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浅谈“蒙太奇”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浅谈“蒙太奇”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语文论文之浅谈“蒙太奇”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 ‎ ‎ ‎  坞根镇茅陶小学   陈建飞 ‎  【摘要】 作为文学形式呈现的语文课程,将“蒙太奇”手法迁移到语文课堂中来是多么重要。在语文课堂中选取生活的镜头,让语文课充满生活的气息;采用音画、参数、交错、复现、长镜头等蒙太奇手法,使语文课生发丰满的情感,涌动生命的灵性,同时夯实语言文字的训练,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荡漾生命的旋律。‎ ‎  【关键词】  蒙太奇手段    语文教学 ‎  “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一个术语。所谓“蒙太奇”,用爱因汉姆的话来解释:“对于电影艺术家来说,蒙太奇是第一流的创造手段,它能帮助他强调或丰富所描绘的事件意义。从一个场面所包含的一整段时间中,他只选取最感兴趣的那一部分;从事物所占据的空间中,他只挑选最关紧要的那一部分,他强调某些细节,而完全删除另一些细节。”[1]实际上,蒙太奇就是对现实进行选择和处理,对原有素材进行重新组织,从而创造出一个新的艺术现实。在诸种艺术之中,蒙太奇的技巧随处可见,而文学的蒙太奇手法更是源远流长,早在《文心雕龙·‎ 章句》中就提出“搜句忌于颠倒,裁章贵于顺序”[2]的蒙太奇手法。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否迁移运用这种“蒙太奇”手法呢?答案是肯定的。‎ ‎  假如把学生一生的教材比做一部电影剧本,那么一个学年、一个学期、一个单元、一篇文章、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便是一个完整的电影剧本中的几本戏、几个场景、几个镜头。从学生生命的高度、以动态发展的观点去看待课堂教学,教师更应对学生进行“蒙太奇”式地整体观照,从整体要求来考虑各本戏、各个场景、各个镜头的组合与处理,课堂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的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 ,不断地充实剧本,更换场景,调整镜头的动态发展的过程。‎ ‎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运用“蒙太奇”这一教学手段,使课堂荡漾生命的旋律呢?‎ ‎  1生活“蒙太奇”,让语文课充满生活的气息 ‎  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永恒地运动着,在原生态的生活中,生活的一切事件都是无始无终,时间连续不断,空间无边无涯,而现实生活从表面上看的确并不那么吸引人,无所谓最感兴趣或最关紧要的情节,一切似乎都平淡无奇。在这样的生活中,我们的眼睛无所适从,不能抓住一个固定的中心,可我们却能从文本语文中感受到鲜活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由此可见,文本语文是对生活的各个镜头进行了重建,成为学生可以借鉴的生活范例,给学生学习生活语文提供了一种视角,搭建了一个平台。因此,学生在学习文本语文的同时,让他们去寻找文本内容与生活情景的契合点,将学生熟悉的生活镜头与文本语文的学习镜头接轨,利用蒙太奇手法对现有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使单调、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变成丰富生动、富有现实性和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让文本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 ‎  如我在教《桂林山水》这一课时,选用“导游”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镜头,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学生为了解说得逼真、形象,认真地阅读课文,细细地体验桂林山水之美。这样,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导游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镜头引进课堂,把教材还原成学生需求的生活场景,学生学到的是“生活”的语文,是“活”的语文,是荡漾着生命的语文。