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全国)(30)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全国)(30)

‎2018届二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 训练(全国)‎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问题。(14分)‎ 奔走的大树 刘江 ‎①小区外的一块公共绿地,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大树的驿站。这驿站来过伟岸的松树,来过繁花似锦的野海棠,还来过秋叶如金蝶翻飞的银杏,但长则一年短则几个月就都走了。不知他们从哪里来,也不知奔向何处去。‎ ‎②我对树的记忆就是从奔走开始的,但那时候奔走的不是树,是我。‎ ‎③小时候最怕一个人走路,但偏偏有些路却非你一个人走不行,从那时候起,我对树就有了一种无由的依赖和信任。每每提心吊胆地在那山与山、村与村之间奔跑时,只要远远地望见一棵大树,就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安全感,似乎那在风中哗哗摇曳的树们真在呼喊:来,到我身边来。所以当我奔向那一棵棵大树时,好像那树也迎着我奔来。也只有跑到那树下,我才敢歇一口气,擦一把头上的热汗。‎ ‎④那时候的树是不走的。等过上三年五载,我也长高了,胆大了,再走小时候走过的路时,发现那些树还在,就有一种老朋友重逢的感觉。‎ ‎⑤我们村最大的一棵槐树得十个孩子才能合抱,树冠能占三亩地。站在远处找我们村,那树就是标志。由于它长在一片坟茔里,所以就连那树下的灌木丛也没人敢动,密密扎扎连成一片,成了鹰鹞狐兔出没的地方。其实我们的村子基本处在槐树的包围之中,无论从哪个方向进村,迎接你的都是一棵大槐树。迎娶新媳妇进村时几班子吹手摆擂台在槐树下,送过世的老人搭路祭也是在槐树下;远行的人儿告别在槐树下,回家的游子团聚也是在槐树下。所以老人们在讲述村里发生的大事时都离不开那些老槐树。经年累月,村里的老人一辈辈走了,但那槐树还在,它们见证着村子的历史,承载着村子的信息,护佑着一村的男女老幼。秋夜里,躺在谷场上,你能听见风经过每一棵大树的脚步,能听见树与树的对话。‎ ‎⑥不只是村口,田间地头也是很有一些树的,或挺拔的白杨,或解馋的山杏,或苍劲的椿树,那树是田野的风韵。劳累时,擦一把汗,望一眼树,心头就会生出一种慰藉和希望。而在外人眼里,那以树为背景的劳作和歇息似乎都平添了几许田园的诗情画意。‎ ‎⑦万万想不到,有一天攀上走过了千百遍的山峁抬头望去时,路边的槐树不见了。站在那槐树离去的地方再向村口望去时,村口的大树也都不知奔向了何方。没有了大树遮蔽的村庄,就像失去了灵魂的人,散摊在那里,明晃晃地暴露在天地之间,任风吹雨打无遮无拦。沟畔上挂满了废弃的白色地膜,风起时像有一种悲切的呐喊,简直惨不忍睹。据说理由是分田到户了,一分地要有一分地的收入,树影响庄稼的生长。一家举斧,家家效仿,能伐的伐,能挖的挖,似乎一切只有变了现装进自己的腰包里才可靠。‎ ‎⑧冤屈的树,带着村庄的信息和留恋远走他乡。‎ ‎⑨一日出门,楼下停着一辆车,车上载着一棵大树,开车的是老家的一位相识。他说,那棵树卖了四万。我的心口一震,但又从另一方面幻想,若是各地进城的大树都能站成一道风景,对那些来自同一块土地的务工者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想那劳苦之余他们若能指认自己家乡的树木,在它下面歇歇脚、说说话,就是抹抹委屈的眼泪,也可以聊解乡愁。可惜的是人们尽管给那棵来自我们家乡的树又是搭棚又是输液,很是享受了一番城市的待遇,但它只捱过了一个夏季,在一个夜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不知以何种方式奔向了何方。‎ ‎⑩人,找不到回家的路,树能够给你指引;但真到了路边连一棵树都没有的那一天,不知道人还能不能找到自己的家?‎ ‎(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小区外的一块公共绿地,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大树的驿站”开头,意在引出对大树的描写,说明树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B.文章写“我”在成长过程中对树的依赖和信任,并详细叙述人与树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以此来暗示作品的主题。‎ C.第⑨段中的“另一方面的幻想”,是指那些大树被卖到城里后,能够慰藉进城务工者的乡愁,从而肯定大树进城的意义和价值。‎ D.文章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成功刻画了那些从乡村“奔走”到城市里的大树形象,警示人们一旦失去树木,也就失去了人生的方向。‎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分析及艺术手法鉴赏的能力。A.“意在……重要作用”错;C.“肯定大树进城的意义和价值”错,应为“表现作者的无奈”;D.“一旦失去树木,也就失去了人生的方向”不妥,应为“也就失去了精神家园”。‎ ‎(2)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开头借描述“大树的驿站”点题,并引出对“不走”的大树的回忆,为下文写大树的“奔走”张本。②然后具体描述“冤屈”的大树“远走他乡”的惨状,与上文形成强烈的对比,进一步揭示主题。③最后一段归结全文,卒章显志。(一点2分,二点3分,三点5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思路把握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文章的构思,所以需要先对文章的结构有一个整体把握,然后再把每段的内容进行概括。