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5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练26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含解析
课时跟踪练26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古风(其十) 李 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②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 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法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解析:“后世仰末照”承“明月出海底”一句,“明月”一句将鲁仲连比喻为海底升起的明月,光辉闪耀。这句形容鲁仲连的光芒能穿越时空而照耀后人,使人景仰。因此B项中“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错误。 答案:B ★(2)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五至八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诗歌末句“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表明作者以鲁仲连为楷模,借鲁仲连的形象,寄寓自己的理想。首先找到描绘鲁仲连的诗句,根据对这些诗句的理解分条概括出鲁仲连的性格特点。然后结合对史实的了解,对这些诗句加以解释,并联系李白自身的境况作答。题干中已明确描绘鲁仲连形象的是5~8句,“却秦振英声”指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后世仰末照”承“明月出海底”的比喻而来,形容其光芒能穿越时空而照耀后人,使人景仰。“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指当平原君欲以千金酬谢时,他却推辞离去,可见他高尚的人品。李白以鲁仲连为楷模,希望自己能像鲁仲连一样淡泊名利,最终能功成身退。 答案:(示例)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 11 - [教师用书独具·白话诗歌] 齐国有个倜傥洒脱的士人名叫鲁仲连,他的才气十分高明美妙。 他就像一轮明月从海底升起,散发的光芒一下子照亮了天地。 他以雄辩的言词游说赵、魏联合拒秦,逼退秦军,建立莫大功勋。他的英名传遍天下,他的光辉照耀后世,让后人无限景仰。 他看轻那些功名富贵,回头笑着拒绝了平原君的千金馈赠。 我也是和他一样的放达之人啊,事了拂衣去、功成便身退是我们共同的志趣。 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水调歌头① 〔宋〕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②,谈笑静胡沙③! [注] ①此词为作者退居太湖边的卞山时所作。②东山老:指东晋名臣谢安,曾隐居东山,故名。他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战例——“淝水之战”的总指挥。③胡沙:即“胡尘”,指代北方各民族发动的战争。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窗”两句,写花木掩映的山屋、倾仄的小路,幽雅的景物衬托了主人公的品格。 B.“拚却鬓双华”句,意为毕生奋斗,终于赢得光华似锦的晚年。 C.上阕先写景,再设一问一答,一波三折,如三叠之瀑,曲尽回荡之美。 D.论者以为,叶梦得词风颇似苏轼,而这首词从风格看也确实应属于“豪放词”。 解析:B项,“终于赢得光华似锦的晚年”错,“鬓双华”应是“双鬓斑白”的意思。华,白发。 答案:B ★(2)本词中“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化用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你认为本词与《归去来兮辞》中这两处字面相似的语句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为什么?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探究题目首先应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解释。二人同是扫“三径”,都有隐居之意,同是喜“松竹(菊)”,品格皆高洁。但二者厌恶官场的原因不尽相同:陶诗是厌“尘网”,此词是因“边马怨胡笳”,自己报国无门,不能上阵杀敌。 - 11 - 答案:相同:山林隐居,贞洁自持。不同:陶诗因痛恨官场黑暗,不愿同流合污而与之决绝,甘心过隐居生活;叶词因朝廷昏庸,抗敌无策,表现强烈的爱国忧患之情。 [教师用书独具·白话诗歌] 秋色日渐变浓,金黄的菊花传报霜降的信息。小窗低户深深掩映在菊花丛中,小路盘山而上,曲折倾斜。询问山翁到底有什么心事, (原来是不忍心)坐看时光轻易流逝而双鬓花白。在太湖边上徘徊凝望,天空澄澈,湖水映照着明丽的彩霞。 追忆往日,漂泊不定,走遍天涯海角,却毫无建树。归来后重新打扫庭院中的小路,松竹才是我的家。却怨恨悲凉的秋风不时吹起,南归的大雁缓缓地飞行在云间,哀怨的胡笳声和边马的悲鸣声交织在一起。谁能像东晋谢安那样,谈笑间就能扑灭胡人军马扬起的尘沙!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 李之仪①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②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注] ①李之仪:宋徽宗崇宁初,李之仪因得罪权贵蔡京被除去名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本词应作于李之仪居太平州期间的某年春天。