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5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精编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社会工作政策法规》简答题论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47)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社会工作政策法规》简答题论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47) 盗传必究 一、简答题 1 .我国社会政策与法规运行机制不够健全主要体现哪几个方面? 答:我国社会政策与法规运行机制不够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 4 个方面: (1) 民主科学决策机制不够健全。有一些领导者对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的价值和重要性缺乏深刻 的 认识,改革旧的决策体制,是体制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3 分) (2) 控制机制不够健全。一项政策法规制定之后,需要进行有效的实施。但如果没有控制能力,结 果 会是实施不力或实施走样,甚至导致政策法规半途而废。(2 分) (3) 协调机制不够健全。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带有某些试验性的新政策法规出台较多,有的新 政 策法规与其他政策法规之间配套不够,时常出现互相碰撞和摩擦(2 分) (4) 监督机制不够健全。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如果缺少了监督,就有可能使错误的政策法规得 以 出台,使政策法规的失误得不到及时纠正。(3 分) 2. 社会政策与法规终结的内容分为几类? 答:政策法规终结的内容可分为 4 类: (1) 功能的终结。即终止由政策法规执行所带来的某种或某些服务。在政策法规终结的所有内容中, 以功能的终结最难。(2 分) (2) 机构的终结。即伴随着政策法规终结进行的机构缩减或撤销。机构终结的困难也比较大,因为 它 关系到有关人员的切身利益,在实施时难免遭到有关人员的强烈抵制,使得机构终结无法顺利进行。(3 分) (3) 政策法规本身的终结。与前两种终结相比,政策法规本身的终结所遇到的阻力较小。(2 分) (4) 计划的终结,即执行政策法规的措施和手段的终结。在所有终结内容中,计划的终结是最容易 达 成的。(3 分) 3. 筒要说明德尔菲法的特征。 答:德尔斐法是为了克服专家决策法的缺陷而产生的,它利用专家的知识、经验和智慧等无法量化的 且 带有一定模糊性的信息,运用通信的方式进行信息的交换,逐步取得一致意见。(3 分)它具有如下显 著 特征: (1) 匿名性。德尔斐法采用函询的方法征求意见,被征询者彼此陌生,互不相知,背靠背地发表意 见。 (2 分) (2) 信息反馈沟通使专家之间通过匿名的方式进行影响,排除或减少面对而接触可能带来的缺陷。 专 家们也可由此而避免受到没有根据的判断或意见的影响,同时,反对意见也不会受到压制。(3 分) 4. 社会政策问题有何特征? 答:社会政策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而: (1)公共性。公共性是指政策问题是社会上大多数人都要而对的,是在公共领域发生的。(3 分) (2) 相关性。相关性是指任何一项政策问题都有着横向或纵向的相关因素。政策问题的相关性提示人 们 在分析解决一个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它的连锁反应的影响。(3 分) (3) 主客观统一性。政策问题主客观统一性是指政策问题是客观现象与主观认识的统一体。政策问题 的 客观性主要表现为,任何公共政策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客观状态,不是人们主观臆想或猜测出 来 的,但是又和人们的认知、理解、判断、价值观念等不可分割,从而具有一定的主观性。(4 分) 5. 筒述瑞典模式的含义与特征。 答:瑞典模式的价值取向不是享受福利的选择性,而是福利的普遍性,把社会权利作为提供福利的核 心 依据,它努力满足人们比较高层次的需要并在这种层次上追求平等。(4 分) 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方而: (1) 强调福利的普遍主义原则,强调公民权,强调权利和平等,福利的获得并不以是否就业为标准。普 遍主义原则认为,只要公民活着,他就有权获得福利。(3 分) (2) 以国家为基础,主张通过逐渐扩大预算来扩展社会服务。也就是由国家通过征收税款的方式筹集 资 金,制定各种社会福利计划来扩大社会服务。(3 分) 6. 社会保障政策与法规有何特征? 答:社会保障政策与法规有如下几个特征: (1)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它由党和国家通过决策和立法对社会经济、社会生活进行强制性干预。(3 分) (2)具有给付性。社会保障的目标只有通过社会保障给付才能实现。(2 分) (3) 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社会保障政策与法规的社会性首先表现在享受对象的普遍性上,还表现于社 会 保障责任和义务的社会化。