‎ ‎  2音画“蒙太奇”,让语文课生发丰满的情感 ‎  文本语文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从天文到地理,从神话传说到未来世界的憧憬,从已知到未知,从写人到记事,从写景到状物等等,无不需要引进具体形象的音画“蒙太奇”,化抽象的为形象的,化简约的为具体的。音画“蒙太奇”可包括不同场景中的各种声音和画面的组合,能有效地拉近文本与学生生活的距离,给学生的学习体验创造可见、可闻、可感的条件。‎ ‎  如我教学《西沙渔人》一文中的重点句“‎ 放尽钓绳,小帆船就被强有力的鲨鱼拖着在海上风驰电掣般奔驰,在蓝得发黑的海面上激起惊涛骇浪。”‎ ‎  ……‎ ‎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指上句话),说说有什么感受?‎ ‎  生:我感受到鲨鱼的凶猛。‎ ‎  生:我感受到帆船的急险。‎ ‎  生:……‎ ‎  从学生的回答来看当时的感受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 ‎  师:请同学们看到大屏幕。(课件演示小帆船就被强有力的鲨鱼拖着在海上风驰电掣般奔驰,在蓝得发黑的海面上激起惊涛骇浪的动画。)‎ ‎  当学生看完动画课件时,教室里一片寂静。良久,响起了充满激情的朗读声(指上句)。可见当时学生的感受颇深。‎ ‎  音乐的感染力也是无穷的,音乐这种特殊的语言能引起学生的无限联想,能生发学生丰满的情感,能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听众常因旋律的哀怨而悲伤,因节奏的欢快而雀跃。‎ ‎  如我在教学《桥》这一文时,当学生读到老汉为了救百姓而被洪水冲走的这些语句时,我随即按下录音机的按钮从中传出悲凉的乐曲声。这时,学生的情感升华到极点,精神也得到洗礼。孩子们的眼前仿佛浮现了老汉那张消瘦的脸上透露出的斩钉截铁的神情,一位把人民群众的生命放在第一位的可敬可佩的老党员形象深深地烙在孩子们的心里。全班学生静静地站起来,深情地读着老汉那壮美的一刻,从孩子的低泣声中,我感受到了孩子们一颗颗沸腾的心在跳动着。‎ ‎  3参数“蒙太奇”,让语文课闪耀智慧的火花 ‎  每个镜头画面总是可以分解为若干个不同的参数,如不同的个体、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维方式等等都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爱森斯坦认为镜头与镜头之间是由很多条线齐头并进地将各镜头连接起来,每一条线都有它独立的构成过程,同时,这些线像一个由多种色彩的纱线绕成的线球,一起构成立体的线球。学生作为生命的个体、活动的个体,他们智慧的火花往往能撞击出课堂的亮点。当学生进入文本的阅读状态时,一个个富有生命灵性的问题将涌现出来,一个个染上个体生命意识的多元解读将充溢着整个课堂。‎ ‎  如我在教学《曹冲称象》时,教案中预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爱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品质。‎ ‎  ……‎ ‎  师:在当时,曹冲的办法是最好的吗?你还能想出什么称象办法?‎ ‎  生:对,没有比他更好的办法。‎ ‎  我刚准备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此时一个学生站起来。‎ ‎  生:老师,不对,我有更好的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 ‎  师:哦!那请你说说。‎ ‎  生:我的方法比曹冲的更简单,曹操的手下有许多士兵,让这些士兵上船,只要每个士兵说出自己的体重并相加,就能称出大象的重量。比搬石头容易多了。‎ ‎  ……‎ ‎  这是我始料未及的课堂生成,然而就是这些师生互动的参数、生生参与的参数、求异思维的参数等等,给课堂带来了无限生机,课堂上,时时闪耀着智慧的火花。‎ ‎  4交错“蒙太奇”,让语文课奏出和谐的乐章 ‎  交错“蒙太奇”指的是多场景多穿插的交错式时空的变幻,它是指影片几条线索交叉的发展,这种发展靠的是内部的节奏。教学节奏是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因素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所发生的有规律有秩序的变化运动。语文教学的节奏做到:教学内容疏密交错、教学过程张弛疾徐、教学形态动静结合。‎ ‎  有的教师总是不放心,认为讲得不细学生就理解不深刻,讲得不多学生就学不好,很少留下空白让孩子独立思考。语文课应讲究“疏密相间”,教师要决定内容的详略,层次的主次,教学的重轻。