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十一章第1讲分子动理论 内能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物理】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十一章第1讲分子动理论 内能学案

考试内容范围及要求 高考统计 高考命题解读 内容 要求 说明 ‎2015‎ ‎2016‎ ‎2017‎ ‎1.考查方式 从近几年高考题来看,对于热学内容的考查,形式比较固定,一般第(1)问为选择题,第(2)问为填空题,第(3)问为计算题,主要是对热学单一知识点从不同角度设计问题.‎ ‎2.命题趋势 试题将坚持立足基本概念,贴近教材和教学实际,情境接近生活经历,关注社会问题,亲近自然,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试题关注学科素养,引导学以致 用,引导高中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阿伏加德罗常数 Ⅰ 第12题A(3)‎ ‎52.布朗运动 Ⅰ 第12题A(2)‎ ‎53.分子热运动速率的统计分布规律 Ⅰ 第12题A(2)‎ ‎54.温度和内能 Ⅰ ‎55.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 Ⅰ 第12题A(2)‎ ‎56.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的微观结构 Ⅰ 第12题A(1)‎ ‎57.液晶 Ⅰ ‎58.液体的表面 张力 Ⅰ 对浸润和不浸润现象、毛细现象的解释不作要求 ‎59.气体实验定律 Ⅰ 第12题A(3)‎ 第12题A(1)‎ ‎60.理想气体 Ⅰ ‎61.热力学第一定律 Ⅰ 第12题A(2)‎ 第12题A(3)‎ 第12题A(1)‎ ‎62.饱和汽 未饱 Ⅰ 第12题 和汽 饱和汽压 相对湿度 A(1)‎ ‎63.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Ⅰ 实验十: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 第1讲 分子动理论 内能 一、分子动理论 ‎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1)分子的大小 ‎①分子的直径(视为球模型):数量级为10-10 m;‎ ‎②分子的质量:数量级为10-26 kg.‎ ‎(2)阿伏加德罗常数 ‎①1 mol的任何物质都含有相同的粒子数.通常可取NA=6.02×1023 mol-1;‎ ‎②阿伏加德罗常数是联系宏观物理量和微观物理量的桥梁.‎ 自测1 已知铜的摩尔质量为M,铜的密度为ρ,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个铜原子的质量为 B.1个铜原子的质量为 C.1个铜原子所占的体积为 D.1个铜原子所占的体积为 答案 B 解析 1 mol铜的质量等于NA个铜原子的质量之和,所以一个铜原子的质量为m=,A错误,B正确;1 mol铜的体积为,这是NA个铜原子所占体积的总和,所以每个铜原子所占的体积为,C、D错误.‎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1)扩散现象 ‎①定义:不同物质能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②实质:扩散现象并不是外界作用引起的,也不是化学反应的结果,而是由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产生的物质迁移现象,温度越高,扩散现象越明显.‎ ‎(2)布朗运动 ‎①定义:悬浮在液体中的小颗粒的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②实质:布朗运动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③特点:颗粒越小,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 ‎(3)热运动 ‎①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②特点: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激烈.‎ 自测2 如图1是观察布朗运动时每隔30 s记录1次的微粒位置连线图,开始时微粒在位置1,以后的位置依次是2、3、4、……,由此图得到的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图1‎ A.此图反映了观察时间内微粒的运动轨迹 B.此图只是间接地反映了液体分子的运动是无规则运动 C.若在第75 s再观察一次,微粒应处于位置3和位置4连线的中点 D.微粒在从位置7到位置8的这30 s内运动得最快 答案 B ‎3.