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8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8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案

第28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理知识体系]‎ ‎[背史论术语]‎ ‎(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促使我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文化大革命”时期文艺园地百花凋零。“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文艺再次呈现丰富多彩的繁荣局面。‎ ‎(2)新中国的人民教育,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大量建设人才;“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教育事业遭受严重破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教育重新获得生机,“科教兴国”战略极大地推动着中国教育的持续发展。‎ ‎(3)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在困难的条件下艰难起步,科技人员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高产杂交水稻等一批标志性成果。‎ 知能强化Ⅰ 科教兴国,自主创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1.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 ‎(1)科技振兴:‎ ‎①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中国政府确立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开始了振兴科技的艰难历程。‎ ‎②1949年,中国科学院成立,1958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 ‎③1956年,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编制了《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个“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④海外知识分子归国:新中国成立后,许多海外知识分子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如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吴阶平、邓稼先等。‎ ‎(2)科技成就:‎ 国防科技领域 ‎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70年,中国用自制的“长征1号”‎ 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 医学领域和农业科技领域 中国于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73年,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为中国和世界粮食增产做出了重大贡献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1)提出: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2)意义: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3.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 ‎(1)表现:‎ 核技术方面 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核武器技术不断发展 空间技术领域 通信卫星和通信广播卫星升空,每天为千家万户传送着电视节目 运载火箭的研究方面 ‎ 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信息技术领域 ‎“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成功研制,标志着中国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生物工程领域 完成基因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也建立起自己的基因组大规模测序技术和科研队伍 ‎(2)意义:对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4.助推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 ‎(1)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是科技发展的政治基础。‎ ‎(2)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前提。‎ ‎(3)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4)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为科技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5)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推动和需要是重要动力。‎ ‎(6)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和积极引进世界先进技术。‎ ‎5.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 阶段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末 ‎20世纪80年代以来 背景 ‎①美国敌视新中国,企图扼杀新生政权 ‎②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 ‎③美苏争霸,造成世界局势紧张 ‎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②国际经济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 ‎③改革开放日益深化 侧重点 发展军事科技,如原子弹、导弹、氢弹、人造卫星,以提高国防实力 ‎①科技为经济服务,如注重核能的和平利用 ‎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致力于提高综合国力 影响 ‎①巩固并维护了中国国防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安定的外部环境 提高了综合国力,缩小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1.据统计,中国政府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有22位本科教育都是在国内的一流大学完成的;21位元勋有留学经历,获得博士学位有16位,在国外都有所成就。材料说明(  )‎ A.爱国主义精神是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 B.民国高等教育水平已达世界一流 C.近代教育为新中国科技发展奠定基础 D.“两弹一星”是留学教育的结果 解析:选C 近代教育的发展使元勋们受到了较好的高等教育,为其留学深造直至后来的科技贡献奠定了基础,故C项正确。‎ ‎2.(2018·吉林百校联考)‎1964年10月19日,《参考消息》援引合众国际社东京十七日电:“红色中国……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一次打开了军事技术中的一些最深奥的秘密。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 这说明当时中国(  )‎ A.建立了全方位的国防体系 B.具有了远程打击敌国的实力 C.