(3 分) (4) 时间性和地域性。时间性是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之间、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有相应的 调 整及不同。(2 分) 7. 社会政策法规评估的标准有哪些? 答:社会政策法规评估的标准有: (1) 生产力标准,是政策法规评估的首要的标准;(2 分) (2) 效益标准,政策法规效益指达到政策法规目标的程度。这个标准关注政策法规的实际效果是否与 理 想目标相符,在多大程度上相符,还有什么距离和偏差。(2 分) (3) 效率标准。政策法规效率是政策法规效益与政策法规投入之间的比率。(2 分) (4) 公正标准,公正标准是指在政策法规执行后,导致与该政策法规有关的社会资源、利益及成本公 平 分配的程度。(2 分) (5)政策法规回应度政策法规实施后满足特定社会团体需求的程度,确立这一标准,目的是要从总体 上 衡量政策法规对社会的宏观影响。(2 分) 8. 社会政策与法规正效力向负效力转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政策法规的正效力之所以会向负效力转化,在于政策法规本身内在的规定性和客观事物的变易性。 (2 分) (1) 政策法规具有较强的超前性,它规范和引导人们的行为,从而推动客观事物向前发展。当人们 遵 守政策法规的规范去指导行为的时候,事物就发生变化,这正是政策法规的正效力在发生作用。(4 分) (2) 政策法规促使社会事物发生了变化,而变化了的事物又要求政策法规跟上事物的发展。政策法 规 却依旧用原来的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因此,本来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政策法规正效力,就会转化为阻 碍 事物向前发展的负效力。(4 分) 9 .什么是社会政策与法规评估的事前评估? 答:事前评估是在政策法规执行之前进行的一种带有预测性质的评估。这种从单纯的事后检测变成事 前控制的工具,是政策法规评估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2 分)事前评估的内容大致包含以下三方而: 首先,是对政策法规实施对象发展趋势的预测。政策法规是而向未来的,对未来趋势、发展规律把握 得 如何,决定着政策法规的成败。(3 分) 其次,是对政策法规可行性的评估。通过分析主客观条件,有利和不利因素,对政策法规的可行性作 出 评估。通过事前评估就可以使得决策者在选择或实施政策法规时,对它作严格的时空限制和规定。(3 分) 最后,是对政策法规效果进行评估。即通过对政策法规内容和外在环境的综合分析,对政策法规实施 可 能产生的效果做出评估。(2 分) 10. 社会政策与法规终结的作用有哪些? 答: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有利于节省社会政策与法规资源(2 分)。 (2) 有利于提高社会政策与法规绩效(3 分)。 (3) 可以避免社会政策与法规僵化(2 分)。 (4) 可以促进社会政策与法规优化(3 分)。 11. 我国社会保障的主要规范形式有哪些? 答:主要有(1)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第 14、45、42、43、44、45、46、50 条等均涉及我 国社会保障内容,其中第 45 条是我国社会保障立法的根本依据。(3 分)。 (2) 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 国老年 人权益保障法》等。(3 分)。 (3) 法规,如各种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等(2 分)。 (4) 规范性文件,如决定、通知、意见、复函等。(2 分) 12. 什么是社会政策问题? 答:(1)社会政策问题是指应该由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权力机构负责解决的,且已经纳入政府工作程 序,开始实际解决的社会公共问题(5 分)。 (2)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社会公共问题,但有些公共问题已经引起政府或全社会的注意,有些 则没有引起注意。只有那些引起政府及全社会注意的问题,政府才能制定相应得社会政策进行解决(5 分)。 13. 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1)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木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但制定社会政策与法规的目的则是通过其执 行实现实际的效益。(5 分) (2)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执行是一种感性的实践活动。通俗地说,社会政策与法规制定解决的是“做不 做”、“做什么”、“能不能做”的问题,而执行阶段解决的则是“怎样去做”、“做的效果如何”的问 题,是 认识指导实践的关系问题。社会政策与法规的预期目的或目标,只有在执行过程中才能实现。(5 分) 14. 