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8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精编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浅析我国古文学史上“三 曹”的诗风》论文
国家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浅析我国古文学史上“三 曹”的诗风 作 者: 学 校: 专 业: 年 级: 学 号. 指导老师: 答辩 日期: 成 绩: 内容摘要 中国文学史上的建安时代,诗文腾踊,呈“云燕蒸蔚,景物灿烂绚丽”之势,其中曹 民父子领导 邺下文人集团,在那个“彬彬之盛”的局面中贡献犹为突出,但三曹诗风,由 于个人气质,人生经历 的不同而各具特色:曹操成“古直悲凉,气韵雄浑”之风;曹丕婉 约清丽之词;曹植则哀而不伤,怨 而不怒,文采气骨兼备。 关键词:曹操 古直悲凉 曹丕 婉约清丽 曹植 文采气骨兼备 内容摘要.............................................................................................................................................. 2 关键词.................................................................................................................................................. 2 一、 曹操——古直悲凉..................................................................................................................... 4 (一)强烈的天下意识和忧患意识..................................................................................................4 (二)“明日之行,若出其中”的诗歌意境..................................................................................5 (三)“古直悲凉,雄浑巷莽”的艺术风格..................................................................................5 二、 曹丕——婉约清丽..................................................................................................................... 6 (一).................................................................................人生苦短,忧伤情思的生命意识6 (二)............................................................................................................ 便娟婉约之风7 三、 曹植——文集气骨兼备............................................................................................................. 8 (一)骨气之商、辞采华茂..............................................................................................................8 (二)哀而不伤,怨而不怒..............................................................................................................9 参考文献:........................................................................................................................................... 10 浅析我国古文学史上“三 曹”的诗风 中国文学史上的建安时代,诗文腾踊,俊才云燕,以“三曹“七子”为中心,形成了 一个“崇文 盛世”。其中,“魏武以相王之尊,雅好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 思以公子之豪,下笔 琳琅”(《文心雕龙时序》)。三曹贡献非常突出,古今评论亦不而足, 今以三曹诗文再做论述。 一、曹操一一古直悲凉 曹操,出身微贱,少时任侠放荡,好权术,喜“刑名之学”,后随袁绍伐董卓,迎献帝, “挟天 子以令诸侯,总揽政治大权,又多才多艺,于戎马径偲之余,不废吟咏”,御军二十 余年,手不舍书, 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文章。 “其”外定武功,内兴文字的 一生表现在诗文之上,必然会呈现大气磅礴之势,古直悲凉之 风,具体表现如下: (-)强烈的天下意识和忧患意识 辗转身世,执著追求和“修己以安百姓”的责任使曹操的诗文中充溢了浓郁强烈的天 下意识和忧 患意识。 