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5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第16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逐渐传入中国,并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2)新中国成立后至70年代,人民当家作了主人,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3)改革开放之后,人民的衣食住行有了根本改观,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给精神生活带来了新的内涵,社会风尚与民俗风情都在发生着变化。 (4)中国近代交通工具受两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冲击而发生变迁,由于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制,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步履维艰。 (5)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交通、通讯事业发展迅速,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通讯网络。 (6)近代报刊以丰富的内容,及时传递时事信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一、时髦的转身——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贫穷落后的旧中国 1.社会状况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社会经济落后,贫富悬殊。 (2)社会生活条件差。 (3)平均寿命短。 (4)丑恶的社会制度和贫穷落后的生活,扭曲了人们的思想。 2.变化 (1)19世纪五六十年代,沿海沿江地区的大城市,出现了洋楼房、大马路、火车和汽车、电灯和电话。 (2)辛亥革命后,提倡移风易俗,男人剪辫子,女人禁止缠足,服饰、礼仪等发生变化。 3.特点:社会生活充满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色彩。 二、新中国人民的衣食住 1.背景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2.表现 (1)新中国成立初,生活必需品只能凭票证限量供应。 (2)改革开放后,西装和夹克衫统领男装潮流,裙服和旗袍成为时尚女装。 (3)粮食基本实现自给,传统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科学卫生的饮食习俗正在形成。 (4)城乡住宅建设持续快速发展,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三、新社会的新习俗 1.变化原因: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文化教育的普及。 2.表现 (1)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风尚正在形成,“八荣八耻”的观念深入人心。 (2)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3)广大妇女获得解放。 (4)家庭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5)传统的年节习俗在继承中得到新发展。 探究主题——欧风美雨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史料一]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思考] 据史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提示] 原因: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 [史料二]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 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 长袍马褂 中山装、西装等 中餐 西餐 马车、轿子 人力车、火车、电车、汽车等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自由恋爱、新式婚礼 [思考] 根据史料二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指出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提示] 变化:服饰、饮食、交通、婚礼。 特点: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既保存传统,又吸收西方优点。 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①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地和市镇推进,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②从过程看:从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相互渗透。 ③从水平看:断发运动迅速,且彻底。不缠足运动虽然起步早,可是进展缓慢,并且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 ④从动力看:每一次服饰、习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 (2)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①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②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1.有学者认为:服装是身体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历史与时代精神。政治制约着服装的发展,服装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政治的发展。上述材料可以佐证( ) ①中山装出现、旗袍改良 ②废止缠足成为社会风气 ③干部服、列宁装一度流行 ④喇叭裤、踩脚裤在女性中盛行起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A 中山装出现反映的政治事件是中华民国成立,故①正确;废止缠足成为社会风气是自由平等思想观念发展的体现,不是政治运动的推动,故②错误;干部服、列宁装一度流行是新中国成立后与苏联友好的政治活动的体现,故③正确;喇叭裤、踩脚裤在女性中盛行起来是经济发展,人们审美要求和消费需求变化的反映,故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 2.(2016·山西质检)自女子放足后,适合三寸金莲的弓鞋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代之以布鞋、胶鞋、皮鞋,其中洋式皮鞋尤为京津女子所喜爱。女鞋需求的增多催生出了专门卖女鞋的坤鞋店,1930年以后逐渐与男鞋合卖,“只以鞋履论,到此男女始真平等”。这体现了当时( ) A.妇女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 B.民众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C.辛亥革命的影响较为深远 D.男女平等成为社会新风尚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只以鞋履论,到此男女始真平等”表明妇女部分程度上得到解放,故A项正确。 3.民国时期,一些国货广告也以洋货为其诉求方式,即便是国货也要取洋名。甚至许多人放弃很好的绸缎不穿,都去穿外来的洋布。这些穿着方式的出现说明( ) A.人们的心理影响消费 B.西方的商品质优价廉 C.广告宣传效应影响大 D.