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5-04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会计学》第二阶段导学重点
《会计学》第二阶段导学重点 会计学第二阶段学习包括四章: 第五章 负债 第六章 所有者权益 第七章 收入、费用和利润 第八章 财务会计报告 这一阶段的具体学习目标与内容如下: 第五章 负债 一、本章学习目标 本章主要阐述各种负债的基本概念及其核算方法。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短期借款、应付职工薪酬、应缴税费以及长期借款的内容和核算方法;掌握流动负债的特征以及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等流动负债的核算方法;俩接流动负债的分类及或有负债的披露要求。本章的难点是短期借款、应付职工薪酬、应缴税费的内容和核算方法。 二、本章学习内容 第一节 流动负债 一、流动负债概述 流动负债是指将在1年(含1年)或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缴税费、应付利息、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和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等。 根据负债金额确定程度大小,流动负债可划分为应付金额确定的流动负债、应付金额视经营情况而定的流动负债和应付金额须予以估计的流动负债。 流动负债一般应按实际发生额入账。 二、短期借款的核算 短期借款是指企业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等接入的其现在1年以下(含1年)的各种借款。 企业应设置“短期借款”科目。 短期借款的核算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取得短期借款的处理;短期借款利息的处理;归还短期借款的处理。 三、 应付票据的核算 应付票据是指企业购买材料、商品和接受劳务供应等而开出承兑的商业汇票,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 企业应设置“应付票据”科目。 四、 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款的核算 应付账款是指企业因购买材料、商品和接受劳务等经营活动应支付的款项。 企业应设置“应付账款”科目。 9 预收账款是指企业按照合同规定向购货单位预先收取的款项。与应付账款不同,预收账款所形成的负债不是以货币偿付,而是以货物偿付。 企业应设置“预收账款”科目。预收账款业务不多的企业,可以不设置“预收账款”科目,所发生的预收货款,可以通过“预收账款”科目核算。 其他应付款是指企业处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缴税费、应付利息、应付股利等以外的其他各项应付、暂收的款项,如应付租入包装物租金、存入保证金等。 企业应设置“其他应付款”科目。 三、 应付职工薪酬的核算 应付职工薪酬是指企业根据有关规定应付给职工的各种薪酬,包括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职工福利费,医疗、养老、失业、工伤、声誉等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非货币性福利,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以及奇特与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相关的支出。 企业应当在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将应付的职工薪酬确认为负债,除因接触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外,应当根据职工提供服务的受益对象,分别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 企业应设置“应付职工薪酬”科目。 四、 应交税费的核算 应交税费是指企业按照税法等规定计算应交纳的各种税费,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所得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教育费附加、矿产资源补偿费、印花税、耕地占用税等。 企业应设置“应交税费”科目,总括反映各种税费的交纳情况,并按照应交税费项目进行明细核算。企业交纳的印花税、耕地占用税等不需要预计应交数的税金,不通过“应交税费”科目核算。 五、 应付股利的核算 应付股利是指企业根据股东大会或类似机构审议批准的利润分配方案确定分配给投资者的现金股利或利润。企业应设置“应付股利”科目。 六、 或有负债的核算 或有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潜在义务,其存在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或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或该义务的金额不能可靠计量。 企业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或有负债的相关信息。 第二节 长期负债 一、 长期负债概述 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负债,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 长期负债是企业筹集资金的一种重要方式,它除了具有负债的一般特征外,同流动负债相比,具有债务金额大、偿还期限长、可以分期偿还等特点。 企业的各项长期负债应当分别进行核算,并在资产负债表中分列项目放映。将于一年内到期偿还的长期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应作为一项流动负债,单独反映。 长期负债应当以实际发生额入账,同时名应当按照负债本金或债券面值和确定的利率按期计提利息,并按规定分别计入相关成本或当期财务费用。 9 二、长期借款的核算 长期借款是指企业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介入的其现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各种借款。 长期借款的利息费用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按照实际利息法计算确定,实际利率与合同利率差异较小的,也可以采用合同利率计算确定利息费用。计算确定的利息费用,应当按规定分别计入有关成本费用。 企业应设置“长期借款”科目。 长期借款的核算主要包括取得长期借款、长期借款利息的计算以及归还长期借款本息的会计处理等内容。 第六章 所有者权益 一、 本章学习目标 本章主要阐述所有者权益的基本概念及其核算方法。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所有者权益的概念及其与负债的区别,一般企业实收资本和股份有限公司股本的核算方法,资本公积和留存收益的概念、构成、用途及其核算方法;掌握所有者权益的特征和构成内容;了解实收资本的范围、种类以及企业资本(或股本)变动的条件等。本章的难点是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和留存收益的核算方法。 二、 本章学习内容 第一节 所有者权益概述 一、 所有者权益的概念及特征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 又称为股东权益。 