曹操终生以平治天下为已任,其压卷之作《短歌行》“对酒当歌”、“叹流光易逝,欲得 贤才以 早建王业"(《古诗赏析》卷八),其中撼动人心之处,不仅在于他生命如露般的忧思, 更在于那山不 厌高,水不厌深的胸怀和周云吐哺,天下归心的抱负,正是有了这样的抱负 才使得曹操生命苦短的悲哀 不再黯淡,也正是有了生命苦短的体认,才使曹操一统天下的 壮怀更显得慷慨激烈,“周云吐哺,天下 归心”是曹操之理想,之追求,之精神写照。《易传》 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斯诸最能表现 能与天地合德认的人生态度,也正是这样若 日月星辰,健运不己,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以下治天下为已 任的强烈的天下意识,才使得 曹操不仅心怀壮志,更道出了气腐儒咂舌之言”,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 当几人称帝,几人 称王”(《让县自明本志令》)。即使在赤壁之战败北转而经营北方,日月迅转,岁 月催年, 老之将至之时,曹操亦慷慨“神虎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析,志在 千 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己。” 曹操又以历史治世人物为楷模,以开创太平世界为终生大志,在他所咏的历史人物之 中,以周西 佰昌,佰夷叔齐为最,“若天命有归,孤其为周文呼?嘈操志在以周文,齐桓 为模,乐在以周公佰乐自 比,求贤若渴,溢于言表。“恩泽广及草木昆虫”(《对酒》),天地 间,人为贵”(《关度山》)标 明他广施的爱心和对人的重视;“立君牧民,为之轨则,省刑 薄赋,贵尚节俭”又体现了他重视人民, 皆突现出曹操“民为邦本,本国邦宁”的强烈的天 下意识。 但在曹操平治天下的人生抱负的背后又隐藏着无限的忧患之情。于外忧国忧民,于内 忧已年寿不 永,而世业难就。 “自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蒿里行》)写尽了汉未战乱所造成的深重灾难;“生 民自遗 一,念之断人肠”(《蒿里行》)表现体恤民情,关怀民疾的民本精神;’年之暮奈何, 时过时来微” (《精烈》)“夜之安得寐,惆怅以自怜”(《秋胡行》)等游仙诗叹桑榆暮景之时, 壮志难酬,功业 未就,忧患之情愈加深刻。 气寺言志”,也正是这些终其一生抱负的强烈的天下意识和忧患意识沉积于胸,情郁于 中,自然 要发之于外,曹操将以天下为巳任的真情真志投注于诗歌创作中,便形成了那些 有血有肉的壮丽诗篇。 (二)“明日之行,若出其中”的诗歌意境 曹操诗歌意象特征为大、壮、古、朴。他写自然景物不屑于一草一木,一花一石,而 于大处着笔, 侧重于自然景物的浑朴与状大,以阔大雄奇之象创造阔大雄奇之境。 他写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以粗疏简练 的笔法, 质朴明快的文字,突现大海吞吐日月的气魄和蕴大含深的性格,曾国藩于《日记 八则》言“阳刚者气势 浩瀚,阴柔者韵味深美,浩瀚者喷礴出之,深美者吞吐出之。”曹诗 正体现了这种喷薄出之,气豪力坚, 博大雄浑的特质,他写高山:T 匕上太行山,艰哉何巍 巍。羊肠坡浩曲,车轮为之摧。”(《若寒行》) 着墨不多,但太行的巍峨陡峻,怪石嶙峋却 跃然纸上。他写草本:“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字里行间深 溢的依然是雄浑北阔之气。真可 谓“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敖器之《月瞿巷诗评》) (三)“古直悲凉,雄浑巷莽”的艺术风格 曹操一生感流离之世,黯民生多艰,怀统一大志,寄瀚墨之情。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 感给其诗以 刚健之气;深沉的忧患意识又给曹诗以凝重之态,悲状之势。《蓬露行》,浩气 奋迈,古直悲凉,音节 词旨,雄姿真朴。”《苦寒行》“取景阔远,写景叙情,苍凉悲壮, 用笔沉郁顿挫,比之《小雅》,更 促数唯米”。(东方树评《蓬露行》综其种种、曹操诗必以 “悲壮雄,古直悲凉”而著称,钟峰曰:“曹 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下》)徐世溥曰: “苍茫浑雄,自有开创之象。”(《榆溪诗话》) 刘熙载亦音:“曹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 (《艺概、诗概》) 观其戎马一生,终其慷慨诗文,曹操以“古直悲凉”之风著称于中国文学史。 二、曹丕一一婉约清丽 建安二十二年,曹丕当立太子,二十五年,废献帝自立魏号,论元黄初,其政治地位 可谓如日中 天,但曹丕自幼博文强识,性好诗文,情思婉约俳恻,颇县诗人云气,且以为“文 章”及,经国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执着“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故有清人沈德潜曰: “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 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其新变主要体现在 两方面: (一)人生苦短,忧伤情思的生命意识 曹操乃乱世枭雄,所抒之情多与历史命运,平定天下的抱负有关,而曹丕却一改乃父 风格,努力 于个人情感的抒发,强烈生命意识的传达。 他敏感多情,于高朋满座的欢宴上,每“乐极哀情来,寥亮摧肝心”(《善哉行》),琴瑟 满堂, 女娥长歌时,又会因“为乐常苦迟”(《大墙上蒿行》)而心悲;日暖花开,各水潺缓 的自然景物,带 给他的却是“月盈则冲,华不再繁”(《凡露蔽日行》)的忧虑。