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重庆市育才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重庆市育才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重庆市育才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1.孟德尔运用“假说一演绎法”发现了分离定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通过观察遗传因子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发现问题 B. 生物体能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是假说的内容之一 C. 孟德尔设计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实验并预期实验结果,是个演绎推理过程 D. 分离定律的实质是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答案】C ‎【解析】‎ ‎【详解】A、孟德尔通过观察杂交实验出现的结果发现问题,A错误; B、雄性个体产生的配子数量远远多于雌性个体产生的配子数量,B错误; C、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预测后代产生1:1的性状分离比是孟德尔根据假说进行的演绎推理,C正确; D、F1产生了数量相等的带有不同遗传因子的两种配子,也就是等位基因要分开,进入不同的配子中,这是分离定律的实质,D错误。 故选C。‎ ‎2.下列遗传学概念的解释,正确的是 A. 性状分离: 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B. 闭花传粉: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柱头上的过程 C. 显性性状: 两个亲本杂交,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性状 D. 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的基因 ‎【答案】A ‎【解析】‎ ‎【详解】A、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个体的现象,A正确;‎ B、闭花传粉:花在未开时已经完成了受粉,而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称为自花传粉,B错误;‎ C、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子杂交,子一代所表现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C错误;‎ D、等位基因是指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D错误。‎ 故选A。‎ ‎3.老鼠的皮毛黄色(A)对灰色(a)显性,是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有一位遗传学家在实验中发现含显性基因(A)的精子和含显性基因(A)的卵细胞不能结合,如果黄鼠与黄鼠(第一代)交配得到第二代,第二代黄鼠自由交配得到第三代,那么在第三代中黄鼠与灰鼠的比例是( )‎ A. l∶l B. 2∶l C. 3∶l D. 5∶3‎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黄鼠与黄鼠(第一代)交配得到第二代中,黄鼠:灰色=2:1,即2/3Aa、1/3aa。因此,A的频率为1/3,a的频率为2/3,则第二代老鼠自由交配一次得到第三代,第三代中黄鼠为1/3×2/3×2=4/9,灰色为2/3×2/3=4/9,所以在第三代中灰色:黄鼠=1:1。 故选A。‎ ‎4.二倍体动物某个精原细胞形成精细胞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核DNA相对含量和染色体数目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乙过程同源染色体对数不发生改变 B. 乙→丙过程中不是均含有同源染色体 C. 丙→丁过程中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D. 丙细胞中,性染色体只有两条X染色体或两条Y染色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甲→乙过程中,进行染色体复制,同源染色体对数不发生改变,A正确;‎ B、乙→丙过程中,先同源染色体分离,形成次级精母细胞,后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次级精母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B正确;‎ C、丙图表示着丝粒已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已分离,所以丙→丁过程中不再发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C错误;‎ D、丙细胞中,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性染色体有两条X染色体或Y染色体,D正确。‎ 故选C。‎ ‎5.图为某二倍体生物一个细胞分裂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是 ( )‎ A. 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B. 该细胞中含两个染色体组 C. 该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 D. 该细胞中1与2、3与4是同源染色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A、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A错误;‎ B. 该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两种形态,所以含两个染色体组,B正确;‎ C、该细胞的细胞质均等分裂,称为第二极体或次级精母细胞,C错误;‎ D、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不含同源染色体,D错误。‎ 故选B。‎ ‎6.下列对受精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受精时雌雄配子通过细胞膜内的糖蛋白进行信息交流 B. 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于父方,一半来自于母方 C. 受精时伴随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D. 受精作用有利于维持前后代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答案】D ‎【解析】‎ ‎【详解】A、受精时雌雄配子通过细胞膜上的糖蛋白进行信息交流,A错误; B、受精卵中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于父方,一半来自于母方,B错误; C、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不是受精作用过程中,C错误; D、受精作用有利于维持前后代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D正确。 