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六章文言文阅读-侧重文意的疏通性阅读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二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讲义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六章文言文阅读-侧重文意的疏通性阅读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二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讲义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核心突破二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 法 ——性情神态善体悟,实实在在学虚词 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这里的“相对”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 相对于文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范畴,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 连词、助词、叹词等;二是具体到某一个词,会有虚词的义项,也会有实词的义项,所以不 能说哪一个词一定是虚词,它在特定语境中也会作实词的。 一、18 个虚词 《考试说明》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有 18 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 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因为这 18 个虚词是考试的重点,所以必须逐个掌握。 掌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依据位置处理好用法和意义的关系。 虚词学习的重点是意义,难点是用法。考生复习时不应忽视“用法”。所谓“用法”主 要指词性,尤其是在句中所起的作用。“用法”决定“意义”,“用法”不同,则“意义” 也不同。而决定“用法”和“意义”的往往是该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例如“焉”“与”两词, 放在句首、句中、句尾,其用法和意义是不大同的。因此,位置是判断虚词词性和用法的最 重要的依据。 2.重点掌握 6 个高频虚词。 所谓高频虚词,就是指在高考试卷中反复考到的虚词。根据近五年的统计,高频虚词主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要指:以、而、其、之、于、为。 1.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以”的意义和用法。 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因为” 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连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以便”“用来” ③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法或方式,可译为“按照” ④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五人墓碑记》)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 可译为“用(凭)……身份” ⑤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指南录后序》)连词,相当于“而”,表示修饰 ⑥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⑦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苏武传》)介词,表示“在……时候” ⑧欲以.客往赴秦军(《魏公子列传》)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 ⑨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而” ⑩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连词,表结果,可译为“以至” ⑪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连词,表因果关系,可 译为“因为”“由于” ⑫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同“已”,副词,“已经” 2.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而”的意义和用法。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连词,表并列关系,可不译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连词,表承接关系,可不译 ③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刺客列传》)连词,表修饰关系,可不译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连词,表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 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鸿门宴》)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可是” ⑥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为了”“为的是” 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连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⑧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人称代词,可译为“你的”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 3.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之”的意义和用法。 