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3

www.ks5u.com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能力1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 ‎1.(2018·海南高考)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  )‎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 ‎ 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 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 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 ‎【解析】选C。“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2.(2016·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 ‎(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解析】第(1)题,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主要从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两大方面进行分析。山地海拔高,导致垂直方向上气温差异大;山地对季风的阻挡,‎ 导致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的差异大。第(2)题,从该地的区域特征出发,结合大型野生动物需要生存空间、生存的自然条件和食物等特点进行分析。‎ 答案:(1)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 ‎(2)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瞄准方向提高效率 ‎【知识+方法突破】(勾选本题考查的知识和方法)‎ 题号 考查的知识和方法 ‎1‎ 突破 A.自然地理环境是统一演化过程 B.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C.一个地区的变化影响其他区域 D.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1)‎ 突破 A.等高线的判读 ‎ B.经纬网的判读 C.气候类型判读 ‎ D.洋流性质判读 ‎2.(2)‎ 突破 A.一因多果  B.一因一果 C.多因多果  D.多因一果 ‎ 答案:1.A 2.(1)AB (2)D 突破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 ‎(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 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一般由地貌和气候(特别是气候)决定并体现,一般分三步分析某区域的环境要素与总体特征。‎ 第一步,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确定气候类型和特征。‎ 第二步,概括出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 第三步,与环境总体特征相联系,逐一分析其他要素的特征。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的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关系图。‎ ‎(2)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况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首先明确发生变化的要素(所牵的“一发”),然后逐一分析该要素变化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发生怎样的变化。以滥伐森林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为例:‎ ‎(3)不同区域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首先明确这一区域发生的变化体现在哪些要素上,然后分析这一区域与其他区域存在哪些要素上的联系,最后分析出其他区域发生的具体变化。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为例:‎ ‎  风尘沉积通量大小可以指示地区干燥度,二者呈正相关。下图反映了青藏高原隆起与西北地区的风尘沉积通量变化情况。读图,完成1、2题。‎ ‎1.青藏高原隆起后,我国西北地区下列要素中可能增强的有 (  )‎ ‎①流水作用 ②冰川作用 ③风力作用 ‎④地面蒸发 ⑤水汽输送 ⑥地面径流 A.①④ B.②⑤ ‎ C.③④ D.③⑥‎ ‎2.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  )‎ A.气候的海洋性变强 B.植被覆盖率增大 C.气温的日、年较差减小 D.太阳能资源更丰富 ‎【解析】1选C,2选D。第1题,由图示可以看出,青藏高原隆起后,西北地区的风尘沉积通量增加,可判断风力作用增强,气候变干,地面蒸发量增加;水汽输送量减少,地面径流减少,流水作用减弱。第2题,青藏高原的隆起,西北地区气候变干,气候的大陆性增强,海洋性减弱;植被覆盖率减少;气候的日、年较差增大;晴天增多,太阳辐射增加,太阳能资源更丰富。‎ ‎【加固训练】‎ ‎  索科特拉岛曾经与非洲的索马里半岛相连,岛上有许多奇特的动植物,下图是索科特拉岛位置图。岛上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反映了该岛的气候特征是 (  )‎ A.温暖湿润      B.温和干燥 C.高温多雨 D.高温干燥 ‎【解析】选D。岛上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该岛大量生存这种植物,反映出该岛气候干旱、炎热等特征。‎ 能力2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1.(2019·全国卷Ⅲ)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 (  )‎ A.气温升高 B.气温降低 C.降水增多 D.降水减少 ‎(2)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  )‎ A.洪水暴涨 B.退耕还湿 C.地面沉降 D.冻土融化 ‎(3)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 (  )‎ A.林地 B.湿地 C.草地 D.寒漠 ‎【解析】(1)选A,(2)选D,(3)选C。第(1)题,耕地减少,洼地转变为湿地,越年积雪面积减少,是由于气温升高造成的。第(2)题,该地区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冻土广布,因此湿地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冻土融化造成的。降水和积雪在近年来变化不大,不会是洪水暴涨;耕地减少,与湿地变化无关;地面沉降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不会造成湿地面积增加。第(3)题,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洼地原来主要是草地,因此该地区的地带性植被为草地,故耕地主要转化为草地。‎ ‎2.(2019·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2)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 ‎【解析】第(1)题,这些特征的变化都是“山脉隆起”导致的,因此要抓住“山脉隆起”分析对里海的影响,对地貌的影响主要是隔断了里海与地中海,使里海变为湖泊;对水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山脉隆起使流域面积减小,水量较少,无法与地中海进行水体交换;‎ 对气候特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山脉阻挡西风,使得处于背风坡的里海流域降水减少,变得更加干旱。