故选D。‎ ‎7.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萨顿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B. 摩尔根等人首次通过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C.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每条染色体上都有若干个基因 D. 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答案】D ‎【解析】‎ ‎【详解】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A正确;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B正确;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每条染色体上都有若干个基因,C正确;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D错误;故选D。‎ ‎8.下列关于性染色体及伴性遗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都与性别相关联 B. 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的生物体细胞内都含有两条异型的性染色体 C.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决定性别 D.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具有交叉遗传的特点 ‎【答案】B ‎【解析】‎ ‎【详解】A、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是伴随性染色体的遗传而传递给后代的,所以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都与性别相关联,A正确;‎ B、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雌性体细胞内含有两条同型的性染色体,B错误;‎ C、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是性染色上的基因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如人类的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但其与性别决定无关,C正确;‎ D、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具有交叉遗传的特点,D正确。‎ 故选B。‎ ‎9.家蚕(2n=56)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雄蚕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Z,雌蚕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W。有时家蚕能进行孤雌生殖,即卵细胞与来自相同卵原细胞的一个极体结合,发育成正常的新个体。已知性染色体组成为WW的个体不能成活,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A. 雄蚕细胞中最多可含有4条Z染色体 B. 次级卵母细胞中含有W染色体的数量最多是2条 C. 研究家蚕的基因组,应研究29条染色体上的基因 D. 某雌蚕发生孤雌生殖,子代的性别比例为雌:雄=2:1‎ ‎【答案】D ‎【解析】‎ ‎【详解】雄蚕体细胞中一般含2条Z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后期,Z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则可形成4条Z染色体,A正确;雌蚕卵原细胞中含Z、W两条性染色体,当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形成的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极体分别含有一条性染色体(Z或W)。若其中一个次级卵母细胞中含有W染色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则W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形成2条W染色体,B正确;家蚕体细胞含28对同源染色体,若要研究家蚕的一个基因组所有染色体上DNA序列,应研究27条非同源的常染色体+2条性染色体(Z和W)上的全部基因,共29条染色体的DNA序列,C正确;雌蚕进行孤雌生殖,产生的卵细胞有两种类型:Z和W;当产生的卵细胞含Z时,同时产生的极体的染色体类型及其比例为1Z:2W,卵细胞和一个极体结合发育成新个体,性染色体组成及比例为1ZZ:2ZW;当产生的卵细胞含W时,同时产生的极体的染色体类型即比例为1W:2Z,二者结合发育成新个体,性染色体组成及比例为1WW:2ZW;由于占1份的WW个体不能存活且两种结合方式机会均等,所以子代的性别比例为雌(ZW):雄(ZZ)=4:1,D错误。‎ ‎10.下图中能体现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实质的过程是 A. ① B. ② C. ①和② D. ②和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A、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所以发生在图示①过程中,A正确;‎ B、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图示②过程是配子间的随机组合,B错误;‎ C、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图示②过程是配子间的随机组合,C错误;‎ D、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图示②受精过程是配子间的随机组合,③子代中基因型表现型,D错误。‎ 故选A。‎ ‎11.如图是两个有关红绿色盲遗传家系,其中两个家系7号个体色盲基因分别来自Ⅰ代中的( )‎ A. 甲的2号,乙的2号和4号 B. 甲的4号,乙的2号和4号 C. 甲的2号,乙的1号和4号 D. 甲的4号,乙的1号和4号 ‎【答案】B ‎【解析】‎ ‎【详解】分析甲家系可知,7号是男患者,致病基因来自其母亲6号个体,由于6号的父亲3号正常,无色盲基因,因此6号的致病基因只能来自Ⅰ代中的4号;分析乙家系可知,7是女患者,致病基因来自其父亲5号和母亲6号个体,5号的X染色体上的致病基因只能来自Ⅰ代中的2号;6号的父亲3号正常,无色盲基因,因此6号的致病基因只能来自Ⅰ代中的4号,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2.关于“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R型细菌与S型细菌的DNA混合后,出现的转化现象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B. 用S型细菌的DNA与活R型细菌混合后,可能培养出S型菌落和R型菌落 C. 用DNA酶处理S型细菌的DNA后与活R型细菌混合,不能培养出S型菌落 D. 