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9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财会理论与实务》讲课提纲
《财会理论与实务》讲课提纲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会计和财务管理是现代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员能够站在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把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会计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掌握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和成本收益管理的一般方法,学会阅读和分析会计报表,了解会计领域的理论前沿知识和会计学的发展方向。根据学员的特点和专业的要求,不刻意地要求学员去亲手处理会计事项和经济管理的具体活动。主要目的是使学员在经济管理实践中,能够利用会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使财会知识成为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 教学方式:我们采取课堂教学与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员全面自学,教员重点专题讲授。由于“财会理论与实务”是由会计和财务管理两部分组成,所以我们选用两本书作为本课程的教材:一是,《会计学》孙琳 程立编著,高等院校管理学通用教材,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版;二是,《财务管理学》荆新 王化成 刘俊彦主编,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推荐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4版。 二、教学时间及考核方式 教学计划安排共100学时,其中课外自学64学时,答疑辅导4学时,课堂讲授32学时,开卷考试。 三、参考书目 1.《会计学》(教育部面向21世纪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阎达五、于玉林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 2.《会计学教程》(现代会计学书库·会计系列教材)古卫主编,陈兰英主审,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第一版。 3. 《财务管理》(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学校会计专业主干课程教材)赵德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 4.《财务管理学》(现代远程教育系列教材)孙茂竹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6月第1版。 四、授课内容 第一讲 会计基本理论 学习重点 通过本讲的学习,重点掌握会计的含义、会计要素、会计假设及会计等式;把握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原则;理解会计的目标、职能和对象;了解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一、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一)会计的含义 会计是借助于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特定主体的经济业务进行核算、实行监督,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关经济决策信息,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一项管理活动。 (二)会计产生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1.古代会计 2.近代会计 3.现代会计 二、会计的目标、职能和对象 (一)会计的目标 《企业会计准则—— 基本准则》规定,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二)会计的职能 会计职能,就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工作中客观上所具有的功能。 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会计核算贯穿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也称反映职能。会计监督职能,也称控制职能,是指通过专门的方法对特定对象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会计的核算职能与监督职能相辅相成,会计核算的过程也是实行会计监督的过程。 (三)会计的对象 会计的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具体内容包括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可以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的所有方面。