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4-09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自考复习专题 中外新闻作品分析复习资料
中外新闻作品分析复习资料 中外新闻作品分析-中外新闻作品分析 内容仅供参考 问答题部分 1. 为什么研究新闻作品必须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2. 为什么新闻作品研究者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3. 对改革开放以来,新闻报道在形式和内容上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新创造、应该本着什么原则进 行研究? 4.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5. 为什么研究新闻作品应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6. 怎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 7. 为什么在评析新闻作品时,首先要从政治上,对它做出评析? 8. 什么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本源观”?为什么必须坚持这个观念? 9. 什么是新闻的真实性? 10. 解释“新闻”之“新”的含义? 11. 怎样理解新闻的重要性? 12. 怎样在新闻中体现“新闻必须用事实说话”? 13. 新闻语言的特点是什么? 14. 什么是新闻作品结构? 15. 怎样看待改革开放以来新闻写作的发展变化? 16. 研究新闻作品为什么要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 17. 怎样联系时代背景研究新闻作品? 18. 你怎样理解时代对新闻作品的形式上的影响?(举例) 新闻文体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阅读心理和阅读习惯, 对新闻文体有不同的要求。 例如导语,在近代报刊创立之初,消息没有什么特殊的结构形式,只是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将新闻事 实记录下来,这样,最终要、最新鲜、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的布道突出。到 19 世纪中期,美国爆发南北战 争,人们急于了解瞬息万变的战争情况,许多报纸为了抢发新闻,争取读者,争取利用电报发稿,把主要 新闻事实放在开头部分,快速传播出去,于是出现了导语。早期的导语,时、地、人、事、因要素俱全被 称为第一代导语。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节奏的加快,20 世纪 30 年代后,又出现了突出最有新闻价值, 最能激起人们兴趣的部分要素的第二代导语。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新闻写作突破了“倒金字塔”式的结构, 向自由式、灵活多样的形式发展,导语也越来越多样,出现了间接导语、退缓式导语、复合式导语等许多 新形式。 以通讯为例,19 世纪 30 年代,我国境内开始有了近代中文报纸。早期报纸上以传递信息为主的“报道”,大 都是几十字、百把字的短稿,采取客观的口吻,简短概括的介绍人物和事件,极少有详尽的文字叙述,似 今天的简讯之类。随着社会对信息日益增长的需要,人们对那些重大事件、有趣见闻等,已不满足于简略 的报道,而要求有详尽的记述,因而逐渐出现了通讯这种体裁。早期的通讯以纪实性通讯和旅游考察通讯 居多,后来人物通讯和故事通讯也大量出现。50 年代大量出现工作通讯和深度报道。 19. 以通讯这种文体的变化为例,谈谈文体变化与时代需求的关系? (举例) 以通讯为例,19 世纪 30 年代,我国境内开始有了近代中文报纸。早期报纸上以传递信息为主的“报道”,大 都是几十字、百把字的短稿,采取客观的口吻,简短概括的介绍人物和事件,极少有详尽的文字叙述,似 今天的简讯之类。随着社会对信息日益增长的需要,人们对那些重大事件、有趣见闻等,已不满足于简略 的报道,而要求有详尽的记述,因而逐渐出现了通讯这种体裁。早期的通讯以纪实性通讯和旅游考察通讯 居多,后来人物通讯和故事通讯也大量出现。50 年代大量出现工作通讯和深度报道。 20. 为什么要把新闻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考察? 一篇新闻作品,从采集、制作到面向社会公开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好坏优劣,既受内部构 成因素(如题材内容、表现形式等)的影响和制约,也受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在实事求是 地研究新闻作品本身的同时,拓宽思维空间,把视野扩展到与之有关的其他方面,如采制者、采写过程、 传播效果等,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加以考察,是完全必要的。 21. 什么是研究新闻作品的宏观、微观把握? 在这个整体系统中,新闻作品是研究的中心和主体;而新闻作品本身又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一篇新闻 作品,它的内容与形式,局部与整体,局部与局部,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研 究新闻作品,既要胸怀全局,从作品的整体上考察它的思想内容和总倾向,又要深入剖析其各个局部,揭 示它们是如何为表现整体的内容和全局的主旨服务的。这就是研究新闻作品过程中的宏观和微观把握的问 题,只有这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准确而又深刻地把握其整体功能和社会效果,评判其得失优劣。 22. 研究新闻作品为什么还需了解作者?(举例) 新闻作品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作者的头脑,经作者制作加工而成的精神产品,它不可避免地要打上作者的 烙印。作者的政治度、思想观点、生活阅历、业务修养,乃至他的兴趣爱好等,都能反映在作品中。尽可 能多地认识作者,尽可能深入地了解其采写实践,对全面深刻地研究新闻作品是大有裨益的。 例如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桀骜不驯、藐视权贵的个性和永不满足的的进取精神,她在每次采访前 都做认真、细致、严谨的准备工作,因此能够面对众多世界政治风云人物,不卑不亢,主动进击,写出一 篇篇独树一帜的政治访问记。 