将活的R型细菌与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老鼠死亡,结果能说明DNA 是遗传物质 ‎【答案】D ‎【解析】‎ ‎【详解】A、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是S型细菌的DNA进入R型活细菌,并与其DNA发生重组,A正确;‎ B、用S型细菌DNA与活R型细菌混合后,能使部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所以可能培养出S株菌落和R株菌落,B正确;‎ C、用DNA酶处理S型细菌DNA后,其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已失去,所以与活R型菌混合,不能培养出S型菌,只能培养出R型菌,C正确;‎ D、活的R型细菌与死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只说明了存在“转化因子”,但没有证明DNA是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D。‎ ‎13.下列有关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无标记的大肠杆菌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保温时间过长,大肠杆菌裂解,会导致沉淀物放射性增强 B. 沉淀物中的少量放射性主要来自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T2噬菌体的外壳 C. 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D. 要得到含35S标记的噬菌体,需用噬菌体侵染含35S标记的大肠杆菌 ‎【答案】A ‎【解析】‎ ‎【详解】A、保温时间过长,大肠杆菌裂解,会导致上清液放射性增强,A错误;‎ B、少量的T2噬菌体的外壳吸附在大肠杆菌上,会使沉淀物中出现少量放射性,B正确;‎ C、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噬菌体只将自身的DNA注入到细菌内,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所以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外壳与大肠杆菌分离,C正确;‎ D、噬菌体是病毒,不能在培养基上直接培养,要得到含35S标记的噬菌体,需用噬菌体侵染含35S标记的大肠杆菌,D正确。‎ 故选A。‎ ‎14.下列关于沃森和克里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沃森和克里克以查哥夫提供的DNA衍射图谱的有关数据为基础,推算出了DNA分子的螺旋结构 B. DNA分子中A与T、C与G的数量相等并不是沃森和克里克发现的 C. 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遗传物质可自我复制的假说 D. 沃森和克里克在发现DNA双螺旋结构过程中利用了大量的其他学科知识和技术 ‎【答案】A ‎【解析】‎ ‎【详解】A、沃森和克里克根据DNA衍射图谱的有关数据,推算出DNA分子呈螺旋结构,DNA衍射图谱的有关数据由威尔金斯和弗兰克林,A错误;‎ B、查哥夫发现不同物种DNA的碱基组成不同,但其中的腺嘌呤数等于其胸腺嘧啶数,鸟嘌呤数等于胞嘧啶数,B正确;‎ C、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同时提出DNA半保留复制方式的假说,C正确;‎ D. 沃森和克里克在发现DNA双螺旋结构过程中利用了大量的其他学科知识和技术,如物理学,D正确。‎ 故选A。‎ ‎15.下列关于DNA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碱基对的排列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B. DNA分子的特异性决定于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比例 C. 双链DNA分子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 D. 两条链解旋后均可作为复制和转录的模板 ‎【答案】C ‎【解析】‎ ‎【详解】A、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错误;‎ B、DNA分子的特异性决定于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错误;‎ C、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即双链DNA分子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正确;‎ D、两条链解旋后均可作为复制的模板,但只有一条作为转录模板,错误。‎ 故选C。‎ ‎16.下列物质从结构层次看,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是( )‎ A. 脱氧核苷酸→基因→染色体→DNA B. 脱氧核苷酸→基因→DNA→染色体 C. 基因→脱氧核苷酸→染色体→DNA D. 基因→DNA→脱氧核苷酸→染色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成百上千的脱氧核苷酸构成了基因,基因是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DNA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故选B。‎ ‎17.如图为基因与性状关系示意图,请根据图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 一个基因只能控制一个性状,多个基因可以影响和控制同一个性状 B. 图中基因表达的直接产物可以是蛋白质、糖类、脂类等 C. 染色体上的所有基因都能表现出相应的性状 D.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控制性状A、E、 F的基因之间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答案】D ‎【解析】‎ 据图可知,一个基因可能控制一个或多个性状,多个基因可以影响和控制同一个性状,A项错误;图中基因表达的直接产物可以是蛋白质或RNA,不会是糖类和脂质,B项错误;由于基因存在显隐性和选择性表达,染色体上的所有基因不能都表现出相应的性状,C项错误;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控制性状A、E、 F的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D项正确。‎ ‎18.下列叙述中,不能体现“核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的是( )‎ A. Aa杂合体发生染色体缺失后,表现出a基因的性状 B. 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部分非等位基因也可自由组合 C. 二倍体生物形成配子时,成对基因和成对染色体数目均减半 D. 染色体变异时一定伴随基因结构的改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A、Aa杂合体发生染色体缺失后,表现出a基因的性状,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能体现“核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A不符合题意;‎ B、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部分非等位基因也可自由组合,这能体现“核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B不符合题意; C、二倍体生物形成配子时,成对基因和成对染色体数目均减半,这能体现“核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C不符合题意; D、基因突变能导致基因结构改变,而染色体变异时一般不会伴随基因结构的改变,D符合题意。 