所有者权益主要具有如下特征:1、所有者权益是投资者的一种权利2、所有者权益是一种剩余权益3、所有者权益具有长期稳定性4、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的投资和资本增值5、所有者权益的计量具有间接性。 二、所有者权益与负债的区别 所有者权益与负债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性质不同2、对象不同3、偿还期限不同4、享受的权利不同5、风险和收益的大小不同 三、所有者权益的构成 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主要包括实收资本(或者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四部分内容。其中,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统称为留存收益。 第二节 实收资本 一、 实收资本概述 实收资本是指企业按照章程规定或合同协议约定接受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资本。 实收资本按投资者出资方式不同,分为货币投资、实物投资和无形资产投资等;实收资本按投资主体不同,分为国家资本、法人资本、个人资本和外商资本。 企业筹集资本的方式,既可以一次筹集,也可以分次筹集。 9 一、 一般企业实收资本的核算 一般企业应设置“实收资本”科目。 三、股份有限公司股本的核算 股份有限公司应设置“股本”科目。 四、企业资本(或股本)变动的核算 企业按照规定接受投资者追加投资时,核算原则与投资者初次投入时一样;企业将资本公积或盈余公积转增资本时,应按照转增的资本金额确认实收资本或股本;企业按法定程序报经批准减少注册资本时,按减少的注册资本金额减少实收资本。 第三节 资本公积 一、 资本公积概述 资本公积是指企业受到投资者的出资额超过其在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额的部分,以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 资本公积包括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 资本公积的用途主要是用于转增资本(或股本)。 二、 资本公积的核算 企业应设置“资本公积”科目。 第四节 留存收益 一、 留存收益概述 留存收益是指企业从历年实现的利润中提取或形成的留存于企业的内部积累,包括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两类。 盈余公积是指企业按照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具有特定用途的累计资金。企业提取的盈余公积可以用于弥补亏损、转增资本(或股本)、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等。 未分配利润是指企业实现的净利润经过弥补亏损、提取盈余公积和向投资者分配利润后留存在企业的、历年结余的利润。 二、 留存收益的核算 企业应设置“盈余公积”科目,核算盈余公积的提取和使用等情况。 企业应设置“利润分配”科目,核算企业利润的分配(或亏损的弥补)和历年分配(或弥补)后的未分配利润(或为弥补亏损)。 第七章 收入、费用和利润 一、本章学习目标 本章主要阐述收入、费用和利润的基本概念及其核算方法。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收入的概念以及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条件和核算方法,费用的概念以及期间费用的内容和核算方法,利润的概念、构成和利润形成的核算方法,营业为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的内容及其核算方法,所得税的基本概念及其核算方法,利润分配的内容及其核算方法;掌握收入的特点和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的确认条件及其核算方法,费用的特点和产品生产成本的基本核算方法;了解收入的分类以及劳务收入的确认条件和核算方法,费用的分类和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方法。本章的难点是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条件和核算方法,所得税的核算方法,以及利润分配的核算方法。 9 二、 本章学习内容 第一节 收入 一、收入概述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收入具有以下特点:1、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2、收入可能增加企业的资产或减少负债;3、收入会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增加;4、收入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5、收入只包括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 收入按企业从事日常活动的性质不同,分为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和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收入按企业经营业务的主次不同,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在会计核算中,对经常性、主要业务所产生的收入应单独设置“主营业务收入”科目核算,对非经常性、兼营业务交易所产生的收入应单独设置“其他业务收入”科目核算。 二、销售商品收入的核算 销售商品收入只有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3、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4、相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5、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企业销售商品满足收入确认条件时,应当按照从购货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但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不公允的除外。 企业在销售商品业务中,有时会发生商业折扣、现金折扣、销售折让和销售退回等情况。在确定销售商品收入的入账金额时,应区别下列四种情况进行处理: 1、 销售商品涉及现金折扣的,应当按照扣除现金折扣前的金额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现金折扣在实际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2、 销售商品涉及商业折扣的,应当按照扣除商业折扣后的金额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 3、 企业一经确认销售商品收入的售出商品发生销售折让的,应当在发生时冲减当期销售商品收入; 4、 企业已经确认销售商品收入的售出商品发生销售退回的,应当在发生时冲减当期销售商品收入。 企业应设置“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等科目,核算因销售商品所取得的收入和发生的相关成本、税金等。 三、提供劳务收入的核算 提供劳务收入的确认和计量,一般以提供的劳务是否跨年度作为划分标准,分为不跨年度劳务和跨年度劳务两种情况。跨年度的劳务按在资产负债表日能否可靠估计作为划分标准,又分为能可靠估计和不能可靠估计两种情况。 