当时崇洋风尚开始形成 解析:选A 这些穿着方式的出现反映出国人崇洋媚外的心理,带来“国货也要取洋名”,“都去穿外来的洋布”,这说明影响了消费的选择,故A项正确。 4.(2016·日照模拟)1983年,新华社发表《服装模式宜解放》的评论,提倡男同志穿西服,女同志穿旗袍、西装裙子,服装款式要大方,富有民族特色。评论表明了怎样的舆论导向( ) A.倡导革新服饰推动生活文明化 B.推进思想解放为改革开放开路 C.学习西方同时注重维护民族传统 D.促进服装行业适应外向型经济 解析:选B 由社论题目《服装模式宜解放》分析得知,作者是想通过服饰模式的解放,来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进而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故B项正确。 5.民国政府定新年为元旦后,刘大鹏在日记中写道:“上年十一月三十日所过阳历之新年,百姓皆不以为然,惟官厅庆贺,民皆睨而视之,且谓是彼等之年,非吾之新年耳,民情大可见矣。”这反映了( ) A.政治运动推动历法改革进程 B.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C.传统观念与习俗具有强大惯性 D.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推广 解析:选C 从材料中百姓习俗没有随着政策改变,可知传统观念仍具有强大惯性,故C项正确。 二、“雨后的春笋”——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一、日益进步的交通和通信工具 (一)交通运输的发展 1.表现 (1)铁路 19世纪70年代 外国人修筑上海至吴淞的铁路 1909年 京张铁路峻工 新中国成立后 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 2006年 青藏铁路通车 (2)公路 ①1906年修建的镇南关至龙州的公路,是中国的第一条公路。 ②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公路网。 (3)水运 1872年 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是中国最早的近代水上交通运输企业 新中国成立后 轮船运输业获得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 内河航运和远洋运输快速发展。上海成为世界第二大海港 (4)航空 ①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 ②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 ③改革开放后:航空运输发展最为迅速。 2.作用 (1)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 (2)开阔人们眼界,改变人们观念。 (二)通信工具的进步 1.表现:改革开放以来,电信业以超常速度发展,到2002年全国电话用户总数已跃居世界第一位。 2.意义 (1)文化和信息的交流空前方便、快捷。 (2)推动着人们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二、大众传媒的发展 1.报刊业的发展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①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创办报刊,影响较大的有《中国丛报》和《北华捷报》等。 ②自19世纪中期后,出现一些中国人自办的报刊,并成为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武器。最著名的是上海《申报》。 ③维新派通过《时务报》《国闻报》宣传变法主张。 ④同盟会创办《民报》、宣传三民主义纲领。 ⑤新文化运动时期创办《新青年》。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创办了《向导》《红旗》《新华日报》等政论性报刊,宣传民主革命主张,为争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3)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等党报党刊成为党的主要舆论工具,与之并存的《光明日报》等报刊内容也比较丰富。 (4)改革开放以来:除了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导宣传作用外,还涌现专业性、娱乐性的报刊。 2.广播影视业的兴盛 (1)广播 ①20世纪20年代,上海出现中国最早的广播电台。 ②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广播电台。 ③改革开放以来,广播事业有了新发展。 (2)电影 1905年 第一部无声电影是京剧《定军山》 20世纪20年代以后 走向成熟,首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是《渔光曲》 新中国成立后 电影事业飞速发展,工农兵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被搬上银屏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3)电视 ①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②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 ③影响: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信息量,对社会产生很大影响。 3.互联网的崛起 (1)兴起: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2008年2月,中国网民人数居全球首位,中国成为互联网使用大国。 (2)特点:集报刊、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使信息的传递和反馈迅速实现。 (3)影响:互联网的崛起,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和娱乐方式。 探究主题(一)——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变迁 [史料一] ……政务军务紧急时,还可以通过驿传系统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赵充国自金城申请军事计划至汉宣帝批复后颁下,往返不过7天,驿递行速达到每天400千米以上。 ——王子今《古代交通与秦汉文明》 [思考] 据史料一指出,与古代“驿骑传递”相比,近代通讯技术有哪些特点。 [提示] 速度快,效率高,距离远,范围广。 [史料二] 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 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得多吗? ——1909年《大公报》 [思考] 史料二中使人“开眼界”的是什么?“比听戏强得多”的表现是什么? [提示] 电影。可以直观感受各地风土人情,可以较快感受生活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的人们的生活和文化需求。 [史料三] 美国科学家米歇尔·科兹曼对近现代史的划定:19世纪是“铁路时代”,20世纪是“高速公路时代”,21世纪是“宽带网络时代”。 [思考] 史料三中“铁路时代”与“宽带网络时代”在传播媒介上的主要不同是什么? [提示] “铁路时代”主要依靠报纸;“宽带网络时代”媒介广泛,有报纸、影视、互联网等,网络媒介传播信息具有互动性、广泛性和及时性的特征。 1.近代中国交通和通信事业发展的特点 (1)开端艰难,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2)发展缓慢,受到封建顽固势力阻挠和帝国主义势力的排挤。 (3)先个别试办,然后政府推广。, (4)分布不均衡,沿海、沿江尤其是通商口岸地区发达。 2.对大众传媒的认识 (1)报纸、影视与互联网影响的侧重点不同:报刊主要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与思想观念;影视主要影响人们的文化生活;互联网则全方位、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 (2)各种传播媒介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相互不能完全取代。