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学案:第1部分第4章第1讲 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学案:第1部分第4章第1讲 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

‎ 第1讲 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最新考纲 考法指南 核心素养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以区域等高线地形图为载体,考查自然条件对城市聚落分布和交通线路的影响;如,2017·全国卷Ⅱ·T37;2014·全国卷Ⅰ·T4~6,2014·全国卷Ⅰ·T36(3)。‎ 以区域气温变化统计图和生态、农业生产等相关资料为背景,考查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2017·全国卷Ⅰ·T9~11。‎ ‎1.综合思维:以某区域聚落或交通线布局、密度等说明地形对其产生的影响;结合气温与降水气候统计图表资料,分析世界气候变化趋势与原因,探究其产生的重要影响。‎ ‎2.地理实践力:根据地形地质资料图,说明聚落形态的成因并说明交通线路选址的理由,结合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分析气候变化对区域自然环境产生的深刻影响。‎ 知识点一| 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影响 ‎1.地形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1)平原是城市建设理想的地形。‎ ‎(2)山区的城市分布在河谷两岸较平坦的区域。‎ ‎(3)热带地区的城市主要分布在高原上。‎ ‎2.气候对城市的影响 ‎(1)主要影响因素:气温、降水。‎ ‎(2)影响 ‎①区位选择:中低纬度地带(气温)、沿海地区(降水)。‎ ‎②内部结构和布局:风向和风速对城市用地的影响。‎ ‎3.水对城市的影响 ‎(1)意义 一是可作为重要的交通通道;二是能满足城市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的需要。‎ ‎(2)影响 ‎①城市选址:多形成于有优良港湾的海岸地区、大河入海口、河流汇合处、水陆交通转运点、水运起点及湖岸地区。‎ ‎②城市形态:河流两岸的城市往往呈带状或组团状。‎ ‎4.矿产对城市的影响 矿产资源的分布、蕴藏量和开采水平影响很多矿业城市的形成、发展规模及发展前景。‎ ‎1.地形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分析 自然环境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地形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较大,具体如下表所示。‎ 地形 原因 城市分布 举例 平原地区 地势平坦,交通便捷,水源充足,物产丰盈,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此外,便于建筑物、道路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密度大规模大 我国大部分城市分布在第三级阶梯上;世界绝大多数的特大城市分布在濒海、沿湖或沿河平原地区 热带地区的高原 在热带地区,地势低处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而高原上凉爽,所以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密度小 巴西城市多分布在巴西高原上,而不是亚马孙平原 山区 山区地形崎岖,城市建设难度大,交通不便,城市一般沿河谷或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但城市的发展常受地形的制约 密度小 兰州分布在黄河谷地,因受两侧山地制约,城市形态呈狭长型 ‎2.气候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分析 ‎(1)气候与城市分布 气候 影响原因 影响结果 分 布 气候适宜 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气温 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城市多,规模大 中、低纬度沿海地区城市众多 气候恶劣 干旱、寒冷或过于湿热都不利于人类居住 城市少,规模小 干旱区、热带雨林区、寒冷地区等,城市分布少 ‎(2)气候对城市内部结构和布局的影响 风向分布 布局原则 主导风向分布区(如西风、信风分布区)‎ 污染大气的工业区布局在居住区主导风向的下风向 常年盛行风向分布区(如中国东南沿海、印度、中南半岛等季风分布区)‎ 污染大气的工业区布局在与居住区常年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 ‎[知识拓展] 图解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 一般而言,河流上游多位于高原、山地,以侵蚀为主,中游以搬运为主,下游以堆积为主。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受此影响,聚落分布也不同,如下图所示:‎ 考法1 以区域图为背景,考查自然条件影响聚落的选址和布局 如图示意我国东部某地区,图中海拔最高点为A点。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主要山脉的走向大致是(  )‎ A.东南—西北  B.东西 C.东北—西南 D.南北 ‎2.影响该地区村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河流 B.地形 C.交通 D.气候 ‎1.D 2.A [第1题,山脉走向可以根据河流流向来判断,图中河流由西向东流,故图中主要山脉大致是南北走向。