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阅读与写作基础》阅读与分析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06)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精选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阅读与写作基础》阅读与分析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06)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阅读与写作基础(1)》阅读与分析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06) 盗传必究 阅读与分析题 1.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泮、镐、零、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 农夫渔父 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 兹丘之遭也。-《钻 觎潭西小丘记》 1)解释下列选段中的词语。(每词 2 分,共 10 分) 贵: 日: 陋: 贾: 以: 2)翻译划线句子。(5 分) 3)作者最后何以要“贺”小丘? (5 分) 答:1)解释下列选段中的词语。(每词 2 分,共 10 分) 贵:以……为贵 日:每日 陋:看不起贾:价 以:用来 2)翻译划线句子。(5 分) 把它写在石上,是用此来祝贺这个小丘的遭遇。 3)作者最后何以要“贺”小丘? (5 分) 小丘遭遇与己类似,贺小丘之遇是反衬自己的不遇和冷落伤怀,这是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 2.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么爱?我说不出。在我想 作一件讨她 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 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 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 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 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 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 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靖蜒一直到 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 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 出而已。一一《想北平》 1)这一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2 分) 2)作者爱北平,却为什么说不出对北平的爱?(8 分) 答:1)这一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2 分) 抒情。 2)作者爱北平,却为什么说不出对北平的爱?(8 分) 因为作者对北平的爱是一种整体的感觉,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与心灵相粘合 的。”这 说明作者对 北平的爱之深,是爱在心里,是最诚挚的爱,是一种心情和感情。所以,作者 说:“言语是 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 因为,毕竟语言是理性的,而感情,是超越于语言的功能的。虽然说不出,,但是 还是想说,所以作者再把北平和欧 洲名城作比较,显示了北平独特的美,即质朴。由质朴再进一步以平民 的感情写北平花、果、菜的新鲜、便宜可爱, 抒发了对北平不可遏止的思念热爱之情。 1.夜 58 而出.见幸伯日广奉•肾围却,郑既也亡矣.若亡却而有益「君,敢以烦执事,越 . 国以邮址知 M 炳也.偷用亡却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邛以为 fc.行李之往 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言.且君尝为肾君赐矣.许“件•瑕.初济而夕设版埠.君之所知也.夫 晋何厌之牝既东封蔑•乂欲曲其西月.若不嵋堂.将焉取之?阙秦以利音.唯壮图之 —左侍•烛之武退奈师, (1) 解释下列选段中的词语。(每词 2 分,共 10 分) 既: 鄙: 陪: 为: 厌: (2) 翻译划线句子。(5 分) (3) 烛之武退秦师的关键是什么?(5 分) 答:解释下列选段中的词语。(每词 2 分,共 10 分) (1) 既:已经鄙:作边疆陪:倍,加倍(增加)为:被(作为)厌:满足 (2) 翻译划线句子。(5 分) 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获取(满足)? (3) 烛之武退秦师的关键是能从对方的立场出发,紧扣“利害”二字,让对方确实感到帮助晋国攻打 郑国是 得不偿失的愚蠢行为,所以能让秦穆公重新审时度势,最终作出撤军的决定。(5 分) 4. 我心中似乎极其混乱,我想我的混乱是不合理的。我的脚正踏到十七年前所躺卧的泥堤上,一颗 心跳跃着, 勉强按捺也不能约束自己。可是,过去的,有谁人能拦住不让它过去,又有谁能制止不许它再 来?时间使我的心在各 种变动人事上感受了点分量不同的压力,我得沉默,得忍受。