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5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生物人教版必修2作业与测评:7-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DI QI ZHANG | 第 7 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 1 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基础必刷题 对应学生用书 P63 1.下列关于拉马克进化学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拉马克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是由更古老的物种进化来的 B.生物的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C.器官废而不用,就会造成形态上的退化 D.“用进废退”获得的性状不可以遗传给后代 答案 D 解析 拉马克提出了“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理论,他认为这些因 用进废退而获得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给后代的。 2.下列表述中哪一项不是拉马克的观点( ) A.生物的种类从古到今是一样的 B.生物的种类是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的 C.环境的变化使生物出现新的性状,并且将这些性状传给后代 D.生物的某一器官发达与否取决于用与不用 答案 A 解析 生物的种类从古到今是一样的,这是神创论的观点,A 符合题意;拉 马克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在新环境的直接影 响下,生物的生活习性发生了改变,某些经常使用的器官发达,不经常使用的器 官则逐渐退化(用进废退),并认为这样获得的后天性状可遗传给后代,使生物的种 类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B、C、D 均不符合题意。 3.下列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释模型的是( ) A.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B.过度繁殖→遗传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 C.遗传变异→生存斗争→过度繁殖→适者生存 D.适者生存→遗传变异→生存斗争→过度繁殖 答案 A 解析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释模型的基本思路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 传变异→适者生存,A 正确。 4.每条雌鲫鱼一年可产很多卵,约有 3000 个受精卵孵化成小鱼。小鱼经一 年成熟后就可繁殖下一代。一对鲫鱼三年后可产后代 67.5 亿条,但事实上只有很 少的个体生存下来。该生物现象体现了( ) ①过度繁殖削弱生存斗争的强度 ②过度繁殖加剧了生存斗争 ③激烈的生 存斗争不利于物种的生存和发展 ④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过度繁殖会产生大量的个体,而生存空间和食物有限,故生存斗争加 剧,②正确,①错误;在激烈的生存斗争过程中,适应(或生存)能力强的个体被保 留下来,④正确;激烈的生存斗争对某些个体的生存不利,但对物种的生存和发 展有利,③错误。 5.(2018·郑州外国语学校期中)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未能解释的是( ) A.生物进化的原因 B.现存生物适应性的原因 C.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D.生物不定向变异的原因 答案 D 解析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对于遗传变异产生的原因未能做出科学的解 释。 6.下列实例分析体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在暗洞中生活的盲螈,因长期不用眼睛而逐渐失去视觉 B.由于蟹类的捕食,某种海洋蜗牛种群中具有较厚外壳的个体的比例逐渐增 加 C.害虫抗药性增强,是因为杀虫剂刺激害虫产生抗药性,并在后代中不断积 累 D.蛇的四肢由于长期不用而退化,因而获得匍匐行进的习性 答案 B 解析 A、D 属于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C 中杀虫剂只是对抗药性个体 进行选择,只有 B 符合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中适者生存的观点。 7.(2018·济宁模拟)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变异都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基因频率就不会发生变化 C.同一环境中往往存在很多不同物种,它们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 D.隔离的实质是阻断基因交流,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意味着新物种形成 答案 C 解析 只有可遗传的变异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 错;引起基因频率 发生改变的因素有多种,除了环境改变外,还有基因突变、迁入迁出等,B 错;同 一环境中的不同物种相互影响,共同进化,C 正确;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 离,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是因为地理隔离,D 错。 8.下列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所保留的变异,对人类都是有利的 B.“生存”的“适者”,对人类都是有益的 C.在自然选择中,人类起着主导作用 D.“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环境条件 答案 D 解析 由于自然选择保留的变异都是适应自然环境的,谈不上对人类有利或 有害,A、B 错误;在自然选择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环境条件,C 错误,D 正确。 9.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分析狼的进化过程: (1)狼群中存在不同类型的个体,如有跑得快的,有跑得慢的。这说明生物具 有________的特性,而这种特性一般是________的。________和________是生物 进化的内在因素。 (2)随着环境的改变,食物稀少,跑得快、凶猛的狼才能获得食物生存下去。 这样食物、环境对狼起了________作用,而这种作用是________的,它决定着生 物进化的________。 (3)狼的进化过程是通过________实现的。 答案 (1)变异 不定向 遗传 变异 (2)选择 定向 方向 (3)生存斗争 解析 (1)个体之间的差异是由于遗传和变异形成的,变异具有不定向性,且 可遗传。 (2)环境对变异起着选择的作用,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3)狼的进化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能力提升题 对应学生用书 P64 1.桉 601 药刚问世时,可治疗病毒性感冒,疗效很高;几年后,疗效渐渐降 低,其根本原因可能是( ) A.病毒接触了药物后,慢慢产生了抗药性 B.病毒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抗药性个体大量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后来的药量用少了,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答案 C 解析 在未使用该感冒药之前,感冒病毒就存在着差异,有的不具有抗药性, 有的具有抗药性。开始用该感冒药后,由于大多数病毒没有抗药性,故大量被淘 汰,而少数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会保存下来,并能继续繁殖感染人群。当多次 使用该药物后,使抗药性更强的病毒被保留下来。这样一代一代,病毒积累并加 强了抗药性,使该感冒药渐渐失去效应。所以药物只是对不同变异的病毒进行了 选择,淘汰了不抗药的个体,保留了抗药性强的个体。 2.鲸和鲨鱼是不同纲的两种动物,但它们却有着相同的生活环境和相似的体 形,这是因为( ) A.相同变异的结果 B.进化的方向相同 C.起源于共同的原始祖先 D.相同的环境对它们进行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 D 解析 鲸和鲨鱼都生活在海洋里,相同的生活环境对它们的体形进行了相似 的选择,D 正确。 3.科学家对某一种蟹的体色深浅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不同体色的蟹 的数量不同,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差别呢?下列解释中最合理的是( ) A.中间体色与环境颜色相适应,不易被天敌捕食 B.深体色和浅体色的个体繁殖能力弱 C.深体色和浅体色的个体食物来源太少 D.中间体色是新形成的一种适应性更强的性状 答案 A 解析 蟹的体色有多种表现型是生物变异的结果,优势性状的出现不是新形 成的适应性更强的性状,而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中间体色的个体数目明显占 优势最可能的原因是其与环境相适应(容易获得食物,不易被天敌捕食等),某种性 状的生物个体数目少不是某一固定因素造成的,而是由该生物的生存环境决定的。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于缺少草而吃树叶的长颈鹿脖子越来越长,符合拉马克的观点 B.达尔文认识到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并作出了科学解释 C.生物进化的内因是生存斗争 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研究对象为生物个体 答案 A 解析 吃树叶使长颈鹿脖子越来越长,符合拉马克用进废退的观点,A 正确; 达尔文没有对遗传变异的本质作出科学解释,B 错误;生物进化的内因是遗传变异, C 错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研究对象是种群,D 错误。 5.(2018·银川一中调研)水蚤是一种水生小动物。某兴趣小组的同学用等量的 水蚤分别做了如图所示的 A、B 两组实验:水温的改变是实验的唯一变量,其他均 相同;水蚤在不同的水温中均为 12 小时。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如图所示。 请回答: (1)实验结果表明,多数水蚤生活的最适温度约为________ ℃。 (2)有些水蚤能在 20 ℃环境中生活,还有些水蚤能在 28 ℃环境中生存,这表 明水蚤个体之间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体现了生物的变异一般是 ________的。温度的改变对水蚤起了________作用,而这种作用是________的。 (3)20 ℃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到 28 ℃环境中将会死亡,同理,28 ℃环境中生 活的水蚤移入 20 ℃环境中也会死亡。这说明,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如果生物 缺少______________,就要被环境所淘汰。 答案 (1)25 (2)各种变异类型 不定向 选择 定向 (3)适应新环境的变异 解析 (1)从 A、B 两组实验可以看出,多数水蚤生活的最适温度约为 25 ℃。 (2)生物在繁衍后代的过程中会产生变异,这些变异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例 如有些水蚤能在 20 ℃环境中生活,还有些水蚤能在 28 ℃环境中生存;但是温度 作为选择者,却是定向的,适应某个温度的变异个体就能生存,不适应某个温度 的变异个体就被淘汰。水蚤中的各种变异类型,体现了生物的变异一般是不定向 的。温度的改变对水蚤起了选择作用,而这种作用是定向的。 (3)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够生存,当环境发生改变时,生物如果没有适应新 环境的变异,就会被淘汰。 6.图示为某害虫种群在先后使用两种杀虫剂后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请回答 相关问题: (1)在害虫种群内部存在着________变异类型,________对害虫起到了选择作 用。所以,害虫抗药性的产生是________的结果,抗药个体的增加是________的 结果。 (2)该实验说明害虫对环境的适应是________的,这是因为遗传是稳定的,环 境是________的。 (3)如果抗药基因 r 是由其等位基因 R 突变来的,那么 R 与 r 基因的本质区别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种群淘汰隐性基因比淘汰显性基因更加困难,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抗药性 杀虫剂 变异 自然选择 (2)相对 可变 (3)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 隐性基因可通过杂合子保存下来 解析 (1)害虫的抗药性变异是害虫进化的内因,杀虫剂的选择是外因,自然 选择是指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在杀虫剂的选择作用下,害虫不抗药的被杀 死,抗药的存活,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分析题图可知,使用杀虫剂Ⅰ后,害虫种群密度先下降后上升,最终适应 了杀虫剂Ⅰ,但当使用杀虫剂Ⅱ时,种群密度又大幅度下降,由原来的适应到现 在的不适应。上述分析说明:害虫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因为遗传虽然是稳定 的,但环境是不断变化的。 (3)基因的不同在于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由于基因突变的低频性,由等位 基因 R 突变而来的基因 r,以 Rr、rr 两种基因型存在。而自然选择直接淘汰表现型, rr 被淘汰,Rr 被保留,使部分 r 基因免于被淘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