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上海市金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上海市金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上海市金山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噬菌体属于下列哪一种病毒( )‎ A. 人体病毒 B. 植物病毒 C. 动物病毒 D. 细菌病毒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病毒的分类,题目较易,根据病毒的分类进行分析回答。‎ ‎【详解】病毒的种类很多,但一种病毒通常只能侵染某种特定的细胞。根据它们侵染细胞的不同,可以将病毒分为三类:专门侵染植物细胞的病毒叫做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专门侵染动物和人体细胞的病毒叫做动物病毒,如流感病毒;专门侵染细菌的病毒叫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如大肠杆菌噬菌体。故选D。‎ ‎2.水稻收获后,要充分晾晒才能入库,这样做的目的是(  )‎ A. 减少水稻种子中自由水的含量 B. 增强水稻种子的呼吸作用强度 C. 减少水稻种子中有机物的含量 D. 增强水稻种子的光合作用强度 ‎【答案】A ‎【解析】自由水是细胞呼吸的原料,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水含量越高,细胞呼吸越旺盛,水稻收获后,要充分晾晒才能入库,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水稻种子中自由水的含量,抑制细胞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抑制种子萌发,延长种子的保存时间。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3.如图表示细胞中常见的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虚线框内为肽键 B. 化合物甲的R基为H C. 化合物丙含2个游离羧基 D. 图中的x是水 ‎【答案】B ‎【解析】图中甲、乙分别代表一个氨基酸分子,一个氨基酸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的氨基通过脱水缩合,形成二肽。‎ ‎【详解】A、图中虚线框内为一个氨基酸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的氨基通过脱水缩合形成的肽键,A正确;‎ B、化合物甲的R基为—CH2COOH,B错误;‎ C、化合物丙含2个游离羧基,C正确;‎ D、图中的x是脱水缩合产生的水,D正确。故选B。‎ ‎【点睛】氨基酸中R基的判断方法:围绕中心碳原子的四个基团,除氨基、羧基和H原子外,剩余的基团即为R基。‎ ‎4. 医生给低血糖休克病人静脉注射50%葡萄糖溶液的目的是( )‎ A. 供给全面营养 B. 供给能量 C. 维持细胞的形态 D. 供给水分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葡萄糖是细胞的重要能源物质,低血糖的病人因为缺乏能量,所以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给病人注射葡萄糖溶液,其主要目的就是供给能源。‎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中糖类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5.使用显微镜目镜测微尺在低倍镜10×下测量变形虫,测得虫体长占10格,转换高倍镜40×后虫体所占格数为( )‎ A. 5格 B. 10格 C. 20格 D. 40格 ‎【答案】D ‎【解析】物像放大的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与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越大,目镜测微尺每格代表的长度越小。‎ ‎【详解】低倍镜10×转换高倍镜40×后,物像放大四倍,目镜测微尺每格所代表的虫体长度缩小四倍。所以在低倍镜10×下测量变形虫,测得虫体长占10格,转换高倍镜40×后虫体所占格数为40格。故D正确,A、B、C错误。‎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物像放大倍数的计算,物像放大倍数与目镜测微尺每格代表的长度的关系,对于相关知识点的了解是解题的关键.‎ ‎6.以下结构中,所有细胞都具有的是(  )‎ A. 细胞核 B. 中心体 C. 细胞壁 D. 核糖体 ‎【答案】D ‎【解析】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细胞类型 相 同 点 不 同 点 植物细胞 都有:细胞膜、细胞质、‎ 细胞核、线粒体等。‎ 有:细胞壁、叶绿体、‎ 液泡。‎ 动物细胞 有:中心体;‎ 无:细胞壁、叶绿体、‎ 液泡。‎ ‎【详解】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A错误;原核细胞、高等植物细胞没有中心体,只有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具有中心体,B错误;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C错误;原核细胞、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都具有核糖体,D正确。‎ ‎7.切西瓜或番茄时,会流出许多汁液,这些汁液主要来自于细胞中的( )‎ A. 细胞质 B. 液泡 C. 细胞壁 D. 细胞核 ‎【答案】B ‎【解析】本题依托切西瓜时汁液流出考查液泡的作用,属于记忆层次的考查。‎ ‎【详解】液泡是植物细胞储存营养物质的结构,在切西瓜时,会有许多甜甜的汁液流出,这些汁液主要储存在液泡中。综上,B正确,ACD错误。故选B.‎ ‎8.氧气和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分别是( )‎ A. 协助扩散、主动运输 B. 协助扩散、自由扩散 C. 自由扩散、主动运输 D. 自由扩散、协助扩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只要考生识记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实例即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此类试题,考生可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列表比较。