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 ‎(1)物质分子间存在空隙,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实际表现出的分子力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 ‎(2)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离变化的关系: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斥力比引力变化得快;‎ ‎(3)分子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图线 由分子间的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关系图线(如图2所示)可知:‎ 图2‎ ‎①当r=r0时,F引=F斥,分子力为零;‎ ‎②当r>r0时,F引>F斥,分子力表现为引力;‎ ‎③当r<r0时,F引<F斥,分子力表现为斥力;‎ ‎④当分子间距离大于10r0(约为10-9 m)时,分子力很弱,可以忽略不计.‎ 二、温度和内能 ‎1.温度 一切达到热平衡的系统都具有相同的温度.‎ ‎2.两种温标 摄氏温标和热力学温标.关系:T=t+273.15 K.‎ ‎3.分子的动能 ‎(1)分子动能是分子热运动所具有的动能;‎ ‎(2)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是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的平均值,温度是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 ‎(3)分子热运动的总动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的总和.‎ ‎4.分子的势能 ‎(1)意义:由于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所以分子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能.‎ ‎(2)分子势能的决定因素 ‎①微观上:决定于分子间距离和分子排列情况;‎ ‎②宏观上:决定于体积和状态.‎ ‎5.物体的内能 ‎(1)概念理解:物体中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是状态量;‎ ‎(2)决定因素:对于给定的物体,其内能大小由物体的温度和体积决定,即由物体内部状态决定;‎ ‎(3)影响因素: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位置高低、运动速度大小无关;‎ ‎(4)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自测3 (2017·南通市第一次调研)在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的情况下,当分子间的距离增大时,分子间的引力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分子势能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答案 减小 增大 三、实验: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 ‎1.实验原理 实验采用使油酸在水面上形成一层单分子油膜的方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当把一滴用酒精稀释过的油酸滴在水面上时,油酸就在水面上散开,其中的酒精溶于水,并很快挥发,在水面上形成如图3甲所示形状的一层纯油酸薄膜.如果算出一定体积的油酸在水面上形成的单分子油膜的面积,即可算出油酸分子的大小.用V表示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中所含纯油酸的体积,用S表示单分子油膜的面积,用d表示分子的直径,如图乙所示,则d=.‎ 图3‎ ‎2.实验器材 盛水浅盘、注射器(或滴管)、容量瓶、坐标纸、玻璃板、痱子粉(或细石膏粉)、油酸酒精溶液、量筒、彩笔.‎ ‎3.实验步骤 ‎(1)用稀酒精溶液及清水清洗浅盘,充分洗去油污、粉尘,以免给实验带来误差.‎ ‎(2)配制油酸酒精溶液,取纯油酸1 mL,注入500 mL的容量瓶中,然后向容量瓶内注入酒精,直到液面达到500 mL刻度线为止,摇动容量瓶,使油酸充分溶解在酒精中,这样就得到了500 mL含1 mL纯油酸的油酸酒精溶液.‎ ‎(3)用注射器(或滴管)将油酸酒精溶液一滴一滴地滴入量筒中,并记下量筒内增加一定体积Vn时的滴数n.‎ ‎(4)根据V0=算出每滴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V0.‎ ‎(5)向浅盘里倒入约2 cm深的水,并将痱子粉或细石膏粉均匀地撒在水面上.‎ ‎(6)用注射器(或滴管)将一滴油酸酒精溶液滴在水面上.‎ ‎(7)待油酸薄膜的形状稳定后,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并将油酸膜的形状用彩笔画在玻璃板上.‎ ‎(8)将画有油酸薄膜轮廓的玻璃板放在坐标纸上,算出油酸薄膜的面积S(求面积时以坐标纸上边长为1 cm的正方形为单位计算轮廓内正方形的个数,不足半个的舍去,多于半个的算 一个).‎ ‎(9)根据油酸酒精溶液的配制比例,算出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中纯油酸的体积V,并代入公式d=算出油酸薄膜的厚度d.‎ ‎(10)重复以上实验步骤,多测几次油酸薄膜的厚度,并求平均值,即为油酸分子的大小.‎ 命题点一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应用 ‎1.求解分子直径时的两种模型(对于固体和液体)‎ ‎(1)把分子看成球形,d= .