课文的难点重点就须“重锤敲打”,让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对于次要部分则要“轻轻扣击”‎ ‎, 留下空白的地方,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去自由翱翔,做到张弛相济,疾徐互补。同时语文课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做到动静结合。语文教学既要有“银瓶乍破”、“水浆奔迸”、“铁骑突出”、“大珠小珠落玉盘”[3]的激荡起伏的高峰,又有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4]的令人回味无穷的“静场”。只有达到这样的境界,学生才能沉浸在一种既惊心动魄又回肠荡气的美妙情景中,语文教学才能达到既生动活泼,又神思飞跃,既是情的激荡,又是智的开掘,更是能的升腾。‎ ‎  例如我教学《景阳冈》一文:‎ ‎  师:快速默读全文,你觉得最精彩的是哪部分?‎ ‎  生: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 ‎  师:这一段表现了武松的什么性格特点?‎ ‎  生:机智勇敢  武艺超群 ‎  师:从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出来?‎ ‎  ……‎ ‎  然后我着重抓住老虎的动作和武松的动作进行详细的讲解、分析。引导学生品味文章。‎ ‎  ……‎ ‎  师:我们来演演武松打虎,看看谁最像武松?‎ ‎  生:(先是一片哗然,紧接着学生静静思考,然后在原地做着各种动作。)‎ ‎  ……‎ ‎  和上面的静形成强烈的对比。‎ ‎  师: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 ‎  生:打虎前喝酒,和店家的对话,自己的心理活动。‎ ‎  师:快速默读这一部分,画画相关的句子,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 ‎  ……‎ ‎  “轻轻扣击”, 留下空白让学生自己体味。‎ ‎  这种有起有伏,有张有弛,有动有静的语文课堂,就如一曲和谐美妙的乐曲,使学生获得快乐、智慧和灵性。‎ ‎  5复现“蒙太奇”,让语文课涌动生命的灵性 ‎  复现式“蒙太奇”指一件普通的道具、一句对话,一支乐曲在同一部影片里反复出现。这样的安排,不仅可以加深印象,丰富联想,而且有助于沟通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深化主题思想。‎ ‎  文本语文中精选的课文,就是浩瀚语文海洋中晶莹剔透的珍珠,一篇美文就是一种灵性的召唤,就是一个闪光的生命亮点。作为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渠道--语文课堂的组织者,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切忌匆匆而过,而是不断地重现课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应引领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对比揣摩,潜心涵咏,切己体察,努力在语言文字的背后,挖掘出兴味盎然的意趣,进而领略涵咏的快乐、体验的喜悦和生命的感悟,让课堂涌动生命的灵性。‎ ‎  如《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中,“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个句子前后三次重复出现,而且所表达的含义又不尽同。对此的的体悟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我是这样教学的:‎ ‎  师:默读全文找出文中重复出现的句子。‎ ‎  生:汇报。(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  师:文中重复出现这一句话,它们所表达的含义和作者的情感都一样吗?‎ ‎  生:不一样。‎ ‎  师:不一样在哪里?我们一次一次的看一看。‎ ‎  ……‎ ‎  接下来我通过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味句子。引领学生感受作者在这三句话中的所蕴涵的不同情感,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深化了课文的主题思想。‎ ‎  6长镜头“蒙太奇”,让语文课夯实语言文字的训练 ‎  长镜头,就是在一段持续时间内连续摄取的、占用胶片较长的镜头。因此长镜头的使用能使影片显得自然流畅,又富有变化,使重要的戏剧动作能完整而富有层次地表现出来。