对于一次就能完成的劳务,或同一会计期间内开始并完成的劳务,应在提供劳务交易完成时确认收入,确认的金额通常为接受劳务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确认原则可参照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原则。 如果劳务的开始和完成分属不同的会计期间,且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应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提供劳务收入。此时,企业应当正确预计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能否得到补偿,分别下列情况处理: 1、 9 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全部能够得到补偿的,应按已收或预计能够收回的金额确认提供劳务收入,并结转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 1、 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部分能够得到补偿的,应按照能够得到补偿的劳务成本金额确认提供劳务收入,并结转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 2、 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全部不能得到补偿的,应将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计入当期损益,不确认提供劳务收入。 企业对外提供劳务所实现的收入以及结转的相关成本如属于企业的主营业务,应通过“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等科目核算;如属于主营业务以外的其他经营活动,应通过“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成本”等科目核算。企业对外提供劳务发生的支出一般先通过“劳务成本”科目予以归集,待确认为费用时,再由“劳务成本”科目 转入“主营业务成本”或“其他业务成本”科目。 四、 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的核算 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包括利息收入、使用费收入等,其应在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时,才能予以确认:1、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2、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企业应当分别下列情况确定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金额:1、利息收入金额,按照他人使用本企业货币资金的时间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2、使用费收入金额,按照有关合同或协议约定的收费时间和方法计算确定。 企业让渡资产使用权的使用费收入,一般通过“其他业务收入”科目核算;企业让渡资产使用权所发生的成本费用,一般通过“其他业务成本”科目核算。 第二节 费用 一、 费用概述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费用具有以下特点:1、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2、费用会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减少;3、费用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 费用安静及用途不同满分为生产成本(或劳务费用)和期间费用;费用按经济内容不同,分为外购材料、外购燃料、外购动力、工资、福利费、折旧费、利息费用、税金和其他费用。 费用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且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 二、产品生产成本的核算 产品生产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包括:确定成本计量对象,确定成本计算期,按成本计算对象正确地归集和分配生产费用,及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等。 企业应设置“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科目,以归集和分配生产费用,并计算产品生产成本。 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方法主要有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等。 三、期间费用的核算 期间费用是指不能直接归属于某个特定产品成本的费用,它日确定发生的期间,但难以判断所应归属的产品,因而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 管理费用是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销售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费用以及为销售本企业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的经营费用;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而发生的费用。 企业应分别设置“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科目。 9 第三节 利润 一、 利润概述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利润的相关计算公式如下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收入-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或-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投资收益(或-投资损失)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二、 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的核算 营业外收入是指企业发生的与其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利得,主要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盘盈利得、捐赠利得、确实无法支付而按规定程序经批准后转作营业外收入的应付款项等。 营业外支出是指企业发生的与其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损失,主要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盘盈损失、公益性捐赠支出、非常损失等。 企业应设置“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科目。 三、 所得税的核算 企业的所得税费用等于当其所得税以及递延所得税费用之和。其中,当期所得税是指当期应交所得税。 应交所得税是根据税法规定的以企业应纳所得税额的一定比例上缴的一种税金。