再过十七年,安知道 我不再到这小城中来?世界虽极广 大,人可总像近于一种宿命,给限制着在一定范围内,经验到他的过去 相熟的事情。 为了这再来的春天,我有点忧郁,有点寂寞。黑暗河而起了缥缈快乐的橹歌。河中心一只商船正想靠 码头停泊。 歌声在黑暗中流动,从歌声里我俨然彻悟了甚么。我明白我不应当翻阅历史,温习历史,。在 历史面前,谁人能够不 感惆怅? 但我这次回来为的是甚么?自己询问自己,我笑了。我还愿意再活十七年,重来看看我能看到难于想 (1) 文中,作者说“时间使我的心在各种变动人事上感受了点分量不同的压力",在具体指的是什么? (5 分) 一 (2) 文中的橹歌曾多次出现,它象征了什么?(5 分) 答:(1)作者从当年的老伴命运中发现了人类命运的无常和时间轮回的残酷。老伴之一的沈万林死得 偶然和意 外,而老伴赵开明曾是那么伶俐勇敢,也终究抵不过时间的无情流逝,已被所谓的现代文明的“鸦 片烟”毁去了形貌 和活力,“简直可以说是一个老人了”而旦健忘,而他正青春年少的女儿简直就是她母 亲的翻版。(5 分) (2) “橹歌”贯穿全文,象征着湘西的健康与活力,象征了健康、自然、新鲜活泼、充满生命力的湘 西人民 的优秀品德。作者的希望是在橹歌声中,重塑家乡民族品德,是以家乡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作依托的。 (5 分) 5. 孤闻介推之避晋封,申胥之逃楚赏,未尝不舍书而叹,有以自省也。奉国威灵,仗钺征伐,推弱 以克强,处 小而禽大,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谓天助汉 室,非人力也。然封兼 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 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 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一一《让县自明本志令》 1)解释下列选段中的词语。(每词 2 分,共 10 分) 以: 推: 禽: 济: 但: 2)翻译划线句子。(5 分) 3)曹操举介子推申胥为例的目的是什么?(5 分) 答:1)解释下列选段中的词语。(每词 2 分,共 10 分) 以:用推:守,自处禽:同“擒”,擒拿济:成功但:只 2)我听说介子推逃避晋王的封赏,中胥逃避楚王的封赏,没有过不放下书而感叹的,有用(他们的事 迹)来反 省自己。(5 分) 3)举介之推与中包胥为例是因为这两人都是功成而不受赏,显示出其廉洁谦让的品德,曹操要“让县” ——推 辞汉献帝封赏给他的邑土,所以举这些人以自比、明志。(5 分) 6. 《山海经》上就记载着一种名叫“刑天”的怪物。他没有了能想的头,却还活着,“以乳为目,以 脐为口”, 一一这一点想得很周到,否则他怎么看,怎么吃呢,一一实在是很值得奉为师法的。假使我们 的国民都能这样,阔人 又何等安全快乐?但他又“执干戚而舞”,则似乎还是死也不肯安分,和我那专为 阔人图便利而设的理想底好国民又 不同。陶潜先生又有诗道:“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连这位貌似旷 达的老隐士也这么说,可见无头也会仍有猛 志,阔人的天下一时总怕难得太平的了。 ——《春末闲谈》 象的一切。 《老伴》 1)作者引用陶潜“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有何意义?(4 分) 2)联系全文,请概括《春末闲谈》一文的思想。(6 分) 答:1)表明了刑天无头仍有反抗的猛志,歌颂被统治者至死不屈、战斗不息的精神,也说明统治阶级 的麻痹术 注定要失败。(4 分) 2)文章分析了治人者和被治者的矛盾,对封建专制主义及其治人术以及实际发挥的是麻痹反抗的神经 的主张作 了剖析和辛辣嘲讽,深刻论证了一切统治方法的“麻痹术”实质及其“不能十分奏效”,热烈歌 颂了人民的斗争精神, 体现出“五四”运动高潮之后,二十年代初知识阶层的思想分化和斗争,鲁迅艰难 求索的思想处境和社会行动。(6 分) 7. 佚之狐言于郑伯日:“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臼:“臣之壮也,犹不如 人;今 老矣,无能为也矣。”公日:“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一一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1) 解释下列选段中的词语。(每词 2 分,共 10 分) 于: 使: 今: 为: 是: (2) 翻译划线句子。(5 分) (3) 结合选文,具体说明对话描写在文中的作用。(5 分) 答:解释下列选段中的词语。(每词 2 分,共 10 分) (1) 于:对于,向使:派遣今:现在为:做是;这 (2) 翻译划线句子。(5 分) (佚之狐)推辞说:臣下(我)在壮年时,还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没有能力做什么了。 (3) 要点;①刻画人物形象;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③褒贬人物。(5 分) 8。乌鸦的故事:上帝要拣最美丽的鸟做禽类的王,乌鸦把孔雀的长毛披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 帝面前去应 选,果然为上帝挑中;其他鸟类大怒,把它插上的毛羽都扯下来,依然现出乌鸦的本相。这就 是说:披着长头发的, 未必就真是艺术家;反过来说,秃顶无发的人当然未必是学者或思想家,寸草也不 生的头脑,你想还会产生什么旁的 东西?这个寓言也不就此结束,这只乌鸦借来的羽毛全给人家拔去,现 了原形,老羞成怒,提议索性大家把自己天生 的毛羽也拔个干净,到那肘候,大家光着身子,看真正的孔 雀、天鹅等跟乌鸦有何分别。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 (1)作者以何方法赋古寓言以新意?