‎ ‎(2)把分子看成小立方体,d=.‎ 提醒 对于气体,利用d=算出的不是分子直径,而是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 ‎2.宏观量与微观量的相互关系 ‎(1)微观量:分子体积V0、分子直径d、分子质量m0.‎ ‎(2)宏观量:物体的体积V、摩尔体积Vmol、物体的质量m、摩尔质量M、物体的密度ρ.‎ ‎(3)相互关系 ‎①一个分子的质量:m0==.‎ ‎②一个分子的体积:V0==(注:对气体,V0为分子所占空间体积);‎ ‎③物体所含的分子数:N=·NA=·NA或N=·NA=·NA.‎ 例1 (2018·江苏单科·12A(3))科学家可以运用无规则运动的规律来研究生物蛋白分子.资料显示,某种蛋白的摩尔质量为66 kg/mol,其分子可视为半径为3×10-9m的球,已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6.0×1023 mol-1.请估算该蛋白的密度.(计算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答案 1×103 kg/m3‎ 解析 摩尔体积V=πr3NA 由密度ρ=,解得ρ= 代入数据得ρ=1×103 kg/m3‎ 变式1 (2018·丹阳中学模拟)已知水的密度为ρ,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水的摩尔质量为M,在标准状况下水蒸气的摩尔体积为V.求相同体积的水和可视为理想气体的水蒸气中所含的分子数之比?‎ 答案  解析 设二者的体积均为V′,则水的质量为m=ρV′,分子个数为N=NA=NA ‎,水蒸气分子的个数N′=NA,故二者的分子个数比为=.‎ 命题点二 布朗运动与分子热运动 ‎1.布朗运动 ‎(1)研究对象: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小颗粒;‎ ‎(2)运动特点:无规则、永不停息;‎ ‎(3)相关因素:颗粒大小,温度;‎ ‎(4)物理意义:说明液体或气体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的热运动.‎ ‎2.扩散现象:相互接触的物体分子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产生原因: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扩散现象、布朗运动与热运动的比较 现象 扩散现象 布朗运动 热运动 活动主体 分子 微小固体颗粒 分子 区别 分子的运动,发生在固体、液体、气体任何两种物质之间 比分子大得多的微粒的运动,只能在液体、气体中发生 分子的运动,不能通过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到 共同点 ‎①都是无规则运动;②都随温度的升高而更加激烈 联系 扩散现象、布朗运动都反映分子做无规则的热运动 例2 (2017·江苏单科·12A(2))图4甲和乙是某同学从资料中查到的两张记录水中炭粒运动位置连线的图片,记录炭粒位置的时间间隔均为30 s,两方格纸每格表示的长度相同.比较两张图片可知:若水温相同,______(选填“甲”或“乙”)中炭粒的颗粒较大;若炭粒大小相同,________(选填“甲”或“乙”)中水分子的热运动较剧烈.‎ 图4‎ 答案 甲 乙 解析 对比甲、乙两图特点可知,乙图中的炭粒运动剧烈,若水温相同,颗粒越小运动越剧烈,故甲中炭粒的颗粒较大;若炭粒大小相同,则水温越高,布朗运动越剧烈,故乙中水分子热运动剧烈.‎ 命题点三 分子力与分子势能 分子力、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 分子力F、分子势能Ep与分子间距离r的关系图线如图5所示(取无穷远处分子势能Ep=0).‎ 图5‎ ‎(1)当r>r0时,分子力表现为引力,当r增大时,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 ‎(2)当r<r0时,分子力表现为斥力,当r减小时,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 ‎(3)当r=r0时,分子势能最小. ‎ 例3 (多选)图6为两分子系统的势能Ep与两分子间距离r的关系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6‎ A.当r大于r1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B.当r小于r1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C.当r等于r2时,分子间的作用力为零 D.在r由r1变到r2的过程中,分子间的作用力做负功 答案 BC 解析 结合图象可知,分子间距离由非常近到r1时,Ep减少,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由r1到r2时,Ep减小,分子力做正功,故分子力表现为斥力,A、D错,B对;分子间距离由r2继续增大时,分子势能增加,说明分子力做负功,即分子表现为引力,故分子间距离为r2时,分子间作用力为零,C项正确.‎ 命题点四 分子动能与温度 对于温度微观意义(即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的理解,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一个分子热运动的动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的动能在毫无规则地变化着,我们无法把握,也无需把握,因而一个分子的热运动代表不了温度.