故选D。‎ ‎19.如图为真核生物染色体上DNA分子复制过程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DNA分子复制是从多个起点同时开始的 B. 图中DNA分子复制是边解旋边双向复制的 C. 真核生物DNA分子复制过程需要解旋酶 D. 真核生物的这种复制方式提高了复制速率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看出,此段DNA分子有三个复制起点, 三个复制点复制的DNA片段的长度不同,因此复制的起始时间不同,A错误;‎ B、由图中的箭头方向可知,DNA分子是双向复制的,且边解旋边复制,B正确;‎ C、DNA分子的复制首先要在解旋酶的作用下进行解旋,C正确;‎ D、真核细胞的DNA分子具有多个复制起点,这种复制方式加速了复制过程,提高了复制速率,D正确。‎ 故选A。‎ ‎20.将某一经3H充分标记DNA的雄性动物细胞(染色体数为2N)置于不含3H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子细胞含3H的染色体数一定为N B. 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子细胞含3H的DNA分子数为N/2‎ C. 若子细胞中有的染色体不含3H,则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 D. 若子细胞中染色体都含3H,则细胞分裂过程中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答案】D ‎【解析】‎ 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和母细胞相同,应为2N,A项错误;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和DNA减半,应为N,B项错误;经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一定含有3H,若子细胞中有的染色体不含3H,则应为两次有丝分裂,有丝分裂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分离,C项错误;若子细胞中染色体都含3H,则为减数分裂,细胞分裂过程中可能发生基因重组,D项正确。‎ ‎21.关于tRNA叙述错误的是( )‎ A. 不同tRNA携带的氨基酸一定不同 B. tRNA分子一定含有氢键 C. tRNA分子一定含有磷酸二酯键 D. tRNA为单链结构 ‎【答案】A ‎【解析】‎ ‎【详解】A、氨基酸约有20种,tRNA有61种,因此不同tRNA携带的氨基酸有可能相同,A错误;‎ B、tRNA存在局部双链结构,一定含有氢键,B正确;‎ C、tRNA分子由核糖核苷酸连接而成,一定含有磷酸二酯键,C正确;‎ D、tRNA为单链结构,D正确。‎ 故选A。‎ ‎22.图中的R环结构,是基因转录所形成的RNA链与双链DNA中的一条链杂交而组成的三链核酸结构。据图分析,在R环中( )‎ A. 嘌呤碱基数量与嘧啶碱基的数量一定相等 B. 杂交链共含有A、T、C、G、U五种含氮碱基 C. 未配对的DNA单链也可形成mRNA D. 每条链内相邻核苷酸间都以氢键进行连接 ‎【答案】B ‎【解析】‎ ‎【详解】A、R环中的DNA中的嘌呤碱基数量与嘧啶碱基的数量相等,但RNA中嘌呤碱基数量与嘧啶碱基的数量不一定相等,因此R环中嘌呤碱基数量与嘧啶碱基的数量不一定相等,A错误; B、杂合链中有DNA和RNA,因此共含有A、T、C、G、U五种含氮碱基,B正确; C、R环中未配对的DNA单链不是模板链,不可以进行转录,C错误; D、每条链内相邻核苷酸之间以磷酸二酯键进行连接,D错误。 故选B。‎ ‎23.图为中心法则,图中①②③表示的过程分别是 A. DNA 复制、转录、翻译 B. 转录、DNA复制、翻译 C. 转录、翻译、DNA 复制 D. 翻译、DNA 复制、转录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图分析,①表示DNA的复制,是以D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②表示转录,所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③是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A正确。故选A。‎ ‎24.下图所示为某二倍体生物的正常细胞及几种考查细胞的一对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图中正常雄性个体产生的雄配子类型有四种 B. 突变体Ⅰ的形成可能是由于基因发生了突变 C. 突变体Ⅲ中基因A和a的分离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D. 突变体Ⅱ所发生的变异能够通过显微镜直接观察到 ‎【答案】C ‎【解析】‎ ‎【详解】A.图中正常雄性个体产生的雄配子类型有四种:AX、AY、aX、aY,A项正确;‎ B.与正常细胞相比,突变体Ⅰ中的A基因变成a基因,其成因可能是基因突变,B项正确;‎ C.突变体Ⅲ中的一条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A所在的片段移接到Y染色体上,说明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导致基因A和a位于一对非同源染色体上,因此它们的分离不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C项错误;‎ D.突变体Ⅱ中的一条2号染色体缺失了一部分,说明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能够通过显微镜直接观察到,D项正确;‎ 因此,本题答案选C。‎ ‎25.下列关于基因重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属于基因重组 B. 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局部交换可导致基因重组 C. 一个基因型为Aa的植物体自交产生aa的子代,是通过基因重组实现的 D. 一般情况下,水稻花药内可发生基因重组,而根尖则不能 ‎【答案】C ‎【解析】‎ 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属于基因重组,A正确;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局部交换可导致基因重组,B正确;一个基因型为Aa的植物体自交产生aa的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实质是等位基因分离,C错误;一般情况下,水稻花药经过减数分裂形成配子,可发生基因重组,而根尖进行有丝分裂,则不能发生基因重组,D正确。‎ ‎26.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突变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B. 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一定会引起基因突变 C. 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且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环境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D. 