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2020二轮复习原子和物理学史选择题特训练习(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物理】2020二轮复习原子和物理学史选择题特训练习(解析版)

‎2020届高考物理二轮复习选择题特训练习(10)‎ 原子和物理学史 ‎1、如图所示是原子物理史上几个著名的实验,关于这些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否定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B.放射线在磁场中偏转,中间没有偏转的为γ射线,电离能力最强 C.电压相同时,光照越强,光电流越大,说明遏止电压和光的强度有关 D.链式反应属于重核的裂变 ‎2、下列对题中四幅图的分析,其中正确的是(   )‎ A.从图①可知,光电效应实验中b光的频率比a光的大 B.从图②可知,能量为5 eV的光子不能被处于n= 2能级的氢原子吸收 C.从图③可知.随着放射性物质质慑的不断减少,其半衰期不断增大 D.从图④可知,α粒子散射实验表明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组成 ‎3、物理学重视逻辑,崇尚理性,其理论总是建立在对事实观察的基础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内部是有结构的 B.电子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具有核式结构 C.粒子散射实验的重要发现是电荷是量子化的 D.密立根油滴实验表明核外电子的轨道是不连续的 ‎4、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用粒子轰击,发现了放射性磷和另一种粒子,并因这一伟大发现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关于该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的方程式为 B.反应物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但电离本领较弱 C.该反应能放出大量的热,核电站常利用该反应来发电 D.生成的和自然界天然的一样,可作示踪原子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经过6次α衰变和3次β衰变后成为原子核 B.在核反应堆中,为使快中子减速,在铀棒周围要放“慢化剂”,常用的慢化剂有石墨、重水和普通水 C.结合能越大,原子核一定越稳定 D.将由放射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进行高温分解,会改变该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 ‎6、发生放射性衰变成为,半衰期约5700年.已知植物存活期间,其体内与的比例不变;生命活动结束后,的比例持续减少.现通过测量得知,某古木样品中的比例正好是现代植物所制样品的二分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古木的年代距今约2850年 B.具有相同的中子数 C.衰变为的过程中放出β射线 D.增加样品测量环境的压强将加速的衰变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确定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B.γ射线是核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高速运动的粒子流,它的穿透能力很差 C.铀235能自发的发生裂变反应,但因半衰期不变,所以秦山核电站的发电功率也是固定不变的 D.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mc2表明,物体具有的能量和它的质量之间有简单的正比关系,但不能说核反应中质量会转化成能量 ‎8、关于原子核的结合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核的比结合能等于将其完全分解成自由核子所需能量的最小值 B.原子核衰变成α粒子和另一原子核,并释放出能量,衰变产物的结合能之和一定小于原来原子核的结合能 C.铯原子核()的结合能小于铅原子核()的结合能 D.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不稳定 ‎9、如图是核子平均质量与原子序数Z的关系图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B. 天然放射性元素在衰变过程中核电荷数和质量数守恒,其放射线在磁场中不偏转的是γ射线 C. 图中原子核D和E聚变成原子核F要吸收能量 D. 图中原子核A裂变成原子核B和C要放出核能 ‎10、关于行星运动的规律,下列说法符合史实的是(   )‎ A.开普勒在牛顿定律的基础上,导出了行星运动的规律 B.开普勒在第谷的天文观测数据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行星运动的规律,称为开普勒三定律 C.开普勒总结出了行星运动的规律,找出了行星按这些规律运动的原因,并测出了引力常量 D.开普勒总结出了行星运动的规律,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11、关于电磁学的物理学史知识,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法拉第提出电荷周围存在着由它产生的电场 B.汤姆孙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的电荷量 C.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发生偏转,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D.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进一步完善了电与磁现象的内在联系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能量耗散现象的存在,说明自然界中的有些过程,能量是不守恒的 B.丹麦天文学家第谷通过对行星运动的观测研究得出了行星运动的规律 C.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测出了引力常量G的数值 D.