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 D.科教兴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解析:‎ 选C 1964年我国国防事业刚刚发展,没有建立起全方位的国防体系,故A项错误;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导弹研制成功,具有了远程打击敌国的实力,但与材料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引爆成功,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打破了西方核垄断,故C项正确;科教兴国是1995年提出的,故D项错误。‎ ‎3.(2018·黄冈质检)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风趣地用手比划着说:“原子弹就是这么大个东西,没有这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十年工夫完全可能。”毛泽东提出“搞一点原子弹”的直接的国际因素是(  )‎ A.20世纪初物理学理论的提出 B.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 C.美苏等国垄断原子弹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解析:选C 20世纪初的中国没有条件制造原子弹,当时新中国也没有成立,故A项错误;“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指原子弹技术,还包括计算机等其他技术,故B项错误;二战后,美苏争霸,垄断原子弹,广大国家均受其威胁,“没有这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说明这属于战略生存的需要,故C 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属于国内因素,不属于“直接的国际因素”,故D项错误。‎ ‎4.‎2017年7月30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在朱日和训练基地举行。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军队的常规重型武器装备是火炮,本次阅兵式上先后亮相歼—20、歼—‎10C,红旗—22等六种新型战略武器成为合成兵种的常规装备。这一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后(  )‎ A.全面实施“科技强军”战略的成效 B.工业化为国防现代化提供保障 C.人民军队突破西方国家的军事封锁 D.教育与军事科技创新高度结合 解析:选A 从材料内容可知这一变化反映出改革开放后国家武器装备中科技含量的提升,故A项正确;工业化的发展体现不出本次阅兵新式武器增多,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初期与改革开放后军事力量变化,与人民军队突破西方国家军事封锁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仅体现军事科技,没有涉及教育,故D项错误。‎ ‎5.‎1992年9月21日,中国政府决定实施新的航天工程,并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2017年4月20日,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发射升空。“天舟一号”的首飞,标志着我国已正式启动“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空间实验室”的收官之战,为空间站阶段任务奠定坚实基础。以下关于该发展战略,表述正确的是(  )‎ A.中国首个科学远景规划 B.我国世纪之交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C.中国开始步入航天时代 D.直接作用于国家信息产业的发展 解析:选B 中国首个科学远景规划是从1956年到1967年,故A项错误;1992年到2017年的航天规划目标的完成表明我国世纪之交航天事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故B项正确;中国开始步入航天时代是在1970年,故C项错误;直接作用于国家信息产业的发展是信息技术的成就,不是航天成就,故D项错误。‎ ‎6.据西方媒体报道:“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这评论的是我国(  )‎ A.“南优2号”的成功培育 B.“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升空 C.每秒向量运算过亿次计算机诞生 D.“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 解析:选D “神舟五号”飞船的成功发射,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的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故D项正确。‎ 知能强化Ⅱ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现代中国的教育与“双百”方针 一、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1.过渡时期——新型教育制度建立 ‎(1)方针:《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2)措施:‎ ‎①彻底改造旧教育,建立新的教育管理制度。‎ ‎②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办学。‎ ‎(3)成效: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探索与发展 ‎(1)性质:1954年宪法正式确定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 ‎(2)提出: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教育方针。‎ ‎(3)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4)措施:‎ ‎①“两种教育制度”即全日制的学校、半工半读的学校。‎ ‎②“两种劳动制度”即工厂机关八小时工作、半工半读。‎ ‎③多种形式办学。‎ ‎(5)成效: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3.“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破坏 ‎(1)措施:“上山下乡”运动,“废止高考制度”等。‎ ‎(2)影响:‎ ‎①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 ‎②文盲、半文盲人数剧增。‎ ‎③严重影响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蓬勃发展 ‎(1)措施:‎ ‎①拨乱反正:1977年恢复高考;建立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等制度。‎ ‎②制定方针: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④加快教育立法:1980年以来,颁行了《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一系列的教育法律法规。‎ ‎(2)成效: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职教、普教并举;初步形成了高等教育体系。‎ ‎5.新中国不同时期的教育方针政策及其成就 阶段 方针政策 成就及教训 新中国成立初期 以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的有用经验,借鉴苏联经验 把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造成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毛泽东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 ‎“文化大革命”时期 以阶级斗争为纲,中小学一度停课,大学招生通过推荐方式 教育战线一片混乱,人才出现断层 改革开放以来 ‎20世纪80年代提出“三个面向”;20世纪90年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211工程”计划;实施义务教育 各类教育飞速发展,培养了大批各级各类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无穷活力 ‎6.