基因突变的随机性可表现在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 ‎【答案】D ‎【解析】‎ ‎【详解】A、基因突变,性状不一定改变,如:AA突变为Aa,表现型仍为显性,又如基因突变后,密码子改变,而翻译的氨基酸不变,由蛋白质决定的生物的性状也不变,A错误;‎ B、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故DNA分子是由基因部分和非基因部分组成的,如果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则会引起基因突变,而非基因片段中发生同样的变化不会引起基因突变,B错误;‎ C、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与环境之间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C错误;‎ D、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体现了基因突变的随机性,D正确。‎ 故选D。‎ ‎27.某生物个体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两条同源染色体中,有一条染色体总是从中部凸出形成环(如图)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染色体可能发生了缺失 B. 此时联会的染色体中共有2个DNA分子 C. 图中染色体可发生基因重组 D. 图中所示形状可通过光学显微镜检出 ‎【答案】B ‎【解析】‎ ‎【详解】A、据图分析,假如上面的染色体是正常的,则下面一条染色体缺失,A正确;‎ B、图中联会的染色体中含有4个DNA分子,B错误;‎ C、联会的染色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发生交叉互换,导致基因重组,C正确;‎ D、染色体结构变异可通过光学显微镜检出,D正确。‎ 故选B。‎ ‎28.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人类的先天性疾病并不都是遗传病 B. 21三体综合征患者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47条 C. 猫叫综合征患者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 D. 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个基因控制的疾病 ‎【答案】D ‎【解析】‎ ‎【详解】A、先天性疾病并不都是遗传病,A正确;‎ B、21三体综合征患者由于体细胞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故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47条,B正确;‎ C. 猫叫综合征患者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C正确。‎ D、单基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疾病,而非单个基因控制,D错误。‎ 故选D。‎ ‎29.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禁止近亲结婚能降低各种遗传病的发病率 B. 产前诊断包含羊水检查、B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以及基因诊断等方法 C. 产前诊断能有效地检测胎儿是否患有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 D. 通过遗传咨询可推算出某些遗传病的发病率 ‎【答案】A ‎【解析】‎ 禁止近亲结婚能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A错误;产前诊断包括羊水检查、B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以及基因诊断等方法,B正确;产前诊断能有效地检测胎儿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C正确;通过遗传咨询可推算出某些遗传病的发病率,D正确。‎ ‎30.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以“研究××病的遗传方式”为子课题,下列子课题中最为简单可行、方法最为合理的是( )‎ A. 研究猫叫综合征的遗传方式,在学校内随机抽样调査 B. 研究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在患者家系中调査 C. 研究青少年型糖尿病的遗传方式,在患者家系中进行调查 D. 研究艾滋病的遗传方式,在市中心随机调查 ‎【答案】B ‎【解析】‎ ‎【详解】A、猫叫综合征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因此选择调查单基因遗传病,并且遗传方式的调查应选择在患者家系中调查,A错误; B、红绿色盲属于单基因遗传病,研究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应该在患者家系中调查,B正确; C、青少年型糖尿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病,C错误; D、艾滋病属于传染病,不属于遗传病,D错误。 故选B。‎ ‎31.下列关于人体内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关系的表达正确的是 A. B. ‎ C. D. ‎ ‎【答案】D ‎【解析】‎ ‎【详解】A、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箭头应该是双向的,A错误;‎ B、血浆不能进入淋巴,B错误;‎ C、淋巴不能直接进入组织液,C错误;‎ D、该图中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D正确。‎ 故选:D。‎ ‎32.下图表示一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相互转变过程中离子运输途径。该细胞受到刺激时,通过④途径运输离子,形成动作电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由图可知,②③途径属于主动运输 B. 由图可知♦表示的是Na+‎ C. 正常情况下,▲离子的细胞外浓度高于细胞内 D. ①途径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②③途径需要载体、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A正确;‎ B、由图可知♦离子的细胞外浓度高于细胞内,表示的是Na+,B正确;‎ C、在静息电位时,“▲”离子的细胞内浓度高于细胞外,“▲”代表K+离子,C错误;‎ D、静息时,由于①途径的作用,钾离子外流维持静息电位,D正确。‎ 故选C。‎ ‎33.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所有外界环境的变化 B. 