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某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月考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某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月考试卷(解析版)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某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二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共80.0分)‎ 1. ‎19世纪60年代,俄、日两国改革的不同之处是(  )‎ A. 资本主义发展受到封建制度阻碍 B. 以暴力推翻原有政权后进行改革 C. 改革后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 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2. 王安石:“昔日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司马光:“取利约近一倍,虽兼并之家,乘此饥谨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据此可知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  )‎ A. 是否有助于限制兼并之家 B. 是否有利于改善政府财政状况 C. 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 D. 是否真正有助于稳定市场秩序 3.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不同于加尔文宗教改革的是(  ) ①领导宗教改革的是国王  ②教义方面保留了天主教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  ③没收教会财产,归王室所有  ④否认教皇是最高领袖。‎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 在梭伦统治时期最能体现民主政治的改革措施是(  )‎ A. 实行陶片放逐法 B. 为公职人员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C. 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D. 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5. 雅典民主制度的基础是独立存在的“公民”。在梭伦改革中,有利于巩固这一基础的措施是(  )‎ A. 废除债务奴隶制 B.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C.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D.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6.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关于变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政治上各国先后进行变法 B. 思想上百家争鸣 C. 经济上土地国有化趋势加强 D. 经济上生产力发展 1.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补充□□中对应的选项(  )‎ A. 长安 B. 洛阳 C. 南京 D. 开封 2. 史料里说北魏洛阳贸易不绝,“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它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 A. 洛阳成为全国政治中心 B. 洛阳商业兴盛,市场繁荣 C. 迁都洛阳是正确的 D. 洛阳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商业城市 3. 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  )‎ A. 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 B. 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 C. 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 D. 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 4. ‎“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这一材料说的是(  )‎ A. 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B.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C. 冗兵现象突出 D. 少数民族威胁北宋安全 5. 位于俄罗斯圣彼得堡涅瓦河畔的彼得要塞是著名的古建筑,沙俄时代这里曾作为监狱囚禁过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下列有关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是著名的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 B. 主张无条件地给予农民自由和土地 C. 是十二月党人著名的领袖 D. 同沙皇专制政府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6. 下列选项对如图中史实共同特征的表述最恰当的是(  )‎ A. 工业文明促进政治改革 B. 资本主义制度广泛建立 C. 启蒙思想的传播与扩展 D.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回应 7. 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A. 揭露历史真相 B. 引介西方理论 C. 倡导变法维新 D. 颠覆孔孟学说 1. ‎“皇太后和她的顽固派支持者们在1898年解除了光绪帝和康有为的权力,但是1901年之后却采取行动实施他们的大部分激进的改革计划。”对于慈禧太后的这些措施,评价正确的是(  )‎ A. 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 有利于缓和严重的社会矛盾 C. 实现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宗旨 D. 起到了稳定清朝统治的作用 2. 新政发展经济的政策,在某些地区得到落实,促进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山西省商务局成立后,承办山西的矿物、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成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山西的近代工业开始起步。以上材料反映的正确信息的是(  )‎ A. 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B. 戊戌变法法令得到了广泛落实 C. 戊戌变法得到了成功 D. 维新变法运动解放路人们的思想 3. 光绪二十八年《钦定中学堂章程》中明确规定,各中学第1年讲外国上古史,第4年讲外国史法沿革,每周3课时。这是(  )‎ A. 清政府洋务运动中的重要措施 B. 国家力量推动下教育体制变革 C. 为新思潮萌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D. 中国教育近代化迈出的第一步 4. 有学者认为,戊戌新政不只是继承了洋务新政的遗产,更多的是对洋务新政的超越。以下属于超越表现的是(  )‎ A. 学习先进科技 B. 涉及体制改革 C. 开办近代教育 D. 增强现代海军实力 5. ‎19世纪末中日战争的结果,激起了国内几年间的一系列反应。