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中考满分作文中考题型解读doc历史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平顶山市中考满分作文中考题型解读doc历史

中考题型解读 一、单项选择题 ‎【命题原则及特点】 ‎ 选择题是历史学科中考的基本题型之一,题干以文字形式(如一段引文、一个贴近生活的情境、一段史实叙述等)或图表材料(各种实物图片、地图、漫画、表格等)呈现,选择四个选项之中最为合适的一项,可以考查历史概念、历史事实、历史结论、阶段特征等各种内容,以及考查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归纳、比较、概括、辩证全面地认识和分析问题等各种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是一种设题灵活、客观性强、覆盖面很广的多功能题型。‎ ‎【题型类别】 ‎ ‎1.概念型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主要依据基本历史概念来命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释能力,要求学生对历史概念能准确理解,并对其内在规律和本质进行把握。此类题在题干中提出一个基本概念,备选项则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在题干中经常出现的主要标志性用语有“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准确的理解是”等。‎ ‎2.材料型选择题 通过文字材料(如一段引文、一个贴近生活的情境、一段史实叙述等)或图表材料(各种实物图片、地图、漫画、表格等)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等能力。材料型选择题命题灵活、思路开阔,对学生能力要求比较高,需要从材料中准确地获取有效信息,是课改以来中考试题中广受命题者青睐的题型。‎ ‎3.分析评判型选择题 此题型加强对历史概念、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等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不着眼于“是什么”,而着眼于“为什么”,要求学生能够在识记和理解史实的基础上,运用历史思维能力,进行归纳比较、因果分析、价值评判以及本质规律的揭示等。‎ ‎(1)揭示本质选择:通过用材料创设新情境的形式,要求考生能够透过材料的表象,深入地揭示历史发展进程的本质。‎ ‎(2)因果判断选择:分析历史事件中存在着的各种不同因素(原因、条件、结果等),根据题目指向要求(根本的、直接的、主要的、次要的、主观的、客观的等等)找出与上述因素相对应的背景、原因、目的、结果。‎ ‎(3)比较选择: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其形成的原因。‎ ‎(4)程度选择: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处于次要地位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要”、“主要”、“根本”等表示程度的副词或形容词。‎ ‎(5)逆向(否定)选择:要求选出与事实不符的选项。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不准确”、“错误”等词语,并在这些关键字词下面打了着重号,提醒学生注意运用逆向思维进行选择。‎ ‎4.组合型选择题 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干中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历史知识,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也可以构成否定形式,可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干的应该否定的一个组合选项。‎ ‎(1)配伍:对若干史实进行匹配,要求选择相关联或无相关的一组。‎ ‎(2)排序:根据题目要求,把一些历史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顺序,特别是时间先后顺序加以排列。‎ ‎(3)多选变异:每个备选项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知识点组成,要求选出其中正确的一组,实际上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 ‎【解题要领】‎ 解答单项选择题的基本原则是准确审题,领会题意,从题中提取有效信息,如一些关键性的限定词语、一些图片的主要特征等,要注意从本质上去把握和区分备选项,一看被选项是否正确,二看被选项是否符合题意。‎ 单项选择题一般可以采用“审、忆、选、查”四个步骤解题,“审”——通过仔细读题,认真审题,找出题干的关键词,将单项选择题变形为简答题,采取直答法,即“问为什么”就“答什么”。“忆”——根据题干关键词的要求,回忆确认正确答案。“选”——根据回忆确认的知识,对照被选题肢,选择正确答案。 “查”——根据题目的要求,逐一分析、比较对照备选题肢,采用排除法,检查前面的选择是否正确。要做好单项选择题,最重要的是做到认真审题,包括审题干、审题肢、审选项。在复习中对基础的知识、基本原理和一些易混淆的知识要掌握的准确、扎实、到位。‎ ‎1.概念型选择题解答要领 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相近、相似的历史概念进行比较。注意备选项表述的准确性,通过比较词语含义来辨识其是否符合历史概念的准确含义,防止概念混淆,还可以采用逻辑推理法,结合相关的知识结论来判断选项是否符合题意。细心审题。把握试题题干中的限制性条件,排除干扰选项。‎ ‎[例题] (2009年杭州市中考试题)史学家们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有成功论、失败论、不彻底论等。下列史实能够支持成功论的是:‎ A.‎1912年1月5日,孙中山为争取列强支持,宣布承认清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B.‎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宣统下诏退位 C.‎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D.1912年4月1曰,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史实的理解和正确评价的能力。选项A是辛亥革命不彻底性的表现,选项C和D是辛亥革命失败的表现,而清帝退位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故B为正确选项。‎ ‎2.材料型选择题解答要领 ‎(1)文字材料类选择:认真阅读材料,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找准切入点,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例题](2009年芜湖市中考试题)哥伦比亚前总统桑佩尔说: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蛋糕做大了,“但是大蛋糕分给了富人,其他的人只得到面包屑”。这句话告诉我们,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是:‎ ‎ A.环境污染严重 B.恐怖主义泛滥 C.毒品走私猖獗 D.贫富差距悬殊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判断能力,题干中材料的主要意思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使富国越富,穷国越穷,扩大了全球范围的贫富分化,故D为正确选项。‎ ‎(2)图表材料类选择:‎ 抓住题干中的限制词或关键词,明确题干的设问要求,从设问角度出发解读图表和信息判断,分析其所描述史实的原因和结果,联系选项和所学知识正确作答。‎ ‎[例题](2009年安徽省中考试题)1912年被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确定为民国元年。右图杂志《革命》(第四期)发行时间按公元纪年换算为:‎ A.1924年 ‎ B.1925年 C.1926年 ‎ D.1927年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时间的计算能力,需要学生能够在所给的图片材料中抓住“中华民国十四年”这一关键时间提示,同时在时间换算时要注意“民国元年”即是“民国1年”的概念,然后进行正确的换算。‎ ‎3.分析评判型选择题解答要领 ‎(1)揭示本质选择: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从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角度分析历史问题。