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词,表第三人称,“他”,指李蟠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④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寡人之于国也》)助词,无实在意义的衬字 ⑤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 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⑥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 作复指性定语 ⑧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称代词,活用为“我” ⑨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结构助词,“的” ⑩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动词,“到”“往” 4.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其”的意义和用法。 ①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代词,表第一人称,指自己 ②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语气助词,无义 ③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语气副词,表揣度 ④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⑤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指示代词,表远指,“那”“那个”“那些” 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代词,表第三人称,“他” 5.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于”的意义和用法。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介词,“从” ②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对” ③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介词,表比较,“比” ④而耻学于.师(《师说》)介词,“向”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介词,“对”“对于” ⑥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到” ⑦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与”“跟”“同” ⑧至激于.义理者不然(《报任安书》)介词,表被动,“被” 6.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为”的意义和用法。 ①慎勿为.妇死(《孔雀东南飞》)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 ③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介词,“被” ④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报任安书》)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 “向”“对” ⑤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助词,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诘问,可译 为“呢” 3.注意“常见”与“特殊”。 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都是“常见”的,没有触及字词典中列举的冷僻 而特殊的用法。因此,应着力于常见虚词的“常见”用法,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4.注重联系课本,系统积累。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虚词题是高考与课本联系最直接、最明显的部分。可以把每一个虚词的不同词性及其不 同意义附上课文中的例句,熟记于心。尤其要积累高频课文中的虚词。所谓高频课文,就是 指高考试题从课本中的文言文选例句频率较高的课文。根据近五年的统计,高频课文主要有 《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师说》《赤壁赋》《劝学》《烛之武退秦师》《逍遥游》等。 另外,对于文言虚词的学习,尤其是词性的分类,不能钻牛角尖,只要了解常见的用法义项 就可以了。 二、常见副词 《考试说明》规定的 18 个常见文言虚词,一般会单独设题考查(当然也会在翻译中考查), 但是,单靠掌握这 18 个虚词无法满足阅读的需要,更无法满足翻译虚词的需要。因此,有必 要适当扩大一下虚词的学习范围,尤其是常见副词的积累,以满足翻译需要。主要的常见副 词有: (1)表程度:少、稍、略,愈、益、弥、更,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 绝、特、颇。 (2)表范围:悉、皆、咸、俱、举、毕、凡,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 仅。 (3)表共同:共、同、并、相。 (4)表时间: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昔,常、素、雅、恒,方、正、适、会, 俄、旋、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急、遽、猝、立、即,将、且、行将,终、卒、竟。 (5)表语气:必、诚、信、固、果,不、弗、未、非、靡、亡、否、勿、毋、莫、无, 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岂、宁、庸、其。 (6)表频率:屡、数、辄、每、频、累,复、更、再、又、亟。 (7)表敬谦:窃、辱、伏惟,幸、敢、请、敬、谨。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太 (2)且相如素.贱人:本来,向来 (3)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姑且 (4)仆诚.以著此书:确实 (5)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更加 (6)而卒.莫消长也:最终 (7)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最终,终于 边练边悟 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并特别注意虚词的翻译。 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指传主谢贞)为主簿。贞度叔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 也。(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谢贞猜度叔陵会有叛逆之心,就与阮卓自动疏远叔陵,每当有宴饮游乐,总是称病推 辞,不曾参与。叔陵一向(或:非常)钦敬他,不怪罪他。 解析 度:猜度。因:就。