从文章结构上来看,主要是“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开篇第一段为第一部分,中间主体为第二部分,最后一段为第三部分。其作用为:第一部分在于引出对“不走”大树的回忆,最后一段则主要是卒章显志,主体是描述“冤屈”的大树“远走他乡”的惨状,并与上文形成强烈的对比。‎ ‎(3)文章以“奔走的大树”为题,有什么深刻内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揭露和批判了杀鸡取卵、自毁家园的行径。大树的“奔走”,反映了传统的乡村文明和宁静的田园生活受到冲击的现实弊端。②讽刺了违背自然规律、人为造景等急功近利的做法。大树离开了故土,即便享受“城市的待遇”,也改变不了枯萎死亡的结局。③警示人们不忘根本,善待自然,不要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迷失自我。文中的“大树”实际上是传统的农耕文化的象征,是乡愁的载体,大树“奔走”乃至不知所终,归乡的游子有可能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主题理解的能力。题干看似揭示“奔走的大树”的内涵,实际上是理解文章的主题。理解时可以从大树因何而“奔走”入手,大树之所以奔走,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人为造景的做法,二是农村人为了经济利益而目光短浅的砍伐。文章以此反映了经济大潮下农耕文化的消失,批判了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以物象作标题,往往有象征义,“大树”是农村文化的象征,承载着游子的乡愁,大树的不知所终,象征着游子精神家园的无可归依。‎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14分)‎ 百年震柳 梁衡 ‎①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 ‎②约在百年前,1920年12月16日晚8时,在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震级8.5,裂度12,死27万人,震波绕地球三圈,余震三年不绝,史称环球大地震。这远远大于后来我国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 ‎③海原大地震实是地球的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挤压所致,与近年来的汶川大地震同出一因。有案可查,1982年国家地震局曾在当地开深槽验土,探得6千年来,在海原地区这两个板块就有6次因较劲失手而引发地震。第六次即海原大地震。这次地震,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 ‎④为了寻找这棵树,从县城出发,车子在大山的肚子里翻上翻下,左拐右折,沿途几乎没有看到人家。可想百年之前,这里更是怎样的荒凉寂寞。正当我心头一片落寞之时,身下的沟里闪出一团翠绿,车头一折,拐入谷底。行到路尽之处,眼前的一棵大柳树挡住了去路。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它身高膀阔,蹲在那里足有一座小楼那么大。枝叶茂盛繁密,纵横交错,遮住了半道山沟。难怪我们在山顶上时就看见这里有一团绿云。欲问百年事,深山访古柳。但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两个半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人老看脸,树老看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树的树龄已经有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活了100年。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一根木头的断开如果是用锯子来锯,无论横、竖、斜,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 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但是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个难忘的岁月。我稍一闭目,还能听到雷鸣电闪,山摇地动。‎ ‎⑤柳树这种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所以柳树常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征。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它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它有极强的适应性,适于各种水土、气候,也能适应突如其来的灾难。美哉大柳,在人如女,至坚至柔;伟哉大柳,在地如水,无处不有。唯我大柳,大难不死,百代千秋。‎ ‎⑥我想,那海原大地震,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27万人的生命,为什么单单留下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这株灾后之柳以过来人的身份向我们宣示:战胜灾难唯有坚守。一百年了,它站在这里,敞开胸怀袒露着伤痕;又举起双臂,摇动青枝。它在说:活着多么美好,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够扼杀生命。