‎ ‎【详解】(1)氧气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 (2)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协助。故选D。‎ ‎9.将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置于30%蔗糖溶液中数分钟后,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①是蔗糖溶液,②是细胞液 B. 此时洋葱表皮细胞既不吸水也不失水 C. 要观察质壁分离复原,需移开盖玻片滴加清水 D. 滴加清水后,洋葱表皮细胞会因渗透作用吸水而破裂 ‎【答案】A ‎【解析】①是细胞壁与细胞膜之间的空隙被蔗糖溶液填充,②是液泡内液体细胞液,A正确;此时洋葱表皮细胞吸水与失水平衡,B错误;不需要移开盖玻片,C错误;植物细胞有细胞壁保护,不会因为吸水而破裂,D错误。‎ ‎10.HIV侵入人体后,主要破坏的细胞是( )‎ A. 巨噬细胞 B. T淋巴细胞 ‎ C. 浆细胞 D. B淋巴细胞 ‎【答案】B ‎【解析】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详解】HIV侵入人体后主要破坏T淋巴细胞。故选B。‎ ‎【点睛】本题为基础图,考查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要求考生识记艾滋病的中文名称、传播途径等基础知识,掌握艾滋病的致病机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1.某同学为验证酶的特性,分别将等量的过氧化氢酶、淀粉酶、蒸馏水与3mLH2O2混合,并分别测定O2生成量,推测该同学是为了验证酶的(  )‎ A. 专一性 B. 高效性 C. 两重性 D. 多样性 ‎【答案】A ‎【解析】酶的特性包括:高效性、专一性和需要温和的条件。根据题干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酶的种类,因变量是O2生成量,本实验目的是:验证过氧化氢酶的专一性。‎ ‎【详解】本实验的底物是H2O2,酶有:过氧化氢酶、淀粉酶,该实验目的是验证酶的专一性,A正确; 要验证酶的高效性,需要酶的无机催化剂对比,题干中没有无机催化剂,不能证明酶的高效性,B错误;酶没有两重性,C错误;根据试题分析该实验目的是:验证酶的专一性,D错误。‎ ‎12.下列反应属于合成反应的是(  )‎ A 葡萄糖→丙酮酸+H+ B. 脂肪→甘油+脂肪酸 C. 氨基酸→多肽+水 D. 麦芽糖+水→葡萄糖 ‎【答案】C ‎【解析】1、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还原氢是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是葡萄糖氧化分解、释放能量的一个环节。‎ ‎2、甘油和脂肪酸是脂肪的组成单位,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反应形成肽链,麦芽糖是由2分子葡萄糖脱水形成的,甘油和脂肪酸形成脂肪、氨基酸形成肽链、葡萄糖形成麦芽糖是合成反应,逆过程是水解反应。‎ ‎【详解】葡萄糖→丙酮酸和H+‎ ‎,是氧化分解反应,A错误;脂肪酸→甘油+脂肪酸是水解反应,B错误;氨基酸→多肽+水是合成反应,C正确;麦芽糖+水→葡萄糖是水解反应,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分子生物学中的水解反应、合成反应和氧化反应的理解和识记。‎ ‎13.肌肉收缩所需能量直接来自于( )‎ A. ATP水解 B. 糖类等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C. 光合作用 D. 蛋白质水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中的能源物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 ‎【详解】ATP是生命活动所需的直接能源物质,故肌肉收缩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是ATP的水解。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4.正常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的某植物,天气突然变为阴天,则植物细胞内各个化合物含量变化正确的是( )‎ A. 三碳化合物含量升高 B. 五碳化合物含量升高 C. ATP含量升高 D. NADH含量升高 ‎【答案】A ‎【解析】(1)光合作用的阶段: ①光反应阶段:场所是类囊体薄膜 a.水的光解:2H2O4[H]+O2 b.ATP的生成:ADP+PiATP ②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a.CO2的固定:CO2+C52C3 b.三碳化合物的还原:2C3(CH2O)+C5+H2O (2)根据反应方程式可知: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了[H]和ATP。‎ ‎【详解】AB、正常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的某植物,天气突然变为阴天,光照减弱,光反应降低,则形成的ATP和[H]减少,但暗反应(不需要光照)的二氧化碳固定照常进行合成C3;同时由于ATP、[H]的减少,C3的还原受阻,所以导致C3的含量突然上升,C5的含量降低,A正确,B错误; C、光照减弱,光反应降低,ATP含量降低,C错误; D、光照减弱,光反应降低,NADPH含量降低,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比较简单,知识点是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反应物、产物,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的关系,结合光合作用的中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相关的知识点并熟练的运用是解题的关键。‎ ‎15.在晴天中午,密闭的玻璃温室中栽培的玉米,即使温度及水分条件适宜,光合速率仍然较低,其主要原因是 A. O2浓度过低 B. O2浓度过高 C. CO2浓度过低 D. CO2浓度过高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1、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弱。 