但传统的媒介纷纷通过网络来获得读者和观众,凸现了互联网这一媒介的独特优势。 探究主题(二)——近代报刊业的发展特点 [史料一] 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宣传变法图存。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姚福中《中国编辑史》 [史料二]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孙中山后来在《中国之革命》一文中评价说:“《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教你读史] 史料一指出国人办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 ,说明办报活动与当时现实斗争关系密切。史料二中“宣传正义”“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论述了辛亥革命时期《民报》的历史作用。 [思考] 根据史料一、二,指出近代报刊的功能,并以《民报》为例阐述其历史作用。 [提示] 功能:报刊具有社会评论、宣传教育、启迪民众的功能。 作用:《民报》提供与维新派(保皇派)展开论战的阵地;宣传民主共和的思想和观念;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 综合分析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 (1)新闻事业功能。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事业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它满足知识界“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愿望,对人们尤其是知识界的政治生活具有重大影响。 (2)强烈的政治性。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机关报是新闻传媒的主体,重视言论,尤其注重政论。 (3)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中国的传媒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它随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潮,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出现高潮。 1.1874年,法国人米拉在中国引进了日本人力车,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达到五六万辆之多,在城市中来往穿梭。材料从侧面反映出( ) A.近代中国的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 B.黄包车促进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 C.近代中国交通呈现半殖民地色彩 D.黄包车较大提升了市民生活水平 解析:选A 材料说明我国近代的交通发展缓慢,故A项正确。 2.(2017·甘肃诊断)《上海洋场竹枝词》写道:“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材料反映了( ) A.中国交通设施发展迅速 B.工业革命促进交通发展 C.交通发展引发观念转变 D.近代交通的半殖民地色彩 解析:选C 根据题干中《上海洋场竹枝词》这一信息可知,题干中只体现出了上海这一地区交通设施的变化,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工业革命,故B项错误;题干中“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说明交通发展引发观念转变,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体现半殖民地色彩,故D项错误。 3.下表是1881年到1911年中国新建铁路里程表。这反映了( ) 清政府借 款修建 外国资本直 接投资经营 清政府独 立筹资 官商 合办 里程(公里) 4 171.2 2 746.1 1 042.4 1 042.4 占总里程比例 46.3% 30.5% 11.5% 11.5% A.洋务运动推动了铁路修建 B.近代民族工业无从发展 C.西方列强实际控制了中国铁路修筑权和经营权 D.清政府通过独资、借款、合办等方式控制路权 解析:选C 根据材料中外国资本直接投资和借款给清政府等所占的比例,可知中国的铁路修筑权和经营权被外国控制,故C项正确。 4.(2017·蚌埠质检)从1874年至1877年,《申报》连续刊载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进展的相关消息,这是中国新闻史上力度最大、时间最长的冤案报道,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促成了该案的平反。这反映了( ) A.大众传媒开始关注民众生活 B.《申报》的主要功能是时政评论 C.大众传媒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D.《申报》促进晚清司法制度改革 解析:选C 《申报》连续刊载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促成了该案的平反,说明大众传媒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故C项正确。 5.(2017·新乡调研)延安电影团的代表作品有《延安与八路军》(1939)、《白求恩大夫》(1939)、《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1942)。延安纪录电影学派所形成的纪实风格,对中国电影产生的重要影响,在1949年以后的故事片中才得以发挥。由此可见,延安纪录电影学派( ) A.是抗战时期电影的主力 B.记录了全民族抗战的图景 C.深刻影响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 D.是抗日根据地自主研发的产物 解析:选C “延安纪录电影学派所形成的纪实风格,对中国电影产生的重要影响,在1949年以后的故事片中才得以发挥”可知延安电影影响了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 本讲命题点研究 2010~2016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考纲 卷别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大众传媒的发展 全国卷Ⅰ — — 2014·电影发展与流通税费 全国卷Ⅱ 2014·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化——服饰变革; 2015·改革开放以来节假日的变化 — — 全国卷Ⅲ — — — 全国卷 — — — [考情分析] 本讲内容属于低频考点。但近代社会生活的嬗变是近代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今后的命题仍可以从社会史观立意,综合考查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 选择题考查趋向研究 洞悉命题人的命题意图,解题最快捷 (一)主干知识迁移考 1.(2014·全国卷Ⅱ)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解析:选B 本题以“易服”为背景迁移考查维新变法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服饰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思想的变化,有利于推行维新变法,故B项正确。 “衣食住行”是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一个侧面,是教材的主干知识,透过“衣食住行”的变化,挖掘其背后的历史信息,调动和迁移所学知识来解决历史问题是高考的命题点所在,复习时应重点关注。 (二)能力方法灵活考 2.(2014·全国卷Ⅰ)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历史理解。