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5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20)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蓦 山 溪 张中孚① 山河百二,自古关中好。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时移事改,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往事知多少? 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老马省曾行,也频嘶、冷烟残照。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②;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③。 [注] ①张中孚,其家世代为北宋高官,曾任知镇戎军兼安抚使,后降金。其一生历事宋、金及伪齐刘豫。②出自刘禹锡《初至长安》“不改南山色,其余事事新”。③白居易《长安道》中有“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的诗句。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的上片以“山河百二”开篇,写出了山川形势的险固,引出作者对壮岁的回忆。 B.“听楚语,厌蛮歌”两句,形象地写出了作者辗转楚地,日久难回的人生境遇。 C.下片写识途老马,见眼前景况而不安嘶鸣,直接写出了作者年老归家的独特心境。 D.“长安道”三句借用他人之词抒怀,“须信”二字,表明前人说的话深得其心。 解析:选C 不是“直接”,而是化用诗词典故。 2.本词抒发的情感喜忧参半,请结合全词具体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①上片喜:“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是对意气风发、建功立业的追忆;②上片忧:“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写出了漂泊江湖、流落他乡的落魄;③下片喜:“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是重回故里的欣喜;④下片忧:“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写出了物是人非的伤感。 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成都大阅① 陆 游 千步球场爽气新,西山遥见碧嶙峋。 令传雪岭蓬婆②外,声震秦川渭水滨。 旗脚倚风时弄影,马蹄经雨不沾尘。 属櫜③缚裤毋多恨,久矣儒冠误此身④。 [注] ①大阅:对军队的大检阅,即大阅兵。②雪岭蓬婆:泛指岷山主峰一带的山峰。③属櫜(gāo):佩戴箭囊。④儒冠误此身:语出杜甫《奉赠韦左丞丈》“儒冠多误身”,“儒冠多误身”指满腹经纶的儒生穷困潦倒。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第一句写出阅兵场宽阔而又空气清爽的环境,烘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二句写阅兵场外远处的山脉,“碧嶙峋”写出了山势的峻峭和山色的青碧。 C.阅兵场上风势很大,军旗猎猎,旗影闪动,马蹄轻捷,衬托出阅兵将士们的飒爽英姿。 D.诗的尾句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儒冠多误身”句,感叹自己的无所作为。 解析:选C C项,“阅兵场上风势很大,军旗猎猎”不当。颈联中说“旗脚倚风时弄影”,“倚”意为“随着”,“时”意为“时而,偶尔”,“弄”意为“戏耍”,从“倚”“时”“弄”几字来看,风势应是不大。 4.诗的中间两联分别是怎样描写大阅兵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写景的技巧。首先要回顾写景的方式方法,然后再看中间两联写了哪些内容。“令传雪岭蓬婆外,声震秦川渭水滨”,“令”和“声”是将士们的号令声,阅兵时,将士们的号令声传到雪岭蓬婆外,震动了秦川渭水滨,这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阅兵时将士们的号令声音,突出阅兵时的盛大气势和雄壮的军威。“旗脚倚风时弄影,马蹄经雨不沾尘”,这两句写到“旗”和“马蹄”,主要是从视觉角度来写,使用白描的手法写了阅兵场上的情形,只看到旗帜偶尔随着风摆动,士兵训练有素,驰马轻捷,渲染出阅兵场整齐、严肃的氛围。 参考答案:①颔联从听觉角度写,用夸张手法,写阅兵将士们的号令,声传山外,声震远方,渲染出阅兵的盛大气势和雄壮军威。②颈联从视觉角度写,运用写实(白描)的方法,营造出阅兵场整齐、严肃、动中显静的氛围。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过贾谊旧居 戴叔伦 楚乡卑湿叹殊方,赋人非宅已荒。 谩有长书忧汉室,空将哀些吊沅湘[注]。 雨馀古井生秋草,叶尽疏林见夕阳。 过客不须频太息,咸阳宫殿亦凄凉。 [注] 吊沅湘:沅湘是沅水和湘水的并称。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遭放逐后,曾长期流浪沅湘间。贾谊曾写《吊屈原赋》表达对屈原深深的同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感叹楚乡卑湿偏远,人去宅荒,表达了诗人对贾谊被贬的深切同情,对斯人已逝的追怀。 B.“长书”之“长”,显示出贾谊的赤诚和才能;而“谩”则突出了诗人对其才志不得伸的遗憾之情。 C.诗人来到贾谊旧居,不由得也想起和贾谊一样赤诚忠心的屈原,也表达了对屈原的悼念之情。 D.五、六句写景,在前文“宅已荒”的基础上进一步描写贾谊旧居的荒凉,感情蕴含其中。 解析:选C C项,第三、四句说的都是贾谊,意思是贾谊虽然向往屈原的人格,也为振兴汉室写下长书,但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一切成空,表达的是对贾谊的深切同情。所以此项说“也想起和贾谊一样赤诚忠心的屈原,也表达了对屈原的悼念之情”错。 ★(2)如何理解诗歌最后一联?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咸阳宫殿是秦朝的宫殿,但此处当指代汉朝。咸阳宫殿凄凉是指汉朝的灭亡。第七句劝访客不须频频叹息,第八句解释这样规劝的原因:连贾谊曾经颇为忧心的汉室都灭亡了,又何必过于执着于个人命运呢?朝代的更替是历史的规律,个人命运的坎坷也是难以避免的吧。 参考答案:尾联两句的意思是:来访的人不必为贾谊的不幸频频叹息,如今的咸阳宫殿不也是一片凄凉吗?(2分)尾联两句的内涵是:贾谊的怀才不遇固然令人惋惜,但既然朝代的更迭都是历史的规律,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不必太过忧心了。