2、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3、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详解】AB、O2浓度对光合速率没有影响,AB错误; CD、CO2浓度影响光合速率。当CO2浓度过低,光合速率较低,故密闭的玻璃温室中栽培的玉米,即使温度及水分条件适宜,光合速率仍然较低,其主要原因是CO2浓度过低,C正确;D错误。故选C。‎ ‎16.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温度对酵母菌代谢活动的影响,测定BTB溶液的变色情况,实验记录见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水浴温度 BTB变色情况 ‎2℃‎ 始终没有变色 ‎25℃‎ ‎44 min后变色 ‎37℃‎ ‎22 min后变色 A. 实验中的酵母菌主要进行有氧呼吸 B. 25℃时,酵母细胞内的酶活性最高 C. 酵母菌在37℃时,新陈代谢较活跃 D. BTB溶液由黄色逐渐变为蓝色 ‎【答案】C ‎【解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是测定温度对细胞呼吸的影响,分析图表可知,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细胞代谢越旺盛,酵母菌在37℃时,新陈代谢较活跃。 ‎ 据此答题。‎ ‎【详解】看图可知:放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是密封的,可见实验中的酵母菌首先进行有氧呼吸,一段时间后,培养液中的含氧量下降,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A错误;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能够使BTB溶液变色,变色时间越短,说明酵母菌呼吸酶的活性越高,分析图表可知:37℃时,酵母细胞内的酶活性较高,新陈代谢较活跃,B错误;C正确。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能够使BTB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黄色,D错误。‎ ‎17. 在有氧呼吸过程中,进入细胞内的氧 A. 将丙酮酸氧化成二氧化碳 B. 参与ATP的形成 C. 将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 D. 与氢结合形成水 ‎【答案】D ‎【解析】有氧呼吸的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反应式:1C6H12O6(葡萄糖)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 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20[H]+6CO2+少量能量 (2ATP)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 反应式:24[H]+6O212H2O+大量能量(34ATP)。‎ ‎【详解】A、丙酮酸氧化成二氧化碳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不需要氧气直接参与,A错误; B、氧气不参与ATP的形成,B错误; C、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是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不需要氧气直接参与,C错误; D、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氧气与氢反应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D正确。故选:D。‎ ‎18. 过量摄入糖类会导致体内脂肪积累,其部分原理如下图所示。其中过程X、物质Y和物质Z分别是( )‎ A. 糖酵解、丙酮酸、脂肪酸 B. 有氧呼吸、乳酸、脂肪酸 C. 糖酵解、乳酸、胆固醇 D. 有氧呼吸、丙酮酸、胆固醇 ‎【答案】A ‎【解析】脂肪是由甘油和脂肪酸合成的,在生物体内,合成甘油的原料主要来源于糖酵解途径;葡萄糖、蛋白质、脂肪相互转化;有氧呼吸过程包括糖酵解、丙酮酸氧化脱羧和递氢与氧化磷酸化三个阶段;丙酮酸为非常重要的中间代谢产物。‎ ‎【详解】由于脂肪是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所以Z代表的是脂肪酸;葡萄糖进行分解的中间产物是丙酮酸,根据图示的过程可以看出,不需要氧气的参与,所以是糖酵解的过程。所以过程X、物质Y和物质Z分别是糖酵解、丙酮酸、脂肪酸。故选A。‎ ‎19.如图代表新鲜菠菜叶的光合色素纸层析结果,则色素层析条带分析(从上至下)依次是( )‎ A. 叶绿素a、叶绿素b、胡萝卜素、叶黄素 B. 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C. 叶绿素a、胡萝卜素、叶绿素b、叶黄素 D. 叶绿素b、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 ‎【答案】B ‎【解析】实验原理: 1、叶绿体色素提取的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所以,可以在叶片被磨碎以后用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2、色素分离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根据这个原理就可以将叶绿体中不同的色素分离开来。‎ ‎【详解】据分析可知,(从上至下)色素依次为叶绿素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叶绿体中的色素,设计巧妙,提升了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20.嗅细胞能感受气味分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嗅细胞是物理感受器 B. 嗅细胞将气味刺激转换为电信号 C. 嗅细胞能产生嗅觉 D. 嗅细胞是传出神经末梢 ‎【答案】B ‎【解析】嗅觉是由化学气体刺激嗅觉感受器而引起的感觉,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后上部的嗅上皮内,感受细胞为嗅细胞,气味物质作用于嗅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经嗅神经传导,最后到达大脑皮层的嗅中枢,形成嗅觉。因此,嗅细胞将气味刺激转换为电信号,B项正确,A、C、D项错误。‎ ‎21.将沾有5%HCl溶液的小纸片贴于去除皮肤的脊蛙脚趾后,正常情况下曲腿反射反射弧的传入神经元电位变化情况为( )‎ A. 