题干的意思是在上海,国产电影放映的比例远远高于北京和天津,再结合题干“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的信息,这说明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故C项正确。 试题不拘泥于主干教材知识的具体表述,而是突破教材,从新的角度和视角重新整合相关知识,灵活运用材料创建情景,搭建一个检验学生学科能力的平台。如2014年全国卷Ⅰ第10题从上海与京津放映的中外影片比例入手,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 [热点演练] 1.许金城《民国野史》记载:“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也有事先选择吉日祭拜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辫子。”据此可见(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革新与传统思想并存 C.西式生活方式影响广泛 D.汉族的传统思想复兴 解析:选B 材料中“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表明革新思想,“事先选择吉日祭拜祖先”表明传统思想,故B项正确。 2.《大公报》记者撰文:“今年之新年,只可谓官国二年,不当谓民国二年”,“然以各人心理中观之,民国一新年,国民一新年,彼此各一心理,彼此各一新年,则固未尝有两也”。这体现了( ) A.民主共和名存实亡 B.农耕文明影响深远 C.迷信思想根深蒂固 D.官民冲突不可调和 解析:选B 中国传统社会以自然经济为主导,传统社会农业发展靠天吃饭,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及君主的指导和维护,材料中“只可谓官国二年”正体现了农耕文明的影响,故B项正确。 3.中国社会传统的习俗是女子婚前梳辫,婚后梳髻。清末民初广东顺德、中山、南海等地,盛行女子在未婚的情况下自行易辫为髻以立志独身不嫁的风俗,这些女子称为自梳女。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风俗逐渐近代化 B.程朱理学对女性的束缚削弱 C.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 D.西方文明和生活方式的传播 解析:选C 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改变了传统的社会习俗,是主要原因,故C项正确。 4.1908年3月5日,上海开出了英国人投资的第一列有轨电车。但据当时报纸记载:乃因欧化初来,风气未开,一般市民疑神疑鬼,怕上车触电多不敢坐。这主要说明( ) 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 B.近代中国极力抵制西方工业文明 C.落后思想不利于先进文明的传播 D.上海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最深 解析:选C 电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近代中国极力抵制电车的内容,故B项错误;从材料“一般市民疑神疑鬼,怕上车触电多不敢坐”可知,当时中国人思想比较保守,不容易接受新事物,故C项正确;D项“最深”说法错误。 5.1895~1911年中国创办报刊1 520余种,其中政论性报刊约占88%,就连素为商业性报纸的《申报》也要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这折射了当时中国( ) A.列强入侵阻碍经济发展 B.政治变革备受关注 C.放弃了实业救国思想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选B 从材料中政治变革报刊所占比重大,可知报刊关注政治变革,故B项正确。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下表是民国初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据此可知( ) 学校 地点 特色 中央女校 北京 设有六个年级,分为工艺组、纺织组等 神州女校 上海 设国文、国画等专修科,毕业生大多致力于政教的发展 女子法 政学堂 上海 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他日议院之选为办学宗旨 A.辛亥革命后民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B.社会转型过程中守旧势力依然强大 C.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普遍的提高 D.妇女得以从传统文化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解析:选A 根据材料中“民国初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中设立的“毕业生大多致力于政教的发展”“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他日议院之选为办学宗旨”体现出辛亥革命后妇女参政的可能性,故A项正确。 2.(2016·湖南十三校联考)民国三十六年结婚证上证词:“喜今日嘉礼初成,良缘遂缔。诗咏关雎,雅歌麟趾。瑞叶五世其昌,祥开二南之化。同心同德,宜室宜家。相敬如宾,永谐鱼水之欢。互助精减,共盟鸳鸯之誓。此证!”下列对这张西安政府机关刊印的结婚证评论正确的是( ) A.用语明显受白话文运动的影响 B.体现了中国婚姻制度的进步性 C.语言文雅遭到日军敌视和查禁 D.由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政厅颁发 解析:选B 中国传统婚姻是为包办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婚仪式为三拜九叩,未有结婚证和婚姻自由,此结婚证即体现了中国婚姻制度的进步,故B项正确。 3.19世纪80年代以后,一批来华的传教士中有人首先提倡天足;维新人士更率先反对缠足,主张放足;1901年,慈禧太后下达了劝禁缠足的懿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下令禁止缠足。这说明( ) A.近代放足运动具有反封建政治意义 B.传教士主张男女的社会地位平等 C.维新人士反对缠足的态度最为坚决 D.女性群体的地位受到社会的关注 解析:选D 废除缠足表明女性群体的地位受到社会的关注,故D项正确。 4.(2017·乌鲁木齐诊断)历史文物反映着历史变迁。下列图1到图2的“报时”方式的变化较能反映出( ) A.生活方式的变化 B.思想观念的变化 C.政治制度的变化 D.殖民地化程度的变化 解析:选A “报时”方式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时间观念的变化,但更多体现的是生活方式上的变化,由“晨钟暮鼓”这种古老的生活方式,向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变化,故A项正确。 5.1878年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出任驻英法公使,出行前与法国沟通,提出公使女眷只能跟对方的女宾往来,不与对方男宾握手、同宴,指出这是中国“名教攸关”。法方表示接受,眷属往来,敬礼有加,而绝不干预跳舞宴会。这主要反映出( ) A.中国外交官对西方礼节缺乏了解 B.政治斗争决定中外礼仪 C.中外文化冲突中的“求同存异” D.纲常名教扼杀女性独立 解析:选C 曾纪泽提出公使女眷“不与对方男宾握手、同宴”表明他知道西方有握手、同宴的礼节,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外交礼仪而非政治冲突,故B项错误;中方基于文化习惯提出女性方面的礼仪,法方表示接受,这是在中外外交礼仪冲突下的“求同存异”,故C项正确;中方女眷不与法方男宾握手、同宴表明中国女性不独立,但这并非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6.1958~1962年间,上海家庭妇女参与工业生产景象盛行一时,短时间里,大量妇女走出家门,成为新生的劳动力大军。这反映了当时( ) A.中国工业化进程加速 B.妇女冲破家庭参与社会劳动实现了男女平等 C.妇女获得了独立的经济地位 D.