23. 研究新闻作品为什么还要考察它的客观传播效果? 因为新闻作品不是藏诸名山、束之高阁的古玩字画,不是象牙塔中的玩赏品。它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同时 有迅速及时地反作用于社会生活,影响人们的社会时间,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所以,评价一篇新闻作品 的好坏优劣,应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充分重视它的客观传播效果。 24. 考察新闻客观效果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研究者在考察作品的社会效果是,要有大局意识、全局观念,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考虑到各种 不同情况,顾及到社会效果的各个方面,既要充分重视其主要方面,又不忽视其次要方面,多作分析、比 较、衡量,以求得客观公正的评价。 25.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何不同? 感性认识阶段,就是通过对新闻作品的阅读,从其形式到内容的直接印象的具体感受阶段。 理性认识阶段,就是对新闻作品的分析、判断的阶段。是感性认识阶段的飞跃、继续和深化。 由此可见,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不同之处在于,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单个性、生动性,而理性认识则具 有抽象性、深刻性、整体性。它主要不是依赖感官,而是依*主体的理论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与概 括、分析与综合、思索与判断,从而达到对作品的深层次理解。 26.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辨证统一表现在哪能些方面? 1)二者是相互渗透,对立统一的心理活动。 2)首先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 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读者对作品的认识序列,是先有感性,然后才发展为理性。 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 3)感性和理性的辨证统一,其次表现于它们相互渗透。 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难免有感性认识的东西。 27. 新闻作品研究过程需要遵循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要遵循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即由个性到共性,再由共性到个性。 28. 新闻作品的个性特点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1) 从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例如:50 年代魏巍的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抓住了志愿军英雄们炽烈的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 (2) 从作品中的人与事的特殊性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例如:华山同志所写的《生命的支柱》就是大胆地叙写了张海迪想自杀的情节及她又如何战胜了悲观的自 我,这一矛盾的特殊性,而被认为是所有报道张海迪的通讯中最成功的一篇。 (3) 从表现形式的求新性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例如:郭玲春同志所写《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的消息,突破了长期以来追悼会消息千篇一律的老套 子,从“新华体”的束缚中解脱了出来,是新闻界公认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消息。 (4) 从作品语言运用的特色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例如:毛泽东同志当年为新华社写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新闻,以其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展现了我军当时渡江的雄伟气势。 29. 新闻作品研究是怎样的思维活动?它的主客观条件是什么? 新闻作品研究是客观作用于主观的特殊的思维活动。不言而喻,它必须要有客观条件——新闻作品,还要 有主观条件——研究者本身的各方面的修养。这就说明,研究新闻作品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 30. 研究新闻作品在思维方式上应注意的几点是什么? (1) 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反对主观地评析作品。 (2) 坚持观察的全面性,反对片面地评析作品。 (3) 坚持观察的深刻性,反对表面地评析作品。 31. 新闻作品研究的思维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思维是人的认识的高级阶段,研究新闻作品的成功与否,往往与所采取的思维形式有密切关系。我们在研 究活动中应采用恰当的有效的思维形式。在此基础上,也应认识和掌握人的思维特色有创造性思维、立体 思维、宏观思维、求异思维等。 32.评析新闻作品为什么要力求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答案同 30 题。 33. 在新闻作品研究中,运用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宏观思维和立体思维有何意义? (1)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敢于提出新见解、新问题的进取性思维方式,它充分体现了人 类思维本身具有的能动性。