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5 发布 |
- 37.5 KB |
- 6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成人高考教育理论精选题
2017年成人高考教育理论练习题一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大教学论》的作者是捷克教育家( )。 A.赞可夫 B.马卡连科 C.夸美纽斯 D.凯洛夫 2.情境教学法所属的教学方法类型是( )。 A.以实际训练为主的 B.以直观感知为主的 C.以情感陶冶为主的 D.以探究活动为主的 3.“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等命题的提出者是( )。 A.布卢姆 B.布鲁纳 C.杜威 D.夸美纽斯 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 ) A.创造性 B.广延性 C.长期性 D.示范性 5.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倡导的教育起源论被称为教育的( )。 A.心理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劳动起源论 D.神话起源论 6.人类最早的教学手段是( )。 A.文字材料 B.口耳相传 C.直观教具 D.黑板加粉笔 7.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证明,学校工作必须做到( )。 A.以教学为主 B.教学、科研并重 C.教学、科研、生产三中心 D.所有时间用于教学 8.班主任在课余和学生聊天以了解学生的方法是( )。 A.观察法 B.访问法 C.问卷法 D.作品分析法 9.《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于( )。 A.1982年 B.1983年 C.1984年 D.1985年 10.资本主义社会实行的纪律是( )。 A.棍棒纪律 B.饥饿纪律 C.自觉纪律 D.惩罚纪律 11.课外校外教育是指下列哪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 A.课堂教学以外 B.学校以外 C.课堂教学和学校以外 D.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 12.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搜集资料加以分析解决的学习方法是( )。 A.接受性学习 B.研究性学习 C.合作式学习 D.网络化学习 二、辨析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13.教育规律是指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14.教育决定着人的发展。 三、简答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5.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16.简要说明教师的劳动特点。 17.德育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 四、论述题:本题满分15分。 18.试述我国新课程设置的特点。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9.人的心理活动包括下列哪两个部分?( ) A.心理过程与个性 B.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 C.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 D.个性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 20.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下,感受性产生变化的现象叫做( )。 A.感觉的适应 B.感觉的对比 C.感觉的分化 D.感觉的相互作用 21.长时记忆的遗忘属于下列哪种障碍?( ) A.生理性障碍 B.心理性障碍 C.存储性障碍 D.提取性障碍 22.思维的基本过程是( )。 A.分析和综合 B.间接性和概括性 C.判断和推理 D.指向性和集中性 23.智力技能的特点是( )。 A.物质性、外显性、简缩性 B.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C.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D.观念性、内潜性、展开性 24.在归因理论中,属于内部的、稳定的因素是( )。 A.能力 B.努力 C.运气 D.任务难度 25.“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这句话说明人格具有( )。 A.稳定性 B.独特性 C.整合性 D.功能性 26.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是哪种气质类型的特点?(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27.在社会心理学中,由于第一印象的形成所导致的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 )。 A.近因效应 B.首因效应 C.社会过滤效应 D.最近效应 28.心理咨询遵循的理论体系属于( )。 A.社会意识形态领域 B.自然科学的领域 C.心理科学的范畴 D.哲学领域 29.“心有余悸”是描写人在恐惧中的( )。 A.心境状态 B.应激状态 C.激情状态 D.热情状态 30.一名5岁(CA)儿童,在智力测验中,测得的智龄(MA)是6岁,他的智商应该是( )。 A.83 B.100 C.120 D.110 六、辨析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31.遗忘是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信息加工观点认为,遗忘是信息提取不出来。 32.随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还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七、简答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33.简述技能的特点。 34.分析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35.简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八、论述题:本题满分15分。 36.联系实际论述如何进行概念掌握。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C 2.【答案】C 3.【答案】C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的是教育的两大流派之一——现代教育派或进步教育派的基本主张。所以我们不仅要知道杜威,而且还要知道他的主要观点。 4.【答案】C 【解析】该题是一道很典型的题,即容易把一些格言与教师的劳动特点放在一起来进行考查。答此类题要注意两点:第一,把格言搞懂;第二,熟记教师的劳动特点。 5.【答案】B 6.【答案】B 【解析】最早的教育手段肯定不是文字,而应该是口头语言。根据基本的历史知识应该能够判断出来。 7.【答案】A 8.【答案】A 9.【答案】D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的时间,是在1985年。 10.【答案】B 11.【答案】D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课外校外教育的基本概念。考生在学习这一概念时要掌握三点:第一,课外校外教育是课程计划(原教学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原教学大纲)以外;第二,利用课余时间;第三,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特别是概念的第一、三点,考题容易涉及。 12.【答案】B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考生对研究性学习概念的理解程度。 二、辨析题 13.【答案】错误。 此说法不全面。教育规律既包括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的本质的联系,也包括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如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等。 14.【答案】错误。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是这种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该观点夸大了教育的作用,忽视了环境等其他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影响人的发展主要有三大因素:遗传、环境和教育。它们的作用分别为:遗传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或物质前提,环境对人的发展起重要作用,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此外,“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一道常考的简答题,因此,也要给予一定的重视。 三、简答题 15.【参考答案】(1)传递与保存文化的功能。 (2)活化文化的功能。 (3)交流融合文化的功能。 (4)选择文化的功能。 (5)更新与创造文化的功能。 16.【参考答案】(1)复杂性、创造性。 (2)连续性、广延性。 (3)长期性、间接性。 (4)主体性、示范性。 【解析】注意要对教师的每一个劳动特点给予简单的解释。 17.【参考答案】(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解析】对这道题的考查还可以以论述题的形式出现。如果是以论述题的形式出现,答案至少要包括三点:定义、依据和基本要求。 四、论述题 18.【参考答案】在课程结构方面,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1)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2)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3)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4)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5)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五、选择题 19.【答案】A 【解析】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所以选A。 20.【答案】B 21.【答案】D 22.【答案】A 【解析】要注意思维的基本过程与思维的过程的区别,分析与综合是基本过程。 23.【答案】B 【解析】智力技能特点与操作技能特点是相反的,要注意区分。 24.【答案】A 【解析】此题可以举一反三,注意归因四个因素的不同维度,最好把图表记住。 25.【答案】A 26.