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5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年度高考地理快速命中考点11
2014高考地理快速命中考点11 区域生态与区域资源 考点1 区域生态建设 真题1.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1999年开始,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下图示意银川周围目前的湖泊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 ( ) A.泥沙淤积 B.气候变暖 C.排水造田 D.黄河来水量减少 (2)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 ) ①增强城市排污能力 ②增加城市空气湿度 ③美化城市环境 ④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试题解析】 该题以区域图为切入点,考查宁夏平原湖泊减少的原因及湖泊湿地系统的生态效应。从考查内容上看,是考查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湖泊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从能力上看,主要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生态破坏是当今世界比较突出的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制约到区域的发展。结合区域图考查当地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表现和治理措施一直是高频考点。预测2014高考命题方向:(1)以重要的区域典型生态环境问题为考查对象,考查土地荒漠化(或水土流失)的原因、治理措施及区域开发利用方向等;(2)以区域图为背景材料,或利用气象等自然灾害事件,如全球气候变暖等,考查植被(森林、草地)和湿地的生态作用及遭到破坏后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应采取的保护措施等。在考查形式上既有选择题也有综合题,辅以文字图表考查学生图表分析能力和运用理论知识对材料信息分析、处理的能力。 【答案 】(1)C (2)B 考点2 区域资源开发 真题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巴西盛产甘蔗,产量居世界首位。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巴西甘蔗产量达5.6亿吨,其中一半以上用于生产乙醇,是世界第二大乙醇生产国,该国近半数汽车使用乙醇汽油。下图为巴西及周边区域图。 (1)分析巴西大量生产乙醇的主要原因。(6分) (2)有人建议我国借鉴巴西的经验,以甘蔗或粮食作原料大量生产乙醇作为汽车燃料。试分析其利弊。(6分) 【试题解析】 该题以巴西乙醇的生产、乙醇汽油的使用为切入点,考查能源需求问题和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分析该题需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是一个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家庭汽车的普及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所以大量生产乙醇,可以缓解我国汽车燃料供应紧张的状况,乙醇又属于清洁能源,对大气污染少,有利于改善大气环境;然而我国还是一个耕地面积少,粮食需求量大的国家,用大量的粮食去生产乙醇,会造成粮食供需紧张,影响粮食安全。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能源的开发利用”,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从图文材料中获取、解读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及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迁移能力”。区域资源的开发离不开经济和环境,所以在考查知识点上也侧重考查能源资源开发的背景,开发的方式,开发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预测2014高考将以世界和中国热点地区、重点区域为背景,考查能源的开发利用,以及能源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考查形式多样,既有选择题,也有综合题。 【答案 】 (1)原料丰富;石油资源短缺;市场需求量大 (2)利:缓解能源紧张;优化能源结构(减轻大气污染,属可再生能源) 弊:造成粮食安全隐患。 1.我国主要区域生态问题及防治措施 我国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它们的分布、形成及防治措施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区域 生态问题 成因 措施 ① ① ①停止对沼泽地的开垦; 东北地区(湿地保护) 黑土开垦后,引起土壤冲刷,黑土层日渐变薄;②沼泽地的开垦引起生态变化;③森林生态和森林资源严重破坏 黑土被开垦后,自然平衡遭到破坏引起土壤冲刷;②林木超采,采育脱节,毁林开荒,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 ②对坡面、沟壑进行治理,植树造林,土壤培肥;③合理采伐,营造人工林,木材的综合利用,建设自然保护区 华北地区(中低产田治理) 旱涝、盐碱、风沙是农业发展的三大障碍。冲积低平原、滨海平原是中低产田集中地区 ①气候具有春旱多风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且变率大等特点;②片面扩大灌溉面积,大水漫灌、只灌不排以及不合理开垦土地 ①低湿地治理:鱼塘—台田模式;②盐碱地治理;调节、控制水盐运动 南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严重,危害大于黄土高原。导致石质裸露,不能恢复,形成“红色荒漠” 能源短缺,农村薪柴匮乏,乱砍滥伐 ①发展立体农业;②解决生活用能问题、发展沼气、营造薪炭林、炉灶革新、推广生活用煤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①水土流失严重,恢复相当困难;②自然灾害频发 ①生态脆弱,人地矛盾尖锐;②植被的破坏,不合理耕作、开矿;③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 ①小流域综合治理,保塬、护坡、固沟;②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合理存放表土 西北地区(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①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多大风;②原生沙质荒漠、砾质荒漠;③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 ①消除贫困;②早期预警;③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④调节农、林、牧用地;⑤控制人口增长;⑥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 ①全球气候失调;②生态环境恶化;③自然灾害频发;④生物多样性锐减 ①农场和牧场的开发;②商业性伐木;③焚耕开垦;④采矿、筑路和城镇建设 ①建立自然保护区;②采伐与更新相结合;③提高公民环保意识;④设立国际基金;⑤建立雨林缓冲区;⑥鼓励保护性开发 明确区域发展背景 分析区域存在的问题、危害 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制定综合整治措施 区域地理位置和范围 区域开发状况和成就 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 针对方向 突破口 方法技巧: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2.