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5 发布 |
- 37.5 KB |
- 7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精品教案(共77页)
1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课时 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知道地轴、南极点和北极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结合课本,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通过与其他参照物对比,知道并能够描述出地球的大小。 3.利用地球仪模型,了解地球的形状。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 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探究活动以及小组学习,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助的习惯。 1.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 2.知道地轴、南北极点在地球仪上的位置。 1.地球的形状以及大小的数据。 2.观察并使用地球仪。 教师:同学们,在前面的绪言中,我们认识了学习地理对我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重 要意义,知道学习地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生活,甚至对我们的终身发展有用,那么,大家对 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又认识多少呢?比如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 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2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 教师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 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接下来,就 让我们一起穿越到古代看看古代人们是怎么认识地球的。 知识点 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学生活动:将学生分为四大组,每一组分别规定不同的时期(由远古到现代),结合 课本,先讨论两分钟,然后各组派 1~2 名代表说出那一时期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师活动:分好四个组,将课本上四幅图用多媒体或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 论完后,请各组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图 1:“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图 2:“太阳和月亮” 图 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 图 4:地球卫星照片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 第一组讲述: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教师补充小结并引导: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 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 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 第二组讲述太阳和月亮 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 后来人们通过观察太阳和月亮的形状,并把他们作为参照物,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 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 3 除此之外,他们还从生活中找到了一些例证,证明自己的推测,比如: ①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 ②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 教师引导提问:对于这样的说法,同学们能否提出质疑? (学生活动) 教师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 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为了证实这样的假想,人类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 看,为此,很多探险家进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说出历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环球航行?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并引导:最著名的就是 16 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的环球探 险航行。下面请第三组同学讲述麦哲伦航海的故事。 第三组同学代表回答 学生讲述,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路线 教师总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那 么现在我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请第四组的代表上来为我们讲述。 第四组同学代表回答 教师讲述:现在我们进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为地球拍了照片,确证 地球是个球体。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四个组的同学把我们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给演示了一 遍,从“天圆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地球卫星照片,人 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简单认识到猜想到实践,由错误的现象到真理的漫长岁月,并 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同学们都有哪些感想?我们从中悟出了 怎样的道理? (学生回答) 4 教师总结:我们要学习先辈,对待任何事物要科学,要坚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为探 索真理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们还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 这样才能发现真理,取得成功。 教师承转:我们认识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是一个标准的球体呢?(可 加入学生讨论)我们现在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来 说,人们往往用表面积、周长、半径等数据来说明球体的大小。大家看到课本第 3 页图 1.2, 说明地球究竟有多大? 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有关地球大小数据的图或挂图,然后让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精确的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 6357 千米,赤道半径为 6378 千 米。因此,准确地说,地球应该是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当然,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 球来比,还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径只比北极半径长 21 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成地 球仪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记住地球的平 均半径是 6371 千米。 板书: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是 6371 千米 思考:为什么说“坐地日行八万里”呢? 启下;下面我们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 知识点 2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师活动:出示地球仪并展示给同学们看。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地球仪并动脑筋思考,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 同?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说明: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不存在的,比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 网和经纬度; 5 3.地球仪是有地轴的,而现实中并没有地轴。 教师提问:根据自己对地球仪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试着给地球仪下个定义。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地球仪是人们按照地球的形状,并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 的模型。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国家和城市 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名称。地球仪可以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整个地球的全貌, 还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今后,我们经常要借助地球仪来学习 地理知识,所以,同学们应当学习有关地球仪的知识。 教师提问:学生观察经纬仪和地球仪,结合课本找出地轴、南极、北极、经线和纬线。 学生回答,简要说明是怎么找到的。(结合课本给出的定义)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了解了人们认识地球形 状的过程,初步地认识了地球仪。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地球仪的一个重要图示--纬线和经线。 1.参照课本的活动,回家制作一个小地球仪,下节课带来,并比比看谁做的最好。 2.完成《高效课时通》相应习题。 地球和地球仪(课时 1)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制作简易的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 2.地球的大小 6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充分利用地球仪这个直观教 具和小组学习的组织方法,通过活动的形式变难为易,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掌握重点,解决 难点!效果很好,细节上还需要把握,课堂秩序也需要维持好!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课时 2 纬线和纬度 经线和经度 1.运用地球仪,知道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2.比较和归纳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特点。 1.经线和纬线特点、纬度和经度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2.利用经纬网读出经纬度,会判断半球、低中高纬度。 利用经纬网读出经纬度,判读东西半球。 地球真的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够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纬线 和纬度、经线和经度 活动一:认识纬线 活动程序:忆旧知—学生自主学习—展示自学成果—反馈纠正—总结提升 1.忆旧知 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初一学过的关于如何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自主学习、交流探讨 学生活动 1:运用地球仪结合图 1.6 观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7 ①什么是纬线?纬线是什么形状的? ②各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③找出最长的一条纬线,这条纬线把地球分为哪两半球? 3.展示交流:通过提问的形式展示学生自学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及时进 行生生、师生交流。 4.总结提升:在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之后,及时总结,并与学生一起总结纬线的特点 活动策略:本部分为基础知识,学生可以结合旧知通过自主学习来学会。纬线的学习一 定结合地图,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纠正,后总结提升。 活动二:纬度的划分 学生活动 2:读图 1.6(纬线图),观察思考以下问题: 活动目的:引导学生能够学会观察,学会读图 活动程序:学生自主学习—展示自学成果—反馈纠正—总结提升 1、自主学习、交流探讨: ①纬度数值的起点?纬度数值的大小排列有什么规律? ②纬度最大值的纬线有什么特征?该最大值出现在哪个地区?(在图中标出南北两极点 和纬度值) ③纬度沿赤道呈两边对称,那么怎样区分两条度数相同的纬线呢? ④请同学们描画出 0°、 30°、 60°三条纬线,低中高纬度的范围 ⑤如果我们要选择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 界线最为合适?为什么?(图 1.8) 2.展示交流:通过提问的形式展示学生自学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及时进 行生生、师生交流。 3.总结提升:在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之后,及时总结,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纳:纬度的判 定方法 活动策略: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纬度的变化规律和特点。 8 活动三:认识经线 活动程序:学生自主学习—展示自学成果—反馈纠正—总结提升。 1.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活动 1: 运用地球仪结合图 1.9 观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 什么是经线? ②经线在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的分布三个方面与纬线有什么不同?