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通常又称为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 三、会计的基本前提(基本假设) 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面对极为复杂、变化不定的经济环境,就不得不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做出一些合理设定,即建立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也称之为会计假设。 (一)会计主体。会计主体又称会计实体,是指会计工作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它规范了会计的空间范围。会计主体可以是一个特定的企业,也可以是一个企业的某一特定部分(如分厂、分公司、门市部等),也可以是由若干家企业通过控股关系组织起来的集团公司,甚至可以是一个具有经济业务的特定非营利组织。 (二)持续经营。会计主体假设是财务会计最基本的假设。对于作为会计主体而存在的企业,会计主体已经规定了它的空间范围,为了对主体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数量描述,还需要确定其活动的时间,即主体能否长期经营下去。 (三)会计分期。会计分期,是指在企业持续不断的经营过程中,人为地划分一个个间距相等、首尾相接的会计期间。 (四)货币计量。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为计量单位,计量、记录和报告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四项基本前提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会计主体确立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而货币计量则对会计核算上的时空计量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手段。没有会计主体,就不会有持续经营;没有持续经营,就不会有会计分期;没有货币计量,就不会有现代会计。 四、会计要素 (一)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要素 反映会计主体特定时点财务状况的要素,所以又称为静态的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二)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要素 反映会计主体在某一个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要素,所以又称为动态会计要素,包括:收入、费用和利润。 (三)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会计等式) 1.静态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2.动态会计等式:收入-费用=利润 3.综合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五、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着重学习有关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原则。例如:权责发生制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和谨慎性原则等。 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会计的含义? 2.简述会计的基本职能。 3.会计确认、计量和记录的基础是什么?如何理解? 4.简述会计的基本前提。 5.如何理解资产、负债和收入、费用的定义及特点?他们如何分类? 6.如何理解所用者权益的定义和特点?它包括哪些内容? 7. 如何理解利润的定义和特点?它包括哪些内容? 第二讲 会计核算 学习重点 本讲重点掌握会计科目、会计账户的含义和意义及分类,掌握复式记账法的原理和实例,理解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的关系。 一、会计科目与账户 (一)会计科目 1.概念和作用。 会计科目就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按其不同的特点和经济管理的需要,经行分类核算的项目。 设置会计科目是完成会计核算任务的基础。通过设置会计科目,为设置账户和登记账簿提供了依据,为编制会计报表提供了条件。此外,设置会计科目对于统一名称和核算内容,统一核算指标口径、分析利用会计信息、组织国民经济综合平衡也有着重大意义。 2.会计科目的分类 按经济内容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用者权益类、成本类和损益类;按提供指标的详尽程度分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 (二)会计账户 1.会计账户的概念作用 账户是指具有一定格式,用来分类、连续地记录经济业务,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及其结果的一种工具。