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5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专题10文化传承与创新核心专题集锦
专题10 文化传承与创新 核心考点1.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含义。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指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通过民族文化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2)表现。 主要通过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表现出来,还表现为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的多样性。 民族节日 文化遗产 内涵 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 历史、艺术或科学及审美、人种学、人类学方面有着重要意义的纪念文物建筑物、遗迹等。分为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地位和作用 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各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保存了其民族精神和文化的精华,在维系和促进民族成员间相互理解与信任,促进民族聚合,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和道德特征等方面,都曾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以名录的方式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给予保护 (3)原因。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经济、政治的反映。由于各民族生产生活的地理环境经济形式、政治运行等因素各有不同,每个民族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也有很大差别,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文化也多种多样。(4)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多元化的区别与联系。 比较 文化多样性 文化多元化 区别 基本内涵 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表现,即人类文化表现形式的丰富多彩 主要是从文化的来源、性质方面说的,从性质上泛指各种文化中既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又有落后的、腐朽的文化 社会作用 对人类社会来说,正是有了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阻碍社会发展 应有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既要大力维护和发展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又要坚决克服和抵制落后的、腐朽的文化 联系 多元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一种表现,但它不是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方向 误区警示 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不同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有利于各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从而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因此,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2.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 民族性 世界性 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不同民族文化存在共性和普遍规律 区别 表现 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个别、特殊) 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一般普遍) 成因 各民族存在经济的、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 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规律 联系 文化的世界性不能脱离文化的民族性而存在,世界性寓于民族性之中,没有民族性就没有世界性;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界限具有相对性,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不能认为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是整体和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错误倾向 割裂文化的共性与个性,只看到差异而看不到共性或只重视共性而忽视个性 3.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为什么 原因 ①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意义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文化是民族血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会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怎么办 原则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具体要求: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反 对盲目自大、贬低或排斥异域文化及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外来文化的错误倾向 任务 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名师点拨 全面理解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1)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主要是针对所谓“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挤压、欺凌、排斥而言的。这一原则,与提升文化实力和竞争力的要求、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与进行文化选择的要求并不抵触。 (2)我们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但是各民族文化中既有积极、先进的文化,也有落后、腐朽甚至反动的文化,我们需要的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有利于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的、优秀的文化。 (3)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并不是将其他民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同等对待。我们发展文化,首先要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与发展;其次,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但要吸纳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同时也必须保持自已的民族特色,只有这样才会更具有生命力。可以说,没有民族文化也就无所谓世界文化。 4.文化传播 (1)含义。 文化传播指的是文化交流的活动和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主要途径和主要手段。 主要途径 主要手段 商业贸易 人口迁徙 教育 大众传媒 地位 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意义 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 加快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侧重点 主要强调的是文化怎样传播的问题(大众传媒科学技术对文化的作用侧重于手段,教育对文化的作用侧重于通过影响人来实现其作用) 主要强调的是文化靠什么传播的问题 联系 文化传播以大众传媒为载体,通过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传播途径,实现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无论是文化传播的途径还是文化传播的手段,都直接影响文化传播的速度、广度和深度 5.