(在地球以上观察) 2.展示交流:通过提问的形式展示学生自学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及时进 行生生、师生交流。 3.总结提升:在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之后,及时总结,并与学生一起总结 归纳经线的特点。 活动策略:本部分为基础知识,学生可以结合旧知通过自主学习来学会。经线的学习一 定结合地图,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纠正,后总结提升。 活动四:经度的划分 活动目的:引导学生能够学会观察,学会读图。 活动程序:学生自主学习—展示自学成果—反馈纠正—总结提升。 1.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活动 2:读图 1.9(经线和经度),按照我们学习纬度的方法,首先我们找到 0°经 线。 2.展示交流:通过提问的形式展示学生自学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及时进 行生生、师生交流。 3.总结提升:在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之后,及时总结,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纳经度的判定 方法。 活动策略: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经度的变化规律和特点。 目标评价: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经度的变化规律和特点。 活动五:找出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 9 活动目的:使学生了解东西半球的划分。 活动程序:学生自主学习—展示自学成果—反馈纠正—总结提升。 展示交流:通过提问的形式展示学生自学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及时进行 生生、师生交流。 总结提升:在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之后,及时总结,并与学生一起总结 归纳:东西半球 的划分界线 完成《高效课时通》相应习题。 教学中充分利用小组学习的组织方法,通过活动的形式变难为易,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 掌握重点,解决难点,效果很好。学生自主学习读图描述,通过生生、师生交流,检查、纠 正,使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据图说出纬线和经线的特点,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纬度和经 度的变化规律和特点。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课时 3 利用经纬网定位 1.掌握经纬线的判读技巧。 2.学会利用经纬网给地表事物定位置、定方向、定范围。 纬线和纬度 经线和经度 纬线的概念和特点 纬度的划分及特殊的纬线 经线的概念和特点 经度的划分及特殊的经线 10 用经纬网定位置、定方向、定范围。 经纬线的判读技巧训练。 2016 年 8 月 5 日—21 日,第 31 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行。里约 热内卢的经纬度大约是 23°N,43°W。想一想我们能否用我们刚学过的知识在课本底页的 世界的国家和地区图上标出里约热内卢具体在哪儿? 学习活动一 学会利用经纬网定位置、定方向、定范围 1.学生学习任务:展示典型例题,学生独立完成。 例:出示下图,要求学生填表并寻求判断的规律。 A B C D E 经度 150°E 150°W 180° 120°E 150°W 纬度 20°S 60°S 20°N 50°N 60°N 南北半球 南 南 北 北 北 东西半球 东 西 分界线 东 西 2.老师点拨: (1)地球表面任一地点的经纬度位置,就是表示某经线和纬线的交点,所以在书写时, 后面的字母必须明确标记。例:北京的经纬度(40°N,116°E)。0°经线、180°经线、0° 纬线除外。 (2)教师总结经纬网定位技巧: 以方格状经纬网图为例说明经纬度的判定技巧: A.先定方向 一般定向法——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11 B.判断经线和纬线 根据经线和纬线的概念得知: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这样我们就可以判断出哪 是经线、哪是纬线,哪是经度和纬度。 经度若数值向东越来越大,则是东经; 若数值向西越来越大,则是西经。 纬度若数值向北越来越大,则是北纬; 若数值向南越来越大,则是南纬。 C.东西半球的判定方法 ①说明判定方向: 经度<20°东半球 >160° 西半球 20°~160° 东经在东半球,西经在西半球 ②解释:在判定东西半球时,先看经度的度数,如果小于 20,不管是东经还是西经, 都在东半球上;如果大于 160,不管是东经还是西经,都在西半球上;不在这一范围内的, 东经的就在东半球,西经的就在西半球。 学习活动二 学生合作完成课本 P10 页活动 1 教师提供参考答案如下: 温哥华 0° 51.5°N 悉尼 74°W 40°N 完成《高效课时通》相应习题。 利用经纬网定位 经纬线的判读技巧 确定地表任意一点的经纬度位置 12 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利用地图教学是地理教学最重要的方法。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通常 通过自己对内容的了解引导学生进行读图二析图、填图、绘图、搜图、用图等活动使学生主 动学习,获得地理知识,提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各种 用图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最终通过学生自己对地理知识和地图的认 真思考研究,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使所学的知识成为他们可靠的财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课时 1 地球的自转 知识与技能 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会解释所产生的昼夜交替与时间差异现象。 过程与方法 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能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自转 的关 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合作意识,感受科学家们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和坚持真理、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 义,并能运用身边的事例进行说明 2.理解地球上不同地方出现的时间差异现象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并能运用身边的事例进行说明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有白天与黑夜呢? :Zxxk.Com] 小组活动:理解新知 谈身边所感受与观察到的地理现象入手,归纳后,提出以下问题: 1. 从地球的运动课件中,可以看出地球的运动有两种形式,是哪两种形式? 2. 地球自转的围绕中心是什么? 13 3.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周期是多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4. 地球的自转会产生哪些现象? 教师总结归纳: 自西向东绕轴转,一周时间为一天;[来源:学科网] 地球本身不透明,阳光只能照一半;[来源:学|科|网] 东方日出西落日,作息时间有早晚; 地球自转不间断,昼夜交替是必然。 利用地球仪演示或者指导学生演示地球自转,指出观察各地(如中国和美国)昼夜更替 的情况,指出哪里是昼半球,哪里是夜半球。 师:除中国是白天外,还有哪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来源:Zxxk.Com] 小组活动:完成 P13 活动 3:在同一时刻,姨妈和畅畅互相问候时,为什么会有时间的 差异? 总结:纽约与北京的经度相差很大,此时的纽约已位于夜半球,而北京则位于晨线东边 的昼半球。 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面对昼半球,晨线和昏线可依据“西晨东昏”的规律来判 断。 完成《高效课时通》相应习题。 地球的自转 旋转中心: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顺南逆 周期:24h(一天) 产生现象:昼夜更替 14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的培养,着眼于学习策 略教学。继续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不断反思和改进课堂教学,采取多种形式教学。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课时 2 地球的公转 知识与技能 1.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会解释所产生的季节变化与热量差异现象。 2.说出五带划分的分界线,举例说明各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并能够结合当地季节变化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公转的 关系。 2.利用地球上的五带分布图说明各带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地理学习兴趣,培养全球意志。 1.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并能结合当地季节变化进行说明。 2.清楚五带的划分。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感知新知:见《自主学习》学生用书“预学先知”。 小组活动:理解新知 (一) 地球的公转 谈身边所感受的四季变化现象入手,归纳后,提出以下问题: 15 1.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指向是否发生变化? 2. 地球公转的围绕中心是什么? 3. 地球的方向是什么? 4. 地球的周期是多少? 5.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小组汇报教师引导总结归纳: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是倾斜的,指向不变。地球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公转方向与 自转方向一致也是自西向东,公转周期是一年。 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地位置发生变化(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运动)。地球在公转过程 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发生了变化,3 月 21 日前后,太阳光直射赤道,6 月 22 日前后,太 阳光直射北回归线,9 月 21 日前后,太阳光又直射赤道,12 月 22 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南回 归线。 分析太阳光直射与斜射两种情况下,地面所获得的太阳热量差异。 (二)五带的划分 师: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不同。 一年中,不同纬度的地带获 得的太阳光热有多有少,冷热就有差别。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 阳光热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以下五带: 16 师: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北温带) 完成《高效课时通》相应习题。 本节课学生们在一种欢快的气氛中学习新知识。在教学中,让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自 主探索,为学生学习地理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 神,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 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三节 地图的阅读 知识与技能 能够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者指向标等确定方向,正确 识别常见图例,在地图上测量 两点间直线距离,根据比例尺将其换算成实地距离。 过程与方法 地球的公转 定义:地球围绕太阳不停地旋转 特点 地理现象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年 特点:地轴空间指向不变 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 五带的划分 17 查找细聊并进行相互交流来了解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在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 1.掌握阅读地图的基本要素 2.选择适合的地图的内容 地图三要素的掌握 同学们,大家喜欢旅游吗?如果要去旅游,需要带哪些东西呢?下面我们 一起来浏览 一些地图,一同感受地图的实用和美丽吧! 刚才看了这么多美丽的图,那地图有哪些用途呢? [激趣]猜谜语:“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打一事物。 (学生回答谜底:地图)对,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地图的有关知识。 [启思]我们拿到一幅地图,该怎样去看地图呢?地图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呢? [活动] 每个学生阅读课本 13 页 “台湾的卫星影像”和“台湾岛地图”先自己独立思考“能在 地图上看到什么?能从地图上获得哪些信息?”,然后再组内交流。 教师找小组代表发言,不同小组可相互补充。(教师注意评价学生的回答) (小结)卫星影像反映的是一种实物景象,而地图上出现的是一些符号和文字。地图就是对 地面景物进行选择或者综合运用各种符号,按照一定比例缩小以后表示在平面上。 学习地 图知识,首先要知道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这三个是地图的基本要素。我们首先探 讨地图的比例尺。 [启思] 假若绘制你的课桌平面图,用 1 厘米的线段表示课桌的长度,那么实际课桌长度缩 小了多少倍? [活动] 学生动手量算,用准备好的刻度尺量出自己课桌的长度。 我们把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叫做比例尺。 [启思] ①比例尺的公式是什么? ②表示比例尺的形式有哪些呢? ③通过上面的比较你能总结出比例尺大小的比较方法吗? 18 [活动] 学生独立阅读课本 13 页图 1.22 和地图册上的中国地图、北京市地图、北京城区图,然 后回答比例尺的公式和表示形式,通过演算总结比例尺大小的比较方法,可以同桌交流比较 大小的方法。 尤其注意说明比例尺的公式里,图上的单位一般是厘米,实地距离的单位也要换算成厘 米,才能计算出图上距离相对于实地距离缩小的倍数。 [巧练]读“台湾岛图”,量算台北到高雄的实地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启思] 请同学们观察课本 23 页中的“北京市地图”和“中国地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比较这两幅图,哪幅地图表示的范围大? ②说明哪幅地图表示的内容详细一些? ③再比较这两幅地图的比例尺的大小? ④由此,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选一个代表发言。 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地图比例尺越大,要表示的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反之, 地图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表示的内容越简略。 [激趣]看地图,不只是要会读地图上的比例尺,还要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那么在地图上应 该怎样辨别呢?地图上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又是如何确定呢?下面我们一起探讨 如何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启思]阅读课本图 1.26 思考 ①回忆经线指示什么方向,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②如果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如何确定这两点之间的相对位置? ③有经纬网的地图,该怎样辨别方向? ④当一个人站在南极点上,他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呢?站在北极点上,他的前后左右各 是什么方向呢? [启思] 阅读课本图 1.28 思考指向标地图思考: ①指向标有什么用途? ②图中的教学楼在食堂点的什么方向? [激趣]如果我们把“活动 2 题”中的指向标去掉,这样的地图又如何辨别方向呢? [启思] “活动 2 题”中的指向标指向此图的什么方位?这个方位和指向标指示的什么方向 重合?另外的三个方向如何确定?你能总结出既没有经纬网,也没有指向标的地图该如何辨 别方向吗? 对一般既无指向标又无经纬网的地图,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来辨别方向。 19 [巧练]按照教室的自然方位,请任意两个同学说出相对方向。 [激趣]大家知道,地图是表示地理事物的,由于空间的限制,必须把它们缩成符号,因此, 要利用好地图,必须熟悉地图的语言——图例。 [启思]请同学们看图 1.25 一些常用的图例,请你想办法,如何尽快记住一些重要的图例? [活动] 分组讨论,相互交流记忆的方法。 教师出示一张图例卡片,学生回答其代表的地理事物。 完成《高效课时通》相应习题。 第三节 地图的阅读 地图上的“语言” 1.比例尺 ①概念: ②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③表示形式: 2.方向 ①一般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②有指向标的地图:箭头指示北方 ③有经纬网的地图:纬线指示东西,经线指示南北 3.图例和注记 本堂课主要学习了地图的基本要素、阅读地图以及如何选择地图。学生因此对地图的种 类和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都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通过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知 道了应该选用什么种类的地图来为我们所用,从而为日常生活 提供方便,并且为以后的地 理学习打下基础。 20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课本资料,理解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概念,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找出某一点 的海拔,并准确计算出两地的相对高度。 2.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并判断山峰、山脊、山谷、陡崖等常见的地形部位。 3.综合景观图,能够在地形图上识别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地形类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两个学生的身高,让同学直观理解相对高度与海拔的概念。 2.通过观看微课与自绘图,着重理解学习理解等高线地形图上常见的地形部位。 3.通过活动实践,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地形剖面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等高线地形图解决实际 1.理解并读出某点的海拔,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 2.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建立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辨别坡度的陡缓。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和山谷。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坡度的陡缓。 3.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地形剖面图。 4.根据地形剖面图判断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珍藏着无数美丽而神奇的天然艺术作品。有广阔无垠的平 原,有俊秀挺拔的高山,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高原和物产丰富的盆地。 但是能够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的地图却是平面的。那么,如何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 态转化到平面图上,地形图又是怎样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的呢?这一节就让我们一起学习 21 “地形图的判读”。 一、等高线地形图 让学生做小实验,完成探索发现:制作一座硬币山,绘出该硬币山的等高线地形图。 步骤一:准备三枚面额不同的硬币,一元 1 枚、五角 1 枚、一角 1 枚。 步骤二:小组成员合作,按照下列的图示堆积硬币山。 老师点拨堆积硬币山相关的注意问题和体现的地理原理。 要读懂这座硬币山,我们就需要追根溯源,知道地形图是如何绘制出来的。地表高低起 伏的典型代表就是山,我们如何将山绘到地图中去呢?我们可以先来造一座山,一座硬币山。 请同学们将带来的三枚硬币从大到小地摞起来,就像老师在大屏幕上示范的一样,并且将它 们三个在右侧对齐。桌面就是海平面,三枚硬币就是突兀在海上的一座小山。1 角硬币表面 为山顶,左侧造型为山坡,右侧造型为悬崖峭壁。 步骤三:让制作的硬币山链接到虚拟的海拔,你能通过下面的两幅图给大家分析一下海 拔和相对高度的不同吗?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后,派代表到讲台给全班同学展示。 22 三枚硬币的厚度大致相同,假设桌面为海平面,海拔高度为 0 米,一元硬币的表面就代 表 100 米的高度,五角硬币的表面代表 200 米的高度,一角硬币的表面代表 300 米的高度。 100 米、200 米、300 米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海拔,它们之间的差值就是相对高度。 那么硬币山上 A 点的海拔就应该是 300 米,AB 两点的相对高度则是 200 米(如上面的 图示)。 老师利用下图,点拨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让学生通过读图观察感悟,学会如何读出 某点的海拔、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 老师通过下图,点拨提升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 认识。 步骤四:小组成员继续合作,一起画一幅硬币山等高线地形图,你能体会出等高线地形 图是如何绘制出来的吗?你能通过硬币山和这幅绘制的等高线地 形图观察坡度陡缓与等高 线疏密程度的关系吗? 23 老师点拨勾画硬币山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和注意问题。 如何把我们制作的硬币山画到平面图纸上并绘制成一幅等高线地形图呢?请大家在自 己的笔记本上画一个长方形的绘图区域,将一元硬币放到绘图区域的中央,沿其边缘勾出轮 廓,得到一个大圆, 再将五角硬币放在大圆内部,注意右侧边缘与大圆齐平,勾出一个中 圆,最后将一角硬币放在中圆内部,仍然注意右侧边缘与中圆齐平,勾出一个小圆。我们将 三枚硬币代表的高度标注在三个圆圈上,我们的硬币山等高线地形图就勾画出来了,我们就 会发现坡度陡缓跟等高线疏密程度的关系了(如上面的图示)。 老师通过下图,点拨提升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程度的关系,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 理性认识。 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D 处为缓坡,E 处为陡坡。 山地的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也不一样。 在学生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老师再做点拨提升,跟学生一起探讨等高线地形图的含义和 作用,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地图,叫作 等高线地形图。 我们就是通过等高线地形图将地表的高低起伏表达在平面图纸上的。 老师跟学生一起读图思考、画图探究,体会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 读图思考:由于地表高低起伏不平,而地图是平面的,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 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表示出来呢?我们通过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来解决。 24 画图探究: 展示感悟: 通过上面的探究发现,我们很好地完成了以下的学习目标。 1.阅读图文资料,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会在地形图上判断某一点的海拔,计 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 2.对照山地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建立等高线地形图 的概念。 3.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坡度陡缓和等高线疏密的关系,学会判断坡度的陡 缓。 25 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图画图话”寻找喜洋洋的位置的探究活动,认识山地不同部位 的地形。 在学生认识山地不同部位地形的基础上,老师与学生一起,做基于下图的探究发现,探 讨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部位的地形,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来源:学#科#网 Z#X#X#K] 展示感悟: 4.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等高线地形图上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和山顶的 特点,并准确地识别。 26 承转: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还会接触到另外一种形式的地形图,就是分层设色地形图,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它与等高线地形图的联系与区别。 二、分层设色地形图 绘图体验: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将图中不同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体验分 层设色地形图的绘制原理。 展示感悟:通过观察课本后边的世界地形图,让学生找出五种地形的分布。 在学生认识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基础上,老师与学生一起,做基于下图的探究发现,探讨 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的相关知识。 5.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承转: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均能反映地势的高低起伏状况,但最能直观反映 地面起伏状况的还是地形剖面图,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和作 用。 三、地形剖面图 老师出示下面两幅地形剖面图,让学生体会地形剖面图绘制的意义。[来源:学_科_网 Z_X_X_K] 老师跟学生一起,探讨地形剖面图绘制的方法,让学生在做中感悟地形剖面图绘制的意 义。 完成《高效课时通》相应习题。 地形图的判读 27 一、等高线地形图 1.地面高度的表示方法 2.等高线与等深线 3.判断坡度陡缓 4.地形部位: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 二、分层设色地形图 1.含义及作用 2.五种陆地基本地形 三、地形剖面图 地形剖面图的作用 本节课学生们在一种欢快的气氛中学习新知识。在教学中,让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自 主探索,为学生学习地理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 神,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 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知识与技能 1.能够通过图表、文字等资料,分析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的比例。 2.学会运用地图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 3.能够根据地图提供信息,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4.在世界地图上识别并准确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大洲、大陆、半岛、岛屿与大洋、海和海峡。 2.对比地图,通过简绘轮廓图,助记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28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科学探究的简单方法,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2.了解人类认识地球面貌的历程,增强热爱科学、探究地理、造福人类的信心和决心。 1.通过简单方法估算并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的比例。 2.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同学们,我国航天英雄杨利伟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吗? (不是)那么你们是否知道世界上第 一位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吗? (加加林)他说:“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该叫 作‘水球’,而不应叫‘地球’。” 