劳动力资源无法满足工业生产需求 解析:选B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大量妇女参加到了工业生产中来,说明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给妇女带来的变化,故B项正确。 7.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的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流行列宁装,60年代初期流行“人民装”,“文革”时期流行绿军装,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服饰更加丰富多彩。这种变化体现出( ) A.外来文化对传统服饰的冲击 B.人们生活观念的个性化 C.政治制度决定服饰取向 D.爱美实用是人们的天性 解析:选B 改革开放以来,服饰改变了之前的单一样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反映出人们生活观念的个性化需求,故B项正确。 8.电视机以前体积大、质量重,大多都放在电视柜里,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电视机迅速实现瘦身,很多普通家庭都把它挂在墙上,电视机没了以往的“厚重”,以往的“厚重”机型几乎无人问津。这可以反映出( ) A.新时期国人逐渐倾向于高消费 B.“厚重”机型已无其观看意义 C.中国电视制造已走在世界前列 D.“时尚”成为国人的一种追求 解析:选D 题干所反映的是国人对电视机外观的喜好的转变,从原来“厚重”的到现在喜欢“瘦身”的,因为“瘦身”的电视机外观更为时尚大方,故D项正确。 9.《上海社会现象》记载:“ 自脚踏车风行沪地,初唯一二矫健男子取其便捷,互相乘坐,近则闺阁中人,亦有酷喜乘此者。每当那个马路人迹略稀之地,时有女郎三五,试车飞行,燕掠莺梢,钗飞鬓颤,颇堪入画。”从这段材料不能得出的信息是( ) A.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 B.男尊女卑的旧观念已经消除 C.近代上海女性追求时尚 D.西方文明冲击国人传统观念 解析:选B 材料中没有涉及男尊女卑的旧观念问题,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10.马可尼1895年发明无线电报,次年获得专利。1897年5月2日《时务报》刊文介绍。1899年初,中国购买了几部马可尼旧火花式无线电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马口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各舰艇上。这说明( ) A.清政府开始汲取甲午战败的教训 B.科技在国际间传播速度加快 C.当时中国无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 D.“师夷长技”始终是救亡图存的首选 解析:选B 从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之后四年,中国就以引进使用,可知发明传播速度快,故B项正确。 11.1897年11月《时务报》曾记载:“乡人某蓄鸡鸭甚伙,而得蛋甚少,约计徒食而无所出者,五分而有其一。于是以曷格司射光(即X射线)验之,果见所蓄鸡鸭中,产生蛋者居其弱半。自此以后,该乡人购鸡鸭,必携射光机器,能生蛋者留之,否则售之于市。”这一记载反映了( ) A.西方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应用 B.大众媒介关注近代科技的应用 C.维新思想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D.西方科学思想在中国得到弘扬 解析:选B 《时务报》登载“乡人某蓄鸡鸭……必携射光机器”,意在宣传推广这一技术,故B项正确。 12.下面是1902年、1912年中国报刊数量统计图。其呈现的变化反映出( ) A.维新变法产生巨大影响 B.清末新政鼓励创办报刊 C.革命过程注重舆论宣传 D.临时政府提倡言论自由 解析:选D 题干反映的是1912年中国报刊数量出现了急剧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和措施,提倡言论自由,因此出现了办报的高潮,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7·银川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下半叶成都的发展相对缓慢,城墙仍然是城市中最显要的建筑,站在上面可鸟瞰全城;四个城门是成都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在黎明开启,在晚间关闭。街道是市民共有的最基本的公共空间,总是充斥着行人、轿子、推车,“凉棚、幌子、大招牌、旗子把狭窄的街道挤得水泄不通”。全城商业和居住区域并不隔离,商人小贩没有任何限制地在街头出售商品。成都街头经常被用来作为戏剧表演的舞台,流动的班子喜欢在围满观众的空地上表演。各种资料显示,20世纪以前地方官员很少控制街头,这给予人们分享这一空间的机会,居民们尽其所能地使用街头。 材料二 20世纪初新式精英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良运动,尝试借助西方文化构筑新的公共空间。1909年出现第一座西式钟楼;随着人口的增长,四个城门造成交通拥堵,自1913年开始逐渐拆毁旧城墙、旧寺庙,一些古迹也遭到毁灭性的破坏。1904年,劝工局“仿日本劝工场办法,设立产品陈列所”。1909年劝业场建成,次年,改名商业场,成为购物中心和公共娱乐场所。20世纪初少城公园开放,装备了电灯,傍晚后也能开放;1913年,政府兴建了一座展览厅和图书馆。随着城市改革浪潮的推进,反映新思潮的新兴地方戏相继诞生;1909年电影引入成都。同年,成都第一家新式大众剧院——可园在会府北街开张。开张之时,允许妇女进入,引起人们好奇围观。同时飞行表演、乐队、舞厅及交响乐队也相继出现在成都。成都的警察机构成立于1902年,在20世纪的头二十年里,由于没有正式的市政机关,警察对街头贸易、劳务市场、公共卫生进行严厉整顿。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笛《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 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初前后成都城市面貌的变化。(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成都城市改良运动的原因及影响。(17分) 解析:第(1)问,从城市空间变化、城市管理、城市功能变化以及政府行为等方面去归纳概括。第(2)问,结合时代背景从西方文明的传入,国内政治运动的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等方面去分析原因;其影响要结合材料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 答案:(1)变化:城市空间由封闭走向开放;商业场所由杂乱到规范,出现近代化商业场所;大众娱乐休闲由传统走向现代,增添了西方元素;街头生活由居民自主变为政府控制干涉。 (2)原因:西方文明模式的影响;维新运动、清末新政等政治运动的推动;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精英阶层的努力等。(其它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影响:积极影响:促进成都城市繁荣,有利于城市近代化;拓展了市民公共空间,促进公民阶层的崛起;冲击了封建礼教和等级制度,促进思想解放和生活方式多样化等。 消极影响:传统文化受到破坏。(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为20世纪中后期中国青年人择偶标准的变迁(单位:%) 择偶标准 1948~ 1966年 1967~ 1976年 1977~ 1986年 1987~ 1996年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 26.6 28.8 12.65 15.6 本人成分、政治面貌 30.5 23.5 15.5 13.9 学历 10.6 11.7 12.6 25.3 职业 17.8 25.8 28.2 40.7 籍贯 4.2 4.9 6.7 4.1 上表反映了我国青年人择偶标准变化的多种趋势,请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12分)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要结合图表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分析,得出择偶标准变化的各种趋势,如家庭出身、社会关系和本人成分和政治面貌从高到低,说明对个人政治身份的关注减少,根据学历一栏的数字变化可知重视人的能力等等。