变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 B. 变为外正内负的动作电位 C. 仍为外负内正静息电位 D. 仍为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 ‎【答案】D ‎【解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 ‎【详解】曲腿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脚趾皮肤,题中所述脊蛙去除了皮肤,反射弧不完整,据分析,反射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因此该种情况下不会产生反射,传入神经元仍为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故D正确,A、B、C错误。‎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 ‎22.如图为反射弧的局部示意图,在A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则能检测到电位变化的是(  )‎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 ‎【答案】C ‎【解析】1、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只有保持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才能完成反射活动。‎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因此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时存在突触延搁,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时间主要由突触的数量有关。 ‎ ‎3、分析题图可知①是感觉神经元,②是中间神经元,③是运动神经元。‎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兴奋的传递方向是由①→②→③,图中由于存在突触结构,所以刺激A点,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故能检测到电位变化的是②③。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识图判断兴奋传递的方向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和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特点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23.某研究小组先对大鼠进行48小时的限制饮水,每次播放音乐时给大鼠供水,多次训练后大鼠听到音乐会做出饮水动作,建立了大鼠饮水奖赏条件反射。该实验研究中音乐对于实验前大鼠和实验后大鼠来说分别是(  )‎ A. 无关刺激和条件刺激 B. 条件刺激和无关刺激 C. 非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 D. 非条件刺激和无关刺激 ‎【答案】A ‎【解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其中条件反射需要高级神经中枢(大脑)参与。望梅止渴、谈虎色变和过目不忘都属于条件反射。‎ ‎【详解】此题为大鼠的“音乐-饮水反射”实例。给大鼠供水会引起饮水,这是非条件反射;供水是非条件刺激。给大鼠听音乐不会引起饮水反射,音乐与饮水反射无关,称为无关刺激。但是,如在每次给大鼠供水之前,先给听音乐,这样经多次结合后,当音乐一出现,大鼠就有饮水反射。这时,音乐已成为供水(非条件刺激)的信号,称为信号刺激或条件刺激。由条件刺激(音乐)的单独出现所引起的饮水反射,称为饮水条件反射。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反射的类型,关键是知道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概念以及特点。‎ ‎24. 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交感神经占优势,代谢增强,血压升高 B. 交感神经占优势,血糖降低,胃肠蠕动减慢 C. 副交感神经占优势,呼吸减慢,血流量增加 D. 副交感神经占优势,代谢降低,胃肠蠕动加快 ‎【答案】D ‎【解析】交感神经兴奋时,腹腔内脏及末梢血管收缩,心跳加快加强;支气管平滑肌扩张;胃肠运动和胃分泌受到抑制;新陈代谢亢进;瞳孔散大等。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心跳减慢减弱;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胃肠运动加强促进消化液的分泌;瞳孔缩小等。一般内脏器官都有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这两种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是拮抗的,但在整体内两类神经的活动是对立统一互相协调的。交感神经的活动比较广泛,副交感神经的活动比较局限,当机体处于平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的兴奋占优势,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能量的补充,有利于保护机体。当剧烈运动或处于不良环境时,交感神经的活动加强,调动机体许多器官的潜力提高适应能力来应付环境的急剧变化,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综上分析,答案选D。‎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植物性神经的作用。‎ ‎25.人体调节血糖含量的主要激素是( )‎ A. 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 B.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C. 胰高血糖素和生长激素 D. 胰岛素和甲状腺激素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动物激素的作用,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详解】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有:使血糖浓度降低的胰岛素;能使血糖浓度升高的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之间为拮抗作用。