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5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福清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2017—2018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 语文试题 (完卷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 友情提示:所有答案都必须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基础题(每题 3 分,共 24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寥廓.(kuò) 颓圮.(pǐ) 嗟悼.(dào) 忸.怩不安(niǔ) B. 溯.流(sù) 创.伤(chuāng) 谥.号(shì) 长歌当.哭(dàng) C. 莅.校(lì) 喋.血(dié) 桀.骜(jié) 独辟蹊.径(qī) D. 屏.息(bǐng) 舔舐.(shì) 叱.骂(chì) 弱不禁.风(jīn)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字音的识记能力。分别考查对形近音同(或音异)、形异音同(或音异)、 多音多义的汉字读音的辨识。注意“多音读次音,形声莫套读,方言要纠错”的原则。 C 项,蹊径(qī)——xī。 故选 C。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和蔼 休憩 诧异 殒身不恤 B. 气概 竣工 踌躇 殚精竭虑 C. 沧桑 悲怆 逡巡 绿草如荫 D. 斐然 吉祥 追溯 蜚声中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汉字字形的辨析和修改的能力。该题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的学生来说 这样的题并不难,平时要注意识记和辨析。 C 项,绿草如荫的“荫”应写作“茵”; 故选 C。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_____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2)满载着爱的嘱托,满载着爱的希望,救援飞机腾空而起,破云穿雾,_______在人们的 视野之中。 - 2 - (3)经过世代的人工筛选,________至今的谷肉果蔬,水陆珍奇,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易 于消化和吸收。 A. 渺茫 消失 流传 B. 渺茫 消逝 留传 C. 微茫 消逝 流传 D. 微茫 消失 留传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题一般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 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 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渺茫”指机率微小。时地远隔,模糊不清楚;烟波辽阔。“微茫”指迷漫而模糊。语境是 希望较小,因此选“渺茫”; “消失”指事物渐渐减少以至没有;事物不复存在。“消逝”指慢慢逝去,不再存在。语境 是救援飞机慢慢消失,因此选“消逝”; “留传”传下来,遗留下来传给后世;多指技术、技艺、秘方等留传下来。“流传”指传下 来或传播开。此处指留下并传给后世。因此选“留传”。 故选 B。 4.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失其所与,不知 夫晋,何厌之有 B. 秦伯说,与郑人盟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C.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D.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 积累、识记,再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本题中 A.知-智,智慧;厌-餍,满足。 B.说-悦,高兴;蚤-早,早早地。 D.反-返,返回;倍-背,背弃。 故选 C。 - 3 - 【点睛】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 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5.对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 ①③④/②⑥/⑤ B. ①②/③⑥/④⑤ C. ①④/②③⑥/⑤ D. ①⑤/②⑥/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 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 断词义。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①③④句,“之”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⑥句,“之”为结构助词, 的;⑤句,“之”是代词,这件事,指“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故选 A。 6.下列对各句加点词的活用现象进行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与郑人盟. ②太子迟.之 ③函.封之 ④素善.留侯张良 ⑤臣活.之 ⑥道.芷阳间行 ⑦夜.缒而出 ⑧使使以闻.大王 A. ①⑥\②\③⑦\④\⑤⑧ B. ⑥⑧\②④⑤\③⑦ C. ①⑥⑧\②⑤\③⑦\④ D. ①③\②⑤\④\⑥⑦\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结合句意辨别词语的词 性,然后再看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 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 ①句中“盟”,名词作动词,结盟;句意: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②句中“迟”,意动用法,认为…迟缓;句意:太子认为荆轲动身迟缓。 ③句中“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句意:用盒子装好。 ④句中“善”,形容词作动词,交好;句意: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 ⑤句中“活”,使动用法,使……活下来;句意:我使他活了下来。 - 4 - ⑥句中“道”,名词作动词,取道;句意:取道芷阳,抄小路走。 ⑦句中“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句意: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 ⑧句中“闻”,使动用法,使……听到。句意:派使者来禀告大王。 故选 A。 7.对下列句中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②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③大王来何操 ④何厌之有 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式的理解能力。①被动句;②被动句;③宾语前置句;④宾语 前置句。所以选 B。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8.下面是福州市“城市名片”对联征集活动的获奖作品,其下联空格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 )。 上联:商贸繁荣 两塔擎天光禹域 下联:□□□□ 三山载福毓榕城 A. 人杰地灵 B. 四季如春 C. 人文鼎盛 D. 海西明珠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调整对联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明确对联的规则,上下联之间相对应 的词汇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再者上联的最后的一字要是仄声韵,而下联则要是平声韵。 本题要求填入的是下联的上半联,首先明确“商贸繁荣”是主谓短语。 A 项,“人杰地灵”是并列结构,排除; B 项,“四季如春”是主谓短语,但“如春”(动宾)的结构和“繁荣”(并列)的结构不一 致,排除; C 项,“人文鼎盛”是主谓短语,与“商贸繁荣”一致; D 项,“海西明珠”是偏正结构,排除。 - 5 - 故选 C。 二、名篇名句默写 9.根据课文填出下面名篇名句的上下句。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携来百侣曾游,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 ,走尽这雨巷。(戴望舒《雨巷》) (4)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______。(戴望舒《雨巷》) (5)寻梦?撑一支长篙,___。(徐志摩《再别康桥》) (6)但我不能放歌,_________。(徐志摩《再别康桥》) (7)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司马迁《荆轲刺秦王》) (8)复为慷慨羽声,_____,发尽上指冠。(司马迁《荆轲刺秦王》) (9)沉默呵,沉默呵!_________ ,________。 【答案】 (1). 万类霜天竞自由 (2).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3). 到了颓圮的篱墙 (4). 丁香般的惆怅 (5).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6).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7). 风萧 萧兮易水寒 (8). 士皆瞋目 (9). 不在沉默中爆发 (10). 就在沉默中灭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 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 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峥,嵘,稠,颓,圮,篱,惆,怅,漫,溯, 笙,箫,瞋。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春 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0. 诗中第一、二句中的“都”“惊”二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11. 第三、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0. “都”字是个副词,放在“未”字前,表示否定全部,突出了新年已到而春未 到、花未开的不满,流露出盼春急切的心情;“惊”字突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 - 6 - 春草萌芽的惊奇、欣喜。 11. 用比拟比喻的手法,写白雪“却嫌”“故穿”“作飞花”,把春雪刻画得富有人性而美 好,衬托了诗人盼春的急切和爱春的欣喜。 【解析】 【10 题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 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答题 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词语放回到诗 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意思是: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到 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句中“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 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 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 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诗 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 奇、惊讶、欣喜的心情 。 