他甚至以为'年 寿有时而尽,荣乐止 乎其事”、“之国"、亦不可避免。这自然是强烈的个人生命体验,生命 意识一一人生苦短,忧伤凄凉 的体现。 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又集中体现在曹丕假游子漂泊,借恩妇之相思所传达出的人生 孤苦飘零, 忧伤凄凉。 游子漂泊在外,孤苦无依,有家难归,深黯世态炎凉,人生冷暖。 《杂诗》云: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彷徨忽已久,白 露沾我裳。 俯视清水波,仰着明月光,天汉国西流,三五正纵横。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 翔,郁郁多悲思,绵绵思 故乡。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问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吴 会非我乡, 安得久溜滞?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游子徘徊于旷野,思乡情绪“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 故乡、 亲人、生命的根,那是漂泊游子孤苦灵魂的归向,但他不能归去,有的只是“问风长 叹息,断绝我中肠 郁之情终无处诉说:“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这种强烈的人生凄 凉情感的体验巳超出了同时代其 他诗人。 与游子愁相应的是恩妇情思,其代表作《燕歌行》其一曰: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 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悚悚思归恋故乡,何在淹留寄他方?贱妾 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 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 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 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草限河梁。该诗被王夫之誉为“倾 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一女子在 不眠的秋夜思念淹留他乡的丈夫,语言清丽, 情思委婉,柔肠百结,深婉感人。 曹丕假征人思妇之鸣的诗与《古诗十九首》不同,《古诗十九首》写游子情思多为切身 感受,而 曹丕身为太子、帝王,其他征人思妇之情如此婉转逼真动人,也从一个侧面反映 出曹丕个人情感的细赋, 诗人气质的浓郁。 曹丕“人生苦短,忧伤凄凉”的个人生命感怀在其它诗中方有鲜明表现,如思念其父之 作《短歌 行》,与其文的《短歌行》同名,但其婉转哀鸣,弓 I 发人生短促的无限喟叹“不悲 身迁移,但悲岁月 驰”。(《清河见挽船土新婚与妻别》),杂言长篇《大墙上蒿行》,大墙上 生蒿,荣会无久时,人生 寿短促,为乐常苦迟。 曹丕诗歌以抒情性代写实性,从对现实的临摹进入到丰富的心灵世界的展示,含蕴深 遂哲思,哀 婉忧伤之情调。 (二)便娟婉约之风 曹丕性情细赋,对人生苦短无常有独特的感怀,又加之善用清词丽句,配以谐和音韵, 表现在诗文 中便多弱小、柔丽的意象。与其文写起伏的高山奔涌的大海,咆哮的狂风相反, 他多写春风秋月,哀草 寒蝉,浮萍细雨,蟋蟀鸳鸯,如,泛泛绿地,中有浮萍。寄身流波, 随风靡轻。芙蓉含芳,菌苔垂荣。 朝采其实,久佩其英”。(《秋湖行》其三)“淳风动秋草, 蟋蟀鸣相随。冽冽寒蝉吟,蝉吟抱枯枝。” (《于清河见挽船土新婚与妻别》)这些重新的意 象,必将构成清丽婉约的意境,形成其独特的便娟婉 约之风。 但平治天下,建功立业的英雄之气代替文士之气在曹丕身上亦有体现,在《艳歌何尝 行》中他借 荡子妻之口指出:“舍我高殿,何为泥中?在昔周武,爱暨公旦,载主而征,救 民深炭。彼此一时,唯 天所赞。我独何人,能不清乱? ”其不畏艰难,昂扬奋发,救民于水 火之中的热忱不减乃父。但纵其 诗文,情感细赋的文人气质,强烈的生命意识,又善清丽 之词,其诗风一改乃父悲壮之气,便娟而婉约。 三、曹植一文集气骨兼备 曹植诗文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这与其异乎寻常的政治遭遇有着有 不可割舍的 联系。 曹植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深得曹操赏爱,又“生乎乱,长乎军”(《陈审举表》)自幼 树立“戳 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与杨德祖书》)的政治抱负,几 欲被立为太子,所 以其前期诗歌多歌唱其理想抱负,洋溢乐观浪漫情调,但单尔不凡的才 华,贵公子的优裕生活和曹操的 宠爱又使他恃才傲物,任性而行,不自雕励,终而失宠。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任魏王,诛 杀曹植心腹丁仪兄弟,曹植更是:“号则之易, 居实三迁。