‎ ‎(2)温度代表着大量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但这并不意味着温度高每个分子热运动的动能都会大.关于气体的内能,通常情况下气体分子间的势能可以不计,即在通常情况下气体的内能与气体的体积无关.‎ ‎(3)特别要注意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分子的平均动能都相同,但由于不同物质的分子质量不尽相同,所以分子运动的平均速率不尽相同.‎ 例4 关于温度的概念,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物体温度越高,则分子的平均动能越大 B.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升高,则物体的每一个分子的动能都增加 C.当某物体内能增加时,该物体的温度一定升高 D.甲物体的温度比乙物体的温度高,则甲物体分子的平均速率比乙物体分子的平均速率大 答案 A 解析 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物体温度越高,则分子的平均动能就越大,所以选项A正确.温度升高,每一个分子的动能不一定全变大,而是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加,选项B错误.物体的内能是由两方面共同决定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所以当物体内能增加时,单一地说该物体的温度升高是错误的,所以选项C错误.温度高的物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大,而不是平均速率大,所以选项D错误.‎ 命题点五 对物体内能的理解 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 能量 定义 决定 量值 测量 转化 内能 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由物体内部分子微观运动状态决定,与物体整体运动情况无关 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恒不为零  ‎ 无法测量.其变化量可由做功和热传递来量度 ‎ 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机 械 能 物体的动能及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总和 与物体宏观运动状态、参考系和零势能面选取有关,和物体内部分子运动情况无关 可以为零 可以测量 例5 (多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分子的动能与分子的势能的和叫做这个分子的内能 B.物体的分子势能由物体的温度和体积决定 C.物体的速度增大时,其内能可能减小 D.物体做减速运动时其温度可能增加 答案 CD 命题点六 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 注意事项 ‎(1)注射器针头高出水面的高度应在1 cm之内,当针头靠水面很近(油酸未滴下之前)时,会发现针头下方的粉层已被排开,这是针头中酒精挥发所致,不影响实验效果.‎ ‎(2)待测油酸薄膜扩散后又会收缩,要在油酸薄膜的形状稳定后再画轮廓.扩散后又收缩有两个原因:①水面受油酸液滴冲击凹陷后又恢复;②酒精挥发后液面收缩.‎ ‎(3)当重做实验时,将水从浅盘的一侧边缘倒出,在这侧边缘会残留油酸,可用少量酒精清洗,并用脱脂棉擦去再用清水冲洗,这样做可保持浅盘的清洁.‎ ‎(4)本实验只要求估测分子的大小,实验结果的数量级符合要求即可.‎ ‎(5)本实验中处理数据要注意两点:一是根据体积比计算出一定体积的油酸酒精溶液中纯油酸的体积;二是计算油酸薄膜面积时,必须遵循“数格子法”的原则,即不足半个的舍去,多于半个的算一个.‎ 例6 (2017·江苏省联盟2月大联考)用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向体积为V1的纯油酸加入酒精,直到油酸酒精溶液总体积为V2;‎ ‎②用注射器吸取上述溶液,一滴一滴地滴入小量筒,当滴入n滴时体积为V0;‎ ‎③先往边长为30 cm~40 cm的浅盘里倒入2 cm深的水;‎ ‎④用注射器往水面上滴一滴上述溶液,等油酸薄膜形状稳定后,将事先准备好的玻璃板放在浅盘上,并在玻璃板上描出油酸薄膜的轮廓;‎ ‎⑤将描有油酸薄膜轮廓的玻璃板,放在画有许多边长为a的小正方形的坐标纸上,读出轮廓范围内正方形的总数为N.‎ 上述过程中遗漏的步骤是________;油酸分子直径的表达式是d=________.‎ 答案 将痱子粉或细石膏粉均匀地撒在水面上  解析 在步骤③中,应将痱子粉或细石膏粉均匀地撒在水面上;‎ 油酸分子直径为:d= 一滴纯油酸的体积为:V=· 油膜的面积为:S=Na2,联立解得:d= 变式2 在做“用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的实验中,所用油酸酒精溶液的浓度为每104 mL 溶液中有纯油酸6 mL,用注射器测得1 mL上述溶液有75滴.