【答案】B 27.【答案】B 28.【答案】C 29.【答案】A 30.【答案】C 【解析】此题较难,除了记住公式外,还要了解智力计算的含义。 六、辨析题 31.【答案】错误。 遗忘是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或是错误的再认与回忆。信息加工观点认为,遗忘是信息提取不出或提取错误。 32.【答案】错误。 随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七、简答题 33.【参考答案】技能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技能是学习得来的,区别于本能行为。 (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区别于知识。 (3)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区别于一般的随意运动。 【解析】该题的答题技巧是:先回答技能是什么,然后回答技能区别于什么。 34.【参考答案】(1)采取决定阶段 ①动机的斗争。就动机斗争的形式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及多重趋避冲突。 ②确定行动的目的。确定目的在意志行动中非常重要。是否能通过动机斗争而正确地树立行动的目的,表现了一个人的意志力量。动机间的矛盾较大,斗争越激烈,确定目的时所需要的意志上的努力也越大。意志的力量表现为正确地处理动机斗争,选择正确的动机,确定正确的目的。 (2)执行决定阶段 ①行动方法和策略的选择。选择行动方法和策略是在目的确定之后由实现目的的愿望所推动的。它是一个人根据欲达目的的外部条件和内部规律,适当地设计自己行动的过程。 ②克服困难实现所作出的决定。克服困难实现所作出的决定是意志行动的关键环节,因为即使有美好的行动目的、高尚的动机,拟定的计划也很完善,如果不付诸实际行动,所有的一切仍是空中楼阁,仍然只是头脑中的主观愿望而已。 35.【参考答案】(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知识、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推动能力的发展。能力制约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影响知识、技能的学习进度。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知识是认知经验的概括,技能是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知识、技能的掌握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只有达到熟练程度,通过广泛迁移,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八、论述题 36.【参考答案】教学是引导学生获得科学概念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概念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 (2)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 (3)充分利用“变式”。 (4)正确运用语言表达。 (5)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 【解析】此题较难,首先,要把要点答完整;其次,要注意每个要点中的重要概念;最后,要结合实际进行论述 2017年成人高考教育理论练习题二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观察实物或模型,或者向学生做示范性实验,以使学生获得有关感性知识的方法叫做( )。 A.实验法 B.参观法 C.演示法 D.练习法 2.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提出:“要尽可能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这提示我们应注意贯彻的德育原则是( )。 A.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B.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C.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D.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3.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教育是一种( )。 A.自然现象 B.社会现象 C.心理现象 D.生理现象 4.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 )。 A.教育方针 B.教学原则 C.课程计划 D.学科课程标准 5.从本质上说,教学过程是( )。 A.一般认识过程 B.理性认识过程 C.特殊认识过程 D.感性认识过程 6.决定教育性质的主要因素是( )。 A.生产力发展水平 B.政治经济制度 C.社会意识形态 D.民族文化传统 7.原始社会教育的显著特点是( )。 A.全民性 B.等级性 C.生产性 D.阶级性 8.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 )。 A.具体细则 B.基本要求 C.方针政策 D.主要技能 9.在下面的四种教学方法中,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是( )。 A.演示法 B.讲授法 C.谈话法 D.实验法 10.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又称( )。 A.道德教育过程 B.政治教育过程 C.德育过程 D.思想教育过程 11.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的教育家是( )。 A.赞可夫 B.巴班斯基 C.布鲁纳 D.凯洛夫 12.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 )。 A.1862年 B.1901年 C.1911年 D.1949年 二、辨析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13.教师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教育学生,可以拆看学生的信件。 14.知识多了,智力自然就提高了。 三、简答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5.试述推进素质教育的意义。 16.学生的特点主要有哪些? 17.上好一节课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四、论述题:本题满分15分。 18.联系实际,论述“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的德育原则。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9.在下列选项中,属于心理过程的是( )。 A.意志 B.能力 C.气质 D.兴趣. 20.人们看书时,用红笔画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是利用知觉的哪种特性?(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21.记忆过程包括( )。 A.识记、保持和遗忘 B.识记、再认和回忆 C.识记、保持和联想 D.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22.人脑把抽象出来的事物间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联合(综合)起来的过程叫做( )。 A.抽象 B.概括 C.分析 D.综合 23.学生动作的执行由出声的外部语言到不出声的外部语言,再到内部语言的过程是智力技能形成的哪个阶段?( ) A.原型操作 B.原型定向 C.原型内化 D.操作练习 24.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是( )。 A.练习 B.感知 C.活动 D.思维 25.遗传素质是能力发展的( )。 A.动力系统 B.自然前提 C.心理基础 D.核心成分 26.“捧腹大笑、手舞足蹈”,是下列选项中的哪种情绪状态?( )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27.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这是哪种气质类型的特点?( ) A.胆汁质 B.黏液质 C.多血质 D.抑郁质 28.个体在行为上听从他人支配,接受他人指挥的心理现象是( )。 A.从众 B.服从 C.顺从 D.暗示 29.当一个人的外表具有魅力时,他的一些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常常被肯定,这种现象被称为( )。 A.宽大效应 B.晕轮效应 C.中心品质 D.刻板印象 30.精神分析法的人性观属于( )。 A.积极人性观 B.被动人性观 C.消极人性观 D.主动人性观 六、辨析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31.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形象的心理过程。 32.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情绪状态。 七、简答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33.引起随意注意的因素有哪些? 34.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内容是什么? 35.简要说明从众行为的影响因素。 八、论述题:本题满分15分。 36.联系实际分析如何教会学生调节与控制情绪。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本题涉及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部分可以说是每年常考的内容,因此要加以重视。 2.【答案】C 【解析】考生最好能够对马卡连科的工作背景有一些了解,这样就能够把马卡连科与两个主要的德育原则,即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结合起来了。 3.【答案】B 4.【答案】D 5.【答案】C 6.【答案】B 7.【答案】A 8.【答案】B 9.【答案】A 10.【答案】C 11.【答案】B 12.【答案】A 二、辨析题 13.【答案】错误。 因为教师侵犯了受教育者的隐私权。从法律角度说,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法律地位,他们的权益受法律的保护。隐私权,包括通信等,受到法律保护。 14.【答案】错误。 要使知识的掌握促进智力的发展必须具备如下条件:第一,从传授知识的内容看,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是规律性的知识。只有掌握了规律性的知识,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实现知识的迁移,才能由已知推至未知,才具有真正的思维能力。而且也只有规律性的知识,才需要理性思维的形式。第二,从传授知识的量来看,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所学知识的量要适当,不能过多。 