这是为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大洲和大洋》。 (小组合作,问题探究,归纳提升) 一、地球?水球? 1.提出问题 让学生阅读课本 P33 图 2.3,加入到宇航员和小朋友的讨论之中。有些学生讨 论的观点可能是:应该继续称我们居住的家园为“地球”。还有一些学生讨论的观点可能是:应 该把地球改为“水球”,这样似乎更准确。地球?水球?你会支持哪个观点呢? 2.学生辩论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双方展开辩论,让学生说出证明自己观点的理由。 3.印证观点 教师对双方的辩论给予评价鼓励后,用多种方式印证双方的观点。 (1)出示地球仪,问答:蓝色表示什么?(海洋)地球仪上大部分是蓝色说明什么?(海洋 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投影 展示“东、西半球图”,问答: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分界线是什么?(20°W 和 160°E)它们经过的地方大部分是什么颜色?(蓝色)这说明了什么?(海洋面积大于陆地 面积)在东半球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海洋面积大)在西半球呢?(也是海洋面积大) 从东、西半球看,海陆分布有何特点?(东、西两个半球海洋面积均占优势,其中东半球陆地面 积相对较大) 29 (3)投影展示“南、北半球图”,问答: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分界线是什么?(赤道)在北半 球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海洋面积大)在南半球呢?(也是海洋面积大)哪个半球的 陆地面积大?(北半球)从南、北半球看,“水球”之称哪个半球更合适?(南半球) (4)投影展示“水、陆半球图”,先说明水半球的中心在新西兰以东安蒂波德斯群岛附近, 陆半球的中心在法国西部卢瓦尔河河口附近。然后问答:在水半球海洋面积占多少?(90%)在 陆半球陆地面积超过了海洋面积吗?(没有) 4.总结过渡 通过以上的观察和印证,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我们怎样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 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 陆地面积。正如宇航员看到的一样,地球确实是一个水球, 但是,人类生存在这个“水球”的陆地上,还是习惯把我们的家园叫“地球”。那么,地球表面 陆地和海洋分布呈什么大势呢? 30 5.观察比较 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并对照课本 P32 图 2.1“世界海陆分布”和图 2.2“世界 海陆面积比较”,问答:看看地球表面海陆的面积比例各占多少?海陆分布呈什么形势?(陆 地占 29%,海洋占 71%,即七分海洋,三分陆地;海洋彼此相连,陆地则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大大 小小的陆块) 6.读图对比 投影“南北半球图”,让学生读图指出: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北半球) 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南半球)北极和南极周围分别是陆地还是海洋?(北极周围是一片 海洋,南极周围是一块陆地)那么,世界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是什么?(海陆分布不均) 7.指导阅读 让学生分组阅读课本 P33“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并结合自己了解的内 容做介绍、谈感想,使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艰苦历程,知道我们今天能够坐在教室,从 课本上认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大势,这是无数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险家、外交使节以至近 代的航天英雄拼搏奋斗和科学探究的结果,指出尚有许多还未被人类认识的领域,鼓励大家好好 学习,为将来去发现探究这些领域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承转过渡: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全球海陆分布的大势是三分陆地,七分海洋。那么, 这三分陆地和七分海洋又分成了几大洲和几大洋呢?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提出问题 投影展示课本 P34 图 2.5“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去掉说明文字)说明 这是一幅关于海陆分布不同形式的立体景观图。然后提出:你能把这幅立体景观图结合学过的地 图知识绘成平面图吗?图上这些海陆分布的各种不同形式如何识别呢?这个学习环节的处理,建 议老师可以采用多样的方式,如下面的“找一找”,也会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2.地图转绘 假设上一环节采用的是第一种学习方式,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察不同形式的陆 地轮廓并画出来,平行画上斜线表示陆地,空白表示海洋,然后标出海陆分布各种不同形式的名 称,这样就会将立体景观图转绘成平面示意图。 3.读图识别 学生画好示意图后,投影展示“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示意图”,让学生对 照自己所画的示意图,分成学习小组边观察边讨论下列问题。 (1)大陆与岛屿有什么不同?(面积大的陆地是大陆;面积小的陆地是岛屿) (2)岛屿与半岛有什么不同?(岛屿四面临水,半岛三面临水,一面同陆地相连) (3)洋、海和海峡有什么联系与不同?(洋、海和海峡都是海洋的组成部分,洋是海洋的中 心部分,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我国东部和南部濒临哪些海,连接哪个大洋?(渤海、黄海、东海、南海,连接太平洋) 老师多媒体进行总结归纳,对学生的认识进行点拨提升,并举我国的案例让学生加以体验。 31 4.设置悬念 全球有六块大陆,但有七个大洲,你能理解这是怎么一回事吗? 5.引导发现 投影展示课本 P35 图 2.6“大洲的分布”。教师先指图说明全球有亚欧大陆、 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南极大陆六块大陆后,设问:六块大陆怎么会 有七个大洲呢?请看亚欧大陆上有几个大洲?(亚、欧两个大洲) 6.提出问题 亚欧大陆分属于哪两个大洲?(亚洲和欧洲)澳大利亚大陆属于哪个大洲?(大 洋洲)大陆和大洲是不是一回事?(不是)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大洲包括大陆) 7.评价说明 学生讨论回答上述问题,教师评价后说明大陆是大洲的组成部分,大陆和它附 近的岛屿合称为大洲,全球共分为七个大洲。 老师多媒体进行总结归纳,对学生的认识进行点拨提升 8.读图回答 多媒体展示“七大洲的面积比较”“四大洋面积的比较(来源于教材 P37 和 P36 图)”,让学生指出全球有哪七大洲?你能说说这些大洲名称的由来吗?比较七大洲的面积, 并从大到小给他们排排位次。 9.评价点拨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评价后用顺口溜总结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的位次:亚非北 南美,南极欧大洋。 10.读图回答 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穿插分割形成了彼此相连的哪四大洋?(太平洋、大 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比较四大洋的面积,最大的是哪个洋?(太平洋)最小的是哪个洋?(北 冰洋)知道这些大洋名称的由来吗? 11.评价点拨 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评价,并用顺口溜总结大洋面积从大到小的位次:太 大印北,四洋贯通。对四大洋名称由来简要介绍如下。 (1)太平洋 当年麦哲伦率领船队来到这片海域(指图),当时天气格外晴朗,风平浪静, 好美的一幅景象啊,因此,他把这片海域取名为“太平洋”,这个名字起的吉利,就一直沿用到 今天。其实太平洋并不太平。 (2)大西洋 “大西”一词,出自古希腊神话中大力士阿特拉斯的名字。 (3)印度洋 当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绕道非洲好望角(指图)向东寻找印度大陆,将经 过的这片海域(指图)称为“印度洋”。 (4)北冰洋 北冰洋位于北极,终年冰层封盖,因此而得名。 32 12.辨认界线 在学习大洲和大洋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查阅课本最后的“世界地 形图”,回答多媒体展示的下列问题。 (1)大洲与大洲之间的分界线用的是什么样的图例符号? (2)哪些大洲是相连的?找出它们之间的分界线。(亚欧,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 加索山──土耳其海峡) (3)以运河为分界线的是哪些大洲?(亚非──苏伊士运河,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4)以海峡为分界线的是哪些大洲?(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 (5)投影展示课本 P35 图 2.7“亚洲与欧洲、非洲的分界”(去掉说明文字)。让一名学生 上来边指图边说出分界线。然后,教师告诉大家亚欧界线很长,可以简写为“乌─乌─大─土” 来记,并启发学生在受了很大委屈时会怎么样:“呜(乌)─呜(乌)─大─哭(土)”,用谐 音记。 老师多媒体进行总结归纳,对学生的认识进行点拨提升,师生共同完成重要的大洲分界线总 结。 图画图话,感悟提升 33 完成《高效课时通》相应习题。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一、海洋与陆地 1.海陆比例: 三分陆地(占 29%),七分海洋(占 71%) 2.海陆分布: 陆地主要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在南半球。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有关概念: 大陆、岛屿、半岛、大洲;海洋、海、洋、海峡 2.主要洲界: 亚欧: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 亚非: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3.七大洲大小顺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4.四大洋大小顺序——“太大印北” 5.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空间分布 本节教学设计以新课标为依据,链接教材内容和最新的网络教学资源,重视 教师、学生和教 学资源之间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体现对重点、难点的突破,用创设的问题带领学生对知识 进行探索、感悟和提升。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课时 1 沧海桑田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是不断变迁的,并能弄清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 2.知道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 34 大陆漂移学说内容,用实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并明确变化的原因 运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有关海陆运动和变化的地理现象 观看视频《冰河世纪》4,片头大约 4 分钟,让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陆地分离的现象, 教师强调:这个视频不能反映真实的海陆变迁的情况,那么我们地球是怎样发生海陆运动的 呢?请同学们跟随我,一起探究这个奥秘。 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吗?(动画演示) 这个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举例说明) 活动一:海陆变迁的实例分析 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 1 自学课本 37——38,分析地球海陆变迁的证据和原因,回答: (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 况? (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 35 学生思考后可适当同桌交流,展示,老师点拨归纳。 补充反例:在千佛山发现海螺 【活动策略】本部分知识较为简单,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完成,只是在知识的 逻辑性和相互对应关系存在误区,教师注重指导就可以了。 【目标评价】我们知道了无论是地壳的变动,还是海平面的升降都能使海陆发生变迁。所以, 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其次还有人类活动影响。 活动二:大陆漂移说 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 2 1、观察世界地图各大洲的轮廓,你是否有什么发现? 2、自学 P41 阅读材料 了解魏格纳发现启示的过程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就是在偶然中比别人多想了一步,才提出了一伟大的假说——大陆 漂移。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大陆真的在漂移吗? 3、大陆漂移说 观察教师演示的过程,结合课本内容,总结大陆漂移说的内容,并上台演示。 36 学生分组观察讨论交流,上台根据图片展示,教师指正。 练习.用大陆漂移说解释地理现象 4.列举大陆漂移的证据 (1)各相邻大陆的边缘大致吻合。 (2)调查发现,各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相吻合。 (3)现在测量证实,海陆分布至今尚在极其缓慢地变化着。 完成《高效课时通》相应习题。 1.海陆变迁的原因 地壳变动 37 海平面升降 海陆变迁 人类活动 2. 大陆漂移的内容 本节课学生们在一种欢快的气氛中学习新知识。在教学中,让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自 主探索,为学生学习地理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 神,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 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知识与技能 1、能区分“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够读懂电视天气预报; 3、能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角色扮演聊天气;学会简易讲解天气预报;合作谈论谈污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人类生产生活与天气的关系密切,联系本地的天气变化,增加对于开展气象观测、 预报的课外活动的兴趣;通过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使学生认识保护大气环境的 重要性,增加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度,提高环保意识。 