第2题,由图可知,村落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故影响该地区村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河流。]‎ 考法2 结合城市平面图,考查自然条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下面的左图为古镇分布示意图,右图为该古镇内街道走向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图中河流和古镇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河流在ac段形成曲流的主因是地转偏向力 ‎②古镇在该区域选址的主因是水源和地势 ‎③河岸d沉积作用最强发生在夏季 ‎④河岸c决堤的概率高于河岸a和d ‎⑤相对于河岸a、b和c,河岸d在洪水期最不易决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4.古人对该镇街道走向的设计最有可能是为了(  )‎ A.沿等高线布局,节省成本 B.疏风防寒 C.通风散热 D.和河流走向保持一致,使交通便利 ‎3.B 4.C [第3题,从图上可以看出,古镇位于河流凸岸处,取水方便,且位于河流上游地区,地势稍高,可避免洪水威胁。因此古镇在该区域选址的主因是水源和地势。由图示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较多,河流流量较大,挟带的泥沙较多,因此,河岸d沉积作用最强发生在夏季。河流在ac段形成曲流,这主要是受弯道环流的影响。由于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故河岸 c决堤的概率高于河岸a和d;河岸d位于下游地区,在洪水期相对于河岸a和c更易决堤。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盛行东南风,街道呈西北—东南走向,可起到通风散热的作用。]‎ 考法3 结合城市变迁图,考查自然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如图为我国某区域(34°33′N,114°49′E附近)不同时期城市位置变迁图。读图完成5~6题。‎ ‎5.图示时期,该地地貌变化的自然原因是(  )‎ A.流水沉积 B.流水侵蚀 C.风力沉积 D.风力侵蚀 ‎6.有关图示区域城市搬迁原因及选址区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避免被风沙掩埋 背风坡 B.避免被风沙掩埋 迎风坡 C.避免水灾 高地 D.避免水灾 远离河流 ‎5.A 6.C [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河流较多,图示区域的海拔整体升高,主要原因是河流挟带的泥沙在此堆积。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区域的城市是向高地搬迁的,是为了避免水灾。]‎ ‎[再练一题]‎ ‎(2013·海南卷,11~12)我国许多聚落名称体现了所处自然环境的特点。黄土高原地区有些聚落名为“××川”。《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据此完成7~8题。‎ ‎7.为趋利避害,这些以“川”为名的聚落选址宜(  )‎ A.紧临河岸以方便取水 B.接近坡地中部以方便耕作 C.靠近坡地上部以防洪水 D.远离陡坡以避崩塌、滑坡 ‎8.在农业社会,决定这些聚落发展规模的主导条件是(  )‎ A.河流水量 B.土壤肥力 C.川地面积 D.林木蓄积量 ‎7.D 8.C [第7题,题目中要求“趋利避害”,故选项A、B与题意不符;川地是平坦低洼的,而选项C是在坡地上部,与实际不符;故选项D正确。第8题,在古代,聚落规模大小受到粮食多少的制约,而粮食产量的多少主要与土地面积的大小相关。]‎ 知识点二| 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山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 原因 方式 首选公路,其次是铁路 ‎①山地地区修建交通运输线的成本高、难度大;②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 线路选址及走向 ‎ ‎①选择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②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多呈“之”字状;③避开陡坡和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④选择适宜的过河点;⑤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⑥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⑦避开沼泽 充分考虑地形确定路线的走向。原因:①尽量节约建设成本;②降低技术难度;③工程施工要安全;④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性 线网密度 山地、丘陵地区密度较小,山区河谷地带密度较大 山区河谷地带,方便人们的出行,吸引较多的客货流,从而提高营运量,增加经济效益,因此线网密度大 ‎[图文助记] 山区交通路线建设示意图 ‎ 考法1 分析区域等高线分布图,考查地形对交通的影响 ‎1.(2018·海南高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的分布。‎ 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概括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原因。