第(2)题,材料提示“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这句话说明了里海形成湖泊的必要条件为两大板块的北移,并且也说明了里海成为湖泊的过程: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导致山脉隆起和地中海萎缩,促使里海与海洋完全分离,成为湖泊。因此推断,如果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推动更多山脉隆起,加剧地中海萎缩,可能会促使黑海和地中海与里海一样,演化为湖泊。‎ 答案:(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 ‎(2)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 ‎ 瞄准方向提高效率 ‎【知识+方法突破】(勾选本题考查的知识和方法)‎ 题号 考查的知识和方法 ‎1.(1)‎ 突破1‎ A.气候要素   B.全球变暖 C.植被变化 D.土壤变化 ‎1.(2)‎ 突破2‎ A.区域环境特征 B.自然要素变化 C.人类活动影响 D.看降水强度法 ‎1.(3)‎ 突破1‎ A.气温影响植被 B.水文影响植被 ‎ C.降水影响土壤 D.植被影响土壤 ‎2.(1)‎ 突破1‎ A.地质地貌的变化 B.地貌对水文影响 C.地貌对气候影响 D.地貌对生物影响 ‎2.(2)‎ 突破2‎ A.空间要素分布 B.空间要素差异 C.时间变化推导 D.时间分布差异 ‎ 答案:1.(1)B (2)AB (3)B 2.(1)ABC (2)C 突破1 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 地理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与地貌 气候→地貌 云贵高原的岩溶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条件下;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条件下 地貌→气候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候垂直变化大,形成“‎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 地理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与土壤 气候→土壤 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 土壤→气候 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 地貌与水文 地貌→水文 刚果河的向心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是冰川地貌积水而成的 水文→地貌 黄土高原的沟壑地形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等是河流堆积作用而成 气候与水文 气候→水文 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河流水位变化小 水文→气候 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气温日较差小 气候与生物 气候→植物 和动物 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动物耐寒 植物→气候 森林茂盛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 地貌与生物 地貌→生物 阴坡、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在阳坡,冷杉在阴坡 生物→地貌 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快了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了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 突破2 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  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 水循环 生物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环节 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 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物质循环简图 能量 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 太阳能化学能热能 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 意义 ‎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 ‎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地貌景观;‎ ‎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能量传输 ‎  (2020·广州模拟)雅丹地貌是与盛行风向平行的长条形土墩、凹地沟槽间隔分布的地貌组合。柴达木盆地西北部是我国最大的雅丹地貌分布区,随着气候的演变,其中西部鸭湖地区发育了世界上唯一一处水上雅丹地貌(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1、2题 ‎1.雅丹地貌最主要的成因是 (  )‎ A.物理风化 B.风力侵蚀 C.风力堆积 D.流水侵蚀 ‎2.水上雅丹地貌的出现反映了气候 (  )‎ A.变干 B.变湿 C.变冷 D.变暖 ‎【解析】1选B,2选D。第1题,根据材料“雅丹地貌是与盛行风向平行的长条形土墩、凹地沟槽间隔分布的地貌组合。”说明其地貌的形成是受风力侵蚀作用的影响,且根据材料雅丹地貌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分析,降水稀少,以风力作用为主,流水作用较弱。第2题,西北地区降水稀少,河流湖泊的补给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图示水上雅丹地貌说明湖泊水域面积增大,冰雪融水量增大,应为全球气候变暖,使高山融雪量增大,湖泊水域面积增大。‎ ‎【加固训练】‎ ‎  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1)~(3)题。‎ 年份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植株 数量 灌木植物 ‎1‎ ‎1.00‎ ‎1.00‎ ‎1.00‎ ‎1.00‎ 草本植物 ‎1‎ ‎1.18‎ ‎1.20‎ ‎1.21‎ ‎1.23‎ 地上 生物量 灌木植物 ‎1‎ ‎1.09‎ ‎1.10‎ ‎1.12‎ ‎1.11‎ 草本植物 ‎1‎ ‎1.47‎ ‎1.55‎ ‎1.52‎ ‎1.53‎ 地下 生物量 灌木植物 ‎1‎ ‎1.01‎ ‎0.99‎ ‎0.98‎ ‎0.97‎ 草本植物 ‎1‎ ‎1.21‎ ‎1.29‎ ‎1.42‎ ‎1.58‎ ‎(1)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  )‎ ‎①生物量提高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    ④植被分布改变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 A.植株数量 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 ‎(3)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  )‎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 ‎【解析】(1)选A,(2)选D,(3)选D。第(1)题,从表格数据分析可知,生物量有所提高,植株密度有所改变,植被分布并未改变。第(2)题,从表中地下生物量的数据分布可知,地下生物量的灌木植物与草本植物此消彼长。第(3)题,从表中数据可知,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灌木数量不变,草本植物数量不断增加,地下灌木植物量减少,草本植物量明显增加,‎ 未来变化趋势是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