区分天气与气候;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能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区分天气与气候;能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改善措施。 导入:播放视频(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 师:视频里展示的是什么? [来源:学科网] 38 学生:天气预报 师:那么,什么是天气,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天气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章 天气 与气候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板书) 一、下面我们一起进入聊“天”时间 问题: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天气现象? 最近几天的天气是什么样的? 引导学生回忆今天、昨天以及明天的天气情况:今天、昨天、明天→多变 归纳:从同学们的交流及回答中可以看出,我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来描述天气。 1.那什么是天气? 生:天气是指一个地区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在变化的。 师:所以我们说天气的第一个特点是 短时间、变化快;还有两个特点是同时不同地、 同地不同时 天气都是不一样的。比如我们说的“雷阵雨”“十里不同天”“早晨雾,中午 晴天,傍晚刮风下雨” 师:我们常常还会提到气候,如果讲某一个地区的气候,和天气就不一样了。 二、下面请同学们看两张图片,说说图片是什么景观?它们的气候特点是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沙漠 全年炎热干燥 海南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 师:那你们能结合自己的体验,说一说我们家乡的气候是怎样的? 春季温暖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少雨,冬季寒冷干燥。从同学们的交流及回答中可 以看出,我们通常从气温和降水这两个方面来描述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 2.什么是气候:气候表示的时间长,是某一个地区一年或者某个季节的天气平均状况, 它的变化不大。 3.那天气与气候有什么区别呢?(列表对比) 区别 描述时间长短 变化大小 天气 短 时刻变化[来 源:Z+xx+k.Com] 气候 长 变化不大 39 练一练:判断:下面哪些是说天气,哪些是说气候? ①昆明四季如春 ②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③明天大风降温 ④极地地区全年严寒 ⑤一场秋雨,一场寒(掌声) 4.天气影响着我们的 生活、娱乐、出行等等,下面请大家阅读 P47 图文材料,分别说 说是天气与什么的关系。 提出问题:天气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影响如此之大,所以我们有没有什么方法预先知道未来 的天气? 5.我们有哪些途径知道未来的天气? 学生思考回答 后,老师归纳总结:(1)谚语;(2)看云、看星空;(3)…… 师:那天气预报又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生:(卫星云图)绿色表示的是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是云区,深浅代表云层厚、薄… 6.天气符号 介绍常用专用天气符号及表示的意义。 除了常见的天气符号,我们还要了解风。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提出问题: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 到日常生活中,不论季节,马路上总有人戴口罩, 为什么? 随着社会的发展,被污染的空气越来越多,而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活动三:请同学们讨论谈谈哪些人类活动影响了空气质量,我们又该如何改善? 归纳总结:影响行为:汽车尾气、燃烧秸秆、工 厂废气排放等 改善措施:低碳出行、农村禁止燃烧秸秆,倡导使用清洁能源、工厂废气净化处 理后达标排放… 师: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内容?[来源:学科网 ZXXK] 生:…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并且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改善,争做环境卫士,维 护碧水蓝天。 完成《高效课时通》相应习题。 多变的天气 天气及其影响 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我们需要清洁的空气 卫星云图的判读 天气符号与天气预报图 40 本节课以新课标为依据,链接教材内容和最新的网络教学资源,重视 教师、学生和教 学资源之间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体现对重点、难点的突破,用创设的问题带领学生对 知识进行探索、感悟和提升。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课时 1 气温的变化 知识与技能 知道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气温日较差、年较差等概念;了解气温日 变化和年变化的基本规律。 过程与方法 学会日均温、月均温、年均温,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的计算方法;能使用资料绘制气温 曲线图,并分析得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充分认识到气温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学会关注生活,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 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 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 通过读等温线图总结气温的变化规律。 绘制标准的气温曲线图,以及气温曲线图的判读。 一则气温与战争的故事 二战期间,希特勒侵略苏联,莫斯科保卫战是因为严冬到来温度骤降德国的坦克里的油 料都结冰了,而苏联的增援部队是从西伯里亚来 的不怕冷的,结果苏联赢了。 41 1.大家能不能举例说明气温对其我们生活的影响? 气温对饮食的影响;气温对建筑的影响;气温对农作物的影响;气温对交通的影响。 2.你知道气温是如何测量的吗? 导入百叶箱的介绍和温度计的使用。找学生阅读课件中百叶箱的说明。 3.我们该如何来测定一天的气温呢? (1)观测的次数及时间 (2)日平均气温的计算 (3)由日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得出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 4.教师演示几种错误的温度计使用方法,然后由学生演示正确的使用方法。 5.如何来表示所观测到的气温资料呢? 我们先学看一幅来自气象部门的坐标图。引导学生观察填写表格,并导出气温日较差概 念。“早穿皮袄午穿纱……”分析 一年当中气温的变化又是如何表示的呢? 小组活动:引导学生绘制,并总结评价 方法引导:引导学生读四幅不同温度带的气温曲线图,并总结读图方法。 6.午热晨凉,冬寒夏暑,分别指出了气温在不断的变化中。请同学们体会分别指出了什么 变化? 气温在这一日之内的变化情况,叫作“气温日变化”。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图 3.12,找出 最高气温(午后 14 点)和最低气温(日出前后),计算该地“气温日较差” =31-24.5=6.5℃ 我们了解了一天内的气温是怎样变化的,那么一年内的气温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小组活动:给出南半球某地和北半球某地的年内各月平均气温的数据(看课本 51 页活动 2), 把学生分成两组,每组负责绘制一幅气温变化曲线图。 绘图前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52 页的作图步骤,指出找到适合的刻度是绘制标准气温曲线 图的关键。 小结: 本节课通过读图,实验等方法,使学生初步掌握了描述气温的值、气温的季节变 化,对我们的生活环境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 希望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还地球一个 舒适气温! 完成《高效课时通》相应习题。 气温的变化 一、气温的日变化 42 1.定义 2.变化规律 (1)最高气温:午后 2 时 (2)最低气温:日出前后 二、气温的年变化 1.定义 2.变化规律 三、气温曲线图的绘制与判读 本节课以新课标为依据,链接教材内容和最新的网络教学资源,重视教师、学生和教 学资源之间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体现对重点、难点的突破,用创设的问题带领学生对 知识进行探索、感悟和提升。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课时 2 气温的分布 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阅读等温线分布图,并总结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 学会合作、探究、讨论、评价,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不同气温条件的辩证分析,了解自然规律的美,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理念。 气温分布的规律,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通过读等温线图总结气温的变化规律。 哪位同学说一说我们家乡一日、一年内气温的变化情况? 引导学生读图后回答: 43 1.同一地点一天内、一年内气温会发生变化。 2.学生读图后回答:同一时间不同地区的气温可能差别很大。 3.描述家乡一年的气温变化情况。 一、气温的观测 1.由不同人对气温的感受不同导入气温的观测工具—温度计,并介绍摄氏度的来历。 2.你知道气温是如何测量的吗? 导入百叶箱的介绍和温度计的使用。我们该如何来测定一天的气温呢? (1)观测的次数及时间 (2)日平均气温的计算 (3)由日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得出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 一年当中气温的变化又是如何表示的呢? (1)引导学生绘制,并总结评价 (2)引导学生读四幅不同温度带的气 温曲线图,并总结读图方法。 二、气温的分布 引导学生等温线图的分析,明确 等温线的读图方法。 引导学生回顾各种不同地形特征在等高线图中的体现,进而导入等温线图的分析,明 确等温线的读图方法,完成下列问题。 (1)等温线的分布与纬线有什么关系? (2)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气温变化有什么规律? (3)南北半球哪个等温线更平直? (4)用一句话总结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教师引导:海陆交界部分弯曲、等温线疏密变化……) 总结:最突出的规律是什么?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气温逐渐降低 板书:纬度因素 承转:如果只有纬度因素影响气温分布,那等温线应该和纬线平行,可实际情况完全如 此吗…… 引导学生分析一月和七月气温分布图,分析海陆分布对气温分布的影响。得出结 论 板书:海陆分布 承转:投影显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图,所示地区与周围区域纬度相同、海陆位置相似,气 温却差别非常大,这又是因为什么呢? 通过青藏高原、重庆峨眉山两个具体事例总结出海 44 拔高度对气温的影响规律。 完成《高效课时通》相应习题。 本节课以新课标为依据,链接教材内容和最新的网络教学资源,重视 教师、学生和教 学资源之间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体现对重点、难点的突破,用创设的问题带领学生对 知识进行探索、感悟和提升。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课时 1 降水的变化 课程内容标准 运用降水量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课标具体目标 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图说出降水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1. 绘制和阅读降水量柱状图; 2. 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关系; 45 3. 使用降水资料,读图说出降水随时间变化的特点和学会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和阅读。 是什么因素形成了上述不同的现象呢?学生回答降水 活动一:分析降水的时间变化 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 1、2 活动程序:自主学习—展示自学成果—反馈纠正—总结提升 1.自主学习: 46 分析两幅图中降水的季节变化特征,比较两者的降水季节分配有什么差异? 2.展示交流: 通过提问的形式展示学生自学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及时进行生生、师生交流。 3.总结提升:在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之后,及时总结,并与学生一起总结降水的季节变化特征 活动策略:本部分为基础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来学会。让学生通过读图分析来完成 学习,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纠正,后总结提升。 目标评价:学生能够积极回答会问题,准确描述出两地降水的季节分配特征,从而认识到降 水的时间变化特点 活动二:学会绘制降水柱状图 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 3 活动程序: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展示自学成果—反馈纠正—总结提升 1.自主学习: PPT 出示一组降水数据,学生根据学案完成降水柱状图的绘制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降水量/毫 米 10 5 22 47 71 81 135 169 112 57 24 12 47 2.小组合作交流 根据绘制的降水柱状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 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多? 2) 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少? 3) 该地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 4) 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有什么特点? 5) 分析下面四幅图的降水季节分配特点 3.展示交流: 通过提问的形式展示学生自学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及时进行生生、师生交流。 4.