了恶性循环。发生雪崩,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广大“吃瓜群众”虽然只是在看热闹,却也在无形之中推波助澜。这种大的审美环境,不利于青少年审美趣味的培养,不利于我们审美能力的提升。 所以,我认为,作为社会公共文化的审美价值体系,要彻底消除“低美感”这一社会现象,应该引导积极向上的审美风气,杜绝庸俗、低俗、艳俗之风。为此,相关部门与主流媒体应该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同时,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要坚守文化自信,自觉提升审美趣味,提高鉴赏水平。这世界从不缺乏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和鉴赏美的能力。只要各方面共同努力,特别是充分发挥像贵刊一样有责任感的媒体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我们年青一代的生力军作用,我相信,“低美感”的浮云,遮不住真正热爱美、追求美的眼光!5 此致 敬礼! 一名高中生读者 ×年×月×日 【点评】 添加副标题,开篇交代写作缘由,更有针对性。 从“现实生活”“网络世界”和“我们身边”三个层面概述现象,提出问题。 侧重从审美主体的角度论述原因;对“破洞装”的论述紧承上文,紧扣自我身份或角色进行分析,体现出较强的身份意识与写作针对性。 从传播媒介角度分析原因,与上文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分析论述的角度意识,也体现出论述的层次感;扣住“青少年审美趣味的培养”来说危害,体现针对性。 着眼于“怎么样”的角度,从两个方面论述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办法;最后两句再次强调身份意识,并明显点题,体现了作者良好的写作素养。 升格指津 修改后的文章最重要的一个变化是体现了鲜明的应用性写作特点。其一,身份意识比较精准,作者从始至终始终不忘自己的“高中生读者”身份。其二,对象意识比较明确。作者清楚,这封书信的阅读对象除了专栏编辑,还有隐含的对象——杂志所有的读者,所以文章议论范围比较广泛。第二个方面的变化是主体部分论述的针对性与层次感大大增强,主体部分比较明显地遵循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的写作思路,并彰显出比较明显的批判性思维特点。经过修改,本文可得54分,成功升格为一类文。 【篇四】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诗人流沙河生前有一次回母校,写过一副对联:正当花朵年龄,君须有志;又见课堂灯火,我已无缘。 材料二:现在,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睡前抖音熬半宿,早上头条看世界,全家微信学养生,好友全刷拼多多。小视频用户调查显示,抖音上的用户百分之九十都在**岁以下,这个年龄或许在读书或许刚刚进入社会、进入职场。 读了以上的材料,你有哪些认识和感想?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名师题解】 这则作文由两则材料组成,第一则材料中,“正当花朵年龄”指青年学子正值美好年华,“君须有志”是对学子们的希望与鼓励,希望他们有高远的志向;“又见课堂灯火,我已无缘”,带有一种自己青春不再的遗憾,是以过来人的身份提醒同学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努力奋斗。 第二材料是抖音用户调查发现用户以青年人为多,“或许在读书或许刚刚进入社会、进入职场”,这一句委婉地说明他们正值应该奋斗的年龄,不应该沉溺于这类浅层次的娱乐中。 两个材料一正一反,主旨明确,就是要告诉青年,在应该奋斗的年龄,不应该过度沉溺于娱乐,要有高远志向、强大的自控能力,把宝贵的时间与精力放在学习与工作上,这样才不会在年华老去之后而惋惜不已。 综上,同学们写“立志”“珍惜时间”“莫要沉迷于手机”“奋斗的青春才无悔”“快乐的不同层次”,均为符合题意。 