(2 分) (2)联系全文,读了钱钟书的文章,你能得出一种什么样的审视人生的思维方式及阅读方式?(8 分)答:(1) 《读〈伊索寓言〉》 借题发挥,续文(续写)。(2 分) (2)作者在文章中,一共随意列举了九个寓言故事,提出了不同意原作者的主张,并非要对别人全盘 否定,九 个故事的论述过程也正是不厌其烦地在向我们展示他思维的展开过程,并藉此告诉我们,(从中, 我们也可以认识到), 世界是复杂的,社会在不断进化,而早期的寓言书恰似儿童的肤浅与幼稚,这种是 非分明、善恶果报的单向度思维不 适于而对复杂的社会,对世界的看法,除了通常的思维方式外,还应采 取更加进步、成熟的方法,打破简单化的认识, 以一种成年人的理智去思索、判断。这种审视人类社会的 思维方式和阅读方式才是成熟、聪明与进步的。(8 分) 9. 苏子日: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 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 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 为声,目遇 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一一《前赤壁赋》 1)解释下列选段中的词语。(每词 2 分,共 10 分) 尝: 卒: 自: 是: 适: 2)划线句子翻译。(5 分) 3)苏轼的这段话表现了他怎样的人生哲学?(5 分) 答:1)解释下列选段中的词语。(每词 2 分,共 10 分) 尝:曾卒:终于 自:从是:这适:享受 2)划线句子翻译。(5 分) 如果从变化的角度来看,那么天地不能说没有一瞬不在变,如果从不变的角度来看,那么万物与我等 都是无穷 尽的。 3)苏轼的人生哲学充满着矛盾,这段话中既有人生短暂若蜉蟾的消极思想,又有万物无尽,遗世独立 的达观思 想,这一段也可看出苏轼所受老庄佛禅的影响,常常透过无限的宇宙空间来体验人生,观照自然。 (5 分) 10. 气味总是暂时的,偶尔的;长久嗅着,即使可能,也受不了。所以气味到底是小趣味。而颜色, 有了个颜 色就有在那里了,使人安心。颜色和气昧的愉快性也许和这有关系。不像音乐,音乐永远是离开 了它自己到别处去的, 到哪里,似乎谁都不能确定,而且才到就已经过去了,跟着又是寻寻觅觅,冷冷清 清。一《谈音乐》 1)此段有关颜色和气味的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 (4 分) 2)张爱玲既然不喜欢音乐,为什么又津津乐道于音乐?喜欢谈她不喜欢的东西,是否很矛盾?(6 分) 答:1)此段有关颜色和气味的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4 分) 文章开头先谈的颜色与气味是下文所谈音乐的铺垫,并由此引出张的审美基调,即喜欢世俗、踏实的 人生态度。 2)张爱玲既不喜欢音乐,又津津乐道于音乐,是作者借题发挥,借音乐这个媒介来谈她与音乐发生关 系的经历, 写的是现实生活中具体可感的熟悉的生活场景,从而表达出她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感受,所以不 矛盾。(6 分) 11. 或日:“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旦七十 子之徒, 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 不辜,肝人之肉,暴 戾恣唯,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 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 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而出言,行不由径, 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史记-伯夷列传》 1)解释下列选段中的词语。(每词 2 分,共 10 分)厌: 蚤:是:或:径: 2)翻译划线句子。(5 分) 3)概括本语段的主旨。(5 分) 答:1)解释下列选段中的词语。(每词 2 分,共 10 分) 厌:满足(饱、足)蚤:早是:这或:有的人径:小路 2)翻译划线句子。(5 分) 有人说:“天道是没有偏私的,常常(总是)帮助好人。” 3)概括本语段的主旨。(5 分) 所谓“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完全是蒙人之说,实不足信。 12. 《山海经》上就记载着一种名叫“刑天"的怪物。他没有了能想的头,却还活着,“以乳为目,以 脐为口”, 一一这一点想得很周到,否则他怎么看,怎么吃呢,一一实在是很值得奉为师法的。假使我们 的国民都能这样,阔人 又何等安全快乐?但他又“执干戚而舞”,则似乎还是死也不肯安分,和我那专为 阔人图便利而设的理想底好国民又 不同。陶潜先生又有诗道:“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连这位貌似旷 达的老隐士也这么说,可见无头也会仍有猛 志,阔人的天下一时总怕难得太平的了。 1) “刑天”在文中喻指什么?(2 分) 2) 联系全文,请概括《春末闲谈》一文的思想。(8 分) ------ 《春末闲谈》 答:1) “刑天”在文中喻指什么?(2 分) 誓死反抗不怕牺牲的民众。 2)联系全文,请概括《春末闲谈》一文的思想。(8 分) 文章分析了治人者和被治者的矛盾,对封建专制主义及其治人术以及实际发挥的是麻痹反抗的神经的 主张作了 剖析和辛辣嘲讽,深刻论证了一切统治方法的“麻痹术”实质及其“不能十分奏效”,热烈歌颂 了人民的斗争精神, 体现出“五四”运动高潮之后,二十年代初知识阶层的思想分化和斗争,鲁迅艰难求 索的思想处境和社会行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