海王星是利用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一颗行星,被人们称为“笔尖下发现的行星”‎ ‎ ‎ ‎ ‎ ‎ ‎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选项A错误 放射线在磁场中偏转,中间没有偏转的为γ射线,电离能力最弱,选项B错误 电压相同时,光照越强,光电流越大,说明光电流和光的强度有关,不能说明遏止电压和光的强度有关,选项C错误 链式反应属于重核的裂变,选项D正确 ‎ ‎ ‎2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从图①可知,故,A正确;5eV>3.4eV,所以能量为5eV的光子能被处于n=2能级的氢原子吸收并发生电离,B错误;半衰期与物质质量无关.故C错误;α粒子散射实验不能得出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故D错误;故选A。‎ ‎ ‎ ‎3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卢瑟福的粒子散射实使人们认识到原子的核式结构,电子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并不是自然界中的最小粒子,是有结构的,所以选项BC错误; 天然放射性现象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核是由更小的核子组成,选项A正确; 密立根油滴实验测定了元电荷的大小,D错误。‎ ‎ ‎ ‎4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反应物α具有很强的电离本领,但穿透能力较弱;核电站不是利用该反应来发电的,自然界天然的没有放射性,不能作为示踪原子.‎ ‎ ‎ ‎5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根据α衰变规律,一次α衰变质量数减少4,电荷数减少2,经过6次α衰变质量数减少,电荷数减少。根据β衰变规律,一次β衰变质量数不变,电荷数增加1,经过3次β衰变,电荷数增加3,所以经过6次α衰变和3次β衰变,质量数减少24,‎ 质量数为232-24=208,电荷数减少12-3=9,电荷数为90-9=81,A错误。在核反应堆中,为使快中子减速,在铀棒周围安放“慢化剂”。根据碰撞的相关知识,可采用与快中子质量相差不多的粒子碰撞,所以常用的“慢化剂”有石墨、重水和普通水,B正确。平均结合能(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一定越稳定,C错误。由于半衰期与放射性元素所处的物理、化学状态无关,所以将由放射性元索组成的化合物进行高温分解,不会改变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D错误。‎ ‎ ‎ ‎6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设原来的质量为,衰变后剩余质量为M则有,其中n为发生半衰期的次数,由题意可知剩余质量为原来的,故,所以死亡时间为5700年,故A错误;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同的中子数,B错误;衰变为的过程中质量数没有变化而核电荷数增加1,所以是其中的一个中子变成了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所以放出β射线,C正确;放射元素的半衰期与物理环境以及化学环境无关,故D错误.‎ ‎ ‎ ‎7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是可分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A错误;γ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它的穿透能力很强,B错误;秦山核电站的发电功率与核电站对能的利用率的高低有关,与铀235无关,C错误;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不是质量和能量可以相互转化,二者概念根本不同,当发生质量亏损时,质量只是以光子形式发射出去.D正确.‎ ‎ ‎ ‎8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 ‎ ‎ ‎9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 ‎ ‎ ‎10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开普勒在他的导师第谷天文观测数据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行星运动的规律,但并未找出了行星按照这些规律运动的原因;牛顿在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出万有引力定律;测出引力常量的是卡文迪许,不是开普勒。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 ‎ ‎11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A. 法拉第提出电荷周围存在着由它产生的电场,故A正确。‎ B. 元电荷e的数值最早由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得的,故B错误。‎ C. 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发生偏转,称为电流的磁效应,故C正确。‎ D. 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进一步完善了电与磁现象的内在联系,故D正确。‎ 本题选错误的,故选:B ‎ ‎ ‎12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A、能量耗散现象的存在,但不能说明自然界中的能量是不守恒的,故A错误; B、开普勒通过对行星运动的观测研究得出了行星运动的规律,故B错误; C、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但卡文迪许测出了引力常量G的数值,故C错误; D、海王星是利用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一颗行星,故D正确; 故选:D.‎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