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4-27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4套含答案)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1) 【多项选择题】20世纪以后的教育呈现出的新特点有教育的终身化、( ) A.全民化 B.民主化 C.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D.多元化 【答案】ABCD. 【单项选择题】我国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教材开始于( ) A.20世纪50年代以后 B.20世纪60年代以后 C.20世纪70年代以后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答案】B.解析:我国学者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开始编写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教材。 【简答题】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答案要点】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制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互相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简答题】20世纪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是什么? 【答案要点】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单项选择题】教育手段单一,内容简单,主要传授生产生活技能的是( ) A.原始社会教育 B.奴隶社会教育 C.封建社会教育 D.近代教育 【答案】A.解析: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是自发、广泛、无等级性;教育与生产生活相融合;教育内容简单,方法单一。 【单项选择题】下列对于原始教育与古代社会教育的区别,描述错误的是( ) A.原始社会教育没有明确目的性,古代社会教育有明确目的性 B.原始社会教育没有固定的教师,古代社会教育有固定的教师 C.原始社会教育没有明确等级性,古代社会教育有明确等级性 D.原始社会教育与劳动生产结合,古代社会教育与劳动相脱离 【答案】A.解析:人类的教育具有目的性,什么时候的教育都有目的性。 【单项选择题哪】个社会的教育具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特点() A.原始社会 B.古代社会 C.资本主义 D.社会主义 【答案】B. 【单项选择题】下列选项中属于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的是( ) A. 自发性B. 无阶级性C. 专制性D. 平等性 【答案】C.解析:原始社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相连,没有脱离生产劳动而分离出来,兴队来说比较简单,而专制性属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特征。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2) 1.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 A.政治需要 B.科技进步 C.生产力发展水平 D.产业革命 答案:B.在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靠科技进步来推动,故科技进步才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 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答案:A.这句话揭示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3.我国正式颁布《义务教育法》的时间是() A.1957年 B.1982年 C.1986年 D.1990牟 答案:C.建国后,我国实行教育向工农开门,l986年正式颁布《义务教育法》。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促使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是() A.学校教育 B.高新技术的应用 C.科学理论的产生 D.完善的社会制度 答案: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可以再生产科学知识。 5.()以后,文化概念正式进入到人类学家的研究范畴。 A.18世纪9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19世纪50年代 D.19世纪90年代 答案:D.l9世纪90年代以后,文化概念正式进入到人类学家的研究范畴。 6.人口的职业结构制约着教育的( ) A.专业结构 B.布局结构 C.层次结构 D.需求结构 答案:A.人们所学的专业在很大程度上与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紧密挂钩,故人口的职业结构制约着教育的专业结构。 7.教育手段单一,内容简单,主要传授生产生活技能的是( ) A.原始社会教育 B.奴隶社会教育 C.封建社会教育 D.近代教育 答案:A.解析: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是自发、广泛、无等级性;教育与生产生活相融合;教育内容简单,方法单一。 8.下列对于原始教育与古代社会教育的区别,描述错误的是( ) A.原始社会教育没有明确目的性,古代社会教育有明确目的性 B.原始社会教育没有固定的教师,古代社会教育有固定的教师 C.原始社会教育没有明确等级性,古代社会教育有明确等级性 D.原始社会教育与劳动生产结合,古代社会教育与劳动相脱离 答案:A.解析:人类的教育具有目的性,什么时候的教育都有目的性。 9.个社会的教育具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特点() A.原始社会 B.古代社会 C.资本主义 D.社会主义 答案:B. 10.下列选项中属于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的是( ) A. 自发性B. 无阶级性C. 专制性D. 平等性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3) 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是( ) A.演示法 B.练习法 C.实验法 D.实习作业法 2.对于不敢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情感的学生来说,有效的行为改变方法是( ) A.系统脱敏法 B.松弛训练法 C.认知转变法 D.肯定性训练 3.小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外部线索为依据,其态度和自我认知易受周围环境或背景的影响,不易独立地对事物做出判断,而是人云亦云,从他人处获得标准。这是( )认知风格。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4.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是由( )提出的。 A.皮亚杰 B.维果茨基 C.埃里克森 D.柯尔.伯格 5.在德育工作中,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称之为( )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际锻炼法 6.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居于第三层次的是( ) A.国家的教育目的 B.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C.课程目标 D.教师的教学目标 7.我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 A.