辄:总是。雅:一向(或非常)。“弗之罪”为宾语前置句。 三、复音虚词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常常两两结合在一起用,其中一部分结合得相当稳固,因此人们又 把两个结合得稳固的虚词称为“固定结构”。这类结合稳固与非稳固的虚词统称为“复音虚 词”。复音虚词的意义一般都是固定的,必须牢牢掌握。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且夫:句首助词,引出下文议论,况且、再说 B.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奈何:怎么办 C.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以为:认为 D.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然而:这样却 答案 C 解析 以为:以之为,把……作为。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所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圣人之所以..为圣 B.所以..遣将守关者 C.所以..游目骋怀 D.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答案 C 解析 C 项表示“用来……的”“……的凭借”,其他三项均表示“……的原因”。 10.对下列句子中复音虚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既而:不久 ②无乃..尔是过与 无乃:难道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6 ③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何其:多么 ④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是以:因此 ⑤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⑥我之谓..也 之谓:……的称谓 ⑦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孰与:跟……比较,哪一个…… ⑧游于是..乎始 于是:同今天的“于是” A.①②④⑤⑥⑦ B.①③④⑤⑦ C.②③④⑤⑦⑧ D.①③④⑤⑦⑧ 答案 B 解析 ②无乃:大概,莫非。⑥之谓:说的就是……。⑧于是:从此。 文言兼词 所谓文言兼词是指古代汉语中某一类词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字的意义和用法,这种词的读音 有的是它代表的两个字的声音的拼合,例如“诸”是“之”与“于”(“于”古音 wū)的合 音。但不是所有的兼词都是合音词。兼词虽数量不多,但遍贯古籍,长盛不衰。常见的有: 焉(“于之”或“于是”的合音)、诸(“之于”或“之乎”的合音)、盍(“何不”的合音)、 曷(同“盍”,“何不”的合音)、叵(“不可”的合音)、旃(音 zhān,“之焉”的合音)。 一、“而”字用法准确辨析 1.并列、承接、递进关系的辨析 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A.并列 B.承接 C.递进 ①蟹六跪而.二螯( )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7 ④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 答案 ①A ②C ③B ④B ①意义辨析 “而”表示并列、承接、递进关系时各有特点,有明显区别。区别是看前后连接部分的 “地位”是否平等,位置可否颠倒。“地位”平等且位置可以颠倒,是并列关系;“地位” 平等但位置不可颠倒,是承接关系;“地位”不平等且位置不可颠倒,后面的部分比前面的 部分又进了一层,则是递进关系。 ②代入辨析 并列关系可译作“又”“和”,承接关系可译作“接着”“然后”“就”,递进关系可 译作“而且”“并且”。可以把表这三种关系的意义项代入原句,检查一下句意是否通顺, 是否合乎语境。 2.修饰与承接关系的辨析 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A.修饰 B.承接 ①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 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 ③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 ④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 ⑤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⑥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 ⑦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 ⑧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 答案 ①B ②B ③A ④A ⑤A ⑥A ⑦B ⑧B ①意义辨析 “而”连接的两部分大多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如果两个动作行为同时出现,前一个表 示后一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说明后一个“怎么样”,这时“而”表示修饰关系;如 果两个动作行为出现有先有后,前一个不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不说明后一 个“怎么样”,这时“而”表示承接关系。 ②代入辨析 将表示修饰关系的“地”“着”与表示承接关系的“接着”“然后”“就”代入原句, 看是否通顺、合理。哪个通顺、合理,就属哪种关系。 3.因果与目的关系的辨析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8 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A.因果 B.目的 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③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 ④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⑤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 ⑥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 答案 ①A ②B ③B ④A ⑤B ⑥A ①意义辨析 表示因果关系的“而”前后的短语表示的都是既成事实;表示目的关系的“而”的后一 短语未必是事实,只是前一短语的目标或愿望。 ②代入辨析 表示因果关系可以用“因而”“所以”等词代入原句,表示目的关系可以用“来”“用 来”“为的是”等词代入原句。 二、“以”字连词、介词用法准确辨析 1.