综上所述,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26.在促进新陈代谢时,下列器官相互作用的表示正确的是(  )‎ A. B. ‎ C. D. ‎ ‎【答案】B ‎【解析】下丘脑分泌的激素不能直接作用于甲状腺,AD错误;下丘脑通过垂体,调节甲状腺的分泌活动,反过来,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B正确;垂体分泌的激素不能作用于下丘脑,C错误。‎ ‎27.下列与高等动物的激素调节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 A. 猪阉割后有利于育肥 B. 雄鹿到一定年龄后会长出发达的鹿角 C. 给青鱼注射鲤鱼垂体的提取物能促进青鱼的卵巢成熟 D. 人吃食物时唾液腺分泌唾液 ‎【答案】D ‎【解析】性激素能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以及激发和维持第二性征。‎ ‎【详解】A、猪、羊等家畜阉割后,雄性激素减少,争斗行为等减少,代谢强度降低,故有利于育肥,A不符合题意; B、雄鹿到一定年龄后,会长出发达的鹿角是雄性第二特征,与雄性激素有直接关系,B不符合题意; C、给青鱼注射鲤鱼垂体的提取物能促进青鱼卵巢成熟与激素调节有直接关系,原因是垂体的提取物含促性腺激素,C不符合题意; D、人吃食物时唾液腺分泌唾液属于神经调节;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8.在特异性免疫应答中,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 )‎ A. B淋巴细胞 B. 浆细胞 C. T淋巴细胞 D. 致敏T细胞 ‎【答案】B ‎【解析】体液免疫的过程是: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的吞噬处理曝露出抗原,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呈递给B细胞,B细胞在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的促进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物,被吞噬细胞进一步吞噬、消化。‎ ‎【详解】A、B细胞能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A错误; B、浆细胞能产生抗体,B正确; C、T细胞能产生淋巴因子,C错误; D、效应T细胞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体液免疫的功能,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29.适时接种HPV(人乳头瘤病毒)疫苗,能有效预防宫颈癌,以下关于HPV疫苗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接种HPV疫苗属于天然免疫 B. 接种的HPV疫苗属于抗体 C. HPV疫苗能引起特异性免疫 D. 天然HPV即可作为HPV疫苗 ‎【答案】C ‎【解析】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 ‎(2)免疫细胞: ‎ ‎①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 ‎②吞噬细胞等; ‎ ‎(3)免疫分子: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由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 ‎(4)注射疫苗,预防疾病,属于免疫学的应用范畴。疫苗含有无害的死病菌或者是由无害的死病菌中提炼的抗原物质,能使身体产生天然的防御能力对抗病菌。注射后,身体会发生特异性免疫,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 ‎【详解】接种HPV疫苗属于人工免疫,A错误;接种的HPV疫苗是灭活的人乳头瘤病毒,刺激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属于抗原,B错误;HPV疫苗能引起特异性免疫,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C正确;作为HPV疫苗的必须是灭活的不具有毒性的病毒,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宫颈癌疫苗,考查了人体免疫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免疫系统的组成,识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同时掌握免疫预防在免疫学中的应用等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0.先后将抗原A和抗原A、B注射到小鼠体内,得到的抗体含量曲线如图所示。该曲线图表明 ‎ A. 小鼠对抗原A更敏感 B. 抗原A破坏性更大 C. 二次免疫反应比初次反应更强 D. 小鼠对抗原B反应较慢 ‎【答案】C ‎【解析】小鼠在注射前对A和B是同样无免疫力的,初始反应的曲线相同,说明敏感度一样,A错误; 从图中曲线看不出抗原A的破坏性更大,B错误; 从图中看出针对抗原A,二次免疫产生的抗体量大,因而二次免疫比初次免疫反应更强,C正确; 小鼠对抗原B反应并非较慢,只是对抗原B为初次免疫反应,D错误。‎ ‎31.用不同实验材料分别对燕麦的胚芽鞘进行以下研究实验,图表示实验前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实验结果正确的是(  )‎ A. B. ‎ C. D. ‎ ‎【答案】C ‎【解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的知识点是植物激素调节,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图解,根据具体描述做出判断。‎ ‎【详解】燕麦胚芽鞘的感光部位是尖端,所以用锡箔套住尖端下部后,不影响感光,因此燕麦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A错误;由于生长素不能横向运输,故只能向下运输,所以直立生长,B错误; 生长素不能通过云母片,所以右侧生长素不能向下运输,导致燕麦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C正确; 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置在去掉尖端的燕麦胚芽鞘右侧,导致右侧有生长素,促进右侧生长,向左弯曲,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向光性、生长素横向运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关于植物生长素和生长素类似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促进无子果实的发育 B. 