从背景、原因、过程、性质、特点、结果、影响、意义等方面对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抓住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本质、主要矛盾和决定性因素,从阶级关系和民族关系等角度分析历史问题。‎ ‎[例题5](2009年黄冈市中考试题)丁强同学在学校举办纪念建国60周年图片展,其中在一个小栏目里展出了三张图片,分别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人民解放军向锦州发起进攻》、《淮海战役中的支前民工》。如果给这个小栏目定一个小标题,最合适的是:‎ ‎ A.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 B.战略防御到战略决战 ‎ C.重点进攻到全面进攻 D.战略进攻到战略决战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的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锦州战役是辽沈战役的开始,而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则是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决战,故D为正确选项。‎ ‎(2)因果判断选择: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与教材知识进行联系,注意区别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内因和外因、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等不同概念。‎ ‎[例题6](2009年乐山市中考试题)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导致下表1921~1925年苏联(苏俄)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苏联(苏俄)粮食产量变化表 时间(年)‎ ‎1921‎ ‎1923‎ ‎1925‎ 粮食产量(亿普特)‎ ‎23.13‎ ‎34.55‎ ‎44.24‎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斯大林模式的推动 D.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实施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辨别史实的能力。材料中“1921~1925年”是重要的时间限制,这一时期,苏联(苏俄)实施的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故B为正确选项。A选项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属于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C选项中斯大林模式和D选项中农业集体化政策属于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均不符合题意义。‎ ‎(3)比较选择: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对不同时间、空间条件下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历史人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例题7](2009年贵阳市中考试题)‎ ‎《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相比,最根本的不同点是:‎ A.割地 B.赔款 C.开设通商口岸 D.开设工厂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比较史实的能力。《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中都有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的条款,而《马关条约》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体现了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需要。故D为正确选项。‎ ‎(4)程度选择:此类试题的题干与选项之间不是一种正、误关系或有、无关系,而是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解题需要根据“最佳”标准进行判断,从题干的限制词、关键词着眼,将四个选项作程度比较,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排除,找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例题](2009年河南省中考试题)对下面年代尺中提供的时间,解读最准确的是:‎ ‎   A.中国近代遭受外来侵略的全过程 ‎ B.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杜会的历程 ‎ 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和瓦解的历史 ‎ D.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图表提取有效信息和运用史实进行判断的能力。图表中1842年、1895年和1901年三个时间分别是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时间,这三个不平等条约反映了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杜会的历程。故正确答案为B。‎ ‎(5)逆向(否定)选择: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不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例题](2009年苏州市中考试题)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国庆节都是为了纪念本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下列关于这一主题的组合不正确的是:‎ A.英国——《权利法案》的发表 B.美国——《独立宣言》的颁布 C.法国——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D.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答案] A ‎[解析] 本题是否定型选择与配伍型选择的结合,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及其意义的理解,其中B、C、D选项皆为正确的组合,可以用排除法确定A为正确选项。‎ ‎4.组合型选择题解答要领 ‎(1)配伍选择:首先判断被选项中的配伍关联是否正确,排除掉错误的选项,然后判断正确的配伍关联是否符合题意,找出正确的选项。‎ ‎[例题](2009年烟台市中考试题)下面改编的这段歌谣来自于互联网:东北有个杨靖宇,其别名叫“忠良将”;东北有个张学良,其别名叫兵谏蒋;东北有个王进喜,其别名叫“铁脊梁”;东北有个杨利伟,其别名叫“震宇航”。有关这四位人物及业绩的搭配不正确的是:‎ A.杨靖宇——著名的抗日将领 B.张学良——发动了西安事变 C.王进喜——优秀的县委书记 D.杨利伟——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 ‎[答案] C ‎[解析] 本题将配伍型选择与否定型选择相结合,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水平。选项王进喜是有“铁人”之称的大庆油田石油工人,而这一时期优秀的县委书记的模范人物指的是焦裕禄,属于搭配错误,故C为正确选项。‎ ‎(2)排序选择:采取首尾两端法(从头或从尾判断),即先确定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如能确定最早或最后一个,即使其中个别时间未掌握,也有可能选出正确答案,或大大提高命中率。能否准确、牢固掌握时间概念是答好此种题型的关键。‎ ‎[例题](2009年黄石市中考试题)一首歌往往带有一定的时代特征,是某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反映。