推动文化交流 (1)为什么要加强和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 必要性 ①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加强和促进文化交流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加强和促进文化交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意义 ①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②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③有利于加强各交流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互相了解,发展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2)如何加强和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 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原则 遵循各民族文化-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途径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活动等 手段 借助现代文化的传播手段一大 众传媒 任务 既要热情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误区警示 1.文化交流有助于减少文化差异 加强文化交流可以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因此,文化交流有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2.文化交流一定能增强本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文化交流只是提升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必要条件,一种文化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国际社会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文化交流有利于但不一定必然增强本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3.文化交流就是文化输出 对外文化交流是为了赢得世人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理解、尊重和认同,文化输出则是为了输出意识形态和发展模式,进行文化渗透和文化侵略。 4.文化传播的途径就是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文化传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5.大众传媒的出现意味着旧的传媒被淘汰 大众传媒是当今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但大众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核心考点2.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1.传统文化 (1)含义。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9 (2)表现。 传统习俗 传统建筑 传统文艺 传统思想 含义 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等 影响 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地位 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典例 元宵节看花灯、吃汤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 土楼、四合院 京剧、武术、书法等 “大同”世界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等 (3)特点 (4)影响(双重作用)。 ①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②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特别提醒 把握传统文化的内涵要注意三点 1.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是人们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的,它渗透在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 2.传统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稳定”而非“永恒不变”,一定要把握传统文化的“变的绝对性”与“不变的相对性”。 3.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并不意味着不同民族间的传统文化不具有共同的东西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1)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2)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3.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 (1)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继承 发展 原因 传统文化中有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同时也有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 随着社会生产力、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内容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要求 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保持和发扬;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要加以改造或剔除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革除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关系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误区警示 1.文化传承不等于文化继承,文化传承包括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两个方面。 2.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不存在先后之分,认为“对待传统文化,首先是继承,其次是发展”的观点是错误的。3.误认为新的文化取代旧的文化就是文化的发展。 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表现为新的文化取代旧的文化。但新的文化取代旧的文化不一定是文化发展,发展是事物的前进与上升,只有健康的、先进的新文化取代落后的、腐朽的文化才是文化发展。 (2)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①为什么要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l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l 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l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l 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 l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l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美德,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革命精神,是我们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财富。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②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l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l 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l 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3)文化传播与文化继承的关系。 文化传播 文化继承 区别 侧重 横向—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 纵向—同一国家历史与现实之间 原因 文化具有多样性 文化具有继承性 态度 洋为中用、对外推广 古为今用、去糟取精 共同点 都能促进文化的发展;都存在精华与糟粕,要辩证分析;教育在其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4.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名师点拨 1.正确把握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的作用 (1)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的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正在蓬勃发展的信息技术,不但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包括文化生活在内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带来了崭新的文化形态一数字文化和网络文化。 (2)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改变着生产方式,改变着物质产品的文化内容;二是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促进人类的思想解放;三是改变着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 2.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对文化交流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作为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能够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发展本民族文化和繁荣世界文化 对文化传承 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对民族振兴和个人素质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进行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①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②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6.文化创新的意义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误区警示 认为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文化自身的繁荣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7.文化创新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8.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9.文化创新的途径 名师点拨 1.为什么要坚持文化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创新。 (2)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及时有效地赋予文化以新的内容和时代精神,使其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和活力。 (3)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4)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2.如何实现文化创新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时代精神。 (3)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5)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要立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 (6)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 (7)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3.文化创新的途径之间的联系 (1)进行文化创新的两条基本途径都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的基础之上。 (2)两条基本途径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离不开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必须立足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 4.文化交流与借鉴、融合 (1)文化交流、借鉴和融合的实质。 ①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 ②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 ③是在文化交流和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2)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要求。 ①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②应该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享世界文化创新成果。 (3)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原则: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本专题在历年高考中考查较稳,客观题、主观题都有揭秘涉及,在2018 年高考全国卷中主要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试题往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事例为载体,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中外文化的交流等知识。本专题试题涉及的背景材料比较具体,主要是以某一种具体传统文化,在现代的传承为载体,例如我国的杂技艺术、诗词歌赋、戏曲等。2018 年全国卷1第19题依托近年来中国话语在国外的认知度大幅度提升考查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本专题客观题难度不大,侧重考查考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主观题往往与三、四单元的知识结合起来,考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考向1. 考查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命题透视: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在高考题中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背景材料通常是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华文化在国际上受到热烈欢迎、我国文化遗产项目不断增多等,考查考生对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文化遗产的地位和作用等知识的掌握。 典例:(2018全国1卷.19)2018年2月发布的《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调研报告》显示:近两年中国话语在国外的认知度大幅提升,汉语拼音“中为洋用”正在成为英语圈国家的一种新现象。“春节”“气功”等中国传统文化类词汇知名度排前,“高铁”“支付宝”“网购”等新兴词汇、“中国梦”“一带一路”等新时代政治词汇获得较高关注。这说明( )。 ①文化的价值取决于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②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 ③中外文化交流传播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变化发展 ④科技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有助于增强文化影响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③项,网络不断发展使得文化交流的形式不断变化,中国新时代的发展有更多新鲜事物出现,同时中外文化交流也有了更多新内容。故正确。 ④项,随着中国经济科技实力不断增强,更多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科技产品走向了世界。故正确。 考向2. 考查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命题透视: 高考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考查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背景材料通常是我国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形式在现代得到传承的具体事例,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等知识。典例:(2018全国1卷.20)近年来,某市发掘传统中医药文化资源,坚持“以药立市” ,大力推动现代中医药产业发展,现已建有全国规模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形成了涵盖中药材种植,中药研发、生产、流通,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现代中医药产业体系。该市大力发展现代中医药产业的文化意义在于( )。 ①创新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基本理念 ②开创了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新局面 ③推动传统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 ④促进中医药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考向3. 