‎ ‎[解析] 结合图例可判断交通线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因此图中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分布,地处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地形对交通选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工程量的大小以及水文、地质灾害等。‎ ‎[答案] 分布特点:(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分布。‎ 原因: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沿山麓等高线修建交通线,工程量较小;(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既避洪水,又少地质灾害威胁。‎ ‎[再练一题](教师用书独具)(教师备用题)‎ 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1)~(2)题。‎ ‎(1)甲河与乙河的分水(脊)线是(  )‎ A.KLOP线   B.KMOP线 C.KMNQ线 D.KPQ线 ‎(2)拟在K点与T点之间选择起伏较平缓的路线,修建供拖拉机通行的道路,合理的路线是(  )‎ A.KRQPT线 B.KMNQPT线 C.KLOPT线 D.KST线 ‎(1)B (2)D [第(1)题,因为KMOP线经过地区等高线向低处凸出,说明该处为山脊,由此判断B项正确;A项中KLOP线经过地区等高线向高处凸出,说明该处为山谷,与分水线为山脊矛盾,因此A项与题意不符;C项中NQ处等高线向高处凸出,说明该处为山谷,与分水线为山脊矛盾,因此C项与题意不符;D项中KPQ处等高线没有发生明显弯曲,说明该地既不是山脊也不是山谷,与分水线为山脊矛盾,因此D项与题意不符。第(2)题,因为KST线经过地区等高线比较稀疏,说明坡度较缓,且沿线没有跨越河流,工程量小,技术难度低,由此判断D项正确;A项中KRQPT线经过甲河流,工程量大,与公路选线应选择坡度较缓、工程量小、技术难度低的原则矛盾,因此A项与题意不符;B项KMNQPT线KM处为山脊不适宜修路,PT处经过甲河流工程量大,因此B项与题意不符;C项KLOPT线经过甲河流工程量大,因此C项与题意不符。]‎ 考法2 依据区域景观图片,考查地形对交通的影响 一位去西藏的游客在日记中写道:“车儿沿着川藏公路前行,只见一个个典型的藏族村落依山傍水地散布在公路两旁,一条浅浅的小河与公路相依相偎地蜿蜒流淌。”下图示意川藏公路中的一段。据此回答2~3题。‎ ‎2.川藏公路多沿河修建,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取水方便 B.气温高 C.地势起伏小 D.聚落多 ‎3.川藏公路多建在河谷的北岸,是因为北岸(  )‎ A.光照条件好,行车安全 B.植被茂密,泥石流较少 C.沉积为主,路基更稳定 D.气温高,积雪比南岸少 ‎ ‎2.D 3.A [第2题,山区公路多沿河而建,部分原因是沿河地带地势起伏小(容易修建),最重要的原因是山区聚落主要分布在沿河地带,沿河修路方便居民出行。第3题,川藏公路穿越高山峡谷,谷底较深,光照条件较差,河谷北岸属于阳坡,光照条件相对较好。]‎ 知识点三| 全球气候变化及影响 ‎1.主要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2.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 读近100多年来全球气温和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示意图,回答问题。‎ ‎(1)特点:气温有波动,总趋势在变暖。图中A曲线是近100多年来全球气温的变化。‎ ‎(2)主要原因: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图中B曲线是近100多年来全球大气中CO2含量的变化。‎ ‎(3)升温原理:二氧化碳能够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气温升高。‎ ‎3.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导致气温升高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但主要原因是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增加。具体分析如下:‎ ‎4.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造成的影响 ‎(1)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①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 ‎②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③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a.不利影响:破坏生态系统,甚至对一些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使得大量物种因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灭绝,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 b.有利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增强,二氧化碳的施肥效应提高了植物的生产率。‎ ‎(2)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①对农业的影响 ‎②对工业的影响 温室气体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因此全球气候变暖对工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显著,如下所示:‎ ‎③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5.