以下歌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应是:‎ ‎①解放区的天是朗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②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 ③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 ④走过二十年,新的起点是里程碑,伴随着改革春风起……走进了新的时代…… ⑤我家住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 A.①③⑤②④ B.③①②④⑤ C.⑤③①②④ D.③⑤①②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对重要史实所处年代的识记和运用能力。五句歌词分别反映了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全面抗战期间、改革开放时期和局部抗战时期,只有C为正确选项。如果能够判定第⑤句歌词发生的年代处于最早,也可以用排除法迅速排除A、B、D选项,直接确定C为正确选项。‎ ‎(3)多选变异:采用选基法或列式法。选基法首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然后顺藤摸瓜,选出答案。列式法是将所有选项的数字列坚式,四个选项都有的可确定,其他排除,从而缩小思考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 ‎[例题](2009年盐城市中考试题)在历史学习中,图片往往隐含着大量的有效信息。从右图“隋朝大运河”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①它的中心是洛阳 ‎②它沟通了我国南北交通 ‎③它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④它有效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识别图片和史实判断的能力。从图中可以直接判断出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因此可以确定①②都是正确的,先排除掉C、D选项,而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和作用均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进攻无关,因此可以确定④是错误说法,又可以排除A选项,故B为正确选项。‎ 二、组合列举题 ‎【命题原则及特点】 ‎ 组合列举题是把符合某种条件的人物、事件等按要求排列出来的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归纳、列举、综合等能力,着眼点往往放在一些大的历史发展脉络、一些框架性的知识结构、一些相类似的重要历史事件或人物上。该类试题知识跨度大、涉及领域广、综合归纳性强。要求学生在掌握具体史实的基础上,注意对历史宏观知识框架的把握,注意对历史知识内在纵横联系的梳理和总结。‎ ‎【题型类别】‎ ‎1.横向列举题 横向列举题主要以考查某单元、某专题的系统知识为主。横向列举题的答案要点分布在知识“块”中,跨度不大,答案有一种内在的联系,或是前后相承关系,或是因果关系。横向列举题重点在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归纳、组织和识记能力,类似问答题中的简答题。解答横向列举题要求在平时复习时,要牢记各课各单元知识要点,掌握每个单元、课的知识结构和层次要点,注意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 ‎[例题](2009年甘孜州中考试题)中国的近代化就是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在政治上实现民主化的进程。请举出中国近代化过程中以下各个方面的重大事件和各一位主要领导人。‎ ‎ (1)近代化的开端: 、 ‎ ‎ (2)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 ‎ ‎ (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 ‎[答案](1)洋务运动——李鸿章 (2)戊戌变法——康有为 (3)辛亥革命——孙中山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探索进程中的重大事件,要求学生能够熟记近代各政治派别的代表人物以及他们为救亡图存而提出的政治主张、展开的重大斗争及历史作用。‎ ‎2.纵向列举题 纵向列举题以考查学生的知识“点”为主。答案散见于各单元、课中,甚至所有教材中,跨度较大。纵向列举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是否分门别类,融会贯通。考查学生的概括综合能力,尤其是联系和归纳能力。 解答纵向列举题要求先对历史知识进行综合归纳,然后提炼要点。纵向列举题要求学生在复习时,要加强综合训练,提高自己熟悉掌握基础知识后的运用能力。‎ ‎[例题](2009年泰安市中考试题)请写出秦、西汉、元、明这四个朝代加强地方行政管理的主要措施或政治制度。‎ 秦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秦朝:推行郡县制;西汉: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土地分封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答“颁布‘推恩令’”也可);元朝:创建行省制度;明朝: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 ‎[解析]本题考查范围涉及中国古代史的不同时期和朝代,跨度较大,但要求学生能够牢固记忆重要史实,复习时要注意对相关史实进行归纳总结。‎ ‎3.主题列举题 主题列举题与横向列举题、纵向列举题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只是在问题呈现方式上往往会以一定的历史主题形式出现,要求列举与这一历史主题有关的史实。解答主题列举题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在进行专题复习时,要注意加强对此类列举题的训练,有意识地罗列出一些历史主题,然后根据主题对相关的史实进行归纳整理。‎ ‎[例题](2009年安徽省中考试题)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为了实现救国强国梦,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 ‎(1)_______________形成了1905年,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2)_______________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在中共“七大”上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3)_______________指导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共“十五大”‎ 上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答案](1)三民主义 (2)毛泽东思想 (3)邓小平理论 ‎[解析] 本题要求学生注意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知识结构,对相关历史史实进行比较、归纳、综合,形成知识结构和体系,深化对重要史实的理解、记忆和运用。与本题类似的组合列举还有中国近代以来社会性质的三次变化、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三次巨变和涌现的三位伟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理论成果等。‎ ‎4.图表列举题 以图片或表格的形式呈现,要求学生回答与图片或表格相关的史实,或根据图片进行对号填空。此类列举题出示的图片或表格往往围绕某一历史主题,需要学生能够正确识别图片,或从表格中提取有效信息,根据题目要求正确做答。‎ ‎[例题](2009年芜湖市中考试题)漫画也是对历史生动的反映。请依据所学知识对下列漫画作出正确的判断。‎ A B C D ‎ ‎ ‎(1)图A反映清朝实行的对外政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B反映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出现的一次失误,这次运动是_______。‎ ‎(3)图C反映的是_________________革命对世界的巨大影响。‎ ‎(4)图D反映了美苏争霸过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危机。‎ ‎[答案](1)闭关锁国 (2)大跃进 (3)(俄国)十月 (4)古巴导弹。‎ ‎[解析]本题以漫画的形式切入,考查内容涉及到中外不同时期的历史,内容跨度大而形式生动活泼,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的识别图片,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列举相关史实。