把1滴该溶液滴入撒有痱子粉的盛水的浅盘里,待水面稳定后,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用笔在玻璃板上描出油酸薄膜的轮廓,再把玻璃板放在坐标纸上,其形状和尺寸如图7所示,坐标中正方形方格的边长为2 cm,请根据以上实验数据求出油酸分子的直径为________m(保留1位有效数字).‎ 图7‎ 答案 3×10-10‎ 解析 根据题图,数得格子数为72个(多于半个的算一个,不足半个的舍去),则油酸薄膜的面积约为S=72×2×2 cm2=2.88×10-2 m2,每滴油酸酒精溶液中含有纯油酸的体积V=‎ ‎1 mL××=8×10-6 mL,把油酸分子看成球形,且不考虑分子间的空隙,则油酸分子直径:d== m≈3×10-10 m.‎ ‎1.(多选)关于布朗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布朗运动就是热运动 B.布朗运动的激烈程度与悬浮颗粒的大小有关,说明分子的运动与悬浮颗粒的大小有关 C.布朗运动虽不是分子运动,但它能反映分子的运动特征 D.布朗运动的激烈程度与温度有关,这说明分子运动的激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答案 CD 解析 布朗运动间接反映了液体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它不是微粒的热运动,也不是液体分子的热运动,因此A错误,C正确;悬浮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显著,这是由于悬浮颗粒周围的液体分子对悬浮颗粒撞击的不均衡性引起的,不能说明分子的运动与悬浮颗粒的大小有关,B错误;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激烈,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激烈,D 正确.‎ ‎2.(多选)关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与分子间势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10r0距离范围内,分子间总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 B.分子间作用力为零时,分子间的势能一定是零 C.当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时,分子间的距离越大,分子势能越小 D.两个分子间的距离变大的过程中,分子间引力变化总是比斥力变化慢 答案 AD 解析 在10r0距离范围内,分子间总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选项A正确;分子间作用力为零时,分子间的势能最小,但不是零,选项B错误;当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时,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克服分子力做功,故分子势能增大,选项C错误;两个分子间的距离变大的过程中,分子间引力变化总是比斥力变化慢,选项D正确.‎ ‎3.(多选)(2018·启东中学模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低的物体内能一定小 B.温度低的物体分子运动的平均速率小 C.温度升高,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一定增大,但并非所有分子的速率都增大 D.外界对物体做功时,物体的内能不一定增加 答案 CD 解析 因为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温度、质量和体积都有关,温度低的物体内能不一定小,故A错误;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低的物体分子运动的平均动能一定小,但温度低的物体内分子运动的平均速率不一定比温度高的物体内分子运动的平均速率小,这是因为温度低的物体分子可能质量较小,其平均速率反而更大,故B错误;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越大,分子的平均速率越大,这是统计规律,具体到少数个别分子,其速率的变化不确定,因此仍可能有的分子运动速率是非常小的,故C正确;外界对物体做功时,若同时散热,物体的内能不一定增加,故D正确.‎ ‎4.(2017·淮阴中学4月模拟)1 mol某种理想气体的质量和体积分别为MA和VA,每个气体分子的质量为m0,求:‎ ‎(1)阿伏加德罗常数NA;‎ ‎(2)该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d.‎ 答案 (1) (2) 解析 (1)根据定义知:阿伏加德罗常数:NA= ‎(2)每个分子占有的体积:V占有= 故分子间距的平均值为:d== ‎5.(2017·南通市第二次调研)在“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的实验中,将V0=1 mL的油酸溶于酒精,制成V=600 mL的油酸酒精溶液,测得1 mL的油酸酒精溶液有75滴.现取一滴该油酸酒精溶液滴在水面上,测得所形成稳定的油膜面积S=0.04 m2,由此估算油酸分子的直径为多大?(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答案 6×10-10 m 解析 一滴溶液中纯油酸体积V1=·V′‎ 油酸分子的直径d= 代入数据解得d=6×10-10 m ‎6.