总结提升:在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之后,及时总结,并与学生一起总结绘制降水柱状图的步 骤和注意事项,并学会如何分析降水柱状图 活动策略:本部分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先自主学习再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学习。学生先动手绘制 降水柱状图,再小组合作交流分析来完成学习,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纠正,后 总结提升。 目标评价:学生能够积极回答会问题,准确绘制出降水柱状图,进而分析降水柱状图的变化 规律,从而总结降水的时间变化特点。 48 完成《高效课时通》相应习题。 本节课以新课标为依据,链接教材内容和最新的网络教学资源,重视 教师、学生和教 学资源之间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体现对重点、难点的突破,用创设的问题带领学生对 知识进行探索、感悟和提升。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课时 2 降水的分布 课程内容标准 判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总结出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课标具体目标 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2.运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并能够归纳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特点 3.分析影响降水的因素 49 运用世界年降水量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播放世界“雨极”和世界“干极”的视频,让学生感受世界上降水量的差别之大,同时 引发学生思考如何来表示世界降水量的分布呢? 活动一:认识等降水量线 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 1 活动程序:自主学习—展示自学成果—反馈纠正—总结提升 1、 自主学习: 思考:如何定义等降水量线? 2、 展示交流: 通过提问的形式展示学生自学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及时进行生生、师生交流。 3、 总结提升:在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之后,及时总结,并与学生一起总结等降水量线的定义 活动策略:本部分为基础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来学会。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故 让学生通过读图结合自身经验来完成学习,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纠正,后总结 提升。 目标评价:学生能用积极回答问题,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等降水量线的定义,说出等降水量 线上的点的共同特征是降水量相同即可。 活动二:分析世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 1、2 50 活动程序:小组合作—展示自学成果—反馈纠正—总结提升 1、 小组合作: 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以下问题 ○1 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两极地区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 下? ○2 从赤道到两极,年降水量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3.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年降水量有什么差? ○4 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是多少毫 米? 2、展示交流: 通过提问的形式展示小组展示交流的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及时进行生生、师 生交流。 3、总结提升:在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之后,及时总结,并与学生一起总结世界年水量的分布 规律 活动策略:本部分知识有一定难度,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的形式完成学习。学生 通过读图结合自身经验来完成学习,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纠正,后总结提升。 目标评价: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能用用选取具体地点进行比较的 方式归纳出世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活动三:分析影响降水量分布的因素 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 3 活动程序:自主学习—展示自学成果—反馈纠正—总结提升 51 1、 自主学习: 分析世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完成学案的连线题,从而认识影响降水的因素 2、 展示交流: 通过提问的形式展示学生自学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及时进行生生、师生交流。 3、 总结提升:在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之后,及时总结,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影响降水量分布的 因素 活动策略:学习气温的影响因素为学生学习降水的影响因素打下了基础,让学生通过自主学 习、积极分析思考来完成学习,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纠正,后总结提升。 目标评价:学生能准确地完成连线。 完成《高效课时通》相应习题。 本节课以新课标为依据,链接教材内容和最新的网络教学资源,重视 教师、学生和教 学资源之间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体现对重点、难点的突破,用创设的问题带领学生对 知识进行探索、感悟和提升。 52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第 1 课时 气候的地区差异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课程内容标准 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课标具体目标 1.运用各种景观图,让学生们了解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 2.学会阅读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归纳气候特征。 3.运用世界气候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1.运用地图掌握阅读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的方法 2.运用地图分析气候的地区差异。 3.运用地图说出世界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地区分布 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特点及分布地区。 53 展示不同景观图,让学生感受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引起这种 差异的原因 活动一:阅读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归纳气候特征 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 2 活动程序:小组合作—展示自学成果—反馈纠正—总结提升 4、 小组合作: 完成以下问题 ①读气温曲线图,描述气温变化特点? ②读降水柱状图,描述降水量变化特点? ③归纳总结气候特征 5、 展示交流: 通过提问的形式展示学生自学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及时进行生生、师生交流。 6、 总结提升:在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之后,及时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如何分析气温曲线图和 降水柱状图,从而总结气候特征,知道气候特征的一般描述方法 活动策略: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的方式,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学会气温、降水、气 54 候特征的描述方法。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纠正,后总结提升。 目标评价:做活动题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活动二:说出主要的气候类型,并归纳分布特征 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 3 活动程序: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展示自学成果—反馈纠正—总结提升 1、 自主学习: 完成下面的表格 55 2、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四个问题: (1)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哪些大洲?世界三大雨林位于什么地形区? (2)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在哪些大洲?最大的分布区位于哪个大洲? (3)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在哪些大洲?最大的分布区位于哪个大洲的什么地方? (4)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哪个大洲的哪些地方? 3、展示交流: 通过提问的形式展示学生自学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及时进行生生、师生交流。 4、总结提升:在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之后,及时总结,并与学生一起总结世界气候类型及其 分布特征 活动策略:本部分知识主要考察学生的读图能力,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结合的 方式来学会。学生通过读图来完成学习,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纠正,后总结提 升。 目标评价:学生能准确填写出气候类型的名称,对于所提出的问题,能够通过指图来得到结 论,积极发言,语言表述清晰、准确。 完成《高效课时通》相应习题。 一、气候的地区差异 1.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 (1)气温 (2)降水 2.气候特征的分析归纳 56 二、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寒带气候 高原山地气候 本节课以新课标为依据,链接教材内容和最新的网络教学资源,重视 教师、学生和教 学资源之间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体现对重点、难点的突破,用创设的问题带领学生对 知识进行探索、感悟和提升。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第 2 课时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气候与人类活动 课程内容标准 1.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课标具体目标 1.分析归纳主要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 2.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57 3.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1.举例说明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复习上节课内容,提问学生读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活动一:分析主要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 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 1 活动程序:自主学习—展示自学成果—反馈纠正—总结提升 7、 自主学习: 归纳上述四种气候的气候特征 8、 展示交流: 58 通过提问的形式展示学生自学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及时进行生生、师生交流。 9、 总结提升:在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之后,及时总结,并与学生一起总结主要气候类型的气 候特征 活动策略:本部分是在上节课学习了气候特征分析方法之后学习的,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 来学会。让学生通过读图来完成学习,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纠正,后总结提升。 目标评价:学生能从气温和降水两个角度来分析气候特征,所用语言为专业术语,能用不同 词语来描述出气温或降水的差别。 活动二: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 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 2 活动程序:自主学习—展示自学成果—反馈纠正—总结提升 1、 自主学习: 分析上述三条不同的变化规律各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2、 展示交流: 通过提问的形式展示学生自学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及时进行生生、师生交流。 3、 总结提升:在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之后,及时总结,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影响气候的因素 活动策略:本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气温的影响因素、降水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来完成的,学 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来学会。学生通过读图来完成学习,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 纠正,后总结提升。 目标评价:学生能够根据上述规律分析形成上述规律的因素,语言表述准确。 活动三: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 3 活动程序:小组交流—展示自学成果—反馈纠正—总结提升 1、 小组交流,完成以下问题: 59 2、 展示交流: 小组代表展示本组的讨论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及时进行生生、师生交流。 