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通过思考,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第三,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应唤起学生积极的思维,启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始终使学生处在一种对知识的追求状态。 【解析】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对于条件是什么,考生一定也要清楚有三点内容。 三、简答题 15。【参考答案】(1)推进素质教育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有助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3)有助于推动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解析】分析“意义”问题,一般从对人、对社会、对教育三个方面展开。 16.【参考答案】(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2)学生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3)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年龄特征。 17.【参考答案】一节好课的基本标准可从教和学两方面分析。从教师教的方面看,评价标准有:目的正确,内容正确,结构合理,方法恰当,语言艺术,板书有序,态度自如。从学生学的方面看,基本标准有: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积极参与,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解析】该题要点较多,不容易记住。要注意它们是从两个方面说的,特别是第二个方面是新增内容,要注意。 四、论述题 18.【参考答案】(1)该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应对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步调一致,并且有计划、有步骤、系统连贯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这一原则是根据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这一规律提出来的。 (3)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第一,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第二,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主动协调好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第三,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和制度化,处理好衔接工作,保证对学生影响的连续性、系统性。 (4)联系实际论述。 【解析】联系实际题属于论述题中中等难度类型的题目。考生在回答此类论述题时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中的任何一个。策略一:先把题目中要求论述的主题(如某原则、某规律等)的要点及其解释论述清楚,然后再联系实际、举例加以说明。该策略效率较高,但对举的例子要求较高,应能够代表主题所涉及的几个要点。策略二:对主题所涉及的要点,一方面进行理论解释,一方面联系实际,举例说明。考生可视自己的情况,灵活采取一种策略。 五、选择题 19.【答案】A 【解析】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部分,心理过程又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所以选择答案A。其他都是个性心理的成分。 20.【答案】A 【解析】关于知觉的选择特征特别容易出选择题,因此,要理解知觉每个特征的含义。 21.【答案】D 【解析】再认或回忆属于一个过程,是两种表现形式,所以选择答案D。 22.【答案】B 23.【答案】C 【解析】此题要求理解智力技能形成的每个阶段的基本含义。 24.【答案】A 25.【答案】B 26.【答案】B 【解析】心境、激情和应激三个概念在表现程度上有差异。心境较轻,激情较重,应激是高度的紧张状态,所以选B。 27.【答案】A 28.【答案】C 【解析】应了解四种气质类型的典型特征。 29.【答案】B 【解析】社会心理学的有关效应较多,容易出选择题,应了解每个效应的含义。 30.【答案】C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几个心理咨询理论的人性观,比较容易混淆,要注意区分。要知道积极人性观、被动人性观、消极人性观各属于哪个心理咨询理论的观点。 六、辨析题 31.【答案】错误。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想象的概念,突出“新”字。 32.【答案】正确。 心境是一种缓和而又微弱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持续的时间较长,少则数日,长则数年之久。而且它是一种非定向的弥散性的情绪体验,它并不指向特定对象。 【解析】对于心境这一概念可从时间、强度和对象性三个方面理解。 七、简答题 33.【参考答案】(1)对活动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随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的注意。目的越明确、越具体,随意注意越易于引起和维持。 (2)对兴趣的依从性: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随意注意。在随意注意的产生中,间接兴趣有重要作用。 (3)对活动的合理组织:①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有利于引起和保持随意注意。 ②根据任务的需要,提出一定的自我要求,经常提醒自己保持注意。③提出问题有利于加强随意注意。 (4)个性特点:对性格、意志品质的依存性。随意注意也叫“意志的注意”,它体现了人的意志的特点。因此,一个具有顽强、坚毅性格特点的人,易于使自己的注意服从于当前的目的与任务;相反,意志薄弱、害怕困难的人,不可能有良好的随意注意。 34.【参考答案】马斯洛通过研究,把人的需要按其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分为高低不同的 5个层次: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35.【参考答案】(1)群体规模与特点。大量实证研究证明,在一定范围内,人们的从众性是随群体人数的不断增加而上升的。 (2)社会支持。群体自身的一致性,是构成群体压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无论群体的规模如何,只要群体出现了不一致,即使持不同意见的人没有任何权威,都会使从众的比率大大下降。 (3)任务的熟悉程度。判断涉及的事物客观标准越明确,人们对自我判断的肯定程度也越高,相应的行为从众率也越低。随着问题的模糊性增加,人们会由于自身的判断失去明确的参照而倾向于从众。 (4)性别。社会心理学家杰德勒研究发现,相对于女性,男性从众率的最高点出现稍微晚一些。心理学家考勒曼等人研究发现,问题难度与从众率的相关系数男性为0.58,女性高达0.89,表明女性在相应的困难程度上比男性更倾向于从众。 八、论述题 36.【参考答案】(1)知觉自己的情绪状态。 (2)转移自己的注意。 (3)合理宣泄负面情绪。 (4)主动运用语言调节与控制自己的情绪。 联系实际进行阐述。 【解析】此题属于理论联系实际题,要结合自己的工作或生活事例来说明。 2017年成人高考教育理论练习题三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反映教师对待自己的道德素养要求的是( )。 A.热爱学生 B.热爱教育事业 C.团结协作 D.为人师表 2.在近代教育史上,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知识而智力训练无关紧要的理论是( )。 A.传统教育理论 B.现代教育理论 C.形式教育理论 D.实质教育理论 3.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是( )。 A.《学记》 B.《论语》 C.《大学》 D.《理想国》 4.目的是了解学生学习之前的基础的评价是( )。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发展性评价 5.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教育学生努力学习 D.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6.通过教育实验提出高难度、高速度等教学原则的教育家是( )。 A.赞可夫 B.马卡连科 C.凯洛夫 D.苏霍姆林斯基 7.我国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是( )。 A.说理教育 B.榜样示范 C.实际锻炼 D.陶冶教育 8.教育起源于( )。 A.动物生存竞争的本能 B.儿童对成年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C.生产劳动 D.阶级的产生 9.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是( )。 A.群众性活动 B.小组活动 C.个人活动 D.集体活动 10.我国课程设置以综合课程为主的阶段是( )。 A.高中阶段 B.初中阶段 C.小学阶段 D.大学阶段 11.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所遵循的主要教学规律是( )。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C.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D.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12.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是( )。 A.机器大工业生产 B.社会主义制度 C.旧式分工 D.机器大工业生产与社会主义制度 二、辨析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13.循序渐进教学原则中的“序”是指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顺序。 14.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活动。 三、简答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5.简述德育的校内途径。 16.简述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联系的主要方式。 17.体育的任务是什么? 四、论述题:本题满分15分。 18.现在强调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有人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只是起个辅助的作用就可以了。