在“油膜法测分子直径”实验中,已知油酸的摩尔质量为M,密度为ρ,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实验中选用的正方形浅盘面积为S,胶头滴管滴取溶液n滴体积为V.求:‎ ‎(1)油酸分子的直径d;‎ ‎(2)配置油酸酒精溶液的浓度最大为多少?‎ 答案 (1)  (2) 解析 (1)一个油酸分子的体积V0=πd3=,d= ‎(2)油膜的最大面积为浅盘的面积S,则d=,η== ‎1.(多选)墨滴入水,扩而散之,徐徐混匀.关于该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混合均匀主要是由于碳粒受重力作用 B.混合均匀的过程中,水分子和碳粒都做无规则运动 C.使用碳粒更小的墨汁,混合均匀的过程进行得更迅速 D.墨汁的扩散运动是由于碳粒和水分子发生化学反应引起的 答案 BC 解析 根据分子动理论的知识可知,该现象是扩散现象,水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碳粒做布朗运动,由于布朗运动的剧烈程度与颗粒大小和温度有关,所以使用碳粒更小的墨汁,布朗运动会更明显,则混合均匀的过程进行得更迅速,故选B、C.‎ ‎2.(2018·前黄中学检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布朗运动的无规则性反映了液体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 B.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小颗粒越大,则其所做的布朗运动就越剧烈 C.物体的温度为0 ℃时,物体的分子平均动能为零 D.布朗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所以布朗运动也叫热运动 答案 A 解析 布朗运动的无规则性反映了液体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选项A 正确;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小颗粒越小,则其所做的布朗运动就越剧烈,选项B错误;无论物体的温度为多少,物体分子的平均动能永远不为零,选项C错误;布朗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但是布朗运动不是分子运动,所以不叫热运动,选项D错误.‎ ‎3.(多选)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布朗运动是液体分子的运动,所以它能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B.布朗运动反映了花粉小颗粒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C.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D.一锅水中撒一点胡椒粉,加热时发现水中的胡椒粉在翻滚,这说明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激烈 答案 ABD ‎4.(2018·扬州中学月考)雾霾天气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雾霾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形状不规则,但可视为密度相同、直径不同的球体,并用PM10、PM2.5分别表示球体直径小于或等于10 μm、2.5 μm的颗粒物(PM是颗粒物的英文缩写).某科研机构对北京地区的检测结果表明,在静稳的雾霾天气中,近地面高度百米的范围内,PM10的浓度随高度的增加略有减小,大于PM10的大悬浮颗粒物的浓度随高度的增加明显减小,且两种浓度分布基本不随时间变化.‎ 据此材料,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PM10表示直径小于或等于1.0×10-6 m的悬浮颗粒物 B.PM10受到的空气分子作用力的合力始终大于其受到的重力 C.PM10和大悬浮颗粒物都在做布朗运动 D.PM2.5的浓度随高度的增加逐渐增大 答案 C ‎5.(多选)关于扩散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越高,扩散进行得越快 B.扩散现象是不同物质间的一种化学反应 C.扩散现象是由物质分子无规则运动产生的 D.扩散现象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都能发生 答案 ACD 解析 根据分子动理论,温度越高,扩散进行得越快,故A正确;扩散现象是由物质分子无规则运动产生的,不是化学反应,故B错误,C正确;扩散现象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都能发生,故D正确.‎ ‎6.(多选)从下列提供的各组物理量中可以算出氢气密度的是(  )‎ A.氢气的摩尔质量和阿伏加德罗常数 B.氢气分子的体积和氢气分子的质量 C.氢气的摩尔质量和氢气的摩尔体积 D.氢气分子的质量和氢气的摩尔体积及阿伏加德罗常数 答案 CD 解析 已知氢气的摩尔质量,未给出氢气的体积,无法计算出密度,A错,C对;由氢气分子的体积和氢气分子的质量求出的是氢气分子的密度,与宏观的氢气密度是两个概念,B错;由氢气分子的质量及阿伏加德罗常数可得氢气的摩尔质量,又已知氢气的摩尔体积,可计算出氢气密度,D对.