区域资源开发 (1)区域内矿产资源开发的思路: 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交通状况 市场状况分析 生态、环境问题 经济效益 区域矿产资源开发背景 开发利用中的问题 解决问题、明确方向 区域矿产资源开发背景 区域矿产资源开发背景 区域矿产资源开发背景 (2)资源型地区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问题 原因或影响 经济结构单一 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当地的非可再生资源(当地的主要资源),其他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 资源枯竭 随着非可再生资源的开发,资源枯竭,主导产业衰退,失业人员大增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新兴产业不愿进驻 用地紧张、交通拥挤 企业效益下降,出现产业转移、外迁的现象 (3)德国鲁尔区和山西能源基地的对比分析: 项目 考虑因素 德国鲁尔区 山西能源基地 开发 条件 区域资源状况、市场状况、交通状况 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发达;煤炭资源丰富;水源充足;靠近铁矿;市场广阔 煤炭资源丰富,当地矿产资源丰富;位置适中,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存在 问题 市场竞争状况,资源枯竭,经济效益问题,运输压力,环境问题 产业结构单一;煤炭开采成本高,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冲击,传统产业衰落;环境问题明显 生产结构单一;煤炭运力不足;环境问题突出 综合 整治 措施 综合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附加值,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治理协调发展 调整产业结构,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调整产业布局;进一步完善交通;提高科技,发展经济;治理污染,美化环境 ①扩大煤炭开采,提高外运能力;②加强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条;③治理环境污染,变废为宝,实行清洁生产;④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轻工业 3.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 流域是相对于河流而存在的,河流必然是流域开发的重点,但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河流的开发必须放在流域内去研究,才能兼顾生态与经济。流域的地形、气候、水文特征以及矿产资源状况等因素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1)河流两种主要开发方式的条件分析: 河流开发方式 影响因素 航运价 值大小 ①河流径流量的大小→径流量大,航运价值高; ②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季节变化小,有利于航运;季节变化大,则需水利工程调节; ③地形特征→地形平坦,河流落差小,有利于航运;若落差较大,则航运不安全; ④流域内经济发展状况→经济发达,航运需求量大,利于航运发展 水能潜 力大小 流量大小 水量大 水能丰富 地形条件 落差大 (2)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的原则与措施: ① 流域综合开发利用的一般原则:统筹兼顾上、中、下游三个地区;综合开发水、土、矿产三种资源;协调发展第一、二、三三类产业;充分发挥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 ②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要依托对流域自然背景的分析,找到当地发展的优、劣势条件,也就是开发利用与治理的方向,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一、修建水利工程。山区河流实施梯级开发,充分发挥防洪、供水、发电、航运、水产养殖和旅游等综合效益。但是要特别注意的是,盲目修大坝、建水库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如阿斯旺大坝的建设对尼罗河下游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尼罗河两岸肥沃土壤的减少、土壤盐渍化、尼罗河三角洲面积的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二、流域内的水土保持工作。重点放在河流上游,保护植被,植树造林,可减少入河水含沙量,提高防洪能力。三、流域内的防治水体污染。重点在河流中下游河段,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方,防治水污染以保证用水安全。 1.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模型 首先,需要明确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其次,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自然资源以及工业经济活动等方面,分析该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了解该区域的地理背景;再次,根据区域的地理背景分析区域存在环境问题的潜在因素,从而找出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最后,运用知因索果法,针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相应的治理措施。具体分析如下: 背景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生态环境建设 分布 危害 治理 针对自然原因的措施 针对人为原因的措施 (1)危害 对当地周边地区的影响从自然生态、社会经济两方面分析。 (2)成因 自然原因加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多从气候、地形、地貌等因素入手分析,人为原因一般是指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3)治理措施 针对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对症下药找出对应措施,从所在区域的环境特征出发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治理措施一般包括组织管理、工程、生物、农业技术措施等。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为例,分析如下: 治理措施 荒漠化的主要成因 水资源利用不当 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人口过快增长 合理利用水资源 采取综合措施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控制人口增长 植被覆盖率低,气候干旱,沙丘活化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自然原因 2.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发展 一个地区内的资源状况影响着区域的发展方向,而对区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则事关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状况不同,其所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也不同,因而其开发利用的方式和方向也不相同。 项目 考虑因素 德国鲁尔区 山西能源基地 开发 条件 区域资源状况、市场和交通条件 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发达;煤炭资源丰富;离铁矿区近;水源丰富 煤炭储量丰富,开采条件好;位置适中,交通较便利;市场广阔;水源不足 存在 问题 市场竞争、经济效益、运输压力、环境问题 煤炭开采成本提高;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传统产业衰落;环境问题明显 生产结构单一;煤炭运力不足;环境问题突出 综合 整治 措施 综合利用提高附加值,做到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治理同步 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 发展交通,提高外运能力;加强煤炭加工转换,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治理环境污染 3、流域综合开发建设的分析 (1)流域综合开发的分析思路 分析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一般要考虑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条件和人口、经济发展基础等人文地理条件。 分析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时要综合考虑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得出流域开发的有利条件,从而制定出其开发方向。 分析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时,首先根据流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确定制约流域发展的不利因素,然后根据制约因素探索综合治理的对策。 总体分析思路如下所示: 了解流域概况,分析流域发展的地理条件 结合有利因素,分析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针对不利因素或存在问题,研究制定综合整治措施 (2)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分析 流域综合开发建设必须注重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其综合整治应主要遵循以下模式: 河流的治理措施 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措施是修水库、植树造林 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措施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措施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3)河流航运价值的分析判断 分析河流航运价值的切入点:自然方面:①河流的流量大小及流程长短②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及流速(变化小则有利于航行)③河流有无结冰期及凌汛。社会方面:河流流经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及人口,河流的经济腹地。 例:西欧河流航运价值大的原因: 河流水量充沛,水位稳定,含沙量小,无冰期,流域内经济发达,人口众多,运输量大,河流航运价值大。 例:俄罗斯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航运价值不大的原因: 纬度较高,封冻期长,有凌汛现象;流域内经济不发达,人口稀少,运输量小,河流航运价值不大。 4、常见措施类问题的答题思路 措施类试题有一个答题的一般思路,在复习过程中把握住一般思路对解答这类试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对于措施类试题,即使题中没有对原因的考查,同学们在解答时也应该先找出造成问题的自然和人为原因,然后针对原因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解题时注意两点:一是自然条件一般不易改变,主要应从改变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方面来寻找措施;二是治理措施是多方面、综合性的,一般应该包括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要点应尽量全面,而且要具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常见措施类问题的答题思路: 问题 表现 措施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中产生的问题 德国鲁尔区资源开发:传统产业衰落;环境污染严重 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 从防洪入手,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电力先行,发展高耗能工业;利用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改善环境与发展旅游相结合 环境问题 黄土高原和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压缩农业用地,提高土地生产率;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状况,实行合理放牧;大力开展矿区的土地复垦工作;综合采用工程、生物、技术措施,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解决浙闽山区农村生活能源短缺问题可采取的措施:建小水电站;营造薪炭林;推广使用沼气 制约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的三大障碍:旱涝、盐碱、风沙 盐碱地的治理: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秸秆覆盖;营造防护林;间作套种等。