【11 题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 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意思是: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 儿在庭院树间穿飞。“却嫌”“故穿”运用比拟修辞,将“白雪”比作“庭花”是比喻修辞, 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 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 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衬托了诗人盼春的急切和爱春的欣喜。 【点睛】诗歌表现手法技巧答题步骤: 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 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 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 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 - 7 - 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 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 卒章显志。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④ 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 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 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 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 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12.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何厌.之有 厌:讨厌。 B. 若不阙.秦 阙:侵损、削减。 C. 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D. 失其所与. 与:结交,亲附。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B. 甲午, 中国传统纪年干支历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 31 年称“甲午年”。60 年一周期 便又重复出现一次。 C. 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侯、伯、公、子、男五等爵位,其中最高等 级是侯。 D. 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 - 8 -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 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 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 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 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 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 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 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15. 翻译下列句子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答案】12. A 13. C 14. C 15. (1)我没能及早重用您,如今事情危急了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2)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经过,郑 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这对您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解析】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词 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 确的一项是”。 A 项,错误。“厌”,为通假字,通“餍”意思是“满足”。“何厌之有”意思是“哪里有满 足的时候呢”。 故选 A。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 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 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C 项,“其中最高等级是侯”说法错误。最高等级是公。 故选 C。 - 9 -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 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 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C 项,“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不正确,由原文“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可知,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 故选 C。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 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 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第一句得分点:“用”,重用;“是”,这;“过”,过错;“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这是我的过错。 