会计科目的设置只是确定了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不能对经济业务的发生所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及其结果加以序时、连续、系统地记录,提供各种会计信息,所以,必须设置账户。 设置和运用账户,是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应用复式记账的前提条件。各单位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必须依据会计科目开设账户。一方面,应当根据会计科目按经济内容分类开设账户。另一方面,应当根据会计科目按提供核算指标的详细程度分别开设总分类账户、二级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以全面地反映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为经济管理提供所需的核算资料。 2.账户的基本结构和格式 账户的基本结构是由会计要素的数量变化情况决定的,主要包括两部分:账户的名称和账户的方向。账户的名称表明了账户的性质,同时也限定了账户记录的经济业务内容。账户的方向规定了账户记录经济业务内容的位置。不管采用何种记账方法,不管是什么性质的账户,都必须提供经济业务的数量变化情况,因此,账户规定了左、右两个方向,用其中一个方向记录某项经济内容的增加金额;用另一个方向记录某项经济业务内容的减少金额。用一个简化的“T”字形账户。 3.账户分类 按经济内容分类是账户分类的基础,账户的经济内容是指账户所反映的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账户按其所反映的经济内容,可分为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收入类账户、费用类账户等五类。 按其用途和结构,账户可以分为盘存账户、资本和资本增值账户、结算账户、跨期摊配账户、调整账户、集合分配账户、成本计算账户、对比账户、收入计算账户、费用计算账户以及财务成果计算账户等十一类。这种分类便于了解各种账户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提供企业经营管理和对外报告所需要的各种核算指标。 此外,账户还有其他分类。例如,按提供指标详尽程度分为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按反映会计报表的内容分为资产负债表账户和利润表账户;按会计主体分为表内账户与表外账户;按期末有无余额分为虚账户和实账户。 (三)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关系 会计科目与账户是两个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两者的联系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会计科目和账户都是分门别类地反映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即两者所反映的经济内容是一致的。其次,账户根据会计科目开设户头,账户的名称就是会计科目。最后,两者分类与核算方法相同。 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区别表现在三个方面:1.反映的内容不同。会计科目只表明某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无法提供任何数据;而账户不仅表明相同的内容,还具有一定的结构、格式,可以对会计对象进行连续、系统的记录,以反映某项经济内容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为经济管理提供量化的核算资料。2.体现的作用不同。会计科目的作用主要是为开设账户、填制记账凭证所运用;而账户的作用主要是系统地提供某一具体会计对象的核算资料,为编制会计报表和经营管理所运用。3.包含的层面不同。设置账户是会计核算方法的组成部分,它包含着设置会计科目的内容,而设置会计科目不构成一种独立的会计方法,它只是为账户的设置提供依据。 二、复式计账原理 (一)复式计账法 记账方法是指利用一定的形式和技术,借助会计科目和账户,在账簿中系统记录经济业务的基本方法。 单式记账法,是指对一项发生的经济业务,一般只在一个账户中进行记录的记账方法。在单式记账法下,只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的首付款业务,以及应收应付的结算业务,一般不登记实物的手法业务。 复式记账法,是指对每一笔经济业务用相等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账户中进行登记的记账方法。复式记账的特征,主要表现在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以相等的金额来记录每一项经济业务。 采用复式记账方法,需设置全面、完整的账户体系,对于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进行登记,并通过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全面、清晰地反映经济业务的全貌。结合复式记账法的原理,采用试算平衡的方法可以检查一定时期所发生的全部经济业务的账户记录的正确性,防止差错。复式记账原理能随时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和完整性。因此,复式记账法是一种科学的记账方法。 复式记账法有三种具体的形式:借贷记账法、增减记账法和收付记账法。这三种具体的方法中,借贷记账法使用最为普遍。