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计划总结之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第二学期)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计划总结之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第二学期)

数学计划总结之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第二学期) ‎ ‎  、指导思想:‎ ‎  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方针,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使学生获得精神生活的完满的幸福,享受劳动和创造的欢乐。‎ ‎  二、学情分析:‎ ‎  1、认知情况 ‎  经过三年级多来的学习,学生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多数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笔算除法和两步计算四则混合运算,角的认识,两条直线的平行和垂直,列综合算式和用表格整理信息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等),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少数学生知识基础比较薄弱,表现在计算技能较差,对数学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弱。后进生与年段班级相比偏多,在做好课堂教学工作的同时,要通过课外辅导才能使这部分学生得以进步。‎ ‎  2、情感、态度 ‎  多数学生课堂纪律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学习习惯较好,但也存在不平衡性,有些学生学习不用心,懒惰,有不做作业坏习惯,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挥本班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自觉地有效地探索知识,寻求规律,不断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适当开展数学课外活动,以拓宽知识面,提高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素质。‎ ‎  三、教材分析(涵盖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等):‎ ‎  这册教材包括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量的计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内容。‎ ‎  1、混合运算和应用题:这单元进一步学习三步式题的混合运算顺序,学习使用小括号,继续学习解答两步应用题,解答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它的特点是未知量随着两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同时连乘和连除应用题集中在一起教学,加强彼此的联系,有助于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并能进行相互检验,在这一单元增加简单的统计内容,这也是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趋势,学生及早掌握一些统计的思想方法,可以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教学难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教学关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  2、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是在前面所学有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复习,概括、整理和提高,先把整数的认数范围扩展到千亿位,总结十进制计数法,然后对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加以概括总结,为以后学习小数、分数打下较好的基础。教学重点: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定律以及四则运算的关系。教学难点: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以及应用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未知数X。教学关键: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概括出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定律等知识,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  3、量的计量: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各种计量单位的基础上,对各种常用的计量单位的系统整理和总结。这部分教材先讲计量的产生,接下来讲常用的计量单位,最后才是名数的改写。总之,本单元新知识不多,教学时应以复习、整理为主。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常用的长度、面积、重量、和时间及单位间的进率。教学难点:认识面积单位和进率及名数的改写。教学关键:重视计量单位的直观表示,使学生进一步形成明确的计量单位大小的表象。‎ ‎  4、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以及在学习分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它包括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等六部分内容。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变化的规律。教学难点:小数和复名数的相互改写。教学关键:正确理解小数的意义及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 ‎  5、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部分内容先教学小数加减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再教学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由于小数加减法有密切联系,计算法则基本相同,突出小数点的处理问题,便于学生在已学的基础上较快地理解和掌握新的计算方法。这单元同整数计算一样,注意教给学生多种计算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灵活计算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的计算法则。教学难点:小数加减法的简单算法。教学关键:在学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时,着重说明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才能相加减的道理。‎ ‎  6、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材先讲角的概念和角的度量,随后出现垂直和平行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特征,初步对三角形进行分类,以及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结论。接着学习平行四边形,理解它的特征以及与正方形、长方形的关系,最后学习梯形特征,以及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直线、线段、射线以及平行线的概念。教学难点:区别直线、线段和射线,垂线与平行线概念。教学关键: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画图能力。‎ ‎  四、教学目标:‎ ‎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  2、掌握四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7、初步了解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  五、教学措施 ‎  1、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用活新教材,深入开发例题资源,充分挖掘问题资源,合理利用习题资源。‎ ‎  2、紧密结合现实环境,努力创设现实情境,认真组织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和理解数学。‎ ‎  3、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开展观察、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愿意并学会合作。‎ ‎  4、优化教学策略,采取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好数学。‎ ‎  5、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积极性。‎ ‎  6、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让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  7、尊重学生,留给他们充分的思考空间。建立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  8、介绍课外数学知识与方法,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  9、每堂课设计分层教学目标,较难的问题让优等生回答,以开发他们的智力。课后设计选做题,让优等生做,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  10、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 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  11、 对于重点、难点内容和关键部分,要放在突出的位置,使学生切实周围,也可以采取适当分散、多举事例等办法。‎ ‎  12、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和法则,可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辨析。‎ ‎  13、要揭示前后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从前面所学的知识中掌握新的知识,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  六、全册课时安排与教学进度 ‎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课程计划》的规定,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共计60课时):‎ ‎  (一)、四则运算(6课时)‎ ‎  (二)、位置与方向(4课时)‎ ‎  (三)、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10课时)‎ ‎  1.加法运算定律……3课时左右 ‎  2.乘法运算定律……3课时左右 ‎  3.简便计算……4课时左右 ‎  营养午餐    ……1课时 ‎  (四)、小数的意义与性质(14课时)‎ ‎  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3课时左右 ‎  2.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3课时左右 ‎  3.生活中的小数  …… 3课时左右 ‎  4.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4课时左右 ‎  5.整理和复习  ……1课时 ‎  期中复习、测试 ‎  (五)、三角形  (6课时)‎ ‎  1.三角形  ……4课时左右 ‎  2.图形的拼组  …… 2课时左右 ‎  (六)、小数的加法和减法(6课时)‎ ‎  (七)、统计(4课时)‎ ‎  (八)、数学广角(4课时)‎ ‎  小管家     ……1课时 ‎  (九)、总复习(6课时)‎ ‎  七、教学评价方案 ‎  (一)主要针对学生在课上的学习状态来评价。‎ ‎  1、看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否被激起,能积极地以多种感观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精神振奋,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  2、看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中的数量、广度和深度是衡量主体地位发挥的主要标志,学生要全员参与,有效参与。‎ ‎  3、看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是否由个体学习到主动合作学习;是否由接受性学习变为探究性学习。‎ ‎  4、看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上的表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全身心地投入、是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解决问题,是否敢于质疑,善于合作、主动探究并有实效,是否围绕某一问题彼此间能交流、讨论、倾听,提出有效建议。‎ ‎  5、看学生学习的体验与收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90%以上的学生能够相互交流知识、交流、体会,交流情感由自悟——觉悟——感悟——醒悟,在获取丰富知识的同时形成了一定的学习能力。‎ ‎  量化评价评价标准:第1项8分;第2项3分;第3项6分;第4项8分;第5项2分;第6项8分,总计35分。‎ ‎  (二)教学效果评价 ‎  1、看教学目标达成度如何,教师是否高度关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  2、看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参与,90%以上的学生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获得了知识,发展了能力,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  3、看课堂训练题设计,检测效果好。‎ ‎  量化评价标准:第1项4分;第2项7分;第3项4分。总计15分。‎ ‎  八、工作措施:‎ ‎  1、认真备课,备课是认真读教师用书领会教材意图,做到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 ‎  2、课堂上不但要关注优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更要关注后进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注重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学习。‎ ‎  3、作业的布置要反复琢磨,做到有针对性,避免简单重复的练习。同时做到及时批改作业,根据作业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  4、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掌握数学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  5、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有计划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 ‎  九、培优补差措施:‎ ‎  1、把学习能力和基础差不多的学生编程小组进行小竞赛,让他们在同一个平台上获得学习成就感,增强他们的学好数学的信心。‎ ‎  2、在作业中注意针对性和层次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思维训练。‎ ‎  3、抓好课堂,在课堂上特别关注后进生的学习情况,多给他们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机会。同时也关注能力强的学生,给他们展现能力的机会。‎ ‎  4、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  5、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多主动和家长沟通,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  6、对于后进生教师多给予鼓励,并且坚持长期关注他们,及时对他们取得的小小进步和成功进行表扬和鼓励,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