社会政策与法规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包括什么内容? 答:政策法规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政治可行性一一指政策法规方案获取政治 资源支持的程度及对政治价值的影响,这是方案论证的最重要、最基木的内容。(2 分) (2) 经济可行性一一指执行方案所需要的一般性资源(财力)和特殊资源(人力、物力、信息等) 的 获取和支持程度。(2 分) (3) 行政可行性一一指政府行政部门执行力的大小和效能高低。(2 分) (4) 法律可行性——指方案是否符合宪法、法律的有关条款及其精神。(2 分) (5) 技术可行性——指方案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能够实现目标的程度。(2 分) 15. 社会政策问题有何特征? 答: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公共性。社会政策问题的公共性是指政策问题是社会上大多数人都要面对的,是在公共领域发 生 的。(3 分) (2) 相关性。社会政策的相关性是指任何一项政策问题都有着横向或纵向的相关因素。政策问题的 相 关性提示人们在分析解决一个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它的连锁反应的影响。(3 分) (3) 主客观统一性。政策问题主客观统一性是指政策问题是客观现象与主观认识的统一体。政策问 题 的客观性主要表现为,任何公共政策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客观状态,不是人们主观臆想或猜测 出 来的。但是,他又和人们的认知、理解、判断、价值观念等不可分割,从而具有一定的主观性。(4 分) 16. 政策可以转变为法律需具备何种条件? 答:社会政策立法时社会政策经过严格的立法程序而形成的,这期间经过一个政策向法律转化的过程。 不是所有的政策都能转化为法律,要转变为法律需具备下列条件:(4 分) (1) 只有成功的或成熟的政策才能转化为法律;(2 分) (2) 只有具长期稳定性的政策才能转化为法律;(2 分) (3)只有对全局有重大稳定性的政策才能转化成法律。(2 分) 17. 社会政策与法规有何区别? 答:社会政策与法规虽然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但是二者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规范,他们具有各自 的 特点和独特的作用,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2 分) (1) 它们制定的主体不同;(2 分) (2) 制定程序不同;(2 分) (3) 表现形式不同;(1 分) (4) 适用范围不同;(1 分) (5) 稳定程度不同;(1 分) (6) 灵活性不同。(1 分) 18. 社会保障政策与法规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答:社会保障法不是单一的法律,而由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组成,是有关社会保障的各种法律规 范 的总称。同样社会保障政策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条例等的总称。(2 分) (1) 它具有明显的强制性;(2 分) (2) 具有给付性;(2 分) (3) 具有广泛的社会性;(2 分) (4) 时间性和地域性。(2 分) 二、论述题 1.试论述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效果。 答:社会政策与法规效果有如下几种类型: 1. 直接效果。即政策法规实施对主体所要解决的政策法规问题及相关人员所产生的作用。比如,某 些 人的生活、环境或行为由于某项政策法规的推行或多或少地改变了。这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情况, 相 对来说是显而易见、较易测定的。(4 分) 2. 附带效果。政策法规实施过程可能对并非直接作用对象的环境、团体、个人产生效能,这种效能 超 乎政策法规制定者原来的目标和期望,成为一项政策法规的副产品。如北欧国家的福利政策法规显然有 助 于实现某种程度的社会公平,保障那些贫弱孤寡的人们,却也助 长了社会中一些人的依赖思想和惰性。(4 分) 3. 意外效果。有时一项政策法规的推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投入很多,期望很高, 却 收效甚微;一种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种豆得瓜,没有太多的期盼和投入,却有出入意外的收获。(4 分) 4. 潜在效果。有的政策法规明显有助于改善眼前的状况,产生短期效应,有些则不能。但是二者都 有 潜在影响,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表现出来。这种潜在效果虽然不易测定,但却很值得评估者的注意和 考 量。如一项以提高贫困地区儿童识字率为宗旨的智力开发计划,可能会在未来影响他们的发展和谋生能 力。(4 分) 5. 象征性效果。