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5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西省南昌市新建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一中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礼记》记载周人饮食生活状况:“天子之豆(豆为古代盛食器具)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材料反映出西周社会结构的突出特点是 A. 封邦建国 B. 中央集权 C. 等级分明 D. 分权制衡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天子之豆(豆为古代盛食器具)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说明西周社会结构的突出特点是等级分明,故选C;A是国家结构,排除;三代时期,我国尚未实现中央集权,排除B;D是近代资产阶级国家权力关系,排除。 2.春秋时期,诸侯称“王”现象很少,到了战国时期,许多诸侯纷纷称“王”。这反映了 A. 春秋战国时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B. 战国时周天子对诸侯失去控制 C. 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强大 D. 春秋战国时分封制走向瓦解 【答案】D 【解析】分封制下,诸侯不能称王,诸侯称“王”说明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遭到挑战,是分封制遭到破坏的表现,体现出国家分裂,无法体现出统一,故A项错误;B项反映的不是实质,只是现象的概括,故B项错误;自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故C项错误;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说明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逐渐崩溃,故D项正确。 3.在古代中国,“国”和“家”对统治者而言是紧密相连的,家是小的国,国是大的家。体现这一观念的制度是 A. 禅让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答案】B 【解析】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利用父系关系的亲疏来決定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家”和“国”密切结合。所以出现了家是小的国,国是小的家,故B选项正确。 禅让制是指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并没有把“国”和“家”联系起来,故A选项错误。郡县制是秦朝建立后实行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把全国分为各个郡,郡以下设县,从而建立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郡县制并未体现“国”与“家”的紧密相连,故C选项错误。行省制是元朝开始实行的,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不能体现“国”与“家”的紧密相连,与家国一体观念的形成无关,故D错误。 4.周代王位继承制度一改“兄终弟及”为“父死子继”,然,王的儿子有嫡、庶之分,嫡子有长、幼之别,于是又规定“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等。该制度的核心标准是 A. 年龄长幼 B. 贤良优次 C. 才能学识 D. 血缘亲疏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立子以贵不以长”,可排除A项;依据材料中的“立嫡以长不以贤”,可排除B项;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周代王位继承中的嫡长子继承制,其依据的标准就是“血缘亲疏”,所以排除C项,选择D项。 5.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们称祖先或神明为“皇”;“帝”是上古人们想象中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皇帝”成为我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始于 A. 夏朝 B. 周朝 C. 商朝 D. 秦朝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皇帝制度创立于秦朝。中国古代最早所称的“皇帝”是对“三皇五帝”的统称。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认为是“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将“皇”、“帝”两个人间最高的称呼结合起来,为自己的帝号,从此天子称为“皇帝”。故选D。 6.《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A. 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 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 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 开始用军功授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所以作者才会如此评价秦始皇,故B项符合题意;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排除A项;分封子弟的制度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排除C项;军功授爵开创于商鞅变法时期,排除D项。故选B。 7.20世纪90年代,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省发掘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上面刻有“代郡”、“邯郸郡”、“蓝田县”等字样。这一考古发现印证了秦朝推行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行省制 D. 科举制 【答案】B 【解析】从材料看秦代的封泥上面刻有“代郡”、“邯郸郡”、“蓝田县”等字样。,可见秦朝已经实行了郡县制,答案为B。春秋战国时期,适应中央集权的郡县制逐渐取代分封制。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A错误。行省制度开始于元朝,秦代还没有,C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地方行政制度吗,不是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D错误。 8.《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A. 实行察举制度 B. 独尊儒家学说 C. 实行郡国并行制 D. 全面推行郡县制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可知汉代出现了诸侯威胁中央的状况,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由于汉初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的,故选C项;察举制度属于选官制度,不会造成此类现象,故A项排除;独尊儒家学说有助于思想统一,加强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主旨,故排除B项;全面推行郡县制度不符合汉初的实际情况,故排除D项。 9.唐朝三省六部制中的中书省负责 A. 决策 B. 审议 C. 执行 D. 司法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依据所学,唐朝的时候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所以选A。 10.从隋朝到清末,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的制度是 A. 世袭制度 B. 察举制度 C. 法律制度 D. 科举制度 【答案】D 【解析】根据“隋朝到清末”“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结合所学,隋炀帝时期,分科考试成为选拔官员的来源,它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使得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和寒士也有可能参与到国家政权管理来中,故选D。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是隋以前的选官制度,排除ABC。 11.北宋设立中书门下主管行政,枢密院主管军政,三司主管财政,三者互不统属,其目的是 A.削弱王国势力 B. 强化节度使权力 C. 加强君主专制 D. 