3、 总结提升:在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之后,及时总结,并与学生一起总结气候对人类生产生 活的影响 活动策略: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故让学生通过读图结合自身经验来完成学习,发表自己 的意见,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纠正,后总结提升。 目标评价:学生能够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补充相应的例子,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完成《高效课时通》相应习题。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气候与人类活动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地形 60 本节课以新课标为依据,链接教材内容和最新的网络教学资源,重视 教师、学生和教 学资源之间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体现对重点、难点的突破,用创设的问题带领学生对 知识进行探索、感悟和提升。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课时 1 世界人口的增长 世界人口的分布 课程内容标准 理解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 能力目标 1.学会根据有关人口统计数据绘制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进行地理思维的能力。 人口增长和分布特点。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们把地球称为“地球村”,而把自己则称为“地球村的居民”。 在上个世纪下半叶地球村的居民急剧增长,以致人们惊呼“人口爆炸了”。可见人口问题已 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所以世界人口的数量、增长、分布和人种等知识,树立正确的 人口观,是我们每位中学生都必需了解的地里知识。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教师提问] 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地球上有多少人吗?地球上的人口总数又是怎样变化的 呢? [活动 1]让学生结合活动 1,并根据平时的了解展开讨论。并出示幻灯片(资料:地球上第 50 亿位和第 60 亿位居民) [过渡]同学们都讲的很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世界人口是怎样增长的? 一、世界人口增长 61 [活动 2]读图分析问题。投影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从该曲线图的变化你知道了哪些 信息?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曲线图中,曲线的倾斜程度越大,说明人口增长的越快,然后引导 学生分时段,边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边分析人口增长速度的特点。(通过读图,培养学生 综合分析的能力) [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回答。 [师生归纳总结]从“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我们可以看出:在 18 世纪以前,世界人口增 长得十分缓慢;18 世纪以后,特别是 20 世纪以后,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 [追问]为什么在 18 世纪以前,世界人口增长得十分缓慢,而从 20 世纪中期开始,世界人口 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小结]1830 年以来,由于现代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婴儿死 亡率降低,人的寿命延长,世界人口增加的速度就越来越快。 [设问过渡]那么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又用什么来衡量呢? [活动 3]请同学们阅读“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示意图”,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 什么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它和哪两个因素有关,并列出计算公式?(2)当人口自然增长率 >0、<0 或=0 时各表示什么意思呢? [学生]分组讨论并由各小组选代表回答。 [师生归纳总结]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与同期 人口总数之比,反映的是人口在出生和死亡相互抵消下的增长情况。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 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 时,表示人口增加,数值越大,表示增加越多, 也就是人口增长快;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 时,表示人口既不增长,也不减少,也就是人口 停止增长;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 时,表示人口减少,数值越大,表示减少越多,也就是人 口减少快。 [过渡]接下来我们就用上面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学以致用,让学生真正掌握 所学知识。) [练一练 1] 分组完成,请同学们完成活动 2,计算四个国家 1998 年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 和自然增长率。 国家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尼日利亚 高 高 高 62 巴西 英国 德国 (1)比较表中四个国家自然增长率的大小,并从大到小排列。 德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其他 3 个国家有什么不同,这意味着什么? [学生]学生讨论回答 [练一练 2]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的速度是不同的。而从大洲来看,非洲的人 口自然增长率是最大的,下面我们依据非洲人口统计数据,完成非洲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 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画。 [教师投影演示]在学生绘制完柱状图后,教师再用投影图给学生演示绘制过程,使学生真正 掌握。 [过渡]通过以上一系列活动,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人口在不断增长,而且增长速度在不断地加 快。但各国由于国情的不同,人口的增长速度不一,从而导致世界人口的分布极不均衡。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承接]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人口的疏密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我们通常用人口密度这一指标来衡 量。那么什么是人口密度呢? [活动 4]请同学们完成课本 P67 页活动题 1,想想人口密度是怎样来计算的呢? [师生小结]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数,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 口分布状况。人口密度=该地区的人口总数/该地区的总面积 [活动 5]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世界人口分布图”,找出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地区和稀疏地区? 那么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投影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 [学生]引导、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师生总结归纳] 世界人口密集区:(1)亚洲东部和南部——自然条件好,农业发展早。 (2)欧洲、北美洲东部——工业发展早,经济发达。 世界人口稀疏区:(1)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2)极端干旱的沙漠地 (3)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4)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主要是受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历史等的综合影响形成的,其中与经济 条件的关系最为密切。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就密。自然条件恶 63 劣的干、湿、冷、高的地区,不适合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口就稀少。 [活动 6]从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请你选择你愿意工作和生活的地方,说 出你选择的理由,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完成《高效课时通》相应习题。 一、世界人口的增长 1.人口总数:1999 年 60 亿 2.变化特点:缓慢—加快—更快—变慢 3.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4.世界各地人口增长速度不同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1.什么是人口密度 2.世界人口分布 稠密区 稀疏区 3.影响人口分布的原因 本节课以新课标为依据,链接教材内容和最新的网络教学资源,重视 教师、学生和教 学资源之间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体现对重点、难点的突破,用创设的问题带领学生对 知识进行探索、感悟和提升。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课时 2 人口问题 不同的人种 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通过收集资料,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重 64 要特点,以及不同人种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贡献;运用地图,掌握世界三大人种的分布 地区。 过程与方法 组织有关人口问题的辩论会,对不同观点进行分析,弄清问题的实质。能运用地图说出 世界人种分布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世界人种问题,初步形成科学的人口观与人地观,树立人口、资源、环境要协 调发展的观点。 世界人口问题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问题。 复习上一节课内容。 这样多的人口能带来哪些影响呢? 一、人口问题 1、“人口爆炸”时代面临的问题 对环境、经济和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1)基本生存需求:饮水、吃饭、穿衣、住房 (2)社会需求:教育、医疗、就业 2、乡村人口向大城市大规模迁移 (1)迁移的原因及好处 A、乡村人口增长快造成劳动力过剩 B、城乡差别大:城市有较多的就业机会,城市的物质生活条件较乡村好,城市的文化、教 育等条件较乡村好。 C、带来的好处: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有力地支持了城市建设。 (2)带来的问题:物资供应问题、城市就业问题、城市社会治安问题、城市环境等问题。 3.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地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社会 65 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二、世界三大人种 1.人种是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所划分的人群 2.黄色人种、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 3.人种与地理环境的联系 4.人种没有优劣之分 三、世界三大人种的地理分布 1.黄色人种的地理分布 2.白色人种的地理分布 3.黑色人种的地理分布 白种人:欧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大洋洲东南部、北美洲中部、南美洲东南部 黄种人: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种人: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三大人种在世界上既有大范围的集中分布区,又有小范围零星分布。 归纳本节探讨的两个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解决人口增长过 快的措施、策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及主要分布地区。 完成《高效课时通》相应习题。 一、人口问题 二、不同的人种 1.人种的分类 2.人种的特点 3.人种与地理环境 66 4.人种的分 三、人种的分布 本节课以新课标为依据,链接教材内容和最新的网络教学资源,重视 教师、学生和教 学资源之间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体现对重点、难点的突破,用创设的问题带领学生对 知识进行探索、感悟和提升。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二节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知识目标 1.知道世界主要的语言,记住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和使用范围最广的语 言(英语)。 2.知道世界三大宗教,记住人数最多的宗教。 能力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地区。 2.阅读材料说出世界三大宗教的主要分布地区及他们的建筑特色。 3.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 化传统。 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尊重其他语言。 2.培养 唯物史观,树立无神论观念,理解并尊重宗教信仰的差别。 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形成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分布的空间观念。 同学们,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我们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为了加强 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的有关知识。 