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特点就是不断探究新情况,研究新问题,使自己不断有新发现。我们在新闻作品研究 中同样离不开创造性思维,以求对新闻作品作出具有独到见解的评析。 (2)立体思维是相对于平面思维而言的。立体思维也叫空间思维或全方位思维。 对于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和探索,力图真实地反映这个事物的整体以及 这个整体和其周围事物构成的立体画面,是立体思维常采用的思维方式。我们在新闻作品研究中,也可运 用立体思维。 (3)宏观思维是指思维突破、超越所观察的事物本身,从更大的时空范围去展开纵向和横向的思索。 当今我们正出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的大潮,正猛烈地冲击着一切旧事物、旧观念、旧习惯。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事物、新观念也应运而生。要善于把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所谓“胸中有 全局,手中有典型”。 (4) 求异思维是一种朝着不同方向,沿着不同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它常常冲破思考的习惯范围,激发 非习惯的联想,从而引出更多深刻的信息。 它往往在一般人觉得不是问题的事物上看出主要问题,往往在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上找出新的答案。我 们在新闻作品研究中可恰当采用求异思维,也能使新闻作品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5)总之,以上几种新的思维方式,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常常相互交*,相互渗透,互为补充,相辅相 成。 34. 评析新闻作品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评析新闻作品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1、 分析新闻作品内容,对其主题进行分析。(怎样分析主题见 35 题) 2、 分析新闻作品形式包括:对新闻结构的分析, 对新闻表现手法的分析,对新闻的语言的分析。(具体解释见 36 题) 35. 如何分析新闻主题? 新闻主题是新闻作品的中心思想,是新闻作品内容的核心。记者认识和提炼新闻事实的思想结晶,是新闻 作品内容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体现。 (1) 分析新闻主题,要注意把握它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意义,看其是否正确和深刻。 (2) 分析新闻主题,还要注意它是否鲜明和集中。 (3) 分析新闻主题,还可以与新闻作品所选择的角度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4) 分析新闻主题,还要注意的是,新闻主题寓于一定的事实之中,通过叙述一定的事实来说明和表现 主题。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它寓理于事,以事明理。 (自己针对每一条举例说明) 36. 怎样分析新闻作品的表现形式? (1) 首先要对新闻结构进行分析。根据新闻作品的具体内容,安排一个既能恰当反映新闻事实,又能充 分显示新闻主题,并易于读者理解的结构形式。 例如《醒来,铜陵!》,全文布局有序,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完整紧凑。通讯先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 最后指明如何解决问题,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紧扣通讯的主题。 (2) 对新闻表现手法的分析 常见的基本表现手法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设置悬念等。 叙述:顺叙、倒叙、插叙 描写:现场描写、人物描写(白描手法)、细节描写 议论抒情不可滥用,要掌握得恰到好处。 说明:对比手法。 (3) 对新闻语言的分析 看它是否准确严谨,是否鲜明生动,是否简练明白。 37. 对新闻作品的综合性分析有哪几种方式? 一是分析同一题材同一体裁的不同新闻作品。 二是分析同一题材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 三是分析某一类专业报道的新闻作品。 四是分析某一位记者的新闻作品。 38. 外国新闻作品常见的报道形式有哪些? 1 消息(电讯)、2 特稿、3 解释性报道、4 调查性报道 39. 简述外国新闻作品的主要写作特点。 1、 注重新闻报道的接近性,拉金读者与新闻的距离,引起读者的关注。 接近性之所以成为新闻价值的要素,归根到底是由于具有接近性的事实同受众厉害相关,引起了他们的注 意和关心,激发起他们的兴趣。 2、 重视使用背景材料,增加新闻作品所揭示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3、 着力将新闻报道写得生动易懂,有现场感,使新闻作品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4、 注重进行式报道,即使将新闻报道出去,对读者较为关心的事件,采用后续报道、跟踪报道等形式, 揭示其发展变化的过程,给读者以完整的印象。 5、 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表现力。 40.为什么要加强新闻研究作者必须有政治素养?政治素养的体现是什么?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党的喉舌,是强有力的舆论工具,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准确全面地宣传党的路 线、方针、政策,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新闻事业的这种性质和作用,常常通过具体的新闻作品体现和发 挥出来。所以,从事新闻作品研究和从事新闻采写一样,都有着鲜明、强烈的政治性。 新闻作品研究者应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在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对党的基本路线,对党和政府 的方针、政策要能深刻领会和掌握,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坚持研究工作的正确方向。 