请根据某一教学规律对此看法加以分析。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9.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是( )。 A.认知 B.需要 C.客观现实 D.个性 20.根据动机的性质和社会价值不同,动机可划分为( )。 A.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B.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 C.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 D.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 21.看见一面红旗,人们马上能认出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 A.感觉 B.视觉 C.色觉 D.知觉 2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解答问题有启示作用的相类似的事物称为( )。 A.原型 B.原型启发 C.问题情境 D.问题对象 23.由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条件是( )。 A.思维 B.想象 C.注意 D.复述 24.提出归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A.耶克斯和多德森 B.马斯洛 C.韦纳 D.多伊奇 25.1937年出版的《人格:心理学的解释》一书,标志着用科学方法系统研究人格问题的开始。该书的作者是( )。 A.卡特尔 B.塔佩斯 C.奥尔波特 D.霍兰德 26.有一位先哲说过:“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说明人格具有( )。 A.稳定性 B.独特性 C.整合性 D.功能性 27.由于喜欢某人、某群体或某件事,乐于与其保持一致或采取与其相同的表现,这是态度形成过程中的哪一个阶段?( ) A.顺从 B.认同 C.内化 D.改变 28.当公司招聘高技术开发人员时,招聘者更注重应聘者的“智慧”品质而不是看其是否具有“魅力”。这属于印象形成的( )。 A.加法模式 B.平均模式 C.加权平均模式 D.总和模式 29.情绪、情感是在人的哪种活动基础上产生的?( ) A.动机 B.认识 C.个性 D.态度 30.下列选项哪种是一般能力?( ) A.观察力 B.曲调感 C.节奏感 D.色调感 六、辨析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31.考试焦虑的危害是降低学习效率和影响考试成绩。 32.性格是指人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人格特性。 七、简答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33.知觉的基本特性有哪些? 34.简要说明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35.简要说明能力差异的表现。 八、论述题:本题满分15分。 36.意志的品质是什么?如何培养?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D 2.【答案】D 3.【答案】A 4.【答案】A 5.【答案】B 【解析】该题要求考生把“班主任工作的方法”与“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两者区别开来,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属于“班主任工作的方法”领域,而C、D两项属于班主任工作内容的范畴,显然C、D两项不是要选的答案。A项属于“班主任工作的方法”领域,但A项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才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所以B才是正确答案。 6.【答案】A 7.【答案】A 8.【答案】C 【解析】该题有些考生可能不知道该选哪一项,因为A项“动物生存竞争的本能”8项“儿童对成年人的无意识的模仿”C项“生产劳动”这三项是三种教育起源论的观点,D项是明显错误的,因为没有这种起源论。 9.【答案】B 10.【答案】C 11.【答案】A 12.【答案】B 二、辨析题 13.【答案】错误。 此说法不全面。“序”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学科的逻辑系统;二是指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顺序。这里只是强调了“序”的第二个含义,是不全面的。 【解析】该题的关键是搞清循序渐进教学原则中“序”的两层含义。 14.【答案】错误。 德育是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所谓品德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来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那些经常而稳定的倾向和特征。品德包含的范围较广,而道德品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不能以偏概全。 【解析】要牢记德育的四个组成部分,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由此就可以看出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只是强调了德育的一个方面。 三、简答题 15.【参考答案】德育的校内途径可分为正式途径和非正式途径。 正式途径主要有:教学;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及课外活动;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班主任工作。 非正式途径主要有:学生友谊团体;校园文化氛围。 16.【参考答案】(1)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 (2)学校与校外教育机构建立经常性的联系。 (3)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联系。 17.【参考答案】(1)增强学生体质(根本任务),其中包括促使学生正常发育和身体各器官机能的发展,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 (2)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4)向国家输送优秀体育运动员,促进我国体育水平的提高。 【解析】体育的任务可以从德、智、体等方面来掌握,如德——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智——传授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体——提高学生的体质;最后,再加上一点——向国家输送优秀体育运动员,促进我国体育水平的提高。 四、论述题 18.【参考答案】(1)对此观点可以根据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进行分析。 (2)该规律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为教师受过专门训练,而学生的不成熟性等也决定了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教学活动的领导、组织、指导和检查。 (3)该规律还指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起主体作用。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有主观能动性。 (4)教学应该把两方面的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上述观点只看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会影响教学效果的。 【解析】论述题越来越注意考查考生对实际现象和问题的分析能力,所以,要能够正确判断根据什么理论去分析。在题中已经提示了“教学规律”,所以只能在这个范围中考虑。答题时,首先应该明确用什么理论(规律)去分析这个观点,然后再把这个规律的内容展开论述,最后结合理论分析评价观点。在展开对基本规律的论述时,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教师起什么作用、为什么起主导作用、主导作用的表现是什么,这些内容都不能丢,否则就丢分。不能只答“教师起主导作用”。 五、选择题 19.【答案】C 20.【答案】B 【解析】根据此题可以举一反三,即要了解动机的分类及每个分类的依据。 21.【答案】D 【解析】此题容易混淆,一旦确定某个事物时,就已经是知觉了,而不是感觉,所以选D。 22.【答案】A 【解析】注意原型与原型启发的区别。 23.【答案】D 24.【答案】C 【解析】该题可以举一反三,要了解有关激发动机的几个理论及其代表人物。 25.【答案】C 26.【答案】D 27.【答案】C 28.【答案】C 29.【答案】B 30.【答案】A 【解析】一般能力即智力,一般由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组成。 六、辨析题 31.【答案】错误。 考试焦虑除了会降低学习效率和影响考试成绩外,还会危及学生形成焦虑人格。 32.【答案】错误。 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人格特性。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性格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的关键知识点,所以要完整地掌握概念和相关知识点。 七、简答题 33.【参考答案】(1)知觉的选择性。即把知觉的对象优先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 (2)知觉的整体性。当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客观对象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它,并用语词把它标志出来。 (4)知觉的恒常性。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被知觉的对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解析】可主要从四个特性的定义来回答此题。 34.【参考答案】(1)性格和气质的联系。①性格和气质都属于稳定的人格特征。②性格和气质互相渗透,彼此制约,两者相互影响。气质对性格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气质影响到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及其行为方式,因而使性格带上某种气质的色彩和具有某种特殊的形式;第二,气质影响到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气质影响性格形成的速度。性格对气质的影响:性格可以掩蔽和改造气质,指导气质的发展,使它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 (2)性格与气质的区别。