废除丞相制度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的“二府三司”是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达到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目的,故C项正确。削弱王国势力的是西汉时期的推恩令,故A项错误。节度使是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的官吏,故B项错误。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故D项错误。 12.元朝对行省划界时广泛采用“犬牙交错”的原则,如陕西行省跨越秦岭,湖广行省、江西行省均跨越南岭,河南江北行省跨越淮河,中书省直辖区则跨越太行山。元朝的这一做法 A. 分割地方,以便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 使地方享有更充分的军事、行政管理权 C. 肥瘠搭配,便于农业生产的管理和发展 D. 充分体现了元朝以北制南的治国理念 【答案】A 【解析】元朝不以险要地形为行省界限,而实行犬牙交错原则,主要是为了分割地方,让行省之间相互牵制,从而加强对地方控制,故A正确。材料强调元朝行省制在划分行政区域上打破了山川地理形势的界限,与过去行政区域划分有很大不同,并未提及赋予地方更多的军事、行政管理权,故B错误。元朝行省犬牙交错主要是出于军事与政治考虑,并不是为了管理发展农业生产,故C错误。材料中行省划界并未体现“以北制南”的治国理念,D错误。 13.唐朝三省六部制、明朝设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 A. 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 B. 文臣地位不断提高 C. 宰相权力不断弱化 D.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三省六部分割宰相权力,三省相互制衡,集体对皇帝负责,皇权高高在上;明朝废除宰相,设立内阁,成为皇帝的咨询机构;军机处跪听笔录,进一步加强皇权,本质上反映了专制皇权不断强化,故A项正确。文臣地位不断提高不是本质,排除B,明清时期丞相已经被废除了,故C 项错误。题干涉及的君主专制,不涉及中央与地方,故D项错误。 14.“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督察院……事皆朝廷总之。”材料中的“我朝”指的是 A. 汉朝 B. 唐朝 C. 明朝 D. 清朝 【答案】C 【解析】由题干“今我朝罢丞相”并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故答案为C项。A项,由题干“今我朝罢丞相”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而不是汉朝统治者,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明朝而非唐朝,排除;D项,题干强调的是明朝废丞相,排除。 15.根据史料统计,明朝担任阁臣者变换极为频繁,如崇祯帝在位17年,阁臣竞近达50人。明朝甚至有阁臣在位不到两月者。明朝统治者这样做的出发点是 A. 避免阁臣弄权 B. 削弱宰相权力 C. 完善明朝法制 D. 重塑皇帝权威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明朝”“频繁”地更换“阁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样做有利于防止阁臣专权,加强君主专制。故答案为A项。B项,明代在废除丞相后才设立内阁,该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频繁更换阁臣与完善法制无关,排除;D项,“重塑皇帝权威”不符合史实,中国古代自皇帝制度实施以来皇权一直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没有削弱过,也就谈不上“重塑”,排除。 16.清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在皇宫隆宗门内设立了 A. 内阁 B. 议政王大臣会议 C. 南书房 D. 军机处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处,故D项正确。内阁是明成祖时出现的,故A项错误。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满洲贵族组成的会议,故B项错误。南书房是康熙亲政后设立的,故C项错误。 17.《起居注》是职业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不允许皇帝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皇帝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了宋朝,皇帝观阅《起居注》成了惯例。清朝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撰《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A. 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B. 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 清代君主权力不再受到制约 D. 记注官的设立削弱了相权 【答案】B 【解析】皇帝可以观看记录自身言行的《起居注》必然导致记录的史官在进行记录的时候有所顾忌,停止编撰《起居注》则更是减少了对皇帝的约束和监督,这都反映了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故选B项;材料内容和中央集权的强化无关,排除A项;清代君主权力不再受到制约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记注官和相权无关,排除D项。故选B。 18.“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 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影响深远 B. 希腊的地理环境有利于个人的发展 C. 希腊的地理环境导致民主制度产生 D. 希腊政治文明由地理环境所决定 【答案】A 【解析】“(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体现了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的文化和民主制度产生重要影响,A项正确;“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强调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不是对个人发展的影响,B项错误;希腊的地理环境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并非“导致”民主制度产生,C项错误;希腊政治文明不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D项错误。 19.梭伦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 实行陶片放逐法,以民主的方式反对民主的敌人 B. 把以血缘为基础的政治结构改变为以财产为基础的政治结构 C. 颁布《十二铜表法》,打破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 D. 使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构,所有官职对公民开放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把以血缘为基础的政治结构改变为以财产为基础的政治结构,因此梭伦改革把雅典引上了民主政治的道路,故B项正确;A项是克里斯提尼改革时期的措施,排除;C项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排除;D项是伯利克里改革时期的措施,排除。 20.“除十将军外,其余官职基本通过抽签的方式选出,每个人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这材料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 A. 权力制约 B. 主权在民 C. 轮番而治 D. 法律至上 【答案】C 【解析】“每个人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体现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轮番而治的基本特征,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政府权力来自人民的主权在民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权力部门的相互制约,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雅典法律的地位,故D项错误。 21.在古雅典公民大会上,“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由发言……,所有的人都可以当选任何职位,所有的人都可以在雅典卫城山下中心广场举行的市政会议上投票”。这反映出古雅典政治的突出特征是 A. 