下列事件按照发生顺序排序准确的是(  ) ①十五日,命各省督抚整饬吏治……士有上书言事者,赴都察院呈递 ②廿一日,电到北京,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 ③廿三日,下定国是之诏,以宣示天下。上谕曰:…… ④廿四日,复八股取士之制,罢经济特科,废农工商总局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③②①④ D. ④①②③‎ 6. 慈禧新政与光绪新政前后衔接,在变更“祖制”上走得更远。可以说光绪新政是一个开始,慈禧新政是其继续与推进。光绪新政与慈禧新政(  )‎ A. 挽救了清末统治危机 B. 触动了封建制度的根本 C. 体现了统治者主动变革社会的决心 D. 推动了新的经济因素的发展 1. 黄仁宇说:“过去曾有不少读史者,以光绪帝不能毅然下决心清算慈禧太后为撼。殊不知皇帝之存在,并非因籍之以富国强兵,而是君临天下,作忠臣孝子的表率。要是他放弃了传统的使命,也等于否定了本身所扮演的角色。”他认为,制约光绪没能“清算”慈禧太后的主要原因是(  )‎ A. 君主制度 B. 清朝祖制 C. 性格怯懦 D. 宗法制度 2. 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清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此论旨在说明(  )‎ A. 变法的舆论动员极不充分 B. 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 C. 变法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 D. 改节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 3. ‎《中华文明史》指出: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 A. 阻止了民族危机的继续加深 B. 改革了封建君主专制体制 C.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 动摇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4. 康有为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记载了组织公车上书的行动,而当代学者茅海建称在清朝历史档案中未发现上书的文件,由此认为上书的行动可能不存在。这说明(  )‎ A. 历史人物的回忆录没有历史价值 B. 历史档案完全反映了历史的真相 C. 寻求历史的真实需要从多方考证 D. 回忆录的史料价值高于历史档案 5.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说,“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来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奏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这段材料可以看出(  )‎ A. 梁启超充分肯定赞扬戊戌变法 B. 变法的影响非常深远 C. 变法内容符合现实需要 D. 变法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6. ‎“在改革过程中特别需要在现存体制不发生根本性变动的条件下,尽可能多地团结大多数人群……使改革过程的权力与利益再分配所引起的震动减少到最低程度。”百日维新中与上述原则相抵触的措施有(  ) ①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 ②裁汰旧军,建立新式陆军 ③设农工商总局,奖励发明 ④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 李喜所在《梁启超对戊戍变法的反思》中指出,从维新派本身寻求失败的原因,是从枝节上来找,自然进入了误区;从中国社会本身去考察,才可能合理地去解释变法为什么失败。作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  )‎ A. 变法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群众 B. 变法措施过于全面,进程过于激 C. 有利于改革成功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 D. 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戊戌政变发生 2.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戊戌变法中谭嗣同甘愿流血牺牲,是因为他意识到戊戌变法在本质上是一场(  )‎ A. 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B. 自上而下的爱国运动 C. 以死明志的正义运动 D. 救亡图存的启蒙运动 3. 从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看,戊戌变法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 A. 挽救了民族危亡 B. 实现了政治变革 C. 引进了西方技术 D. 促进了思想启蒙 4. 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上清帝第六书》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  )‎ A. 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 B. 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 C. 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 D. 明确提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惟一出路 5. 梁启超认为“戊戌变法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小,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开宗明义第一章也。”下列有关维新变法运动的评价,与此说法吻合的是(  )‎ A. 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B. 开辟了向西方学习的强国御辱之道 C. 形成了近代中国首次思想解放潮流 D. 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 6. 在百日维新中,除湖南巡抚外各省官员大多抵制新政,这充分说明(  )‎ A. 光绪帝没有实权 B. 绝大多数官员都是顽固派 C. 封建保守势力强大 D. 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1. 近代竹枝词反映了历史的变迁。“陆家宅辟轧花场,土法泽机迭改良。人力终输蒸汽力,天然淘汰慨乡庄”。该竹枝词记载的史实最早应出现于(  )‎ A. 19世纪二三十年代 B.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C. 19世纪八九十年代 D. 20世纪初期 2. ‎“这个康有为冀图创立自己的中国式思想体系,把孔学推到国教的位置上,而自己则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戊戌年春出版的《孔子改制考》《春秋董氏学》和再版的《新学伪经考》就是这一活动的代表作。”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 A. 康有为给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披上了儒学的外衣 B. 康有为利用儒家思想宣传变法,减少变法阻力 C.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阶级局限性 D. 康有为自幼接受儒学教育,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3. ‎19世纪末,某组织的《章程》开宗明义地提出:“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该组织最有可能是(  )‎ A. 兴中会 B. 保国会 C. 强学会 D. 同盟会 4. 倒幕派是明治维新前重要的政治派别,他们在推翻幕府统治的过程中,除大张旗鼓地进行军事讨伐外,还巧妙地利用了(  )‎ A. 