①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②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的可塑性强。③气质特征表现较早,性格特征出现较晚。④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之分。 35.【参考答案】能力差异的表现包括: (1)能力类型的差异:人的能力类型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觉、表象、记忆、想象、言语和思维等类型和品质方面。 (2)能力水平的差异:能力的水平差异主要指智力差异(即一般能力的差异)。 (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人们在能力的发展速度上也存在着差异。 八、论述题 36.【参考答案】意志的品质: (1)意志的自觉性。 (2)意志的果断性。 (3)意志的自制性。 (4)意志的坚韧性。 意志品质的培养: (1)胸怀大志,确立崇高的理想。 (2)加强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3)从小事做起,在困难中磨炼意志。 (4)根据意志品质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联系实际进行阐述。 【解析】此题不难,一般按照题目要求分层回答即可。 2017年成人高考教育理论练习题四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学校产生于(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2.教育史上最早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这一命题的是( )。 A.孔子 B.《礼记·学记》 C.夸美纽斯 D.赫尔巴特 3.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常用的奖惩属于( )。 A.榜样示范 B.品德评价 C.陶冶教育 D.说理教育 4.德育原则和德育规律的关系是( )。 A.前者就是后者 B.前者指导后者 C.前者反映后者 D.前者决定后者 5.班级授课制产生于( )。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6.教学的特殊形式是( )。 A.现场教学 B.复式教学 C.个别指导 D.小组教学 7.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是其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变化的根本( )。 A.目标 B.内容 C.途径 D.动力 8.《礼记·学记》中提出“学不躐等”,讲的是教学要重视( )。 A.启发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名言指的是要重视( )。 A.实际锻炼 B.陶冶教育 C.榜样示范 D.品德评价 10.我国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的文件颁布于( )。 A.1985年 B.1992年 C.1993年 D.1994年 11.下列教学方法中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是( )。 A.讨论法 B.读书指导法 C.演示法 D.实验法 12.在学校与家庭、社会联系中起重要作用的是( )。 A.班主任 B.任课教师 C.学校领导 D.团队干部 二、辨析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13.我国办学体制改革的重点就是强化政府办学。 14.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 三、简答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16.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7.进行教学评价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四、论述题:本题满分15分。 18.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就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请联系教学实际,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共l2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9.人的心理就其产生方式而言,都是脑的( )。 A.精神活动 B.意识活动 C.理性活动 D.反射活动 20.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知觉的基本属性?( )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规律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恒常性 21.许多人利用早晨和晚上的时间学习记忆,其效果优于白天,这是因为早上和晚上所受的是哪种抑制的干扰?( ) A.双重抑制 B.前摄抑制 C.单一抑制 D.倒摄抑制 22.分析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哪个阶段?( ) A.提出问题 B.明确问题 C.提出假设 D.验证假设 23.智力活动转向头脑内部,借助言语来作用于观念性对象的阶段是( )。 A.原型定向 B.原型操作 C.操作整合 D.原型内化 24.一般来说,有利于解决问题的动机强度是( )。 A.强烈 B.较弱 C.微弱 D.中等 25.气质类型在社会评价上( )。 A.有好坏之分 B.无好坏之分 C.都是好的 D.都是坏的 26.下列谁的理论是人格的类型理论?( ) A.艾森克的特质理论 B.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C.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D.霍兰德的人格理论 27.迷信、巫术的流行,说明下列哪种因素影响社会态度的形成?( ) A.经验的情绪后果 B.参照群体 C.知识水平 D.文化因素 28.性格的ABC理论属于哪个理论流派的内容?( ) A.行为矫正疗法 B.精神分析疗法 C.人本主义疗法 D.合理情绪疗法 29.情绪和情感所反映的是( )。 A.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B.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 C.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D.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30.下列哪种公式是比率智商的正式公式?( ) 2015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预测试题及答案(8) 六、辨析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31.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32.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总能带来行为效率的提高。 七、简答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33.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是什么? 34.简要说明意志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35.简要说明侵犯行为的控制。 八、论述题:本题满分l5分。 36.试述如何综合运用能力的形成规律,培养和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除了掌握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这一点,还要掌握在奴隶社会中一些不同的学校名称。 2.【答案】D 3.【答案】B 4.【答案】C 【解析】在学习德育原则与德育规律时,注意规律是客观的,而原则是要求,是人根据规律提出来的。此外,要注意把这部分内容与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律联系起来掌握。 5.【答案】C 【解析】希望考生了解一些班级授课制产生的原因,这样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6.【答案】B 7.【答案】D 8.【答案】C 【解析】要把“学不躐等”和“不陵节而施”放在一起来掌握,两者都出自于《礼记·学记》,而且都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要注意“躐”和“陵”的含义,它们都有超越、跨越的意思。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内容是德育的方法。近些年来,涉及这一部分的考题不断出现,除上述这一形式外,有时还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来进行考查,如“学校教师给学生插小红旗、带小红花。这体现了哪一种德育方法?”因此,希望考生仔细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掌握每种德育方法的概念及其各种表现形式。 10.【答案】B 11.【答案】D 12.【答案】A 二、辨析题 13.【答案】错误。 目前我国办学体制改革重点是强调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 14.【答案】正确。 这是因为教师职业符合以下几个基本条件:需要专门的知识技能;遵从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要接受专业训练,并为社会权威机构所认可;拥有专业的自主权。 三、简答题 15.【参考答案】(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 (2)教育要受其他意识形态的影响。 (3)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解析】该题要点少,需要简单加以解释。有的考生可能没有记住书本上的答案,这时希望考生不要放弃,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如当教师的经验)写出几条,说不定会写得很有道理。该策略也适用于其他简答题。 16.【参考答案】(1)旧式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 (2)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3)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解析】答题要求从生产力(社会分工)和生产关系(政治制度)两方面去理解人的片面发展与全面发展。 17.【参考答案】(1)客观性。 (2)全面性。 (3)指导性。 (4)科学性。 【解析】教学评价是现在教学改革中突出的方面。答题时,要注意对几条原则的含义进行解释。 四、论述题 18.