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 ‎(1)节能减排:改善能源消费结构,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2)增加吸收:植树造林,减少植被破坏。‎ ‎(3)调整应对:培育农作物良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4)政策干预:提倡公众参与,加强国际合作,采取经济和政策手段。‎ ‎[易误点拨] ‎ ‎1.温室气体不只包括二氧化碳 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强烈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的一些气体,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甲烷(CH4)、臭氧(O3)等都是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 ‎2.全球气候变暖不完全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全球气候变暖是自然与人为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地质时期来看,地球恰处在间冰期,气温是在上升,只不过近百年来气温上升的加快是由于人类过量排放温室气体所致。人类活动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的程度。‎ ‎3.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气候在不停地变化着,始终处于冷暖干湿交替中,呈周期性变化,是一种客观变化。而全球气候变暖仅是指全球均温明显上升,属全球气候变化的各种表现之一。‎ 考法1 结合文字材料,考查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2016·全国卷Ⅱ)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1~2题。‎ ‎1.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 A.年降水最少    B.冬季气温最低 C.年日照最少 D.冬季风力最大 ‎2.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 A.蒸腾加剧 B.低温更低 C.降雪期推后 D.太阳辐射减弱 ‎1.D 2.C [第1题,冻害是由气温过低造成的。长白山西北坡是冬季风的迎风坡,与其他坡向相比,西北坡冬季风力最大,冻害多发,故选项D正确。第2题,积雪对地表植被具有保温作用,全球气候变暖,降雪期推后,导致积雪对植被的保护作用下降,冻害加剧,故选项C正确。]‎ 考法2 结合示意图,考查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2016·全国卷Ⅲ)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周边山峰分别经历了1次冰期(末次冰期)、2次冰期和3次冰期,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3~4题。‎ ‎3.按山峰抬升至冰期时终年积雪高度的先后顺序排列,依次是(  )‎ A.雪宝顶、太白山、果洛山 B.果洛山、雪宝顶、太白山 C.太白山、果洛山、雪宝顶 D.雪宝顶、果洛山、太白山 ‎4.点苍山无现代冰川发育,是因为与末次冰期时相比,点苍山现在(  )‎ A.日照更长 B.气温更高 C.植被更密 D.海拔更低 ‎3.B 4.B [第3题,材料中提示经历1次冰期即只经历末次冰期,说明只经历1次冰期的山峰是最晚的,经历3次冰期的山峰是最早的,经历2次冰期的山峰的时间介于两者之间。结合图可知果洛山经历3次冰期,因此最早,太白山只经历1次冰期(末次冰期),因此最晚,雪宝顶经历了2次冰期,时间上介于其他两座山之间,因此B项正确。第4题,气温越高,越不利于冰川的发育,因而气温高是无现代冰川发育的原因,B项正确;点苍山与末次冰期分布的最低纬度相差不大,因而日照时数差异不大,A项排除;植被分布与有无冰川发育无关,C项排除;海拔在图中无法体现出来,D项排除。]‎ 考法3 结合景观图片对比,考查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2018·天津高考)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为减缓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读图文材料,回答5~6题。‎ 科学家们考察了美国西北部某山岳冰川消融的状况(下图)及产生的影响。‎ ‎5.对上图所示地区1936~2015年期间地表环境变化的表述,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A.年蒸发量始终不变 B.河湖水量持续稳定增加 C.生物种类保持不变 D.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 ‎6.科学家们在推断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不作为主要依据的是(  )‎ A.沿海地区的海拔 B.海水受热膨胀的幅度 C.全球冰川融化的总量 D.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 ‎5.D 6.D [第5题,由两幅景观图片可知,该地区因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明显,冰川融水随河流外流,导致该地区地表淡水资源总量不断减少,D项正确。