有些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内容是象征性的,它可能具有的有形效果是微不足道的,其 初 始的用意也不过是让有的人群得到印象,以为他们要求的问题已经解决或正在解决之中,从而减轻对政 策 法规的压力,或者也可能因此而激发起某种精神。如一项反贫困的计划或许没有实现目标,但却使人们 相 信政府关注着贫困问题。(4 分) 2. 为什么社会保障水准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答:社会保障属于分配的范畴,它实质上是在不同地区之间、企业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社会成员之 间 和各年龄阶段之间以及代际之间的一种再分配,本身并不产生国民收入(2 分)。 一方面,社会保障的水平不能超前,要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保障 水 准,必定使社会保障发挥其稳定机制的作用,对社会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经济稳步增长;高于经 济 发展水平的保障水准,必定挤压经济发展资金,影响必要的社会资本积累,减弱社会成员的勤劳意欲, 从 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而旦,过高的保障水准一旦由于陷入危机而降下来,将会受到社会成员心 理 和行动上的抵抗,对社会安定产生影响(8 分)。 另一方面,社会保障体制也不能滞后,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保障水准,会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 会 成员产生不满,造成社会动荡,从而削弱社会保障的稳定机制作用,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社会保 障 立法必须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确定适当的社会保障水准,并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步提高保障水准,任何违背 这 一原则的做法,都会产生深刻的社会后果(8 分)。 这意味着制定我国的社会保障政策,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2 分) 3. 社会政策法规评估的标准有哪些? 答:社会政策法规评估的标准有: (1) 生产力标准,是政策法规评估的首要的标准(4 分) (2) 效益标准,政策法规效益指达到政策法规目标的程度。这个标准关注政策法规的实际效果是否 与 理想目标相符,在多大程度上相符,还有什么距离和偏差(4 分)。 (3) 效率标准,政策法规效率是政策法规效益与政策法规投入之间的比率(4 分)。 (4) 公正标准,公正标准是指在政策法规执行后,导致与该政策法规有关的社会资源、利益及成本 公 平分配的程度(4 分)。 (5) 政策法规回应度,政策法规实施后满足特定社会团体需求的程度,确立这一标准,目的是要从 总 体上衡量政策法规对社会的宏观影响(4 分)。 4. 如何提高社会政策与法规系统的能力? 答:政策法规系统的改进,是政策法规通过自我调节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和改革要求的过程。改进的目 的 不仅仅是简单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而是为了在不断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提高自己作用和影响 社 会的能力。政策法规系统改进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政府或执政党的政策法规能力,政策法规系统的改进 和 政策法规能力的提高是完全一致的。(4 分) 提高社会政策与法规系统的能力需要做到: (1) 提高确认政策法规问题的能力。确认政策法规问题是整个政策法规过程的首要环节。确认政策 法 规问题能力的高低,不仅影响着政策法规制定的能力,而且对整个政策法规能力都有重要影响。(4 分) (2) 提高利益整合的能力。政策法规作为人们利益关系的具体体现,政策法规的利益整合能力就必 然 成为政策法规能力最重要的内容 2-0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作为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者,在 社 会中居于领导和协调各方的中心地位,发挥着核心作用,成为我国政策法规利益整合的主要力量。从总 体 上来说,我国政策法规利益整合的能力是比较强的。(4 分) (3) 提高政策法规制定的能力。政策法规制定的能力是政策法规能力的主要方而。我们国家历来高 度 重视政策法规的作用,高度重视政策法规的研究和制定。党和政府的各级政策法规制定者在正确的路线 指 导下,通过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基木上保持了较强的政策法规制定能力。(4 分) (4) 提高政策法规执行的能力。政策法规执行的能力是制约政策法规的效益与效率,并进而影响政 策 法规整体能力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政策法规执行者对政策法规目标、政策法规方案的认可和理解程度, 在 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具体的政策法规执行活动。