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提高酶促反应的活化能,促使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 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 内环境中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但不是适应所有外界环境的变化,A错误;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但不会提高酶促反应的活化能,B错误; C、维持内环境中Na+、K+于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取决于细胞内外Na+、K+的浓度,C正确; D、葡萄糖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而不是内环境中,D错误。 故选C。‎ ‎34.下列关于激素、抗体、酶和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B. 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特定分子结合后方可完成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功能 C. 酶和激素都具有高效性,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 D. 激素弥散在全身的体液中,一经靶细胞接受并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 ‎【答案】A ‎【解析】‎ ‎【详解】A、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但抗体是和抗原结合的,抗原不一定是细胞,A错误; B、乙酰胆碱与特定分子即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能将化学信号转变成电信号,从而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B正确; C、酶和激素都具有高效性,几乎所有活细胞都能产生酶,因此,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C正确; D、激素与靶细胞结合并发挥作用后被灭活,D正确。 故选A。‎ ‎35.关于人体激素作用于靶细胞叙述正确的是( )‎ A. 胰岛素能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产生生理效应,这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B. 若细胞膜上的受体发生缺陷而不能与胰高血糖素结合,则可能引起血糖浓度升高 C. 下丘脑细胞膜上除了有与激素结合的受体外,还应具有与神经递质相结合的受体 D. 激素都是依赖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发挥效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A、胰岛素能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产生生理效应,这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的功能,A错误;‎ B、若细胞膜上的受体发生缺陷而不能与胰高血糖素结合,则可能引起血糖浓度降低,B错误;‎ C、下丘脑既能参与体液调节也能参与神经调节,所以下丘脑细胞膜上除了有与激素结合的受体外,还应具有与神经递质相结合的受体,C正确;‎ D、一般来说,蛋白质类的激素是通过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来传递代谢的信息,但脂质类的激素则是与细胞内的受体结合来传递代谢的信息,D错误。‎ 故选C。‎ ‎36.如图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示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的方向,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如果该图表示二次免疫反应,若c为抗体,则a表示记忆细胞,b表示浆细胞 B. 如果a表示抗原,b表示吞噬细胞和T细胞,c为B细胞,则该过程表示体液免疫 C. 如果图中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肾小管和集合管,则d和e为同一种物质 D. 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其中的信息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在二次免疫中,相同的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如果该图表示二次免疫反应,若c为抗体,则a表示记忆细胞,b表示浆细胞,A正确;在初次的体液免疫中,大多数病原体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特有的抗原,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少数抗原可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在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分泌相应的抗体,如果a表示抗原,b表示吞噬细胞和T细胞,c为B细胞,则该过程表示体液免疫,B正确;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导致由下丘脑分泌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量,如果图中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肾小管和集合管,则d和e均代表抗利尿激素,C正确;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其中的信息在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上都是以局部电流(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的,但在神经中枢的突触处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D错误。‎ ‎37.下列关于信息传递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生长素为植物激素,由特定的器官产生并作用于靶细胞 B. 溶菌酶是一种淋巴因子,由T细胞产生并作用于B细胞 C. 蜜蜂跳圆圈舞是在向不同生物传达化学信息 D. 神经递质由神经元产生,可作用于神经元或者肌肉细胞等 ‎【答案】D ‎【解析】‎ ‎【详解】A、植物没有专门产生激素的器官,生长素合成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A错误;‎ B、溶菌酶不是T细胞产生的,B错误;‎ C、蜜蜂跳圆圈舞是在向同伴传递行为信息,C错误;‎ D、神经递质可作用于神经元,也可作用于肌肉或内分泌腺,如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控制的肌肉或腺体组成,接受传出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引起肌肉或腺体活动,D正确。‎ 故选D。‎ ‎38.下面是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部分实验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实验一是达尔文的两组相互对照实验,证明了感受单侧光刺激的是胚芽鞘尖端,而不是尖端以下 B. 