考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命题透视: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高考中考查较多,一般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也有少量主观题中会涉及这部分考点中的某一些知识点。背景材料通常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包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时尚元素、借鉴西方的艺术手法等,考查考生对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途径、主体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典例:(2018全国3卷.19)2018年春节,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节目形式新颖,“和诗以歌”,增强了经典诗词的艺术感染力,深受观众喜爱。山区孩子演唱《苔》的天籁之声感人至深,著名歌手演唱的《墨梅》获得网民广泛点赞……这反映传统文化的传承( )。 ①要以开发创新为目的和归宿 ②既要不忘本来又要创新思路 ③要以满足群众需求为价值导向 ④以现代传播手段的运用为前提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④项,为了传承传统文化要对其进行开发创新,传承传统文化目的和归宿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现代传播手段只是传统文化传承的方式之一,而非前提。选项均表述错误。故①错误、④错误。 ②、③项,题干中陈述了《经典咏流传》增强了经典诗词的艺术感染力,深受观众喜爱的内容,反映了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继承传统、创新思路,要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以满足群众需求为价值导向。故②正确、③正确。 1.为反击少数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歧视,一段名叫《说出我的名字》的视频一度走红网络,视频中中国留学生们对自己名字的来历侃侃而谈,自信满满。中国留学生们的行为 A.正确,因为不同民族文化只有通过对话才能走向统一 B.错误,因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C.正确,因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 D.错误,因为尊重文化多样性要在消除差异中理解个性 【答案】C 2.“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故要力促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由此可见 A.家风是优秀的传统文化 B.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 C.家风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 D.家风是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有关知识。“力促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主要强调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B符合题意;家风未必都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排除A;家风中也有一些消极的因素,家风不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排除C;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不是家风,排除D。 3.揭示反腐高压下中国政治和社会生态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播出后持续引发强烈反响。对此,有专家指出,文学应该始终站在社会的现场,作家必须书写急剧变化的有故事的时代。这一观点告诉我们 A.社会现实是文化创造的源泉和动力 B.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应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C.优秀的文学作品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D.只有立足时代的高起点才能创作文学作品 【答案】B 4.随着生活水平日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满足于“应付式”过节、将传统的民族节日简化为吃吃玩玩,而是开始仔细咂摸起那些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意蕴。这一做法 A.有利于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B.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C.能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D.是基于文化继承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从传统的民族节日中咂摸起其中的文化意蕴,这一做法体现了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有利于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故A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传统文化的稳定性的一面,而非其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的一面,B与题意不符。C是从国家层面讲的,不符合题意。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源泉,D错误。 5.近年来,中国作者与外国绘者合作的“混血”图画书越来越多,最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出版的《羽毛》和《外婆住在香水村》,这两本书都深受读者欢迎。这启示我们要 ①克服守旧主义 ②抵制外来文化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克服封闭主义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D 6.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一直都有“养儿防老”的思想,居家养老是很多人都认可的养老模式。但现在不少家庭是“4-2-1”的结构,一对年轻夫妻要供养四位老人,家庭养老的压力越来越大。但目前依旧有很多老人不愿意去社区养老中心或养老院养老。由此可见 ①文化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 ②文化影响着人的行为选择 ③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日益明显 ④传统观念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①错误,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但不能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材料没有体现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日益明显,③排除。居家养老的传统观念使得很多老人不愿意去社区养老中心或养老院养老,家庭养老的压力越来越大,说明文化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选择,也说明传统观念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②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 评,你认为正确的是 ①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国家由于历史文化习俗等差异,产生不同行为是正常的 ②游客代表国家形象,理应提高自身素质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出游地所在国的文化习俗 ④不同国家、民族的人,处世行为有差异,但文明的客观标准是一致的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B 【解析】中国游客境外的不文明行为警示游客应提高自身素质,②入选。文化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乱扔垃圾、闯红灯、围观起哄、插队、抢座、践踏花草和小孩随地大小便等行为,在中国也是不文明的,说明文明的客观标准是一致的,④入选。不能说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是正常的,①排除。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③排除。 8.“传统文盲”是与“现代文盲”相对应的。不懂电脑、不会英语是后者的标志,不能识文断字则是前者的表现。就年轻一代而言,“现代文盲”越来越少,提笔忘字、书写困难的“传统文盲”却越来越多。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很令人痛心的,这是因为 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我们必须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 ③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否则民族文化就没有了根基 ④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就必须坚持“守旧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答案】B 9.