第6题,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海平面上升的依据,可以理解为海平面上升带来的明显影响;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不会因海平面升降变化而受影响,D项正确。]‎ 考法4 结合相关统计图表,考查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2017·天津高考)读图文材料,回答第7题。‎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环境变化越来越引人关注。地理小组的学生将图中近十几年来(阴影所示)相关数据的变化趋势与以前进行了比较。‎ 全球气候变暖相关数据变化趋势示意图 ‎7.学生经比较后得出的结论,与图中所示信息相符的是(  )‎ A.海洋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减速上升 B.地球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仍在上升 C.火山喷发频率增加,海平面加速上升 D.800米以下海洋储热量增加,海平面减速上升 B [阴影所示部分年平均陆面温度变化曲线和年平均海面温度变化曲线斜率变小,说明地球表面增温趋缓,而海平面仍在上升。]‎ 随堂小测| 检验复习效果 ‎(教师用书独具)‎ ‎(2018·株洲市二检)廊桥是在桥上加盖廊屋的特殊桥梁,以石头和木材为原料,多就地取材。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地区廊桥数量相对较多的是(  )‎ A.成都平原      B.珠江三角洲 C.闽浙山区 D.祁连山区 ‎2.上图示意某区域地形及廊桥位置。关于图中甲乙两廊桥,分析正确的是(  )‎ A.甲更容易受丙地冲沟的威胁 B.乙更容易受丙地冲沟的威胁 C.乙离河流源地近,更容易受洪水冲击 D.甲河面较窄,桥梁较短,桥梁更坚固 ‎1.C 2.A [第1题,根据材料及图示可知,廊桥适宜修建在水旱灾害较多的低山地带,且石头、木材的取用都比较方便的地区,据此结合选项可知,闽浙山区廊桥数量相对较多。故选C。第2题,根据图示信息分析可知,甲位于冲沟的底部,且与冲沟流向一致,更容易受丙地冲沟的威胁;乙的海拔比甲高,受丙地冲沟的威胁不如甲大;乙离河流源地近,但地势较甲高,且位于冲沟的上游,不易受洪水冲击;甲处桥梁更易受丙地冲沟的威胁,不坚固。故选A。]‎ ‎(2018·漳州三调)近于环形的弯曲河流被称为河曲或者蛇曲。蛇曲多分布在平坦地区,但在黄河河口以下的晋陕边境,却能看到“S”型的蛇曲深深嵌入岩层之中。下图示意乾坤湾河道及局部景观。据此回答3~4题。‎ ‎3.甲岸地带被当地村民称为“风水宝地”的原因是(  )‎ A.水流较缓,方便取水,土壤肥沃 B.三面环水,利于防御,交通便利 C.河谷地带,降水丰富,热量充足 D.地势较高,有利防洪,光照充足 ‎4.村民在乙地打井取水饮用的主要原因是(  )‎ A.距黄河近,水量丰富 B.离聚落近,取水方便 C.岩层过滤,水质较好 D.位置较高,不易被淹 ‎3.A 4.C [第3题,由图可知甲岸位于河流凸岸,以沉积作用为主,水流较缓,水域较浅,便于取水,且土壤肥沃,便于耕作,A正确;位于河流凸岸,水域较浅,交通不便,且与周边地区相比热量和光照相差不大,BCD错误。故选A。第4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段黄河含沙量较大,水较浑,村民在乙地打井取水饮用的主要原因是岩层过滤,水质较好,C正确;ABD不是村民打井饮用的主要原因,故选C。]‎ ‎(2018·大联考考前押题)近年来乞力马扎罗山山顶“雪冠”逐渐缩小,有环境专家指出这独有的“赤道雪山”奇观可能会在10年内彻底消失。据此回答5~6题。‎ ‎5.乞力马扎罗山山顶“雪冠”渐趋缩小,反映了全球环境的某种变化。这种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 ‎①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 ②氟氯烃的大量排放 ③植被大量减少 ④‎ 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大量排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下列地理现象与该全球环境变化有关的是(  )‎ A.舟山渔场出现渤海湾鱼种 B.日本本州岛樱花推迟开放 C.我国1月份0℃等温线的位置北移 D.沿海地区海水侵蚀作用减弱 ‎5.B 6.C [第5题,乞力马扎罗山山顶“雪冠”渐趋缩小,是气温升高,山顶冰雪融化导致的,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结果。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矿物燃料的燃烧产生大量温室气体以及大量森林被砍伐,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增加,因此①③正确。氟氯烃的大量排放是产生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故②错误。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大量排放是产生酸雨的主要原因,故④错误。故B项正确。第6题,舟山渔场位于我国东海,纬度比渤海低,因而海水温度比渤海高,舟山渔场出现渤海湾鱼种说明海水温度变低,与全球变暖无关,故A项错误。全球变暖,日本气温升高,本州岛樱花应提前开放,故B项错误。1月份0 ℃等温线向较高纬度偏移,说明气温升高;1月份0 ℃等温线向较低纬度偏移,说明气温降低。我国1月份0 ℃等温线的位置北移,说明气温与往年相比升高,与全球变暖有关,故C项正确。全球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水对沿海地区侵蚀作用加强,故D项错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