农民起义军的力量 B. 城市平民的力量 C. 天皇和大名的力量 D. 西方列强的力量 5. 在现代化进程中,各国对土地所有制的处置方式不一,有的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有的废除土地私有制。分别对应这两种方式的是(  )‎ A. 圈地运动/明治维新 B. 明治维新/十月革命 C. 十月革命/1861年改革 D. 1861年改革/圈地运动 6. ‎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习气”,“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  )‎ A. 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B. 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C. 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D. 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7. 有学者认为:日本学习西方的“征兵制“从一开始就转向为天皇制服务--建立的“皇军”成为一台极端忠诚于天皇的战争机器。这说明日本(  )‎ A. 社会结构极不稳定 B. 具有军国主义传统 C. 继承对外扩张政策 D. 士兵享有崇高地位 1. ‎1891年,正在访问日本的俄国皇太子尼古拉伊(后来的尼古拉二世)被警卫漳田三通刺伤。当时的内阁政府对司法机关施加压力,要求判处被告死刑,但是,担任大审院长的儿岛惟谦指示具体负责审判的法官,要求按照法律规定,以普通人的谋杀未遂罪论处。最终被告判无期徒刑。这一案件的处理结果说明日本(  )‎ A. 确立了美国式政治体制 B. 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对立 C. 司法取得了独立的地位 D. 极端民族主义迅速抬头 2. 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  )‎ A. 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 B. 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 C. 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 D. 西方文明占据了主导地位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0分)‎ 3. ‎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都曾试图通过变法走上富强之路,但两者结果却截然不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名茶上喜选,只消喝四碗。惊醒太平梦,彻夜不能眠。(注:“上喜选”与“蒸汽船”谐音) ——日本民谣 材料二“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 ——《日落紫禁城》‎ 材料三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尤注意于求富,繁殖物产、保护本国物产为先务,观其学校,分门别类,亦骎骎乎有富强之势。 ——黄遵宪 材料四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敢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时,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五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梦蕉亭杂记》‎ ‎(1)据材料一、二,归纳中日两国这两次变法的共同背景。‎ ‎(2)据材料三,指出中国知识分子对日本明治维新哪些领域的改革更为推崇?‎ ‎(3)据材料四,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是什么?(不得照抄原文)。‎ ‎(4)据材料五,分析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综上所述,你认为一场改革要取得成功应着重关注哪些问题? ‎ ‎ ‎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日俄改革都是在原有的落后的封建政权不能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情况下进行的,改革后都走向了资本主义,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的,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ACD 是二者的相同点,排除; 俄国的1861改革是统治者自觉进行的改革,而日本则是通过战争的手段推翻幕府的统治后进行的改革,故B正确。 故选:B。 2.【答案】C ‎【解析】从材料“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乘此饥谨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中可以看出,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 故选:C。 3.【答案】B ‎【解析】依据教材知识可知,由英国国王领导的宗教改革断绝英国教会在行政和经济上与罗马教廷的关系;规定英国国王为英国教会最高首脑,拥有巨大权力;没收修道院一切财产,转归王室所有.而加尔宗教改革与其相同的是坚持《圣经》高于一切,否认教皇是最高领袖,故①②③是属于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内容,是两者的不同点,故①②③正确; 而④是两者的共同点,排除. 故选B. 4.【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是梭伦改革的措施,故D正确; AC是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内容,排除; B是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排除。 故选:D。 5.【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废除债务奴隶制避免了公民因债务沦为奴隶,保证了公民的“独立”,A项正确; B项有利于经济的发展,C项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贵族特权,D项打破了贵族对司法的垄断,均不符合。 故选:A。 6.【答案】C ‎【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土地国有制逐渐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化,故C叙述错误符合题意。 通过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各主要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推动了政治变革,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ABD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 故选:C。 7.【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的迁都,为了学习中原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北魏政权。他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迁到洛阳。 故选:B。 8.【答案】B ‎【解析】“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说明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导致洛阳商业兴盛,市场繁荣,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9.