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全国)(十三)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全国)(十三)

‎2018届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 训练(全国)‎ 题组一 把握思想情感专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燕子矶注 施闰章 绝壁寒云外,孤亭落照间。‎ 六朝流水急,终古白鸥闲。‎ 树暗江城雨,天青吴楚山。‎ 矶头谁把钓,向夕未知还。‎ 注:燕子矶:在南京市北郊观音门外观音山上,濒临长江,形似燕子展翅欲飞。‎ 题目:这首诗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 ‎ 答案:诗人借钓者形象,抒发了对朝代更替、世事浮沉的沧桑之感,表达了对恬淡宁静生活的向往之情。‎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风 王安石 一马春风北首燕①,却疑身得旧山川。‎ 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②头野火烟。‎ 日借嫩黄初着柳,雨催新绿稍归田。‎ 回头不见辛夷③发,始觉看花是去年。‎ 注:①北首:向北;燕:今北京市,时为辽国都城。②原:原野。③辛夷:木笔花,又叫迎春花。‎ ‎(1)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 ‎ ‎ ‎(2)李璧在《王荆文公诗笺注》中说本诗有“经理(收复)燕山之意”。请结合全诗,谈谈这种意向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答: ‎ ‎ ‎ 答案:(1)诗人以不见迎春花作结,含蓄地表达了国土被占的愤恨之情。(2)从首联两句可以看出,诗人乘着春风,跃马扬鞭踏上辽国的土地,却似乎感觉是来到了“旧山河”,没有一丝脚踏异国土地的感觉。含蓄的语言,蕴藏着诗人收复国土的理想。‎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次鄂州 卢 纶①‎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②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①卢纶(748—约799),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此诗作于“安史之乱”的前期。②估客,指商人。‎ ‎(1)请简要分析首联中“远见”“犹是”所蕴涵的作者的情感变化。‎ 答: ‎ ‎ ‎ ‎(2)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分析颈联“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答: ‎ ‎ ‎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蕴涵的思想感情的评价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变化”一词,这提示我们“远见”“犹是”蕴涵的情感是不同的。‎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并且明确指出从情与景的角度入手。解答时,首先要点明手法,其次要结合颈联,明确“景”和“情”的内容,并且指出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答案:(1)“远见”表达了作者远远望见汉阳时的喜悦之情,“犹是”凸显出作者对仍有“一日程”的惆怅之情;一联之内,作者情感由喜悦骤转至惆怅,赋予诗歌内容跌宕起伏的意味。‎ ‎(2)借景抒怀(或借景抒情)。时值寒秋,无限的惆怅已使我两鬓如霜了,“我”人往三湘去,心却驰往故乡,独对明月,归思更切。‎ 题组二 概括思想内容专练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临江仙 苏 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1)“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 ‎ ‎ ‎ ‎(2)有人说“夜阑风静縠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的写景句子,其实却是作者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即情景相融)。请作简要赏析。‎ 答: ‎ ‎ ‎ 解析:(1)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一般而言,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可以通过意象(景物)或借助关键词(例如能够直抒胸臆的字词)来品味。在作答本题时,考生可结合“恨”字,写出作者“恨”什么,想要“忘却”的又是什么。因为苏轼是考生熟知的诗人,虽然题目没有给出必要的注解,但在回答作者心境时,考生还是要结合作者的相关经历作答。‎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目已经明确要求考生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进行鉴赏,在答题时考生可以按照情景交融这种类型题的答题模式(先结合景物特征,再现诗句内容,然后点明景物下作者的情感),结合诗句具体内容作答。‎ 答案:(1)此句着眼于一个“恨”字,抒发了词人历尽宦海浮沉之后对世事纷扰的怀疑、厌倦以及无法解脱而又渴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 ‎(2)这一句描写的是深夜江上风平浪静的情景,此时的作者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所陶醉。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世事困扰,寄情自然,实现精神解放(心灵自由)的遐想。眼前之景其实象征着作者所追求的那个宁静、安谧、自由的理想境界。(意思相近即可)‎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晚 望 ‎[清]郑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题目:有人认为,尾联破坏了全诗优美的意境,应该删去;也有人说,这两句恰是诗人匠心独运之处,不能删去。