荀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 8.根据教学评价的参照指标,可分为( ) A.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 B.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C.个体内差异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D.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9.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时,王老师在讲授该知识前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数轴上一个点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一个数可以表示一个点。那么在一个平面上一个点如何用数来表示呢?在总结这节课时王老师结出了答案。这属于课堂总结的哪种方法( ) A.复述法 B.呼应法 C.悬念法 D.比较法 10.“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从事焉。”这句话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A.因材施教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11.苏格拉底问答法的第三步是( ) A.讽刺 B.助产术 C.定义 D.归纳 12.当班主任接到一个教育基础较差的班级时,首先要做好的工作是( ) A.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B.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C.组织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 D.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13.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学习方式是( ) A.自主学习 B.创造学习 C.探究学习 D.合作学习 14.有的人“少年得志”,有些人则“大器晚成”。这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规律。 A.互补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15.诊断性评价多半是在( ) A.教学过程中 B.形成性评价之后 C.形成性评价之前 D.教学过程之后 16.以下做法小学语文课程不倡导的是( ) A.自主合作 B.生动活泼 C.单一讲授 D.丰富的实践活动 17.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 )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A.数据与整理 B.推理和证明 C.方法和语言 D.计算与估算 18.1-4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 )和自信心。 A.写作能力 B.写作兴趣 C.写作技巧 D.写作天赋 19.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学习策略的范畴( ) A.利用音像和网络资源丰富学习内容 B.设计探究式学习活动,促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C.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学习目标 D.制定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0.现实中传递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如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预测天气情况的“降雨概率”、表示空气污染程度的“空气指数”、表示儿童智能状况的“智商”等,这表明数学术语日趋( ) A.人本化 B.生活化 C.科学化 D.社会化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4) 1.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的发展是人的潜能的完善,这种理论是( )。 A.内发论 B.外铄论 C.成熟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答案】A 【解析】略 2.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认为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是( )。 A.个体本能 B.外在环境 C.机体成熟 D.基因复制 【答案】D 【解析】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3.个体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适宜形成的时期是( )。 A.关键期 B.机能期 C.发展期 D.差异期 【答案】A 【解析】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4.因材施教的原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 B.不平衡性 C.个别差异性 D.顺序性 【答案】C 【解析】个体在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然性上的差异和发展能力等的差异,因此,应当注重因材施教的原则。 5.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成因,“白板说”观点属于( )。 A.内发论 B.外铄论 C.多因素相互作用 D.平衡论 【答案】B 【解析】“白板说”是由英国哲学家洛克所提出的,认为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它本身没有内容,可以让人涂抹,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该观点是典型的外铄论的主张。 6.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称为( )。 A.内隐的学习 B.外显的学习 C.接受的学习 D.智能的学习 【答案】A 【解析】内隐学习是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 7.为了好分数,不落人后,或为得到奖励表扬而学习,其学习动机是( )。 A.外部 B.内部 C.交往 D.任务 【答案】B 【解析】研究人员通过对儿童的动机内容表现特点调查,发现儿童的学习内部动机可分四类:(1)为了好分数,不落人后,或为得到奖励表扬而学习;(2)为履行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或为集体争光学习;(3)为了个人前途而学习;(4)为了祖国的前途、人民的利益而学习。 8.学习过程中用来调节控制学习过程,保障信息加工过程有效进行的学习策略叫( )。 A.监控策略 B.认知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学习环境策略 【答案】A 【解析】学习过程中用来调节控制学习过程,保障信息加工过程有效进行的学习策略叫监控策略。 9.SQ3R阅读策略中的Q指的是( )。 A.浏览 B.提问 C.陈述 D.复习 【答案】B 【解析】SQ3R阅读策略指:survey(浏览)、question(提问)、read(阅读)、recite(陈述)、review(复习)。 10.人们运用一定的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的行为时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我们称之为( )。 A.道德认识 B.道德意志 C.道德行为 D.道德情感 【答案】D 【解析】道德情感是人们运用一定的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的行为时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