因此,政策法规执行能力的高低与政策法规的问题确定能 力、 利益整合能力和政策法规制定能力都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4 分) 5. 如何建立我国社会政策与法规的监督机制? 答:我国政策法规监控机制在经过了儿十年的建设与运行之后,已初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体系,对 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整个过程进行了有力的监督与控制。但是,目前我国的政策法规监控机制正处在发展 与 完善之中。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仍然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为了解决我国政策法规监控机制 的 功能弱化现象,可采取如下的对策措施:(5 分) (1) 建立健全法律体系,用法律规范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实施、评估及终结等各个环节。一方 面 要加强立法工作,使社会政策与法规的运行有法可依;另一方而要加大执法力度,使社会政策与法规依 法 运行。同时还要对社会政策与法规的评估确立明确的标准,从而使得政策法规的监控具有权威性。(3 分) (2) 制定可行的制度程序与具体的实施细则。这是使法定的权力进入可操作层而的关键性步骤。主 要 任务是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政策法规监控的主体、地位、性质、作用、职权、基木原则、监控对象、 监控范围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各监控主体的权力不再仅仅是象征性的。(3 分) (3) 提高监控者的素质。这包括对具体进行政策法规监控的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一定的要求。对他 们 进行培训,或者组成由有关专家组成的、针对某个特定问题的、临时性的委员会等。(3 分) (4) 完善政策法规监控的辅助手段。这包括建立财产申报制度、建立法定的信息中心、扩充工作人 员 等。(3 分) (5) 增加舆论的透明度。我国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劳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广大 人 民群众有权监督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实施及评价其效果。而社会舆论正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愿 望 和要求的体现。因此,社会舆论可以及时地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态度,这对政策法规 监 控有重要作用。这样既可以增强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社会地位,又可以增强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 极 性和广泛性,使国家对政策法规的监控真正收到实效。(3 分) 6. 简要论述专家会议决策法的特点及弊端。 答:(1)特点:专家会议决策法是指依靠一定数量的专家的创造性思维来对决策对象未来的发展趋势 及其状况做出集体的判断。(1 分) 它的特点有:①能够发挥若干专家所组成的团体的宏观智能结构效应,这种效应往往大于团体中各个 成员单独创造能力的总和。(2 分) 2 通过多个专家之间的信息交流而引发思维共振,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可喜的创造性成果。(2 分) 3 专家会议还有助于专家们交换意见。通过相互启发的提示以及内外信息的交流与反馈来弥补个人意 见之不足,并将所产生的创造性逻辑思维活动集中于战略目标,从而为重大的战略决策提供依据。(3 分) (2)弊端:①与会者人数有限,代表性不够充分。(2 分) 2 权威的影响较大,权威一旦发表意见,其他成员往往会顺其思想发表意见,或者碍于情而、权势而 不敢发表不同意见,产生所谓的“乐队效应二(2 分) 3 易受表达能力的影响。口头表达能力较好的人,能够简明扼要并且有说服力地提出自己的论点。不 善表达的人不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使自己的观点不能被别人知晓。(2 分) 4 容易受“潮流”思想的影响。在决策过程中,一种新见解通常意味着要改变一个已被大多数人接受 了的且习以为常的观点,发表这种新见解的人必然成为会议上不合潮流的人,与此相适应,他所提出的非 正 统的观点即使很有价值,也往往遭到怀疑甚至进而被否定。(3 分) 5 发言人受自尊心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在发表意见之后,往往不能冷静认真地考虑其他成员的意见。 有时即使是明确知道白己的论据不够充分甚至出现错误,也不愿公开予以修改,因而使会议易出现僵局。 (3 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