连遇瘠土,衣食不继”(《迁都赋序》), 巨大的政治变动,不幸的政治遭遇不仅 对曹植其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其诗文也产生了不同寻常的影 响,壮志难酬的激愤,理 想与现实的矛盾占据了他后期诗歌的主要内容,正可谓人生拂郁,境地相逼, 波然悲云,,音 生于心二 (一)骨气之商、辞采华茂 曹植的诗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其前后期诗歌内容不 同,但慷慨 精神贯穿其中,他的诗哥充满了追求和平,富有气势力量,表现出鲜明的个性 特征,形成了,滑气夯商” 的面;同时他在建安文人中又最讲究艺术表现,其诗歌不仅吸收 汉乐府民歌的养料和汉末文人培诗的成 就,更努力在艺术上进行自己的创造和发展,其诗 语言华丽精炼,声色浏亮和美,描写工整细致,警句 频频,达到了风骨与文采的完善结合, 确如锤蛛《诗品》所言,膏气夯商,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 文质。” 曹操与曹植的诗中都充满了阳刚之气,刚健挺拔,通脱俊爽,但其两者呈现的风貌不 同,曹操以 相王之尊,“挟天子以令诸侯”具有强烈的天下意识和忧患意识,其诗于雄深之 中更有老劲,而曹植则 不然,正如敖器之云:“曹子建如三河少年,风流白赏”。他以公子 之豪,怀,戳力上国,流惠下民” 之志,才思敏捷,下笔琳琅,风流倜傥,洒脱不群,溢射 出少壮气派和青春活力。 其笔下屡屡出现传奇英雄——游侠少年。《白马篇》中幽并游侠,少小离乡,扬声边垂, 骑射超人, 勇猛无敌;《野田黄雀行》中路见不平,“拔剑捎写网”的少年;《暇萌篇》中“抚 剑而雷音,猛气纵横浮”的壮士,即使在《赠白马王彪》中沉郁低回之处,亦有“鸦枭鸣衡 辘,豺狼当 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的怒喊和“大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豪言, 又有《各都篇》中写 骑射:“驰聘未能学,双兔过我前,揽弓捷鸣锚,长驱上南山。左挽因 右发,一纵两禽连,余巧未及展, 仰手接飞莺。”其意象意骤、紧密,实现了出雄夯之势, 可谓气骨之商。 曹植诗歌与曹操诗的质朴、悲凉,曹丕诗的婉约迥异,其语言奇警。,词采华茂”。其 中“秋兰 被长坂,朱华昌绿地。潜鱼跃清波,好鸟鸣商技。”(《公宴》)前两句写静,突出 颜色上的对比;后 两句写动,突出声音上的对比,动静相对,声色互补,美妙和谐。而“捐 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度夫志 四海,万里犹比邻,又警居百出,情理兼备,词采华茂,风 骨凛然。 (二)哀而不伤,怨而不怒 处身世积离的建安时代,又遭受“自谓终天路,忽然下沉泉(《吁嗟篇》)之变故,饱尝 人生坎 坷,体验生命旷世的孤独,故曹植诗歌继乃父之“悲”,承乃兄之“忧”,充满了“怨怒”, “太息将 何为?天命与我违! ”“人生处一世,忽若朝露唏。”(《赠自马王彪》哀人生苦短, 命运无常,处 身悲惨;“高树多悲风,海水杨其波”(《野田黄雀行》)“苍蝇涧白黑,谗巧令 亲疏”(《赠自马王 彪》)怨世事不公,骨肉相残,小人多奸。 但曹值诗歌的“哀怨”之情却做到了《诗经》“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庄雅。 “哀而不伤”之情渗透于诗作之中,那些“忧怀从中来”的弃妇诗莫不怀着美好的期望, 企求其 夫有朝一日良心觉醒,故不堕入消沉,绝望之境。其昂扬向上,自强不息的言志之 作与超旷逍遥,睥睨 万物的游仙工作都能充分体现曹植的“不伤”之情。 “怨而不怒”、柔孜厚”,曹植尝自云:“欢怨非贞则,中和诚可径”,千古绝唱《美女 篇》中 用大量笔墨极写环境之雅,服饰之丽,容颜之美,门第之商,以此来反衬美女“盛年 房室”之哀,怨情 流溢,但直接抒写之时又“怨而不怒”;《士哀》中“君行逾十年,孤妾常孤 栖”、“愿为西南风,长 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将何依? ”荡子出十载,大妇会面遥遥 无期、思妇无限愁思,悲叹皆在 期间,但贞心不改,怨而不怒,甘愿化一缕清风,长驱万 里,入君之怀,曹植借弃妇之口吐露怨怒之情、 但怨而不怒。 览曹植诗文,其诗歌现《诗径》“哀而不伤”之庄雅,蕴《楚辞》窈窕深邃之奇谪,承 汉乐府写实 之笔力,留《古诗十九》悲远之情调,文采气骨兼备。锤蛛《诗品》有言:“陈 思之于文章也”,譬人 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有 Mffio 谢灵运亦 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 八斗”,可见其贡献之大。 综上所述,心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便才”的建安时代,“三曹”对诗歌的贡献非常突出, 自用乐府 古题写时事的曹操起、经营丕、至曹植、文坛诗歌由主叙事而渐趋于主抒情,语 言亦由质朴转问词藻的 华美,为文人五言诗成熟之是时,但“三曹”毕竟诗风各异:曹操 善古直悲凉,曹丕多便婉约清丽之词, 曹植文采气骨兼备。需说明,“三曹”之别,决不仅 限于诗文之上。 参考文献: 1. 袁行需.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孙明君.三曹与中国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6 3.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4. 李洲泉.三曹诗歌的意象与风格[J].北方论丛 2018. 4 5. 胡明.关于三曹的评价问题[J].文学评论 2018. 5 6. 卢佑诚.曹丕文学价值观新论[J].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 2018. 3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