②却应:即“岂应”,相当于现代汉语“难道是……么”。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照应题目,“偶向”二字透露出词人平日幽居抑郁的心情,“望”字领起下文,引出对登台所见之景的描写。 B.“春光已过三分”紧承首句,写登台远望的整体印象,既点明时令已是暮春,又在平淡的叙述中寄托着强烈的情感。 C.“清愁满眼”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可感,仿佛愁绪弥漫空际,触目所见,无不含愁,但又不言因何而愁,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D.此词是咏怀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但写景也是为了抒情。词人借登凌歊台抒发了内心的感慨。 解析:B项,“强烈的情感”理解有误,该句在写景中流露出淡淡的惊讶、遗憾和惆怅,情感并不强烈。 答案:B ★(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诗词思想感情,要抓住词中写景、记事、抒情的关键句。“春光已过三分 - 11 - ”“伤感甚”“旧恨”“清愁”“忆王孙”这些词句能明显反映词人的思想感情,分类赏析即可。 答案:①伤春之情:看到眼前春光将尽,流露出遗憾伤感之情;②思归之情:词人登台远眺,只见江山重叠,阻断望乡(望京)之路,更觉愁苦;③被排挤(或政治不得志、被贬谪)的郁闷:词人因触犯权贵被除去名籍编管太平州,前途无望,旧恨新愁,异常苦闷;④无人理解的落寞:词人满怀愁绪,却无人可以倾诉,内心无限寂寞惆怅。 [教师用书独具·白话诗歌] 偶然登上凌歊台眺望,春光已经过去了三分。江山重重叠叠,让人黯然销魂。风中飞花舞态蹁跹,飘忽如烟的柳絮坠落在地上,了无痕迹。 以往岁月中所遭受的打击令人伤感,怎能忍受旧恨依然!满眼的清愁能够与谁一起论说?难道是凌歊台下的青草,不能理解我无法归乡的心情的原因吗?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九日登东山寄昌叔① 王安石 城上啼乌破寂寥,思君何处坐岧峣。 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 落木云连秋水渡,乱山烟入夕阳桥。 渊明久负东篱醉,犹分②低心事折腰。 [注] ①昌叔:王安石妹夫。②分:甘愿。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以划破寂静的乌啼声,渲染出秋日傍晚的空寂。 B.三、四两句描写诗人登高赏菊的场景,其中“红”对“绿”、“紫”对“黄”,色彩斑斓,场面欢乐。 C.第五句诗中有画,流云将落木、渡口连成一片,画面开阔,气韵生动。 D.本诗通过写登山所见的实景,以及由此展开的联想,虚实结合,寄托了情思,表达了心志。 解析:B项,三、四两句其实是诗人在登高中想象的与妹夫一起赏菊对饮的场景,既表达了对妹夫的思念,也表达了对高洁志趣的追求。 答案:B ★(2)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较为复杂,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首联中“思君”和题目来看,本诗首先表达的是思念之情;从颔联“绿酒酬黄菊”“何必”可以看出诗人的高洁和不落俗套;从颈联的意象“ - 11 - 落木、云、水、烟山、桥、夕阳”来看,能反映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尾联写出了以渊明自比,又甘心折腰事国的矛盾心理。 答案:①对妹夫的思念,对高洁情操的追求;②对美丽景色的喜爱;③对陶渊明的仰慕,甘愿居下位为国效力的志向。 [教师用书独具·白话诗歌] 城上乌啼的声音打破了寂静,因为想看看你在哪里,才登上这高山。 我们相逢之时应是面对着黄菊一起饮绿酒,没有必要让美人吹箫相伴。 流云将落木与渡口紧紧相连,在烟雾缭绕的山中依稀看见了远处夕阳映衬下的小桥。 陶渊明享有“东篱醉”这样的盛名,我甘愿为国事屈意居下位为国效力。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虢州王录事之任 独孤及 谓子文章达,当年羽翼高。 一经俄白首,三命尚青袍。 未遇须藏器,安卑莫告劳。 盘根倘相值,试用发硎刀。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而诗中自始至终没有一句直写离情别绪,而送别之情却蕴含其中。 B.首联中“羽翼”是比喻,“羽翼高”是说王录事志向高远,希望他位至宰辅,与下文他久居低位形成对比。 C.颔联中的“青袍”是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与《琵琶行》“青衫湿”中的“青衫”含意相近。 D.“盘根”喻难办之事,“发硎刀”喻其杰出才干,尾联的意思是希望友人到任后能施展才华,取得良好政绩。 解析:B项,“志向高远,希望他位至宰辅”错,诗中并无此意,“羽翼”比喻辅佐的人或力量,说明他很有才华。 答案:B ★(2)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 11 - 本诗是一首赠别诗,抓住诗歌的类别有助于我们分析作者的情感。赠别诗常见的情感有:对离人眷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朋友间的叮咛、称颂,体贴入微的宽慰,积极奋发的勉励,前路珍重的殷切祝愿,对前途艰险的担忧等。本诗首联“文章达”“羽翼高”是对友人才能的赞美;颔联“白首”“尚青袍”是对友人年华逝去却不得重用的同情,“青袍”在古代泛指品位低级的官吏;颈联“须藏器”“莫告劳”是对友人的劝诫忠告;尾联则是对友人的勉励,希望友人能施展才华。 答案:①赞美:首联赞美了王录事文采出众,有杰出的才能;②同情:颔联对其长期不能升迁表达了同情;③劝诫(忠告):颈联劝诫他勿露锋芒,安于低位;④鼓励:尾联鼓励他要不辞辛劳,建功立业。 [教师用书独具·白话诗歌] 我称赞你文章通达,当年才华有志。 