说出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 ①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连词,来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介词,因为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连词,因为 ④秦亦不以.城予赵:介词,把 ⑤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介词,因为 2.判断下列各组句子中“以”的用法是否相同 ①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但以.刘日薄西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不同。前“以”是介词,后“以”是连词。②不同。前“以”是介词,后“以”是 连词。 ①替换法 除去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凡是能用“而”替换的就是连词,否则就是介词。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9 ②搭配法 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若后面是分句,它就是连词;若后面是名词、代词、 名词短语,它就是介词。如上面第 2 题第①组前者“以”后是“险衅”,它是一个词,作“以” 的宾语,故是介词;“以”后是个句子,如第①组后者,“以”后跟的是“其无礼于晋”这 个句子,故是连词。 三、“其”字用法准确辨析 1.“其”用作人称代词时主语与定语用法的区别 判断下列各组句子中“其”的用法是否相同。 ①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余嘉其.能行古道 ② 其.见重被看重如此 其.翼若垂天之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相同。都作主语,前者译为“它”,后者译为“他”。②不同。前“其”是代词, 作主语,可译为“他”;后“其”是代词,作定语,可译为“它的”。 判断“其”是作主语还是定语,有两个方法。一是看它后面跟的是什么词,如是动词, 则作主语;如是名词,则作定语。二是看它在句中的意义,可译为“他”“他们”,作主语; 译为“他的”“他们的”,作定语。 2.“其”的语气用法辨析 说出下列句中“其”所表示的具体语气。 ①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表反问 ②其.李将军之谓也:表推测 ③吾其.还也:表委婉 ④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表反问 ⑤周公入贺武王曰:“王其.无害。”表委婉 “其”作语气副词,其辨析是个难点。如何辨析它是表推测、反问、委婉、期望中的哪 种语气呢? 主要是看位置和语境。看位置,“其”表推测、反问语气,一般放在句首;同为句首, 到底是表推测还是反问,又要结合语境。“其”表委婉、期望语气,一般放在主谓之间;至 于是表委婉还是期望,再结合语境进行判断。 四、“焉”字用法准确辨析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0 说出下列句中“焉”的意义和用法。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语气副词,表反诘,哪里,怎么 ②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助词,不译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兼词,于之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助词,不译 ⑤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兼词,于之 ⑥置杯焉.则胶:兼词,于之 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 ⑧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⑨始速祸焉.:助词,不译 ⑩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词,之 掌握“焉”的用法,主要看它在句中的位置。放在句首,一般作疑问代词或语气副词; 放在句尾,一般作语气助词。放在不及物动词后,一般作兼词;放在及物动词后,一般作代 词。放在名词后,一般作助词。当然,也有例外,如上面第⑥句。这时,要结合语境辨析。 另外,同是用在句首,同是用在疑问句中,同是作“哪里”讲,却有语气副词与疑问代 词的区别。如上面第①句与第⑧句。我们可以比照“安”字来判断。“安”在“安能摧眉折 腰事权贵”中作语气副词,相当于“哪里”“怎么”,而在“沛公安在”中作疑问代词,“哪 里”。遇到实际例子,需要注意利用语境,借助翻译。 五、“与”字连词、介词用法准确辨析 判断下列句中“与”是哪一种用法:A.连词 B.介词 ①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 ②竖子不足与.谋( ) ③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④彼与.彼年相若也( ) ⑤欲呼张良与.俱去( ) ⑥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 答案 ①A ②B ③A ④A ⑤B ⑥A “与”作介词,可译为“和”“同”;作连词,也可译为“和”“同”。面对这意义相 同、用法不同的“与”,该如何辨析呢? 连词“与”,表示并列关系,可以删去,也可颠倒前后位置,均不影响句意的表达;反 之,则是介词。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1 六、“其”“之”作人称代词的区别 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 ②其.曲中规:人称代词,它的 ③项王曰:“赐之.彘肩!”:人称代词,他 ④吾属今为之.虏矣:人称代词,他 “其”“之”作人称代词时,均是第三人称,有时活用为第一、二人称代词,但在用法 上稍有不同。“其”可作主语,译为“他(们)”“它(们)”,也可作定语,译为“他(们) 的”“它(们)的”;“之”只能作宾语,译为“他(们)”“它(们)”,不能译为“他(们) 的”“它(们)的”。像上面第④句中的“之”就是作“为”的宾语,不可作定语,译为“他”。 七、“者”字用法准确辨析 说出下列句中“者”的意义和用法。 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表指代,可译为“……的地方”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表指代,可译为“……的人” ③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表停顿,与“也”字构成判断 ④曩者.辱赐书:表时间,有补充音节作用,可不译 ⑤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表倒装,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⑥农、商、官三者.,国之常官也:表数量,跟在数词后,类似于今天的“个”“样” ⑦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用在否定词后,表假设,可译为“……的话” “者”,看似简单实则复杂,仅其词性,就有多种说法。