在写作时,同学们要注意写出理性色彩来,不要笼统地贴标签,要辩证认识“青年”这个群体,既有碌碌无为的,也有勤奋努力的,这样才能体现认识的全面、辩证与深刻。 【构思角度】 “沉迷浅娱乐的危害”与“珍惜时光,努力奋斗”是审题立意的核心。我们可以深入地思考一下其危害与原因。 1.之所以“沉迷浅娱乐”,是因为一些人胸无大志,缺少长远的规划与打算,只能在现實中寻找麻醉以度日。 2.有些人虽然有志向,但自控能力不足,抗诱惑能力不强,一旦沉迷就很难及时自拔,往往在沉迷与自责之间矛盾。 3.有些人觉得自己还年轻,有的是时间与青春,但却不知道青春是最容易逝去的,“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选材建议】 可以从历史与现实中选择一些沉迷于娱乐、不懂节制、虚度光阴的负面例子,以及珍惜时间、只争朝夕的正面例子,再佐以精辟深刻的名言警句,让文章做到有观点有理论有事例。 1.在选材时,要注意考虑古今中外的素材,但尽可能避开普通陈旧的人物事例,比如凿壁偷光、囊萤映雪这样的例子,可以是可以,但过于陈旧了。 2.选材时,要注意筛选好素材,比如要引用名言,“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就不如“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表达效果好。 3.选材时要注意对比,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突出褒贬。比如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的“清华学霸每日计划图”,与许多大学生买了一堆辅导书,拍照发朋友圈打卡相对比,褒贬态度就一目了然了。 【推荐素材】 时事类 素材一:1980年出生的王硕威,华中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毕业,是刚刚交付海军的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的总体副总设计师,也是总师系统中最年轻的一员。他**年获“湖北省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年、**年两次获评“辽宁舰”工程攻坚会战先进个人称号,**年获湖北省青年五四奖章,先后获得原总装备部(现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国防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中船重工集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获授权专利6项,发表论文4篇,国防科技报告3篇,**年当选为中央企业青年联合会委员。参加工作十六年来,王硕威完整经历了海军第三代驱逐舰、我国两艘航母的研制过程。 素材二:李子柒,一个网红主播,被央视点赞“从今天起,像李子柒一样热爱生活,活出中国人的精彩和自信”。做菜、酿酒、造纸、纳布鞋、做汉妆、编篮子、砌炉灶、盖凉亭,对家乡的爱,对文化的爱,都在她小视频一帧一帧的画面里。她在国外某视频网站上爆红,无数外国网友毫不吝啬对李子柒的喜爱和对她展现的中国生活的向往。来自不同的国家的人们用不同的语言夸赞她,夸赞中国生活和文化,大家看到了她对生活的爱,这种爱是没有国界的。 选材亮点 王硕威可以归为奋斗青年一类,结合最近交付海军的“山东舰” 这个热点事件,可以激励青年学子奋斗报国的热情,他适合作为“沉迷青年”的反面来使用。还可以强调这样的青年还有好多,比如国产航母团队的平均年龄只有36岁。王硕威是航母建造总设计师,还可以由此联想到“天宫”“嫦娥”“蛟龙”等团队,都是年轻人居多,这可以由点到面地扩展开来,体现青年在国家社会进步中的积极意义。 李子柒是一个热点网红,但她身上的正能量要高于许多当红主播,这一点对于青年而言很重要,娱乐有度,更重要的是要能从娱乐中汲取积极奋斗的因素。李子柒,是一个认真地面对生活的网红,这样的网红在当今直播网红群里绝对是一股清流,非常适合与其它无聊甚至无下限的网红对比,比如,某这位直播博主在直播中,仿妆“恶意丑化”企业家董明珠女士,招到许多网友的谴责。 名言类 马云:“你整天玩着手机,刷着微博,宅在家里看电视,上着网,做着八十岁以后都能做的事,你还要青春干什么呢?” 