我国会计制度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应采用借贷记账法进行会计核算。 (二)借贷记账法 借贷记账法是以“借”、“贷”为记账符号,反映各项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的一种复式计账法。 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 账户借方账户贷方账户余额 资产类账户增加减少一般在借方 负债、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减少增加一般在贷方 费用、成本类账户增加减少期末一般无余额 收入、利润类账户减少增加期末一般无余额 (三)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四)账户对应关系和会计分录 在对一项经济业务做至少两个账户的借方和贷方记录时,其中一个账户的借方和另一个账户的贷方具有了对应关系,它们是因同一项经济业务而发生了联系,这种对应关系称为账户的对应关系。具有应借应贷对应关系的账户互为对应账户。 所谓会计分录,是对每项经济业务列示其应借记和应贷的记账户及其金额的一种记录。一笔完整的会计分录主要包括三个要素:记账符号、账户名称和金额。会计分录是账户记录的依据,会计分录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账户的记录,甚至会计信息的质量。 (五)复式记账法举例(见教材第32-139页)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会计科目?试述设置会计科目的作用。 2.什么是会计账户?试述会计账户的基本结构。 3.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关系是什么? 4.什么是复式记账法?为什么说服式记账法是一种科学的记账方法? 第三讲 会计实务 学习重点 通过本讲学习,使学员理解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的作用、种类及财产清查的意义;了解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基本内容、填制方法及账簿的登记规则;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三者相互结合的方式;重点掌握原始凭证的审核。 一、会计凭证 (一)会计凭证的概念和意义 会计凭证式记录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按一定格式编制的作为记账依据的书面证明。 如实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的首要工作,对于发挥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会计凭证是记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会计凭证是审核经济业务、监督经济活动的手段;会计凭证是明确有关人员经济责任的依据;会计凭证是记账的依据。 (二)会计凭证的种类 会计凭证按照不同的标志有不同的分类,但最基本的是按其填制程序和用途不同而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原始凭证必须根据经济业务的真实情况填写,而记账凭证则根据原始凭证,确定会计分录.正确填写。 (三)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 1.原始凭证的审核 真实性审核;合法性、合理性、合规性审核;第完整性审核;正确性审核 2.记账凭证的审核 记账凭证与原始凭证是否相符;会计分录的正确性;填制内容的完整性;合规性。 3.会计凭证的传递和保管 二、会计账簿 (一)会计账簿的概念及作用 会计账簿,是指由具有一定格式和互相联系的账页组成,以会计凭证为依据,用来序时地、分类地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的簿籍。 会计账簿是联结会计凭证和会计报表的中间环节,是会计报表编制的基础。设置和登记会计账簿作为会计核算的一种专门方法,是会计循环的主要环节,是提供系统、全面的会计信息资料的重要手段。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确保连续系统地反映经济业务,对会计资料起归类整理的作用;2.为编制各种会计报表提供依据;3.考核经营成果,进行业绩评价;4.便于监管企业经济活动。 (二)会计账簿的分类 1.会计账簿可以按照用途进行分为:序时账簿、分类账簿和备查账簿;2.按照外表形式进行分为:订本账簿、活页账簿和卡片式账簿;3.按照账页格式进行分为:三栏式账簿、多栏式账簿和数量金额式账簿。 (三)账簿的设置与登记 序时账簿的格式有普通日记账和特种日记账两种。普通日记账是用来登记全部经济业务的日记账;特种日记账是用来登记某些经常发生的特定类型的经济业务的日记账,包括库存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等。 总分类账是根据总账科目开设的、用来分类登记全部经济业务、提供总括核算资料的账簿;明细分类账是在总分类账簿的基础上,根据二级科目或明细科目设置的、提供明细核算资料的账簿,是总分类账的必要补充。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之间的关系是统驭和被统驭的关系,总分类账户和所属明细分类账户应该平行登记。 账簿记录发生错误,应根据错误发生的具体原因按照会计制度规定的错账更正方法更正。错账更正的方法有:划线更正法、红字更正法、补充登记法和更正分录法。 