【参考答案】(1)含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2)依据:它是教与学相统一的规律在教学上的反映。 (3)贯彻要求:第一,讲解要少而精,抓住重点和难点;第二,加强学习目的性的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第三,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联系实际进行阐述。 【解析】该题要把含义和贯彻要求联系起来记忆。从含义上说,有两个要点:一是学习动机上,要启发学生的主动性;二是在学习方法上,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学会思考。贯彻要求也是围绕这两点来展开的。在联系实际时,可以举一些自己或者别人在某门课程教学中运用启发式原则的事例。 五、选择题 19.【答案】D 【解析】要掌握反射的概念,同时还要注意与其他概念的区别。 20.【答案】B 21.【答案】C 【解析】把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的含义理解清楚,此题不难回答。 22.【答案】B 【解析】可以举一反三,要抓住每个阶段的关键意思。 23.【答案】D 24.【答案】D 25.【答案】B 26.【答案】D 27.【答案】C 28.【答案】D 29.【答案】D 30.【答案】A 【解析】要把公式记清楚,尤其是后面的百分号的表示。 六、辨析题 31.【答案】正确。 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当某种情绪、情感对人的活动起推动力或支持作用时,这种情绪、情感就会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当某种情绪、情感对人的活动起阻碍或消极作用时,该情绪、情感就会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32.【答案】错误。 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可以引起人们行为效率在量上的增加,还可以在有些工作上提高行为的质量。但是,另一方面,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并不总是带来社会助长作用。随着工作难度的增加,社会助长作用会逐渐下降,乃至最终变为社会干扰。 七、简答题 33.【参考答案】(1)思维与想象的有机统一。 (2)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 (3)常有“灵感”出现。 (4)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相结合。 (5)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的统一。 34.【参考答案】意志与认识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1)意志的产生是以认识过程为前提的,离开了认识过程,意志便不可能产生。 (2)意志对认识过程也有很大的影响。没有意志努力,就不可能有认识过程,更不可能使认识过程深入和持久。 35.【参考答案】(1)宣泄。宣泄使人的侵犯性冲动以社会允许的方式表现出来。 (2)运用社会制约。社会增加对侵犯行为处罚的强度,可以实现侵犯行为的外部控制。 (3)提高道德水平。研究表明,绝大多数情况下,对别人的侵犯是直接与道德水平的低下相关联的。个人的道德发展水平越低,就越倾向于忽视他人的痛苦、利益和幸福。 八、论述题 36.【参考答案】(1)遗传与营养。胎儿及婴幼儿的营养状况能影响智力的发展,儿童在胚胎期和出生后,身体和脑都处在迅速发育的时期,脑的机能活动则依靠由血液输送的养料来维持,母亲的乳汁和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能提高神经细胞的化学成分,从而保证脑细胞的化学成分的满足及其机能活动的需要,这些都将影响儿童智力的发展。 (2)早期经验。人的智力发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在早期阶段所获得的经验,促使能力发展得最快,不少人把学龄前称为智力发展的一个关键期。婴幼儿的早期经验对儿童心理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早期教育和神经系统的成熟与发展关系密切。 (3)教育与教学。能力不是天生的,教育和教学对能力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教育和教学不但使儿童获得前人的知识和经验,而且能唤起儿童心理能力的发展。 (4)社会实践。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起来的。社会实践不仅是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5)主观努力。环境和教育只是影响能力发展的外因,没有主观努力和个人的勤奋,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就和能力的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培养和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应从以下方面着手:重视早期教育,适时进行早期教育;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在科技与课外活动中培养兴趣,促进能力发展;注意能力的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解析】在回答本题时可先列出要点,再解释说明,然后举例分析。 2017年成人高考教育理论练习题五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教师的教育机智,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 A.示范性 B.复杂性 C.主体性 D.创造性 2.把“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家是( )。 A.赞可夫 B.布鲁纳 C.凯洛夫 D.杜威 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多次变化,说明了教育目的受( )。 A.文化传统的制约 B.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制约 C.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 D.外国教育目的的制约 4.“读万卷书,走万里路”这句话反映的教学原则是( )。 A.直观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5.课外校外教育从确定活动的内容到选择活动的方式,从安排活动的具体步骤到组织实施等,都是学生自主进行的。这反映了课外校外教育具有( )。 A.独立性 B.多样性 C.实践性 D.自愿性 6.“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是遵循下列哪个德育过程规律而提出来的?( ) A.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B.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程 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7.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内教育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 )。 A.受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规范的 B.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 C.师生共同参与的 D.学生自愿选择的 8.一般认为,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著作是( )。 A.《普通教育学》 B.《论演说家的教育》 C.《民本主义与教育》 D.《大教学论》 9.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 )。 A.提高国民学历水平 B.提高国民素质 C.提高国民创造力 D.提高国民体质 10.在不同社会,或同一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都各不相同。这体现了教育具有( )。 A.永恒性 B.历史性 C.阶级性 D.相对独立性 11.学制中关于教育的程度结构方面主要受( )。 A.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B.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的制约 C.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D.本国学制的历史和国外学制经验的制约 12.班主任通过查阅学生的作业、学籍卡片等来了解学生的方法属于( )。 A.书面材料分析法 B.问卷法 C.调查访问法 D.观察法 二、辨析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13.“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是德育的方向性原则。 14.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问卷法。 三、简答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5.简述德育的校外途径。 16.简述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 17.美育的任务是什么? 四、论述题:本题满分l5分。 18.现在德育工作存在模式化、成人化等问题,实际效果差,请根据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德育原则,谈谈如何改进。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9.下列哪个选项属于条件反射?( ) A.眨眼反射 B.吸吮反射 C.防御反射 D.信号反射 20.遗忘曲线的最先提出者是( )。 A.巴甫洛夫 B.艾宾浩斯 C.斯珀林 D.弗洛伊德 21.“足智多谋、随机应变”是思维的哪种品质?( ) A.广阔性 B.独立性 C.灵活性 D.逻辑性 22.根据动机的性质及社会价值的不同,可把动机分为( )。 A.生理性与社会性的动机 B.长远与短暂的动机 C.高尚与低级的动机 D.主导性与辅助性的动机 23.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助人为乐,诚实,正直,属于( )。 A.性格的态度特征 B.性格的意志特征 C.性格的情绪特征 D.性格的理智特征 24.最先提出内一外向人格类型学说的心理学家是( )。 A.奥尔波特 B.弗洛伊德 C.荣格 D.阿德勒 25.心理健康最基本的条件是( )。 A.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B.无异常行动 C.无心理疾病 D.人体各系统发育良好 26.提出自我效能的心理学家是( )。 A.费斯廷格 B.韦纳 C.阿特金森 D.班杜拉 27.能力是一个人顺利完成活动的( )。 A.个性心理特征 B.心理过程 C.生理条件 D.个性倾向性 28.意志行动的基础是( )。 A.克服困难 B.随意运动 C.兴趣爱好 D.