鲁迅:“青年又怎能一概而论,有醒着的,有睡着的,有昏着的,有躺着的,有玩着的,此外还多,但自然也有前进着的。” 选材亮点 马云的名言非常贴切地表达了他对青年沉迷于网络浅娱乐的不赞同,突出了“八十岁以后都能做的事”与“要青春干什么”的矛盾,再加上马云本人的成功,非常好地体现了“青春是用来奋斗的”的观点。马云的话适合用于直接对沉迷的青年进行批评,使用时可以结合马云自己的成功经历,很有说服力。 鲁迅的名言非常适合于正面反面素材之间的过渡与转化,突出了“青年”的多样性,既可以批评沉迷的人,也可以褒扬奋进的人,辩证深刻,非常适合用于理论论证。 【素材演练】 少年锦时,切莫辜负 才子黄霑有言:“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 然而,岁月催不醒諸多沉迷于浅娱乐的人——多少人“睡前抖音熬半宿,醒来吃鸡聊QQ”;多少人“何物动人,转发锦鲤杨超越;有谁催我,QQ空间刷手机”;多少人“火锅米饭大盘鸡,保温杯里泡枸杞”…… “抖音上的用户百分之九十都在**岁以下”,这是个触目惊心的数据,这意味着在本应该勤奋刻苦砥砺奋斗的年龄,却选择了娱乐和安逸!恰如马云所说的:“你整天玩着手机,刷着微博,宅在家里看电视,上着网,做着八十岁以后都能做的事,你还要青春干什么呢?” 鲁迅先生曾言:“ 青年又怎能一概而论,有醒着的,有睡着的,有昏着的,有躺着的,有玩着的,此外还多,但自然也有前进着的。” 正当红的网络主播李子柒,诚心实意地讲好中国的故事,靠拍摄小视频赢得几百万外国友人的关注,向世界推广中国美食、手工、环境,她不就是那前进中的一员吗?刚刚交付海军的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的总体副总设计师王硕威,是总师系统中最年轻的一员,中国昂首跨入双航母国家之列,他不就是那前进中的一员吗? “花朵年龄,君须努力;课堂灯火,我已无缘。”这是老一辈人留下的感慨,也是他们向我们这些后辈提出的殷切希望。但碎片化、浅层次、刺激性的娱乐,只能让我们长期沉迷于这种“娱乐至死”的精神鸦片中,却无法给我们带来人生的成就。 我不相信年轻的毛泽东沉迷于娱乐就能“江山如此多娇,令无数英雄竞折腰”;我不相信于敏沉迷于娱乐就能让世界腾起“氢蘑菇”;我不相信中国航天年轻的嫦娥团队沉迷于娱乐就能送“嫦娥”登太空、“玉兔”入“广寒”。我们要做的就是像他们一样,去执着奋斗,“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我们是少年,虽满身泥泞,但不需要任何人的同情;我们是少年,虽微如尘埃,但也要酝酿最独特的花开;我们是少年,虽被命运辜负千次,但不会辜负一期一会的生命! 少年的你,正值锦时;少年如此,则谓锦时。 最后将一副对联送给大家: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须努力;会心不远,欲登绝顶莫辞劳。 【教师评点】 文章开头引用才子黄霑的歌词,气势不凡。在列举沉迷娱乐的种种现象之后,顺势借马云的口对此现象进行了批评,在运用鲁迅先生的话进行过渡后,借现实生活中的王硕威、李子柒的例子,成功地由前文批判“沉迷青年”转到了赞扬奋斗青年上,理直气壮,自然有力,后面又以一组“我不相信……”排比句进一步拓展,让文章的涵盖面进一步扩大,有了更加广泛的现实意义,结尾处以会心亭的对联结尾,再一次点明并升华了文章主旨。 文章有理性辩证,文采飞扬,是一片难得的考场佳作。 【篇五】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菜讲究色香味俱全,又要好看又要好吃,眼福口福都要享受;而德国人却注重科学与营养,不但蔬菜常常生着吃,有时连肉馅也生着吃。中国菜讲究刀工,简单的菜刀和砧板,可将原料切成片、丝、条、块、丁、粒等各种形状,并且大小、厚薄、粗细均匀;而进了德国人厨房,简直就是进了厨具展览室,不论果、蔬、肉、骨,撕、拉、绞、削、剁,德国主厨们都有特定的专属工具,目的就是要人省时省力。