【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封建化,材料中的“土德”“万物之元”等都是明显的封建正统思想的表现,选择C项。A项有一定迷惑性,拓跋氏已经是皇族,不存在提高政治地位的问题。BD项明显不是主要的目的。 故选:C。 10.【答案】D ‎【解析】“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表明少数民族威胁北宋安全,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11.【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车尔尼雪夫斯基并不是十二月党人著名的领袖,故C错误,符合题意; ABD均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答案】D ‎【解析】AB两项错误,洋务运动不是政治改革,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结果也失败了; C项错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未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D项符合题意,工业文明冲击下所作的回应。 ‎ 故选:D。 13.【答案】C ‎【解析】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不是为了考据历史,而是为了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其内容不一定具有真实性,故A项错误; 《新学伪经考》内容是考据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不是介绍西方理论,故B项错误; 《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动摇了顽固派反对变法改革的根基,为维新变法减少阻力,因而不能被顽固派占主体的清政府所容忍,故C项正确; 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没有否定颠覆孔孟儒学,而是利用儒学为其服务,托古改制,故D项错误。 故选:C。 14.【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但是1901年之后却采取行动实施他们的大部分激进的改革计划”是指1901-1905的清末新政.清末新政奖励实业的措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故A项正确. 清末新政没有缓和社会矛盾,反而加剧了社会矛盾,故B项错误. 清末新政没有实现维新变法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宗旨,故C项错误. 清末新政没有稳定清朝的统治,促进革命形势的高涨,加速清王朝的灭亡,故D项错误. 故选A. 15.【答案】A ‎【解析】依题干材料分析可知,反映的是新政促进了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故A项正确. BC两项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D项材料没有体现,应排除. 故选A. 1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绪二十八年是1903年。 A项,不符洋务运动时间,排除; B项,国家力量推动下教育体制变革,符合材料,正确; C项,新思潮萌发在此之前,排除; D项,洋务运动期间中国教育近代化迈出的第一步,排除。 ‎ 故选:B。 17.【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维新变法要求在中国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这是与洋务运动明显不同的地方,故B正确; ACD是二者的相同点,排除。 故选:B。 18.【答案】D ‎【解析】“①十五日,命各省督抚整饬吏治……士有上书言事者,赴都察院呈递”指的是1898年8月光绪帝鼓励上书言事;“②廿一日,电到北京,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指的是1895年的公车上书;“③廿三日,下定国是之诏,以宣示天下。上谕曰…”指的是1898年6月颁布定国是之诏;“④廿四日,复八股取士之制,罢经济特科,废农工商总局”指的是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故其顺序为④①②③正确。 故选:D。 19.【答案】D ‎【解析】慈禧新政与光绪新政都鼓励发展工商业,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 光绪新政与慈禧新政都以失败告终,并未能挽救清末统治危机,也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根本,故AB错误。 光绪新政和慈禧新政都是被动的,故C错误。 故选:D。 20.【答案】A ‎【解析】“殊不知皇帝之存在,并非因籍之以富国强兵,而是君临天下,作忠臣孝子的表率。要是他放弃了传统的使命,也等于否定了本身所扮演的角色。”本题的材料是在强调光绪皇帝是忠臣孝子的表率,而慈禧太后多次垂帘听政,因此没能“清算”慈禧太后,这是由君主制度这一个制度决定的,故A正确; BC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A。 21.【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康梁维新派大力宣传变法思想,积极创办学会、学堂、报馆,推动变法活动,故A 项错误; 由材料“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得知,戊戌变法是在中国面临严重民族的情况下,迫不得已急促改革的,故B项正确; 由材料“取法泰西,实行改革”“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结合所学可知,维新派通过变法向西方学习,实行君主立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故C项错误; 甲午战后,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机,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机,是爱国和进步的,故D项错误。 故选:B。 22.【答案】C ‎【解析】A由“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分析可知,解答须从社会文化角度分析戊戌变法的意义。维新变法失败,并没有起到挽救民族危机的作用,A项说法错误; B维新变法结果是失败的,而且在实际变法过程中并没有实践设议院等主张,B项说法错误; C维新变法失败了,但从思想上看,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民主思想得以传播,为近代思想起启蒙的作用,C项正确;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是新文化运动的意义,D项排除。 故选:C。 23.【答案】C ‎【解析】历史人物的回忆录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故A项错误; B项“完全”一词说法太绝对,故排除; 回忆录和历史档案都是由人所写,含有个人的主观色彩,所以寻求历史的真实需要从多方考证,故C项正确; 回忆录和历史档案都有一定价值,无法判断谁高谁低,故D项错误。 故选:C。 24.【答案】D ‎【解析】“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来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奏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说明人人可上书言事,悉达天听,推动资产阶级纷纷上书言事,表明变法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25.【答案】B ‎【解析】①②④触动了大地主贵族的利益,符合题意,故①②④正确; ③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戊戌变法,解题的关键是“在改革过程中特别需要在现存体制不发生根本性变动的条件下,尽可能多地团结大多数人群……使改革过程的权力与利益再分配所引起的震动减少到最低程度”。 