三、账务处理程序 账务处理程序:是以账簿体系为核心,把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通过一定的记账程序和记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的技术组织程序。 (一)账务处理程序的意义 (二)账务处理程序的原则 (三)账务处理程序的分类 1.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2.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3.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 4.多栏式日记账账务处理程序; 5.日记总账账务处理程序 四、财产清查 财产清查:是指通过实地盘点、核对、查询等方法,确定各项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和债权债务的实际结存数,并与账面结存数核对,以查明账实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 (一)财产清查的意义 1.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保证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可靠;2.保护财产的安全与完整;3.揭示财产物资的使用情况,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挖掘资源潜力,加速资金周转;4.有利于财经纪律和结算纪律的贯彻执行,避免财务舞弊的发生 (二)财产清查的种类 (三)财产清查的一般程序 1.组织准备;2.业务准备;3.实施财产清查;4.财产清查结束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会计凭证?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有什么作用? 2. 什么是会计凭证?试述会计凭证的分类。 3.什么是账簿?账簿的种类、基本内容和登记方法是什么? 4.试述总分类账和明细账之间的关系。 5.更正错账有哪几种基本方法?如何运用? 6.什么是账务处理程序?试述各种账务处理程序的主要特点、工作步骤、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7.什么是财产清查?为什么要进行财产清查? 第四讲 财务管理基本理论 学习重点 本讲重点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的涵义;明确企业财务管理的总体目标和分部目标;货币时间价值的内涵以及表现,终值和现值,单利和复利的计算,年金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后付年金终值和现值的计算。 一、财务管理理论框架 (一)财务管理涵义 1.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企业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活动。 2.资金。资金是企业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物资价值的货币化表现,可以理解为企业资产的货币化表现。 3.财务活动。财务活动是以现金收支为主的企业资金收支活动,包括资金的筹集,资金的投放,资金的运营(生产和销售)和资金的分配四个过程。 4.财务关系。财务关系是企业在组织财务活动中与各方面发生的经济关系,包括企业与其股东的关系,企业与其债权人的关系,企业与其被投资单位的关系,企业与其债务人的关系,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企业与其雇员之间的关系以及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等等。 (二)财务管理的目标 1.整体目标的演变: 资产规模最大化——评价指标:资产规模。 产值最大化——评价指标:收入。 利润最大化——评价指标:利润(净收益)。 股东财富最大化——评价指标:股票市值(资本市场的有效性)。 企业价值最大化——评价指标:企业价值的贴现。 企业价值V=∑nt=1FCFt1(1+i)t 2.分部目标的组成: 筹资活动的目标:合理的筹资额以及较低的资本成本和财务风险。 投资活动的目标:可接受的投资报酬水平和风险水平。 经营活动的目标:资金周转率以及资金使用的安全合理。 分配活动的目标:合理的利润分配活动和长期发展兼顾。 (三)财务管理原则 系统原则;平衡原则;弹性原则;比例原则;优化原则。 (四)财务管理方法 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财务分析 二、财务管理的价值观念 (一)货币(资金)的时间价值 1.货币时间价值的内涵 马克思关于货币时间价值的看法是:只有当货币(资本)投放在生产过程里才会创造出增值额(剩余价值)。 西方经济学关于货币时间价值的解释:忍耐;消费倾向;流动性偏好等等因素。 2.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 单利和复利 终值和现值 复利终值的计算:FVn=PV(1+i)n 复利现值的计算:PV=FVn(1+i)n 年金的分类:后付年金(普通年金);先付年金;延期支付年金;永续年金。 后付年金终值的计算:FVA=A×FVIFA 后付年金现值的计算:PVA=A×PVIFA (二)风险报酬 1.风险报酬的涵义和计算 风险报酬可以理解为投资者因为冒风险进行投资而获得的超出时间价值的那部分报酬。可以以报酬额或报酬率来表示,通常指的是风险报酬率。 