实验二是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将琼脂片换成云母片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 实验三是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会造成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此实验必须在黑暗下进行 D. 实验四是温特的实验,证明琼脂块中的生长素进入去掉尖端胚芽鞘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若要达到实验目的还需增加一对照组 ‎【答案】D ‎【解析】‎ ‎【详解】A、实验一证明了感受单侧光刺激的是胚芽鞘尖端,而不是尖端以下,两组相互对照都是实验组,A正确;‎ B、实验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生长素不能透过云母片,将琼脂片换成云母片不能达到实验目的,B正确;‎ C、实验三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会造成鞘尖端的弯曲生长,此实验不可在光下进行,C正确;‎ D、实验四琼脂块中生长素进入去掉尖端胚芽鞘的方式不是主动运输,D错误。‎ 故选D。‎ ‎39.图表示环颈雉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下列 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曲线x的数学模型为Nt=N0t,价其中代表增长倍数 B. 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 曲线x和y的差值可表示环境阻力 D. 若不考虑迁入迁出,曲线y表示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答案】B ‎【解析】‎ ‎【详解】A、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中,λ表示增长率,即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A正确;‎ B、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至0,但出生率仍然大于死亡率,所以种群数量仍在增多,B错误;‎ C、“J”型曲线与“S”型曲线之间的差值可表示环境阻力大小,C正确; D、比较曲线y表明自然状态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x表示理想状态的种群数量增长,若不考虑迁入迁出,则曲线y表明,在自然状态下,由于空间和资源条件有限,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呈“S”型曲线,D正确。 故选B。‎ ‎40. 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越来越多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B. 沙丘上造林说明了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C. 种群中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D. 群落中的各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C ‎【解析】‎ ‎【详解】A、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越来越多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A项正确;‎ B、围湖造田说明了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项正确;‎ C、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不同地带生物种类分布的差异,不是种群中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分布的差异,C项错误;‎ D、群落中的各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D项正确。‎ 故选C。‎ 第Ⅱ卷 非选择题 ‎41.如图表示某一动物个体体内细胞处于若干特定细胞分裂时期的模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根据图中的_________可以判断该动物的性别是_________,④所示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名称是________。‎ ‎(2)③所代表的时期为_________。‎ ‎(3)从染色体的角度看,①与④的相同点是_________,不同点是_________。‎ ‎【答案】 (1). ② (2). 雄性 (3). 精细胞 (4). 有丝分裂中期 (5). 着丝点分裂 (6). ①含有同源染色体,④无同源染色体 ‎【解析】‎ ‎【详解】(1)根据图②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可知该动物为雄性动物,图④所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名称是精细胞;‎ ‎(2)③图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且具有同源染色体,故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3)①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④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从染色体的角度看,①与④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不同点是①含有同源染色体,④无同源染色体。‎ ‎42.关于DNA的复制方式,早期的推测有全保留复制、半保留复制、分散复制三种(如下图)。究竟哪种复制方式正确呢?下面设计实验来证明DNA的复制方式。‎ 实验步骤:‎ a.在氮源为14N的培养基中生长的大肠杆菌,其DNA分子均为轻密度带14N -DNA(对照)。‎ b.在氮源为15N的培养基中生长的大肠杆菌,其DNA分子 均为重密度带15N -DNA(亲代)。‎ c.将亲代15N大肠杆菌转移到氮源为14N的培养基中,再连续繁殖两代(Ⅰ和Ⅱ)。‎ 实验预测:‎ ‎(1)如果子Ⅰ代DNA能分辩出一条轻密度(14N/14N)带和一条重密度(15N/15N)两条带,则可以肯定是______复制。‎ ‎(2)如果子Ⅰ代DNA分辨出只有一条中密度带(14N/15N),则可以排除____________复制;接着做子Ⅱ代DNA密度鉴定时,若分出一条中密度(15N/14N)带和一条轻密度(14N/14N)带两条带,则又可以排除______复制,且这两条密度带的DNA分子数的比为____________。‎ 实验分析:‎ ‎(3)此实验中用到的生物学技术主要有____________和密度梯度离心法,使用的酶主要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 ‎【答案】 (1). 全保留 (2). 全保留 (3). 分散 (4). 1:1 (5). 同位素标记法 (6). 解旋酶 (7). DNA聚合酶 ‎【解析】‎ ‎【详解】(1)如果与对照(14N/14N)相比,子Ⅰ代能分辨出两条DNA带:一条轻(14N/14N)带和一条重(15N/15N),则DNA的复制方式为全保留复制,则可以排除半保留复制和分散复制;‎ ‎(2)如果子代Ⅰ只有一条中密度带,则可以排除全保留复制,但不能肯定是半保留复制或分散复制,继续做子代ⅡDNA密度鉴定:若子代Ⅱ可以分出一条中密度带和一条轻密度带,则可以排除分散复制,同时肯定半保留复制,且这两条密度带的DNA分子数的比为1:1;‎ ‎(3)此实验中用到的生物学技术有同位素标记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DNA复制需要的酶是解旋酶和DNA聚合酶。