同一植株和芽生长所需的最适生长素浓度相同 C. 单侧光照射燕麦胚芽鞘可使其生长素分布发生变化 D. 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可促进其生根 ‎【答案】B ‎【解析】同一植株的根和芽生长所需要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不同,根对生长素浓度要敏感些,B 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有关知识,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33.同位素标记法是生命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下列各项所选择使用的同位素及相关结论错误的是 同位素 应用 A ‎35S 标记噬菌体,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B ‎15N 标记DNA分子,证明DNA分子半保留复制方式 C ‎14C 标记CO2,得知碳原子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 D ‎18O 分别标记CO2和水,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用35S标记的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只能证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A项错误;用15N标记DNA分子,再采用离心方法,可证明DNA分子半保留复制方式,B项正确;用14C标记CO2,得知碳原子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CO2→C3→有机物,C项正确;鲁宾和卡门用18O分别标记CO2和水,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D项正确。‎ ‎34.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脱氧核苷酸对模型,其中正确的是( )‎ A. B. ‎ C. D. ‎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核苷酸的结构以及核苷酸对的连接方式,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以及分析材料、图文转化的能力。‎ ‎【详解】在A中,从五碳糖和磷酸基团的形态和位置可判断,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不是反向平行的,A错误;在B中,A与T这个碱基对之间的氢键该是两个而不是三个,B错误;在C中,胞嘧啶脱氧核苷酸中的脱氧核糖与磷酸基团之间的连接位置不对,且G与C这个碱基对之间的氢键该是三个而不是两个,C错误;D中核苷酸的结构以及核苷酸对的连接方式都正确,D正确。‎ ‎【点睛】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 ‎35.下列关于染色体,DNA、基因三者之间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DNA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 B. 基因是DNA分子上具有特定遗传效应的片段 C. 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基因 D. 一个DNA分子上有很多个基因 ‎【答案】C ‎【解析】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包括DNA和蛋白质,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一条DNA上有许多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详解】A、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因此DNA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A正确; B、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因此基因在DNA分子上,B正确; C、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C错误; D、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有很多个基因,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可简记为染色体>DNA>基因。‎ ‎36.某亲本DNA分子双链均以白色表示,以灰色表示第一次复制出的DNA子链,以黑色表示第二次复制出的DNA子链,该亲本双链DNA分子连续复制两次后的产物是 A. B. ‎ C. D. ‎ ‎【答案】D ‎【解析】亲代DNA双链用白色表示,DNA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因此复制一次后得到的两个DNA分子只含有白色和灰色,而第二次复制得到的四个DNA分子以这两个DNA分子的四条链为模板合成的四个DNA分子中,都含有黑色的DNA子链,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DNA复制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7.对于以DNA 为遗传物质的生物(如高等动物)而言,RNA 的主要功能是 A. 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 B. 在蛋白质合成中发挥作用 C. 自我复制,确保遗传连续性 D. 