你同意哪一种意见?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概括分析。‎ 答: ‎ ‎ ‎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诗歌表达手法中“反衬手法”的运用。考查情与景的关系,重点要揣摩乐景与哀情之间的辩证关系。用乐景写哀情而愈见其哀。‎ 答案:‎ 同意后一种意见。前三联描绘春色之美和闲适之感,最后两句点出农村的穷苦和内心的沉重。作者运用“以乐写哀”(或“以乐景衬悲情”“对比”)的手法,抒发了满腔悲愤之情,也使感叹民生疾苦的主旨更为鲜明。‎ ‎6.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雪晴晚望 贾岛[注]‎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注:贾岛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释无可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这首诗大约写于此时。‎ ‎(1)题目为“晚望”,诗人具体“望”到了哪些景色?请简要叙述。‎ 答: ‎ ‎ ‎ ‎(2)末尾两句写的是什么内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答: ‎ ‎ ‎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意象以及内容与题目的关系。这要紧扣题目中的“晚”和“望”字,并结合全诗进行作答。(2)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指出这两句使整个画面动了起来并指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即可,不要忽视诗歌所给的注解。‎ 答案:(1)诗人倚着手杖向远处眺望:在夕阳斜照下,溪水上空升腾起鱼鳞般的云朵,几乎多至“万重”;在遍山皑皑白雪中,采樵人缓然下山,回到白雪覆盖下的茅舍;远处山冈上,野草正在燃烧,劲松郁郁苍苍,日暮的烟霭似断断续续生于石松之间。‎ ‎(2)诗人在回山寺的路上,听到山寺上传来钟声,暮游之余,恍如倦鸟归巢,禁不住心潮起伏,平添了更浓厚的诗意,也吐露出诗人心灵深处的隐情。这两句又起着点活全诗的妙用,前六句景色全是望景,这一声清亮的暮钟,由视觉转到了听觉。这钟声不仅惊醒默默赏景的诗人,而且钟鸣谷应,使前六句所有景色都随之飞动起来,整个诗境形成了有声有色、活泼动人的局面。‎ 题组三 评价观点态度专练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雨叹三首(其一)‎ 杜 甫 雨中百草秋先烂,阶下决明注颜色鲜。‎ 着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注:决明:一种植物,有羽状复叶,秋日开黄花。‎ 题目: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中评说该诗“语虽委婉,而寓意深切”,你认为诗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 ‎ ‎ ‎ 答案:①前四句表达了作者对如决明般有高尚情操与人格的君子的欣赏与赞美。②“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传达出对于富有才华,却遭受摧残的君子的关爱与担心,更是对他们难逃悲剧结局的同情与哀叹。③“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徒然白首却无所作为的伤感,面对动荡、混乱的社会现实,无奈而忧虑,体现了他的忧世情怀。‎ ‎8.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词的上片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营造氛围,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答: ‎ ‎ ‎ ‎(2)请说说本词反映了苏轼怎样的心绪和人生态度。‎ 答: ‎ ‎ ‎ 解析:(1)抓住描写月、桐、人声、鸿等事物时使用的缺、疏、断、孤等词语,就能较容易把握作者营造的氛围。(2)“无人省”“不肯栖”是作者心绪和人生态度的体现。‎ 答案:(1)上片主要通过对月、桐、人声、鸿等事物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 ‎(2)本词反映了词人苏轼抑郁寂寞、孤独痛苦的心绪;同时也反映了词人孤高自赏、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过岳阳楼作①‎ 张孝祥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徒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②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杜若③满芳洲。‎ 注:①此词作于作者请祠侍亲获准后,乘舟沿江东归途中。②累:无罪被迫而死。③杜若:一种芳草。‎ ‎(1)上阕写了怎样的景色?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答: ‎ ‎ ‎ ‎(2)下阕抒发了吊古伤今的情怀,试结合全词进行分析。‎ 答: ‎ ‎ ‎ 解析:(1)本题侧重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可抓住上阕中“湖海”“落日”“君山云气”“草木”“缺月”等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描摹景色。‎ ‎(2)本题侧重考查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能力。应根据题目要求,联系全词分析,依托上下阕中一些关键的词和句,如“湖海倦游客”“远思渺难收”“徒倚栏干久”“吊沉累”“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等,进行分析归纳。‎ 答案:(1)夕阳斜照在广阔的洞庭湖面上,波光粼粼;湖中君山的暮霭云雾,四周萦绕;沅水、湘水相汇处的两岸草木,呈现出一片葱绿的春色;夜幕降临,一弯残月高挂天际。‎ ‎(2)作者凭吊屈原,感其身处浊世而不被重用的遭遇,抒发自己宦海漂泊的倦意和怀才见弃的幽怨情思,表达了对清明政治的期盼。‎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