‎ ‎43.玉米染色体某一位点上的两个等位基因(A1、A2)各抗一种锈病(抗锈病是由于体内含有抗性蛋白质),杂合体抗锈病能力显著高于显性纯合体,即具有杂种优势现象;玉米有茸毛(D)对无茸毛(d)为显性,该显性基因纯合时无法正常完成受精作用。两对基因独立遗传。抗两种病有茸毛玉米自交产生F1,再让F1随机交配产生F2。‎ ‎(1)一种解释杂种优势现象的超显性假说认为:等位基因(A1 A2)的作用优于相同基因 (A1A1或A2A2),可以解释杂种后代优于纯合亲本。请根据基因和蛋白质的角度来分析杂合体抗锈病能力高于显性纯合体的原因____________。‎ ‎(2)等位基因A1与A2能够控制抗不同锈病的根本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 ‎(3)根据题干已知信息,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F1‎ 中抗两种病有茸毛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_。‎ ‎(4)F2成熟植株具有____________种基因型。‎ ‎【答案】 (1). 由于A1A1或 A2A2只含有一种基因,合成一种抗锈病的蛋白质,而杂合体A1A2含有两种合成抗锈病蛋白质的基因,能合成两种蛋白质 (2). 两者的碱基的数量和排列顺序不同 (3). A1A2Dd (4). 1/3 (5). 6‎ ‎【解析】‎ ‎【详解】(1)由于A1A1或 A2A2只含有一种基因,合成一种抗锈病的蛋白质,而杂合体A1A2含有两种合成抗锈病蛋白质的基因,能合成两种蛋白质,因此杂合体抗锈病能力高于显性纯合体;‎ ‎(2)等位基因A1与A2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两者的碱基的数量和排列顺序不同(或两者的排列顺序不同);‎ ‎(3)根据分析,亲本的基因型是A1A2Dd,抗两种绣病有茸毛玉米基因型为A1A2Dd,由于DD致死,因此子一代中抗两种绣病有茸毛玉米基因型也是A1A2Dd,比例为1/2×2/3=1/3;‎ ‎(4)亲本基因型为A1A2Dd,子一代中抗两种绣病有茸毛玉米基因型也是A1A2Dd,由于Dd的后代只有Dd和dd,则子二代成熟植株基因型有3×2=6种。‎ ‎44.有科学家认为根的向地生长不仅与生长素有关,还与乙烯的作用有关。为了研究二者的关系,科研人员做了这样的实验:将某种开花植物的根尖放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并加入少量蔗糖作为能源。发现在这些培养液中出现了乙烯,且生长素浓度越高,培养液中乙烯的浓度也越高,根尖生长所受的抑制也越强。‎ ‎(1)此科研人员所做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___,蔗糖属于__________变量。‎ ‎(2)为使实验更严谨,还要将另一些等量的根尖放在____________,作为对照组。‎ ‎(3)据此实验结果,可推知水平放置的植物其根向重力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生长素浓度 (2). 乙烯浓度 (3). 无关 (4). 等量蔗糖和蒸馏水但不含生长素的培养液 (5). 高浓度生长素诱导根细胞合成了乙烯,乙烯抑制了根近地侧的生长 ‎【解析】‎ ‎【详解】(1)根据题意,将某种开花植物的根尖放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培养液中,说明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浓度,因变量是乙烯浓度及根尖的生长长度,蔗糖作为能源属于无关变量;‎ ‎(2)为了使实验更严谨,还需将另一些等量的根尖放在含等量蔗糖和蒸馏水但不含生长素的培养液中,作为对照组;‎ ‎(3)根据此实验结果可推知,水平放置的植物的根向重力生长的原因是高浓度生长素诱导根细胞合成了乙烯,乙烯抑制了根近地侧的生长。‎ ‎45.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能通过不同的方式识别和应对机体内外的危险,构成了复杂的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图为人体产生情绪压力时肾上腺皮质、肾上腺髓质受下丘脑调节的模式图。‎ ‎(1)参与调节激素d分泌的过程属于反射,其结构基础叫____________,由图可知,此过程中效应器位于____________。‎ ‎(2)已知肝脏细胞膜上存在激素d的受体,激素d分泌量上升能使血糖浓度升高,由此推断激素d能促进____________分解。‎ ‎(3)下丘脑对激素c分泌的调节与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类似,由此推断当激素c的分泌量上升时,激素a的分泌量将____________(降低或增加)。根据所学知识,推断激素a的名称为____________。‎ ‎(4)研究发现,在情绪压力长期得不到缓解的情况下,人体免疫力会有所下降,可能的原因是机体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的作用,分泌的激素c能对T淋巴细胞中_______的合成和释放产生明显的________(促进或抑制)作用,从而使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受阻,使体液免疫下降,甚至引起某些疾病。‎ ‎(5)不同激素作用的效果不同,但是作用的方式有共同之处。激素作用方式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至少写出两点)。‎ ‎【答案】 (1). 反射弧 (2). 肾上腺髓质 (3). 肝糖原 (4). 降低 (5).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6). 淋巴因子 (7). 抑制 (8). 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解析】‎ ‎【详解】(1)参与调节激素d分泌的过程属于反射,其结构基础叫反射弧,此过程中感受器位于下丘脑,肾上腺髓质属于效应器; (2)已知肝脏细胞膜上存在激素d的受体,激素d分泌量上升能使血糖浓度升高,由此推断激素d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及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从而升高血糖;‎ ‎(3)据图分析,激素c是肾上腺皮质激素,其分泌与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类似,具有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的特点,当过量注射激素c时,通过负反馈调节使激素a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量会降低;‎ ‎(4)细胞能合成和释放淋巴因子;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增殖和分化,若激素d能够抑制T淋巴细胞合成和释放淋巴因子,则会导致使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受阻,导致免疫力下降,由此说明,在情绪压力长期得不到缓解的情况下,人体免疫力会有所下降;‎ ‎(5)从图中信息可知,不同激素作用方式的共同特点是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