新时期邓小平的教育思想 ‎(1)教育基础观。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2)教育超前观。强调了教育改革不仅要着眼于中国,更要放眼于世界;不仅要考虑当前,更要着眼于未来。‎ ‎(3)教育优先发展观。认为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要优先发展教育。‎ ‎(4)教育条件观。提出必须努力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地位,认为这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前提。‎ 二、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1.“双百”方针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 ‎(1)“双百”方针:‎ ‎①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逐步展开,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②内容:艺术问题上实行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实行百家争鸣。‎ ‎(2)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 ‎①长篇小说创作繁荣:如《红岩》《红日》《红旗谱》等。‎ ‎②电影艺术勃勃生机:如《上甘岭》《南征北战》《英雄儿女》等。‎ ‎③戏剧创作百花争艳:如《龙须沟》《茶馆》《蔡文姬》等。‎ ‎2.“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 ‎(1)十年动乱:‎ ‎①导火线:1965年,姚文元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②“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全国各地“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破除“四旧”。‎ ‎(2)文化凋零: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样板戏”一枝独秀,“八亿人口八个戏”成为当时文艺状况的真实写照。‎ ‎3.全面认识“双百”方针 ‎(1)从“双百”方针的内涵看,“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学术问题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方针。‎ ‎(2)从背景来看,“双百”方针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国家迫切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 ‎(3)从基本精神来看,“双百”方针的基本精神是要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和艺术、学术民主,其实质是为人民服务。‎ ‎(4)从受挫原因看,“双百”方针在贯彻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不是“双百”方针本身的问题,而是受“左”倾错误干扰造成的。‎ ‎(5)从历史经验教训上看,学术问题、文艺问题的政治化无法实现“百家争鸣”;政治生活不民主,学术界、文艺界就无法实现“百花齐放”。“双百”方针能顺利贯彻执行,社会主义文化就能兴旺发达。‎ ‎4.实行“双百”方针的现实意义 ‎(1)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为繁荣文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2)有利于促进文学艺术发展、科学进步、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3)有利于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努力发展学术自由和创作自由。‎ ‎(4)有利于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1.在抗战期间,全国新办高校56所,其中西迁高校集中的内地省份就有43所,占总数的3/4。高校的西迁和内地高校的兴办,使我国教育中心发生大转移。这表明(  )‎ A.教育落后局面得到改变 B.高校西迁使东西部趋向平衡 C.战争改变了教育的格局 D.战争弥补了教育不合理布局 解析:选C 据材料“在抗战期间”“使我国教育中心发生大转移”可知战争改变了教育的格局,故C项正确。‎ ‎2.1970年6月,中央提出恢复“文化大革命”后业已停止的高等学校招生,招生对象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和解放军战士,招生办法是“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这种做法(  )‎ A.实际上恢复了高考制度  B.导致教育质量大幅下降 C.贯彻了新中国教育方针 D.体现了拨乱反正的要求 解析:选B 1977年恢复高考,故A项错误;“文化大革命”期间高校招生对象素质不高,故B项正确;这种做法体现了阶级斗争的特点,故C项错误;材料中教育受“左”倾思想指导,故D项错误。‎ ‎3.根据一位美国科学家的研究,1960年时中国的25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90%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出来的,而在1960年,中国工科毕业生数量大约是美国工科毕业生的75%。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建国初期的高校调整 B.半工半读高校的涌现 C.“八字方针”的实施 D.中美关系改善的影响 解析:选A 我国建国初期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策略,因此对高校进行调整,设立了大量的工科学校,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培养,并未涉及半工半读,故B项错误;“八字方针”主要是针对经济困难而提出的,故C项错误;中美关系改善是1972年,与题目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4.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早期,香港影片在上海上映时场面火爆,除少数戏曲片外,“几乎场场满座”。而国产电影,尤其是反映“大跃进”的影片,上座情况却相形见绌。这一反差表明(  )‎ A.香港电影更能反映社会现实 B.国产电影的制作技术低下 C.这一时期文化氛围相对宽松 D.“大跃进”运动的持续深入 解析:选C 据材料“香港影片在上海上映时场面火爆”“国产电影,尤其是反映‘大跃进’的影片,上座情况却相形见绌”可知,人们可以比较自由的选择各种题材的电影,说明这一时期文化氛围相对宽松,故C项正确。‎ ‎5.(2018·洛阳模拟)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几乎绝对意义上的排斥;然而,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这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这一变化表明(  )‎ A.思想解放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B.政策转变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 C.文化领域“左”倾错误得以纠正 D.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基本确立 解析:选B 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政策转变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思想解放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B项正确;C、D两项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 ‎6.