防治风沙的措施:营造防护林;种草治沙 水污染严重 节约用水,减少污水排放;兴建污水处理厂;农业污染防治;充分利用环境的自净能力;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管理,污水达标排放 区域可持续发展 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 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开发利用新能源;积极发展高效、洁净、低碳的煤炭利用技术,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发展并推广先进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 石油安全问题 我国能源供应紧张,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拓展石油供应渠道;保障石油运输安全;加强石油勘探开发力度;建立石油储备基地;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加大技术革新力度,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加强宣传,增强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的工业的发展;利用乙醇汽油 粮食安全问题 全球范围内出现了粮食短缺问题 积极开发和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提高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完善粮食储备制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防治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利用政策充分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保证粮食的耕种面积 一.选择题 读某区域1980年和2010年环境变化示意图,回答1~3题。 1.图示地区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 )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土壤盐碱化 D.水污染 1.B 本题借助示意图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由图可知,该区位于沙漠,气候干旱,30年间该区域沙漠面积在不断扩大,故土地荒漠化是该区的主要环境问题。 2.造成该环境问题的原因是 ( ) A.过度砍伐森林 B.过量引水灌溉 C.过度开发沼泽 D.城市化过度发展 2.A 本题考查了土地荒漠化问题的形成原因。图中30年前和现在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森林面积减少,是土地荒漠化的原因。 3.图示地区森林资源的主要生态意义是 ( ) A.保护耕地 B.美化环境 C.涵养水源 D.保持水土 3.C 由图中环境变化信息可判断,随着森林的大面积减少,该地区河流水量减少,流程变短, 沙漠面积扩大,因此森林的主要生态意义是涵养水源。 读“亚洲某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第4题。 图2 4.针对该国面临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是 ( ) A.调整农作物熟制 B.大面积营造水土保持林 C.广泛建设人工水域 D.实施林草结合的防风固沙工程 4.D 由图中经纬度及图的轮廓可知,该国为蒙古国,年降水量偏少,农业以畜牧业为主,容易出现过度放牧,导致荒漠化,所以实施林草结合的防风固沙工程。 下图中的图甲和图乙为我国的两个区域,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5.结合两图的资源特点,目前两个区域开发的能源资源主要是 ( ) A.图甲主要开发塔里木河的水资源,图乙主要开发长江的水能资源 B.图甲主要开发石油、天然气,图乙主要开发长江的水能资源 C.图甲主要开发石油、天然气,图乙主要开发核能 D.图甲主要开发煤炭资源,图乙主要开发核能 5.C 该题考查我国的能源资源分布与国土整治。甲图表示西北地区、乙图表示长三角。两地开发的能源资源,西北主要是石油天然气,长三角主要是核能;塔里木河的水资源和长三角的长江水能资源都很少,故选C。 6.有关两地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由图乙到图甲植被的变化主要体现的是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图甲的荒漠化非常严重,主要防治措施是退耕还林还草,大量植树造林 C.图乙有我国第三大岛崇明岛,该岛在未来可能与长江口北岸相连 D.甲区域由于降水少而干旱,而乙区域则因为用水量大和水污染而存在水资源短缺现象 6.B 本题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区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措施。在西北内陆荒漠环境中因水资源较少,不宜大规模地进行退耕还牧还草,要因地制宜,有计划、分步骤进行;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左岸沉积右岸冲刷,崇明岛最终应与北岸相连;答案应选B。 低山丘陵区综合开发是我国南方农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7.浙江北部低山丘陵区农民常在山坡开垦小块的水稻梯田,这是为了 ( ) ①扩大耕种面积 ②增加农作物熟制 ③防止水土流失 ④提高土壤肥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③④ 7.B 浙江北部低山丘陵区农民常在山坡开垦小块的水稻梯田,这是为了扩大耕种面积和防止水土流失,梯田建设不会改变农作物熟制和提高土壤的肥力。 8.浙江北部低山丘陵区常见自下而上分布的农田、茶园、竹林所形成的立体农业景观。发展立体农业的益处是 ( ) ①减轻低温寒潮影响 ②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③优化农业种植结构 ④缓解农业劳力不足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8.D 浙江北部低山丘陵区常见自下而上分布的农田、茶园、竹林所形成的立体农业,是因地制宜,是有利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优化农业种植结,但与减轻低温寒潮影响和缓解农业劳力不足没有关系。 2012年7月5日,“三花绿色太阳城”项目在内蒙古阿拉善盟经济开发区隆重开工。阿拉善经济开发区将逐步建立百万千瓦级光热发电技术应用项目和产业化基地,并逐步建设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绿色热发电技术研发应用和推广基地。读阿拉善盟经济开发区位置示意图,完成9~10题。 9.