‎ ‎7.(多选)钻石是首饰和高强度钻头、刻刀等工具中的主要材料,设钻石的密度为ρ(单位为kg/m3),摩尔质量为M(单位为g/mol),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已知1克拉=0.2克,则(  )‎ A.a克拉钻石所含有的分子数为 B.a克拉钻石所含有的分子数为 C.每个钻石分子直径的表达式为 (单位为m)‎ D.每个钻石分子直径的表达式为 (单位为m)‎ 答案 AC 解析 a克拉钻石物质的量(摩尔数)为n=,所含分子数为N=nNA=,选项A正确;钻石的摩尔体积V=(单位为m3/mol),每个钻石分子体积为V0==,设钻石分子直径为d,则V0=π()3,联立解得d= (单位为m),选项C正确.‎ ‎8.(多选)关于分子间的作用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之间的斥力和引力同时存在 B.分子之间的斥力和引力大小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C.分子之间的距离减小时,分子力一定做正功 D.分子之间的距离增大时,分子势能一定减小 答案 AB ‎9.(多选)两个相距较远的分子仅在分子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直至不再靠近.在此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力先增大,后一直减小 B.分子力先做正功,后做负功 C.分子动能先增大,后减小 D.分子势能和动能之和不变 答案 BCD ‎10.(2018·宝应中学模拟)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分子间作用力F和分子势能Ep随分子间距离r变化关系的图线是(  )‎ 答案 B 解析 分子间作用力F的特点是:rr0时F表现为引力;分子势能Ep的特点是r=r0时Ep最小,因此只有B项正确.‎ ‎11.(多选)两分子间的斥力和引力的合力F与分子间距离r的关系如图1中曲线所示,曲线与r轴交点的横坐标为r0.相距很远的两分子在分子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相互接近.若两分子相距无穷远时分子势能为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1‎ A.在r>r0阶段,F做正功,分子动能增加,势能减小 B.在r<r0阶段,F做负功,分子动能减小,势能也减小 C.在r=r0时,分子势能最小,动能最大 D.分子动能和势能之和在整个过程中不变 答案 ACD 解析 由Ep-r图可知:在r>r0阶段,当r减小时F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分子动能增加,故A正确;在r<r0阶段,当r减小时F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分子动能减小,故B错误;在r=r0时,分子势能最小,但不为零,动能最大,故C正确;在整个相互接近的过程中,分子动能和势能之和保持不变,故D正确.‎ ‎12.(2017·南京市、淮安市5月模拟)已知铜的摩尔质量是M=63.5 g/mol,铜的密度是ρ=‎ ‎8.9 g/cm3,那么铜原子的质量是m0=________ g,铜原子的体积是V0=________ cm3(取阿伏加德罗常数NA=6.0×1023 mol-1,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答案 1.1×10-22 1.2×10-23‎ 解析 铜原子质量:‎ m0== g=1.1×10-22 g 铜原子体积 V0=== cm3=1.2×10-23 cm3‎ ‎13.(2017·江苏七校期中)已知常温常压下CO2气体的密度为ρ,CO2的摩尔质量为M,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则在该状态下容器内体积为V的CO2气体含有的分子数为________.在 ‎3 km的深海中,CO2浓缩成近似固体的硬胶体,此时若将CO2分子看做直径为d的球,则该容器内CO2气体全部变成硬胶体后体积约为________.‎ 答案   解析 体积为V的CO2气体质量m=ρV,则分子数n=NA=.‎ CO2浓缩成近似固体的硬胶体,分子个数不变,则该容器内CO2气体全部变成硬胶体后体积约为:‎ V′=n·πd3=.‎ ‎14.(2017·海州高级中学第五次检测)现有按酒精与油酸的体积比为m∶n配制好的油酸酒精溶液,用滴管从量筒中取体积为V的该种溶液,让其自由滴出,全部滴完共N滴.把一滴这样的溶液滴入撒有痱子粉的盛水的浅盘中,由于酒精溶于水,油酸在水面上展开,稳定后形成单分子油膜的形状如图2所示:‎ 图2‎ ‎(1)已知坐标纸上每个小方格面积为S,根据以上数据估算出油酸分子直径d;‎ ‎(2)若已知油酸密度为ρ,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油酸的分子直径为d,求出油酸的摩尔质 量M.‎ 答案 (1) (2) 解析 (1)估算油膜面积时以超过半格以一格计算,小于半格就舍去的原则,估算出8格,则油酸薄膜面积为8S;一滴溶液中纯油酸的体积为:V0==;‎ 故分子直径:d==;‎ ‎(2)油酸分子的直径为d,故油酸分子的体积为:‎ V′=πd3‎ 油酸的摩尔体积为:Vmol=NAV′‎ 故油酸的摩尔质量为:M=ρVmol=ρNAV′=.‎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