第二句得分点:“若”,如;“舍”,放弃;“东道主”,古今异义词,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古今异义词,使者;“共”,通“供”,供给;“乏困”,形容词做名词,缺少 的东西。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 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 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 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 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 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 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九月甲午,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 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 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 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 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 10 -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 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 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 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 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 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 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 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 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 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 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 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 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五、课内现代文阅读(每题 3 分,共 6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 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①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 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 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 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 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②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③记念刘和珍君。 16. 文段中①②③处的“此”分别指的是什么? 17. 文中的“中国人”“苟活者”和“真的猛士”分别指代的是什么人? 【答案】16. ①指学生请愿是受人利用②指证明中国女子的勇毅,虽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 有消亡 ③指写这篇文章 - 11 - 17. “中国人”泛指所有的中国人,尤指统治者;“苟活者”指有一定是非观念但没有行动 起来的人们;“真的猛士”指“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人。 【解析】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词语指代内容的能力。需要学生认真阅读原文,理解文章内容,结合上下文语 境进行分析。 ①处,“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根据“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 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可知,流言家的“下劣”指流言家们说请愿的学生是受人利 用。②处,“意义就在此罢”,根据“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 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可知, 指的是“中国女子的勇毅,虽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③处,“我说不出话,但以 此记念刘和珍君”,根据全文内容可知,鲁迅通过写这篇文章来记念刘和珍君,故“此”指 写这篇文章。 【17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题目要求回答“中国 人”,“苟活者”和“真的猛士”分别指什么人,要根据文中叙述的几类人分析进行理解。 根据“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 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可知,指“中国人”泛指所有的中国人,尤指统治者;根据“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 稀看见微茫的希望”可知,“苟活者”希望有所希望,但是由没有为之奋斗,指有一定是非 观念但没有行动起来的人们;根据“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可知,“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真的猛士”指“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 漓的鲜血”的人。 