作为DNA 合成的模板 ‎【答案】B ‎【解析】细胞生物(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细胞中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其中DNA是遗传物质,非细胞生物(病毒)中含有DNA或RNA一种核酸、其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详解】A、对于以D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如高等动物)而言,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的是DNA,不是RNA,A错误;‎ B、RNA包括mRNA、rRNA和tRNA三种,在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参与的RNA有mRNA(翻译的模板)、rRNA(组成核糖体的成分,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tRNA(识别并转运氨基酸),B正确;‎ C、对于以D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如高等动物)而言,RNA不是遗传物质,不能进行自我复制,C错误;‎ D、对于以D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如高等动物)而言,作为DNA合成的模板的是DNA的两条链,D错误。故选B。‎ ‎38.如图为生物细胞中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过程示意图,数字表示过程,相关判断正确的是( )‎ A. ①是转录 B. ②是逆转录 C. ③是复制 D. ④是翻译 ‎【答案】D ‎【解析】据图分析,①表示DNA的自我复制,形成两个子代DNA分子;②表示转录,形成mRNA;③表示转录,形成tRNA,④表示翻译,形成多肽链。‎ ‎【详解】由分析可知,①表示DNA的自我复制,②③表示转录,④表示翻译。综上,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的是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39.mRNA分子上的碱基序列对应的氨基酸如表,若某RNA分子上与mRNA配对的碱基序列为CGU,则其所携带的氨基酸是( )‎ GCA CGU ACG UGC 赖氨酸 丙氨酸 半胱氨酸 苏氨酸 A. 赖氨酸 B. 丙氨酸 C. 半胱氨酸 D. 苏氨酸 ‎【答案】A ‎【解析】遗传信息在DNA上,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这样遗传信息就从DNA转移到mRNA上;mRNA上控制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称为一个密码子。tRNA一端的三个碱基称为反密码子,与密码子互补配对。‎ ‎【详解】tRNA上的三个碱基(CGU)属于反密码子,与密码子互补配对,因此tRNA对应的密码子为GCA,结合表中信息可知该氨基酸是赖氨酸。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结合图表,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明确遗传信息、密码子和反密码子的位置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图中和表中的信息准确判断该tRNA携带的氨基酸。‎ ‎40.如图为浆细胞中抗体基因转录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合成产物是RNA B. 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 C. 在细胞质中进行 D. 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表示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进行转录,产生RNA分子。‎ ‎【详解】基因转录是以DNA为模板,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所以合成的产物是RNA,A正确;基因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B正确;浆细胞中抗体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所以转录过程在细胞核中进行,C错误;基因转录的过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如A-U、T-A、C-G、G-C,D正确。故选C。‎ ‎【点睛】DNA复制时以两条链分别为模板进行复制合成DNA,转录时以其中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 二.合题 ‎(一)回答有关细胞的问题。‎ 如图为高等动物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加工及定向转运的部分途径示意图,其中a~f表示相应的细胞结构,①~③表示相应的生理过程。([ ]填字母)‎ ‎41. 该高等动物细胞与蓝藻细胞相比,其最主要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2. 图10中,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有[ ]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 ‎43. 据图10分析,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发生在[ ]___________上,该结构进行翻译时移动的方向是___________(填写“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 ‎44. 若图示为胰岛B细胞,则其合成并分泌胰岛素的过程依次是___________(填序号)。‎ ‎45. 过程⑧所示生命活动的完成依赖于结构f的___________特性。‎ ‎【答案】41. 具有成形的细胞核(具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 ‎42. d内质网 e高尔基体 ‎ ‎43. a核糖体 从左到右 ‎ ‎44. ⑤⑥⑧ ‎ ‎45. 半流动性(一定的流动性)‎ ‎【解析】分析图:a是核糖体、b是细胞核、c是中心体、d是内质网、e是高尔基体、f是细胞膜,①表示翻译过程;⑤表示内质网的加工;⑥表示高尔基体的加工;⑦⑧表示高尔基体的分类、包装和转运;②③④表示翻译形成的肽链进入各种细胞结构。‎ ‎【41题详解】‎ 该高等动物细胞与蓝藻细胞相比,其最主要的区别是具有成形的细胞核(具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42题详解】‎ 图10中,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有d内质网和e高尔基体。