应如何区别呢? 1.不去强调其词性,而用“指代者”等称谓说明其用法。请看下表: 用法 例句 说明 指代者 杀人者.,打虎武松也。 跟在动词或动词短语后,将它们转化为名词性短语, “者”相当于“的人”。 停顿者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出现在句中,尤其是判断句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 倒装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跟在后置定语后,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数量者 此三者.,吾遗恨也。 跟在数词后,功能类似于“个”“样”,量词。 时间者 昔者./今者./曩者./古者. 多出现在单音节时间名词后,用法类似于音节助词 “之”,不译。 状貌者 貌若甚戚者.。 跟在表示状貌的词语后,相当于“的样子”,可不译。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2 2.“者”的用法中,“指代者”与“停顿者”易混,可以用删减法:能删去而意义不变 的,则为“停顿者”;反之,则为“指代者”。 八、“乃”字表承接关系与条件关系的用法准确辨析 说出下列句中“乃”的意义和用法。 ①良乃.入,具告沛公:副词,于是,就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副词,于是,就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副词,才 ④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副词,才 ⑤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副词,才 ⑥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副词,于是,就 “乃”字用法并不复杂,复杂的是同作副词,表承接关系与表条件关系的用法有时辨析 不清。具体来说,辨析的办法有二:一是从意义上辨析,表承接关系的“乃”,表示的是时 间、动作的承接衔接,即便有时表示前后的条件,那也是充分条件;表条件关系的“乃”, 条件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二是用代入法检验,把表承接的词语“于是”“就”与表 条件的词语“才”“这才”分别代入句中,看哪一组词语更符合文意与逻辑。 做虚词组对辨析选择题课内课外结合型两法) 这种题型考查四个虚词,把课本例句与文本例句两两编成一对共四组进行辨析,要求选 出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同)的一组,它是高考考查虚词最主要的题型。答题最主要的方法是 代入筛选法。答题时先判断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然 后将其代入另一句,看看代入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当 然,也可用位置判定法。主要是根据这个虚词在各自句中不同的位置来判断,如“其”字, 如放在句首往往为疑问副词,处在主语与谓语之间往往为语气副词;又如“焉”字,放在及 物动词后往往为代词,放在不及物动词后往往为兼词。 现学现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陆子治室于.所居堂之北。朝晡食饮,丰约惟其.力,少饱则止,不必尽器。间与人论说古 事,或共杯酒,倦则.亟舍而起。足迹不至城市者率累年。少不治生事,旧食奉祠之禄以.自给, 秩满,因不复敢请,缩衣节食而已。(选自陆游《居室记》,有删改)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陆子治室于.所居堂之北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3 B. 丰约惟其.力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 C. 倦则.亟舍而起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D. 旧食奉祠之禄以.自给 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答案 C 解析 C 项都是连词,表承接,就。A 项介词,在/介词,被。B 项代词,自己的/指示代词, 那。D 项连词,表目的,来/连词,表修饰,而。 参考译文 陆先生在居住的厅堂北边修建了一所房屋。平日饮食,或多或少,量力而行,稍饱就不 再吃了,(食物)不一定吃完。有时和人谈古论今,偶尔一起喝点酒,疲倦了就马上起来离开。 大概好些年都没有去过城里和集市了。年轻的时候不管如何生计,老了以奉祠的俸禄来自给, 任期满后,由于不敢再申请,只好节衣缩食罢了。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南屏石,无出奔云右者。奔云得其情,未得其.理。石如滇茶一朵,风雨落之,半入泥土, 三四层摺。人走其中,如蝶入花心。黄寓庸先生读书其中,四方弟子千余人,门如市。余幼 从大父访先生。先生面黧黑,多髭须,毛颊,河目海口,眉棱鼻梁,张口多笑。交际酬酢, 八面应之。耳聆客言,目睹来牍,手书回札,口嘱傒奴,杂沓于.前,未尝少错。客至,无贵 贱,便肉、便饭食之,夜即与.同榻。余一书记往,颇秽恶,先生寝食之.不异也,余深服之。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未得其.理 其.如土石何 B. 杂沓于.前,未尝少错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 夜即与.同榻 蜩与.学鸠笑之曰 D. 先生寝食之.不异也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4 答案 D 解析 D 项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A 项代词,它的/用在“如…… 何”前加强反问语气。B 项介词,在/介词,比。C 项介词,和/连词,和。 参考译文 南屏石,没有超过奔云石的。奔云石得到了南屏石的情致,但没有得到南屏石的理趣。 奔云石像一朵云南茶,被风雨吹落,一半陷入泥土中,折叠了三四层。人走在那奔云石中, 就像蝴蝶飞入花心。黄寓庸先生在那里读书,四方来求学的弟子有一千多人,门庭若市。我 小时候跟随祖父拜访过黄先生。黄先生面目黧黑,胡须很多,满颊胡须,目清口阔,眉骨分 明,鼻梁挺直,常爱张口大笑。交际应酬,八面玲珑。耳中听着客人的谈话,眼睛看着送来 的文书,手中写着回信,口中嘱咐奴仆,纷杂繁多的事情放在面前,未曾有一点错误。客人 到了,无论贵贱,用家常的肉、饭款待他们,夜晚就和客人同床而卧。我有一书记员去他那 里,这个书记员非常丑陋污浊,先生对待他的住宿、饮食与别人没有差异,我深感佩服。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二客弈于庭,息机子从旁观焉.。其始也局既布,二客悠然,喜怒不形。未几,争数子, 皆瞪目凝视。已而,胜负分,胜者喜,败者怒。如是者再三,局乃.竟。于是计其子而较多寡 焉。喜者恬然,怒者释然。 夫弈,小数也。其.胜何益?其败何损?何为始而患?