阿拉善盟大规模开发太阳能的优势区位有 ( ) ①光照充足,太阳能资源丰富 ②靠近银川、石嘴山等主要电能市场,输出方便 ③经济区以重工业为主,电能需求量大 ④地势平坦开阔,地广人稀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9.C 阿拉善盟地处我国西北内陆,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能资源丰富;“逐步建立百万千瓦级光热发电技术应用项目和产业化基地”需要广阔的土地,而这里地广人稀,地势开阔,适于建设光热电站。 10.“三花绿色太阳城”项目建设的影响有 ( ) ①淘汰阿拉善盟一些高耗能产业,增加就业压力 ②阿拉善盟经济开发区产业结构调整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③促进内蒙古能源开发和经济收入增加 ④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改善环境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10.B “三花绿色太阳城”项目建设对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减少化石燃料利用、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综合题 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列两图分别是20世纪80年代洞庭湖示意图和洞庭湖1825~2006年间同水位湖面面积变化柱状图。 材料二:乾隆末年,王昶在总结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湖北万城堤溃的原因时指出:“四川、陕西、湖北山木丛林处,今皆砍伐为种包谷,地遇雨,浮沙随水下江,故江底沙淤日积,水势年增。”清人赵仁基也认为“水溢由于沙积,沙积由于山垦……江底日见其高,而容水之地浅矣”。 (1)洞庭湖面积变化的趋势是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洞庭湖是我国重要的湖泊湿地。洞庭湖面积的这种变化,将严重削弱其____________、_________ __等生态价值和____ ____、____ ____等经济价值。 (3)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需注意哪些问题? (4)根据材料二,用现代地理的理论来分析材料中清人赵仁基的观点。 【答案】 (1)变小 围湖造田 泥沙淤积 (2)调蓄洪水 保持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 供水(蓄水) 水产业(航运) (3)退田还湖;搞好水土保持;防治污染。 (4)河流上游地区森林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在河湖地区淤积,河湖变浅,水位抬高。 【解析】本题通过“20世纪80年代洞庭湖示意图”和“洞庭湖1825-2006年间同水位湖面面积变化柱状图”的分析,考查学生对地理统计图表的认知解读能力,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的理解,及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措施的应用能力。 (1)根据洞庭湖1825-2006年间同水位湖面面积变化柱状图可知,洞庭湖面积变化的趋势是变小,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人为围湖造田,另一方面是上中游水体流失严重,大量泥沙在洞庭湖淤积。 (2)本题主要考查洞庭湖湿地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主要生态价值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另外,湖泊湿地开发的经济价值有很多,如作供水水源、发展水产养殖、提供航运等。学生结合教材所学湿地的价值,就可对本题作答,充分考查了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3) 此题设问若改为“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有哪些较为可行的方案、措施”则更利于学生把握答题重点,凸现出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针对洞庭湖水域面积缩减、沿岸工农业发展排污致使水体污染、水质恶化等问题,应坚持退田还湖,在长江中上游、洞庭湖周围地区做好植被保护、水土保持、污染防控等工作。 (4)本题可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环境变化的原因。 12.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世界知名大河之一,她自西向东跨三级阶梯,流域内孕育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简述甲地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其产生原因。 (2)说明黄河流域上、中、下游能源分布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从位置、资源、交通、市场四个方面分析山西能源资源开发条件。 (3)黄河流域人口稠密,发展农业至关重要。为防止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在农业生产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 水土流失。 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黄土土质疏松。 人为原因:①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③开矿。 (2)分布特点:上游水能和煤炭资源丰富;中游主要是煤炭资源和水能;下游主要是石油。 开发条件:①位置:位于我国中部地带,临近工业城市,距离市场近;②市场: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能源消费量大,且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市场广阔;③资源:煤炭储量大,埋藏浅,煤层厚,地质条件优越,且有多种矿产,综合开发效益高,但水资源短缺;④交通:交通四通八达,但运力不能满足需要。 (3)提高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全流域水资源协调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合理开采地下水;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等。 【解析】 (1)根据甲地所处位置判断其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从气候、土壤、生物等自然原因和社会经济两方面说明原因。 (2)结合图示信息说明黄河流域上、中、下游能源分布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及其图示信息,按照试题要求说明山西能源资源开发条件。 (3)从农业生产技术、产业结构、资源开发和利用等方面进行说明。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