应纳所得税是在企业税前会计利润(即利润总额)的基础上调整确定的。相关计算公式如下: 应纳所得税额=税前会计利润+/-纳税调整项目 应交所得税=应纳所得税额*所得税税率 企业按规定计算确定的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费用之和,即为应从当期利润总额中扣除的所得税费用。 企业应设置“所得税费用”科目和“应缴税费——应交所得税”科目。 四、 本年利润的结转 企业应设置“本年利润”科目。 在会计实务中,期末结转本年利润的方法有账结法和表结法两种。 五、 利润分配 企业实现的净利润,应按国家规定的顺序分配,以保证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和企业长期、稳定地发展。企业本年实现的净利润加上年初未分配利润为可供分配的利润。企业每年实现的净利润,首先应弥补以前年度尚未弥补的亏损,然后按规定顺序进行分配。 企业应设置“利润分配”科目。 第八章 财务会计报告 一、本章学习目标 本章主要阐述财务会计报告的基本概念及其编制方法。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概念、结构及其编制方法;掌握财务会计报告的概念、构成和编制的基本要求;了解财务会计报告、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作用,以及现金流量表的作用、结构和编制方法等。本章的难点是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 9 二、 本章学习内容 第一节 财务会计报告概述 一、财务会计报告的意义 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财务会计报告是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结果,是企业对外传递财务会计信息的主要手段。 财务会计报告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它能够向投资者、债权人提供决策所需要的信息;2、它可以为有关政府管理机构(如财政、税务、审计、证券管理机构等)进行环境及管理和决策提供相关的信息。 二、财务会计报告的构成 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材料。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 三、财务会计报告编制的基本要求 企业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必须满足下列要求:1、数字真实2)计算准确3)内容完整4)编报及时5)说明清楚6)手续齐备 第二节 资产负债表 一、 资产负债表的作用 资产负债表是指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由于它反映的是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所以又称为静态报表。 资产负债表是基本会计报表之一,它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企业的投资人、债权人、政府有关机构进行决策所必需的。 二、资产负债表的内容和格式 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方面的内容。资产负债表是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恒等式,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和次序,将企业在一定日期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项目予以适当排列。资产负债表一般有两种格式,一种是报告式,一种是账户式。我国企业的资产负债表采用账户式格式。 三、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 资产负债表的各项目均需填列“年初余额”和“期末余额”两栏。 资产负债表“年初余额”栏内各项目的金额,应根据上年末资产负债表“期末余额”栏内所列数字填列。 资产负债表“期末余额”栏内各项目的金额,主要根据期末有关资产类、负债类、使用者权益类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其具体填列方法有:1、直接根据总账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2、根据若干总账科目的期末余额计算填列;3、根据有关明细科目的期末余额计算填列;4、根据总账科目和明细科目的月分析计算填列;5、根据总账科目与其备抵科目抵销后的净额填列。 第三节 利润表 一、 利润表的作用 9 利润表是指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 利润表是基本会计报表之一,起作用主要表现在:1、可以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果;2、可以评价企业的经营绩效;3、可以预测企业未来的利润发展趋势及获利能力。 一、 利润表的内容和格式 利润表是依据“收入-费用=利润”这一平衡公式,按照一定的标准和顺序,将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各项收入、费用以及构成利润的各个项目予以适当排列编制而成的。 利润表通常有单步式和多步式两种格式,我国企业的利润表采用多步式格式。 三、利润表的编制方法 利润表中各项目均需填列“本期金额”和“上期金额”两栏。 利润表中“本期金额”和“上期金额”栏内各项数字,除“每股收益”项目外,应当按照相关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 第四节 现金流量表 一、 现金流量表的作用 现金流量表是指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信息的会计报表。 现金流量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提供企业的现金流量信息,从而有助于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2、有助于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3、有助于分析企业的收益质量及影响现金净流量的因素。 二、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础与现金流量的分类 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为基础编制的。这里的现金是广义的现金概念,它包括现金及现金等价物。 现金流量是指一定会计期间内企业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数量。企业的现金流量分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三类。 三、现金流量表的内容和结构 我国企业的现金流量表采用报告式结构,分类反映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最后汇总反映企业某一时期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 四、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 企业应当采用直接法列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采用直接法具体编制现金流量表时,可以采用工作底稿法或T型账户法,也可以根据有关科目记录分析填列。 9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