何为终而忘?何为始而争?何为 终而让?夫天地,弈局也;万物,弈子也。在事前则患,在事后则忘;在事中则争,在事外 则让。人以.事后之见处事前,则患心泯;人以事外之见处事中,则争心熄。 (选自清·俞长城《罢弈文》)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二客弈于庭,息机子从旁观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 如是者再三,局乃.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 其.胜何益?其败何损? 使六国各爱其.人 D. 人以.事后之见处事前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答案 C 解析 C 项均为代词,自己的。A 项语气词,不译/兼词,于此。B 项副词,才/副词,竟、却。 D 项拿,用/因为。 参考译文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5 两位客人在庭院下棋,息机子从旁边观看。开始时,棋盘已经摆开,两位客人十分悠闲, 喜怒没有外露。不多时,两人争夺几个棋子,都瞪着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一会儿,胜负分 出,胜的欢喜,败的发怒。像这样的情况有两三次,一局棋才下完。于是计算各自的棋子来 比较多少。高兴的显得很悠闲,发怒的怒气也消释了。 下棋是小技艺。自己胜了有何益处?自己败了有何损失?为什么开始时担忧?为什么下 完棋就全忘了?为什么开始时争夺?为什么下完棋就谦让?那天地就像一张棋盘,万物就是 棋子。凡在事情发生以前就担忧,事情过后就忘记;在事情进行当中,就发生争夺,在事情 发生之外就谦让。人们如果拿事后的见解放到事前,那么忧愁的心情就泯灭;人们如果拿事 外的见解放到事中,那么争夺的心思就止息。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进士侯喜,为文甚古,立志甚坚,行止取舍,有士君子之操。愈常慕其才而恨其屈,尝 欲荐之于.主司,言之于上位,名卑官贱,其路无由。 五月初至此,自言为阁下所知。辞气激扬,面有矜色。 愈感其言,贺之以.酒。谓之曰: “卢公天下之贤刺史也……子之遇知于卢公,真所谓知己者也,士之修身立节,而竟不遇知 己,前古已来,不可胜数。或日接膝而.不相知,或异世而相慕。以其遭逢之难,故曰:‘士 为知己者死。’不其.然乎!不其然乎!”(选自唐·韩愈《与汝州卢郎中论荐侯喜状》,有删 改)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尝欲荐之于.主司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B. 贺之以.酒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C. 或日接膝而.不相知 弃甲曳兵而.走 D. 不其.然乎 何为其.然也 答案 B 解析 B 项均为介词,用、拿。A 项介词,向/介词,被。C 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 D 项副词,难道/代词,这。 参考译文 进士侯喜,写文章甚有古意,所立志向甚为坚定,其行为举止均有道德高尚之人的操守。 我经常仰慕其才华而为其抱屈不仕而遗憾。我曾经想把他推荐给有关部门的主管官员,将其 介绍给身居高位的人,但由于我自己名声不高,官职低下,没有找到门路。 从五月初到现在,他自己说为您所了解,辞气高昂,面有得意之色。我有感于他的一番 话,用酒祝贺他,并对他说:“卢公是当今天下的贤达刺史……你为卢公所赏识,他真可以 说是你的知己了。读书人修养身心,自立名节而最终不遇知己的,自古以来,不可胜数。有 的是整天在一起而并不相互了解,有的是不同世而遥相仰慕。正因为知己相逢之难,所以司 马迁说:‘士应该为知己者效命。’难道不是这样吗!难道不是这样吗!”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6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赵郡苏轼,予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顷之,黎 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予曰:“予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 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 将解惑于里人。”予闻之,自顾而笑。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 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予之迂大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 择而取之。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选自曾巩《赠黎安二生序》)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 均之.二策 B. 孰有甚于予乎.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C. 特以.文不近俗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D. 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 吾其.还也 答案 D 解析 D 项均表商量语气,还是。A 项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指示代词, 这。B 项语气词,呢/介词,在。C 项连词,因为/介词,用。 参考译文 赵郡苏轼,是和我同年科考的好友。他从蜀地写信到京城给我,赞扬蜀地的士子黎生、 安生。不久,黎生补任江陵府司法参军。临走的时候,请我以言相赠。我说:“我已经从内 心了解你了,还需要用语言表达出来吗?”黎生说:“我和安生学习文章,乡里的人都讥笑 我们,认为不合时宜。现在请您赠言,是想解除乡里人的迷惑。”我听了这话,想想自己, 不禁笑了。世上不合时宜的人,有谁比我更厉害呢?现在你们的不合时宜,只因文章不合世 俗,这不过是小迂罢了,还担心被乡里人讥笑。像我的不合时宜可就大了。你们还是不要急 于解除乡里人的迷惑,这样就一定能够在这方面做出选择而有所采纳。于是我写了这些话赠 给二位,并且拿给苏君看,你们认为怎么样呢?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玉泉初如溅珠,注为修渠,至此忽有大石横峙,去地丈余,邮泉而下,忽落地作大声, 闻数里,予来山中,常爱听之。故予居此数月,无日不听泉。初曦落照往焉,惟长夏亭午, 不胜烁也,则暂去之矣。斜风细雨往焉.,惟滂沱淋漓,偃盖之松不能蔽也,则暂去之矣。暂 去之,而.予心皇皇然,若有失也。乃谋之山僧,结茅为亭于泉上,四置轩窗,可坐可卧亭。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7 成,而叹曰:是骄阳之.所不能驱,而猛雨之所不能逐也。与明月而偕来,逐梦寐而不舍,吾 今乃.得有此泉乎!(选自袁中道《爽籁亭记》)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是骄阳之.