“文生于情,情生于身之所历。”在路上,心中才会有时代;在基层,心中才会有群众;在现场,心中才会有感动。只有那些愿意深入基层,肯花一番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的新闻工作者,才能锤炼出好的文风,写出好的作品。这表明 ①只有亲身经历才能创作出感人的作品 ②好的新闻作品必须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 ③新闻工作者应以人民的需求为创作导向 ④好的文化作品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只有那些愿意深入基层,肯花一番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的新闻工作者,才能锤炼出好的文风,写出好的作品,体现了文艺创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②③符合题意。①表述太绝对。材料没有涉及文化作品对社会实践的反作用,④排除。 10.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是花开两朵各有特色。在中西方文明全面接触、交流和碰撞的今天,有很多人云亦云的东西在干扰我们的价值判断,以致“乱花渐欲迷人眼”。为此我们应当 A.摒弃外来文化的影响 B.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 C.坚持文化平等的原则 D.正确进行学习和借鉴 【答案】D 11.如今,微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如微信拜年、微信发红包、微信群聊等,技术的便利从某种意义上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甚至带来新的消费增长。这说明 ①科技发展水平决定着文化发展水平 ②微信日益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③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文化传播的手段 ④科技进步推动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B 【解析】科技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①错误。微信是文化传播的手段,而不是途径,②错误。人们利用微信拜年、发红包、群聊等说明了③。技术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活动,而且带来了消费的增长,说明科技进步推动了经济与文化的发展,④正确。 络等发展阶段。 (3)在实际做题的过程中可以这样识别:名词一般情况下是文化传播手段;动词或动词短语通常是文化传播途径。要注意“教育”在这里作动词,所以把它归为传播途径。 12.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用“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说明各种文明之间只要秉承包容精神,就不会存在“文明冲突”。下列说法与这一思想相同的是 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不约而同,不谋而合 D.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答案】D 13.《国语·郑语》中有云:“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不同的东西彼此和谐才能生出世间万物,所有的东西都一致的话,世界也就不再发展了。下列符合这一理念的文化生活观点是 A.我们要尊重和认同世界各民族文化 B.不同性质的文化之间要相互融合、借鉴 C.不同文明间应该相互尊重,包容发展 D.博采众长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答案】C 【解析】“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从文化生活角度看,强调了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不同文明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故C符合题意。A错误,我们要认同、尊重和发展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B错误,我们要学习、借鉴的是先进、健康的文化。D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14.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建设科技强国要继承古代中华科技成果,并与弘扬当代科学精神相结合。要继承古代中华科技成果,是因为 ①古代中华科技成果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没有对古代科技成果的继承,就没有中华文化的积累,中华文化也就不能丰富发展 ③古代中华科技成果是至高无上的,是优越于其他民族文化的 ④包含古代科技成果的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D 15.在我国传统民间医药学中,艾叶用于预防瘟疫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人们在端午时节插艾叶,期待起到驱蚊杀菌、驱邪避晦的作用。这表明 ①我国的传统节日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 ②端午插艾的习俗推动社会和人的发展 ③国民的医药知识能为我国中医药学发展提供丰富的养料 ④端午插艾的习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体现了①。在我国传统民间医药学中,艾叶用于预防瘟疫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人们在端午时节插艾叶,期待起到驱蚊杀菌、驱邪避晦的作用,说明了③。端午插艾的习俗中有精华的部分,但也包含了认为插艾叶可以驱邪避晦等糟粕,②④排除。 16.龙泉青瓷,以釉色、釉面开片和造型取胜的审美追求而闻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毛正聪在继承青瓷传统静雅之美的基础上,借鉴青铜器、玉器、漆器等形式,开创了不同于南宋时期器形小巧的端庄大气之风,使龙泉青瓷备受市场青睐。这说明 ①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②丰富的专业知识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③艺术创作应立足于满足市场需求 ④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作的根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工艺美术大师在继承青瓷传统静雅之美的基础上,借鉴青铜器、玉器、漆器等形式,开创了不同于南宋时期器形小巧的端庄大气之风,使龙泉青瓷备受市场青睐,这体现了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要博采众长,故①④符合题意。社会实践是创新思维的源泉,②说法错误。艺术创作不能仅以市场需求为准,市场需求中还有低俗、庸俗的部分,③说法错误。 17. 国学大师汤一介认为,儒学必将在“反本(复归本源或根本)开新”中重振辉煌。下面对“反本开新”解读正确的是 ①只有先“反本”才能后“开新” ②“反本”与“开新”都需要批判精神 ③“反本”是否定过去,“开新”是创造未来 ④“反本”是“开新”的基础,“开新”是“反本”的要求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答案】B 18.中国经典舞剧《丝路花雨》剧组将美妙舞姿幻化成缤纷花雨,飘洒在南国校园。执行2016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甘肃卓越舞者,带着陇原人的深厚友情和美好祝福,在福建、广东和浙江13所高校进行巡演。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旨在 ①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积极推动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③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使人们感受经典,陶冶情操 ④保护中华文化遗产,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 A.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 【答案】B 【解析】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旨在将高雅艺术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①③符合题意;②不是开展此项活动的目的;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无关,④不选。 19.举办里约奥运会不仅有助于刺激巴西经济复苏,也让巴西通过“绿色环保”等主题提升了本国的国际形象。这说明 ①文化给予经济以重大影响 ②文化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决定经济的发展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答案】A 20.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要巩固和扩大成果,既要靠制度,也要靠文化。十八大以来,党推行了一系列学习教育活动,从八项规定、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党内廉洁自律的风气越来越浓,从根本上遏制了腐败。