‎ ‎【解题要领】‎ 组合列举题的解题方法一般是:‎ ‎1.认真审题,明确范围,确定类别和具体内容,方可作答。‎ ‎2.按要求规范作答,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做到简明扼要。中考时经常会出现要求回答人物,写成历史事件,要求写代号的,直接写人名、地名等现象,这类似是而非的答案均不能得分,要引以为戒。‎ ‎3.字迹工整,书写规范、条理清楚、中国历史的人名地名不能出现错别字。历年中考答卷中都回出现书写错别字现象,多数是平常不注意书写的规范性,养成不良习惯,考试时无意识地书写错别字。考试时要高度注意这个问题,答题结束后,应复查一遍,及时纠正书写错误。‎ 三、史实辨析 ‎【命题原则及特点】‎ 通过史实的叙述或材料的罗列创设一种历史情境,并针对一些主干知识设计几处错误,要求能够准确判断史实叙述和评价观点的正误,并进行改正或说明理由,用来考查学生学生对具体史实掌握的准确程度,以及分析判断和辨别说理的能力。 ‎ ‎【试题类型】‎ ‎1.辨别改错:‎ 提供一段文字,要求找出其中的几处错误并加以改正;或者根据某一主题,提供相关史实,要求在判断正误的基础上加以改正或说明理由。‎ ‎[例题](2009年攀枝花市中考试题)在学习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有关内容时,小张同学做了笔记。由于粗心,出现了及处错误,请聪明的你从下面的笔记中帮他找出来并改正。‎ 从1987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风云突变。由于各国执政党的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也随之发生改变。东欧剧变以后,南斯拉夫一分为三。苏联在赫鲁晓夫上台后,政治体制也发生急剧变化,国家权力分散。1990年底,苏联解体。‎ 错误: 改正: ‎ 错误: 改正: ‎ 错误: 改正: ‎ 错误: 改正: ‎ 错误: 改正: ‎ ‎[答案]错误:1987年,改正:1989年;错误:资本主义,改正:社会主义;错误:一分为三,改正:一分为五;错误:赫鲁晓夫,改正:戈尔巴乔夫;错误:1990年底,改正:1991年底。‎ ‎[解析]本题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找出文中史实叙述的错误并进行改正。做此类试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段,把握题目的主旨意思,然后明确要求改正的错误有几处,再逐句推敲,找出史实叙述的错误之处,在改正错误之后,在审读全文,判断答题是否符合题意。‎ ‎[例题](2006年安徽省中考试题)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我国观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前的【 】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 】(1)土地改革运动,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 】(2)农业合作化运动,使广大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制度,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富裕起来。‎ ‎【 】(4)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水稻专家邓稼先,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改正:‎ ‎[答案](1)√。(2)√。(3)×,人民公社制度改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或将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制度改为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4)×,邓稼先改为袁隆平。‎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农村土地政策,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判断史实叙述的正误,并找准史实叙述的错误之处加以改正。由于所给出的史实有的正确,有的错误,增加了判断的难度,需要学生在能够准确记忆和深刻理解重大历史事件和现象。‎ ‎2.材料评判:‎ 提供相关材料,要求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并进行判断,要求判断的史实不仅需要辨别其正误,而且还要分析其是否与所给材料相符合。这类试题着重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分析判断的能力。‎ ‎[例题](2009年重庆市中考试题)阅读下表内容判断:‎ 皇帝 都城 治国措施 主要政绩 秦始皇 咸阳 建立皇帝制度;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焚书坑儒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汉武帝 长安 尊儒术兴太学;颁布“推恩令”;统一铸造货币、垄断盐铁经营等。‎ 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促进汉朝进入鼎盛时期。‎ 以下表述是从上表信息中得出的,请在括号内划“√”;违背了上表信息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括号内划“×”;是上表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划“○”。‎ ‎(1)秦始皇和汉武帝都定都咸阳。( )‎ ‎(2)秦始皇建立了皇帝制度。( )‎ ‎(3)为了打击匈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 ‎(4)秦始皇和汉武帝都大力推崇儒学。( )‎ ‎(5)秦始皇和汉武帝都为历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 ‎[答案](1)× (2)√ (3)○ (4)× (5)√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别史实正误以及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不仅要求能够正确判断有关史实叙述的正确和错误,还要求能够辨别有关史实的评价是否与材料相符合,需要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 ‎【解题要领】‎ 解答史实辨析类试题需遵循以下步骤:‎ ‎ (1)理清题意,准确判断。首先需要在整体上把握试题的主旨,然后逐句逐段进行分析判断,找准错误之处。‎ ‎ (2)改正错误,规范答题。针对史实叙述在时间、地点、人物、时间、影响等方面的错误,作出相应改正或用具体史实来说明错误的原因。在改正错误时,不能直接在原题上用笔勾画,应按照试题的要求规范作答。对于材料评判类型的辨析题,要注意判断试题所给的观点和结论是否能够从材料中通过信息的提取和分析得出。‎ ‎ (3)检验改正,防止误辨。对错误的改正要还原到试题的句子或段落中,检验修改是否正确,如果经过改后的句子和段落仍存在史实错误,说明对错误的判断不准确或改正错误不当,需要结合题意,重新辨析和改正。‎ 四、材料解析题 ‎【命题原则及特点】 ‎ 材料解析题是历史中考基本题型之一,大都通过文字或图表(各种实物图片、地图、漫画、表格、图示等)等材料,创设生动、活泼、直观的情境,在问题的设计上注意从不同的角度灵活切入,同时还根据具体材料设计适量的开放性问题。在命题意图上主要是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整合加工的能力、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说明和论证的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 ‎【题型类别】 ‎ ‎1.文字型材料题:‎ 这是中考材料题中的传统题型。一般都是选择书上的引文或学生比较熟悉的材料,这类题目一般是问得直接明了,考生较好回答。这种类型的材料题旨在考查阅读材料并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题] (2009年安徽省中考试题)近来,朝核问题引发全球关注。‎ 材料一: 2005年是“世界物理年”。为了纪念杰出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全球物理学界开展了名为“物理改变世界”的系列活动。‎ ‎(1)爱因斯坦提出的最重要的科学理论是__________,这一理论在科学史上有何重大意义?‎ 材料二: 爱因斯坦在二战后期表示:致信罗斯福提议研制核武器,是自己一生中最大的错误和遗憾。