‎ ‎⑦我出了沟口翻上山头,再回望那株百年震柳,已看不清它那被裂为两半的树身,只见一团浓浓的绿云。一百年前,在这里地震撕裂了一棵树;一百年后,这棵树化作一团绿色的云,缝合了地缝,抚平了地球的伤口。我知道县里已经建了地震博物馆,有文字,有图片,但是最生动的,莫如就在这里建一座“震柳人文森林公园”,再种它一沟的新柳。老树犹在,雄风不减。绿满天涯,长风浩荡。这不只是一幅风景的画图,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一本历史教科书。‎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采用衬托的方法介绍海原大地震,把这场地震与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比较,便于读者更形象地认识事物的特征。‎ B.文章第③段巧妙使用动词和比喻修辞,形象再现海原大地震情形,把大地震横摧一切的气势写了出来,反衬了震柳顽强的意志。‎ C.文章第⑤段采用叙述、说明、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抓住柳树柔弱又刚强、适应性强等特征,对柳树进行了热情的赞美。‎ D.文章写地震撕裂了一棵树,可是这棵树却化作一团绿色的云,抚平了地球的伤口,暗示了地震给人带来的伤痛已被抚平。‎ 答案 B 解析 A.“便于读者更形象地认识事物的特征”不对,这里是平实的说明,没有形象的表达效果。C.“叙述”错,这里没有采用叙述的方法。D.“暗示了地震给人带来的伤痛已被抚平”错误,这里主要体现的是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和给人生机勃勃之感。‎ ‎(2)请从表达技巧方面赏析文章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运用比喻、对比、拟人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塑造了震柳这一形象。②行文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增强了气势,有力地揭示了百年震柳的艰难的生命历程,更有感染力。③结构上,照应全文,为后文突出震柳的精神品质作铺垫。(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三点给满分)‎ 解析 ‎ 从题干上来看,要求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画线句子进行赏析。表达技巧包含的内容较多,因此首先确定赏析的角度。观察画线句,使用了修辞,句式整散结合,然后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最后就是从结构上分析,它与前后照应的关系等。‎ ‎(3)“百年震柳”有怎样的深刻意蕴?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百年震柳”是灾难的见证者,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②“百年震柳”承受了巨大灾难,历经百年后,顽强地活了下来,它是顽强生命力的象征。③“百年震柳”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至柔至坚,适应性强,能应对突如其来的灾难。④“百年震柳”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它让人从灾难、痛苦中挣脱出来,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动力,它告诉我们:战胜灾难唯有坚守,活着多么美好,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可以扼杀生命的。(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 解析 标题的意蕴是指标题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题干要求结合全文分析,因此应细读文本梳理内容和思路,结合议论抒情句来揣摩感悟。“震柳”历经百年,见证了那段历史,虽被撕为两半,但仍顽强地活了下来,赞美它顽强的生命力;“震柳”的至坚至柔,适应性强象征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灾后之柳,向后人宣示:这个世界没有什么能够扼杀生命;雄风不减的老树是一本历史教科书,人们从中受到启迪。‎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12分)‎ 以新的方式参与中国篮球 ‎——访中国篮协换届会议筹备组组长姚明 薛原 ‎36岁的姚明,正迎来篮球生涯的又一次转型。‎ 中国篮协换届会议筹备组组长与其说是一个“头衔”,不如说是一份责任——一份从未有过的重大责任。如姚明自己所言,他正“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参与中国篮球事业的发展”。‎ ‎15年前的秋天,姚明飞往美国征战NBA(美国男篮职业联赛),开创了属于他自己的“大场面”。6年前的夏天,姚明在家乡上海宣布退役,成为上海大鲨鱼俱乐部的投资人,以新的身份拥抱篮球。这个冬天,他接过了一面新的旗帜,为中国篮球去开创一个更美好的春天。‎ ‎6年前退役时,他曾说:“我只不过换了块球场。”如今,筹备中的新一届中国篮协将承担起推动中国篮球迈向新高度的使命,站在潮头的姚明,也将迈入人生中一块更大的球场。‎ ‎①记者:接过这份职责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姚明:兴奋,很感谢能有这样的机会。很多感受都混杂在一起,压力巨大,同时也信心十足。这个挑战是我们这一代人最终要接过来的。