这表明 ①一定的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人们的行为选择取决于特定的文化背景 ③教育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一定形式的文化活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文化与经济的关系,①与题意无关。人们的行为选择受特定的文化背景的影响,而不是取决于文化背景,②错误。党推行的一系列学习教育活动取得明显成效表明了③④。 21.由《诗经》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一语引申而来的“刚健日新” 的思想,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在今天成为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思想动力,推动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可见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其基本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②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③创新促进文化的繁荣,推动实践的发展 ④传统思想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仍然有深刻影响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答案】C 【解析】创新的理念推动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体现了③。传统创新理念在今天成为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思想动力,体现了④。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①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民族精神的作用,②排除。 22.“文化中国·四海同春”是中国海外交流协会推出的一个知名文化品牌活动,已从最初的春节慰问侨胞演出发展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渠道。2017年春节期间,中国海外交流协会派出7个艺术团组,分赴17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演出,与往年相比,今年重视发掘当地文化资源,拉近与当地民众的距离,在多国掀起了中国文化热潮。这说明中华文化要更好地走出去,需要 ①借助文化活动,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②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致力于发掘人类文化共有的人文情怀 ③依托现有资源,发挥“文化中国·四海同春”传播中华文化的主渠道作用 ④注重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利用好经济贸易这个载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23.近几年,由于种种原因,年轻人对春节期间的“文化大餐”——春晚的兴趣在下降。 2019年,“@春晚”成为春晚官网内容设计的一大亮点,节目引导观众参与实时互动,并分时段推送“春晚明星大拜年”送祝福等内容,从而吸引了许多年轻人的眼球。这启示我们 ①传播手段与传播形式的创新是文化传承的前提 ②文化传承应重视发挥现代传媒超越时空的优势 ③与现代流行文化融合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④文化创新应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节目引导观众参与实时互动,并分时段推送“春晚明星大拜年”送祝福等内容,从而吸引了许多年轻人的眼球,说明了利用现代传媒、满足更多人的需求,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所以②④正确。传播手段与传播形式的创新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而不是文化传承的前提,所以①错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③错误。 24.湖湘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湖南气质。湖南省致力于依托中南传媒、芒果TV等媒体,以动漫等文化产品为蓝本,进一步将湘绣、湘戏、醴陵釉下五彩瓷等具有湖南特色的优势文化产品推向国际市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湖南特色文化品牌,让湖南文化走向世界。这体现了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作用日益显著 ②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③文化借鉴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中华文化不断走向世界,影响力增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从春节到中秋,当越来越多的“中国节”变成“世界节”,世界各地的中国味儿也越来越浓。欢庆中秋佳节的不只是亿万华人,不少外国人也光顾当地超市特设的月饼专区,竞相品尝“让人回味良久的中国点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国传统节日“漂洋过海”,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乘着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东风,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在更远的地方影响着更多的人。 (1)结合材料,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世界各地的中国味儿越来越浓的原因。 (2)请你从文化生活角度,为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提两条具体建议。 【答案】(1)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我国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推动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华文化中也有不少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喜爱的文化元素。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我们不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解析】本题以世界各地越来越浓的中国味儿为素材,考查考生对文化传播、文化交流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有利于增强考生的文化自信。解答第(1)问,主要应把设问和材料的相关信息结合起来加以考虑,可从经济发展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条件、中华文化鲜明的民族特色、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等角度进行分析。第(2)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从发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传播等角度提出具体建议。 26.豫剧、曲剧和越调是目前仍广泛流传在河南各地的三大地方剧种,除此之外,另外30多个剧种生存状况不容乐观,有的已濒临灭绝。专家们将这30多个剧种归为四类:一是宛梆、怀梆、道情戏和豫南花鼓等4个河南独有的剧种和大弦戏、大平调、二夹弦、四平调、落子腔、坠剧等6个源于河南的剧种;二是嗨子戏、柳琴戏、清音戏、扬高戏、柳子戏、五调腔、山梆等7个剧种,分别与安徽、江苏、山东、山西、河北、湖北等省交织串联,均已呈现衰微;三是已经做过抢救工作的濒危剧种,如八调腔、豫东花鼓、丁香戏、蛤蟆嗡、梨黄、灶戏等6个剧种,仅存的几位艺人先后谢世,其残留的曲调有关部门已录音记谱,另外,两百多年前曾极度盛行的清戏、罗戏、卷戏3个剧种,有关部门已对其进行过抢救性发掘整理;四是河北梆子、山东梆子、上党梆子、汉剧、京剧、蒲剧、秦腔、评剧、越剧、迷胡、黄梅戏、昆曲等12个剧种,虽然不是在河南本土产生,但曾在河南流传甚广。 (1)不是在河南本土产生的剧种,但曾在河南流传甚广;或是源于河南的剧种,却能与其他省份剧种交织串联。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对这一现象加以说明。 (2)针对材料中30多个剧种生存状况不容乐观,甚至有的已濒临灭绝的现状,请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 【答案】(1)不同区域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但不同区域的文化能够相互交流、借鉴,渐趋融合。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①必须尊重文化多样性,加强不同区域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做到求同存异,兼收并蓄;②大力继承和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把继承与发展、创新相结合,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以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