然后选取一种趋势进行说明,说明形成的原因要充分结合材料所提供的各个发展阶段的社会发展状况,如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要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答案:示例:趋势:择偶标准由注重政治出身向个人能力倾斜。 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国家开展了一系列的政治运动;“文革”期间,国家更是以阶级斗争作为工作重心,“左”倾错误思想严重,政治出身受到重视。实行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个人能力更受到人们的重视。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两条主线: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发展,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三个角度:工业文明冲击下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历程,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四大重点: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近代交通、通信及大众传媒的发展。 一、比较中国近代五种经济形态 经济形态 产生条件 发展概况 历史影响 自然经济 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土地私有制的产生 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新中国成立后被消灭 封建性质;在封建社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鸦片战争之后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以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为主要表现形式,新中国成立后被清除 凭借政治特权和经济实力,长期占据优势地位,破坏了中国的经济主权,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洋务经济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覆灭 是清政府的一次自救运动,只学技术,不变制度;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民族资本 主义经济 中国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外商企业刺激;洋务运动诱导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发展曲折,1956年被改造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是中国经济近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是推动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经济力量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而形成,抗战期间迅速膨胀,新中国成立后被人民政府没收 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严重压制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针对训练] 1.严志才《评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一书中说:“到1936年,帝国主义在华资本已达42.8亿多美元,控制了中国生铁产量的96.8%,原煤产量的55.7%,发电量的55%,外洋航运吨位的83.3%,国内航运吨位的63.1%,铁路总里程的90.7%。”从中可以看出( ) A.中国经济主权受到全面威胁 B.帝国主义各国把中国作为投资场所 C.中国重工业殖民地化趋势加强 D.国民政府吸引外资取得巨大成功 解析:选C 中国部分重工业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控制,说明殖民地化趋势加强,故C项正确。 二、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 变化 时间 历史背景 表现 第一次 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等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 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们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城市中的衣、食、住、行变化尤其明显 第二次 辛亥革命后 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地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第三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 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社会风气有了根本性改变,城市生活有了保障,但农民温饱问题未解决 第四次 改革开放以后 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切实关注民生,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衣食住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针对训练] 2.中国近代奇女子张幼仪在三岁那年(1903年)被迫缠脚三天,但最终在二哥“现在再也没人觉得缠脚好看了”的劝说下得以幸免。张幼仪的这一经历反映了( ) A.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深入人心 B.中国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觉醒 C.男尊女卑的陋习被逐渐打破 D.社会习俗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解析:选B 张幼仪能在二哥“劝说下得以幸免”,说明中国社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觉醒,故B项正确。 一、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关系 1.近代中国的自然经济是在西方列强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逐渐解体的。 2.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同时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同时又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针对训练] 1.下表是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这一现象造成( ) 货物 单位 1843年税率 1858年税率 棉花 担 6.54% 5.72% 印花布 匹 14.25% 4.98% 棉纱 担 6.94% 4.86% A.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B.