意志自由 29.了解智力活动的动作结构,明确活动的方向的阶段是( )。 A.原型定向 B.原型动作 C.原型内化 D.动作定向 30.在人际关系取向上,有三种需要,分别是包容需要、控制需要和( )。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感情需要 D.自我实现需要 六、辨析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31.人们在能力的发展速度上不存在差异。 32.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之分。 七、简答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33.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有哪些? 34.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5.简要说明社会促进、社会惰化及它们的特征。 八、论述题:本题满分15分。 36.结合实际,说明想象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D 2.【答案】A 3.【答案】C 【解析】该题难度较大,要求考生理解“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有: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社会生产方式、人的发展需要。根据这三点,再看四个选项,A、D两项没有,可以不考虑,而B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不变的,C项“社会生产方式”是不断变化的,其变化就引起了教育目的的变化,所以正确答案应是C。 4.【答案】D 【解析】该题的关键点是对“读万卷书,走万里路”这句话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因此正确答案是D。 5.【答案】D 【解析】对于这一题,有些考生容易选A,因为题目中涉及“学生自主选择”。但是考生只要记住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就不会选错,因为,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中没有独立性。“学生自主选择”可以理解为自愿性,所以正确答案是D。 6.【答案】A 7.【答案】B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课外校外教育的概念和对课堂教学的理解。考生学习课外校外教育的概念时,要掌握三点:第一,课外校外教育是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的教育活动;第二,利用课余时间;第三,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而课堂教学是按照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利用课堂时间,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因此,它们的共同点是B。 8.【答案】D 9.【答案】B 10.【答案】B 11.【答案】B 12.【答案】A 二、辨析题 13.【答案】错误。 它体现的是因材施教的原则。 【解析】该题的两个关键点:一是对“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理解;二是对德育的方向性原则概念的理解。只要这两个关键点解决了,这道题也就能够准确解答了。 14.【答案】错误。 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观察法。这是因为班主任可以经常深入学生学习、劳动、课余和课外生活中去观察与了解学生,在自然状态下获取真实材料。问卷法只是辅助手段。 【解析】从考题提到的“基本方法”来看,我们可以推测到它应该是经常使用的,且容易使用的。这样逐步缩小选择的范围,然后再使用比较法,就比较容易选出正确答案。 三、简答题 15.【参考答案】德育的校外途径分为正式途径和非正式途径。 正式途径有:(1)校外教育;(2)社会实践活动;(3)社区文化教育机构;(4)家庭教育。 非正式途径有:(1)邻里;(2)非正式社会,文化团化。 16.【参考答案】(1)自愿性。 (2)灵活性。 (3)实践性。 17.【参考答案】(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四、论述题 18.【参考答案】(1)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的含义,是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别差异和品德现状,因材施教,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贯彻的要求:第一,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地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学生思想的特点;第二,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第三,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3)联系实际进行论述。 (4)之所以出现成人化、模式化的问题,就是因为没有遵循这个原则。 【解析】要把德育原则的含义和贯彻要求回答完整,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和问题做一些分析,可以谈谈自己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五、选择题 19.【答案】D 【解析】此题要注意区分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不同。 20.【答案】B 21.【答案】C 【解析】对于思维的品质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还应知道每个品质的含义。 22.【答案】C 23.【答案】A 24.【答案】C 25.【答案】C 26.【答案】D 27.【答案】A 28.【答案】B 29.【答案】A 30.【答案】C 六、辨析题 31.【答案】错误。 人们在能力的发展速度上存在差异。根据能力表现的早晚,一般可分为:能力早熟、能力晚熟、一般发展。 32.【答案】正确。 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它只给人们的言行涂上某种色彩,但不能决定人的社会价值,也不直接具有社会道德评价含义。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性格有好、坏、优、劣之分,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风貌。 七、简答题 33.【参考答案】(1)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2)学习的程度。 (3)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4)识记者的态度。 34.【参考答案】(1)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发散性思维与集中性思维。 (3)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 (4)鼓励学生参加各项创造活动,正确评价有创造力的学生。 35.【参考答案】(1)社会促进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研究发现,一方面社会助长作用的确广泛存在,它不仅可以引起人们行为效率在量上的增加,而且可以在有些工作上提高行为的质量。但是,另一方面,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并不总是带来社会助长作用。随着工作难度的增加,社会助长作用会逐渐下降,乃至最终变为社会干扰。 (2)社会惰化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心理学家达谢尔发现,随着共同完成一件事情的人数增加,每个人所作的努力程度会逐步下降。 他人的参与,直接导致了个人努力水平的下降。 八、论述题 36.【参考答案】(1)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再造想象。 ①再造想象是学生感知和掌握未知事物的有效手段。 ②再造想象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客观事物规律与内在联系必不可少的心理条件。 ③再造想象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2)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①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②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 ③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④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解析】本题应从再造想象和创造性想象两方面说明。 2017年成人高考教育理论练习题六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 ) A.《大学》 B.《中庸》 C.《学记》 D.《春秋》 2.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是(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裴斯泰洛齐 D.杜威 3.教育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 ) A.生产劳动 B.模仿 C.语言 D.动物本能 4.普通中小学经常组织诸如生物、物理、航模等兴趣小组,主要是为了( ) A.深化课堂教学 B.培养竞赛人才 C.因材施教,发展青少年个性特长 D.充分发掘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潜力 5.西汉初期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了教育的( ) A.永恒性 B.历史性 C.相对独立性 D.继承性 6.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 A.大力加强普通高中教育 B.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C.实现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更好衔接 D.进一步加强中等专业教育 7.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 ) A.主导地位 B.主体地位 C.被动地位 D.辅助地位 8.教学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哪一条基本规律中( )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C.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D.