期望报酬率的计算:K=∑ni=1KiPi 风险的衡量: 标准差δ=∑(Ki-K)2Pi 标准离差率V=标准差/期望报酬率 风险报酬率=风险报酬系数×标准离差率 投资报酬率=无风险报酬率+风险报酬率 证券投资的风险由可分散风险和不可分散风险组成。证券的风险报酬指的是投资者承担的超出时间价值(无风险报酬率)的那部分报酬,计算证券投资组合的投资报酬率通常有资本资产定价(CAPM)模型。 复习思考题 1.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的涵义是什么?各包括哪些内容? 2.利润最大化目标模式和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模式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谈一谈哪种更适合当前我国的情况。 3.什么是货币的时间价值,应该如何理解货币的时间价值。 4.证券投资组合的风险包括哪些,分别加以说明。 5.什么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试以此模型说明风险和报酬率的关系。 第五讲 对外筹资管理 学习重点 本讲重点掌握企业长期筹资的基本分类,企业对外筹资的渠道与方式,以及渠道与方式的配合;重点了解普通股筹资方式,债券筹资方式,银行借款筹资方式,认识和了解优先股,可转债以及认股权证的筹资方式;理解资本成本的构成,种类和作用,经营杠杆、财务杠杆和联合杠杆的涵义,了解资本理论相关理论观点。 一、筹资基本理论 (一)筹资动机与原则 1.企业筹资动机 扩张性动机;调整性动机;混合性动机 2.企业筹资的原则 效益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合法性原则 3.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 筹资渠道:政府财政资本;银行信贷资本;非银行金融机构资本;其他法人资本;民间资本;企业内部资本;国外和港澳台资本。 筹资方式:吸收投入资本筹资;发行股票筹资;发行债券筹资;发行商业本票筹资;银行借款筹资;商业信用筹资;租赁筹资。 (二)筹资类型的划分 1.按照属性的划分:股权资本和债权资本 2.按照期限的不同划分:长期资本和短期资本 3.按照资本来源范围划分:内部筹资和外部筹资 4.按照是否通过银行金融中介实现划分:直接筹资和间接筹资 (三)企业筹资的外部环境 1.金融环境——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政策 2.经济环境——宏观经济政策;物价变动;经济周期 3.法律环境 4.资本成本 (四)筹资数量的确定 二、长期筹资方式 (一)股权筹资方式 1.吸收投入资本筹资 适用于非股份制企业的其他类型企业筹集资本,包括:个人独资企业,个人合伙企业和国有独资企业三种企业组织形式。 2.发行普通股筹资 发行普通股的形式和种类:普通股和优先股;A股,B股等。 股票的发行方式和推销方式:有偿增资(直接公募发行和间接公募发行);无偿增资(无偿交付,股票派息和股票分割);有偿无偿并行。股票的推销方式包括:自销方式;委托销售方式(包销和代销)。 股票的发行定价方式包括:固定价格和累积订单方式,其中我国主要使用固定价格方式,主要依据公司的每股税后利润以及市盈率等指标。 3.企业内部利润留存 (二)债权筹资方式 1.发行债券筹资 债券的种类:记名债券和不记名债券;信用债券和抵押债券;固定利息债券和浮动利息债券。 债券的发行方式和价格:发行方式可分为公募和私募,发行价格的制定有平价发行、溢价发行和折价发行。 债券的信用评级包括:标准普尔(AAA BBB……)和穆迪(Aaa Baa……)等机构的评级标准。 2.长期借款筹资 长期借款种类:政策性银行贷款和商业性银行贷款以及其他金融机构贷款;信用贷款和抵押贷款。 信用条件:授信额度;周转信贷协议;补偿性贷款;贴现贷款等。 3.融资租赁 租赁的种类:直接租赁;售后租回;杠杆租赁 (三)混合筹资方式 1.发行优先股;2.发行可转换股票债券;3.认股权证 三、长期筹资决策 (一)资本成本 1.资本成本的概念和构成 资本成本——企业筹集和使用资本而付出的代价,资本成本通常包括: 用资费用:企业在生产经营和对外投资中使用资本而承担的费用。如:股息、利息等,属于经常性费用,虽使用资本的数量变化而变化,属于变动性资本成本。 筹资费用:企业在筹集资本活动中付出的代价。如手续费、发行费、佣金等等,属于一次性支付的固定性资本成本,可以从筹资额中扣除。 2.个别资本成本的计算 长期债权资本成本率:K=I(1-T)L(1-F) 股权资本成本率:根据股利贴现模型P=∑∞t=1D(1+K)t可得固定股利政策的资本成本率:K=DP 综合资本成本率:Kw=∑nj=1KjWj 3.边际资本成本的涵义与应用 (二)杠杆利益与风险 1.营业杠杆的涵义和计算;2.财务杠杆的涵义和计算;3.联合杠杆的涵义和计算 (三)资本结构理论 1.传统资本结构理论;2.MM资本结构理论;3.新的资本结构理论 (四)资本结构决策 1.资本成本比较法;2.每股利润比较法;3.公司价值比较法 复习思考题 1.直接筹资和间接筹资的涵义、内容以及它们的区别。 2.股权资本与债权资本的各自构成和特性。 3.发行普通股筹资的优缺点。 4.发行债券筹资的优缺点。 5.资本结构的内容和意义。 6.发行可转换债券的优缺点。 7.试论述资本成本的作用。 第六讲 投资管理 学习重点 本讲重点学习和掌握:长期投资的分类和作用,固定资产投资的特点和决策;净现值法,内部报酬率法以及获利指数法的评价过程以及评价特点,具体固定资产投资活动中,投资评价指标的使用;企业对外投资的分类,有价证券的种类和构成,了解证券投资组合相关理论。 一、长期投资基本理论 (一)企业投资概述 1.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2.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3.