本题为基础题,考查戊戌变法,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的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26.【答案】C ‎【解析】“从维新派本身寻求失败的原因,是从枝节上来找,自然进入了误区;从中国社会本身去考察,才可能合理地去解释变法为什么失败”表明作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有利于改革成功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27.【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谭嗣同自愿牺牲是在以身殉法来唤醒和警策国人,反映出戊戌变法具有传播新思想的启蒙作用,故D项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28.【答案】D ‎【解析】戊戌变法最终失败,因此A、B两项错误。引进了西方技术应是洋务运动的功绩,故C项错误。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故选:D。 29.【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在此奏折中,康有为向光绪帝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变法主张,故A正确; 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30.【答案】C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AB是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排除; C是对戊戌变法的评价,故C正确; D是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排除。 故选:C。 31.【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百日维新期间,各省官员或是顽固派的代表人物,或担心维新变法的推行而损害自身利益,因而大都反对变法维新,反映了封建保守势力的强大,故C项符合题意。 A、D两项与题干材料没有必然联系,排除。 B项因表述绝对化而与史实不符,排除。 故选:C。 32.【答案】B ‎【解析】注意限定信息“最早”,依据题干信息“人力终输蒸汽力”可知,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的输入,对中国自然经济的冲击。结合所学可知,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鸦片战争后,故B项正确。 A项是在鸦片战争前,不符合题干时间,应排除。 CD两项不符合题干信息“最早”,应排除。 故选:B。‎ ‎33.【答案】C ‎【解析】注意题目的要求是“根本上反映”,康有为利用儒家思想宣传维新变法,从根本上来说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软弱性的表现,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34.【答案】B ‎【解析】“19世纪末”“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表明该组织是保国会,1898年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保国会,其宗旨是保国、保种、保教,故B正确。 AD是革命派的革命团体或政党,排除。 C是清末资产阶级创立的第一个维新派政治团体,不符合题意,排除。 ‎ 故选:B。 35.【答案】C ‎【解析】在倒幕运动的过程中,中下级武士构成了倒幕派的主体力量,他们控制了西南诸藩的藩政,建立了根据地;与此同时,他们又巧妙地利用了明治天皇的名义。在这些有利的条件下,倒幕派顺利地完成了倒幕的目标,推翻了幕府的统治,故 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36.【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圈地运动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依然是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日本明治维新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1861年的俄国农奴制改革,仍是地主掌握土地所有权,是土地私有制。由此可知,分别对应这两种方式的是明治维新/十月革命,故B项正确。 故选:B。 37.【答案】D ‎【解析】材料中“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习气”指的是利用政府力量引进技术设备,创办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但到了19世纪80年代,国营工厂连年亏损,日本政府认识到“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实行殖产兴业政策,即政府把铁路和军工企业以外的大部分国营企业无偿或以优惠价格转让给私人资本家,大力扶持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故D项正确。 故选:D。 38.【答案】B ‎【解析】本题关键信息在于“转向为天皇制服务”、“‘皇军’成为一台极端忠诚于天皇的战争机器”,这正是明治维新以来有日本特色的军事改革的重要内容,这是带有浓厚军国主义(对内独裁、对外扩张)传统的改革,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39.【答案】C ‎【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近代日本,是君主立宪制,美国是民主共和制。 B.材料体现的是行政权干预司法权,但并没有体现出二者的对立。 ‎ C.材料反映出最终,以普通杀人罪来论处,体现了司法独立。 D.极端民族主义迅速抬头应该是指二战以后的现象。 故选:C。 40.【答案】C ‎【解析】和服是日本的传统服饰,茶室是日本传统的休闲场所,能剧和歌舞伎属于日本的古典戏剧形式,它们与西服、酒吧和西洋歌剧并存,体现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政府倡导“文明开化”,导致日本文化的多元化,故C正确; AB材料未体现,排除; D与史实不符,排除。 故选:C。 41.【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上喜选……惊醒太平梦,彻夜不能眠”和材料二信息“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可知当时两国变法之前都面临着外族的入侵。 (2)据材料“尤注意于求富,繁殖物产、保护本国物产为先务,观其学校,分门别类,亦骎骎乎有富强之势。”看出中国知识分子对日本明治维新经济领域、教育领域的改革最推崇。 (3)根据材料信息“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时”可以总结出本题答案: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且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 (4)根据材料信息“戊戌变政,首在裁官……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可以总结出第一小问答案。第二小问可以从改革应注意结合国情和多方面利益综合考虑等角度作答即可。 【答案】 (1)背景:外来侵略加深民族危机。 (2)领域:经济领域、教育领域。 (3)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且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 (4)原因:急于求成,未能平衡各方利益。 问题:改革可以借鉴别国经验,但应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改革应循序渐进,考虑多方利益。‎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