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列强控制了中国棉纺织业的命脉 D.中国民族棉纺织企业大量破产 解析:选B 材料反映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在降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推动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 二、近代西方工业化与中国工业化的差异 西方工业化 中国工业化 发展进程 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新航路的开辟开始发展,虽然有来自封建势力的阻碍,但政府的重商主义政策还是推动了西方工业化的进程 中国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没有独立成长为资本主义经济;鸦片战争后的工业化进程受到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榨和阻碍,进程曲折缓慢 领导 力量 在西方工业化过程中,资产阶级一直扮演着主角,开始是商业资本家,后来是工业资本家、金融寡头推动工业化 一开始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在其过程中作用很大,民族资产阶级没有真正掌握领导权 资金 来源 来源于资本的原始积累 洋务企业多靠政府投资,民族资本主义缺少资本原始积累,资金严重不足 工业化次序 先是从轻工业开始,再发展重工业 一开始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轻工业是辅助,工业结构极不合理 [针对训练] 2.在成立上海织布局的时候,李鸿章就规定:“查泰西通例,凡新创一业,为本国未有者,例得畀以若干年限。该局用机器织布,事属创举,自应酌定十年以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李鸿章这样规定的直接目的是( ) A.压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保护洋务派的垄断利益 C.维护新技术的知识产权 D.促进新技术的全面推广 解析:选B 材料中“自应酌定十年以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的规定,表明李鸿章希望借助西方的知识产权意识,保护洋务派的垄断利益,故B项正确。 (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下图是1652~1888年清政府财政税收结构变化示意图。该图最能说明( ) A.国际贸易的发展 B.近代工业的兴起 C.传统农业的解体 D.经济结构的优化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图表可以看出,田赋税收额下降,而关税收入增加,特别是厘金在1842年后出现,体现了鸦片战争后,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对外贸易有所发展,故A项正确。 2.(2016·湖南十三校联考)从1888年至1911年,除了1899年一年外,中国原棉的出口大于进口。与棉花出口增加一起出现的情况是原棉价格的稳步上涨,同时又从印度和日本运进了价格较低的机制纱。这一现象( ) A.扭转了中国贸易的入超局面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加剧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D.加强了工业国产品竞争优势 解析:选C 根据题目中的“原棉出口”“进口机制纱”,这打破了自然经济的“ 自给自足”的特点,故说明加剧了自然经济的解体,故C项正确。 3.有学者认为,通过本国金融体系及设立股份制公司等手段募集社会资金从而为工业化提供资金保障,是西方工业近代化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中国的洋务运动偏偏这两条路都行不通,从而决定了它最终崩溃的命运。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洋务运动资金保障严重短缺 B.洋务运动背离了近代化潮流 C.晚清经济管理体制的落后 D.洋务派坚持“中体西用”思想 解析:选C 材料中涉及洋务运动没有通过本国金融体系及设立股份制公司等近代化的手段募集社会资金,说明晚清的经济管理体制的落后,故C项正确。 4.下表显示了1865~1905年中国的对外贸易数据(部分),该表反映了( ) 年代 进口(万两) 出口(万两) 平衡(万两) 1865年 5 571 5 410 -161 1875年 9 780 9 890 +110 1895年 17 169 14 329 -2 840 1905年 44 710 22 788 -21 922 A.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程度不断加深 B.列强不断增加工业品倾销并减少原料输入 C.中国外贸始终处于入超造成货币大量外流 D.民族工业“短暂春天”深刻影响中外贸易 解析:选A 根据图表,1865~1905年中国进出口都在不断增大,说明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程度不断加深,故A项正确;这期间中国出口额也在增加,故B项错误;中国外贸始终处于入超造成货币大量外流说法错误,且与1875年出口大于进口不符,故C项错误;民族工业“短暂春天”是在一战期间,故D项错误。 5.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机械进口约为19万海关两,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机械进口不到30万海关两,1894年全国机械进口值总计是112万海关两,1895年到1899年,全国机械进口平均每年大约为200万海关两。1909年到1913年全国机械进口平均每年达700万海关两。这实际上反映出( ) A.列强对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 B.民族工业在甲午战争后获得较快发展 C.中国关税自主权实际有所恢复 D.传统手工业基本被大机器工业所取代 解析: 选B 民族工业使用机器生产,机械进口量不断增加与民族工业发展有关,故B项正确。 6.陈旭麓先生认为,(近代中国)复杂的社会环境及历史条件决定了革命与改良在互相对立中又互相联结,在不同一性中具有同一性。“同一性”体现在( ) A.发展实业 B.变革方式 C.领导阶层 D.变革道路 解析:选A 无论是改良还是革命都是方法,其根本目的是发展经济,故A项正确;改良和革命本身就是不同的方式,故B项错误;革命中有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等的领导,改革中有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等引导,故C项错误;变革的道路,处于不同的目的会选择不同的道路,故D项错误。 7.1927年全国华商纱厂拥有纱锭数为209.90万枚,1936年达到274.60万枚;华商纱厂布机由1927年的1.35万台增加到1936年的2.55万台。从1931年到1936年,华商电厂发电量平均增长率都在13%以上。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 ) A.南京国民政府的支持 B.国内官僚资本的萎缩 C.列强对华侵略的削弱 D.国内革命运动的推动 解析:选A 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故A项正确;1927~1936年,官僚资本形成,而不是萎缩,故B项错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大举侵华,列强对华侵略不是削弱,故C项错误;当时国内革命运动主要表现为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而“全国华商纱厂”应分布在城市中,故D项错误。 8.辛亥革命后,很多西洋东西都被冠以“文明”两字。手杖是“文明棍”,西式礼帽是“文明帽”,自行车是“文明车”,话剧是“文明戏”。这体现了当时(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积极借鉴西方文明成果 C.西方对中国影响的增强 D.新文化运动在逐步兴起 解析:选C 材料反映的是将西方物件等同于文明,体现的是一种“崇洋”心理,其本质是西方对中国影响的增强,故C项正确。