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5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20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免疫调节 作业 (1)
2020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免疫调节 作业 【基础题组】 1.下列关于淋巴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淋巴细胞核均具有细胞全能性 B.淋巴细胞均具有识别抗原的功能 C.淋巴液是淋巴细胞生活的唯一液体环境 D.免疫活性物质均由淋巴细胞产生 解析:选A。淋巴细胞属于动物细胞,已经分化的动物细胞核均具有细胞全能性,A正确;淋巴细胞中的浆细胞不具有识别抗原的功能,B错误;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可见淋巴液是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之一,C错误;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包括淋巴细胞在内的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D错误。 2.科学家对1976年世界首次爆发的埃博拉疫情的 14 名幸存者进行研究,发现尽管过了 40 年,他们的“血液细胞” 在遇到埃博拉病毒时仍能发生免疫反应, 并能在血液中检测出该病毒的抗体。 此“血液细胞”是指( ) A.巨噬细胞 B.记忆B细胞 C.浆细胞 D.T 细胞 解析:选B。世界首次爆发的埃博拉疫情的 14 名幸存者,在初次感染埃博拉病毒时体内产生的记忆B细胞寿命长,能“记住”入侵的抗原(埃博拉病毒),且对抗原十分敏感。当再次遇到埃博拉病毒时,在抗原的刺激下,记忆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大量的浆细胞,这些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该病毒的抗体。 3.免疫细胞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免疫细胞的分化程度由低到高依次为B细胞、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B.淋巴细胞仅存在于淋巴液、血液中 C.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清除靶细胞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 D.效应T细胞能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 解析:选B。体液免疫过程中,B细胞受抗原刺激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说明B 细胞的分化程度低于浆细胞和记忆细胞,二次免疫中,记忆细胞受同种抗原刺激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即记忆细胞的分化程度小于浆细胞,A正确;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B错误;效应 T 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清除靶细胞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C正确;效应 T 细胞能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D正确。 4.下列有关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浆细胞能产生抗体和相应的记忆细胞 B.效应T细胞紧密接触靶细胞导致病原体裂解死亡 C.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可以有吞噬细胞和T细胞的参与 D.发生过敏反应的人在初次接触过敏原时不会发生免疫反应 解析:选C。浆细胞能产生抗体,不能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A错误;效应T细胞紧密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B错误;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大多数病原体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特有的抗原,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可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在细胞免疫中,T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能够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C正确;发生过敏反应的人在初次接触过敏原时会发生免疫反应,D错误。 5.病毒、细菌等病原体会引起人的某些疾病,如流感病毒引发流感,结核杆菌寄生在肺部细胞内引发肺结核等。人们通过注射疫苗预防流感的发生,但有些人仍会患流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免疫调节只对外来入侵的病原体起作用 B.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只会引起机体产生细胞免疫 C.