67 (一)世界的语言 教师启发: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现在正在使用的是什么语言?除了我们使用的语言外,你能 说出世界上还有其他什么语言吗? 学生活动:自由发言,列举出知道的语言。 教师承转:大家列举了很多语言,那么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种语言呢?请看阅读资料,并且注 意资料下面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世界语言知多少 学生活动:阅读并抢答,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英语。 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有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教师板书: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教师承转: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也是世界上的主要语言,下面我们了解一下这几种语言的文 字和主要分布地区。 多媒体展示:不同的语言文字图、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图 学生活动:开展小组竞赛:读图,小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并在全班交流: 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地区 教师归纳:世界的主要语言分布。 教师承转:汉语不仅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而且汉语和汉字还是世界上最科学、最优美的 语言和文字之一。汉字书法是高雅的艺术品。那么汉语除了在我国使用以外,你知道还有哪 些国家和地区使用?请在“世界政治地图”上找出这些国家和地区。 多媒体展示:世界政治地图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到讲台上指图说出这些国家和地区。 教师承转:前面我们了解了世界六种主要语言,那么世界上讲不同语言的人们在宗教信仰上 68 有何差异呢?下面我们学习世界三大宗教。 (二)世界三大宗教 学生活动: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宗教的各种资料,初步了解宗教的有关知识。 多媒体展示:音像资料:三大宗教的产生和分布 学生活动:看资料后结合课本相关内容独立完成下表,并请三位同学到黑板上填写: 世界三大宗教产生地区与主要分布地区表 教师指导:利用世界宗教分布图订正以上表格的正确答案。 教师承转:三大宗教不仅产生地区和分布地区不同,而且它们代表性的建筑也不相同。你能 区分不同宗教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吗? 多媒体展示:世界三大宗教的建筑景观图 学生活动:读图辨析各宗教的建筑物,讨论不同宗教建筑的特色。 教师启发: 1.我们身边有没有信仰宗教的人?他们信仰什么教? 2.唐僧去西天取的哪种宗教的经? 3.我国一些有和尚或尼姑的庙宇属于哪个宗教? 4.你能说出我国的四大佛教名山吗? 5.你能举例说出某些国家或民族的宗教信仰吗?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以上问题,明确我国多数人不信教;少数民族中,维吾尔族、回族多信 仰伊斯兰教,藏族、 蒙古族多信仰喇嘛教。 教师承转: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或感想? 完成《高效课时通》相应习题。 69 本节课以新课标为依据,链接教材内容和最新的网络教学资源,重视 教师、学生和教 学资源之间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体现对重点、难点的突破,用创设的问题带领学生对 知识进行探索、感悟和提升。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知识目标 1.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差异,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 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 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70 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 的“居住”景观。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 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承转]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聚落。 在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例子。 [承转] 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 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 特色。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 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 城市里有哪些好处? [启发] 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 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 [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 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 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 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人口规模、从事的生产劳动等方面来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 别。 [讲述]: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不难看出,乡村是人口规模较小的居民居住地。规模最小 的叫做村庄,大一些的叫做城镇,但我们也 把它归为乡村聚落。乡村的周围有农田分布, 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具有很大的生活、活动空间。而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事 非农业产业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对周围的地区 的发展起着显著的带动作用。生活在城市的确存在很多的好处。 但是,城市本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你我就身在其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哪位同 学起来说一说你认为城市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活噪音、 生活垃圾、就业困难等方面来进行讨论。 71 [小结]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越来越大,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 度的破坏,所以我们更加要加强城市的绿化,管理与保护。在城市的建设中,要注意人与自 然的协调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生存环境来。 [过渡] 前面我们了解了聚落的形态,主要包括城市与乡村。但是自然界的地理事物是 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的,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将 会有更多的乡村发展成为城镇、进而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 聚落分布在世界各地,很不均匀,从前面的世界人口分布知识,我们就可以知道,人 口分布不均,也反映聚落的分布情况。 教师进一步引导:我们当地的民居建筑有何特色呢?(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不同,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社会经济 生活关系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等。 [承转] 正因为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聚落建筑风格各异,所以前人留下了很多独具 特色的文化遗产。 讲述“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展示] 各类文化遗产的图片,教师边介绍边引导学生欣赏图片,然后请学生考虑图片 反映的内容有什么共性?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它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城市、某个民 族、某个国家的文化精神,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民俗风情、经济科技等到的发展水平以 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 [教师提问] 有人在古代建筑物下刻写“XXX 到此一游”,这种做法对吗?(不对)为什 么?(学生讨论) [小结]: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经济、科研价值,保护 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在于:为我们研究人类各个时期的文化精神、社会制度、民族风情 等有着重大的意义。特别为我们人类如何去协调人地关系,合理地改造自然等,提供宝贵 的资料! 完成《高效课时通》相应习题。 72 本节课以新课标为依据,链接教材内容和最新的网络教学资源,重视 教师、学生和教 学资源之间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体现对重点、难点的突破,用创设的问题带领学生对 知识进行探索、感悟和提升。 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1.运用实例,比较不同地域发展水平的差异。 2.能在地图上归纳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 3.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4.正确认识国情,激励学生学好知识与本领,将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作出贡献。 5.正确认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贸易的不平等问题,树立中国必须加强国际经济合 作的观念。 1.认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 2.理解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1.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 2.树立全球共同发展的意识,感悟合作发展的意义。 多媒体展示课题:发展与合作。 73 一、地区发展差异──师生与文本对话,图像解析,感悟新知 老师在学生自学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教材中“世界灯光影像图”反映的地区发 展差异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发展水平最高和最低的地区分别位于哪个大洲?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老师用多媒体资料进行点拨提升: 在学生讨论、展示的基础上,老师进一步引导:大家看一下下面的图片资料,分别从哪 些方面说明两类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呢? 老师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索: 74 学生交流探索成果,预设如下: 发达国家:发展水平较高,工业比较发达,出口以制成品为主,科技水平较高,教育水 平较高,人均收入较多。 发展中国家:经济比较落后,工业不发达,出口以农产品和原材料为主,科技水平和教 育水平较低,人均收入较少。 75 老师点拨提升,与学生一起完成下面的地区发展水平差异的表格,培养学生用表格法建 立比较思维: 承转:刚才我们探索了两类国家的发展差异,那么这两类国家在世界上的分布有什么特 点呢?我们会不会发现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的含义呢? 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学生读图观察,用比较思维,探索地理规律 让学生根据图例,在下图中找出主要的发达国家:美国、 加拿大、日本、英国、法国、 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探究两类国家主要分布的大洲。 老师在多媒体课件上呈现问题模板,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探索问题如下: 我发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 是 。 我想到:“南北对话”、“南南合作”的含义 是 。 老师多媒体图片展示、归纳提升:发达国家主要在北半球,发展中国家主要在南半球和 北半球的南部。 老师出示图片资料,引领学生体会、感悟“南北差距”: 南北差距: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差异。 76 老师与学生一起,水到渠成,自然收获“南北差距”“南北对话”“南南合作”的含义。 三、国际经济合作──实践链接,系统思维,用实例验证地理原理 老师出示“经济全球化”“地球村”等图片,把学生引入到“国际经济合作”知识的感 悟和学习。 老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1.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已经成为全球问题,需要人类携手共同应对。 2.当今世界已经是“地球村”,这一切都要加强国际合作。 3.当今世界,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尤为重要。 老师出示链接课文知识的“国际合作中的重要组织”图片资料,让学生跟老师一起上网 了解并开拓视野,进一步理解和体会加强全球经济合作的意义。 77 完成《高效课时通》相应习题。 新课程标准对本节教学内容的要求主要是了解不同地域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理解加强国 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课本材料丰富,图文并茂,很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此 基础上,我又设计了读图观察和实践链接,用观察思考和比较思维帮助他们突破本节课的重 难点知识,并结合图片资料、新闻热点帮助他们有效拓展了思维,学习到有用的地理知识。 这样设计,拉近了学生与学习内容的距离,也拉近了学生学习知识和生活实践的距离,增强 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借助地图探索、发现地理原理规律以及结合实例分析、验证地理问题的 基本素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