41.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是党性原则?它们的具体体现是什么? 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它贯穿于新闻活动的各个环节。新闻作品研究者必须自觉加强 党性修养,不断增强党性观念。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和马克思注意的革命性、科学性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具体 体现。它要求我们在研究评述新闻作品的时候,政治上,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 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自觉同党中央保持一致,遵循和贯彻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 思想上,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新闻作品进行正确的观察、分析和判断,并作出科学 的结实和阐明;组织上,要服从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新闻宣传工作的纪律。 42.新闻作品研究者为什么要加强理论素养?加强理论素养为什么首先要学习马列主义? 当代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 为什么说理论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政策水平? 为什么说新闻作品研究者要较全面的专业素养?专业素养由哪几方面体现? 对新闻作品研究者来说,掌握和熟悉新闻采写任务知识有何重要意义? 什么是新闻敏感?它表现在哪些方面? 为什么强调新闻工作研究者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 什么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新闻作品研究者应具备哪些基本素养?为什么要具备这些素养? 结合阅读分析新闻作品,阐述新闻作品研究者增强应具备的基本素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填空 1. 新闻作品研究者应当是(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的积极实践者,是社会主义精神和物质文明建设的( 积 极参与者 )和( 捍卫者 ),是中华民族新的时代精神的( 培育者 )。 2. 重要性是新闻价值的( 一个可变 )因素。 3. “尊重事实,如实的陈述事实”,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根据这一要求,应当( 新闻必须用事实说话 )。 4. 越是好的新闻,就越善于在内容上惯彻自己的意见,越是善于在形式上( 隐藏 )自己的意见。 5. 早期的导语,( 时、地、人、事、因 )要素俱全,被称为第一代导语。20 世纪 30 年代,只突出最有新 闻价值,最能激起人们感兴趣的要素是( 第二代导语 )。20 世纪 70 年代,新闻写作突破了“倒金字塔”结 构向自由式,灵活多样的方向发展,出现了( 间接导语 ),( 退缓式导语 )和( 复合式导语 )。 6. 1987 年以来,以联系实际,剖析社会问题和记者理想的思维报道应用而生,如 《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 》, 《关广梅现象》,《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等。 7. 新闻作品中最主要最常见的体裁消息,一般由( 标题 ),( 导语 ),( 主体 ),( 结尾 )组成的。 8. 所谓理性认识阶段就是对新闻作品( 分析 ),( 评判 )的阶段,它是感性认识的( 飞跃 ),( 继续 ) 和( 深化 )。 9. 对新闻作品的实际分析有 2 种错误倾向值得注意, 一种是( 唯理论 ), 另一种是( 经验论 )。 10. 郭春玲的名言是( )。 11. 华山的经验是( 抓住特点,具体地说明特点 )。 12. 穆青说新闻报道要注意( 新闻报道要注意文采 )。 13. 描写的种类有( 人物 ),( 事实情节 ),( 环境现场 )等。 14. 以写作特点来划分,消息可分为( 动态消息、简讯、综合消息、评述性消息、人物消息、特写性消息 ) 等六种。 15. “倒金字塔”结构,既以重要程度,和受众关心程度( 依次递减 )的顺序,( 先主后次)的安排新闻事 实。 16. 调查性报道又称( 揭露性报道 ),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针对某人某事进行的“单项揭丑式”报道 )和 ( 一类是针对某一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的“综合分析式”报道 )。 17. 新闻研究工作者所具备的专业素养( 采、写、编、播、摄、录 )六个。 18. ****1996 年 9 月 26 日视察《人民日报》时指出新闻工作能不能做好,关键在于有一支( 高素质 )的 新闻队伍。 19. 穆青的通讯曾 2 次推动了群众运动。( 60 )年代,学习( 焦裕禄 )的通讯。( 粉碎“四人帮”后 ), 学习( 植棉劳模吴吉昌 )的通讯。 20. 通讯名篇《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采用了( 时空结合 )结构,既( 纵横结合的 )结构形式。 概念解释 1. 新闻本源: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背离事 实,就是失实。 2. 主观与客观:客观是指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的物质世界。主观是指人的意识、精神。 3. 感性认识阶段:所谓感性认识阶段,就是通过对新闻作品的阅读,从其形式到内容的直接印象的具体感 受阶段。 4. 理性认识阶段:所谓理性认识阶段,就是对新闻作品的分析、评判的阶段。它是感性认识阶段的飞跃、 继续和深化。 5. 唯理论:轻视生活,轻视事实,轻视感性经验,不从新闻作品实际出发,而是从条条出发。唯理论者分 析、研究新闻作品时,偏重于理性的挖掘,拘泥于新闻作品的共性特征,不是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研 究新闻作品的成败,甚至于出现断章取义、各取所需的现象。 