针对“文艺家职责”问题的讨论,1982年《文艺报》发表社论《为开创社会主义文艺的新局面而奋斗》。此文发表的意图在于(  )‎ A.批评“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艺专制 B.确定我国文艺的社会主义方向 C.激发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 D.促进社会形成市场经济的共识 解析:选C 此文是针对“文艺家职责”问题的讨论而写的,批评“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艺专制不符合这一主旨,故A项错误;确定我国文艺的社会主义方向不符合这一主旨,故B项错误;激发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符合这一主旨,故C项正确;促进社会形成市场经济的共识是在1992年,故D项错误。‎ ‎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毛泽东在1958年先后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工夫是完全可能的。”当时中国开发上述技术的环境还十分落后和艰苦,但不少科学家还是开始投入这些开发计划。这主要说明了(  )‎ A.“两弹一星”的开展是国内外形势所需的结果 B.“大跃进”运动有利于我国国防现代化的发展 C.我国完全有能力在短期内实现国防现代化 D.应该将发展国防高科技作为一切工作的重心 解析:选A 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958年”“十年工夫是完全可能的”“当时中国开发上述技术的环境还十分落后和艰苦,但不少科学家还是开始投入这些开发计划”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当时我国相对落后,集中力量发展“两弹一星”是国内外形势逼迫的结果,A项符合题意。‎ ‎2.1964年10月,境外媒体报道:“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材料表明中国核试验成功的主要意义是(  )‎ A.加强了中苏联合抑美的力量 B.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 C.对世界政治格局施加了影响 D.中美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 解析:选C 材料反映了中国核试验的成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客观上说明中国核试验成功对世界政治格局施加了影响,故C项正确。‎ ‎3.‎1958年8月1日,中国第一台计算机——由张梓吕领衔研制的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 500次;1959年,由张效祥教授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万次。这反映出(  )‎ A.新中国在部分科技领域取得突破 B.当时中国科研出现“左”倾冒进现象 C.当时中国科技人才大量涌现 D.新中国计算机技术落后于欧美等国家 解析:选A 材料中中国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大幅增加,说明我国在计算机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故A项正确。‎ ‎4.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相继取得了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青蒿素药物、杂交水稻技术等领先世界的生物学和医学成就。这说明(  )‎ A.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研究的根本条件 B.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推动力 C.自力更生是科学研究的主要途径 D.科学研究只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才能成功 解析:选B 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对科学研究有推动作用,故B项正确;社会制度并不是科学研究的根本条件,故A项错误;自力更生不是科学研究的主要途径,故C项错误;科学研究只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才能成功,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并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对旧知识分子进行革命的政治教育,同时强调妇女有与男子平等的教育权利。这反映出建国初期我国教育(  )‎ A.朝着人民教育方向发展 B.完成了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 C.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D.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解析:选A 材料“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强调妇女有与男子平等的教育权利”,体现出建国初期教育的人民性,故A项正确。‎ ‎6.1950年初,全国教育工作会指导意见突出两点:其一,以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苏联经验;其二,创办人民大学,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这说明当时的教育(  )‎ A.服务社会主义     B.照搬苏联经验 C.强调意识形态 D.脱离生产实际 解析:选C 据材料“吸收苏联经验”“创办人民大学,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可知,体现当时的教育强调意识形态,故C项正确。‎ ‎7.中国科学院档案处保存的文件表明,1951年至1958年中国共派出留苏学生7 493人,其中69%的留学生学习工科专业,10.6%的学习理科,6.9%的学习农林,3.4%的学习医学,3.2%的学习文科,1.7%的学习文化艺术,1.6%的学习财经。这是我国当时(  )‎ A.“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B.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全面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解析:选D 据材料可知,“一五”计划的开展,留苏学生选择工科专业的占绝大多数,是为了满足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故D项正确。‎ ‎8.(2018·淮南模拟)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了大量半工半读的学校。改革开放后,九年制义务教育逐渐普及。对这一变化的合理解读是(  )‎ A.我国的教育模式发生了变化 B.我国的基本国情发生了变化 C.我国的教育体制发生了变化 D.我国的教育方针发生了变化 解析:选B 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困难,所以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大量半工半读的学校,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国家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所以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故B项正确。‎ ‎9.下图为中国留学生回国人数(单位:万人)统计图。据此可以推知,出现下面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留学回国人数大量持续增长 B.留学生文化归属感越来越强 C.