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9."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下列哪一种德育方法( ) A.陶冶教育 B.榜样示范 C.实际锻炼 D.品德评价 10.在教育目的的问题上,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杜威所持的观点是( )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教育无目的论 D.国家利益论 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 A.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B.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C.巩固与保持知识 D.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12.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 A.示范性 B.复杂性 C.主体性 D.长期性 13.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 ) A.成立了班委会 B.开展了班级工作 C.形成了正确舆论 D.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 二、境空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4.现代三大教学理论包括美国教育家______的结构主义理论,前苏联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以及德国瓦。根舍因的______理论。 15.教育目的规定了特定社会教育所培养的人的______标准。______一般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 16.小学生的思维以______思维方式为主,这是小学教学中必须贯彻______教学原则的依据。 17.教师的备课要求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______、______、设计教法。 18.历史上曾出现过两种相互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即______和__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9.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20.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具体方法各是什么? 21.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应如何相互结合,形成正向的教育合力? 四、论述题(本题满分15分) 22.试论美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五、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23、下列选项中,哪项完整地表达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A、心理过程及其规律 B、情绪人格及其规律 C、生理现象及其规律 D、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24、心理现象的产生方式是() A、精神活动 B、反射活动 C、意识活动 D、技能活动 25、学生阅读时常使用画重点线的策略,这是利用了知觉的哪一种基本特性?()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26、一个较长的学习内容,首尾部分记忆效果好,中间部分遗忘较多,这是受下列哪种选项因素的干扰?() A、消退和干扰抑制 B、倒摄和干扰抑制 C、前摄和消退抑制 D、前摄和倒摄抑制 27、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中,"强一平衡——不灵活"型与下列哪种气质类型相对应?() A、 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28、下列哪种选项属于一般能力的范畴?() A、记忆能力 B、创造能力 C、运动能力 D、社交能力 29、注意的两种最基本的特性是() A、指向性与选择性 B、指向性与集中性 C、指向性与分散性 D、集中性与紧张性 30、"人逢喜事精神爽",这是受人的下列哪种情绪影响所致?() A、激情 B、心境 C、热情 D、应激 31、教师在直观教学时,应用"变式"方法的目的在于() A、激发兴趣 B、引起注意 C、丰富想像力 D、分化概念 32、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大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称为() A、从众 B、依从 C、服从 D、遵从 33、提出把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与个人特质的心理学家是() A、卡特尔 B、奥尔波特 C、霍兰德 D、斯坦伯格 34、加德纳提出的智力理论是() A、智力二因素论 B、智力结构论 C、智力多元论 D、智力三元论 35、下列哪种方法属于精神分析法?() A、系统脱敏法 B、支持疗法 C、宣泄疗法 D、认知作业法 六、填空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共10个空,每空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36、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________、________、系统化与具体化。 37、人的情绪是以________为中介的反映形式,情绪的最重要的外部指标是________。 38、平时人们所说的"一心二用"是指注意品质的_________特性。其基本条件是,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________的。 39、智力技能形成可分为三个阶段:原型定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类由低到高的五种基本需要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________的需要和___________的需要。 七、简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2、简述助人行为的促进策略。 3、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八、论述题:本题满分15分。 44、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并运用有关动机理论,分析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D 3.B 4.C 5.B 6.B 7.B 8.D 9.A 10.C 11.B 12.A 13.C 二、填空题 14.布鲁纳范例教学 15.质量规格 培养目标 16.具体形象 直观性 17.钻研教材 了解学生 18.启发式 注入式 三、简答题 19.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学生尊重教师是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表现,教师热爱学生应是一种热爱祖国教育事业,关心人 类未来的深层次情感。教师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地关心爱护。(2)民主平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特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服从于对 真理的探讨。(3)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20.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是: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与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21.(1)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 (2)家庭、社会和学校相互支持,目标一致。 (3)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 (4)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 五、选择题 DBADDCABDABCC 六、填空题 36、比较 抽象与概括 37、需要 面部表情 38、分配 自动化 39、原型操作 原型内化 40、尊重 自我实现 七、简答题答案要点 41、(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 ①知识、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推动能力的发展; ②能力制约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影响知识、技能的学习进度。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 ①知识是认知经验的概括,技能是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 ②知识、技能的掌握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只有达到熟练程度,通过广泛迁移,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42、(1)增强责任明确性与人际相互作用; (2)提供亲社会行为榜样; (3)将助人行为归因于利他动机; (4)运用社会影响策略; (5)进行助人行为的社会实践。 43、(1)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 (2)培养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3)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4)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人格。 八、论述题答案要点 44、(具体内容参见第七章第三节) (1)阐述学习动机理论。可以详细阐述一种学习动机理论,也可以简述多种学习动机理论。 (2)运用所阐述的理论提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措施。可以以一种学习动机理论为基础进行深入的论述,也可以以多种学习动机理论为基础进行概括性论述。 (3)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进行论述。可以使用一个实例贯穿始终,也可以使用多个实例进行论述和说明。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