他甚至懊悔当初从事科研,“早知如此,我宁可当个修表匠。”‎ ‎(2)爱因斯坦为什么会认为“提议研制核武器”是“一生最大的错误和遗憾”?他希望科学研究用于什么目的?‎ 材料三: 据朝中社报道,朝鲜宣布于‎5月25日进行第二次地下核试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就此发表声明。声明中称,‎2009年5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无视国际社会普遍反对,再次进行核试验,中国政府对此表示坚决反对。‎ ‎(3)请你谈谈中国政府在朝核问题上的基本立场。‎ ‎[参考答案](1)相对论。为原子弹的发明和原子能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打开原子时代的大门;是现代物理学基本理论之一等(2分,答出一点即可得2分)‎ ‎(2)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各投了一颗原子弹,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2分) 造福人类,而不是用于战争。(2分)‎ ‎(3)朝鲜重返六方会谈;在联合国框架内和平解决;停止核试验;朝鲜半岛无核化等(2分,答出一点即可得2分)‎ ‎[解析] 本题以朝核实验这一时政作为命题的背景,考查学生有关发明原子弹的理论基础、历史核战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爱因斯坦对研制核武器的态度、以及对目前朝核问题的立场等,文字材料的选择比较典型,答题时需要学生能够理解材料的意思,提取关键词和限制条件,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回答问题,体现了材料呈现与教材内容的相结合的特点。在回答第(2)小题时,应在材料中抓住“二战后期”这一时间限制,根据美国投放原子弹这一史实回答问题(人类至今唯一的一次核战),否则,所回答的内容会缺乏准确性核针对性。‎ ‎2.图表型材料题:‎ 图表型材料题往往是围绕一定的历史主题,展示表格、实物图片、地图、漫画、图示等图表资料,同时也可以结合一定的文字材料,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它不仅融阅读、判断、理解及阐释本质和内在联系为一体,而且因其材料精炼、内涵丰富、信息含量大而生动直观等特有优势,成为中考测试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这类试题对学生考查面比较广,如分析表格的能力、识图辨图的能力及理解文字的能力。‎ ‎[例题](2009年扬州市中考试题)整体世界的形成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是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作为当代重要特征之一的全球化.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越来越深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变得越来越小”‎ 火车 汽车 飞机 手机和电脑 材料二:1999年全球500强跨国公司总部地点的分布 国家/集团 总部数量 国家/集团 总部数量 美国 ‎179‎ 中国 ‎10‎ 欧盟 ‎148‎ 瑞士 ‎11‎ 日本 ‎107‎ 巴西 ‎3‎ 加拿大 ‎12‎ 澳大利亚 ‎7‎ 韩国 ‎12‎ 其它 ‎11‎ ‎——戴维·赫尔德《全球化与反全球化》‎ 材料三:经济全球化实在是一把“双刃剑”,好比一台空气净化机,它在促进各国经济加速新陈代谢,推动经济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的同时,有时还会运转不灵,带来空气的恶化,这需要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们挽起手来,齐心协力,打造和谐的全球经济,营造和谐的地球村。‎ ‎——黄坤《我眼中的经济全球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的因素。‎ ‎(2)据材料二指出跨国公司的分布状况。你认为这种状况反映出20世纪末经济全球化有何显著特点?‎ ‎(3)经济全球化使我们的日常生活变得越来越精彩,请你举两例生活中的事例说明。并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参考答案](1)因素:科技革命的推动(或新的交通、通讯工具和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2)状况:主要分布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点:经济全球化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3)事例:周游世界、电脑上网、吃麦当劳和肯德基、穿耐克、阿迪达斯鞋……认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使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另一方面拉大了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的差距;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 ‎[解析]本题围绕经济全球化这一主题,先后展示了图片、表格、文字材料。面对这类混合型材料题时,要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不管是表格、图片、还是文字,都要通过各种方法找到有效信息,然后根据所提出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逐一解答。‎ ‎3.开放探究型材料题:‎ 所谓的开放性,一是指所选材料大多脱离教科书,尽可能的新颖,贴近生活,侧重现实性和社会性。二是指试题的设问尽可能的开放,不限定范围,答案也非唯一性,这是开放型材料题的本质特点。所谓探究性,是指所设计的问题有一定的综合性,需要对相关历史知识进行整合、归纳,侧重于对历史认识和反思能力的考查。‎ 近年来此类材料题往往选用教材之外的材料,如新闻时事、名人名言、谚语诗歌、漫画海报等,来源广阔,呈现方式千姿百态,难以预估。不过,所选择的材料必定以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为依托,所设问题却不会超纲,基本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解答这类材料题时,一定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能敢于创新、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例题](2009年黄冈市中考试题)近代化也叫现代化。近代化是一场全球性的社会变革,以科技为动力、工业化为中心导致人类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并引起了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面变革。一般来说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的近代化等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 材料一:早在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在时势的流变中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 ‎ 晚清社会的发展却从根本上逆转了传统的价值观……商人不仅捐纳功名跻身于绅士之列,一些有名望的绅士们也相率从商。……同时,社交应酬也带着明显的商业利益。‎ 受西方民主平等观念的影响,……一向被社会歧视、受性别不平等压制的妇女,开始走向社会.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同时在一般礼仪中严格的“等级”、“身份”‎ 的界限也开始趋于模糊。‎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历史·晚清民国卷》‎ ‎ 材料二: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鸦片战争既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起点。洋务运动艰难地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大门,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运动的起步。新中国成立后30年,现代化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30年.中国现代化建设才逐渐步入了正常的发展轨道。