(4分) 四、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汉寿城春望① 刘禹锡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②烧刍狗③,陌上行人看石麟④。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⑤,此地还成要路津。 [注] ①本诗是作者贬任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时所作。②牧竖:牧童。③刍狗:用草扎成的狗,供祭祀之用。④石麟:古代贵族墓前的石兽。⑤东瀛变:指沧海桑田。东瀛,指东海。 1.下列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因不见人烟,所以“对”字组合起来的荒祠、古墓、荆榛之类景物越多,越显汉寿城的荒凉。 B.颔联写牧竖、行人,增添了景中的生机;颈联写华表、碑文,表现出汉寿城昔盛今衰的景象。 C.这首诗打破了一般律诗“起、承、转、合”的框架,前三联浑然一体,极力铺陈汉寿城的景象。 D.在尾联兴和废的慨叹中,诗人阐明了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朴素的辩证观点,强化了全诗的积极思想。 [解题演示] 判断选项有关“形象”内容的正误,就要从形象的全面性和解读的精准性两个角度进行分析。A项,对应的是诗歌首联的内容,首联主要描写的是景物形象,首句点明了“春望”的地点——汉寿城边,不直接描写汉寿城的春色,而以城边野草刚刚发芽来描绘春色,含蓄地表现了汉寿城的荒凉;第二句描写的景物颇多,有荒祠、古墓、荆榛,唯独没有人烟,让读者更能感受到汉寿城的荒凉。B项,对应的是诗歌颔联、颈联的内容。颔联主要描写的形象有人物(“牧竖”“行人”)、事物(“刍狗”“石麟”)。因为首联描写环境的荒凉,考生很容易忽略此联中写人物的具体行为的真实意图,而误认为出现牧竖和行人,是“增添了景中的生机”。其实此联中的“牧竖烧刍狗”于“田中”,说明坟墓周围环境冷落,祭扫无人,田地荒芜。“行人看石麟”于“陌上”,是因为荆榛莽莽,没有可以观赏的景物,只有古墓前的石兽尚可注目而已,从而更衬托出汉寿城的荒凉。颈联描写的形象主要是事物(“华表”“碑文”),昔日繁华,今朝破败,尽在残缺华表、断裂石碑中显露。C项,是对诗歌的结构特征和前三联描写景物的总体概述,“铺陈汉寿城的景象”符合前三联形象的特征。D项,对应的是诗歌尾联的内容,分析尾联情感内容,要关注“东瀛”之“变”和“还成要路津”体现的意义,即兴废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这种思想具有积极意义。故答案选B。 ★2.本诗与杜甫的《春望》从各自的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乱”的影响。请比较两诗在形象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简要分析。 答: [解题演示] 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解答这道题,首先要分析两首诗所描写的形象: 诗题 《汉寿城春望》 《春望》 人 “牧竖”“行人”等 诗人“白头”“不胜簪”等 事 诗人春望 诗人春望 景 春景 战后“野草”丛生,“荒祠古墓”等 春景 战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物 野草、荒祠、古墓、荆榛、石麟等 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花流泪、鸟悲鸣等 理 “东瀛变”“还成要路津” 国都残破、山河破碎 情感 汉寿城的昔盛今衰,对大唐江山的忧虑 诗人年老体衰、思念家乡、担忧国家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首诗的相同点在于“春景”,不同点是战后还是战中,“物”——汉寿城(地方)/国都,“诗人形象”——没有直接描写/直接描写,“情感”——汉寿城的昔盛今衰,对大唐江山的忧虑/诗人年老体衰、思念家乡、担忧国家。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容易产生的错误是“要点不全”和“分析不准”等。战后和战中、地方和国都的不同是考生容易忽略的地方。 [参考答案] 相同点:描写春景的荒芜、破败和凄凉。两首诗都描写了丛生的杂草等。不同点:①《春望》描写战中的场景,描写了国都破败的景象;《汉寿城春望》描写战后的景象,描写了战后的荒祠古墓、野草荒树、牧竖行人等。②《春望》描写国都景象,主要描写了诗人在残破的国都中的生活状态;《汉寿城春望》描写地方景象,描写了汉寿城的荒凉。③《春望》刻画了一个年老体衰、思念家乡、担忧国家的诗人形象;《汉寿城春望》描写了汉寿城昔盛今衰的景象,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大唐江山的忧虑。 [白话诗歌] 春天来了,汉寿城边野草丛生,那荒祠和古墓前面长满荆榛。田里的牧童烧着丢弃的刍狗,路上的行人在看墓前的石兽。经过雷电轰击,华表残缺,石碑断裂,虽然积满尘土,碑文仍可辨认。不知什么时候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到那时,这里又会成为南北交通的要道。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除夜对酒赠少章① 陈师道 岁晚身何托?灯前客未空②。 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中。 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 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 [注] ①少章:秦觏,字少章,与诗人交往颇密。②未空:事业、生活没有落空,即言“有了着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除夕之夜,本该合家团聚,但诗人却“身何托”,首句抑郁不平之情劈空而来。 B.首联,诗人“身何托”和客人事业生活“未空”构成鲜明对比,极写客人的踌躇满志。 C.第四句的意思是:梦中,抱负有地方施展,理想有可能实现;而现实中却一无所有。 D.颈联对仗工整,写愁催白发、酒助红颜,形象表达了诗人愁情之深、内心之苦。 解析:选B B项,“极写客人的踌躇满志”错,应是运用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抑郁不平与愁苦。 ★(2)诗歌中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①生活凄苦,事业无成。诗人无所依托,虽有抱负,却无从实现,半生忧患,内心愁苦。②执着追求理想,虽遭挫折仍保持乐观精神。诗人做梦也希望能够一展平生抱负,虽然处境困厄,但仍然用歌声排遣满腹愁绪。(每点3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