‎ ‎②记者:中国篮协换届筹备阶段的工作思路是什么,打算做哪些事?‎ 姚明:坦率地说,目前还没有十分成熟的思路和具体工作的安排,还需要认真谋划。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中国篮协换届一定要积极落实国家体育总局对于篮球改革发展的各项要求,同时一定要凝聚起篮球界有识之士的力量,以及全社会关心篮球、支持篮球人士的力量,共同推进中国篮球事业发展。‎ ‎③记者:以CBA(中国男篮职业联赛)为标志,篮球改革已经进行了20多年,现在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眼下的换届筹备中,怎么把握和体现未来改革发展的趋势?‎ 姚明:体育事业改革发展正进入新的阶段。在新形势下,怎样厘清政府和社团组织之间的关系,怎样调动各自最有效、最有优势的一面去取得新成就,需要我们积极探索。‎ 换届筹备主要从人员和机制两方面去入手,体现改革意图,做好准备工作。‎ 改革意图方面,我的理解是,政府是整个社会的最后一道保险,就像银行里的保险柜,对社会事务有一种兜底的功能。但如果每一件事都用“最后一道保险”的思路去处理,时间久了可能就会影响活力。毕竟钱都放在保险柜里也不是办法。‎ 所以这是个社会分工问题,政府与社团组织应当承担不同的角色。就像理财,一部分钱可以放在银行里,一部分可以拿出去尝试获取更多收益的可能。‎ 我认为,篮球改革应当承上启下,在原有基础上摸索出一些创新的模式。中国篮球群众基础好,社会影响大,运动成绩有保障,有能力实现自我突破,自我完善。‎ 在篮球项目上,推动政社分开、管办分离,实际上意味着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面对不同的问题,可以为我们的发展创造更大的战略回旋空间。过去篮球管理体制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时间久了也就成了一个办法、一个思路。现在,我们将努力去协调、创造一种协会自治、善治的思路和模式,推动篮球事业发展在更高层面、更大范围形成良性循环。‎ ‎④记者:你这些年一直在积极呼吁并推动中国篮球深化改革,现在是不是更有信心和决心了?‎ 姚明:中国篮球正面对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参与改革的人们,信心和决心自然都受到鼓舞。但前提是我们要有谨慎周密的思路。决心和策略要彼此兼容,相辅相成。我们更要注重团结合作,凝聚人心,不分体制内外,人尽其才各展所长。这才是推动事业健康发展最稳定的基础。‎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问题①之前的文字,类似于通讯中的导语,交代了访谈的背景,概括了访谈的主要内容,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中画线句子在结构上照应标题;加点词“更大的球场”的意思是姚明将在筹备中的新一届中国篮协中有更大的施展才华的空间。‎ C.姚明以“银行里的保险柜”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在篮球改革中,政府是整个社会的最后一道保险,具有兜底功能。‎ D.姚明认为,在篮球项目上,推动政社分开、管办分离,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可能对篮球的发展更有利。‎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并分析的能力。没有“概括了访谈的主要内容”。‎ ‎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为了推动中国篮球事业的进步,十多年前,姚明去美国男篮职业联赛打球,后来姚明退役成为篮球投资人,他始终没有离开篮球。‎ B.对于担任中国篮协换届会议筹备组组长,姚明很兴奋也充满谢意,感受很复杂,压力很大,他挑战这份工作还需要增强信心。‎ C.中国篮协换届筹备工作目前还处在前期阶段,还要认真谋划思路和工作,但姚明认为,中国篮协换届已经积极落实上级的要求。‎ D.姚明认为,凝聚篮球界有识之士和社会人士对篮球的支持,以及中国篮球群众基础好,社会影响大,运动成绩有保障,这些是中国篮球的机遇。‎ E.姚明认为,厘清政府和社团组织之间的关系,调动各自最有效、最有优势的一面取得新成就,这是中国篮协换届筹备组面临的任务。‎ 答案 DE 解析 A.“为了推动中国篮球事业的进步,十多年前,姚明去美国男篮职业联赛打球”于文无据;B.“他挑战这份工作还需要增强信心”错,参见原文“同时也信心十足”;C.“中国篮协换届已经积极落实上级的要求”错,未然当已然。‎ ‎ (3)这则访谈采用了开放式提问和引导式提问相结合的提问方式,请指出记者的四个问题分别属于哪种提问方式,并分别分析两种提问方式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开放式提问,问题①;引导式提问,问题②③④。(2分)‎ 作用:a.开放式提问: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提出问题,能使对方有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b.引导式提问:围绕中心话题,与采访对象就其最关心、熟悉、感兴趣的事情和问题进行对话,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采访气氛,便于沟通与交流,进而获得更多的信息。(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体特征理解并分析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知道开放式提问和引导式提问的特征;然后还要分析每种提问的作用有什么,这需要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