城邦至上 B. 直接民主 C. 轮番而治 D. 人人平等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由发言”“所有的人都可以当选任何职位”“所有的人都可以在……市政会议上投票”体现了雅典公民直接参与国家事务,这是直接民主的体现,故B项正确。城邦至上是指个人相对于城邦而言,是微不足道和不值一提的,个人离开了城邦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理由,材料没有体现这一主旨,故A项错误。轮番而治就是轮流统治与被统治,材料没有体现这一主旨,故C项错误。雅典民主的范围是以公民身份为前提,人人平等中的“人”的范围不明确,故D项错误。 22.伯利克里首先向担任民众(公民陪审)法庭陪审员的公民发放每日生活补贴,后加以推广,使五百人议事会成员和包括执政官在内的政府官员在执行公务时皆由国家提供膳费;最后发展到公民参加公民大会也可领取津贴。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 在财产上实现了公民平等 B. 从制度上维护城邦公民平等 C. 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程度 D. 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伯利克里首先向担任民众(公民陪审)法庭陪审员的公民发放…最后发展到公民参加公民大会”可见伯利克里时期公民在制度上拥有了平等地位,B选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公民的财产问题,A选项排除;材料中没有提及法律体系,C选项排除;材料中未涉及公民个人自由问题,D选项排除。 23.西塞罗曾说:“如果人们之间的协调性能得到维护,那么人类便可以像神一样的生活。”古代罗马用以维护人们之间协调性的重要工具是 A. 命令 B. 宗教 C.法律 D. 道德 【答案】C 【解析】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有利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缓解社会矛盾。特别是在罗马帝国时期,罗马法律制度渗透到国家各个角落,稳固了帝国的统治。故答案为C项。皇帝的法令是罗马法的组成部分,罗马国家没有以命令方式来治理社会,排除A项;古代罗马不是以宗教和道德来维护人们之间的协调性,排除B、D项。 24.《十二铜表法》中规定:“橡树的果实落入邻地时得入邻地取拾”“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邻地之间筑篱笆的,不得越过自己土地的界限”。这体现出罗马法中 A. 消除阶级对立 B. 保护私有财产 C. 限制贵族特权 D. 维护平民利益 【答案】B 【解析】材料的意思为,在维护自己利益的时候,应该注重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不能只顾自己利益而损害了别人的利益,因此要规范公民的行为,这体现出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故B项正确;罗马法没有消除阶级对立,故A项错误;《十二铜表法》保护的是贵族的利益,故CD项错误。 25.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是 A. 习惯法 B. 《十二铜表法》 C. 万民法 D. 《民法大全》 【答案】B 【解析】公元前5世纪中期《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故答案为B项。习惯法与成文法相对,排除A项;万民法是根据适用范围所作的分类,与成文法按照表现形式的分类不同,排除C项;《民法大全》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排除D项。 点睛:按照表现形式的不同,罗马法可分为习惯法和成文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共和国颁布《十二铜表法》,标志着成文法的诞生。按照适用范围的不同,罗马法可分为公民法与万民法,公民法向万民法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7世纪《民法大全》的编纂成功,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二、主观题 26.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作出适应调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部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中国论文网 材料三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指出材料一中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 (2)据材料二,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政治制度“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但其“本原精神”“仍可不变”。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三中的“本原精神”是指什么。 【答案】(1)制度: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 (2)原因:行省权力大而不专;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精神: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独立性 【解析】(1)综合材料一的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论述的西周的制度是分封制,秦朝的制度是郡县制,汉初的制度是郡国并行制。 (2)根据“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可知,行省权力大而不专和行省间的划分原则使得行省制度能够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材料内容主要论述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所以“本原精神”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应该从中央集权加强,抑制地方独立性的角度进行论述。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选举制是民主政治的基本组部分,雅典国家的公职人员均通过选举而产生。十将军委员会由十个部落分别用举手选举的办法各选一名将军组成,每年改选一次,连选连任;执政官由各部落先提出候选人,然后在候选人中抽选出九名执政官,任期一年;一般的行政官、议事会成员,公众法庭官都由30岁以上的公民抽签产生,任期一年,不得连选连任。凡年满20岁以上的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都有机会担任行政官、议事会议员和法庭审判官,都有监督政府的权利。国家的一切内政外交大计皆由公民大会讨论表决,诸如战争与和平、制度法律、选举和罢免国家公职人员等等。 ——摘编自李琼、段海霞《浅析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 材料二 这些刻于12块铜牌之上的法律条文,内容涉及法律诉讼的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罚等方面,它是以往习惯法的汇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指出材料二中的法律文献,并分析其颁布的意义。 【答案】(1)特点: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实行轮番而治;实行直接民主;法律至上。 影响: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实行轮番而治、直接民主,忽视参政者的才能和品德,为雅典的政治腐败、社会动乱埋下了隐患。 (2)《十二铜表法》。它限制了贵族的专横,打破了他们对法律知识的垄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它是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是罗马成文法的起点。 【解析】(1)特点:根据“雅典国家的公职人员均通过选举而产生”、“凡年满20岁以上的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都有机会担任行政官、议事会议员和法庭审判官,都有监督政府的权利”可知主要是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实行轮番而治和直接民主,法律至上。影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雅典民主的理论和实践,为近代西方民主奠定了基础,但直接民主和轮番而治忽视了参政者的才能和品德,具有难以避免的弊端。 (2)根据“刻于12块铜牌之上的法律条文”可知是《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颁布的意义联系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