抗体可与体液中的结核杆菌结合,抑制其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D.注射流感疫苗仍会患流感的主要原因是疫苗没有引起免疫反应 解析:选C。免疫调节可以对外来入侵的病原体以及自身产生的癌细胞等起作用,A错误;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既会发生细胞免疫,也会发生体液免疫,B错误;抗体可与体液中的结核杆菌结合,抑制其对人体细胞的黏附,C正确;注射流感疫苗仍会患流感的主要原因是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D错误。 6.下图显示了人体部分免疫过程,其中①和②( ) A.具有相似的分子结构 B.都是由细胞Ⅰ合成产生 C.都能杀死抗原 D.都是人生来就有的 解析:选A。据图可知,细胞Ⅰ是B细胞,其增殖分化后产生浆细胞,其中①是细胞膜表面的受体,②是浆细胞分泌的抗体,二者的化学本质均为蛋白质,因此具有相似的分子结构,A正确;②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的,不是由细胞①合成的,B错误;①具有识别抗原作用,不具有杀死抗原的作用,C错误;②是经过抗原的刺激后,由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浆细胞产生的,不是生来就有的,D错误。 7.人体内的杀伤T细胞(Te)依赖于细胞膜表面所具有的糖蛋白CD8的识别,能直接攻击和杀伤其他细胞;人体内辅助T细胞(Th),能直接刺激已经结合了抗原的T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Te和Th均是在免疫器官中发生、生长和成熟 B.Te清除癌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与清除功能 C.Te和Th中编码CD8的基因均正常表达,发挥免疫功能 D.Th既参与了人体的细胞免疫,也参与了人体的体液免疫 解析:选C。Te和Th均属于免疫细胞,均是在免疫器官中发生、生长和成熟,A正确;T细胞(Te)依赖于细胞膜表面所具有的糖蛋白CD8的识别,能直接攻击和清除癌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与清除功能,B正确;糖蛋白CD8位于Te细胞膜表面,而Th细胞膜表面没有CD8,因此Te中编码CD8的基因正常表达并发挥免疫功能,但Th中编码CD8的基因没有表达,C错误;人体内辅助T细胞(Th),能直接刺激已经结合了抗原的T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说明Th既参与了人体的细胞免疫,也参与了人体的体液免疫,D正确。 8.科研人员从某毒蛇的毒腺中提取蛇毒素,将适量的蛇毒素反复多次注射到马的体内,一段时间后从马的血液中提取抗蛇毒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蛇毒素是淋巴因子,促进马的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抗蛇毒素 B.蛇毒素反复多次注射到马的体内,使马的体内产生较多的记忆细胞和抗蛇毒素 C.蛇毒素能与抗蛇毒素特异性结合形成免疫沉淀,阻止抗蛇毒素毒杀细胞 D.蛇毒素注射到马的体内,使马产生细胞免疫,起到免疫治疗作用 解析:选B。蛇毒素属于抗原,促进马的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抗蛇毒素,A项错误;蛇毒素反复多次注射到马的体内,使马的体内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产生较多的记忆细胞和抗蛇毒素,B项正确;抗蛇毒素属于抗体,其作用是和蛇毒素结合,使其失去毒性,C项错误;蛇毒素不会侵染细胞,不会使马产生细胞免疫,D项错误。 9.某生物学家将一定量的某溶液和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別注入两组生理状况一致的健康小鼠体内。一段时间后,从两组小鼠体内分別分离得到细胞X、Y,将其制成细胞悬液1和细胞悬液2。若分別将少量该溶液注入两种细胞悬液中,几天后,发现细胞悬液1中有大量抗体,而细胞悬液2中只有少量抗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一定量的某溶液中含有____________。细胞X和细胞Y的名称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干天后,再次注入该溶液后,细胞悬液1发生的具体生理过程为___________。 解析:(1)根据两细胞悬液中能产生抗体可推知,一定量的某溶液中含有抗原;由细胞X制成的细胞悬液1中有大量的抗体,说明细胞X是记忆细胞,加入抗原后发生了二次免疫;由细胞Y制成的细胞悬液2中只有少量的抗体,说明细胞Y是B细胞,加入抗原后发生了体液免疫。 (2)若干天后,再次注入该溶液后,细胞悬液1中的记忆细胞,受到该溶液中的抗原刺激后,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答案:(1)抗原 记忆细胞 B细胞 (2)细胞悬液1中的记忆细胞,受到该溶液中的抗原刺激后,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10.病毒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1)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经过_____________细胞的处理和传递,刺激T细胞,T细胞经过增殖分化后形成的_________________细胞,可以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B细胞在抗原刺激和T细胞产生的________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___________细胞。 (2)艾滋病病毒侵染人体免疫系统的T细胞,引起___________ 综合征。科学家将病毒群引诱到“陷阱细胞”中,使其无法繁殖,选择人类成熟的红细胞制备“陷阱细胞”,从结构角度看其原因是成熟的红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具备HIV增殖的条件。CD4分子是HIV识别T细胞的重要特征物质,该物质最可能的成分是_________。设计“陷阱细胞”时___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将外源CD4基因导入早期红细胞中。 (3)另外一种治疗艾滋病的方法是:一种药物AZT的分子构造与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结构很相似,AZT的药用机理是通过抑制艾滋病病毒RNA的___________过程,从而达到抑制艾滋病病毒的复制。 解析:(1)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经过吞噬细胞的处理和传递,刺激T细胞,T细胞经过增殖分化后形成的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可以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B细胞在抗原刺激和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2)艾滋病病毒侵染人体免疫系统的T细胞,会使免疫系统被破坏,进而使人体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从细胞结构上考虑,选择人类成熟的红细胞制备“陷阱细胞”的原因是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不具备HIV增殖的条件;细胞膜外表的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CD4分子是HIV识别T细胞的重要特征物质,由此可推知CD4分子最可能的成分是糖蛋白;人体内T细胞和早期红细胞中含有的基因(遗传物质)是相同的,所以设计“陷阱细胞”时不需要将外源CD4基因导入早期红细胞中。 (3)HIV属于逆转录病毒,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是DNA特有的组成单位。一种药物AZT的分子构造与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结构很相似,由此可推测AZT的药用机理是通过抑制艾滋病病毒RNA的逆转录过程,从而达到抑制艾滋病病毒的复制。 答案:(1)吞噬 效应T细胞和记忆 淋巴因子 浆细胞和记忆 (2)获得性免疫缺陷 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 糖蛋白 不需要 (3)逆转录 【能力题组】 11.某研究机构开展了青蒿素(Art)和地塞米松(Dex)抑制T细胞增殖的研究,相关数据整理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不同浓度的青蒿素对T细胞的增殖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B.青蒿素除用于治疗疟疾外,还可用于治疗艾滋病 C.达到200 μmol·L-1时,Art的免疫抑制效果强于Dex D.低于3.13 μmol·L-1时,Art和Dex的抑制率差异不显著 解析:选B。图中纵坐标为抑制率,据图可知,不同浓度的青蒿素对T细胞的增殖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A项正确;艾滋病的病原体为HIV,主要攻击T细胞,青蒿素会抑制T细胞的增殖,不能用于治疗艾滋病,B项错误;据图可知,达到200 μmol·L-1时,Art的免疫抑制效果强于Dex,C项正确;低于3.13 μmol·L-1时,Art和Dex的抑制率相差不大,D项正确。 12.研究人员为了研究C48/80(是一种可激活吞噬细胞的聚合物),对疫苗免疫效应的影响做了如下表所示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组别 疫苗剂 量(μg) 辅助剂C48/80 接种疫苗28天后,实验处理及结果检测 注射致死剂量病毒 小鼠血清IgG抗体水平 注射病毒21天后 小鼠存活率(%) A 1.5 + + 13 100 B 1.5 - + 11.3 100 C 0.15 + + 11.3 87.5 D 0.15 - + 9.67 50 E - + + 6.0 0 F 1.5 CTB* + 14.33 100 注:CTB*已被证实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免疫辅助剂,可增强疫苗的免疫效力 A.该实验的对照组只有B、D、F三组 B.C48/80有增强H1N1疫苗免疫效力的作用 C.E组小鼠的血清抗体水平最低,最可能的原因是缺少记忆细胞 D.实验结果表明,随H1N1疫苗剂量的增加,小鼠的IgG抗体水平和存活率升高 解析:选A。实验中不接种疫苗组与不添加C48/80组均为对照组,因此该实验的对照组有B、D、E、F四组,A错误;C48/80有增强H1N1疫苗免疫效力的作用,且在添加C48/80的条件下,随H1N1疫苗剂量的增加,小鼠的IgG抗体水平和存活率升高,B、D正确;接种疫苗后,疫苗可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相应的抗体及记忆细胞,E组小鼠的血清抗体水平最低,最可能的原因是没有接种疫苗,体内缺少记忆细胞,C正确。 13.