可惜时光荏苒匆匆白头,宦海一生却官位轻微。 如果没有遇到明主就不要展露自己,安于低位不要发牢骚。 如果遇到盘根错节却值得做的大事,就发挥自己的才干好好地做一番吧!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唐崇徽公主手痕[注] 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 崇徽公主,唐朝和亲公主之一,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生卒年不详。手痕:在今山西灵石。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一曲悲伤凄凉的挽歌。 B.诗从对比开始,飞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鸣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 C.颔联中“青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诗人在这里反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珮空归夜月魂”(《咏怀古迹》)诗意,一个“魂”字,使诗情变得更为深婉。 D.颈联中诗人寓于两对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尖锐犀利,自古罕见。议论深切痛快,而又对仗工整,朱熹推崇此联道:“以诗言之,第一等诗;以议论言之,第一等议论也。” 解析:A项,这首诗在格调上不同于一般洒同情之泪的凄凉挽歌,而启发人们在深沉的哀怨中进而对这些女子的个人悲剧加以政治上的思考,激起人们对许多不能远谋的肉食者的愤慨。这应是一曲饱蕴愤懑之情的悲歌。情感分析不全面。 答案:A - 11 - ★(2)这首诗的尾联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就诗而论,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中写崇徽公主远嫁回鹘的哀怨、悲愁之恨,只一尊手痕碑,便给人留下了无尽的沉思和叹息。然而,作者在诗中并非一味怀古,而是意在借古讽今,隐晦地痛斥苟且偷安、忍辱求和的宋家王朝,只不过作者借崇徽公主和亲之事,抒以内心的愤懑之情,这便是此诗的宗旨所在。作者在尾联上句直接抒情,下句以景结情来以无情衬有情。 答案:①表现对远嫁女子深切的同情和对统治者对内统治严酷,对外苟且偷安、忍辱求和的不满。②作者在尾联上句直抒胸臆,长叹一声,无可奈何之情袭人心怀,行路人到此只能报之以叹息。下句用以景结情的手法来写孤魂栖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年复一年,这里以无情衬有情,颇有韵致。(手法答对两种即可) [教师用书独具·白话诗歌] 飞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鸣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 此去已知定会魂埋异域,翠崖遗迹又为谁而留呢? 自古以来,有几个肉食者能为国家的富强而出谋划策?又有多少美丽可爱的女子遭受远嫁的厄运,成为对外执行妥协政策的牺牲品? 行路人到此只能报之以叹息,而孤魂栖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年复一年。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书怀示友十首(其一) 陈与义 俗子令我病,纷然来座隅。 贤士费怀思,不受折简呼。 城东陈孟公①,久阔今何如。 明月照天下,此夕与君俱。 不难十里勤,畏借东家驴②。 似闻有老眼③,能作荐鹗④书。 功名勿念我,此心已扫除。 [注] ①陈孟公:西汉王侯陈遵,字孟公。此处指诗人的友人陈国佐。②东家驴:杜甫《逼仄行》“东家蹇驴许借我,泥滑不敢骑朝天”。③有老眼:杜甫《闻惠二过东溪》“皇天无老眼,空谷滞斯人”。④荐鹗:指推荐贤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说俗子易来、贤士难招,与陈师道诗“俗子推不去,可人费招呼” - 11 - 一句的意思很接近。 B.“久阔今何如”中的“久阔”与曹操《短歌行》中的“契阔谈”的“契阔”,都表示“久别重逢”之意。 C.最后两句中的上句将“我不念功名”之意写成“功名勿念我”,颠倒主客,寓意深远,别有一番韵味。 D.用典是本诗的一大特色。此外,本诗还运用了对比(前四句)、拟人(末两句)等修辞手法。 解析:B项,“久阔”是指分别已久,并非“久别重逢”之意。 答案:B ★(2)本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答题时要从意象、意境、手法角度去分析,分析要围绕诗句展开,抓住关键意象和情感语句“病”“不受折简”“久阔今何如”“作荐鹗书”“功名勿念我”“扫除”等分析情感。 答案:①对世风的感叹。诗歌前四句通过将“俗子”与“贤士”进行对比,写出了诗人对世风的感叹。②对友人的思念。“城东”六句多处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③对功名利禄的鄙弃。诗歌末四句,诗人笔锋一转,写到听闻上天有眼,能够举荐贤士,但诗人明确表示,自己已经没有了追求功名利禄的心境,表现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鄙弃。 [教师用书独具·白话诗歌] 浅薄的人来到我的座位前喋喋不休,让我十分无奈。 费尽心思想结交的人,因不受俗世礼节让我无缘相见。 我与城东的陈国佐,已经许久没有相见了,不知他如今怎样了。 明月朗照天地,期待今夜能与君共享此景。 与友人相距不过十多里路,到他那儿并不困难,但我不敢开口向邻居借驴。 似乎听说过上天有眼,能够举荐贤士。 但功名利禄的事情不要再打扰我了,我在这方面已经没有了追求。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送湖南部曲① 辛弃疾 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②。 