中国菜注重经验传承,讲究分寸火候;而德国人却注重科学理性,恪守“本本主义”,一个德国人多次向中国人取经,学做水饺,每次都拿着笔和本,非得将做水饺所需的面、肉馅、味精、盐、油和菜精确到“克” ,否则就没法做…… 小小的厨房,不仅让我们品尝美食,体味亲情,更能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让我们看到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德国民众写一封公开信,内容是“展现民族风采,增进理解包容”,要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写作指导】 考生要根据材料要求,从中德两国的厨房文化差异出发,重点向德国民众介绍中国菜背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审美追求等。以此来反思我们中国文化对比德国文化所具有的民族特性,从而展现中华民族的风采,彰显新时代青年对民族文化的观察和思考。 考生在深入剖析中华文化特点向德国民众介绍时,还应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不论是中华文化,还是德国文化或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化,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我们向德国民众介绍中国菜背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正是为了增进彼此的理解和包容,共同展望更丰富、更多元的人类文明。 参考立意:中德两国之间,既要展现民族风采,又要增进理解包容。 【例文】 给德国民众的一封公开信 尊敬的德国民众: 你们好。随着中国同世界的联系日渐紧密,中国菜逐渐走向世界,被更多的人所了解,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伴随着这种情况,人们对中国厨房的好奇心也越来越浓,他们开始关注这些菜肴是如何被呈现出来的。可有意思的是,正是因为大家伙儿对于中餐的这种了解不够深入,所以很有可能出现了一些误解。因而,我希望通过这封信对中餐和其文化做一些阐述,提供一点帮助。 按照我们以往的观点,往往觉得西餐更加注重科学,因为西方的饮食文化总是考虑最能保留食物营养的做法,因此常常生食,所以许多人也就开始质疑与这样的哲学完全相反的中餐将食物大火烹饪煮透的做法是否会降低其营养价值。其实中餐并非不重视,中医很早便有“医食同源”的说法,特别强调调和的饮食之于我们健康的重要意义。可同时我们也不愿意简单地放弃味道,而是坚持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 而这样的一个平衡点对每一位厨师来说各有不同,因而也决定了中式厨房里的一些特点。相较于西餐精确到各种计量单位的苛刻,中式厨房并不依靠那些缜密的计算和高级的仪器,中国大厨们的工具常常是一把刀,一口锅,以此去体验无数次的成功与失败。并不是说中餐就看轻了数量和计算,只是在我们眼中时令、食材、厨具乃至用餐的人都是变量的一部分,手上的轻重也就自然不尽相同,因此也注定每一道菜都是冒险,都是精妙平衡的移动、破除和再次创立。所以,中餐所有的菜谱最终都只是起一个参考作用,所有的数据在每一个厨师手上都能翻出无限变化,这的确是中餐的含蕴和魅力所在。 中国大厨们以这种方式在厨房里践行着他们的哲学,调和出这一种包容、浑厚和追求平衡的天性,滋润我们的味蕾,也滋润了我们的性格,从这个角度来说,味觉可能是中国文化最好的名片。它同世界上每一种菜系一样有其价值,也和所有其他菜系一样生发出一种文化,或者说是一种文化的延伸。一如西餐的严谨、日餐的精美、印度菜的随意,中餐的浑厚和包容也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存在,是世界饮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和它身后的民族都需要更多也更精确的理解,来让其自身变得更好,也为世界其他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一点点可能的贡献。 所以,我相信交流是必要的,以这种方式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对方,在理解的过程中发现双方各自闪亮的地方,来帮助自己的饮食文化变得更好,同时也促进自己的民族文化向上向前。 此致 安好 一名中国学生 2020年2月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