6. 经验论:轻视新闻写作和研究的规律,否认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定势,认定“新闻无学”, 认为“不学新闻学,照样懂新闻”,把局部的、一知半解的经验当作普遍规律。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方法论、都不能帮助读者正确分析、评价、研究新闻作品。 7. 个性:就是此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独特而又鲜明的特性。个性最突出之处就是它的特殊性、个别性。 8. 共性:就是事物的普遍性、一般性、是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 9. 主观差异性(P28):表现为对同一新闻作品从不同方面去感受和思考,于是做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结 论;而研究者随着主观条件的变化,即使面对同一作品,他的感受、体验也会在不同时期产生比较大的差 异;同一作品在不同时期也会出现“增值”和“贬值”的现象。不同的人对同一新闻作品也有不同的认识和判 断。 10.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敢于提出新见解、新问题的进取性思维方式,它充分体现了 人类思维本身具有的能动性。 11. 宏观思维: 指思维突破、超越所观察的事物本身,从更大的时空范围去展开纵向和横向的思索。 12. 求异思维:是一种朝着不同方向、沿着不同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它常常冲破思考的习惯范围,激发 非习惯的联想,从而引出更多更深刻的信息。 13. 立体思维:相对于平面思维而言的。立体思维也叫空间思维或全方位思维。对于一个认识对象,进行 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和探索。 14. 新闻主题:是新闻作品的中心思想,是新闻作品内容的核心,是记者认识和提炼新闻事实的思想结晶, 是新闻作品内容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体现。 15. 消息:是以简洁的文字,简明扼要的方式及时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是最大量、最经常运用 的一种报道形式。 16. 消息的类别(P56):目前,国内比较通行的是以写作特点来划分,把消息分为动态消息、简讯、综合 消息、评述性消息、人物消息、特写性消息等等。西方新闻界一般将其分为:硬新闻和软新闻。 17. 软新闻:指时效性较弱、重要性不足,而趣味浓厚的报道。 18. 硬新闻:指时效性强、比较重要的事情报道。 19. “倒金字塔”结构:即以重要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顺序,先主后次地安排新闻中的各项事 实。 20. 解释性报道:是西方传统的客观报道发展到 20 世纪初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报道形式,它是在交待了时间、 地点、人物、事件的基础上,重点回答新闻事实为什么会产生及将来如何发展一种报道形式。 21. 西方“特稿”:是西方新闻写作中的一种特殊文体。它是以形象生动的手法,将新闻事件、人物、场景、 气氛等具体、生动地再现出来的报道形式。在广义上西方特稿包括除消息、评论外的所有文章。 22. 政治素养:从事新闻作品研究和从事新闻写作一样,都有着鲜明强烈的政治性,新闻作品研究者应具 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在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对党的基本路线,对党的政府的方针、政策要能深 刻领会和掌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研究工作的正确方向。 23. 理论素养:研究者应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具有较强的分析、判断水平。 24. 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在现实生活中,能迅速地辨别和捕捉事物变动的信息并衡量信息含有的新 闻价值大小的能力。它是新闻工作者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综合的考察和分析判断能力。 25. 新闻语言(P52):总的来说要求:准确、鲜明、生动、简练、明白。一般说来,记叙事实要明快畅达, 写人状物要生动形象,议论说理要精确严密,抒发感情要情真感人。新闻作品中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人物的 特点,要有个性特色。不同的新闻体裁对语言有不同的要求。(准确严谨,鲜明生动,简练明白) 26. 常见的基本表现手法:叙述、描写(现场描写,白描描写,细节描写)、议论、抒情、说明(对比,设 置悬念)等。 27. 现场描写:生动形象,读来仿佛置身于新闻事实的现场院,耳闻目睹那里所发生的具体情景。 28. 细节描写:看起来似乎是细微末节的东西,但经过精心选择,恰当描写,却能细节不细,含蕴丰富, 增强报道的思想性和可能性。 29. 通讯:对重大事件、有趣见闻进行详尽的记述就是通讯。 1) 早期的通讯以纪实性通讯和旅游考察通讯居多。 2) 抗日时期,人物通讯和故事通讯也大量出现。 3) 50 年代,工作通讯逐渐发展繁荣起来。 4) 改革开放以来,以联系实际、剖析社会问题和记者理性思维的深度见长的报道,便应运而生。(深度报 道、纪实性文学和纪实报道。) 30. 设置悬念:有的新闻作品由于所报道的新闻事实较为曲折,或者具有一定的戏剧性,作者在写作时, 从新闻内容的实际出发,在作品中设置悬念,以引起受众的关注和兴趣,然后用事实予以解释,提示结果, 解除悬念。 附录: 全国“好新闻”奖 1980 年, 一等奖《钱被风刮跑以后》 获奖作品 《从邮局看变化》 1986 年, 一等奖《让孩子给打个分吧》 1987 年, 特等奖《关广梅现象》 中国新闻奖 1991 年, 一等奖 《上海证券交易与国际市场接轨》 1994 年, 获奖作品 《菜价追踪》 1996 年, 一等奖 《让世界走向和平》 第一届中国国际新闻奖 -----《美日汽车贸易开始谈判》 作家作品 文中和作品中提到过的作者 (中国,外国) 名人名言---课文中共 10 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