对内投资与对外投资 (二)投资环境分析 1.投资的一般环境 经济体制,经济运行状况,经济周期,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政治形势,文化因素。 2.投资的相关环境 相关市场,相关资源,相关技术,相关地理环境,相关基础设施,相关政策优惠,其他相关条件。 3.投资环境评价 调查判断法,加权评分法,汇总评分法。 (三)投资额的预测 1.对内投资额预测 逐项测算法,单位生产能力估算法,装置能力指数法。 2.对外投资额预测 二、对内长期投资 (一)固定资产投资概述 (略) (二)投资决策指标 1.现金流量的构成和计算 固定资产投资现金流量由三部分组成: a 初始现金流量——包括投在项目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以及其他方面的构成的现金支出,也包括原固定资产的变价收入。 b营业现金流量——包括项目在运营期每期的营业收入扣减付现成本和所得税之后的剩余,等于每期税后净利润加上折旧。 c 终结现金流量——包括项目固定资产的残值或变价收入,项目土地变价收入等。 营业年现金流量=年度税后净利润+年度折旧 2.非贴现现金流量评价指标 (1) 投资回收期(payback period, 简称PP),相等的年度净现金流量的回收期计算: 投资回收期=原始投资额 / 每年净现金流量(NCF) (2) 平均报酬率(average rate of return, 简称ARR)计算: 平均报酬率=平均年度净现金流量/初始投资额 3.贴现现金流量评价指标 (1)净现值(net present value, 简称NPV)的计算: 净现值(NPV)=未来报酬的总现值-初始投资额 =∑nt=1NCFt(1+k)t-C (2)内部报酬率(internal rate of return, 简称IRR)的计算: 当∑nt=1NCFt(1+k)t-C=0的时候,该项目的报酬率,是该项目的真实报酬率,用插值法计算。 (3)获利指数(profitability index, 简称PI)的计算: 获利指数(PI)=∑nt=1NCFt(1+k)t÷C 4.投资决策指标的比较 净现值通常和其他两种评价方法的结论相同,当投资规模不同以及现金流量发生时间不同时会产生差异,通常净现值评价优于其他两种,实践中采用净现值评价的更加普遍。 (三)投资决策指标的应用 1.固定资产更新决策;2.资本限量决策;3.投资开发时机决策;4.投资期决策 (四)风险投资决策分析 1.按风险调整贴现率;2.按风险调整贴现现金流量。 三、对外长期投资 (一)对外投资的特点与原则 特点:投资对象多样化,决策程序复杂;投资收益和风险差距较大;投资变现能力差别较大;投资回收的时间和方式差别较大。 原则:效益型原则;安全性原则;流动性原则;整体性原则。 (二)对外直接投资 1.合资经营方式;2.合作经营方式;3.购并控股方式。 (三)对外证券投资 1.债券;2.股票;3.投资基金 (四)证券投资组合 1.马可威茨的证券投资组合理论 2.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和套利定价模型(APT) 复习思考题 1.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是如何构成的,为什么采用现金流量评价投资决策? 2.为什么贴现现金流量指标比非贴现现金流量指标更为合理? 3.什么是投资基金?它与股票债券的有什么区别? 4.债券投资的风险包括那两个类型,各有什么内容。 5.请具体说明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都有哪些? 第七讲 财务报告的阅读 学习重点 通过本讲的学习使学员重点掌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作用、结构及理论基础,重点掌握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各项目的含义、阅读方法;理解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之间的关系。 一、财务报告的意义和种类 财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一)财务报告的意义 1.有助于投资者和债权人进行合理决策;2.有助于评价和预测未来的现金流量;3.能够反映企业管理人员的经济责任;4.有助于公司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5.有助于政府和管理部门进行宏观管理。 (二)财务报告的种类 1.财务报告的组成: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2.会计报表的组成: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变动表以及附注。 3.会计报表的分类: (1)按照报表反映的经济内容不同分为: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 (2)按照报表反映的时间长短分为:月报、季报、年报。 (3)按照报表反映的资金运动状态不同分为:静态报表和动态报表。 (4)按照报表的编制单位不同分为:单位会计报表和汇总会计报表。 (5)按照报表编报的范围不同分为:独立会计报表和合并会计报表。 (6)按照报表的报送对象不同分为:内部报表和对外公开报表。 二、资产负债表 (一)资产负债表概述 1.概念 资产负债表是指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 2.资产负债表的作用 (1)可以了解公司所掌握的经济资源及这些资源的分布与结构;(2)可以了解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3)可以了解公司的资本结构及长期偿债能力;(4)可以了解公司的财务弹性;(5)可以预测公司未来财务状况的发展趋势。 (二)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及各项目的含义 1.资产负债表的结构 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是指资产负债表的构成部分以及各构成项目的排列规则。 资产负债表由表首、正表和附注三部分组成。 2.资产各项目的含义及质量分析 ⑴流动资产; ⑵非流动资产 3.负债各项目的含义及质量分析 ⑴流动负债; ⑵非流动负债 4.所有者权益各项目的含义及质量分析 三、利润表 (一)利润表概述 1.概念 利润表是指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 2.利润表的作用 (1)可以分析判断企业的经营成果;(2)用于考核管理当局的绩效;(3)有助于企业管理人员作出经营决策。 (二)损益表的结构及各项目的含义 1.损益表的结构 2.利润各项目的含义及质量分析 ⑴营业收入; ⑵营业成本; ⑶营业费用; ⑷期间费用; ⑸投资收益; ⑹营业外收支净额 四、现金流量表 (一)现金流量表概述 1.概念 现金流量表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报表。 2.现金流量表的作用 (1)可以掌握现金流动的信息,搞好资金调度,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2)现金流量信息是政府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对公司进行监管的重要依据。(3)通过现金流量表所提供的信息,公司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可以了解如何使用现金以及将来生成现金的能力。 (二)现金流量表的结构及各项目的含义 1.现金流量表的结构 2.现金流量表各项目的含义及质量分析 ⑴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项目;⑵经营活动现金流出项目;⑶投资活动现金流入项目;⑷投资活动现金流出项目;⑸筹资活动现金流入项目;⑹筹资活动现金流出项目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资产负债表?其作用合局限性是什么? 2.什么是利润表?其作用是什么? 3.什么是现金流量表?其作用是什么? 4.简述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之间的关系。 第八讲 财务分析 学习重点 通过本讲的学习,使学员了解财务分析的主体和目的、内容和基本依据,在此基础上熟练掌握偿债能力评价、营运能力评价、盈利能力评价的基本指标及其应用;重点是熟练掌握偿债能力评价、营运能力评价、盈利能力评价基本指标的计算和应用,难点在于如何综合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即灵活应用综合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 一、财务分析的目的和方法 财务分析是根据企业会计部门提供的会计报表等资料,按着一定的程序,运用一定的方法,计算出一系列评价指标并据以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过程。 (一)财务分析的目的 1.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2.评价企业的营运能力;3.评价企业的获利能力;4.评价企业的发展趋势 (二)财务分析的方法 1.比较分析法 ⑴绝对数比较; ⑵相对数比较 2.百分比分析法 ⑴结构百分比分析法; ⑵变动百分比分析法 3.比率分析法; 4.趋势分析法; 5.因素分析法 二、偿债能力的分析 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各种到期债务的能力。 (一)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1.流动比率; 2.速动比率; 3.现金比率; 4.现金流量比率; 5.到期债务本息偿付比率 (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1.资产负债率; 2.股东权益比率与权益乘数; 3.产权比率与有形净值债务率; 4.偿债保障比率; 5.利息保障倍数与现金利息保障倍数 (三)影响企业偿债能力的其他因素 1.或有负债; 2.担保责任; 3.租赁活动 4.可动用的银行贷款指标 三、营运能力分析 1.应收账款周转率; 2.存货周转率; 3.流动资产周转率; 4.固定资产周转率; 5.总资产周转率 四、盈利能力分析 1.资产报酬率; 2.股东权益报酬率; 3.销售毛利率与销售净利率; 4.成本费用利润率; 5.每股利润与每股现金流量; 6.每股股利与股利发放率; 7.每股净资产;8.市盈率 五、企业财务状况的综合分析 1.趋势分析法;2.财务比率综合评分法;3.杜邦分析法 复习思考题 1.试述财务分析的目的是什么? 2.评价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财务指标有哪些? 3.评价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财务指标有哪些? 4.评价企业营运能力的财务指标有哪些? 5.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财务指标有哪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