【点睛】分析语句的含义注意抓住语句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然后还要考虑语句的位置, 在文章的开头应该是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下文和阅读兴趣、照应标题,文章的结 尾应该是升华主旨、照应标题和开头等,文中的中间是承上启下等作用。在文中多次出现的 句子主要是文章的线索或文章的中心主旨有关。 六、课外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散文,回答问题。 生活赋 - 12 - 张晓风 生活是一篇赋,萧索的由绚丽而下跌的令人悯然的长门赋—— 巷底 巷底住着一个还没有上学的小女孩,因为脸特别红,让人还来不及辨识她的五官之前就 先喜欢她了——当然,其实她的五官也挺周正美丽,但让人记得住的,却只有那一张红扑扑 的小脸。 她是跟祖母住在一起的,使人吃惊的是那祖母出奇地丑。她几乎没有鼻子,嘴是歪的, 两只眼如果只是老眼昏花倒也罢了,她的还偏透着邪气的凶光。 印象里好像她总在生火。她的一张皱巴巴的脸模糊地隔在烟幕之后,一双火眼金睛却暴 露得可以直破烟雾的迷阵,在冷湿的落雨的黄昏,行人会在猛然间以为自己己走入邪恶的黄 雾——在某个毒瘴四腾的沼泽旁。 她们就那样日复一日地住在巷底的违章建筑里,小女孩的红颊日复一日的盛开,老太婆 的脸像经冬的风鸡日复一日的干缩,炉子日复一日的像口魔缸似的冒着张牙舞爪的浓烟。 这不就是生活吗?一些稚拙的美,一些惊人的丑,以一种牢不可分的天长地久的姿态栖 居的某个深深的巷底。 糯糬车 喜欢“糯糬”这两个字,看来有一种原始的毛毵毵的感觉。我喜欢“糯糬”,虽然它的 可口是一种没有性格的可口。 我喜欢糯糬车,我形容不来那种载满了柔软、甜密、香腻的小车怎样在孩子群中贩卖欢 乐。糯糬似乎只卖给孩子,当然有时也卖给老人——只是最后不免仍然到了孩子手上。 我真正最喜欢的还是糯糬车的节奏,不知为什么,所有的糯糬车都用他们这一行自己的 音乐,正像修伞的敲铁片,卖馄饨的敲碗,卖蕃薯的摇竹筒,都备有一种单调而粗糙的美感。 糯糬车用的“乐器”是一个转轮,轮子转动处带起一上一下的两根铁杆,碰得此起彼落的 “空”“空”地响,不知是不是用来象征一种古老的舂米的音乐。讲究的小贩在两根铁杆上 顶着布袋娃娃,故事中的英雄和美人,便一起一落地随着转轮而轮回起来了。 跟着糯糬车走,最后会感到自己走入一种寒栗的悸怖。陈旧的生锈的铁杆上悬着某些知 名的和不知名的帝王将相,某些存在的或不存在的后妃美女,以一种绝情的速度彼此消长, 在广漠的人海中重复着一代与一代之间毫无分别的乍起乍落的命运,难道这不就是生活吗? 以最简单的节奏叠映着占卜者口中的“凶”、“吉”、“悔”、“咎”。 滴答之间,跃起落下,许多生死祸福便已告完成。 - 13 - 无论什么时候,看到糯糬车,我总忍不住地尾随而怅望。 食橘者 冬天的下午,有一个老人背着人行道而坐,仿佛已跳出了杂沓的脚步的轮回,他淡淡地 坐在一片淡淡的阳光里。 那老人低着头,很专心地用一只小刀在割橘子皮。橘子皮很松,可以轻易地用手剥开, 他却不知为什么拿着一把刀工工整整地划着,像个石匠。 每个橘子他照例要划四刀,然后依着刀痕撕开,橘子皮在他手上盛美如一朵十字科的花。 他把橘肉一瓣瓣取下,仔细地摘掉筋络,慢慢地一瓣瓣地吃,吃完了,便不急不徐地拿出另 一个来,耐心地把所有的手续再重复一遍。 那天下午,他就那样认真地吃着一瓣一瓣的橘子,参禅似的凝止在一种不可思议的安静 里。 难道这不就是生活吗?太阳割切着四季,四季割切着老人,老人无言地割切着一只只浑 圆柔润的橘子。想象中那老人的冬天似乎永远过不完,似乎他一直还坐在那灰扑扑的街角, 一丝不苟地,以一种玄学家执迷的格物精神,细味那些神秘的金汁溢涨的橘子。 (有删节) 18.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文描写、抒情、议论有机融合,文字优美,画面感极强,带给读者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 并让读者从中感悟生活。 B. 作者几近夸张的笔调描写出祖母的丑陋和邪恶,目的是在对比中强化小女孩稚拙的美和生 活的艰辛,极富感染力。 C. 从糯糬的可口,到带给孩子的欢乐,到糯糬车的节奏,层层铺垫,自然引出作者对生活的 反思,激发读者的共鸣。 D. 文章三个部分的顺序体现了作者对生活层层深入的感悟和思考,这种结构更能引起读者的 深思和回味。 19. 为什么“看到糯糬车”,作者“总忍不住地尾随而怅望”? 20. 作者感悟到哪些“生活赋”的内涵?就其中一点,联系文本内容和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 法。 【答案】18. B 19. 我喜欢糯糬的可口,喜欢糯糬车带给孩子们欢乐;我在糯糬车的节奏 和装饰中感悟到生活命运的起落轮回,怅惘悸怖。 20. 作者认为,生活中美丑相伴而生牢不可分;命运盛衰起落轮回不止;生命最终归于安静 - 14 - 平淡。联系生活体验谈其中任何一点。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这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 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 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 项,“几近夸张的笔调描写出祖母的丑陋和邪恶,目的是在对比中强化小女孩稚拙的美和生 活的艰辛”错误,作者对祖母的描写没有表现其邪恶,那是对其丑貌的一种形容,也不是为 了凸显生活的艰辛。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首先粗读全文,重点阅读相关段落,然后根据题 干要求,筛选出相关信息,并归纳概括,分点作答。 由“我喜欢‘糯糬’,虽然它的可口是一种没有性格的可口”“我喜欢糯糬车,我形容不来 那种载满了柔软、甜密、香腻的小车怎样在孩子群中贩卖欢乐”可以概括出第一点;由“轮 子转动处带起一上一下的两根铁杆,碰得此起彼落的‘空’‘空’地响,不知是不是用来象 征一种古老的舂米的音乐。讲究的小贩在两根铁杆上顶着布袋娃娃,故事中的英雄和美人, 便一起一落地随着转轮而轮回起来了”“陈旧的生锈的铁杆上悬着某些知名的和不知名的帝 王将相,某些存在的或不存在的后妃美女,以一种绝情的速度彼此消长,在广漠的人海中重 复着一代与一代之间毫无分别的乍起乍落的命运,难道这不就是生活吗”“以最简单的节奏 叠映着占卜者口中的‘凶’‘吉’‘悔’‘咎’”等可以概括出第二点。 