某实验小组将加入抗凝剂和生理盐水的新鲜绵羊血液进行离心,结果如图1;接着取上清液,分别向其中滴加0.1 mol/L的HCl和0.1 mol/L的NaOH,同时用蒸馏水做对照,结果如图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取适量上清液加入双缩脲试剂,若出现紫色则说明含血红蛋白 B.若要提取相关抗体用于免疫治疗,最佳材料应是沉淀物 C.图2实验中HCl、NaOH的浓度和滴数为自变量 D.图2实验结果表明:血浆有一定的缓冲能力 解析:选D。依题意可知:上清液的成分为血浆,取适量上清液加入双缩脲试剂,若出现紫色则说明含血浆蛋白,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A错误;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而血清属于血浆的范畴,因此若要提取相关抗体用于免疫治疗,最佳材料应是上清液,B错误;图2实验中,蒸馏水和上清液为自变量,HCl、NaOH的浓度和滴数分别为无关变量和自变量,C错误;图2显示:分别滴加0.1 mol/L的HCl和0.1 mol/L的NaOH溶液后,上清液的pH变化幅度很小,而蒸馏水的pH变化幅度大,说明血浆有一定的缓冲能力,D正确。 14.乳头瘤病毒(HPⅤ)是一种球形DNA病毒,人感染可诱发宫颈癌等恶性肿瘤。研究机构为评估某种HPV 疫苗的效果,在志愿者中进行接种。一段时间后,统计宫颈癌出现癌前病变(癌变前病理变化,可发展为恶性肿瘤)的人数,结果见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组别 接种物 总人数 癌前病变人数 A (接种前未检出 HPV DNA) A1 对照剂 7863 83 A2 疫苗 7848 4 B (接种前检出 HPV DNA) B1 对照剂 1125 126 B2 疫苗 1121 125 A.B1组人群中出现癌前病变比例显著高于A1组,可推测HPV是诱发癌前病变因素 B.B2与B1组人群出现癌前病变比例没有明显差异,说明感染后使用疫苗效果不明显 C.乳头瘤病毒DNA在细胞内复制的过程中,会有氢键的断裂和形成 D.病毒侵入机体后,能被内环境中的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特异性识别 解析:选D。B1组人群中出现癌前病变比例显著高于A1组,原因是接种前即已检出HPV DNA,说明HPV是诱发癌前病变因素,A项正确;B2与B1组人群出现癌前病变比例没有明显差异,说明感染后使用疫苗不能降低癌前病变比例,即效果不明显,B项正确;DNA在复制过程中涉及双链的解旋和形成,会有氢键的断裂和形成,C项正确;浆细胞通过产生抗体再作用于抗原,但不能直接识别抗原,D项错误。 15.人感染埃博拉病毒(EV)会引起致命的出血热。为了寻找治疗EV病的有效方法,中外科学家进行了系列研究。 (1)EV表面的糖蛋白(EV-GP)作为________刺激机体产生________性免疫反应。 (2)科学家采集了多年前感染EV并已康复的甲、乙两人的血液,检测抗EV-GP抗体的水平。据图1,应选取____________的血液分离记忆B细胞用以制备单克隆抗体(单抗)。 (3)将制备的多种单抗分别与病毒混合,然后检测病毒对宿主细胞的感染率。根据图2,抑制效果最好的两种单抗是____________。 (4)EV-GP具有多个与抗体结合的位点。为了研究上述两种单抗(分别称为A、B)与EV-GP结合的位点是否相同,可按图3所示简要流程进行实验。 ①请将图3中应使用的抗体填入下表i、ii、iii、iv处(填“A”或“B”或“无关抗体”),完成实验方案(一种即可)。 抗体组别 未标记抗体 荧光标记抗体 实验组 i__________; ii__________; 对照组1 iii__________; iv_________; 对照组2 同ii 同ii ②若A、B与EV-GP结合的位点不同,与对照组1、2分别比较,实验组的荧光值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中国科学家用分子结构成像技术证实了 A、B与EV-GP结合的位点不同。基于上述系列研究,请你为治疗EV病毒提供两种思路。 解析:(1)EV表面的糖蛋白(EV-GP)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2)据图1可知,多年前感染EV并已康复的甲的血液中抗EV-GP抗体水平明显高于乙和对照组,故应选取甲的血液分离记忆B细胞用以制备单克隆抗体。 (3)据图2可知,单克隆抗体和病毒混合,加入单抗Ⅲ、Ⅴ后,病毒对宿主细胞的感染率较低,因此抑制效果最好的两种单抗是Ⅲ、Ⅴ。 (4)①为检测两种单抗(分别称为A、B)与EV-GP结合的位点是否相同设计实验,实验设计时要注意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表格中使用的抗体i~iv依次为B、A、无关抗体、A或A、B、无关抗体、B。 ②若A、B与EV-GP结合的位点不同,与对照组1、2分别比较,实验组的荧光值应与对照组1基本相同,且明显高于对照组2。 (5)一个抗原的表面不只有一个抗体结合位点,可能有多个,目的就是让抗原最终和抗体结合形成沉淀,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这样就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有三种思路,思路一:单独或共同使用A、B进行治疗;思路二:利用单抗制成靶向药物;思路三:针对EV-GP与抗体结合位点的结构研制新型药物。 答案:(1)抗原 特异 (2)甲 (3)Ⅲ和Ⅴ (4)i.B ii.A iii. 无关抗体 iv. A 与对照组1基本相同,且明显高于对照组2 (5)思路一:单独或共同使用A、B进行治疗;思路二:利用单抗制成靶向药物;思路三:针对EV-GP与抗体结合位点的结构研制新型药物。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