‎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社会生活习俗、思想观念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初,从政治和思想文化近代化的角度看,中国有何重大的探索活动?简要说明20世纪初思想文化近代化探索活动在我国近代化历程中的地位。‎ ‎ (3)归纳概括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你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从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到改革开放)中得到了哪些认识。 ‎ ‎[参考答案](1)现象: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商业的发展影响到商人的社会地位及社会交往;民主平等的观念引起社会习俗的变化(答出任意2点即可,如根据材料答出具体内容也可)。原因: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西方资本主义先进思想传入中国;中国近代社会的不断进步(答出任意2点即可,写出受新思想、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等的影响中的任意一点也可)。(2)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近代史上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也是深刻的思想文的近代化运动,运动中提出的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就成为中国迈向思想文化近代化的重要标志。(答出任意2点即可,答案有创新且符合题意也可)(3)成就:(此答案为开放式答案,从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都可以)①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②城乡人民生存状态发生沧桑巨变,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③初步建立了一个适应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④开创了中国的发展道路;⑤中国人民走进了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的新时代。(答出任意2点即可)认识:①起步晚;②曲折发展;③经历了从被迫到坚持科学发展的过程④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⑤坚持独立自主、大力推进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⑦坚持改革不动摇;⑧坚持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答出任意1点即可)‎ ‎[解析]此题的问题设计具有典型的探究性和开放性,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他们将自己在历史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自身的体会、感想结合起来,以达到升华认识、指导今后的行动的目的。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学生应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敢于创新、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解题要领】‎ 各类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总体上可分为三个步骤:一是读懂材料;二是审清题目;三是规范答题,可以概括为“一读二想三答”。‎ ‎ 一、“读”:读懂材料是解题的基础,这一步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读什么?也就是阅读的内容。二是如何读?也就是阅读的顺序。‎ ‎ 1.阅读内容:材料题都有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部分,二是设问部分。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全,找出关键词句,去粗取精,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不可漏读。‎ ‎ 2.阅读顺序:先读设问,以掌握题目设置的要求,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既节省阅读材料的盲目性,也节约时间。在阅读材料的时候,另外,也不能忽视材料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有时也会成为关键提示。采取先读设问后读材料的阅读顺序,原因有三:一是先读材料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盲目性,特别是遇到一些难懂的或生疏材料,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二是每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命题者就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设问的。所以先读设问部分,可以抓住材料的主题,这样在没读材料之前,就已经给材料内容定了位,这样我们的思维就有了目标,然后再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更是有的放矢。‎ ‎ 二、“想”:审题思考是解题的关键。读的同时,也是想的过程,找的过程,要边读边想边找,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要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 ‎2.找材料与教材的相联点:“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增加,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题都越来越“新”,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就需要我们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联系,在阅读的基础上,宏观上把握命题意图,准确判断,明确解题思路。‎ ‎3.找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一般情况下,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每一个材料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计的,即使有些材料的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三、“答”:准确、规范、有序回答是解题的落脚点。在组织答案时有几个问题要注意:‎ ‎1.问什么答什么:紧扣题意、论从史出。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坚持“问什么答什么”,扣问简答,不要脱离材料,随意发挥,答非所问。‎ ‎2.注意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书写工整:材料解析题对回答的要求是贵精不贵多。注意按问按分列点,分值大的,回答要详尽些,多罗列些答案要点;分值小的,回答要简洁些。如果有字数要求更要慎重处理,想好再下笔。‎ ‎3.书面语言答题:要恰当使用历史中的术语,少说大白话。‎ 五、活动与探究 ‎【命题原则及特点】 ‎ 探究类试题往往通过提供历史材料或创设历史情景,引导学生从试题创设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探究类试题着重考查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反映了当今新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的要求。 探究类试题在不同试卷中有不同的名称,如“分析探究题”、“活动与探究”、“学习与实践题”、“历史探究”、“以史为鉴,学科实践”、“实践应用题”、“学以致用”、“读史有感题”等。 ‎ 探究类试题是通过对材料的研究、分析、整合、探讨,来考查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以下特点: (1)关注生活和社会热点:从学生熟悉的重大时事热点出发命制试题,自然的引出历史,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点上考查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运用综合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2)注重创新性和实践性:从文本材料或生活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分析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3)注重综合性和开放性:‎ 这一题型中考查的内容有很强的综合性,打破了传统题型的固定模式,呈现出不同题型的互融性、灵活性、多样性,在一道探究性试题中几种题型可以互相结合,如把材料分析与填空题结合、材料与列举题结合、图文材料与活动题结合等。命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到有话可说,答案多角度、多层次,鼓励学生发展个性,有创新见解的试题。‎ ‎【题型类别】 ‎ ‎1.材料型:‎ 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列出一个或几个材料,材料之间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为问题的探究做好铺垫,检测考生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知水平、历史感悟能力。 ‎ ‎[例题](2009年连云港市中考试题)历史表明:科学决策并适时调整,是社会发展的关键。根据提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有三次重大改革:一次是20年代初期的苏俄,一次是30年代的美国,还有一次是70世纪末期以来的中国,请写出前两次改革的名称。简述第三次改革在农村展开的主要形式。‎ ‎(2)下面材料反映了三次改革的举措或影响,阅读后回答:‎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    ――邓小平 材料一 材料二:蓝鹰标志 材料三: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示意图 ‎①材料一中僵化的“苏联模式”具体指什么?材料二反映了30年的美国改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②简述材料三反映的主要历史信息。1992年以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 ‎(3)与时代潮流相随,在改革开放的30年历程中,中国大胆创新,及时调整政策,走出了既与世界相联系又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国外称之为“中国模式”,有人认为,中国模式就是“经济自由加上政治压制。”也有人认为,中国模式就是“社会主义+中国民族传统+国家调控的市场+现代化技术和管理。”据此,你认为国外对“中国模式”有不同看法的原因是什么?谈谈你对中国改革开发30年成就的认识或体会。(至少两点)‎ ‎[参考答案](1)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或“包产到户”。(2)①斯大林模式或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政府开始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符合题意即可)。变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立场、角度、视域等不同。认识或体会: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持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科学决策、适时调整、大胆创新,走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道路;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等。‎ ‎[解析]本题以科学决策与改革创新为主题进行探究活动,在历史基础知识考查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在能够正确地理解阅读材料,并结合相关史实进行分析,既考查了学生对史实的归纳、整理和综合运用的能力,又考查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历史思维能力。‎ ‎2.图表型:‎ 结合探究主题给出有关图片或表格,并配有相应的提示性文字,创设直观生动的问题情境,展开探究活动。 ‎ ‎[例题2](2009年河南省中考试题)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主题探究活动,下面是他们搜集的一些图片和设计的一个版面,请你参加:‎ 我国自行研制的  大型音乐舞蹈    上海APEC会议 高速公路 东风五号战略导弹  《团结颂》 ‎ ‎   A B C D ‎(1)请将以上四幅图片的字母代号按其所属类别填入对应的方框内。‎ ‎(2)除上述四个方面以外,你认为还可以从哪一个方面来展示共和国六十年来的伟大成就?请填入上图中空白方框内。‎ ‎(3)通过以上探究,你有什么感悟?‎ ‎[参考答案](1)国防建设A;民族团结B;经济建设D;对外交往C。(2)空白方框内可填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民主法制等。(3)我国综台国力不断提高;国家日益繁荣富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等。(符合题意,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通过图片和表格的转换,在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建设成就进行归纳、概括的基础上进行主题探究,着重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概括能力、反思和感悟。‎ ‎3.实践活动型 ‎ 设计某一相关主题,通过手抄报、班会、专题栏目等各种形式,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这种类型题比较新颖独特,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容易接受,又有很强的探究性和开放性。‎ ‎[例题](2009年江西省中考试题)探究与实践 ‎【感知历史 提取信息】‎ ‎ 小明同学在学了“巴黎和会”后,画了右边漫画。‎ ‎(1)结合漫画回答:巴黎和会上作出了怎样的规定导致德国人如此沮丧、日本人如此得意?‎ ‎【收集整理 积累知识】‎ 德国人沮丧、日本人得意,中国人的反应会怎么样?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小名同学收集到如下材料:‎ ‎1919年5月4日下午,3000多名学生在北京天安门前集会,随后举行示威游行,队伍中喊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等口号。 ‎ ‎(2)据材料,说说哪个社会群体成为五四运动的先锋?这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 ‎【深入探究 获得认识】‎ ‎ 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大会上,李长春说:“五四时期,革命青年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奋不顾身,为反对帝国主义的奴役和封建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而奔走呼号;先进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积极探索指导中国人民根本改变受奴役、受压迫地位的科学真理和发展道路。他们以高尚的爱国情操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诠释了五四精神的丰富内涵.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不朽丰碑。”‎ ‎(3)据材料,说说五四精神的主要内涵有哪些?‎ ‎【联系实际 升华情感】‎ ‎(4)为弘扬五四精神,校团委向全体同学征集题为“我的青春宣言”的誓词。请你积极参与并联系自己的实际写一段誓词。(30字左右)‎ ‎[参考答案](1)巴黎和会上通过《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利由日本继承。(2)青年学生;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3)爱国、民主、科学、进步;(根据材料概括,意思相近即可。(4)开放性题,符合题意,积极向上,语言精炼即可。