长镜头的拍摄,体现了较强的连贯性。新课改出现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5]的繁荣景象,语文课堂也呈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新局面。为了凸现语文的“人文”性和“个性”‎ 化教学,多少老师迷失了语文教学的方向,把研究重点放在文本内容的理解上,忽视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把语文课教成了“人文课”,这是对语文本体认识的错位,是对语文教学本质的曲解。往往“肥人田而荒己园”。课堂上老师追着学生问:乌鸦还可以怎样喝到水?龟兔第二次赛跑的结果又会怎样?鲁迅把“早”字刻在书桌上该不该学习啊?整节课下来,学生没有认真读过一遍课文,没有积累一句话,就开始所谓的人文教育,表面热热闹闹,可收效却甚微。在语文这块园地里,没有语言文字训练这块土,你“人文性”的“种子”焉附?用“长镜头”这一“蒙太奇”手法坚持不懈、不厌其烦地跟踪拍摄,以此来展现事件或事物渐进的变化过程,使电影更具艺术魅力。语文教学也同样应切切实实地开展语言文字的训练,及时地积累语言。人文的感悟必须以语言文字的训练为依托,离开了语言文字的训练,离开了语言的积累,语文之园必定“贫瘠”,必定“荒凉”。‎ ‎  如我教学《九色鹿》中的:“落水人名叫调达,得救后(连连)向九色鹿叩头,感激地说:‘谢谢你的救命之恩。我愿意(永远)做你的奴仆,(终身)受你的驱使……’”‎ ‎  ……‎ ‎  师:把括号里的词语删去,读一读,比较一下和原来有什么不同?‎ ‎  生:(读)‎ ‎  生:把“连连”‎ 删去就不能看出调达是多么多么地感激了,他是一直在叩头,而不是只叩了一下。‎ ‎  生:把“永远”、“终身”删了也不行,这样就不能表达调达要一辈子做他的奴仆受他的驱使,有可能就一天两天或一阵子。‎ ‎  生:(其他学生表示赞同)‎ ‎  师:把文中的省略号改为句号怎么样?‎ ‎  生:不好,省略号在文中有表示时间的作用,同时更能表达调达的感激之情,他还有很多的感激的话和承诺的话要说。‎ ‎  师:如果你是调达,给你说话的时间,你还会怎么说呢?‎ ‎  生:我愿意一生一世给你当牛做马,一辈子服从你的命令。‎ ‎  生:我愿意始终听你的话,到死都让你使唤。‎ ‎  ……‎ ‎  我抓住关键词“连连、永远、终身”,通过删改对比,让学生体会用上这些表达出调达得救后的感激涕零。同时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的省略号用上表示时间的词进行想像说话,既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为体会下文调达的见利忘义、背信弃义形成鲜明的对照,打下了伏笔。‎ ‎  因此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再“随波逐流”,必须采用“蒙太奇”的“长镜头”手法,坚持不懈、不厌其烦地对语言文字进行训练,以持久战的策略让学生对语文进行积累。‎ ‎  用思想垂钓思想,用文字引诱文字,用情感感染情感,用生命点燃生命。相信随着蒙太奇的诸多手段被移接到语文教学中来,我们的语文课堂必将奏响生命的旋律。‎ ‎  注释:‎ ‎  [1]李媛媛。《电影艺术》。2004年02期。‎ ‎  [2]刘勰。《文心雕龙。章句》。‎ ‎  [3]白居易。《琵琶行》。《唐诗三百首》。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P50‎ ‎  [4] 白居易。《琵琶行》。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P50‎ ‎  [5]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p37‎ ‎  参考文献:‎ ‎  [1]巢宗祺。雷实。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 ‎  [2]心亘。《支玉恒课堂实录(第二辑)》  .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 2002年2月 ‎  [3]陆云。《语文课堂指导与学生发展的有效性》。《小学语文教学》。 2007.山西教育报刊社。2007年1月 ‎  [4]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  [5]朱永新。《让阅读成为中国人的日常习惯》。  2007年3月 ‎  [6]韩小磊。 《电影导演艺术教程》。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3月 ‎  [7]杨少平。《电影艺术鉴赏与实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