A项中“民主共和”一词为政治概念,与题干材料无关;B、D两项与材料无关。 9.(2016·湖北重点高中联考)“洋楼层叠,大厦云连。建筑宏伟,雕刻优美。电线铁道,纵横如网。汽车马车,往来如梳(梭)。广大公园,环植四时花木。道平如砥,旁植乔树,郁郁葱葱。微妙之乐,来自空际……烟筒林立,上矗霄汉。吐气成球,漫濛如雾。机声轧轧,声闻于天……未开之民,置身斯境,目眩神迷……曰文明文明,其在是矣。”材料反映出当时部分中国人眼中“文明”的核心是( ) A.交通工具近代化 B.物质生活近代化 C.城市生活近代化 D.工业发展近代化 解析: 选B 材料反映出城市建筑、交通、自然环境、工业等的变化,总体上体现出物质生活近代化,故B项正确。 10.(2016·晋中联考)1956年1月1日,《中国青年》第1期发表了一篇题为《姑娘们,穿起花衣服来吧》指出:“在经济条件的许可下,适当地讲究一些穿着,这种建筑在劳动基础上的改善生活,与剥削阶级的不劳而获,只讲吃穿是不同的。”这反映出( ) A.计划经济取得重大成就 B.中国政府重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C.党的指导思想发生变化 D.新中国女性社会地位得到社会的认可 解析:选B “适当地讲究一些穿着”,是“在劳动基础上的改善生活”,体现出中国政府重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故B项正确。 11.近代北京民风保守,19世纪末人力车引入之初,人们不愿接受。据记载:“当时人都不肯雇佣,妇女尤以坐人力车为羞耻。”但不久人们发现人力车轻便、快捷、价廉,远过于通行骡车,“风气大变,坐车人日见增加。人力车厂也随之各处林立,营业甚为发达。”这说明( ) A.中国应用工业革命成果速度快 B.近代北京的交通日益发达便利 C.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 D.民众生活受政治局势影响巨大 解析:选C 从“当时人都不肯雇佣,妇女尤以坐人力车为羞耻”到“风气大变,坐车人日见增加”, 说明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故C项正确。 12.1923年中共中央《教育宣传问题决议案》强调:“凡能与工人接触之党员当尽力用《前锋》、《新青年》、《向导》、《社会科学讲义》等材料,使用口语,求其通俗化。”这说明中共早期报刊( ) A.已经失去通达民情的作用 B.无法完全满足大众的需求 C.遭遇理论化与通俗性尴尬 D.没有认识到普通民众的作用 解析:选C 要求使用口语、通俗化体现了其理论性太强,即遭遇到了理论化与通俗性的尴尬,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商务印书馆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宗旨在我国近现代出版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办,初为合伙经营的小型印刷工场,不久为满足当时社会上学习英语与西方科学文化的需要,先后出版《华英初阶》、《华英进阶》以及《商务印书馆华英字典》等中英文对照读本。 1902年正式开设印刷所、编译所及发行所。后聘请支持维新且翰林出身的张元济担任编译所长,汇集一大批知名学者和专家加盟,制订系统全面的编辑出版计划,奠定了商务新型出版事业的坚实根基。 1903年与日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抓住清末学制改革机遇,出版中国第一部中小学全套教科书《最新教科书》,风行全国,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草创意义。出版严复译作《群己权界论》(《论自由》),后出版多部严译名著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1904年至1914年间先后创刊《东方杂志》《教育杂志》《小说月报》《少年杂志》《学生杂志》等。 1914年,收回全部日股,在组织方面重新调整,逐渐建立了一处(总务处)四所(编译所、印刷所、发行所、研究所)的组织系统。 1915年第一部新式辞书《辞源》问世,开创了中国现代工具书的出版先河。 1922年置办德国造的滚筒印刷机,印刷速度提高10倍。 1924年商务印书馆创建了东方图书馆,不久这个被誉为“亚洲第一图书馆”对民众开放。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商务印书馆影印《四部丛刊》、校印百衲本《二十四史》,推出了《万有文库》《大学丛书》以及《丛书集成》,达到了商务印书馆发展史上的最高峰。 ——摘编自肖东发等著《中国出版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务印书馆的出版方向并说明其迅速发展的原因。(1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务印书馆对中国近代教育文化事业的影响。(9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段落一、三、六、九的内容总结;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中商务印书馆管理系统、组织系统改革的措施及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变革等因素加以分析概括即可。第(2)问,结合商务印书馆出版书籍的作用,总结商务印书馆对中国近代教育文化事业的影响。 答案:(1)方向:集中于编译出版教育教学书籍、汉译名著、学术著作、经典古籍等方面。 原因:①近代西方科技文化传入的推动(国外因素);②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影响(维新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推动,顺应了先进中国人了解西方向西方学习的努力与需求);③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④清末新政的推动(抓住清末学制改革与废除科举的机遇出版新教科书);⑤积极引进外国资本与先进印刷技术;⑥大胆吸收人才,任用专家学者;⑦准确引领教育文化界的潮流(面向民众教育事业);⑧重视组织管理,适时调整业务。 (2)影响:传播了西方科学思想文化知识;启蒙了民众民主自由意识;推动了中国近现代学校教育与大众教育事业的进步;传承了中国古代传统经典文化;促进教育平民化。 14.(2016·唐山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1890~1933年中国部分经济部门占GDP百分比(按照1933年价格计算) 1890年 1913年 1933年 种植业、渔业、林业 68.5 67 64 手工业 7.7 7.7 7.4 现代制造业 0.1 0.6 2.5 采矿业 0.2 0.3 0.8 电力 0 0 0.5 从材料中提取两项有关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特点的重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12分)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及对其评述。需要根据图表,结合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如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近代化进程发展缓慢,原因主要从近代社会性质、列强的侵略及自然经济的发展等角度分析。 答案:(示例)信息1: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实业救国思潮、广大民众爱国救亡运动以及政府采取的发展民族工业的措施,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信息2:近代中国重工业十分落后。列强掠夺,资源缺乏;重工业自身特点——投资多、见效慢;资金、技术缺乏,受外资企业压制。 信息3:近代中国传统经济仍占绝对优势。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的侵略掠夺、封建主义的压迫阻挠,长期的战乱等,使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发展缓慢,中国始终是一个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业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