所不能驱 蚓无爪牙之.利 B. 斜风细雨往焉. 吴之民方痛心焉. C. 暂去之,而.予心皇皇然 今急而.求子 D. 吾今乃.得有此泉乎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答案 D 解析 D 项均为“才”。A 项助词,用在主语与“所”字结构间/定语后置的标志。B 项代词, 那里/代词,他。C 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 参考译文 玉泉(在湖北当阳玉泉山)初如溅珠,流注为长渠,至此忽有大石横峙,距离地丈余之高, 传递泉水而往下奔腾,使之忽然落地而声音澎湃洪亮,以至数里之外都能听得到,我来此山, 常爱听它。所以我在这里住了几个月,没有一天不去听泉的。太阳升起时去那里听泉,只有 长夏正午的时候,受不了烤晒,才暂时离开。刮微风下小雨时也去听泉,只有滂沱淋漓,横 盖之松不能遮蔽的时候,才暂时离开。暂时离开,但我的心惶恐不安,若有所失的样子。于 是和山僧一起商量,用茅草修筑亭子在泉上,四面安上轩窗,可以坐也可以卧。亭子建成后, 我感叹说:这样骄阳之所不能驱,而猛雨之所不能逐。与明月相伴而来,逐梦寐而不舍,我 到今天才得有这玉泉呀!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人也。衡射策甲科,调补平原文学。元帝初即位,乐陵侯史高以外 属为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前将军萧望之为副。望之名儒,天子任之,多所贡荐。高 充位而已,与.望之有隙。长安令杨兴说高曰:“平原文学匡衡材智有余,而随牒在远方。将 军诚召置幕府,学士歙然归仁,与参事议,观其所.有,贡之朝廷,必为.国器,以此显示众庶, 名流于.世。”高然其言,辟衡为议曹史,荐衡于上,上以为郎中,迁博士、给事中。 初,元帝时,中书令石显用事,自前相韦玄成及衡皆畏显,不敢失其意。至成帝初即位, 衡乃.与御史大夫甄谭共奏显,追条其旧恶,并及党与。于是司隶校尉王尊劾奏:“衡、谭居 大臣位,知显等专权势,不以.时白奏行罚,附下罔上,无大臣辅政之义。”衡惭惧,上疏谢 罪。因称病乞骸骨,上丞相乐安侯印绶。上报曰:“君以道德修明,位在三公,朕嘉与君同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8 心合意。今司隶校尉尊妄诋欺,朕甚闵焉.。方下有司问状,君何疑而.上书乞骸骨?是彰朕之. 未烛也。传不云乎:‘礼义不愆,何.恤人之言!’君其.察焉。”因.赐上尊酒、养牛。衡起视 事。上以新即位,褒优大臣,然群下多是王尊者。衡不自安,每有水旱,风雨不时,连乞骸 骨让位。上辄以诏书慰抚,不许。(选自《汉书·卷八十一》)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高充位而已,与.望之有隙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 不以.时白奏行罚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C. 朕甚闵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D. 君其.察焉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答案 D 解析 D 项都是副词,表期许语气。A 项介词,跟、同/连词,和。B 项介词,按照/介词,用。 C 项代词,之/兼词,于此。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观其所.有,贡之朝廷 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 B. 名流于.世 虎兕出于.柙 C. 君何疑而.上书乞骸骨 吾尝终日而.思矣 D. 礼义不愆,何.恤人之言 大王来何.操 答案 A 解析 A 项均为助词,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B 项介词,在/介词,从。C 项 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D 项疑问副词,为什么/疑问代词,什么。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必为.国器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9 B. 衡乃.与御史大夫甄谭共奏显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C. 是彰朕之.未烛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D. 因.赐上尊酒、养牛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答案 B 解析 B 项均为副词,才。A 项动词,成为/介词,被。C 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 独立性,无实义/代词,指知识或道理。D 项连词,于是/介词,通过。 参考译文 匡衡,字稚圭,是东海承县人。匡衡得中甲科,选任为平原郡文学。元帝刚即位,乐陵 侯史高以外戚的身份被任命为大司马车骑将军,兼任尚书,前将军萧望之为副手。萧望之是 名儒,皇帝很重用他,他在推荐人才方面颇多贡献。史高则空有名位罢了,(因此)和萧望之 产生了隔阂。长安县令杨兴劝史高说:“平原文学匡衡的才能智慧都绰绰有余,但随着选补 的文牒转到远离京师的地方做官。将军如果召匡衡到幕府任职,天下学士一定纷纷跟从他, 让他参与议论政事,根据他的特长,推荐给朝廷,一定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您将这件事 做给众人看,您的美名也就会在世上流传。”史高认为杨兴讲得有理,就任命匡衡为议曹史, 将他推荐给皇上,皇上让他做郎中,后升为博士,兼任给事中。 当初,元帝在位时,中书令石显主持朝廷事务,从前任丞相韦玄成到匡衡都害怕石显, 不敢违背他的意思。到成帝初即位,匡衡才与御史大夫甄谭一起上奏弹劾石显,一一追究他 的旧恶,并追及他的党羽。这时司隶校尉王尊上奏弹劾说:“匡衡、甄谭担任大臣的职务, 知道石显等人独断专权,但匡衡、甄谭不按时地上奏弹劾,惩罚他们,反而附和下面,欺瞒 皇上,没有尽到大臣辅助朝政的职责。”匡衡感到惭愧和恐惧,上疏认罪。并称病请求告老 还乡,缴上丞相乐安侯的大印。皇上回答说:“你的道德修养很高,担任三公的要职,我很 高兴能与你同心同德共同治理国家。现在司隶校尉王尊狂妄地诋毁你,我很同情你。我正下 诏让有关部门查明情况,你为什么心怀疑惑上书请求告老还乡呢?这是彰显我不明察(的过错) 啊!《易传》不是说吗:‘只要礼节道义没有过错,为什么要担忧别人的议论呢!’希望你能 明白这一点。”于是赏赐他上等酒和御厩饲养的牛。匡衡又重新负责朝政事务。皇上因为刚 刚即位,对大臣多加以褒奖,但是朝廷臣僚大多认为王尊是正确的。匡衡很忐忑不安,每次 遇到发生水旱灾害,风雨不调时,便连连上书告老退职请求让位。皇上总是用诏书安慰勉励, 没有答应。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文学徐君家传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0 [清]魏禧 讳谦尊,字玄初,吴县附学生①。君天资英敏,读书观大略,慕古侠烈之士,好施与, 矜然诺。里有争,必造门征曲直,君一言折之。家既落,君委曲以奉甘旨,故乡望公②得与二 三故旧歌啸山水间二十余年。一切徭役皆身经理之,不以科兄弟。