我喜欢糯糬的可口,喜欢糯糬车带给孩子们欢乐;我在糯糬车的节奏和装饰中感悟到生活命 运的起落轮回,怅惘悸怖。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筛选信息类题首先粗读全文,重点阅读相关段 落,然后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出相关信息,并归纳概括,分点作答。个性化阅读类题目需要 学生在通读文本,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观点要鲜明,论据要 合理。 由“巷底”中“这不就是生活吗?一些稚拙的美,一些惊人的丑,以一种牢不可分的天长地 久的姿态栖居的某个深深的巷底”可知,作者认为美丑相伴而生;由“糯糬车”中“故事中 - 15 - 的英雄和美人,便一起一落地随着转轮而轮回起来了”“某些存在的或不存在的后妃美女, 以一种绝情的速度彼此消长,在广漠的人海中重复着一代与一代之间毫无分别的乍起乍落的 命运,难道这不就是生活吗”可知,作者感慨命运盛衰起落轮回不止;由“食橘者”中“那 天下午,他就那样认真地吃着一瓣一瓣的橘子,参禅似的凝止在一种不可思议的安静里”“难 道这不就是生活吗?太阳割切着四季,四季割切着老人,老人无言地割切着一只只浑圆柔润 的橘子”等可知,作者认为生命最终归于安静平淡。 考生可以联系生活体验谈其中任何一点,比如认为命运盛衰起落轮回不止,可以结合自然中 万事万物的盛衰,可以结合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家族、王朝等发表看法。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探究题解题策略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文学作品的主题往往具有多义 性,包括情感意义、审美意义、形式意义等,这就决定了文学作品解读的多元性。当然,“从 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更依赖于读者的文学素养、感受能力和体悟水平。 2.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民族心理个性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个精神面貌。具体包括民族能力、民族气质以及民族心理倾 向性,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它受一定历史时代、生产力水平和文化背景等客观条 件的制约。有的研究者指出,中华民族心理的主要内涵是:①富于凝聚力。②富于同化力。 ③爱好自然,追求光明。④主静,爱好和平。⑤中庸、稳重。⑥一统性。⑦知足。 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包括人的价值、人性的内涵与道德的修养、人格尊严与社会责任心、人 的生死,以及人的理想等方面,其核心是关于人的价值观念。可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 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进行一定的探究思考。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实质上就是第 1 点的延伸,“不同角度”就是“有创意的解读”,更是一种“个性化阅读”。 特别强调考生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观点”。所谓的“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观 点”不是“为所欲为”“信口开河”,是依据文本而合理推断。 七、语言运用(共 13 分) 2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这是一条经典的旅游路线,既能让你饱览大自然巧夺天工....般的美景,又能让你领略多姿多 彩的异域风情。 - 16 - ②近年来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对商场里琳琅满目的高档电器也不再望尘.. 莫及..了。 ③他在学习上坚持博学审问....,对待工作更是兢兢业业,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终于取得了突出 的成就。 ④由于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判断,不肯认真研究调查,他对于群众的意见总是充耳不闻...., 所以常常受到大家的批评。 ⑤有的同学过去对语文学习不重视,到了高中才发现既要补欠账,又要学新知识,被弄得左. 支右绌...,狼狈得很。 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这个温文尔雅....的节目走红,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节目中一举夺冠的 小姑娘更是成为谈论的焦点。 A. ①②⑥ B. ①③⑤ C. ②③④ D. ④⑤⑥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关成语的意 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 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①“巧夺天工”专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该句对象适用错误。 ②“望尘莫及”指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比喻远远落后。多用于表示对 人钦佩的自谦语。此处对象适用错误。 ③“博学审问”指要广博地学习,要详细地求教。使用正确。 ④“充耳不闻”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此处正确。 ⑤“左支右绌”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方面,那方面又出了问题。此处正确。 ⑥“温文尔雅”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现有时也指缺乏斗争性,做事不大胆泼辣,没 有闯劲。此处对象适用错误。 故选 A。 2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截至 12 月底,我院已经推出了 40 多次以声光电技术打造的主题鲜明的展览,是建院 90 年来展览次数最多的一年。 B. 