‎ ‎【43题详解】‎ 据图10分析,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发生在a核糖体,由图可知,肽链右侧长,故该结构进行翻译时移动的方向是从左到右。‎ ‎【44题详解】‎ 若图示为胰岛B细胞,则其合成并分泌胰岛素的过程依次是a核糖体合成多肽链,⑤内质网的粗加工,⑥高尔基体的在加工;⑧高尔基体转运到细胞膜。‎ ‎【45题详解】‎ 过程⑧所示生命活动的完成依赖于结构f细胞膜的结构特性一定的流动性。‎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结构的图像,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二)回答有关调节的问题。‎ 如图是分泌细胞分泌的某种物质与靶细胞结合的示意图,据图回答:‎ ‎46. 分泌细胞的分泌物与靶细胞相互结合的原因是靶细胞的细胞膜上有___________。‎ ‎47. 受寒冷刺激时,若图11中血管的信号分子为促甲状腺激素(TSH),则分泌细胞是___________(填写内分泌腺名称),靶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__,从而靶细胞分泌相应的激素,该靶细胞分泌激素的作用是___________,以维持体温恒定。‎ ‎48. 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中都有细胞间传递信息的信息分子,分别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答案】46. 受体蛋白(受体) ‎ ‎47. 垂体 甲状腺细胞(甲状腺) 加速体内糖和脂肪的氧化分解,产生热量(促进新陈代谢) ‎ ‎48. 神经递质 激素 ‎【解析】1、据图分析,通过体液的作用来完成的间接交流;如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进入体液→体液运输→靶细胞受体信息→靶细胞。 2、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46题详解】‎ 据图分析,分泌细胞的分泌物与靶细胞相互结合,原因是靶细胞膜上有与分泌物特异性结合的受体蛋白。‎ ‎【47题详解】‎ 受寒冷刺激时,若图中血管内的信号分子为TSH,即促甲状腺激素,则分泌细胞是垂体,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故靶细胞是甲状腺。该靶细胞分泌激素的作用是加速体内糖和脂肪的氧化分解,产生热量(促进新陈代谢),以维持体温恒定。‎ ‎【48题详解】‎ 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中都有细胞间传递信息的信息分子,分别是神经递质和激素。‎ ‎【点睛】本题考查了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负反馈调节和激素调节的特点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识图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三)回答关于光合作用的题 水稻产量的95%来自于叶片的光合作用。如图表示水稻叶肉细胞光合作用过程模式图,其中字母表示物质,数字示生理过程,甲乙表示两个阶段。据图回答问题:‎ ‎49. 写出下列编号所代表的内容:B___________、G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 ‎50. 甲阶段的能量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为研究光合作用的实验装置。用打孔器在某柱物的叶片上打出多个叶圆片,再用气泵抽出气体直至叶片沉入水底,然后将等量的叶圆片转至含有不同浓度的NaHCO3溶液中,给予一定的光照,测量每个培养皿中叶圆片上浮至液面所用的平均时间(见图14),以研究光合作用速率与NaHCO3溶液浓度的关系。(假设实验用的NaHCO3溶液浓度不影响细胞呼吸)‎ ‎51.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 在ab段,随着 NaHCO3溶液浓度的增加,光合作用速率____________(填写“基本不变”“逐渐增强”或“逐渐减弱”)。‎ ‎53. 在c点以后,因 NaHCO3溶液浓度过高,使叶肉细胞____________(填写“吸水”或“失水”)而导致代谢水平下降。‎ ‎【答案】49. O2 ATP 三碳化合物的还原 ‎ ‎50. 光能转化为(ATP和 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 ‎ ‎51. CO2浓度(NaHCO3溶液浓度) ‎ ‎52. 逐渐增强 53. 失水 ‎【解析】据图分析:A是水,B是氧气,C是H+,D是NADPH,E是NADP+,G是ATP,‎ ‎ F是ADP,,I是五碳化合物,H是三碳化合物.①表示水的光解,②表示二氧化碳的固定,③表示三碳化合物的还原,④表示H+的吸收,⑤表示ATP合成酶。‎ 分析题干信息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浓度的二氧化碳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的原理是当叶圆片抽取空气沉入水底后,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时产生的氧气在细胞间隙积累圆叶片的浮力增加,叶片上浮,根据上浮的时间判断出光合作用的强弱。‎ ‎【49题详解】‎ 由分析可知,B是氧气、G是ATP、③表示三碳化合物的还原。‎ ‎【50题详解】‎ 甲阶段是光反应阶段能量变化是光能转化为(ATP和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 ‎【51题详解】‎ 分析步骤可知,叶圆片转至含有不同浓度的NaHCO3溶液中,因此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NaHCO3溶液(二氧化碳浓度)。‎ ‎【52题详解】‎ 分析题图曲线可知,在ab段,随着NaHCO3溶液浓度的增加叶片上浮时间缩短,说明随NaHCO3溶液浓度的增加,光合作用速率逐渐增强。‎ ‎【53题详解】‎ C点以后,因NaHCO3溶液浓度过高,叶肉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而导致水平下降。‎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出实验目的、原理、自变量和因变量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的理解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