君之伯性刚卞,君事之.弥 谨。季读书,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 明末赋役重,首事者往往破家,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 于是广义田以.资通区,置役田给诸甲,至今犹食其利焉.。崇祯末,旱蝗相仍,民殣于.道路, 君岁减廪食以资乡里,又劝助有力之家,全活甚众。妻兄弟有老而独者养之二十年,没葬而. 岁祀之。君友黄某父子死非所,遗二寡妇一女,君悉心护之,以其女字君从子,故黄氏终身 不知有孤寡之苦。黄之姻某喜豪举,忽罹大祸,君营救之为破家。其教子以亲贤友善为第一 务。鼎革③初,州郡望人义士多辟地邓尉山、太湖中,君为.谋舍馆资饮饩不倦,不复以利害嫌 疑介意。而乙酉丙戌间,群盗大起。君以身保障一方,每闻盗则挺身出,纠里中壮士为守御。 贼大恨,卒杀公。乡里人皆欷歔流涕曰:“斯人死,我辈无所恃矣。” 或曰:君古游侠之流也。魏禧曰:游侠士以好义乱国,君以好义庇民,此其不同也。世 之盛也,上洁己砺治以利其下,下尽职以供其上,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其衰也,大吏贪 纵武威以督其下,小吏朘削百姓,自奉以奉上,细民无所依倚。当是时,千家之乡,百室之 聚,苟有巨室魁士,好义轻财利,能缓急一方者,则.穷民饥寒有所资,大兵大寇有所恃,不 肯失身遽为盗贼。又或畏威怀德,不敢为非,不忍负其人。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 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若.徐君者,其.庶几于是者与.?嗟乎,是非独为徐氏言 之也。(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改) 注 ①附学生:明清科举生员名称之一。②乡望公:对徐谦尊父亲的尊称。③鼎革:指改朝 换代。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B. 民殣于.道路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C. 若.徐君者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 其.庶几于是者与 吾其.还也 答案 A 解析 A 项均为介词,因为。B 项介词,在/介词,到、往。C 项动词,表判断,像/代词,你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1 们。D 项副词,表推测语气,大概/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至今犹食其利焉.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B. 细民无所.依倚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C. 则.穷民饥寒有所资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 其庶几于是者与. 春与.秋其代序 答案 B 解析 B 项均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A 项语气词,可不译/兼词,于此。C 项 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D 项助词,同“欤”,表疑问/连词,和。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没葬而.岁祀之 扣舷而.歌之 B. 于是广义田以.资通区 虽董之以.严刑 C. 君为.谋舍馆资饮饩不倦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D. 君事之.弥谨 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答案 D 解析 D 项均为代词,他。A 项连词,表递进/连词,表修饰。B 项连词,用来/介词,用。C 项介词,替、为/动词,给。 参考译文 徐君名谦尊,字玄初,是吴县的附学生。徐谦尊天资聪敏,读书只了解大概,仰慕古代 那些刚直严正、见义勇为的人,乐于周济别人,谨守诺言。街坊若有争论,必定登门请他辩 别是非曲直,徐谦尊一句话就能使他们折服。家境中落后,徐谦尊殷勤周到悉心奉养父亲, 所以他父亲能够与几个旧友在山野中歌吟长啸,过一种闲适自在的生活达二十多年。所有的 徭役都是徐谦尊自己承担,从不将它分摊给兄弟。徐谦尊的伯父性格刚强急躁,他侍奉伯父 就更加谨慎。最小的弟弟读书,徐谦尊没有因为自己家境贫寒的缘故(而不照顾),而是竭尽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2 力量资助。 明代末年,各种赋税徭役非常沉重,主管这些事的人经常耗尽家产,徐谦尊分条陈述利 弊,呈报给巡抚张公,张公看了击节赞赏说:“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人。”从这以后,用增加 赡养族人或贫困者的田产的方法来资助这一地区,设立共有土地制度来分配田地给各户丁口, (老百姓)到现在还享受这种做法带来的好处。崇祯末年,天旱蝗灾连续不断,许多百姓饿死 在道路上,徐谦尊每年拿出仓库储存的粮食来救济乡亲,又劝说有财力的人家(也来资助), 赖以保全活命的人很多。他妻子的兄弟中有个年老而没有后代的,徐谦尊供养他二十年,老 人死后徐谦尊安葬了他并且每年都去祭祀。徐谦尊的一个姓黄的好友父子都死于非命,留下 两个寡妇和一个女儿,徐谦尊尽心救助她们,将他的女儿嫁给自己的侄儿,所以黄氏寡妇一 生都没有感到寡居孤独的苦闷。朋友黄某的亲家喜欢炫耀,忽然遭受了一场大灾难,徐谦尊 为援救他耗尽家产。徐谦尊教育孩子要把亲近贤人、结交善者作为最重要的事情。改朝换代 初年,州郡中有声望的人和侠义之士都到邓尉山、太湖畔避居,徐谦尊为他们安置住所、资 助饮食不知疲倦,不再因为关系到个人利害或受到猜疑而放在心上。到了乙酉丙戌年间,各 种盗贼纷纷出现。徐谦尊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一方百姓,每次听说盗贼来了就挺身而出,聚集 乡里的壮士来防御。盗贼非常恼恨,最后杀了徐谦尊。乡里的百姓都哀叹流泪说:“这个人 死了,我们这些人没有可依靠的了。” 有人说:徐谦尊是古代侠义一类的人。魏禧说:崇尚侠义的人因为喜爱侠义使国家混乱, 而徐谦尊凭借侠义来保护百姓,这是徐谦尊(与那些人)的不同之处。朝代兴盛之时,上官洁 身自好励精图治来让百姓得到好处,百姓尽职尽责来供养上官,上下安定和谐,那么盗贼也 就不会出现。朝代衰落时,大官们贪婪放纵,用武力威势来监督管理他们的臣民,小的官吏 大肆剥削百姓,供养自己又供养上官,弱小的百姓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在这种时候,千户 人家的乡里,百户人家的聚集地,假如有豪门巨室的大人物,喜爱侠义不看重钱财名利,能 缓解一方急难的,那么贫穷百姓饥饿寒冷时就能得到资助,战争和盗贼出现时也有依靠,就 不会失去操守在仓促间沦为盗贼。又或者有的人因为畏惧这个人的威望,感念他的恩德,不 敢做坏事,不忍心辜负那个人。所以地方上有崇尚节义的人,完全可以用来弥补朝廷治理的 不足,补救宰相等大小官员的过失,从而对百姓有功。像徐谦尊这样的人,他大概就是在其 中的人吧?唉,这篇传记并不是仅仅为徐谦尊所撰写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