书法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近年来在教育部门大力扶持下,使得中小学书法教育蓬勃发 展,学生水平大幅提高。 - 17 - C. 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使得这一古老的 文明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D. 这家公司虽然待遇一般,发展前景却非常好,许多同学都投了简历,但最后公司只录取了 我们学校推荐的两个名额。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 项,偷换主语,可在“是建院 90 年来展览次数最多 的一年”前加“今年”。B 项,成分残缺,滥用介词导致主语缺失,可将“使得中小学书法教 育蓬勃发展”中的“使得”删去。D 项,搭配不当,“录取了”与“两个名额”不搭配,可以 把“两个名额”改成“两个人”。 2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我刚在姑姑家坐下来,她就有事失陪了,我只好无聊地翻翻闲书,看看电视。 B. 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 C. 这种壁纸是最近才研制出来的,环保又美观,贴在您家里会让寒舍增色不少。 D. 我们夫妇好不容易才得了这个千金,的确放任了些,以后一定对她严格要求。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 项,“失陪”一词应是自己不能陪别人时的客套语。C 项,“寒舍”是称自己家 的谦辞,不能用于别人家。D 项,“千金”用于称对方的女儿,不能用于自己的孩子。 24.根据下面这段文字的意思,完成对联。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回答香港《文汇报》记者的提问时说: “中国的总理懂得一个道理,就是知难不难,迎难而上,知难而进,永不退缩,不言失败。” 其中“知难不难”出自清代小说《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所引对联: “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守业难 (2). 知难不难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补充对联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明确对联的规则,上下联之间相对应 的词汇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再者上联的最后的一字要是仄声韵,而下联则要是平声 韵。本题已经给出了上联,结合材料中温总理的话“知难不难,迎难而上,知难而进,永不 退缩,不言失败”,以及对联的有关知识,很容易对出下联: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 - 18 - 25.某班要举办一次“文学沙龙”活动,其中有个项目是“读名著对对子”,现在邀请你参加 这个项目的活动,请你根据上联,完成下联。 [参考人物]孔明 悟空 武松 黛玉 上联:废寝忘食香菱苦学诗 下联;___________ 【答案】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赴汤蹈火悟空勇除妖/无畏无惧武松猛打虎/多愁善感黛玉悲丧 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对联的能力。对联题需要注意: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2.要平仄 相合,音调和谐。最基本的要求是“仄(即声调三、四声)起平(即声调一、二声)落”, 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 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 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 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本题需要根据“孔明、悟空、武松、黛玉”的相关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做答。如孔明六出祁 山,意图统一;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降妖除魔,历尽艰辛;武松行侠仗义,景阳冈 打虎;黛玉多愁善感,寄人篱下,向往爱情。 【点睛】话题式对联题归根结底是一个语言表达题。明白晓畅的文意、精炼准确的用词、优 美文雅的表达应该是语言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因此,拟写出对联之后,应检查文句是否通 顺,上下联的词性、结构、平仄是否符合要求,所用文字是否精当等。 对联的种类有春联、婚联、挽联、寿联、书画联、行业联等。对联要求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平仄相对,音调和谐。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忌重字合掌,合掌 就是上下联意思重复。 八、作文(60 分) 26.根据材料完成作文。 青春无限美好,有追求有梦想,但也有叛逆、迷惘、冲动、鲁莽……回首往事,你是否 为曾经的不谙世事感到后悔、自责、愧疚…… 请以“我不该这样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把题目填写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有真情实感,内容具体;④字数不 少于 800 字;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 19 - 【答案】例文: 我不该这样急躁 清晨,一缕阳光轻柔地洒在窗台上,氤氲着旖旎的时光。我坐在书桌边,想起暑假前的 那件事不禁汗颜。那时的我真不该如此急躁。 期末将至,学校艺术节如火如荼地宣传着。老师知道我会跳舞,便想让我代表班级参与 表演。可我一想到即将到来的数学考试,就只想好好复习,以雪期中考试之耻。于是婉言拒 绝了,妈妈却认为这是个好机会,就替我做出了选择。 我将尘封在箱子里的舞鞋找了出来,它依然美丽动人,焕发光彩。我呢,显得黯然失色, 真想扔了它。为了完成任务,我还是得穿上练习啊。音乐突然想起,扬起的手,踮起的脚却 不听我的控制,像个顽皮的孩子乱舞一气,脚总是踩着另一只脚,胳膊也好像僵硬得不听使 唤。我脸颊发烫,心里急躁不安,便不顾节拍,加快节奏,一心想着快快练成。 一天又一天,就这样草率练习着。妈妈也看出了我的急躁,周末便带我去以前学舞的老 师那儿。 