中国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 D.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解析:选D 由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所以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选择回国,这是其选择归国的主要(根本)原因,故D项正确。‎ ‎10.(2018·晋冀豫三省联考)1957年,有人写了体现家庭生活的《我的丈夫》,被人批评为黄色文章,对此,中共中央表示:这篇文章也未必就是黄色的。天天《上甘岭》,没有《我的丈夫》怎么办?这里中共中央的主张是(  )‎ A.在政治问题上可以自由谈论 B.在文艺创作上不应限制过多 C.艺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D.要制定中国文学发展的规划 解析:选B 中共中央对《我的丈夫》的态度是“这篇文章也未必就是黄色的”表明在文艺创作的内容上不应限制太多,故B项正确。‎ ‎11.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拍摄了《红旗谱》《燎原》《平原游击战》《董存瑞》《白毛女》等一系列影片,一方面是对于战争胜利的歌颂,另一方面是对旧社会的一种控诉。这主要体现了电影的(  )‎ A.教化价值 B.娱乐价值 C.商业价值 D.艺术价值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对于战争胜利的歌颂……对旧社会的一种控诉”,表达了电影对人们教育的一面,与娱乐、商业、艺术无太大关联,故A项正确。‎ ‎12.新时期文艺经历了从80年代初歌咏健康自然人性的文化小说,到寻根思潮对民族文化血脉的发现和重构;从90年代中期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到近年来对底层生活农民命运和反腐倡廉的关注。这表明新时期文艺(  )‎ A.注重人文关怀 B.强调历史理性 C.重在现实批判 D.借鉴先进理念 解析:选A 从“人文精神大讨论”到“对底层生活农民命运和反腐倡廉的关注”,都体现出新时期文艺注重人文关怀,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如果没有大约70年前出现的古滕贝格印刷工场,宗教改革运动便不可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力量。正是印刷业的普及化,令这些充满激情的理论很快散播到了千家万户,使教廷徒唤奈何。作为新教徒一切宗教信仰的源头,《圣经》如今已经随时可以购得。正是这一事实,为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 ‎——摘编自[加]马丁·基钦《剑桥插图德国史》‎ 材料二 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简表 时间 科学技术发展概况 ‎1840~1911年 龚振麟首创铁模铸炮法并撰成《铸炮铁模图说》;李善兰得知西方“制器考天皆用重学”‎ ‎,翻译《重学》;1865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华蘅芳研制成功配制火药用的镪水 辛亥革命后 学生纷纷出洋学习建设国家的科学技术知识“以拯吾中国也”。李四光原立志学习造船,并在日本学习了3年造船技术,知晓造船需要钢铁,钢铁需要采矿技术,于是进入伯明翰大学采矿系学习;学习一年后,他进一步认识到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地质科学为基础,又转到地质系学习 ‎20世纪 ‎30年代 竺可桢说:“我们要讲飞机救国,就得迎头赶上,要迎头赶上就非去研究大气力学和建筑风管不可。而且要制造飞机,必须有适当之原料,要谋飞机行动的安全,非有敏捷精确的天气报告不可,这又要靠地质学家、化学家、冶金学家和气象学家的研究。所以飞机救国,必须从研究科学入手。”‎ ‎——根据曲铁华、李娟《中国近代科学教育史》绘制 材料三 中国和发达国家科技在经济发展中作用对比 国家 ‎2010年研发投入占GDP比重 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 企业 ‎2010年申请专利 高科技对企业利润的贡献率 发达国家 ‎3%~5%‎ ‎70%~80%‎ 日本丰田 ‎1 095件 ‎50%~80%‎ 中国 ‎2%‎ ‎55%‎ 中国奇瑞 ‎169件 约20%‎ ‎(1)概括材料一的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8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显著特点,结合史实予以说明。(8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与发达国家科技发展的差距。为什么说我国赶超世界科技水平的关键是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9分)‎ 解析:第(1)问,其现象是“为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从天主教和新教对《圣经》的态度、印刷业普及化使人人阅读《圣经》成为可能等方面说明。第(2)问,从材料二可知三个时期科技发展的落脚点是“强国”“以拯吾中国也”“救国”,据此提炼出“特点”;联系三个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进行说明。第(3)问,提取材料信息,从科技投入、科技的贡献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角度归纳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从科技与生产结合、加快科技转化的角度分析原因。‎ 答案:(1)现象:中国古代印刷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 说明:天主教把持《圣经》的阅读权,控制人们的思想;新教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使人们获得信教自主权和精神上的自由;印刷术使《圣经》普及化,成为传播新教的工具。‎ ‎(2)特点: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 说明:鸦片战争后,学习、引进西方的先进军事科技以实现富国强兵;辛亥革命后,大力学习西方实用技术以发展经济,提倡“实业救国”;20世纪30年代,面对航空工业强大的日本,倡导大力发展航空及其相关的科学技术以抵抗日本的侵略。‎ ‎(3)差距:科技投入相对较低;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经济效益和竞争力较差。‎ 原因: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可使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紧密结合;有利于企业掌握核心技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现代中国出国留学情况一览表 ‎ 时期 目的地(国家和地区)‎ 留学人数 费用来源 ‎ 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 苏联东欧等29个国家和地区 约10 000人 公费为主 ‎ ‎“文化大革命”时期 ‎49个国家和地区 约1 600人 公费为主 ‎ 改革开放以来 ‎103个国家和地区 约300多万人 自费为主 ‎ ‎——据《略论近现代中国留学史的分期和中国 留学生的时代使命》 ‎ 表格能够反映现代中国留学变化的多个特点。指出其中一个特点并说明其历史原因。(12分)‎ 解析:根据材料可从目的地的变化(由建国初主要面向社会主义国家到改革开放以来的众多国家)、目的地数量的增长、留学人数的变化(从新中国成立初到“文化大革命”由多到少、再从“文化大革命”时期到改革开放后由少到多)、出国留学生费用来源的变化等角度任选一个角度提取信息,结合当时中国内政外交的基本状况分析原因即可。‎ 答案:示例:特点:改革开放以来,出国留学人数大幅度增加 ‎ 原因: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人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更加重视教育的投入;全球化的推动。(“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其他言之有理皆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