‎ ‎[解析]本题以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为主题进行探究活动,通过“感知历史、提取信息”“ 收集整理、积累知识”“ 深入探究、获得认识”“联系实际、升华情感”等环节构建一个完整的活动与探究过程。题型设计新颖,贴近学生生活,将知识运用、过程设计和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4.阐述见解型 ‎ 围绕一个历史主题进行问题探究,或给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要求学生多角度思考,阐述自己的见解,发表自己的观点。‎ ‎[例题](2009年黄冈市中考试题)历史学习包括史实的确认、解释、规律的揭示和价值认同等基本环节,根据要求和提示,完成下列探究性学习任务。‎ ‎(1)史实的确认:李明同学收集到以下材料,并用马克思、爱因斯坦(注:他们是犹太人)等伟人的贡献进行反驳。请分别写出他们对人类文明所作的重大贡献。假如让你确认“希特勒是人类文明的‘破坏者’”,你会使用那些证据?‎ 材料:德国法西斯头目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叫嚣“犹太人是全人类的敌人,是人类文明的‘破坏者’,是德国这个伟大国家的‘败类’。”‎ ‎(2)史实的解释。根据下面的结构示意图,把下列历史事件或现象与方框中的数字正确搭配(注意:只填英文字母)。并说明启蒙运动能够“引领时代前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美国独立战争 B.法国大革命 C.文艺复兴 ‎(3)规律的揭示。在学习近代科技、思想和文化后,李明同学认识到:牛顿、达尔文和马克思等分别从不同领域揭示世界的客观规律,推动了社会进步。请分别写出牛顿和达尔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4)历史学习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上述探究活动告诉我们,做一名合格的现代公民,应该具备哪些人文素养?‎ ‎[参考答案](1)马克思:与恩格斯联合发表《共产党宣言》,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等。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证据:屠杀和迫害犹太人、制造国会纵火案、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等。 (2)①C; ②A; ③B。提倡理性,追求自由、民主和平等。(3)牛顿: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达尔文:著作《物种起源》;提出生物进化学说。(4)以人为本、尊重和关爱生命、热爱和平;尊重和理解其他文明;自由、平等、民主意识;崇尚科学、造福人类;促进社会进步等。(任意2点即可)‎ ‎[解析]本题着重考查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及发展规律,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牢记重大历史事件,而且还要善于归纳和分析史实,发现历史事件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善于反思和借鉴历史,在能力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 ‎5.小论文型 ‎ 通过材料或列出主题提炼出某个话题,让学生结合相关史实发表自己的观点,阐述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500年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这九个国家江山代代,各领风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大国辉煌,同时也给其它国家和民族带来过不同程度的伤害。‎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用历史的眼光和全球视野为中国的发展寻找世界性坐标,具有了更加现实的意义……我们的发展,要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 ‎ ——摘自大型电视记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例题](2007年安徽省中考试题)某班开展了一次主题探究活动,着重探寻17世纪至20世纪初英国、美国和日本三国的近代崛起历程。老师在黑板上抄录了以下材料: ‎ 请你参加该班的主题活动,就英、美、日三国崛起中的重大事件探究三国崛起的主要因素、对近代中国带来的伤痛,以及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你应如何做等三个方面,写一篇历史小短文。‎ 要求:①主题突出,观点正确,论从史出;②标题自拟,300字以内;③不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校名、姓名,否则会被扣分。‎ ‎[参考答案]‎ 按照崛起的主要因素(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日本明治维新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美国建立了民主政治体制,进行了制度创新;美国通过独立战争赢得了国家独立,南北战争则维护了国家统一;日本明治维新体现了日本善于学习,重视教育;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生产力;通过殖民扩张扩大了世界市场,积累了资本等)、对近代中国带来的伤痛(如:三国发动或参与了侵华战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被强加给中国人民,一再割地、赔款、丧权,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不断遭到破坏,中华民族的危机一步步加深)、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你应如何做(如: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发奋图强,努力提高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三个方面采意给分。‎ ‎[解析]本题通过重要社会热点展开主题探究活动,既考查学生对史实的概括、理解和归纳能力和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能力,又考查了学生用书面语言表达历史问题的能力。试题的出现形式是一个,无疑考查了我们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不仅所涉及的历史知识面广,还注重对对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及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突出了历史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 ‎【解题要领】‎ 一、审清题目,领会题意。 ‎ 审题时首先要明确题意,完整准确地把握好试题的要求。其次,要审明材料的观点,根据材料来确定问题的指向和具体要求答题,避免“似是而非”、“答非所问”的现象。‎ 二、回归课本,寻找结合点。 ‎ 尽管探究性试题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但必须以基础历史知识为依托,答案基本上来自教材,解题切忌脱离课本知识的盲目判断,东拉西扯、不着边际地高谈阔论。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把握课本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精选练习的训练,学会寻找材料与知识的结合点,学会创造性答题的方法和技巧,以不变应万变。 ‎ 三、发散思维,史论结合。‎ 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依据题目要求,对课本知识进行发散性思维。对于开放性问题,要做到史论结合,有理有据,感想和启示要有史实依托,有感而发,不能空谈。发散思维必须紧扣试题要求和论述的观点,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四、规范答题,力求完整。 ‎ 准确、规范答题,做到书写整洁、语言流畅、要点清新、合乎逻辑。同时还要注意答题要点的全面性,能够从多个角度回答问题,增加得分的概率,切忌“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对于见解阐述和历史小论文的解答,应注意做到观点鲜明,史论结合;论据充分,有理有据;文字简明,条理清楚。‎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