夕阳照在舞蹈房的长廊上,透过阳光,我看见一群小朋友正跟着老师学舞呢。一招一式, 似孔雀开屏,似莲花开放;轻飞曼舞,像是步行,又像是飞翔。不经意的动作娴熟优雅,身 眼手法都合着节拍整齐优美。特别是领舞的那位小女孩,她眼神坚定,舞步轻快,舞感很美。 她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一个字,组合成舞蹈这首诗。她额头上分明有一颗颗小露珠,可她顾不 上擦拭。她只是沉浸于美妙的乐曲中,专心于每一个动作中。她的神情她的专注她的轻舞飞 扬,拨动了我的心弦。是啊,舞蹈是美的艺术,只有平心静气练习,才能感受到舞蹈的魅力 吧。我真不该怠慢它,更不该在练习时那么急躁,那么急于求成。 跟着老师练习了很长时间后回到家,再次穿上那双动人的舞鞋,看看镜中的自己,内心 平静了许多。打开音乐,我随着旋律开始起雾。踩到了脚,再来一遍;跟不上节奏,多练几 遍;手脚不协调,分开练熟再合拍。一遍一遍,一天一天。脚上起了茧也不在乎,胳膊不能 抬也不放弃。终于每一个舞步都自然流畅,每一个转身都灵活机敏了。 舞终,她拍了拍手,浅浅一笑:“不错,没有那么急躁了。不要太焦灼,舞蹈是美的艺 术,是用来享受的。”她一语便点醒了我。是啊,我应该平和些啊。 表演当天,母亲帮我梳好妆发,我穿上舞蹈服装绿萝裙。登上舞台,合着节拍,一步又 一步,内心安心且平缓。曲终,传来了阵阵掌声。鞠躬致谢时,那绿萝裙拂过我的脸颊,似 乎提醒我舞蹈是安详而美好的,一定要安心享受。 初阳看似微弱,可它冉冉升起时绚丽无比。任何事都应该如此不急不躁。从容淡定,自 - 20 - 会绽放出灿烂光辉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审题是高考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 是考生写作的重中之重。虽然高考写作时间很有限,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必须舍得花 5 分钟来审清题意。不同类型的作文在审题上有不同的侧重点。立意力求新颖、高远而深刻。 没有统帅的军队是乌合之众,而没有主题的文章则是无根之木。立意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作 文的成败,立意是否新颖、高远、深刻是拉开作文档次的关键。要使立意深刻高远并非要宏 大叙事,而是要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要能用看似不起眼的生活小事,甚至是一个动作、 一句话、一次微笑、一个眼神等来揭示重大的思想意义,反映震撼人心的主题,来反映考生 正确而高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作文”与“做人”相统一,才能提高作文的思想格调与 社会价值,才能用笔下的文章启发人、感染人。 【审题】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首先审题。审读导语,结合“你是否为曾经的不谙世事感到 后悔、自责、愧疚”可知本文是写为曾经的一些不好的、错误的行为而后悔、自责、愧疚等, 明确了文章的主题方向。审读题目,“我”限制了写作人称,是第一人称。“不该这样”是 题眼,全文的写作中心,所补充的内容则是写作的对象,结合导语可知,这里可以是:我不 该这样傲慢、我不该这样怯懦、我不该这样冷漠、我不该这样逃跑等,所填入的是某个表现 或者行为。其次,思路。明确对象,在叙事中展现“不该这样”的原因,后来“我”怎么做 了。第一个问题是在题目中应该展现出来的,也可以开篇就点明,第二个问题则是在具体的 记叙事件中流露出来,最后一个问题则可以作为升华主题的手段。第三,选材。从题目看, 一定要从自己的生活出发,选取生活中那些令自己后悔、自责、愧疚的往事,具有典型性、 可思考性、矛盾比较剧烈性,这个素材要能表现作者内心的情感变化,表现作者思想的成长。 同时也要贴近生活,不能“狗血”,要是每个人生活中都可能经历过的事情,这样的事情才 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在素材处理时,要注意描写的运用,尤其是细节描写,用几处细节描写 来增加真实感,来暗示人物的心情、心理和情感变化,含蓄内敛而由意蕴丰富。第四,主题。 本文是写后悔、自责、愧疚的事情,但是不能一味沉浸在这样的消极情绪里面,而是通过后 悔、自责、愧疚来促进作者心灵的成长,精神的变化,以此为起点,开启一个新的路程。 【立意】首先要将题目变为自己所熟悉的内容,从自己熟悉的内容、擅长的体裁着手来写。 选择一个比较小的切入口,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切入题目。从而将一个相对比较“大”的题目 缩小为一个比较“小”的题目。如标题横线上可填“堕落”“叛逆”“粗心”“自卑”“怯 懦”“固执”“鲁莽”“迷茫”“急躁”等。这样就将题目化大为小、化虚为实了。 - 21 - 【素材】仰望天空,雨在飘,天茫茫一片。自以为是的嘴脸,一股傲气的走到网站里,发着 自己的照片。还装出一副自己认为自己很丑的样子,其实,无非是想赢的别人的同情的赞扬。 留言里,撒娇的语气,做作的样子,现在想起来,都觉得那般恶心。 时光的苦涩凝聚于那杯纯净澄清的水中,凝聚于那母亲的关怀,更凝聚于我的愧疚,我的冲 动。 人生之路,冲动有时,迷惘有时,叛逆有时,但重要的是,你是否会为此愧疚,为此后悔, 为此自责。 时光的苦涩藏于一时的冲动,而时光的甜蜜藏于明白我不该这样冲动。 一阵微风轻轻的掠过脸颊,彷徨了昔日的过往云烟,几季的思恋几恋愁,今昔的你是否依然 镶嵌着昨日的欢笑。 月残也有月圆时、与你别离几时逢!风花雪月月如霜、冷了这一季也冷了我这一生。 夜里的寂寞、孤独和冷漠,伤心的曲调也稀释不了那淡淡的苦思,只能让他化作祝福的芳香、 一生伴随着你。 望着枯黄的枫叶调落,想起我们的故事、如那枫叶飘落,那么短暂,那么模糊。却伴着我走 过流年中的记忆、伤的狠美。 或许这不是树的不挽留而是大地的追求。或许多年之后。我以不会站在原地去憧憬那段难忘 的记忆、或许多年之后、我也不会在翻开那尘旧的老照片、或许多年之后,我会慢慢的淡忘 和你一起时的清香芬芳。 【结构】例文首先指出“我真不该这样急躁”,然后通过回忆,在叙事中展现“不该这样急 躁”的原因,后来“我”又是样做才解决了“急躁”这个问题——应该平和些,最后进行升 华:任何事都应该如此不急不躁。从容淡定,自会绽放出灿烂光辉的。 【点睛】材料作文区别于过去的话题的作文的一个关键就是多角度立意,一般材料作文中都 有“明确立意”“选准角度”的说法,言下之意就是可以多角度立意,这样就给考生打开思 维的空间。因此材料作文要注意多元立意的原则。但绝不意味着可以任意的立意,还有“不 要脱离材料的范围”的限制,因此注意才多元中寻求最佳,如是两个对立的方面注意辩证的 谈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要只强调其中的一面。 - 22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