愧我明珠成薏苡③,负君赤手缚於菟④。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 11 - [注] ①部曲:部属,部下。②急急符:紧急命令。③薏苡:语出《后汉书·马援传》,马援从交趾还,载一车薏苡,有人告发他私藏一车珍珠。后世用“薏苡明珠”指被人诬蔑,蒙受冤屈。④於菟:老虎的别称。楚人“谓虎於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中“万人呼”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突出了部属的勇猛形象。 B.三、四句暗示自己遭谗言而去职,有负部属战功,点明“负君”而愧之因。 C.五、六句夸赞部属年纪虽老而眼光明亮,谈论国事能仗义执言,胆量惊人。 D.作者借写为部属送行,表达了对现实的感慨,既有豁达之情,也有不平之气。 解析:C项,是写自己,不是夸赞部属。 答案:C ★(2)本诗的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歌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重点是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此处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分析情感时要结合诗句,不要只答出情感而忽视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歌中的重点词语“送君去”和“不妨”分析“送别之情”和“先人后己的情怀”。 答案:①送别之情。既有惜别之情,又有祝福之意。祝愿对方鹏程万里,直上青云。②先人后己的情怀。只要部属有光明的前景,能够为国家效力,即使自己遭受挫折,忍受“风雨破吾庐”的困厄生活也是心甘情愿的。 [教师用书独具·白话诗歌] 穿青衫匹马单枪万人欢送,接幕府紧急命令急速启程。 深愧我薏苡明珠遭人诬陷,辜负你赤手缚虎自立战功。 观书眼虽老犹明知人如镜,论事理有胆有识直言秉公。 你去后鹏程万里为国效力,我不妨风雨破庐贫困终生。 9.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好事近·悼春 李清照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①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②。 [注] ①缸(gāng):灯。②(jué):即鹈。所指何物,说法不一,一指杜鹃,一指伯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11 - A.“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词人由风住即断定“帘外”定然是落花遍地,红白堆积,表现了词人的敏感。 B.李清照对“落花”给予极大关注,在其潜意识中,多少带有以之自况的成分。首二句虽为状物,但乐观之情已隐然可感。 C.“长记海棠开后”二句,词人的回忆闸门被打开,但对往事的具体内容却避而不谈,只是说此时海棠花落之时,亦是自己伤春时节。 D.词人在诸多花卉中,对海棠情有独钟,这或许是因为海棠有“花中神仙”之美称,以及如霞似雪般的秾丽娇娆,尤其是其高贵优雅之美,与词人个性颇为近似。 解析:B项,“乐观之情”错误,应是“伤感”。 答案:B (2)词的下阕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情感)词的下阕表现了词人由悼春、伤春而生发出的闺门独处、孤寂苦闷而无法排遣的幽怨之情。 (手法)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或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相结合)①“魂梦不堪幽怨”一句,直言“幽怨”。②酒阑、歌罢、空的酒杯、忽明忽暗的油灯以及窗外凄厉啼鸣的“鹈”等景物描写,营造出了幽暗、凄清、空冷的氛围,通过景物的烘托渲染,间接地抒发幽怨之情。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终南别业 王 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两句说,作者自己进入中年以后即开始厌倦尘俗,决定在傍晚时分就隐住在终南山边。 B.三、四两句说,作者经常独自游山赏景。“每”即“常常”,“胜事”指山中美景。 C.诗的最后两句说,作者偶然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与之谈笑言欢,自己竟忘了回去。 D - 11 - .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不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 解析:A项,“决定在傍晚时分就隐住在终南山边”不准确。“晚”字,意蕴丰富,既可以指“晚近”,也可以指“晚年”。如果是前者,“晚家南山陲”是对现实隐居生活的描绘;如果是后者,则是对自己晚景的构想。 答案:A (2)这首诗五、六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深为后代诗家所赞赏,请结合诗意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三联即说“胜事自知”。“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 答案:这两句诗写到:诗人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飘游。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既写出了隐居山林所见景色的安逸与美好,更突出了作者等闲适的心境,表达了诗人以山水为乐、从容淡泊的情感。 - 11 -查看更多